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学思想

浅谈从英美诗歌翻译看余光中的译

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4-04-15 来源: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英美诗歌翻译余光中译学思想

论文摘要:余光中先生以诗和散文成名,然而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不仅译介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还发展成一套自己的译论。本文以他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论述为主线,阐述其主要译学思想,并通过分析他翻译的英美诗歌,看其翻译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现,以及对于后进译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到余光中,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户晓、广为传诵的诗篇,还有那些气势雄浑、色彩瑰丽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仅是成功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学贯中西,在文学的教学、创作、翻译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创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翻译范围广泛,包括诗歌、传记、小说、戏剧;产量颇丰,至今已出版翻译集十一种;并且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译学思想。

余光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为艺术,则必有其创造性。翻译与创作有相通之处,两者都是要将一种经验转换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将自己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种“不拘的翻译”、“自我的翻译”。而译者要进行翻译的这种经验,已经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内容和外貌,容不得译者擅自变更。然而,译者在将这种经验从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时,在字词的选择、句子结构的安排、整体风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创作。他在谈自己译诗的经验时说:“翻译的心智活动过程之中,无法完全免于创作。……一位译者必须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赖他敏锐的直觉。这种情形,已经颇接近创作者的处境了。”因此,“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学翻译中,诗歌翻译最难,也最能体现译者水平。余光中以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国学和西学功底,翻译了大量英美现代诗歌。凭借严谨的态度、醇厚的语言修养、天赋的艺术才能,他翻译的英美诗歌质量上乘,带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本文拟从余光中翻译的英美现代诗歌入手,分析其译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文学翻译需要“变通的艺术”

关于翻译,余光中有很多精辟的譬喻。“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如果说,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余光中,2002:55)。既然如此,这种双方之间的妥协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而“巫师”应该如何用人话传达“神谕”,既要忠于神,又要让人听得懂?这就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的“变通之道”。在翻译中,究竟应该靠近源语多一点,还是靠近译入语多一点?应该“直译”多一点,还是“意译”多一点?这也是译界中争执得最多、最久的问题。余光中提出鸠摩罗什“翻译为嚼饭喂人”的比喻,并转化译文“生”与“烂”的问题。他说:“译文太迁就原文,可谓之…生?,俗称直译;太迁就译文所属语言,可谓之…烂?,俗称意译。”他认为理想的译文,既不能生,也不必烂,够熟就好(金圣华,2006)。他说:“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原意,就会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原意,又存原文。”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候,“只好就迳达原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余光中,2002:126)。

在一般的文学翻译中,要把握好这种“变通的艺术”已是不易。而诗歌,作为各种文学体裁中语言最精粹凝练、艺术技巧最丰富多样的一种,其翻译更是难上加难。中英两种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辞、思考习惯、美感经验、文化背景上相距甚远,而在诗歌翻译中,既要传达原诗的思想内容,又要尽量贴近原诗的形式,更要再现原诗的意境与神韵,做到“诗美再现”,这种心智活动的过程,似乎比创作更加繁复。下面,我们将通过赏析美国女诗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名诗《殉美》(I Died for Beauty)的两种译本,看余光中是如何以驾驭两种文字的深厚功力,在翻译实践中贯彻自己的翻译原则的。

原诗: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In an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We Brethren,are”,He said——//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余光中译:我为美死去,但是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又有个为真理而死去的人/来躺在我的隔壁。//他悄悄地问我为何以身殉?/“为了美,”我说。/“而我为真理,两者不分家;/我们是兄弟两个。”//于是像亲戚在夜间相遇,/我们便隔墙谈天,/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际,/将我们的名字遮掩。

张国海译:我为美而死了——但刚刚/安躺在坟墓里/便有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躺下/在我的隔壁——//他轻声地问起“我为何而死?”/“为了美”,我答曰——/“而我——为了真理——两者为一体——/我们是兄弟”,他说——//于是像亲戚,相遇在夜里——/我们隔墙谈天说地——/直到青苔爬上我们的双唇——/将我们的名字遮蔽。

狄金森的短诗,风格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她的诗大都采取童歌(nursery rhymes)的形式,单数诗行为“抑扬格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双数诗行为“抑扬格三音步”(iambic trimeter),形成独具特色的“四

行体”(quatrain)。她的诗中多用破折号,是因为创作时常常思如泉涌,来不及标点,便以长划代之。她的创作打破了传统,句子常常不合文法,用韵也往往是邻

韵(para-rhyme)。然而看似不合章法的创作手法,产生的却是清新隽永、灵气逼

人的诗作。

从两段译诗的形式上来看,张译似乎是对原诗的绝对“忠实”,从字词的排列,到句子结构,甚至是标点符号,几乎都与原诗一一对应。然而,诗歌是一种最感

人的文学形式,诗人运用的一切语言和艺术技巧,都是为了创造一种整体的效果,而诗歌的翻译,也要努力去再现这样一种效果。张译看似与原文形式一一对应,实则没有体现出原诗的节奏感,所选字词平庸,句子结构松散,未能再现原诗那

种轻盈、空灵的美感。这其实正是对原诗的“不忠”。在余光中的翻译中,为了符

合中文的表述习惯,以及结构的紧凑,所有破折号均省去,在尽可能贴近原诗形

式的前提下,部分字词的位置作了必要的调整,以满足音韵、节奏上的需要。每

一节中双数行押韵,单数行以“四顿”代“四音步”,双数行以“三顿”代“三音步”,较

好地体现了原文格律上的特征。在用词上简洁凝练,“不曾”、“安息”、“以身殉”、“唇际”,这样的字句朴实又有诗意,句子结构紧凑而有节奏感,从整体上再现了

狄金森的风格,使读者完全感受到女诗人对美与真的执着追求。读他的译诗时,似乎可以想象诗人的灵魂附着在译者身上,译者“成了天才的代言人,神灵附体

的乩童与巫者”(余光中,2002:177),达到了傅雷所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

者的中文写作”(傅雷,1984:80)之境界。

二、用优美地道的中文,做英汉文学翻译

既然文学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创作,那么译者就算不是作家,也要有作

家一般驾驭文字的能力。表现在文学作品的英译汉中,就是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能用地道、流畅、优美的中文来再现原作。

谈到中文的地道和优美,就不能不提到余光中先生对于中文西化趋势的关注。他在一系列文章中谈到了对于目前中文发展趋势的忧虑。他指出,从新文化运动

至今,白话文一直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可以分为“善性西化”和“恶

性西化”。“善性西化”可取,“恶性西化”则不可取。造成“恶性西化”的原因,一是

读英文的直接作用,二是看翻译作品的间接影响。因此他认为,对于维护中文的

简洁、优美,译者负有重大责任。

余光中认为,当今中文受到的严重污染,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公式化“翻译体”的泛滥。他举了大量实例来印证这种机械套用式的“翻译体”对中文的危害。例如,见“when”就“当”,见“and”就“和”,见“-ly”就“地”,见“if”就“如果”,还有遇到

名词复数一律加“们”,不适当地套用被动语气,滥用代名词、介系词等。此外,目前中文的翻译和创作作品中,“的”字的使用可说是泛滥成灾,因此他特别提出

著名的“的的不休”之说。英文形容词在词尾和语法组成上变化多端,而中文里全

都交给“的”字去承担的话,则往往造成句子冗长繁杂,文意纠缠不清,失去了节

奏和美感(余光中,2002:178)。

余光中不仅对公式化的“翻译体”进行讨伐,呼吁译界人士为维护中文的纯洁而努力,自己也身体力行,在翻译实践中为广大译者树立了值得效仿的榜样。下面就以他翻译的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一首变体十四行诗《英伦:一八一九年》(England in 1819)为例,看他如何巧妙处理原诗中大量出现的形容词和定语从句,从而避免陷入“的的不休”的困局。

原诗:An old,mad,blind,despised,and dying king—/Princes,the dregs of their dull race,who flow/Through public scorn—mud from a muddy spring;/Rulers,who neither see,nor feel,nor know,/But leech-like to their fainting country cling,/Till they drop,blind in blood,without a blow;/A people starved and stabbed in the untilled field—/An army,which liberticide and prey/Makes as a two-edged sword to all who wield—/Golden and sanguine laws which tempt and slay—/Religion Christless,Godless—a book sealed;/A Senate—Time?s worst statute unrepealed—/Are graves,from which a glorious Phantom may/Burst,to illumine our tempestuous day.

译诗:又狂又盲,众所鄙视的垂死老王——/王子王孙,愚蠢世系的剩渣残滓,/在国人腾笑下流过——污源的浊浆;/当朝当政,都无视,无情,更无知,/像水蛭一般吸牢在衰世的身上,/终会朦朦然带血落下,无须鞭笞;/百姓在荒地废田上被饿死,杀死——/摧残只有,且强掳横掠的军队/已沦为一把双刃剑,任挥者是谁;/法律则拜金而嗜血,诱民以死罪;/宗教无基督也无神——闭上了圣经;/更有上议院——不废千古的恶律——/从这些墓里,终会有光辉的巨灵/一跃而出,来照明这满天风雨。

原诗在语法结构上十分复杂,翻译难度相当大。全诗是一个完整的长句,前十二行是八个名词中心词构成的长长的主语,第十三行才出现了谓语“are graves”。这样庞大的结构在中文里是无法保持的,余光中在译诗中便化整为零,用一串的短句来对应。原诗中有六个作名词修饰语的定语从句,四个所有格形容词,九个动词分词,还有15个正规形容词,如果都用“的”来翻译,则一共要出现34个“的”字,这样的译诗会让读者读得万分吃力,诗歌简洁含蓄的美感荡然无存。以第一句为例,如果简单地译为“一位衰老的、疯狂的、瞎眼的、被人蔑视的、垂死的君王”,这样的中文就实在是太可怕,更谈不上什么诗性的语言了。余光中在翻译中省去了不定冠词“an”,将“君王”缩成“王”以直接搭配“老”字,再用一个“又……又……”的结构,将原来长达21字的句子缩短至13字,原来的六个“的”也只剩下了一个。结果经过余光中的巧妙处理,整首译诗中只出现了七个“的”字,全诗结构紧凑,语言流畅,诗意盎然,显示出余光中高超的中文水平和非凡的创作才能。

三、英美诗歌翻译中的格律问题

一般说来,作家而兼事翻译,难免会让译文受到自己创作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诗是相当感性的,译者自己的格调就更容易渗透到译文中去。余光中在承认这一点的同时,又举出了“性格演员”与“千面人”这一对譬喻,

来阐述对于诗歌翻译的见解。他说,如果译者在翻译各种风格的诗歌时都脱离不了自己的调调,那就只能算是个“性格演员”,演什么角色都摆脱不了自己的味道。而真正理想的译诗中,“最好是不见译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余光中,2002:36)。

因此,他主张译诗应尽量注意原文的格式与音律之美,译文体裁以贴近原文为依归。凡是韵律诗译出来必然押韵,译自由诗则不然。译者必须细心领会和分辨不同诗人的风格,如爱伦·坡擅长头韵,佛洛斯特爱用单音节的前置词和副词,艾略特喜好复音节的名词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译者的风格笼罩原文(金圣华,2006)。

以下便以爱伦·坡(Edgar Allen Poe)名诗《大鸦》(The Raven)第七节的翻译为例,探讨余光中在诗歌翻译格律转换方面的技巧。

原诗:Open here I flung the shutter,when,with many a flirt and flutter,/In there stepped a stately Raven of the saintly days of yore,/Not the least obeisance made he;not a minute stopped or stayed he,/But,with mien of lord or lady,perched above my chamber door——/Perched upon a bust of Pallas just above my chamber door——/Perched,and sat,and nothing more.

译文:霍地我排开了百叶窗,忽然,以阵阵的拍翅与扑响,/一只庄严的大鸦踱进房来,那来自神圣的古代的大鸦。/他丝毫都不肯向我鞠躬,也不肯止步或驻足一分钟,/但是以贵族或贵妇的面容,在我房门的上端栖下——/在帕拉斯的半身像顶,正当我房门的上端,栖下——/栖止而坐定,更无其他。

这首《大鸦》是爱伦·坡的代表性作品,是为怀念死去的情人丽诺(Lenore)而作。爱伦·坡特别注重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这首诗也是格律严谨,节奏规整。余光中自己也在这首译诗的注释中说:“《大鸦》一诗,韵律至严,翻译最难。”(林以亮,1989:39)然而难虽难,却因难见巧,这首诗的翻译充分体现了余光中无与伦比的翻译和创作才华。全诗共十八节,每节六行,其中前五行为“扬抑格八音步”(trochaic octameter),第六行为“扬抑格四音步”(trochaic tetrameter)。译诗的前五行用八“顿”来对应原诗上的八个音节,第六行用四“顿”来对应原诗的四音节。全诗通押more韵(每节第二、四、五、六行),译诗中用“大鸦”、“栖下”

和“其他”等来体现原诗中押more韵的句子。原诗每节第一行中间之字与行末之字押韵,如此段中的“shutter”、“flutter”,第三行中间之字与行末之字及第四行中间之字也押韵,如此段中的“he”,“he”,“lady”。译诗中分别用了“百叶窗”、“扑响”来对应“shutter”,“flutter”,用“鞠躬”、“分钟”、“面容”等词来对应“he”,“he”,“lady”。原诗中“头韵”(alliteration)运用极多,译诗中也将“flung”,“flirt”,“flutter”译为“排开”、“拍翅”、“扑响”,“stopped or stayed” 译为“止步或驻足”来加以体现。译诗不但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和精神,同时在语言形式上也努力再现了原诗的特征。余光中翻译的这首《大鸦》,可说是“形神兼备”的典范之作。

四、做文学翻译需要作家的才华和学者的严谨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对余光中翻译的《大鸦》作了专门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余光中的译文是“译得很好的诗”,“说明了译者对所译作品研究得深,加上他本人的诗才,结果出现了这样的译文”,“这种态度是值得别的诗歌译者学习的”(王佐良,1990)。

余光中对于翻译,一直抱持着学者的严谨态度。他翻译的英美诗歌都是译、注并行,翻译与解说兼备,在翻译之余,对原诗的内容、作者的生平及诗作的背景都详加剖析。如《大鸦》一诗,译文前的题解和注释就长达一页多。读者一边欣赏诗歌,一边增加了许多知识,对诗歌的理解也大有帮助。

余光中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兼具作家的才华和学者的严谨,方能出好的译作。他说:“成就一位称职的译者,该有三个条件。首先当然是对于…施语?的体贴入微,还包括施语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同样必要的,是对于…受语?的运用自如,还得包括各种文体的掌握。这第一个条件近于学者,而第二个条件便近于作家了。至于第三个条件,则是在一般常识之外,对于…施语?原文所涉的学问,要有相当的熟悉,至少不能外行。这就更近于学者了。”(余光中,2002:172)

而余光中本人正是兼具了作家与学者之长,所以翻译出的英美文学作品才会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平。

其实,关于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在余光中之前的其他翻译家,也表述过类似的意见。例如,郭沫若对此曾做过精辟的论述:“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郭沫若,1984:22)茅盾也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性的翻译”(茅盾,1984:10)。而余光中则根据自己在创作和翻译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透彻、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余光中自己的翻译实践,就是对“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这一说法最好的证明。

探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对于学翻译、做翻译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诚然,并不是人人都能有余光中先生那样的诗才与文采,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创作的原理;通过阅读,加深自己的文学修养;通过练笔,使自己的文笔流畅。翻译工作者应如余先生所言严格要求自己,在态度上向学者靠近,虽不如学者之满腹经纶,却有学者之严谨态度;在文字功底上向作家靠近,虽不如作家之才华横溢,却有作家之驾驭文字的能力。翻译的最高境界应是译作读起来“像读原作一样”,译者只有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不断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使自己翻译的作品能无限接近于这一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Ferguson,Margaret.,Mary Jo Salter,and Jon Stallworthy,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ry[Z].4th ed.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6.

[2]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4]金圣华.余光中:三“者”合一的翻译家[A].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2823115.html,/ygz.htm.2005.

[5]林以亮编选.美国诗选[Z].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C].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7]王佐良.汉语译者与美国诗风[J].读书,1990,(4).

[8]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9]张国海编译.英语诗歌菁华[Z].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0]朱徽.中美诗缘[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二)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

《再别康桥》讲课

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学院: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 姓名:叶蓓菁 学号: 20090141057 指导老师:戴前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

余光中的现代诗

余光中的現代詩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漢明成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來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風中有塵 閔秋英老師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五十.十一.十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雙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雙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五一、五、二七民歌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也聽見 沙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也聽見 龍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也聽見 夢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也聽見 笑也聽見 六十、十二、十八 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翻看當日的新鮮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六三、二、十一 【尋李白】所引用的詩篇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夢李白(二首之一)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玉階怨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客中作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 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诗的押韵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经典英文诗歌赏析(全) 一 nothing gold can stay 1简介:《美景易逝(Nothing Gold Can Stay)》罗伯特弗罗斯特 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于1923年写就,即于当年十月在《耶鲁杂志(The Yale Review)》上刊印出版,随后就被收录到弗罗斯特的一本名为 《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诗集中。 2诗歌翻译: Nothing gold can stay 岁月留金 Nature's first green is gold, 大自然的第一抹新绿是金, Her hardest hue to hold. 也是她最无力保留的颜色.。 Her early leaf's a flower; 她初发的叶子如同一朵花,; But only so an hour. 不过只能持续若此一刹那。 Then leaf subsides leaf, 随之如花新叶沦落为旧叶。 So Eden sank to grief. 由是伊甸园陷入忧伤悲切, So down gose down to day, 破晓黎明延续至晃晃白昼。 Nothing gold can stay. 宝贵如金之物岁月难保留。 3诗歌赏析:这首诗揭示了一切真切而美好的事物最终定会逐渐消失的哲理。它同时也使用了独特的技巧来表现了季节的变化。想到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浮世有的仅仅转丸般的 繁华。 二 the road not taken 1诗歌简介:这首名诗《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传统的抑扬 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很多抑抑扬的成分);每节的韵式为abaab 。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评说·作家与作品 / 2012/9SHORT STORY 漫谈余光中的翻译观 李明轩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9 年举家迁至台湾,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被梁实秋誉为学者当中的“诗文双绝”。除了诗文方面的造诣,曾在金陵大学外语系、台湾大学外语系以及美国受教的余光中,在中英文翻译方面也建树 颇丰,《梵高传》《不可儿戏》《老人与海》等都是余光中的译作代表,充分体现了余光中的翻译观。他的翻译思想别具一格,不但包含言物之情,而且还有着出众的文采,寓说理于情趣之中,其翻译的每篇作品都能感动读者。余光中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尝试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并出版了多达13个类型的翻译集。余光中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信、实的特征,并将其作为翻译作品的第一要义,他主张一种形、义兼顾的翻译观,却不赞成以往的硬译或直译的翻译观。余光中认为,能够称得上文学作品,它的价值不在于其说什么,而在于如何说,这就对翻译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要达意就行。余光中的这些翻译观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翻译的艺术性与变通 在《翻译研究》一书的序言中,余光中说,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是一种兼具科学性与灵活性的、非常难从事的艺术工作。余光中认为,翻译就像婚姻一样,两相妥协才能有所成就。因为翻译至少涉及两种文字、两种语言,但只有一个信息,要将原文的原貌、原意准确如实地转化为译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译者同时具有驾驭两种语言文字的高超能力,此外还要对原文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余光中看来,作为一门艺术,翻译不仅是对语言而言的,更是对思想、文化而言的。译者在进行这项集语言艺术、思想艺术、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工作时,应变通、机智、灵活地处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译文在内容上和思想上都无限向原文靠拢。变通在余光中的翻译观中极为重要,是决定译文好坏成败的关键。在《变通的艺术》中,余光中说,英译中时既不能让西风压倒东风,也不能让东风压倒西风,既不能使翻译后的中文洋腔洋调,也不能使其油腔滑调。要做到这一点,东、西之间的相互妥协便成为几乎唯一的选择和两全之计。但应该妥协至何种程度,哪一方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应做出较多的让步,却没有固定的规律,只能依靠译者自身的变通之术。这表明,翻译是一门变通的艺术,重点并不是翻译本身的变通,而是从事这项 工作的译者的变通。翻译所接触到的语言文字之间, 必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美感经验以及文字的音、 形、意、修辞、文法等方面的差别,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好的译者,必须以翻译所涉各种文字的逻辑层次、文法习惯等为依据,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从事翻译工作。余光中进一步指出,所谓变通,并非要强调 “变” ,而一定是基于原文的“通”,也就是在通达中“传真” 。这就要求意译与直译相互结合,译意而不译文。余光中历来强调翻译应无限向原文原貌靠拢,在再造中传真,在变通中忠实。好的译文就有如原有灵魂的投胎重生,是一种灵魂内核不变的再造。翻译当中的再造,绝不是对原文原意的胡乱增减篡改,不能意译过度。翻译当中的传真,绝不是在勿改、勿删、勿增的误区下对原文保守地直译。所谓传真,是指原文文意真实地传达到译文中,而非简单地指原文文字的机械式传达。在《与王尔德拔河 记》中,余光中十分明确地说道:只顾表面文字, 不顾背后文义,只会让直译变成硬译和死译。看来 余光中并非是要用“译意不译文”的观点来反对直译,而是反对处处直译、过度直译或者高度直译。他翻译观中的变通艺术,就是要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尽管余光中从未在他的翻译观中提出“信” “达 ”“雅”的要求,但他的观念至少与严复所提出的翻译的“信 ”“达”要求相一致。余光中相信,适当的直译是翻译工作的基础,是以另一种语言文字形式传达原文作者思想意图的基本途径,但那种一句话对一句话、一个词对一个词、一个字对一个字的过度、高度直译,只会令原文被曲解,读者被误导,着实害人不浅。艺术理应是鲜活的,翻译的艺术性也在于于变通中令原文以另一种形式重生,那些公式化、教条化、精确主义的死译只能让原本鲜活的原文在翻译 之后立即失去生命,而这是余光中一贯反对和批判的。前文所提到的翻译变通大多涉及的是英译中的过程,如果是中译英,在余光中看来,变通的难度更大。因为中文有虚有实,虚实变化无常。特别是中文的诗词歌赋,实词常写虚,虚词常写实。这就给中译英的译者造成了不少障碍。如果要变通,必须先要仔细研究诗词歌赋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者所属时代的语言习惯,再于研究之后 039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和习题汇总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广阔无垠的大海。)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sǒng zhì]。(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东临碣石临:____到达____ 2. 水何澹澹何:__多么___澹澹:___水波荡漾_____ 3. 山岛竦峙竦:__高起______峙:__挺立______ 4. 星汉灿烂星汉:__银河______ 5. 幸甚至哉幸:___庆幸_____至:___极点_____ (2)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先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海水和小岛,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后四句写虚景抒志,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洪波涌起”一句中一个“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惊涛拍案的声音。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这一句借奇特的想象来表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诗首句交待观海的地点,运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7)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的,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1)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停留②客路青山外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③乡书何处达 (2)这首诗主要写乡愁的,集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这首诗首联点题,“客路青山外”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表明他到镇江后还要乘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4)诗的颔联写船上景色,此联妙在用“一帆悬”这一小景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这一大景,且“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思乡之情,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此诗中’潮平两岸阔”有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那个字更妙,为什么? “阔”字更好。更直抒胸臆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景象。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试说说它好在哪里。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分析《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英美诗歌鉴赏——To Helen,致海伦演示教学

英美诗歌鉴赏——T o H e l e n,致海伦

英美诗歌鉴赏——To Helen,致海伦 To Helen Helen, thy beauty is to me Like those Nicean barks1 of yore,2 That gently, o'er a perfumed3 sea, The weary4, wayworn5 wanderer6 bore To his own native shore. On desperate seas long wont to roam7, Thy hyacinth hair, 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8that was Rome. Lo! in yon brilliant window-niche9 1平底船 2很久以前 3芳香的 4疲倦的 5旅行累了的 6漫游者,旅行者 7漫步,漫游 8壮丽,宏伟

How statue-like10 I see thee stand, The agate11 lamp within thy hand! Ah, Psyche, from the regions which Are Holy Land! The writer Edgar Allen Poe was born in 1809. His father deserted the family, and his mother died when Poe was three. Poe was taken into the home of his uncle. In 1826, he entered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only to drop out later . He was sent to West Point and dismissed, too. Then he turned to fiction writing to support himself. He worked as an editor throughout his life. His wife’s death in 1847, drove Poe to heavy drinking occasionally. One day in 1849, he was found unconscious on a Baltimore street and then died. Poe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successful short story writer and literary critic. He succeeded in formulating influential literary theories and in demonstrating mastery of the forms he favored_hinghly musical poems and short prose narratives. His theory of short fiction is best exemplified in Ligeia and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which was to become one of his most famous stories. 10向雕像一样

再别康桥逐字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导入: 《再别康桥》如一首清新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飘逸洒脱的性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合成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出色的离别诗。说到离别,自古便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诗句。那么,诗人是怎样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的呢?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灵动的文字,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要探究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同学们,在听过夏青艺术家的朗诵录音,并整体感知作品后,让我们共同探究这样三个问题: 一、《再别康桥》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共同分析一下,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这些诗,我们发现传统的离别诗送别的对象多事人物,而《再别康桥》中则是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彩告别。本诗中,告别对象由人物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捶胸顿足的模式。 那么同学们,不禁会问,诗人为什么会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

彩告别呢? 这个问题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对是个的兴趣远不如他对相对论、民约论的兴趣。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于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正如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的眼是康桥的水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帮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帮我胚胎的。”作者阔别六年,重游故地,与康桥告别,就如同与自己难得的自己告别,如与自己的生命源泉,精神依恋的故乡告别。 同学们,再想本诗的营造的离别氛围有什么特点? 正如同学们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时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于绘景而不摹声,却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出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意境中少了许多沉重,多了几分飘逸。 接下来,同学们创设一种情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同学们即将奔赴异国他乡,为了表达对母校的留恋,做一个vcr视频,拿着摄像机,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同学会拍摄师生告别的画面,以及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等。而这首诗歌中却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等看似与告别并无关系的自然景物,并赋予这些景物以全新的审美感受,从而营造出了新颖独特的诗歌意境。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在离别对象、离别氛围、离别意象三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诗歌余光外诗歌 一、《城忧》 小时分 城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尔正在那头 母亲正在这头 少年夜后 城忧是一弛窄窄的舟票 尔正在那头 新娘正在这头 厥后啊 城忧是一圆矬矬的宅兆 尔正在中头

母亲正在面头 而如今 城忧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尔正在那头 年夜陆正在这头 二、《等您正在雨外》 等您正在雨外正在制虹的雨外 蝉声轻落蛙声降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正在雨外 您去没有去皆同样竟觉得 每一朵莲皆像您 尤为隔着黄昏隔着那样的小雨 永久刹这刹这永久 等您正在工夫以外 正在工夫以内等您正在刹这正在永久

若是您的脚正在尔的脚□此刻 若是您的浑芬 正在尔的鼻孔尔会说小恋人 诺那只脚应该采莲正在吴宫 那只脚应该 撼一柄桂浆正在木兰船外 一颗星悬正在迷信馆的飞檐 耳坠子正常的悬着 瑞士表说皆七点了突然您走去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您走去 像一尾小令 从一则恋爱的典故□您走去 从姜皂石的词外有韵天您走去 三、《尔之固体化》 正在此天,正在国际的鸡首酒面,

尔还是一块回绝熔解的炭——常连结整高的热 战固体的软度。 尔原本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活动,很容难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外国的太阴距尔太近 尔结晶了,通明且软, 且无奈主动复原。 四、《西螺年夜桥》 矗然,钢的魂灵醉着 威严的静铿锵着 西螺仄本的海风猛摇着那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摇着那座意志之塔的每一一根神经,

猛摇着,并且失望天啸着 而铁钉的齿牢牢咬着,铁臂的脚牢牢握着威严的静。 于是,尔的魂灵也醉了,尔知叙 既渡的尔将同于 已渡的尔,尔知叙 此岸的尔不克不及还原为 彼岸的尔 但运气自神秘的一点屈过去 一千条欢送的臂,尔必需渡河 面对通背另外一个世界的 走廊,尔微微天哆嗦 但西螺仄本的壮阔的风 迎里扑去,告尔以海正在彼端 尔微微天哆嗦,然而尔

英文诗歌鉴赏

The commentary of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This term, we took the English Poem course, in which Mr. Luo guided us fling in the poem world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poems. In all of the poems we have learnt, I appreciate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most. Yet I really don’t know how to appreciate a poem. Indeed, I haven’t got to the level to appreciate poems. So, I just write my own understanding to this beautiful poem.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was written by 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who was an English dramatist and poet,translator of the Elizabethan area, born in Canterbury,England, died in Deptford, England. Marlowe was the foremost Elizabethan tragedian until his mysterious early death. Marlowe greatly influenced William Shakespeare, who was born in the same year as Marlowe and who rose to become the eminent Elizabethan playwright after Marlowe’s death. Marlowe’s plays are known for the use of blank verse, and their overreaching protagonists. Marlowe was the first great English Dramatist. He brought to the English stage a new concept of tragedy, one in which the drama centers around the struggles of a man overwhelmed by his passions and ambitions. ○2This short poem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yrics in English literature. It derives from the pastoral tradition, in which the shepherd enjoys an ideal country life, cherishing a pastoral and pure affection for his love. Strong emotion is conveyed through the beauty of nature where lovers are not disturbed by worldly concern. The first time I read the poem, I just thought it was too directly for the shepherd to express his love to the girl he loved. For me, if I were the girl, I would not accept the shepherd’s love because his love was so intensely that I don’t know how to respond his love. But the second I read it carefully, almost word by word.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shepherd’s real and pure love. In the world he created for himself and his love, the girl lived an ease life like a princess. He showed a picture on what he would promise if she accepts to be his love. There was a heavenly like scene in the picture, he imagined them sitting upon the rocks, watching the other busy shepherd who had to work hard, and they relaxed themselves by listening to the birds' singing, and seeing the river falls. The shepherd also ensured her that he is willing to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lease her. He was so infatuated with the girl that I am a little jealous of her. The girl was so lucky to be loved by such a infatuated and romantic man.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is very clear. The poetry started out with a direct initiation. The speaker showed his purpose clearly, which is asking the woman he admired to be his lover. The following stanza showed a picture on what he would promise if she accepts to be his love. Then he drew different scenes when they were together. The shepherd also ensured her that he is willing to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please her. This could be seen from the line 9~18. He made promises on difficult mission such as making bed of roses,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 and leaves of myrtle,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ext. From line 19, it responded to the idea of the first stanza that is to persuade the woman to be his love and to live with him. The repeating sentences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 may work as the function of emphasizing, and expression of eagerness. The style and writing type of the poem is very good. This poem is a typical pastoral, that is, a type of poem that deals in an idealized way with shepherds and rustic life. It sings

英文诗歌赏析翻译

《英语诗歌欣赏》课程教学诗选 Types of Poetry Unit one Nature The Pasture Robert Frost (1874–1963) I’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 I may):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I’m going out to fetch the little calf That’s standing by the mother. It’s so young, It totters when she licks it with her tongue.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牧场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1963) 我去清一清牧场的泉水, 我只停下来把落叶全耙去 (还瞧着泉水变得明净—也许); 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我去把那幼小的牛犊抱来, 它站在母牛身边,小得可怜,一摇一晃,当母牛给她舔舔;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方平译)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