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提纲
宗教学07

狭义的儒教,民国初期的孔教运动,模仿政教合一时的基 狭义的儒教 督教,主张把儒家思想定为“国教”,把孔子神化为承受天命 的教主。
4. 肯定儒家思想是宗教的三种看法 (之一)
第一、从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独特性上, 第一、从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独特性上,理解儒家思想作 儒教”的表现。 为“儒教”的表现。 宗法性传统宗教: 宗法性传统宗教:“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 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翼羽,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 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 度,成为中国宗法等级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 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 泉。”(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序)
3.道教信仰 3.道教信仰(参考“中国道教协会”网页)
信仰宗旨: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 信仰宗旨 又 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 物莫 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 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 信道德,又拜神仙。 教义: 教义:尊道贵德、仙道贵生、三洞宗元、清静寡欲、自然 无为、柔弱不争、返朴归真、天道承负。
四、思考题
1、什么是儒教? 2、儒教基本经典。 3、怎样理解儒教的实质? 4、何为道教? 5、道教信仰的主要内容。 6、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关系。 7、道教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另附: 另附:推荐一套世界宗教入门的小书
编者的话:这里的七本小书:《印度教》、《佛教》、《儒教》、《道 编者的话: 教》、《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对世界最主要的七大 宗教传统,作了简明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是了解世界宗教的最佳入 门书。 本丛书与坊问的众多类似读物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作者 都为从事各个宗教研究的顶尖学者,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早已为人所瞩 目。由他们来撰写具有入门性质的图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摆脱简单 的知识介绍,抓住各个宗教传统最精微,最深刻之处。同时中文译者也都 是敬业的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有所成,他们的踏实工作,使译著配 得上原著的水准。其次,作者在叙述中还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 立场,并为此做出辩护。这不仅是同情式的理解,更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 灌注其中。最后,在当代社会,宗教已经与社会高度融合,渗入到人们的 日常生活之中,所带来的宗教传统与现代理念的冲撞也远远超出过去的传 统社会。作者在此展示了敏锐的笔触,用较多的篇幅分析了宗教传统和现 代理念的冲撞和互动。对于读者来说,这种阐述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的。
阅读经典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阅读经典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1915)一书是马克斯·韦伯在完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转而研究“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后所著的第一本书,该书与同系列的《印度教与佛教》(1916-1917)和《古犹太教》(1917-1919)的写作目的相同,即通过对世界各大文明的探索,来凸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
在本书中,韦伯在经过细致的分析并与西方进行比较之后认为,中国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既有制度上的原因,也在于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伦理的鼓舞力量。
本书的前四章,作者以“社会学基础”为名按照西方的逻辑分析了中国在制度层面上可能影响到资本主义产生的内容。
货币在西方经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贵金属的缺乏以及没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率的货币制度阻碍了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的城市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摇篮,相比于西方,中国的城市与行政尤其是治河的行政管理密切相关,对外缺乏独立性、对内缺乏统一性;中国的行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也有其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无法成为进一步规范的工商组织;中国古代的政权与经济都和水利密切相关,统治者享受一种政教合一的权威地位而不用像西方一样受教权掣肘。
从政治结构看,古代中国经历了由最初的家父长制向封建国家、再向俸禄国家的演变,作者探讨的重点是俸禄国家。
秦汉时期,原本的采邑秩序被俸禄官僚体系所取代,意味着封建秩序被全面废除,而新的体系则被韦伯称之为“家产官僚制”。
在家产官僚制之下,皇帝可以用家产制特有的手段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比如通过科举选官、使官员不得在家乡任职、必须定期调任别处等等,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再次出现封建势力。
但家产官僚制也有十分重要的负面影响:官员们对地方胥吏和幕僚日益倚重,俸禄的有限和赋役的配额给了他们获取其他利益的理由和机会,这样形成的庞大的利益集团成为内向改革的最大阻碍。
也就是说,货币经济与俸禄的结合导致了“僵硬化”。
《儒教与道教》

伍德裕: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片析《儒教与道教》读书报告韦伯,是当代西方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家之一,是社会学界的顶级大师之一。
德国特色的大学制度造就了韦伯的博学多才——当然这跟他个人的努力与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对社会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连音乐等艺术科学都极有研究,学术涉猎范围很广。
思想体现在著作上,他的著作自然也就富含多种学科思想的交杂,意涵十分丰富,学术视野开阔。
以前曾读过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不算厚,但对于学术修养尚浅的笔者来说,读韦伯的书是一件苦差事,一本书往往要仔细阅读几遍才能粗窥全意。
这次所看的《儒教与道教》尤觉更难,虽然书中写的大部分都是有关中国的内容,但看起来却似乎有点陌生,韦伯在其书中所描绘的是一幅大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见的中国的“历史图像”,这应该是韦伯独特的分析视角所致的吧。
一、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概述韦伯的学术成果中很显耀的是他对宗教社会学的研究,他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观,通过比较、分析来寻求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首,接下来陆续写出《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及未完成的《伊斯兰教》,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集,集中体现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的这一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宗教伦理根源。
为什么只有在西方才产生了理性的资本主义,是因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商业贸易等比较发达吗?那为什么世界其他民族如中国、印度等也曾有过发达的科学技术、有过繁荣的商业贸易等资本主义所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却未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呢?韦伯独具慧眼,他认为是宗教伦理在当中起着作用。
“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1# 西方之所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根源在于西方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的伦理观,他的论据是新教尤其是卡尔文教的“上帝预选说”,该教义宣扬人是否得到救赎取决于上帝的意志,这意志是预定的而且无从获知,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工作上的成就来荣耀上帝,并以取得的财富来证明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宠,是上帝所预定的“选民”。
“儒、释、道”道法三要

“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儒释道道法三要,是儒佛道的精髓,三要为:以儒做人、以佛修心、以道谋事。
多年来,我们学习儒家做人,亦学习佛家修心,就像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友还是学校师长,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教我们的都是怎么做人,却从不教我们怎么才能做成事、赚到钱。
踏进社会后,我们感到在学校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无“用武之地”。
踏入社会,我们开始了从业、挣钱、讨生活的迷茫,由于大多数人赚不到自己所期许的收入。
于是,不知所踪,感受事态炎凉,人事无情。
于是乎又开始心态浮躁,脾气暴躁,性情孤僻等状态。
有人就开始找出路,不是找人生成功之道,而是认为是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就想去避世,到哪里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于是佛家的修心避世只说,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佛家确实可以修心,但不可能让你避世,除非离开这个世间。
因为无论你到哪里,到处都有不公和不平。
寺庙就没有不公和不平吗?寺庙就可以跳出五行外,不在凡尘中吗?如果有人说可以,那他纯粹是胡扯,寺院难道不在人世间吗?“佛在心中,不在庙中。
”如果感到心态浮躁,脾气不好,想修一下自己的个性,不在于你身在哪里,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就好。
什么是菩萨:佛家讲的“菩萨”不是庙里那个被人捏成几只手的泥胎,而是一种善行。
当你对别人施以援手时你就是菩萨;当你为他人行善时你就是菩萨;当你度化别人放下屠刀时你就是菩萨;当你懂得并实施施舍时你就是菩萨。
人有双性恶与善,作恶即恶魔,行善即菩萨。
时时行善不作恶,你就是人间活“菩萨”。
什么是佛:佛不在天上,佛不是神,佛是人,是能洞察天地的觉者、是能人生参透的悟者。
是当你自觉、自省、自悟、自知时,你就是“佛”。
什么是神:神不在空中腾云驾雾,而是在人体中,世上有神,只有一神,名叫精神。
神从心中来,从眼中看,从语气中出,从状态体现。
一个人有没有神,从他的眼睛看是否炯炯有神;他说话是否铿锵有力,信心十足;他的状态是否精神饱满。
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在众人的眼里,你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神”。
七下道法复习提纲

七下道法复习提纲
一、道家思想概述
1.道家的起源和发展
2.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3.道家与其他哲学思想的比较
二、道家的核心思想
1.道的概念
2.返朴归真的观点
3.无为而治的理念
4.生命化、宇宙观和人生观
三、道家经典
3.其他道家经典的概述
四、道家仁义道德观
1.道家对于仁义道德的看法
2.道家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3.道家对于修身养性的要求
五、道家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1.道家与儒家的关系
2.道家与法家的关系
3.道家与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关系
六、现代道家思想的发展
1.当代道家思想家的观点
2.现代道家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七、学习道家的方法和价值
1.如何学习道家的经典
2.学习道家思想对于个人成长的好处
3.学习道家对于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韦伯《儒与道》笔记(下)

读书笔记7: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笔记精选(下篇)参考文献: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篇正统第五章士人阶层1、12个世纪以来,社会地位在中国主要是由任官的资格,而不是由财富所决定。
此项资格本身又为教育,特别是考试所决定。
中国历来最为突出的是将人文教育作为社会评价的标准,其程度远远超过人文主义时代的欧洲或德国的情形。
——P912、如同印度的婆罗门一样,中国的士人是体现文化统一性的决定性人物。
按照正统国家观念的模式,范式不受过人文教育的官吏所管辖之下的领土,对于国家理论来说,都是异端与野蛮。
中国的政治组织形式及其承担者的这种日益发展的官僚体制结构,已在整个中国人文传统上刻下独具特色的印记。
——P913、2000多年来,士人无疑是中国的统治阶层,至今仍然如此。
虽然他们的支配地位曾经中断,也经常受到强烈的挑战,但是总会复苏,并且进一步扩张。
根据史书记载,1496年,皇帝首次称呼士人(而且也只有他们)为“我的先生”。
——P914、中国士人阶层的发展虽说是来自礼义的训练,不过他们却是一种高贵的俗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
中国士人来自(至少主要来自于)封建家族的后裔,他们大多是非长子;他们接受过人文教育,尤其是书写方面的知识,而其社会地位也是基于这种书写与文献的知识。
——P925、在中国,举凡礼义之书、历表、史书的撰写,都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甚至在最古老的的传说里,古老的文字也被看做有魔力的东西,而精通它们的人被视为具有魔力的神性的代表者。
士人的威望并非基于一种由神秘的魔力所构成的神性,而是基于此等书写与文献上的知识,也许他们的威望最初也还靠着天文学的知识。
——P926、唯有精通文献与古老传统的人,才被认为有资格在仪式上与政治上,正确地指导国内的统辖制度与君侯符合神性的正确生活态度。
——P937、若果编年史有点可信,那么,士人一开始就是封建体制的反对者和国家官僚组织的支持者。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道家以下主要思想:1.道法自然。
2.道常无为。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权与术。
5.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下面我们来学习道家的主要思想,首先看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
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老子。
老子的思想里讲到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另外又讲到道常无为。
道法自然和道常无为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
那么自然无为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呢?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自然看成是道的代名词,道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道。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相同的问题。
道实际上的含义是什么?道的含义是自然,没错。
但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整个宇宙,或者说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根本的特性,指它的本来面貌。
同时,这种整个宇宙或者整个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又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的。
它是一个包括了宇宙万物的整体和宇宙万物中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共同的状态。
整个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就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本然状态里。
所以,这个道不是一个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的东西,也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东西,而是天地万物自身包含的一种状态。
现在很多人在讲道,或者讲自然的时候,都把它看成是生成万物的最后一个根源,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
虽然老子《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但事实是,离开了万物,就没有道,道就在万物之中,也就是老子讲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这个“一”。
天的道就表现为“清”,地的道就为“宁”。
清也好,宁也好,都是道的表现,离开了清和宁就没有这个道,并不是说在清和宁之上有一个道产生了天和地。
老子非常强调道随万物,万物是在它们的自然本性中体现出道的存在的意义的。
既然要遵循整个天地万物的这样一种自然状态,那么表现出来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就是说万物在那儿生长,但是你不据为己有;你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你并不认为自己就有多了不起;万物在那儿生长,你也不去主宰它。
道家儒家看法的作文提纲

道家儒家看法的作文提纲
好的,以下是一篇关于道家和儒家看法的作文,遵循了您给出
的要求:
---。
咱们聊聊道家和儒家的看法吧,这两个流派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道家讲究的是“无为而治”,听起来挺玄乎的吧?其实就是说,有时候,啥都不做,反而比瞎忙活强。
道家觉得,自然有它的规律,咱们应该顺着自然来,别老想着去改变它。
就像那河里的水流,你
越去拦它,它反而越翻腾,不如就让它自然流淌,最后总能流到该
去的地方。
儒家呢,它更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的是“仁爱”
和“礼”。
儒家觉得,人活着得有个规矩,得懂得尊重别人,这样
才能让社会和谐。
就像家里有个小孩子,你不能任由他胡来,得教
他礼貌,教他尊重长辈,这样他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当然啦,道家和儒家也不是完全对立的。
道家虽然追求自然无为,但也不是说啥都不干,它讲的是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不要强求。
儒家虽然重视人际关系和规矩,但也不是说要压抑人的天性,它认为人可以在遵守规矩的同时,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