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5课《风的作用》教案

轻微的杂物使地面裸露,风携带的沙子还会对岩石造成破
表。
坏……初步认识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A我们的看法•匕
班机记彖表)
全班交流
分享。
a能火池上爆。
瓦能吹起沙子。
队能把土电火干形良功处
攻能把/R•注机找也。
交流后总
结。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实救材料:岩石、放大镜、砂纸等。
学生分组
旨在通过
研讨。
一步了解
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
风的搬运
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底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和堆积作
(3)风蚀柱。产状水平和垂直节理或裂隙发育且岩性单一的岩
层区,受风沙的长期吹蚀作用后,原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
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4)风蚀城堡。风蚀城堡是
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出现在砂岩和页岩相间分布的地区,
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
进行模拟
模拟实验,
(2)然后用砂纸用力打磨岩石。(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
实验,填写
认识风卷
磨蚀)
模拟实验
起的沙子
(3)比较没有打磨和打磨后的岩石,你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
对地球表
实验现象:打磨的岩石表面有一些颗粒掉落,岩石表面出现磨
面有磨蚀
痕。
作用。
我的观察记录
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
的作用与火山、地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风的作用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从电视、网络和书籍中获得了一些相关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595db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c.png)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光和影【教材简析】《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
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
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
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
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
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
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目标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6课 水的作用 课时教案

6.水的作用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
2.知道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
3.知道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地貌。
态度责任: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
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难点:能对模拟实验结果以及图片资料等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评价任务(根据需要设计评价量表)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1.用课件展示资料:降雨与地表变化相关的图片、视频。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降雨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3.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雨水会带走土壤,冲出许多沟壑……)活动二:模拟降雨对地面的改变。
1.提出疑问:实验过程中我们用什么模拟降雨和地面?2.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喷水模拟降雨、泥土模拟土地)3.出示实验材料:师:首先我们用模拟实验研究一下雨水会对地面的土地造成什么影响,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5页,思考一下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小组汇报,师生小结。
5.教师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①注意先记录实验前山丘的样子,与实验后的样子作对比。
②有颜色的沙子要放在泥土上面,山丘顶部③观察山丘顶部和山丘底部的变化④喷水时从山能够通过了解水对地表的作用,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表变化现象。
五、作业设计【知识技能类作业】 一、填空题1.雨水降落到地面会 土地。
2.河流的和 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二、判断题1.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会把岩石碎屑和土粒冲到河里。
( )2.雨水落到地表形成径流后,侵蚀才开始。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光,本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包括: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的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子变化规律。
2、观察记录一天中午体影子的变化,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
3、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
4、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
5、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1、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
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2、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
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
第二单元测试题(第24、25课时)一、填空题1.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2.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都要发生变化。
3.光是沿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5.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色物体吸热快。
二、判断题1、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一个光源。
()2、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没有什么变化。
()4.光是沿四面八方任意传播的。
()5、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6、太阳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7、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两回事,没有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光和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3、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5、回顾和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板书设计2.1光和影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教学后记2.2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 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三、巩固练习观察一天中影子的长短变化。
四、小结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五、作业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1、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2、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3、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4、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5、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二、授新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三巩固练习、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四、小结: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五、作业:2人一组自行操作教学内容: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二、授新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1学生反馈实验发现2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4汽车反光镜(凸镜)5医生带的额镜(凹镜)6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7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8做一个潜望镜三、巩固练习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四、小结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五、作业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教学内容:光与热教学目标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二、授新光的强弱与温度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三、巩固练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四、小结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五、作业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目标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授新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2、学生实验、记录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2)学生实验记录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刻度值是多少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2)分析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三、巩固练习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四、小结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五、作业学生实验记录第七课时教学内容: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教学目标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教学重、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过程一、复习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工作过程设计的细节二、授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三、巩固练习:做太阳能选用什么材料做四、小结: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五、作业: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第八课时教学内容: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学目标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过程与方法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教学重、难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教学过程一、复习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二、授新讨论检验标准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三、巩固练习: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