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遥感影像镶嵌实验报告(3篇)

遥感影像镶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遥感影像镶嵌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遥感影像镶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影像镶嵌操作。

4. 分析影像镶嵌的效果,并探讨优化影像镶嵌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遥感影像镶嵌是将多幅遥感影像按照一定规则拼接成一幅大范围、连续的遥感影像,以展示更大范围的地理信息。

影像镶嵌的原理主要包括:1. 影像匹配:通过比较多幅影像之间的相似性,确定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影像配准:根据影像匹配结果,对多幅影像进行几何校正,使其在空间上对齐。

3. 影像拼接:将配准后的影像按照一定规则拼接成一幅连续的遥感影像。

三、实验数据本实验使用的数据为我国某地区Landsat 8影像,包含全色波段和多个多光谱波段。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预处理(1)辐射定标:将原始影像的数字量转换为地物反射率或辐射亮度。

(2)大气校正:去除大气对影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

(3)几何校正:纠正影像的几何畸变,使其符合实际地理坐标。

2. 影像匹配(1)选择匹配算法:本实验采用互信息匹配算法。

(2)设置匹配参数:根据影像特点,设置匹配窗口大小、匹配阈值等参数。

(3)进行匹配运算:将多幅影像进行匹配,得到匹配结果。

3. 影像配准(1)根据匹配结果,确定影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2)选择配准方法:本实验采用二次多项式配准方法。

(3)进行配准运算:将多幅影像进行配准,使其在空间上对齐。

4. 影像拼接(1)选择拼接方法:本实验采用线段拼接方法。

(2)设置拼接参数:根据影像特点,设置拼接线宽、重叠区域等参数。

(3)进行拼接运算:将配准后的影像进行拼接,得到一幅连续的遥感影像。

5. 结果分析(1)分析拼接效果:观察拼接后的影像,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的拼接线、几何畸变等问题。

(2)优化拼接方法: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拼接参数,优化拼接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拼接效果通过实验,成功将多幅Landsat 8影像拼接成一幅连续的遥感影像。

遥感实验报告裁剪拼接(3篇)

遥感实验报告裁剪拼接(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学习遥感影像处理中的裁剪与拼接技术,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裁剪和拼接,提高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和分析效率。

二、实验背景遥感技术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等领域。

遥感影像经过处理和提取后,才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裁剪与拼接是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基本操作,通过对影像进行裁剪和拼接,可以去除无关信息,提高影像的可用性。

三、实验材料1. 遥感影像数据:包括多景遥感影像,如Landsat、Sentinel-2等;2. 裁剪与拼接软件:如ENVI、ArcGIS等;3. 实验环境:计算机、遥感数据处理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 数据准备(1)选择遥感影像数据,确保影像质量良好、覆盖范围完整;(2)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提高影像质量。

2. 裁剪操作(1)确定裁剪范围: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裁剪范围,如行政区域、研究区域等;(2)使用裁剪工具对遥感影像进行裁剪,生成新的影像。

3. 拼接操作(1)选择拼接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拼接方式,如同名像元拼接、重叠区域拼接等;(2)使用拼接工具对遥感影像进行拼接,生成新的影像。

4. 质量评估(1)检查拼接后的影像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缝隙、错位等问题;(2)分析拼接区域的地物特征,确保拼接效果良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裁剪结果经过裁剪操作,生成了新的遥感影像,去除了无关信息,提高了影像的可用性。

2. 拼接结果经过拼接操作,生成了新的遥感影像,拼接区域地物特征良好,拼接效果满意。

3. 质量评估(1)拼接后的影像完整,无缝隙、错位等问题;(2)拼接区域地物特征良好,拼接效果满意。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遥感影像的裁剪与拼接技术,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和分析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裁剪与拼接方法,为遥感数据处理提供有力支持。

七、实验心得1. 裁剪与拼接是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基本操作,对于提高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2.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裁剪与拼接方法,确保拼接效果良好;3. 学习遥感影像处理技术,有助于提高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水平。

大学遥感实验报告模板

大学遥感实验报告模板

---一、实验基本信息1. 实验名称:(例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提取实验)2. 实验日期:(例如:2023年10月25日)3. 实验地点:(例如:遥感实验室)4. 实验者:(例如:张三)5. 实验指导教师:(例如:李教授)---二、实验目的与意义1. 实验目的:(例如:掌握遥感影像的基本处理方法,学会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理信息提取,提高遥感图像分析能力。

)2. 实验意义:(例如:本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获取与分析中的应用,为今后从事遥感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验原理与内容1. 实验原理:(例如:遥感影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影像校正、影像增强、图像分类等。

)(例如:)- 影像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处理。

- 影像增强:对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度增强、滤波等处理。

- 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或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 地理信息提取:根据分类结果提取相关信息,如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1. 实验步骤:(例如:)- 使用ENVI软件打开遥感影像。

- 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

- 对预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如对比度增强、滤波等。

- 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

- 根据分类结果提取相关信息,如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

2. 实验结果:(例如:)- 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

- 增强处理后的遥感影像。

- 分类结果图。

- 提取的地理信息数据。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例如: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2. 讨论与总结:(例如:讨论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在地理信息获取与分析中的应用,总结实验经验与不足。

)---六、实验结论(例如: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遥感影像的基本处理方法,学会了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地理信息提取,提高了遥感图像分析能力。

)---七、实验反思与建议1. 实验反思:(例如: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如数据处理速度、分类精度等。

遥感实验报告实验成果

遥感实验报告实验成果

一、实验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预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技术,对某地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为该地区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1.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 掌握遥感图像分类方法;3. 对某地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为该地区的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三、实验内容1. 数据准备本实验选用某地区Landsat 8卫星影像作为实验数据,该影像覆盖范围约为1000平方公里,分辨率为30米。

实验过程中,首先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2. 遥感图像分类(1)选择合适的分类器本实验选用支持向量机(SVM)作为分类器,因为SVM在处理小样本数据时具有较好的性能。

(2)训练样本选择为提高分类精度,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样本。

本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预处理后的影像中随机选取10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

(3)分类结果分析将训练样本输入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得到分类模型。

然后,将测试样本输入分类模型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结果。

3. 分类结果验证为验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

混淆矩阵是一种用于评估分类结果的方法,它能够直观地反映分类精度、召回率和F1值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类精度通过计算混淆矩阵,得到分类精度为90.5%。

这说明本实验采用SVM分类器对某地区进行地表覆盖分类的效果较好。

2. 分类结果分析(1)地表覆盖类型分布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该地区地表覆盖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2)地表覆盖变化分析与历史影像对比,可以看出该地区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建筑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这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有关。

3. 分类结果应用(1)环境监测通过地表覆盖分类结果,可以监测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为环境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遥感数据的获取方法及遥感图像的处理技术;3. 了解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应用;4. 培养遥感图像分析和解译能力。

二、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中的传播特性,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信息,然后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和解译,以达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进行监测、研究和利用的目的。

遥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辐射与散射: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形成各种电磁波;2. 遥感器:利用电磁波探测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信息;3. 电磁波传播: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云层等因素的影响;4. 遥感图像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增强、分类等处理,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应用效果;5. 遥感图像分析: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实现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监测和研究。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遥感图像的获取:通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遥感图像;(2)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3)遥感图像增强:通过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滤波等手段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4)遥感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5)遥感图像分析:对分类后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

2. 实验步骤(1)遥感图像的获取:通过遥感卫星、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遥感图像;(2)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利用ENVI软件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3)遥感图像增强:利用ENVI软件进行对比度增强、亮度增强和滤波处理;(4)遥感图像分类:采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5)遥感图像分析:对分类后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识别和提取信息。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效果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提高了遥感图像的质量,为后续的图像增强和分类奠定了基础。

遥感学实验报告

遥感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遥感影像地理坐标定位和配准二、实验目的1. 熟悉遥感影像地理坐标定位和配准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使用ENVI软件进行遥感影像地理坐标定位和配准的方法。

3. 学会利用全色影像生成影像地图。

三、实验原理遥感影像地理坐标定位是指将遥感影像上的像点坐标转换为地面实际地理位置的过程。

配准则是将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或不同区域的遥感影像进行空间配准,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四、实验内容1. 选取实验数据:选取一幅哈尔滨市TM影像,成像时间为2013年7月19日,分辨率为30m,各波段的波长为0.45~0.52μm、0.52~0.60μm、0.63~0.69μm、0.76~0.90μm、1.55~1.75μm。

2. 影像地理坐标定位:(1)打开ENVI软件,导入实验数据。

(2)在“地理信息”菜单中选择“地理坐标定位”。

(3)设置影像的投影类型为UTM,投影分带为北51区。

(4)输入图像左上角的公里网坐标(9819 8092)和地理坐标(经度125.4941,纬度47.0930)。

(5)点击“确定”进行地理坐标定位。

3. 影像配准:(1)打开ENVI软件,导入实验数据。

(2)在“图像处理”菜单中选择“配准”。

(3)选择“影像到影像配准”。

(4)选择参与配准的影像,设置配准精度。

(5)点击“确定”进行配准。

4. 影像到地图校正:(1)打开ENVI软件,导入实验数据。

(2)在“地理信息”菜单中选择“影像到地图校正”。

(3)选择参与校正的影像,设置校正精度。

(4)点击“确定”进行校正。

5. 生成影像地图:(1)打开ENVI软件,导入实验数据。

(2)在“图像处理”菜单中选择“生成影像地图”。

(3)选择参与生成影像地图的影像,设置地图投影、分辨率等参数。

(4)点击“确定”生成影像地图。

五、实验数据处理及成果1. 成功将哈尔滨市TM影像进行地理坐标定位和配准。

2. 利用ENVI软件生成哈尔滨市TM影像的影像地图。

六、体会及建议1.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了遥感影像地理坐标定位和配准的基本原理,掌握了使用ENVI软件进行操作的方法。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引言: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对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探测和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以及变化情况等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遥感数据获取:1. 数据来源:本次实验使用的遥感数据来源于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开源的遥感数据平台获得。

2. 数据类型:本次实验使用的遥感数据为多光谱遥感图像,包含多个波段的信息。

通过不同波段的数据分析,可以获取地表的不同特征和信息。

二、遥感图像解译:1. 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遥感图像解译的基础工作,包括图像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等过程。

这些预处理步骤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噪声和失真。

2. 地物分类:地物分类是遥感图像解译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像元进行分类,可以将地表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筑等。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3.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对地物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描述的过程。

通过提取地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对地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和识别。

三、遥感技术应用: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对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研究。

通过对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驱动因素。

2. 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对森林、湿地和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灾害监测与评估: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为灾害应对和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遥感图像的获取和解译,了解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和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遥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基本操作;3. 学习遥感图像的分类和提取信息的方法;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和监测的技术。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反映地表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校正、分类、提取信息等步骤。

四、实验内容1. 图像获取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NVI软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EOSDIS)中下载了北京市的Landsat 8卫星影像。

2. 图像校正首先,我们对下载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通过选择地面控制点,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

3. 图像分类接着,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分类。

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利用ENVI软件中的分类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地物特征明显的区域作为训练样本,以指导分类器进行分类。

4. 信息提取最后,我们利用遥感图像提取了北京市的地物信息,包括水体、植被、建筑等。

通过对提取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校正通过几何校正,我们成功地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消除了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校正后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地表物体的真实位置。

2. 图像分类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我们共分为三个类别:水体、植被和建筑。

经过分类,我们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郊外,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

3. 信息提取通过对遥感图像提取的地物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资环1102班姓名:王文凯
学号: 110400227 组号: 04组
指导教师:刘海新
卫片立体观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卫片立体观察的方法;
2.亲深体验立体观察卫片;
3.了解立体观察的原理;
4.掌握立体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准备
1、立体镜;
2、立体镜使用说明书;
3、遥感卫星相片。

三、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当双眼分别同时观察一对相片时,当双眼分别同时观察一对相片时,存在左右视察的相片会放映到眼睛的视网膜上,睛的视网膜上,构成生理视差,由此便产生了与观察实物时一样的立体视构成生理视差,觉效果。

通常这种认为条件下,对立体像对进行观察,觉效果。

通常这种认为条件下,对立体像对进行观察,而获取立体感觉为人造立体感觉。

四、实验内容
1、准备立体镜,取出立体镜并正确安装。

2、取一对卫片像对,找出一对相似性比较高的卫片。

3、分别找出两个卫片的像主点。

4、将像片按左右放置,使影像的重叠部分向内,于眼基线的直线上。

移动立体
镜,使立体镜的基线平行于像主点连线:眼基线的直线上,移动立体镜,使立体镜的基线平行于像主点连线。

5、立体镜下移动像片见的距离,在直到观察到相应的像点融合为一体而获得
立体感觉,而且观察时没有不适的感觉:立体感觉,而且观察时没有不适的感觉:当立体像对范围内高差太大时。

6、当立体像对范围内高差太大时,在某一部分不易同时看出山顶及山谷的立
体感模型,需要调整基线长度,才能实现立体感观察:体感模型,需要调整基线长度,才能实现立体感观察。

7、整理好卫片,放好立体镜,清理试验台。

五、实验结果
经过老师的指导,多次调整航片终于观察到了卫片的立体效果。

六、实验总结
本次试验虽然观察到了卫片的立体效果,但实验全过程不熟练整个试验中没有出现错误,但试验速度有点慢,原因是对实验全过程不熟练,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问题有一定的掌握程度;在找卫片时尽量找相似性比较高的以便立体观察;认真阅读实验教程,对实验原理及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程度;选用的卫片必须是两张相邻且有部分重叠的相对;两眼必须分别各看一张像片,通常称之为“分像”,像片安放时,对应点的连线必须与双眼基线平行,且两像片的距离需要调整,两张像片的比例要尽可能的一致。

通过本次实验使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确实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验学到了不少知识,不仅如何找相似性较高的卫片有所掌握,同时对卫片的立体观察的使用有所掌握,而且对实验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所认识,实验时必须仔细、认真、严谨。

卫片标记的识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见航天遥感图像的类型;
2、了解常见航遥天感图像标志;
3、了解常见航天遥感图像特点;
4、了解常见航天遥感图像作用;
5、对卫片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实验要求
对航天遥感卫星图片上个标记有所认识,能够识别各个参数的含义,以便以后使用航天遥感卫星图片。

三、实验内容
1、找到一份Landsat航天遥感卫星图片,自己先观察各个参数。

2、老师为我们讲解航天遥感卫星图片各个参数的含义。

具体如下:
(1、)+字像幅重叠符号,灰阶15格;
(2、)T、—纵向重叠符号;
(3、)N、E 经纬度;
(4、)日月年C 本幅图像中心点经纬度;
(5、)N 星下点经纬度;
(6、)MSS 扫描仪;
(7、)6/7 通道,扫描范围不同;
(8、)R/D 延时发送/实时发送;
(9、)SUN 太阳;
(10、)EL42 太阳高度角;
(11、)AZ136 太阳方位角;
(12、)191-8483-A/N/G-1-N-P-1L 卫星运行方向191度-成像时多少圈轨道-接收卫星地面站N马里兰州,G加州格尔斯顿,A阿拉斯加费尔斯站-图像处理方式等;
(13、)NAS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4、)ERTS 地球资源卫星;
(15、)ERTS 地球资源卫星;
(16、)E-2609-02154-7.01 E#第二颗卫星发射后的第几天-格林威治时间-通道-视频带的第一次使用卫星判读大地地貌,大型构造。

3、老师为我们举例说明如:
例:05JUN76 C N40-12/E115-44 N N40-12/E115-49 MSS 5 R SUN EL58 AZ115 191-6963-A-1-N-P-2L NASA ERTS E-2500-02124-5 0 1
4、自己再仔细观察加深记忆。

5、整理好卫片放好,清理试验台。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航天遥感图像的类型、标志、特点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航天遥感卫星图片上个标记有所认识,能够识别各个参数的含义,以便以后使用航天遥感卫星。

通过本次实验使我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性,确实实践出真知;原以为自己对各个参数应该都知道什么含义,结果实验时并非如此,看来还是需要多加实践,实践是学习的最好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