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李鸿章主要事迹 一生当中都做了哪些伟大事情
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之功过荣辱生在清朝末年的李鸿章,亲身经历了清王朝的衰亡过程,并直接参加了其中很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颇具争议。
但是想起他所做过的,经历的那些事情,想起那段中国的辛酸故事,我还是想谈谈自己对他的一些理解,看法。
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要想谈谈李鸿章的功过荣辱,可以从军事,政治,外交三方面评价。
军事上,李鸿章第一次进入历史舞台,是在咸丰年间。
当时天平军已经席卷江南数省,清朝主要军队绿营兵几乎完全被消灭,于是咸丰帝一面用高官厚禄和严刑峻法来制止文官武将和绿营兵的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国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军。
而当时李鸿章正是当时最大的团练部队湘军统领曾国藩的学生。
后又受命独自前往上海一带组建淮军守护上海,抗击天平军。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与过

简评李鸿章历史功过长安大学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人,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创导者之一,晚清的重臣。
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
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他出洋访问、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了难以抹除的影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由他谈判而最后缔结,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
诚如梁启超《李鸿章传》中所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一、镇压农民起义李鸿章的起家,是曾国藩邀他成为他的手下,他成为湘军的一员。
后来他自己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淮军,用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随着湘军的日益强盛,李鸿章的政治权利越来越膨胀,淮军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
李鸿章和他的淮军支撑了晚清40年的局面,活跃在晚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满汉矛盾乃至君臣之间的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历史时期,从军事而至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维系着清政府的命运。
清政府正是依靠李鸿章的淮军来安内攘外,防患固本,李鸿章正是凭借自己掌握的兵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被誉为“中兴名臣”。
二、洋务运动同治年间,洋务派代表人李鸿章扩建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并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北洋舰队。
后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一手创办北洋水师,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敞开大门面向世界,但同时他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造成了中国长达几十年的内乱局面,那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千古罪人?过失:1)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1884年,李鸿章签订《天津条约》1895年,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9月17日,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双方展开了一场激战。
北洋海军参战的大大小小十三艘军舰当中,有两艘逃走,其中一艘还撞沉了自己的一艘舰,有三艘被日军击沉。
其余7艘,包括旗舰“定远”号在内,都遭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致远”号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壮烈殉国,使李鸿章吓破胆,北洋舰队退回旅顺港修理。
一个月以后,李鸿章等舰队修理完毕,就命令它开到威海卫躲起来,不许出海。
旅顺遭日本军队进攻时,丁汝昌曾经请求李鸿章,让他带领舰队去援助,不料被李鸿章大骂一顿。
李鸿章说:“你只要在威海卫好好地守住你的几条船,别的事不用你管!”就这样,北洋舰队只好躲进威海卫军港内,轻易地丢了制海权。
局面坏到这种地步,丁汝昌悲愤万分,但又无可奈何。
他不愿意活着落入敌手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更不愿意向日军举手投降,在遥向京城跪拜之后,便服毒自尽。
17日,日本舰队由威海卫西口耀武扬威地进港,太阳旗随之飘扬在刘公岛上。
牛昶炳像条哈巴狗,在伊东佑亨面前乞怜摇尾,率残存的十艘北洋海军舰只和五千多名中国陆海军官兵投降。
至此,李鸿章耗费巨资、惨淡经营的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功:李鸿章创立了淮军: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李鸿章一生的事迹

李鸿章一生的事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他敢于做事,又精于自保;他顾全大局,不争名夺利;他倡导洋务运动;以求国富民强;他目光长远,派遣儿童留学;他深明大义,支持变法;他身不由己,含恨离世。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
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一、晚清军队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较早认识到要向外国学习先进武器才能“自强”的官僚之一中国近代史上首先在自己部队中实行并向西方先进武器学习的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与改革者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参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但颇具争议的地位。
一、早年经历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清朝的进士。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学习了书法、诗词等。
1840年,他考中秀才,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林则徐领导的抵抗英军的行列。
1847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二、政治生涯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场自救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国富民。
李鸿章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主张自强,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的科技。
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他还推动修建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对外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
他主张和谈,认为战争对中国不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指挥北洋水师与作战。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给。
三、历史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既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绩,也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李鸿章生平大事件

李鸿章生平大事件一、中进士入翰林。
道光二十七年1847李鸿章中进士同年入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中进士后进而入了翰林院在此安安静静地做七品编修等待京察改换顶戴颜色。
二、回籍协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1853年虽然李鸿章赶上了三年一次的京察而且自己的名次也十分靠前晋升正六品可以说十拿九稳事情无奈太平军占领了武昌安徽告急咸丰帝一道圣旨李鸿章随工部侍郎吕先基回籍协办团练抵挡太平天军。
李鸿章先后跟随吕先基和福济在安徽干了五年虽然多次立功自己也屡次晋升但是上级太工于心计自己不断受到排挤小河养不了大鱼李鸿章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三、入恩师幕府组建淮军。
1858年曾国藩把不顺心的李鸿章招致魔下进入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淮勇抵沪后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任巡抚后大力扩充淮军又为淮军购置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1863年和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四、任总督镇压捻军。
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后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采取“就地圈围”和“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五、占直隶兴办洋务。
1870年李鸿章继曾国藩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长达25年之久。
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差距纷纷主张“自强”进而“求富”。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后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了江南机械制造总局和金陵机械制造局。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了洋务事业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历史名人介绍-晚清名臣李鸿章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 “望云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 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 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 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 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 18000册。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肆 人物评价
历代评价
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 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屈辱外交
1874年,由于列强的入侵,李鸿章代表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 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叁 文化成就
文化成就
书法造诣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 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 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 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晚清名臣
—李鸿章
壹
贰
叁
肆
目
人
主
文
人
物
要
化
物
录
生
事
成
评
平
迹
就
价
壹 人物生901年11月7日)
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主要事迹一生当中都做了哪些伟大事情
导语: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更是晚清时代的风云人物,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了解他,都希望李鸿章的主要事迹,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够认识李鸿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军政重臣,更是晚清时代的风云人物,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了解他,都希望李鸿章的主要事迹,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够认识李鸿章这个人,而在本篇文章中,小编就来和大家来说说李鸿章的主要事迹,看看他这一生当中都做了些什么伟大事情。
李鸿章生平事迹:
1823年(道光3年)1岁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李鸿章
1840年(道光20年)18岁中秀才入学
1844年(道光24年)22岁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同年与周氏完婚
1845年(道光25年)23岁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1847年(道光27年)25岁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1850年(道光30年)28岁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3年)31岁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56年(咸丰6年)34岁9月,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巢县、和州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
1858年(咸丰8年)36岁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
1862年(同治元年)40岁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3月署江苏巡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