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物:大气压力(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大气压力》教案示例

《大气压力》教案示例

《大气压力》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应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多种学习方法,认识大气压
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游戏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大气有压力。

难点:看到大气压力的存在。

三、教具学具:
教师教具:
锥形瓶、熟鸡蛋、热水
气球
吸盘玩具、削铅笔刀、拔罐、钢笔、吸盘肥皂盒
课件(工人用吸盘运玻璃、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力应用{打点滴、注射器、})学生学具:
筷子、夹子、吸盘挂钩、玻璃片
吹塑纸片、小瓶、水
四、时间安排: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课件)
大气压力
大气层中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

大气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张东旭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课标分析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并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

空气属于物质领域当中看不见的物质,它可以产生力更可以对其他物体施加力。

在地球上的物体,无时无刻不在承受这种力,但它的存在往往又被人们忽视或者是误解为其他的力。

课标涉及的学习内容如下:(二)教材分析《大气压力》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力与生活》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作为《力与生活》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对于“力与运动(或者说形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认识了几种简单的力——推力、拉力的基础上,相对于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施力物体的大气压力,通过受力物体的形变和与之的接触物进而进行推导和验证出大气压力的存在。

本课从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出发,从生活实例入手,揭示大气压力的存在,引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问题,使其学会在“做”中学。

本课内容是按照“观察推导、验证推导、延伸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编写的,让学生亲历:问题——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结论——延伸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生完成了从发现和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科学问题,并且通过假设、实践、讨论等活动解决了相关问题,从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对于吸盘式挂钩及其相似的大气压力应用的生活用品,学生都十分的熟悉,也能够正确的进行操作,但对于它们的工作原理——大气压力,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甚至错误地以为是粘力、吸力在起作用。

虽然大气压力无处不在,但是由于我们生活在地表正常状态下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因此造成了人们对大气压力存在的忽视,这恰是我们教学中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学生逻辑思维得以提高的关键。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pressure大气压力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

人造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

本教案根据自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出示利用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其它物体)。

(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

(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1)讲述: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

(先不要松手)(3)提问: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4)学生分组实验。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科学论文《大气压力》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大气压力》是《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旨在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大气压力应用实例的观察,发现大气压力的存在。

再在了解其存在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由于时间原因,我把大气压力的存在和应用分为两个课时分别研究(第一课时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第二课时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两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课的学习方式已比较熟悉,对探究过程也能熟练地进行;对于空气,同学们能或多或少地说出它的特点,但是由于大气压力看不见摸不着,客观上增加了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难度。

教学目标1.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

2.在观察、实验中感受并分析大气压力。

3.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马德堡半球实验讲解:今天老师跟大家一块来玩一个游戏。

(出示马德堡半球,演示抽掉半球内空气)请班上的大力士尝试拉开它。

(四个学生拉马德堡半球,但没有拉开。

)提问:为什么四个大力士都拉不开这两个半球?(学生回答。

)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当学生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小的铁球,居然四个同学都拉不开的时候,想知道为什么的那种强烈的欲望油然而生,为课堂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2.引入课题讲解:这个游戏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1654年,德国科学家奥托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力存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压力。

(板书课题。

)讲解: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非常多,包围了整个地球,我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称为大气,地表上的所有物体,都要承受从地面到高空的空气的重量,这就是大气压力。

意图:对于这些无法亲历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性的知识,讲授仍然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初步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1.谈话: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来研究大气压力。

(教师出示并介绍吸盘,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在自由玩吸盘的同时寻找问题。

四年级下册《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大气压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存有着大气压力(2)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2、水平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水平(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到科学是持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大气压力。

三、教学设计【游戏导入,激发兴趣】魔术表演【活动一】吸盘的秘密表现书本情境图引入:吸盘挂钩力气真大呀,能够挂起这么重的包。

(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师:吸盘这么神奇,我也想来试试,把吸盘吸在玻璃板上,看看是不是真的这么牢固。

(教师演示)把吸盘轻轻地放在玻璃板上,发现吸盘不能吸附在玻璃板上。

问:为什么我的吸盘不能吸在玻璃板上呢?(学生争先恐后说原因)有哪位同学能够上来示范给大家看怎么准确使用吸盘。

指名学生上台示范使用吸盘挂钩。

(与学生的准确做法实行比较,找出原因)师:哦!原来是这么用吸盘的。

刚刚老师错在哪里?(学生回答)你没有用力压。

师:老师还以为像胶水挂钩一样贴上去就行了,那为什么不用涂胶水,只要用力压就能够让吸盘吸得那么牢固呢?(学生回答)在使用吸盘时要用力按压,把吸盘里面的空气挤出来,使吸盘里形成真空状态,吸盘外面的大气压力就能够把吸盘牢牢固定在玻璃板上。

追问:原来是因为有大气压力的作用。

那什么是大气压力呢?(课件表现,介绍大气压力) 在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空气,人们把它叫做“大气层”。

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在大气的压力。

这种力我们称之为“大气压力”。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大气压力”。

(板书)大气压力----5min(展示动画,简单介绍吸盘工作原理)因为大气压力的缘故,当我们把吸盘里的空气挤出来之后,吸盘里形成真空状态,吸盘外的大气压力就能够把吸盘牢牢压在玻璃板上了。

【活动二】过渡语:原来,大气压的力量这么强大,吸盘挂钩这么好用的。

大家想不想试一下用吸盘?(想)那吸盘是不是吸在所有的物体上都能够这么牢固呢?(学生回答)不是问:那么哪些物体吸盘能够吸得牢固,哪些物体吸不牢固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探究一下。

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三年级自然第五册9大气压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俞嵘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三年级自然第五册 9大气压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俞嵘课型:新授课时:1 知识点与教学策略:1、知识点一:大气有压力教学策略:学生通过探究,亲自感知大气有压力;通过研讨、看课件,得出结论。

2、知识点二:大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探究、研讨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础性目标:★1、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2、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验、讨论,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研讨,获得新知的能力。

教具使用:课件、图片、杯子、纸板、水盆、水、注射器、弹簧、乒乓球、塑料管、毛巾。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不过大家要边看边动脑筋。

2、展示动画片。

3、谈话:动画片看完了,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4、学生提问题。

5、谈话: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来动手揭开这个秘密。

二、新授:(一)指导学生认识大气有压力1、教师边说边做。

老师的手里有一个杯子,往杯子里装水,水一定要装得满满的。

用纸板盖住杯子,把杯子倒过来,如果老师松开压住杯子的手,会怎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都来试一试,你会发现什么?2、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3、师:谁来说一说?4、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5、师:你们都观察到了这个现象,现在你们又有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我们分组讨论讨论,互相说一说。

6、学生分组讨论。

7、学生汇报结果。

8、出示课件。

9、师:现在你知道了什么?10、学生说一说。

11、小结。

(板贴,板书:空气有压力)(二)指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1、谈话:刚才我们是把杯口朝下,如果朝其他方向,会怎样呢?通过什么可以证明我们的想法?(实验)我们再来试试看。

2、学生动手实践。

3、师:你发现了什么?4、学生说一说。

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

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神奇的大气压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

3. 观察和解释大气压力的一些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

2. 实验材料:一个空的塑料瓶、一个橡皮垫、一根吸管、一些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简单解释大气压力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吹风、风筝飞行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登山时会感到耳朵堵塞?为什么气球会被吹破?探究活动:1. 将一个空的塑料瓶口朝下放在桌子上,让学生用手按住瓶子。

询问他们觉得有什么感觉。

2. 解释瓶子里的空气被大气压力压住,使得瓶子无法向下移动。

3. 将一个橡皮垫放在瓶子上,再用手按住瓶子,询问学生是否感觉到了不同的压力。

解释橡皮垫增加了瓶子与桌子之间的密封,增加了大气压力。

4. 给学生分发一个空的塑料瓶、一根吸管和一些水。

让他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 向瓶子中倒入一些水。

b. 将吸管插入瓶子中,并用手指捏住瓶口。

c. 慢慢将瓶子倒立,并将瓶口放入一个容器中。

d. 松开手指,观察实验现象。

5.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瓶子内外的压力差导致水无法倒出。

总结活动:1. 回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和解释。

2. 引导学生总结大气压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压住瓶子、吹破气球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力的应用,如气压计的原理等。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观察不同高度或不同地点的大气压力变化对气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压力与天气的关系,如气压变化与天气预报的联系。

评估活动:1. 出示几个实验现象或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大气压力的作用。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大气压力相关的知识,如气压的单位、高空气压等。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有关大气压力的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

《大气压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粤教版科学课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3课。

二、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科学知识目标⑴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大气压力;⑵了解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培养目标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并能体验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⑵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师生准备:吸盘、钩码、针筒、水、矿泉水瓶。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讲述:上课,同学们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上一节新课。

(准备板书时突然发现黑板上有一个吸盘档住了)。

咦,哪位同学把这内个吸盘吸在这里的。

(用手去拔,很难拔下来):老师的手有点滑,哪位同学上来帮帮忙?2.提问: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拔这个吸盘是手有什么感觉?容不容易拔?(看来有点难),大家想不想试一试?3.讲述:以小组为单位,把吸盘吸在实验桌的玻璃台面上,每一位同学都是试拔一拔,有什么感觉和发现。

4.学生进行汇报。

5.提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很容易地把吸盘给拔下来。

6.学生汇报。

7.提问:为什么用手轻轻地把吸盘的边缘轻轻地橇一下,吸盘就轻而易举地拔下来?8.引入课题:大气压力(板书)(二)亲历探索,解决问题1.想一想:将吸盘紧紧按压在玻璃表面,吸盘的形状发生什么变化?吸盘里的空气会怎么样?为什么把吸盘里的空气压走,吸盘就能吸在玻璃上了?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现象说明什么科学道理?3.讲述:大气压力。

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

在大气中的物体都会受到大气压力的影响。

4.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吸盘能够吸在黑板上,很难拔下来。

那么吸盘吸在什么物体表面上吸得最牢固?能挂起的物体最重。

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5.学生讨论。

如何设计实验进行证明?6.学生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物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小学生物:大气压力(教学方案)
Biology i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of the evolutionary system at all levels of biology.
小学生物:大气压力(教学方案)
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出示利用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塑料挂钩)你们知
道它有什么用吗?(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怎么用它?(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其它物体)。

(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

(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为什么你们把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
5、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
(1)讲述: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

(先不要松手)(3)提问: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
(4)学生分组实验。

(同上)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
·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是什么力量把纸板压得紧紧的?(希望学生能说出是)空气的压力是往什么方向压的?(启发学生说出是由下往上压)(7)学生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把自然实验盒中的注射器拿出来,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口,把活塞往外拉。

(8)汇报实验结果:能把活塞拉出来吗?拉活塞时,你有什么感觉?
(9)讨论:
·为什么活塞拉不出来?是什么力量把活塞压得这样紧?(空气的压力)
·空气的压力是向什么方向压?(启发学生说出是自上往下压)·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点?说明什么?
(10)学生汇报。

(11)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空气的压力。

在地球周围乌黑丰一层顾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

所以人们又把空气的压力叫做。

(板书课题。

)大气层中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

2、指导学生认识来自四面八方。

(1)讲述:刚才,用杯子、纸板做实验时,有的是由下往上的;用注射器做实验时,有的同学说是由上往下的。

到底是向着哪个方向呢?为了弄清这个总是
们再来做个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照实验1的方法,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一纸板倒过来。

使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纸板会掉下来吗?
(3)讨论:这说明什么?
(4)教师小结:实验说明,来自四面八方。

也就是说,一个在空气中的物体,它的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的压力。

(5)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空白。

以上实验说明:来自四面八方。

3、指导学生认识之大。

(1)出示投影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2)讲述: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实验,发生在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

当时的市长是葛利克,他是一个学者。

有一天,他把德国皇帝和仪员们请来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拿了两个直径约360毫米的空心半球,把它们合起来,通过一个小孔把球里的空气抽去,再塞住小孔。

然后在球的两边拴上绳,套上马,向两边拉。

开始,每边用一匹马拉,拉不开,然后每边用二匹马拉,还拉不开……一直增加到每边八匹马,才勉强把铜球拉开。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3)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大气有压力,而且压力
很大。

(6)同学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很大,为什么我们还感觉不到,不会被压扁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小结: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身体各个方向都受到,这些压力相互抵消了。

4、指导学生认识的应用。

(1)提问:现在,谁能解释按在玻璃上的这个塑料挂钩为什么掉不下来呢?臬才能使这个塑料挂钩吸得更紧一些,挂的东西更重?为什么?
(2)讨论: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做事的例子吗?
(3)出示的应用投影。

(4)观察、讨论:图中是什么东西?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它们是怎样应用的?
(5)讲解:图中几种东西的原理。

巩固、应用
1、讲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和的应用。

2、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结论。

机动实验:
把两块玻璃片在水中压在一起,从水中拿出来,不许把玻璃片向前、后、左、右拉动,能把两块玻璃片拉开吗?这是怎么回事?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