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翻译

.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1]余: [2]手自: [3]嗜: [4]无从: [5]致书: [6]假借: [7]假: [8]弗之怠(dài): [9] 弗.之怠:不. [10] 走: [11]逾约: [12]以是: [13]既加冠(guān): [14]既: [15]患: [16]硕师: [17]硕: [18]尝: [19]趋: [20]先达: [21]叩问:[22]叩: [23]德隆望尊: [24]门人弟子填其室: [25]填: [26]稍降辞色: [27]辞色: [28]援疑质理: [29]援: [30]质: [31]俯身倾耳以请: [32]或:有时 [33]叱(chì)咄(duō): [34]礼愈至: [35]出一言以复: [36]俟(sì): [37]负箧(qiè)曳屣(xǐ): [38]箧: [39]屣: [40]穷冬: [41]皲(jūn)裂: [42]至舍:

. [43]支: [44]媵(yìng)人: [45]汤: [46]沃灌: [47]衾(qīn): [48]拥: [49]久而乃和: [50]寓逆旅: [51]逆旅, [52]被(pī): [53]腰:. [54]容臭(xiù): [55]臭: [56]烨(yè)然: [57]缊(yùn)袍敝(bì)衣: [58]缊: [59]敝: [60]略无慕艳意: [61]略无: [62]慕艳: [63]以中有足乐: [64]口体之奉:[65]奉: [66]盖余之勤……: [67]余故道……: [68]诸生: [69]县官: [70]廪(lǐn)稍: [71]裘(qiú): [72]: [73]遗(wèi): [74]司业、博士: [75]非天质之卑: [76]流辈: [77]朝: [78]以乡人子: [79]谒(yè): [80]撰(zhuàn): [81]长书: [82]贽(zhì): [83]夷: [84]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逾约()③俟()④叱咄() ⑤皲裂()⑥媵人()⑦箧()⑧缊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下列句子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或遇其叱咄一食或尽粟一石B、不敢稍逾约稍出近之 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D、礼愈至至则无可用 6、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 7、翻译句子。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也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句中的文言实词。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叱咄 ..(chì duō)俟.(sì)负箧.曳屣.(qi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衾.(qīn)容臭.(xiù)烨.然(yè)緼.袍敝衣(yùn)二、文学常识。 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三、解释 1、致:得到。 2、假借:借。 3、走:跑。 4、以是:因此。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 10、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11、叱咄:训斥。,呵责。12、至:周到。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6、俟:等待。17、穷冬:隆冬。18、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汤:热水。 21、舍:这里指学舍,书馆。22、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 23、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24、沃灌:浇洗。 25、衾:被子。26、缨:帽带。 27: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28、腰:腰佩。腰,用作动词。 29、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0、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1、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慕艳,羡慕。 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四、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4、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1]余: [2]手自: [3]嗜: [4]无从: [5]致书: [6]假借: [7]假: [8]弗之怠(dài): [9] 弗.之怠:不. [10] 走: [11]逾约: [12]以是: [13]既加冠(guān): [14]既: [15]患: [16]硕师: [17]硕: [18]尝: [19]趋: [20]先达: [21]叩问:[22]叩: [23]德隆望尊: [24]门人弟子填其室: [25]填: [26]稍降辞色: [27]辞色: [28]援疑质理: [29]援: [30]质: [31]俯身倾耳以请: [32]或:有时 [33]叱(chì)咄(duō): [34]礼愈至: [35]出一言以复: [36]俟(sì): [37]负箧(qiè)曳屣(xǐ): [38]箧: [39]屣: [40]穷冬: [41]皲(jūn)裂: [42]至舍:

[43]支: [44]媵(yìng)人: [45]汤: [46]沃灌: [47]衾(qīn): [48]拥: [49]久而乃和: [50]寓逆旅: [51]逆旅, [52]被(pī): [53]腰:. [54]容臭(xiù): [55]臭: [56]烨(yè)然: [57]缊(yùn)袍敝(bì)衣: [58]缊: [59]敝: [60]略无慕艳意: [61]略无: [62]慕艳: [63]以中有足乐: [64]口体之奉:[65]奉: [66]盖余之勤……: [67]余故道……: [68]诸生: [69]县官: [70]廪(lǐn)稍: [71]裘(qiú): [72]葛: [73]遗(wèi): [74]司业、博士: [75]非天质之卑: [76]流辈: [77]朝: [78]以乡人子: [79]谒(yè): [80]撰(zhuàn): [81]长书: [82]贽(zhì): [83]夷: [84]逾约:

007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整理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字词:嗜学:爱好学习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里指买到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借 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 原文: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 字词: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 译文:(赶上冬天)天气很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从不放松抄写。 原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字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译文:抄完后,跑着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原文:以是人多以书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家都愿意借书给我,我才有机会广泛的阅读很多书。 原文:既加冠(guàn),益慕圣贤之道。 字词: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道:学说 译文:我到了成年时候,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原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qū)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字词:硕:大。硕师即大师,学问渊博的人游:交往,外出求学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译文: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原文: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jiàng)辞色。 字词:填:塞满,充满降:减,减退辞色:言辞和神色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态度一直极为严肃。 原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总结

《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1、幼时求学的艰难。 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 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余幼时即嗜学。 2、益慕圣贤之道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 励马生勤奋学习。 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I、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 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 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 )四肢僵劲不能动。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 II、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 困。 13、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守信、不畏艰苦、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14、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悬梁:东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孙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李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 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8 ?《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9、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0、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学 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25、学习了本文后,你在学习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在学习上要不畏艰难险阻,才能获得成功。 26、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 名言诗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释义 1.幼时即.嗜学:就 2. 无从致.书:得到 3. 每.假借:经常 4. 每假借 ..:借 5. 手自笔录.:抄写 6. 计日以还:计算 7. 天大.寒:很8. 弗.之怠:不 9. 走.送之:跑10. 不敢稍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11. 以是 ..人多:因此12. 余因.得:因为 13. 既.加冠:已经14. 益慕 ..圣贤之道:更加仰慕15.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16. 又患.无硕师:担心 17. 又患无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18. 名人与游.:交往 19. 尝.趋百里外:曾经20. 尝趋.百里外:跑 21. 从.乡之先达:向22. 执.经叩问:拿 23. 执经叩.问:请教24.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25. 填.其室:挤满26. 未尝 ..稍降辞色:从不 27. 援.疑质理:引、提出28. 援疑质.理:询问 29.或.遇其叱咄:有时30. 或遇其叱咄 ..:训斥、呵责31. 色.愈恭:表情32. 色愈.恭:更加 33. 礼愈至.:周到34. 俟.其欣悦:等待 35. 故.余虽愚:所以36. 故余虽.愚:虽然 37. 卒.获有所闻:最终38. 负.箧曳屣:背 39. 负箧曳.屣:拖40. 穷冬 ..烈风:隆冬 41. 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42. 至舍.:学舍、书馆 43. 四支.僵劲:通“肢”,肢体44. 四支僵劲 ..:僵硬 45. 媵人 ..持汤沃灌:服侍的人46.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47. 媵人持汤沃灌 ..:浇洗48. 以衾.拥覆:被子 49. 久而乃.和:才50. 寓逆旅 ...:住旅店 51. 主人日.再食:每天52. 主人日再.食:两次 53.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54. 戴朱缨.宝饰:帽带 55. 腰.白玉之环:腰佩56. 右备.容臭:挂着 57. 右备容臭 ..:香袋,臭,气味,指香气。58.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59. 缊.袍敝衣:旧絮60. 缊袍敝.衣:破 61. 略无慕艳 ....意:毫无羡慕62. 口体之奉:吃的穿的 63. 盖.余之勤:大概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及赏析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觳、渑(m i a n)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日: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郡者,号千有余邸(d T ).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 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日: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释: ①挟(xié):拥有。 ②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③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④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书洛阳名园记后翻译: 洛阳处在全国的中心,凭借着觳山、渑池的险要地势,控制着通往秦、陇的要害之地,又

是赵、魏边境上四方往来的必经要道,是各方必争的战略要地。天下正常没事也就罢了;—旦发生变乱,那么洛阳一定首先遭受兵患。所以,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战乱的标志啊。 正当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在东郡洛阳建造官舍,设置住宅的,号称有千余家。等到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接踵而起的又是梁、唐、晋、汉、周五代更替的残酷的战争,洛阳的那些挖有池塘、栽种竹树的宅园,遭受兵车的蹂躏践踏,毁坏成一片废墟。高大的凉亭、宽敞的水榭,也被战火焚烧,化为灰烬。它们与唐朝共灭俱亡,竟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过:园林的荒废与兴盛,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标志。 既然天下的安定与战乱,通过洛阳的盛衰观察就可以知道;洛阳的盛衰,通过这些园林的废兴观察也可以知道。那么,我写这本《名园记》,难道是徒劳的吗? 唉!达官显贵们正当被朝廷进用的时候,个人私欲放纵,任其所为,忘记了国家的安定和动乱,却想在自己退隐后享受园林的乐趣,可能吗?唐朝的末路就是这样啊。 书洛阳名园记后赏析 本文是书末跋语。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文章用反问句旨在阐明作者写《名园记》的积极意义,并告诫公卿大夫,享乐必将给祖国带来灾难。文章言简意赅,以古论今,以小见大,层层深入。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1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之后,我深有感触。这是为什 么呢?因为我了解到宋濂求学的经历,为之心酸,又为之欣喜。心 酸是因为他遇到了那么多的困难,欣喜的是他成功的走过了困难。 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怎么一样?有他一样的 毅力,有他一样的心志,有他以样的追求。现在的人(包括我)最 缺乏的是什么?毅志啊!做事从头到尾要一气呵成,不可虎头蛇尾,要“虎头虎尾”。俗话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呀, 不光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好过程,好结尾。得到这样的结果,必须付出的是坚持。 你想想,宋濂小时候家境是多么的不好,人家还能“假借于藏 书之家”之书“手自笔录”。现在的条件到好,伸手便来的书,哪 个“好孩子”乖乖的学习了?改改习惯吧,把自己往正道上赶吧! 宋濂家境贫寒,这又一次提到。他在富家子弟的面前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只因为自己是“足乐者”。现在的学生们都比吃比穿,吃要吃出花,穿要穿名牌,还要时不时得装装纯,耍耍帅,想想, 有甚用?成绩好了,学习棒了?恰好相反吧!摆正心态,像宋濂有

一个好的信仰,你有一百万是你,你没有一百万也是你,不能改变 一丁点。一丁点,不是吗?有一个好的追求,不要把自己陷身于苦 恼中,无用。只要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你将来才会受 到别人的尊重。这便是先苦后甜的道理。 虽然话有些多,但这都是我的心里话。 还有就是谦虚了。人家请教老师多么谦虚啊!有了学问人家也 没有刻意卖弄呀!不像现在的孩子,弄不弄就来点儿“天才”“实 在easy”的话,太虚伪,这便是翘尾巴!做人一大忌。不小心一滑 便到了,如果马上爬起还行,怕就怕你还沉浸在幻想中,时间一长,爬起也无用,跟不上了,永远倒了。 这学期的打算很多,自从学完这课之后打算就更坚定了。那就 是“勿虎头蛇尾,勿翘尾巴,勿不好学。”这些话也一样送给你。《送东阳马生序》读书笔记2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 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 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宋濂: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景濂,号潜溪,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赠序,始于唐代。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二、文白互译 原文:余幼时即嗜(sh i)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ye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ci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 idu o),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 i)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qi e)曳屣(y e x i),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 on)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y ing)人持汤沃灌,以衾(q i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 i)绮(q i)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xi 0),烨(y e)然若神人;余则緼(ytn)袍敝(b i)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qi d)葛之遗(we i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e)余。撰长书以为贽(zh 1), 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 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 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翻译

实用文档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1]余: [2]手自: [3]嗜: [4]无从: [5]致书: [6]假借: [7]假: [8]弗之怠(dài): [9] 弗.之怠:不. [10] 走: [11]逾约: [12]以是: [13]既加冠(guān): [14]既: [15]患: [16]硕师: [17]硕: [18]尝: [19]趋: [20]先达: [21]叩问:[22]叩: [23]德隆望尊: [24]门人弟子填其室: [25]填: [26]稍降辞色: [27]辞色: [28]援疑质理: [29]援: [30]质: [31]俯身倾耳以请: [32]或:有时 [33]叱(chì)咄(duō): [34]礼愈至: [35]出一言以复: [36]俟(sì): [37]负箧(qiè)曳屣(xǐ): [38]箧: [39]屣: [40]穷冬: [41]皲(jūn)裂: [42]至舍:

实用文档 [43]支: [44]媵(yìng)人: [45]汤: [46]沃灌: [47]衾(qīn): [48]拥: [49]久而乃和: [50]寓逆旅: [51]逆旅, [52]被(pī): [53]腰:. [54]容臭(xiù): [55]臭: [56]烨(yè)然: [57]缊(yùn)袍敝(bì)衣: [58]缊: [59]敝: [60]略无慕艳意: [61]略无: [62]慕艳: [63]以中有足乐: [64]口体之奉:[65]奉: [66]盖余之勤……: [67]余故道……: [68]诸生: [69]县官: [70]廪(lǐn)稍: [71]裘(qiú): [72]葛: [73]遗(wèi): [74]司业、博士: [75]非天质之卑: [76]流辈: [77]朝: [78]以乡人子: [79]谒(yè): [80]撰(zhuàn): [81]长书: [82]贽(zhì): [83]夷: [84]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该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目录 宋濂 1简介 传世著作 1历史评价 1宋濂文集评价 文学创作 原文 译文 注释 字词句积累 1词类活用 1古今异义 1同义复词 1一词多义 1通假字 1倒装句 1省略句 重点句 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读后启示 文章体裁 文章背景 问题研究 展开 宋濂 1简介 传世著作 1历史评价 1宋濂文集评价 文学创作 原文 译文 注释 字词句积累

1词类活用 1古今异义 1同义复词 1一词多义 1通假字 1倒装句 1省略句 重点句 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讲析 1《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读后启示 文章体裁 文章背景 问题研究 展开 编辑本段宋濂 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男,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太史公。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等。 宋濂 生平: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我物质条件很差,体现了我不畏艰难、不慕高贵、勤奋求知的思想境界,同时也转入了对我精神境界的揭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0、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1、文中对比:①、"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趋百里外"、"行深山巨谷中"。③、"问而不告""求而不得""未尝稍降辞色叱咄""叱咄"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12、对比的作用:表明昔日读书条件艰难,能业精德成。今日读书条件优越,但是,也不精德不成,突出了用心不专。 13、文中先写自己少年求学的艰难与刻苦,目的何在?这种先客后主的写法有什么作用?目的:激励马生不腰辜负太学的良好条件。作用:容易让人接受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14宋濂年轻时代求学的艰辛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⑴、在乡求学的艰难。⑵、远学从师之苦。 15、你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1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赠序,为什么文中作者详写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作者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含殷殷的期待之情,突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写作目的。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梳理及课后练习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

送东阳马生序的字词解释及全文翻译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众人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 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 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4]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 [1]嗜:特别爱好。[2]无从:没有办法。[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

送东阳马生序总复习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著有《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是作者晚年辞官后写的一篇勉励后学的文章。洪武十一年,作者从家乡进京朝见。同乡马君则是国子监的学生,回原籍探亲前,来拜见作者。于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作为赠序送与马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学shì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衾(qīn) 容臭(xiù)烨(yè) 缊(yùn)袍敝衣 烨然yè 划分句子停顿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四.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 2.日再食(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注意对一词多义字的积累。 然:(1)……的样子。烨然若神人。佁然不动。 (2)可是;但是。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样。然则北通巫峡。 虽:(1)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虽有千里之能。 (2)即使。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故:(1)所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 (2)原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原因;缘故。 以:(1)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2)用。以衾拥覆。因以为号焉。 (3)来。无从致书以观。不敢出一言以复。俯身倾耳以请 (4)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5)而计日以还 或:(1)有时。或遇其叱咄。或置酒而招之。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3)有人。或凭或立,不一状。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1]余:[22] 叩: [2]手自:[23]德隆望尊: [3]嗜:[24]门人弟子填其室: [4]无从:[25] 填: [5]致书:[26]稍降辞色: ⑹假借:[27]辞色: [7]假:[28]援疑质理: [8]弗之怠(d Ci) : [29]援: [9] 弗之怠:不. [30]质: [10]走:[31]俯身倾耳以请: [11]逾约:[32]或:有时 [12]以是:[33]叱(Ch 1)咄(du ? : [13]既加冠(gum): [34]礼愈至: [14]既:[35]出一言以复: [15]患:[36]俟(S 1): [16]硕师:[37]负箧(qi 0)曳屣(X i) [17]硕:[38]箧: [18]尝:[39]屣: [19]趋:[40]穷冬: [20]先达:[41]皲(j m)裂: [21]叩问:[42]至舍:

[43]支: [44]媵(y Ing)人: [45]汤: [46]沃灌: [47]衾(q in): [48]拥: [49]久而乃和: [50]寓逆旅: [51]逆旅, [52]被(p i): [53]腰:. [54]容臭(Xi u): [55]臭: [56]烨(y 0)然: [57]缊(y U)袍敝(b 1)衣: [58]缊: [59]敝: [60]略无慕艳意: [61]略无: [62]慕艳: [63]以中有足乐:

[64] 口体之奉: 古今异义词 (1) 尝趋百里外(古义:跑向 今 义:快走) (2)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些,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65] 奉: [66] 盖余之勤??… [67] 余故道……: [68] 诸生: [69] 县官: [70] 廩(I In )稍: [71] 裘(qi ?: [72] 葛: [73] 遗(Wei ): [74] 司业、博士: [75] 非天质之卑: [76] 流辈: [77] 朝: [78] 以乡人子: [79] 谒(y 0 : [80] 撰(Zhu Cn ): [81] 长书: [82] 贽(Zh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