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启蒙主义。几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是社会变革的介入者,通常以启蒙者的身份介入,启蒙的对象自然是中国人的主体,也就是农民,而用来启蒙的工具,则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和知识,启蒙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如果要变得富裕,如果我们这个民族国家要变得强大,那么必须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突然变成了失败者的角色。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知识分子一夜之间从启蒙者变成了被启蒙者,而原来的被启蒙者,比如农民,现在则变成了启蒙者。农民们对知识分子启蒙的主要内容,是要知识分子跟他们学会种地,不仅要在生活上而且要在思想上过集体生活,也就是放弃个人的所有感觉——当时的术语叫“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也放弃所有批评性的观念——众所周知,这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能。换句话说,农民们要求他们放弃知识分子身份。

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两类,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其中一元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可以被统称为大众,被认为是进步、无私、勤劳、朴实、欢乐的化身,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精神;而另一元就是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是落后、自私、虚荣、懒惰的化身,沉浸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腐化的情欲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作家的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的时候,与其说是在向大众致敬,不如说是在自我贬低,是以向大众致敬的方式贬低自己。甚至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作家实际上也放弃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起码职能。我曾经在一批小说中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生活在自身以外”,他无法忠实地表达自身的经验,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阉割”。

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那一年开始,在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调整。在莫言、王蒙、张贤亮、张承志、韩少功、刘震云等人笔下,大众的面孔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形象各异。当大众身上的弱点被重新暴露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开始被重新认识。但我们必须承认,直到今天,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

子的命运,他与中国历史的种种复杂纠葛,并没有在中国小说中得到真实和相对丰富的呈现。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知识分子的命运。2002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花腔》,希望这部小说对知识分子与革命、大众、历史的关系,做出某种探究。当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认识到,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写作境况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俗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经济和文化产品已经涌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依然带着强大的惯性在向前滑行。与此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好像已经进入后现代时期,与国际社会充分接轨,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处于前现代时期。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处境。

因为处于前现代时期,所以一种可以被称为传统的痛苦,比如贫困、专制、暴力、愚昧、压抑,依然让中国知识分子忍受着良知的折磨。有良知的中国作家,都能时刻感受到这种痛苦的“重”,一种难以承受的“重”。波兰作家米沃什,曾经把波兰比作“另一个欧洲”,意思是说,波兰虽然属于欧洲,但是波兰人却依然生活在欧洲的某一段早已过时的历史过程当中,经受着那种过时的痛苦。中国目前的境况与米沃什曾经描述过的境况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也可以被描述成“另一个亚洲”,“另一个东方”。但是我想,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美洲的作家,只要具有世界眼光,只要具有清醒的历史感,他都会认识到中国作家的那种“重”的痛苦,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之中,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感受到另外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新鲜。那就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乌托邦梦想破灭之后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由于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而带来的无力感,以及被压抑的欲望获得释放之后的困乏状态。这种新鲜的痛苦,如果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或许可以称为“无法承受之轻”。更多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就在这两种痛苦之间徘徊,并为此发出悲鸣。

我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重”和“轻”的双重书写,对于“重”和“轻”的关系的繁复探究,有可能是中国小说的重要篇章。一个民族国家百年来的梦想和实践,中

20世纪美国作家作品

American drama 1 尤金·奥尼尔Euge ne o’Neill(1888-1953),America’s greatest playwright. 《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 《琼斯皇》The Emperor Jones(1920), 《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1921),《毛猿》The Hairy Ape(1922),《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1924),《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All God’s Chillun Go t Wings(1924),《大神布朗》The Great God Brown(1926), 《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1928),《马可百万》Marco Millions (1928),《送冰的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1946),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1956) 2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laywrights who remained in evidence for over four decades on the American stage was赖斯Elmer Rice (1892-1967), author of the well-known play 《计算器》The Adding Machine. 3 奥德兹Clifford Odets (1906-1963) may not be the best craftsman of the group,but his ability to impress was remarkable . 《等待老左》Waiting for lefty . Till the Day I Die, Paradise Lost , and《醒来歌唱》A wake and Sing . 4 Postwar American drama has been said to begin with the staging of The Glass Menagerie in 1945 . Its author,田纳西·威廉斯T 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 , has certainly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dramatists to go down in the country’s literary history .《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 1944 《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play , introduces both violence and sexual abnormality . 《热铁皮屋顶上的猫》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5) 5 Another great dramatist to come out of the 1940s is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who has , along with Tennessee Williams , led the postwar new drama .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7) , his masterpiece 《严峻的考验》The Crucible (1953) and 《桥头眺望》A V iew from the Bridge (1955) 6 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 (1928-) 《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Who’s Afraid of V irginia Woolf Albee has been linked with the traditions of the Theater of the Absurd which came into vogue in the 1950s and 1960s.

全国高校中文系本科生推荐100部阅读书目

全国高校中文系本科生推荐100部阅读书目 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10月26日通过) 为配合中文系7门专业主干课(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和学习,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三次年会的认真讨论,决定向全国高校中文系本科生推荐100部阅读书目。带"△"号者为重点推荐阅读书目。各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本校藏书情况要求学生阅读指定的版本,或指导学生自行选择版本。各学校应把学生阅读作品情况,作为专业主干课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并组织各类读书活动。 一、语言学类 0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0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0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0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0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0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0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0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0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文艺理论、美学类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中国古代文学类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最棒的100本儿童小说

最棒的100本儿童小说(2010年纽约公共图书馆选出) 1、Charlotte'sWeb by E.B. White 《夏洛的网》 2、Wrinklein Time by Madeleine L'Engle《时间的皱纹》(有中文版) 3、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by J.K. Rowling《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部) 4、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by C.S. Lewis 《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有中文版) 5、From the Mixed 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 byE. L. Konigsburg《天使雕像》(《芭瑟夫人的档案橱》)(有中文版) 6、Holes by Louis Sachar《洞》(《别有洞天》)(有中文版) 7、The Giver by Lois Lowry《授者》(《记忆传授人》?)(有中文版) 8、The Secret Garden by Frances HodgsonBurnett《秘密花园》 9、Anne of Green Gables by L.M. Montgomery《绿山墙的安妮》 10、The Phantom Tollbooth by Norton Juster《神奇的收费亭》或《收费亭里的小米洛》(有中文版) 11、The Westing Game by Ellen Raskin《威斯汀游戏》(有中文版) 12、The Hobbit by J.R.R. Tolkien《霍比特人》或《魔戒前传》《指环王前传》(有中文版) 13、Bridge to Terabithia by Katherine Paterson《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仙境之桥》)(有中文版) 14、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by J.K. Rowling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第三部) 15、Because of Winn-Dixie by Kate DiCamillo《傻狗温迪克》 16、Harriet the Spy by Louise Fitzhugh(《小间谍哈瑞特》)(无中文版) 17、Maniac Magee by Jerry Spinelli(《马尼亚克传奇》、《淘气包马吉》或《疯狂麦基》

20世纪最好的英文小说(100部)

1.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尤里西斯》(Ulysses)1922 2.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 3.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1916 4.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洛莉塔》(Lolita)1955 5.赫胥黎(Aldous Huxley)英国《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 6.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Fury)1929 7.海勒(Joseph Heller)美国《第22条军规》(Catch-22)1961 8.柯斯勒(Arthur Koestler)匈牙利《中午的黑暗》(Darkness at Noon)1941 9.劳伦斯(D. H. Lawrence)英国《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1913 10.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 11.劳瑞(Malcolm Lowry)英国《在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1947 12.巴特勒(Samuel Butler)英国《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 Flesh)1903 13.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一九八四》(1984)1949 14.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英国《我,克劳狄》(I, Claudius)1934 15.沃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16.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1925 17.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美国《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eart)1940 18.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美国《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 19.埃里森(Ralph Ellison)美国《隐形人》(Invisible Man)1952 20.赖特(Richard Wright)美国《土生子》(Native Son)1940 21.贝娄(Saul Bellow)美国《雨王亨德森》(Henderson the Rain King)1959 22.奥哈拉(John O"Hara)美国《在萨马拉的会合》(Appointment in Samarra)1934 23.多斯帕索斯(John Dos Passos)美国《美国》(U. S. A.)1936 24.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美国《小城故事》(Winesburg, Ohio)1919 25.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1924 26.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1902 27.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奉使记》(The Ambassadors)1903 28.费兹杰罗(F. S. Fitzgerald)美国《夜未央》(Tender Is the Night)1934 29.法雷尔(James T. Farrell)美国《「斯塔兹.朗尼根」叁部曲》(Studs Lonigan-trilogy)1935 30.福特(Ford Madox Ford)英国《好兵》(The Good Soldier)1915 31.奥威尔(George Orwell)英国《动物农庄》(Animal Farm)1945 32.詹姆斯(Henry James)美国《金碗》(The Golden Bowl)1904 33.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美国《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 34.渥夫(Evelyn Waugh)英国《一掬尘土》(A Handful of Dust)1934 35.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美国《当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30 36.沃伦(Robert Penn Warren)美国《国王的人马》(All the King’s Men)1946 37.威尔德(Thornton Wilder)美国《圣路易·莱之桥》(The Bridge of SanLuis Rey)1927 38.福斯特(E. M. Forster)英国《此情可问天》(Howards End)1910 39.鲍德温(James Baldwin)美国《向苍天呼吁》(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1953 40.葛林(Graham Greene)英国《事情的真相》(The Heart of the Matter)1948 41.戈尔汀(William Golding)英国《苍蝇王》(Lord of the Flies)1954 42.迪基(James Dickey)美国《解救》(Deliverance)1970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复习要点 现实主义的新特点? 思想特点: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②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借鉴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力图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③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他们反映的对象。 艺术特点:①频频出现“长河小说”。②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的欣赏要求,吸收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③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代表作品:英国作家劳伦斯的《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飘》等。 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劳伦斯,擅长社会批判和心理(主题:性爱和工业文明)成名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姐妹篇)。 约翰·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财产意识”)、《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 毛姆《人性的枷锁》;戈尔丁《蝇王》;莱辛《金色笔记》 萧伯纳《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上校》; 法国文学 马丁·杜伽尔《帝国一家》(《巨仆》《穷人》《首脑》);莫里亚克(心理分析)《腹蛇结》 罗曼·罗兰成就最高,《约翰·克里斯多夫》开创长河小说先河。 德国文学 曼氏家族:亨利希·曼《帝国三部曲》;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

一家》。 雷马克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文学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菲次吉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什么叫“迷惘的一代”? 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吉拉德。 什么叫“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海明威相关知识: 《太阳照样升起》开创“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 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标志着海明威战争观的转变,支持正义战争,摆脱迷惘。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把“迷惘的一代”文学推向了高峰。主人公:亨利·腓特力、英国护士凯瑟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成功的一个短篇。 代表作《老人与海》,思想意义?点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它。”如何理解这句话? 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寓意很深的作品。故事表现了“英雄与环境这个传统的主题。 象征意义:“老人与海”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与寓意性。小说中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是我们理解其思想意义的钥匙。老渔夫桑提亚哥实际上是抽象化的人类,作为人的对立面的大海、鲨鱼象征神秘的命运和不可知的自然力。老人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坚忍不拔、不断抗争、奋力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

!" 在欧美、日本的科幻小说凭借着影视剧风靡全球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科幻小说羸弱的现状提出疑问和作出思考。为什么科幻小说在欧美、日本等国发展得那么蓬勃,而在中国却如此地举步维艰呢?人们常常将原因归咎为中国的重人文、轻科学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注重于形象的思维习惯。这些观点当然都自有道理。但是,本人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科幻小说价值观念的模糊性,以及带来的创作主体和创作视角的偏颇。 ! #$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曾经有过令人兴奋的时期。晚清小说界革命提出了 “新小说”的口号,促使着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的变革。在各种变革之中,科幻小说体现了中国小说之“新”,并对中国小说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域外引进的小说文类,科幻小说使得中国读者耳目一新,被作为“导中国人群”"的有效工具受到作家们的高度重视和推崇。%&$$年薛绍徽翻译了房朱 力士(即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这是中国第一部外国科幻小说翻译作品,’年之后荒江钓叟就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从翻译到创作,科幻小说在中国的演变之快,是域外引进的其它小说文类无法比拟的。如果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还仅仅是借用了凡尔纳小说中的一些科学道具而演绎故事,%&$(年徐念慈创作的灵魂出窍、上天入地的《新法螺先生谭》就显得相当成熟了。从简单地模仿到得心应手地创作,科幻小说在中国的成熟之快,同样是域外引进的其它小说文类无法比拟的。#%&$)年吴趼人的《新石头记》出版,%&$&年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等小说的出版将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科幻小说不再是单纯地叙述科学故事,而是将科学幻想与中国的社 会现实和社会的思想情绪结合了起来。以科学为经,以中国社会现实为纬,中国作家创作科幻小说已得心应手了。 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得益于西方科幻小说的翻译,但是科幻小说能够如此迅速地在中国本土上立足,内在动力来自于中国本土的需要。中国的文 学传统并不缺乏想象力,《封神演义》、《西游记》、《镜花缘》等幻想小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中国文学中的幻想常常缺乏学理的依据,它将读者引向玄虚和神秘,而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科幻小说所展 示的科学技术、工艺技术的想象,以其合理性和实用性显示出现实意义。晚清社会是中国人谋求改变 现实的时期,而“科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而为中国社会所接受。科幻小说可说是正逢其时,既满足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又满足了晚清国富民强的现实愿望,这是科幻小说能在晚清如此繁盛的根本原因。 这类畅想型的科幻小说进入#$年代以后并没有结束,但社会效果却大不如以前了。%&#"年叶劲 风的《十年后的中国》写%&"%年中国人如何利用先进的发光器战胜来犯的入侵者。小说写得斗志昂扬,读者的反应却很平平。感情出现了如此的落差,道理也很简单,中国社会在经过世纪初那段“激动期”之后,显得更加困顿,那些曾经激动人心的“强国梦”与中国社会现实相比较,显得太虚无飘渺了。根据现实生活作为善恶的评判标准,中国科幻小说出现了逆向型的转折,从“畅想科技”转向了“邪恶科技”。代表着这一时期科幻小说创作特色的是%&#’年徐卓呆发表的《万能术》和%&’$年顾均 正出版的科幻小说集《和平的梦》。他们的小说将科学与富国强兵分离开来,将科学发明者与道德完善 者分离开来,科学头上的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万能术》中的特异功能者陈通光在“吃饭总长”的指挥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 "汤哲声

百年百部华人小说排行榜

百年百部华人小说排行榜 读排行榜犹如看一个大Party,请谁不请谁参加主人说了算,我们不只见到自己相熟的师长好友,也会见到许多不甚熟悉的面孔。见到熟人自然亲切,见到陌生人也不妨攀谈结识。毕竟评委都是文学界一时之选,他们邀请谁,总有他们的道理。 曾经有人说过:文学搞评奖还勉强说得过去,评比绝对不可能──精神产品怎能像名车、公司一样排座次?但是最近由香港《亚洲周刊》编辑部组织来自全球十四位文学名家,就联合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最近已经揭晓:鲁迅的《呐喊》夺得百年小说冠军。紧接著顺序是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锺书《围城》、茅盾《子夜》、白先勇《台北人》、巴金《家》、萧红《呼兰河传》及刘鹗《老残游记》列前十名。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评选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一来因为百年政治纷争、迄今在两岸还有许多禁忌;二来由于连年战乱和关山阻隔,许多优秀作家、作品长期仅在某一地区流传,不为其他地区的读者熟知;三来中国古代小说并不发达,人们谈起中国古典文学来都津津乐道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品,而小说只在近三百年来才出现「四大名著」。中国现当代小说「浓缩了」西方小说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这百年来流派纷呈,从题材风格、美学特徵到读者面都差异极大,彼此可比性极小,评选的难度可想而知。有人说:「民主就是妥协的艺术。」这份名单大概也可说是妥协的产物吧。

细看这一排行榜,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有两部作品入选的共有五人,分别是鲁迅(第1名、12名),老舍(第3位、25位),张爱玲(第4名、24名),巴金(第8名、11名),金庸(29名、31名)。 ★评委力图超越政治意识型态分歧。百强中既有鲜明歌颂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浩然《艳阳天》(43名),又有描写中共勾心□角、倒行逆施、最后导致中国社会崩溃的王力雄政治预言小说《黄祸》(41位)。此外,还有在政治和思想内容上争议较大的戴厚英的《人啊,人!》(76名)。评委也未因人废言,古华虽然后来写了《毛泽东和他的女人们》(笔名京夫子)这样为中共当局非常愤怒,艺术上也堪称「伪劣产品」的作品,但他的《芙蓉镇》仍入选(68名)。贾平凹入选,但不是其争议最大的《废都》,而是《浮躁》(57名)。 ★通俗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引起争论。例如武侠小说,堪称中国小说界的一片奇景,但却往往被正统文学评论界有意无意地排除于视野之外。金庸作品曾经掀起一阵又一阵热潮,赢得一代又一代书迷,近年来被中国大陆某些文学史家「矫枉过正」奉为排行第四位的「文学大师」。但在这个「百强」上,他的《射雕英雄传》列名第29位,也算回复到比较正常的位置了。当代武侠小说三大家中的另两家梁羽生、古龙也都入选(列87名和84名),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也入选(55名)。 通俗小说另一大流派──言情小说,在排行榜上也未被忽视。自张恨水(27名)以降,琼瑶(85名)、亦舒(91名)等人,一脉蜿蜒,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论文

《20世纪中国经典小说鉴赏》课程论文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 姓名:郑旭良 学号:20111646 班级:11级汉1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患病者——读鲁迅《阿Q正传》 摘要: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的人看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或是觉着此人粗鄙不堪,或是觉着此人罪有应得,或是同情此人,从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有甚者,觉着阿Q是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平民群体的缩影,是“最为卑劣的中国人”。但是在本文里,阿Q仅仅是一个患病者,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阿Q正传》则自然而然的成了阿Q这位病患的病历本。 关键词:《阿Q正传》鲁迅患病者病历本阿Q 上世纪初在古老的东方大陆上中国,蔓延着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再加上长时间的积累,这个古老东方大陆上的老大帝国的国民们大多都染上了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危害性很强很强,它或会让人死亡,或会让人贫穷,最严重的或许会让这个老迈的帝国连同他的人民一如庞贝古城一般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消亡。于是乎,一群染病较轻的国民开始各自给这个国家,给这个国家的人民,找寻治病的良方。或是于炮火中寻找出路,或是于纸笔间进行尝试,不同的医生,都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进行着各自的医治。而《阿Q正传》则正是诞生于这群医生们各自医治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的过程中。不能说《阿Q 正传》是一剂治病良方,因为在我看来,它或许更像是一本病历,或者说是一本医疗记录,一个名为阿Q的患病者的病历。 阿Q,具体叫什么无从考证,只能从他的记录上知道他被别人称作阿Quei,按照浙江一带的方言来看,或叫阿贵,亦或者他有可能叫阿桂。但是在这里,暂且不去深究他到底叫什么,权且照着病历上的阿Q叫着吧。至于这个阿Q是哪里人,更是无从考究,只是从薄薄的病历间能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在未庄和附近的城镇度过的。当然,这些也不算重要的东西,变暂且抛到一边,来谈一谈正题——阿Q到底有什么病。 阿Q到底有什么病?从那位叫做鲁迅的医生所开的病历本来看,阿Q确实病得不轻。从病历本的前面几页看,这或许又不能称之为病历本,或许叫他疾病百科全书来得更为恰当。也不知道这个叫作阿Q的是怎么做到的,几乎当时整个老大帝国国民的病征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患病太多,不便细分,也就权且将他害得最深的几种毛病挑出,进行浅析。

20世纪美国文学的特点

20世纪的美国文学,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可以说是又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促进了现代美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小说==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旨虽然是现实主义,但不同的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却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几种倾向: 1、两种现实主义小说。在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亨利·詹姆斯,他的创作继承了19世纪的高雅“现实主义”传统,擅长描写美国东部有闲阶级男女的心理。他作品描写的民主思想浓厚、独立性强、天真无邪、不拘虚礼但又有些我行我素的美国上层妇女形象,始终被看成是美国文化产物的典型。与这种创作倾向截然相反的是乡土小说和反映农民心声的作品。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作家哈姆林·加兰。 2、乡土作家和幽默小说。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家是欧·亨利。他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以情节取胜,一般以写小市民生活为主,充满了蕴含同情的幽默和恢谐之特色。尤其是那些出人意料的结尾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谋篇布局手法更每每令读者拍案叫绝。 3、“黑幕揭发者”与厄普顿·辛克莱。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以揭露资本家穷奢极欲和政府丑闻为主要内容的暴露文学曾一度发展到高峰。其中以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最有影响。 4、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交织。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在于出现了一批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同时又受到欧洲自然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潮影响的作家。他们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化、出身贫寒的下层人民和社会渣滓。第一部显示出决定论哲学倾向的作品是斯蒂芬·克莱斯的中篇小说《街头妇女郎梅季》。 杰克·伦敦参加过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之称。实际上,他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这些均反映在他的主要长短篇小说中。他的写作风格粗犷而刚健有力,人物性格常常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展示。 西奥多·德莱塞(代表作《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运用巴尔扎克写典型、写细节的手法,成功地再现出他那个时代大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典型人物,场面比较广阔,含义比较深刻。他虽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现象,但是又塑造了一批随波逐流、任性纵欲的主人公。但是他常常因为写作风格的滞重和句段的冗长而受到批评。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多以讽刺手法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矛盾。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视野从未超越中产阶级。他的作品虽然从某些侧面揭露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黑暗,但总的来说,缺乏一定的深度。

20世纪经典书目

I8X6W7KJ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书目 (2009-04-06 05:14:18) 转载 分类:国外经典初探 标签: 外国 文学 经典 书目 休闲 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研究制定选题出版的收录二 十世纪世界文坛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的一套大型丛书。暂定200种。通过这些作品,读者可以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的变化、社会思想的演进以及各国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 封面设计为版画风格,藏书者又称之“版画本”。 进入80年代,渴求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读书人收到了一个大礼包,这就是上海译文和外国文学出版社联手推出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建国以来从没有如此大规模和系统地翻译出版当代世界文学,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一本接一本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喜出望外。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出了十多年,一直到90年代初才告一段落,90年代末又再版了部分作品。按照规划要出200种,最后出齐了没有?确切出了多少种?不得而知。以我当年的经济能力不可能收集

很多,只能按当时的判断力挑选最好的,加上后来收集的旧书,一共30多种,摆在书架上齐刷刷的一排,看上去心里都舒坦。 这套丛书的选题以欧美文学为主,兼及亚洲\非洲\拉美\大洋州的经典文学巨作,相当大一部分为现代派作品,基本都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公认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读者,尤其对新时期文学影响之大,难以言表,兹举几例说明之: 《百年孤独》。不夸张的说,马尔克斯打开了中国作家的天灵盖,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的!后来若干中国版“百年孤独”陆续出笼――书名就不提了,心照不宣。好玩的是后来居然有一种白酒也叫做“百年孤独”,还挺好喝,可见文学与酒精的亲密关系由来已久。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是中国先锋作家的精神导师,拥有一批忠实的作家粉丝,大多是在80年代崛起的一代,这批人言必称福克纳,言必称《喧哗与骚动》,以及另一部名作《我弥留之际》,好像都是福克纳的中国弟子。 《康拉德小说选》。海子离世前携带的遗物中就有这一本。康拉德的叙事方式比较独特,很难看进去,如果喜欢那可是刻骨铭心的喜欢。 《菲茨杰拉德小说选》。收有了不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好几年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借着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引起新兴的小资阶层的关注,他们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怎么样嘛,没有《挪威的森林》好看,不知道村上兄听到此论作何感想。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 复习题及答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答:在中国的历史上,189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了流产的戊戌变法。在文学史上,1898年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1、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界革命 晚清的诗坛寂寞萧索,毫无生气,为了诗歌的革新解放,黄遵宪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发动了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黄遵宪。但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则是梁启超。 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梁启超他们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 所谓新,或者说新的意境,就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因此,他们认为,诗人应关心现实,熟悉生活,没有亲身的阅历,无法通晓世情不知现今的世事,就难以了解时势,就写不出新的意境。所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他们还认为,创造新的诗境,必须有新的思想,只有用新的思想来写新的生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他们所强调的,是诗歌应该融入西方现代的思想观念。 针对“求古求雅”的原则,破了诗体雅俗的界限,黄遵宪就主张诗歌创作的新与俗的理论,就是“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而黄遵宪的诗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典型代表。 这场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当然结不出诗歌的硕果,也难于开一代诗风。 2、从报章文体到新文体 桐城派古文、八股文为中国锢禁文明之一大根源。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些文体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统治者默认、提倡、推行这些文体的意图。黄遵宪希望世儒能改变“老死不知悔”的态度,跳出这种毁灭人材、束缚文学的圈子。 于是,黄遵宪、康有为等人曾提出过“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情深而文明”的改革设想。但这种设想并没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探讨。后来,在报章文体出现,“新文体”流行,梁启超才适时提出“文界革命”的主张的。 “新文体”实际上也就是随着现代型报刊杂志的繁荣和政治改良运动兴起而出现的“报章文体”。 梁启超所分析的“新文体”出现的原因和特点就是突破桐城古文的藩篱,把文体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俗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笔锋常带情感,以增进对读者的感染力。 这期间,梁启超在1899年年底由日本去檀香山的途中想到了“文界革命”。所谓“文界革命”的主张是在“新文体”流行之后,才由梁启超明确提出的。 3、着意“营构人心”的小说界革命 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小说一直被视为小道、艺末,不能登大雅之堂。入近代以后,先进知识分子出于社会政治原因,把小说看成是启发民智的得力工具,是进行社会革命宣传的重要武器,大力提倡和鼓吹。于是创作兴盛,译著流行,小说理论的探讨也比较深入,从而使小说的观念有了彻底的更新。 对传统小说观念最早的冲击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 小说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则始于1897年天津《国闻报》所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这篇由严复、夏曾佑所撰的长文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小说观念。针对中国的小说在“四部”中历来只能附于子、史的观念,他们从小说营构人心社会作用强调“有人身所作之史有人心所构之史,而今日人心之营构,即为一他日人身之所作。则小说者又为正史之根矣”。这种“小说为正史之根”的崭新观念很快就得到了富于激情的梁启超的进一步张扬。 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专门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发表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正式提倡“小说界革命”。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在引入“写实派”和“理想派”两个概念的同时谈到了小说的功能与作用。他认为:小说可以“写实”也可以写“理想”。写理想可以以“他境界”导人,写实则可以发露现实生活的秘密,令人获得某种认识。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部分 第一章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特点?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特点 1.1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十月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展开,使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批判意识进一步增强,常常从阶级观念或社会主义思想角度观察社会问题,描绘社会现实。 1.2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 他们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当代社会为对象,或者对历史进行再认识,充分展开社会背景的描绘。有的作家别开生面,解剖一个家族的发展史或盛衰史,从一个家族的荣枯变迁去反映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还有的作家索性将视野局限在一两个家庭中,描写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此去表现社会变化。 1.3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的内容 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与资产阶级的财富迅速增长,成为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突出现象。工人的斗争变得更有组织,他们的罢工从经济考虑出发发展为带有政治性质,而且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成一个整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种变化必然进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视野之中。 1.4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因其规模的巨大,战斗的激烈,残杀和迫害犹太民族的酷烈,政治斗争的复杂等,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战争或反法西斯成为一个重要主题。现实主义作家纷纷表现反法西斯的主题,抒发爱国主义激情。 (2)这一时期文学的艺术特点 2.1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容量更大。“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 2.2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 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无疑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艺术探索的现实主义作家,较之19世纪作家更倾向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开掘,他们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的手法更为丰富。同时,现实主义作家也不时探索人物的潜意识,以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此外,对现代主义的其他表现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时空颠倒、象征手法、荒诞意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等等,都有所吸取,并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新闻报道中借鉴了一些有益的方法,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手段。 2.3 越来越淡化情节,越来越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他们往往描写某一种社会现象、某一种社会心理、某一种犯罪动机,更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与传统现实主义有显著不同。 2.谈谈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 答: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同时又不固步自封。 (1)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人道主义精神内核 1.1 20世纪现实主义作家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猛烈抨击非人道的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对 人的异化,并对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表示了深切同情。 1.2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重视真实客观性的创作原则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力图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图景,注重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之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的叙事学分析 ------ 以外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中心 课程名称《叙事学方法论》 任课教师熊沐清教授 年级2012级 班次9班 学号2012218 姓名张婷

关于美国二十世纪最佳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的叙事学分析 ------ 以外聚焦的叙事模式为中心 张婷(2012级9班朝鲜语专业 2012218)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期无论是对于美国或是世界的 其他地区都是一段粗陋又残酷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短暂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美国对于经济社会安全的错觉。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经济不稳定的苗头在美国明显滋生,更是波及到海外。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由就业机会的丧失导致的移民狂潮。本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到来与他的家人到美国,期间他的思想状态以及冲突。通过外聚焦的叙事学模式,大量使用意象的感受,和主角的设定,生动地描绘美国这段时期的社会现象以及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关键词叙事学;外聚焦模式;短篇小说;美国;社会;移民 正文 亚历山大·戈丁的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写于1934年,故事发生在二十年代中叶到三十年代之间。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他的到来与他的家人到美国,期间他的思想状态以及冲突。在这段时期的美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本文主角,男孩也是如此。此时的美国正笼罩在一片大萧条的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这场即将波及到整个世界的危机,已经开始在就业方面,尤其是给贫困状况的低收入家庭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低廉的薪水、对外国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方面的恐惧、以及由就业机会的丧失导致的移民狂潮,引发了强烈的政治保守主义。反过来,导致孤立主义和移民的限制。戈丁似乎对这段时期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正如他潦倒不堪的的个人经历一般,他把自己置身于这段残酷的社会时期。通过大量使用意象的感受,和主角的设定,生动地描绘美国这段时期的社会现象。即他大量使用意象去感受这段时期的特征:经济走向萧条和政治气氛对孤立主义,文学走向自然。戈丁的短篇小说,《我死去的兄弟来到美国》用自然主义的文学技巧与强烈的意象和使用,以及功能强大的隐喻,用生动地描述性的方式来显示出典型的美国人和移民的情绪。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段时期无论是对于美国或是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是一段粗陋又残酷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短暂的经济复苏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汪文宣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 A. 《憩园》 B. 《寒夜》 C. 《团圆》 D. 《灭亡》 满分:4 分 2.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B A. 创造社 B. 左联 C. 太阳社 D. 研究会 满分:4 分 3. “先锋小说”的起点是(A) A. 《拉萨河的女神》 B. 《你别无选择》 C. 《红高粱》 D. 《爸爸爸》 满分:4 分 4. 倡导文学改革、提出系统理论主张的第一篇文章是(D) A. 《现代欧洲文艺史谭》 B. 《敬告青年》 C.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D. 《文学改良刍议》 满分:4 分 5.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B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满分:4 分 6. 曾被人誉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的是:D A. 《雾》 B. 《雨》 C. 《电》 D. 《家》 满分:4 分 7. 在延安和各解放区,(A)是开展文艺运动,从事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思想纲领。 A.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B. 马克思主义思想 C. 人文主义思想 D. 抗战思想 满分:4 分

8. 在诗歌的艺术创造上,梁启超主张(A) A.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B. “弃典籍而采近事” C. “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 D. “我手写我口” 满分:4 分 9. 胡适认为“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是:D A. 严复 B. 魏源 C. 梁启超 D. 林纾 满分:4 分 10. 周如水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B A. 《灭亡》 B. 《雾》 C. 《新生》 D. 《菊芬》 满分:4 分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激流三部曲》包括:ACD A. 《家》 B. 《火》 C. 《春》 D. 《秋》 满分:3 分 2. 《激流三部曲》包括(ABD) A. 《家》 B. 《春》 C. 《火》 D. 《秋》 满分:3 分 3.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用“三大主义”正式向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即(BCD) A. 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 B. 推倒雕琢的阿议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C. 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D.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满分:3 分 4. “小说界革命”在创作上的另一反响就是“谴责小说”的出现,其主要代表作包括(ABCD) A.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 B. 刘鹗的《老残游记》 C.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D. 曾朴的《孽海花》 满分:3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