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用药检测12sRNA

合集下载

认识药物性耳聋基因,预防儿童耳聋

认识药物性耳聋基因,预防儿童耳聋

认识药物性耳聋基因预防儿童耳聋16岁的小明听力下降多日,伴耳鸣,无头痛眩晕。

医生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的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鼓膜完整,无充血、穿孔,为明确病因,建议其做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

最终检测结果为检出线粒体基因MT-RNR1发生变异,m.1555A >G 均质突变。

该变异提示小明遗传了其母亲的线粒体中存在的耳聋基因,增大了药物导致耳聋的风险。

一、什么是药物性耳聋基因药物性耳聋基因是由线粒体中的DNA 发生基因突变所致,携带这类基因变异的个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敏感,中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就可导致重度或极重度耳聋的发生,所以有“一针致聋”的说法。

这种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通常情况下,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耳聋是由线粒体mtDNA 变异引起的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表现为综合征性(患者伴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其他疾病)或非综合征性(患者只表现出听力损失一种临床表征)。

基于大规模耳聋人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线粒体基因MT-RNR1编码的12S rRNA 上存在m.1555A >G、m.1494C >T 及m.1095T >C 变异,是中国耳聋人群中明确的热点突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耳聋有关。

临床上,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具有抗菌作用,包括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核糖霉素、奈替米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巴龙霉素、大观霉素等。

文/覃明雄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二、避免“一针致聋”,早发现是关键目前,临床对于药物性耳聋的治疗,除了根据听力受损程度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等,尚无任何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

一旦发现听力损失不可逆,便无药可治,而人工耳蜗价格昂贵,所以该疾病的预防大于治疗,及早发现是否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并严格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是避免耳聋发生的重要手段。

三、“一针致聋”基因的遗传方式药物性耳聋的遗传模式为母系遗传,因此携带这类基因变异的患者与母系家族成员理论上都是高风险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个体,但是患者的易感性不同,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后的起病时间和听力受损程度也不同,因此不能因为家族中有成员使用药物后未致聋来推断其他家庭成员为非易感者。

广州市聋校听力障碍学生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调查分析

广州市聋校听力障碍学生线粒体DNA12SrRNAA1555G突变调查分析

【 关键词 】线粒体 D N A;非综合征性耳聋 ; 氨基糖 甙类 抗生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中图分类号】R 3 9 4 . 3 4 R 9 7 8 . 1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9 2 2 ( 2 0 1 3 ) 0 2 — 2 6 8 — 0 4
c o l l e c t e d a n d b l o o d s a mp l e s t a k e n or f g e n e t i c t e s t i n g b y P C R- RF L P i n 1 8 8 h e a r i n g i mp a i r e d s t u d e n t s f r o m a d e a f n e s s s c h o o l a n d 1 0 0 h e a h h y p e o p l e . Re s u l t s Mi t o c h o n d r i a l DNA A1 5 5 5 G mu t a t i o n s we r e n o t ou f n d i n e i t h e r t h e 1 8 8 h e a r i n g i mp a i r e d s t u — d e n t s o r t h e 1 0 0 h e a l t h y p e o p l e ,l e a d i n g t o a re f q u e n c y o f 0 , wh i c h w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t h a n t h e a v e r a g e .Co n c l u s i o n
教提 供理论 依据 。方法 利 用聚合 酶链反应 一 限制 性片段 长度多态 性 ( P C R — R F L P ) 技术对 1 8 8 例聋校 听力障 碍学生 、 1 0 0 例 听力 正常 的健 康体检者进行 临床评估及 基因检测 。结果 1 8 8 例聋校 听力障碍学生及 1 0 0 例听力正 常的健康体 检患者均未发现线粒体 D N A A1 5 5 5 G位点突变 , 突变率为 0 , 明显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结论 虽然在经济较为发达 的广 州地 区线粒体 D N A A 1 5 5 5 G突变检 出率较低 , 但仍为预测我市 耳聋 高危 人群耳毒性风险 、 合理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 素 提供分子学依据 , 为进一 步研究我市耳聋基 因易感性奠定基础 。

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

药物性耳聋基因检测

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呈母系遗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因接受了毒性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致聋,这类病人多无遗传背景;另一类接受了常规剂量或单次剂量的氨基抗生素而致聋,这类病人有遗传家族史。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是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致病机制明确的与药物性耳聋发病密切相关的主要线粒体DNA突变是12s rRNA基因上的1494C>T和1555A>G。

我国人群中,1494C>T携带率为3.34%,1494C>T 携带率为0.45%。

研究发现,1555A>G突变在没用药的情况下与很多耳聋家庭相关,而且这些家庭内和家庭间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程度,发病年龄,及听力曲线上存在很大差异。

线粒体DNA呈母系遗传方式,携带1494C>T和1555A>G的母亲会将突变遗传给后代,后代中女性可将突变的线粒体DNA继续传给下一代,而男性则不再下传。

线粒体DNA在传递过程中,卵母细胞会丧失绝大多数线粒体DNA,从而限制先传线粒体的数量和种类,造成子代个体间明显的异质性差异,甚至同卵双生子也可表现为不同的表型。

该过程是遗传的限制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人只有1种野生型线粒体DNA,如果同一组织或细胞线粒体DNA相同——或为野生型序列,或为突变型序列,即为同质性;如果一部分线粒体DNA发生突变,导致组织或细胞同时存在突变型和野生型两种线粒体DNA,称之为异质性。

当突变型线粒体DNA 分子达到一定数量(阈值)后,线粒体功能缺陷,即可引起组织器官功能异常,产生相应的临床表型,阈值效应与各组织、器官对能量的依赖性密切相关,最先受损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其后为肌肉、心脏、胰腺、肾脏和肝脏。

因此,线粒体突变引起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家族中,其母系成员在给药后听力损失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2.2.4易感人群应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突变(1494C>T和1555A>G)的检出为临床医生预测个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提供了有效方法,1494C>T和1555A>G突变阳性的个体本人及其母系亲属应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孕妇做耳聋基因十五项有什么

孕妇做耳聋基因十五项有什么

孕妇做耳聋基因十五项有什么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孕妇开始接受耳聋基因检测。

耳聋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某些基因的变异来确定一个人是否携带耳聋的遗传基因。

这项检测可以帮助孕妇预测自己或未出生的孩子是否会患有耳聋。

本文将为您介绍孕妇做耳聋基因十五项检测的相关知识。

一、耳聋基因十五项的内容孕妇做的耳聋基因十五项检测是基于孩子的基因进行的,属于新一代测序技术。

该检测项目能够覆盖多种耳聋基因的检测,包括大约15种遗传耳聋的主要基因突变,能够检测遗传性的耳聋和致聋基因。

其中包括以下的项目:1. GJB2基因2. SLC26A4基因3. MT-RNR1基因4. 12S rRNA基因5. CDH23基因6. MYO7A基因7. COCH基因8. TMC1基因9. WFS1基因10. LOXHD1基因11. ESPN基因12. POU3F4基因13. OTOF基因14. ACTG1基因15. GJB3基因二、治疗方法对于孕妇做的耳聋基因十五项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1.植入助听器植入助听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耳聋的方法。

通过手术将助听器植入患者的耳朵,可以增强听力,改善听力障碍。

不过,孕妇不宜进行此类手术,需等孕期结束后再行手术。

2.使用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通过外部设备将声音传至内耳的治疗方案。

在某些情况下,人工耳蜗也可以用来治疗耳聋。

3.影响听力的药物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等,会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中应限制使用。

孕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自行服用药物,应该要咨询医生维护孕妇和胎儿健康。

4.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别严重的耳聋,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例如通过托槽和其他手术形式进行。

三、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医院孕妇在进行耳聋基因十五项检测时,务必要选择正规、有资质的医院或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机构应该能够提供完整的检测报告和解读,避免因为检测不标准或结果不准确导致给胎儿或产妇不好的影响。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与筛查 2

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与筛查 2

遗传性耳聋
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 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 传物质发生了改变传给后代而 引起的耳聋,并且在子孙后代
中以一定数量出现。
综合征型耳聋
Syndromic hearing loss , SHL 除耳聋外,还伴随有其它组织
器官的病变。
非综合征型耳聋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 , NSHL
shape of bony structures such as the cochlea and vestibular aqueduct .
Transport iodide ions out of certain cells
Transport:
Ions(chloride , iodide , bicarbonate ,)
耳聋比例:第二常见耳聋基因, SLC26A4基因突变占 全部遗传性耳聋的14%。
遗传方式: 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非综合征型和综合征 型耳聋PDS综合征均常染性色体隐遗传(DFNB4),大部分 DFNB4 和综合征性耳聋PDS综合征都伴有大前庭水管扩 大,并且PDS综合征还伴有甲状腺病变。
突变相关病症:这是一种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出生时患 儿听力可以正常,但头部外伤、噪声、感染等诱因就可致 患儿听力急剧下降甚至全聋。
• 1846年Thomson发表的下颌骨-面颅骨发育不全综合征最早报道了综 合征型听力损失
• 1882年,Politzer首次描述了X-连锁遗传的听力损失 • 1995年发现第一个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基因后的近十年来,这一领域出
现了飞速的进展 • 2004年,王秋菊博士发现了一个Y-连锁遗传的听力损失家系,从而进一步
丰富了遗传性听力损失的理论内容

耳聋基因!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检测

耳聋基因!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检测

耳聋基因!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检测我国是世界上耳聋人数最多的国家,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人群达到7000-8000万,每年还新出生3万余名聋儿,防聋治聋工作任务艰巨。

研究表明有将近70%的耳聋致病原因由遗传因素引起。

已确定的耳聋基因多达200多种,而GJB2、SLC26A4、mtDNA12S rRNA引起的耳聋在耳聋致病原因中高达40%。

GJB2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致聋因素,可导致先天性重度、极重度聋。

SLC26A4基因突变是第二大致聋因素,可引起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性耳聋。

由mt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所导致的耳聋占1.87%。

耳聋遗传方式多样,有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伴性遗传等,临床上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

GJB2、SLC26A4大部分病例表现为隐性遗传,即单个杂合不引起听力障碍,纯合或者复合杂合才表现出听力障碍。

正常听力人群中有5-6%的人有这两个基因的携带,如果夫妻双方都为携带状态,那么生育的孩子有25%的风险为纯合或者复合杂合,即表现为听力障碍。

mtDNA12S rRNA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基因,有该基因突变的人群对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尤其敏感,如果接受了这类抗生素的注射,往往表现为“一针致聋”。

该基因是母系遗传,如果孕妇筛查出有该基因的突变,所生育的孩子均携带该基因的突变,以后应终身避免使用该类抗生素,所以该基因的筛查有强烈的预警作用。

我们常常遇到一对听力正常的夫妻带着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来咨询,为什么我们夫妻二人家里没有耳聋家族史也会生育出一个听力异常的孩子?这种情况经过基因检测,多数能检测出GJB2或者SLC26A4基因的杂合突变。

明确了基因缺陷的夫妻在生育二胎的时候就可以在怀孕16周的时候进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通过对胎儿基因型的检测来预知二胎的听力情况。

理论上有相同致聋基因携带的夫妻每生育一胎,胎儿的患病风险为1/4,听力正常但有单杂合携带的风险为1/2,完全正常的概率为1/4。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

什么是耳聋基因检测我国有两千多万聋哑人,其中遗传性耳聋占50%以上。

遗传性耳聋多为隐性遗传病,即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时,自身听力正常,但子女有25%的机会为聋儿;而仅当夫妻中一方为携带者时,子女听力不受影响。

目前正常人群中携带遗传性耳聋突变基因的比例是5-6%,因此听力正常的夫妻生出聋儿的现象时有发生,新生儿中耳聋发病率已达1-3‰。

遗传性耳聋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发现与耳聋相关的基因至少有200—300个,相关突变位点达1000个以上,这给临床检测聋病易感基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而对中国人而言,80%的先天性耳聋患者其致病基因为:GJB2基因235delC、SLC26A4基因919-2 A>G、线粒体12Sr RNA基因1555A>G和1494C>T。

进行这四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对于个人、家庭及下一代都十分重要。

(1)避免“一针聋”:原本听力正常的人,在使用抗生素药物后,出现听力下降或者耳聋俗称“一针聋”。

既往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现已经明确是由携带线粒体基因被氨基糖甙类药物损伤所致。

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和抗炎治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丁胺卡拉霉素等,因其价格便宜和疗效好的原因,在临床被广泛应用,用药途径包括静脉、肌肉和局部,抗生素都均有一定的副作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耳聋,其中一部分患者(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对上述药物极其敏感,少剂量短时应用此类抗生素后也有可能发生耳聋,所谓“一针致聋”。

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明确耳聋的病因,尚可指导携带线粒体DNA A1555G基因突变但未发病母亲家族中的亲属用药,避免他们因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也发生耳聋的悲剧。

(2)减缓耳聋的发展。

PDS基因突变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颅压增高,损伤内耳,从而可减缓耳聋的发展;GJB2、GJB3基因突变可导致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部分婴儿出生就会耳聋,还有部分在幼儿或青少年时期发生耳聋。

九项耳聋检测知情同意书

九项耳聋检测知情同意书

耳聋常见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
听力语言残疾居我国各类残疾之首。

超过60%的聋病与遗传因素相关,针对我国常见致聋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对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为携带耳聋性药物高敏基因突变者提供用药指南,避免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耳聋基因检测声明:
1.由于与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数量众多、遗传方式多样,存在高度的遗传异质性。

本筛查范围涵盖GJB2基因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 A T,GJB3
基因538 C>T,SLC26A4基因2168 A>G、IVS 7-2 A>G,线粒体12S rRNA基因
1555A>G和1494 C>T等4个基因的9个位点,为中国人群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
的突变热点,约占中国人遗传性耳聋的80%,罕见、未知耳聋基因未包含在本次
检测中。

2.与任何检测一样,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管已采取相应防范措施,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仍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
希望您能理解。

3.本检测仅用于诊断耳聋的遗传学病因,而无法改善受检者耳聋的现状。

受检者意见:以上情况已向我(我们)详细介绍,确认对耳聋基因检测的相关内容表示知情和理解,我(我们)同意进行耳聋基因检测并将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签名:日期:
耳聋常见基因检测申请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性耳聋检测
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型
邰丽华的故事
• 两岁时的一场高烧,使她 坠入无声世界
• 只因当时注射了链霉素, 随后一针致聋
耳聋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和言语障碍者最多的国家, 在8700万名残疾人中,听力残疾约占1/4。 药物敏感性耳聋(12sRNA ):占我国2780万听力残疾 者的5-12%,意味着139-333万人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 的滥用而导致耳聋。
THANK YOU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
• • • • • • • • 通用名称: 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 功能主治: 本品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与抗溃疡药物合用于治疗消化性溃 疡之幽门螺杆菌感染,另可用于轻型急性肠炎治疗。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80mg,一日2次。轻型急性肠炎的疗程为3~5天 ;胃及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染,3~4周为一疗程。餐后1小 时服用。 不良反应: 1.少见恶心、食欲减退、呕吐、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皮疹、 血清转氨酶升高等。 2.偶见听力减退、耳鸣或耳部饱满感(耳毒性)、血尿、排尿次 数显著减少或尿量减少、食欲减退、极度口渴(肾毒性)、步履 不稳、眩晕(耳毒性,影响前庭)、呼吸困难、嗜睡、极度软弱 无力(神经-肌肉阻滞)。 禁忌: 对本品或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
• •
耳毛细胞:排布在内耳蜗骨管淋巴液中,对声震机械波 运动作出反应、产生兴奋,是人类听觉的感受器。 耳毒物使细胞膜脂蛋白变性,听毛融合、扭曲, 并破坏核糖体,使蛋白质无法合成,最终导致毛 细胞数量剧减。
12srRNA突变的影响
mRNA
rRNA 1494C>T 1555A>G
tRNA
你叛变了?
耳聋基因检测流程
氨基糖苷类药物
链霉素
卡那霉素
耳毒性
庆大霉素
பைடு நூலகம்
妥布霉素
庆大霉素类药物
小儿硫酸庆大霉素颗粒、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片、硫酸庆大
霉素咀嚼片、庆大霉素普鲁卡因维B12胶囊、庆大霉素双 氯芬酸钠滴眼液、庆大霉素普鲁卡因B12颗粒、复方庆大 霉素普鲁卡因颗粒、庆大霉素甲氧苄啶注射液、硫酸庆大 霉素氟米龙滴眼液、硫酸庆大霉素氯化钠注射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