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5 古诗两首 苏教版(共51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5 古诗两首 苏教版(共51张PPT)


蝶飞舞。
5 古诗两首
整体感知
读《宿新市徐公店》,诗人描绘了
哪些景物?
篱落、菜花、儿童、黄蝶
5 古诗两首
互动课堂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 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5 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 落 疏 疏 / 一 径 深 ,
树 头 花 落 / 未 成 阴 。
儿 童 急 走 / 追 黄 蝶 ,
诗意:一个孩子奔跑着追捕一只黄蝴蝶,可蝴蝶 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
5 古诗两首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 古诗两首
说一说:儿童为什么没有追上黄蝶呢?
因为蝴蝶是黄色的,它飞进了同样是黄色的油 菜花中,令儿童眼花缭乱,分不清哪里是油菜花哪 里是蝴蝶。
5 古诗两首
小练笔 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你有怎样的感悟?
赏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
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
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
5 古诗两首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5 古诗两首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意: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 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整首诗动静结合,通过篱笆、幽径、落花、儿童、黄 蝶等事物,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恬静的图画。
5 古诗两首
背诵指导(课后第一题)
通过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里面写到 的景物有哪些。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 和记忆。感悟每句诗或词的含义背诵《宿 新市徐公店》这首诗。
5 古诗两首
结构梳理
宿 新 市 徐 公 店
一径深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古诗两首《游园不值》-【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A.没有遇到 B.值得 C.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
A.敲 B.关住 C.罩住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怜】(A )A.yīng B.yìng
【 屐】齿( A)A.jī
B.jí
柴【扉】( A)A.fēi B.féi
以诗会友: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不知细叶谁裁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5 古诗两首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游园不值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值:逢、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 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A)
A.遇到 B.值得 C.没有遇到
2.小【扣】柴扉久不开( C)
A.罩住 B.关住 C.敲
《游园不值》是 代 所作。题目的意
思是:

诗的最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作业1: 背诵古诗。
作业2:
读到“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你的脑海里 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 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 充满惊喜、快慰。
一.《游园不值》的作者是_南宋_时期诗人_叶绍,翁 字嗣_宗_,号_靖_逸. 二.给划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应】 怜( )A. yìng B. yīng 【 屐】齿( )A.jī B.jí 柴【扉】( )A.féi B.fēi 三.给划括号里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园不【值】( )

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内容

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内容

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内容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内容,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西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
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腊酒:这里指腊月酿的酒。

豚:猪。

疑:以为,怀疑。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四年级上册《5古诗两首》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5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基础学习获取经验1、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4、再读全诗,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三、小组合作交流经验由小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析疑解难完善经验(一).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二)、复习学古诗的方法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济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三)、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

屐齿.鞋印,脚印。

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渎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

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ppt教学课件

品读感悟
春天,诗人独自悠闲地在江边散步, 看见百花盛开,黄莺在枝头鸣叫,蝴蝶 在花间飞舞,他的心情非常愉快。诗的 语言浅近平白,描写了一幅春天的美景 图画。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 赏花。 蹊:小路。 时时:时常
留连:舍不得离开。
恰恰:这里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清明节——家人团聚祭祖,朋 友相邀踏青。 “行人”——诗人独自在外出 游。(寂寞、悲凉、思念亲人 和朋友) “雨纷纷”——天气差。 (使人更加愁闷)
欲 断 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恼
杏花村
(无限期盼) 语速要读的稍慢,语调 略上扬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江畔独步寻花
liú
jiāo
yīng
qià
tái
留校
娇气
黄莺
恰当 青苔
留学
chái
娇艳
fēi
莺飞燕舞
xī jī
恰好 苍苔
火柴
柴门
心扉
柴扉
小蹊
木屐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712-770),字子 美,唐代诗人。祖籍湖北 襄阳,后来迁居河南巩县, 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 他的诗敢于大胆揭露社会 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 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 史,被称为“诗史”。
5
古诗两首


小组汇报有关杜牧的知识
1.齐读课文。 2.小组汇报生字
纷纷:纷纷扬 扬。 欲:更加。 借问:请问。
行人:在路上走的行人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 不乐。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5古诗两首菊花_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5古诗两首菊花_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5古诗两首菊花人教版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生平经历早年经历元稹题跋像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担任过南顿丞,其父元宽也曾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

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

慈母哀臣,亲为教授。

”可见元母不仅持家有道,还亲授元稹诗书,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

表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格律和骑马射箭。

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由两首宋诗构成,一首是苏轼《题西林壁》,一首是陆游《游山西村》。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词语盘点【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zhòng(重量、重担)只:zhǐ(只有、只好)zhī(船只、一只鸡)【反义词】远──近高──低真──假暗──明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句子赏析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题西林壁》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

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每课一练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每课一练
一、 (j#ng) (z4ng) (s&) (ch1i) (qu2n) (di3o)
二、1 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柳宗元 刘长卿
2 略
三、 1 多美丽的花啊 2 这是你丢失的书吗 3 我做完了今天的家庭作业
四、略
第二十五课
古诗两首
学练指要
《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 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空寂的雪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雪”的意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 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中投宿到一户 贫穷人家的情景。
一、选择下面字的正确读音。
径 (jì n jì ng) 宿(sù shù)
踪(zōng zhōng) 柴(c1i ch1i)
犬(qiǎn quǎn)
钓(di3o gōu)
二、读诗歌,填空。
1
本课我们学的两首古诗是《 《 》,作者分别是 和 。
》和 朝的
2
我感受最深的诗句是:
三、 想一想,各写一句带有下面标点的句子。
1
2 3

? 。
四、我还搜集了一首写雪景的诗:
参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熟读背诵
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

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

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

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

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

因此失去了信心。

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

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