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不为人知的大作(临摹敦煌壁画珍藏版)

合集下载

张大千的敦煌艺术之旅及其行迹考略

张大千的敦煌艺术之旅及其行迹考略
史海文艺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21-07
张大千的敦煌艺术之旅及其行迹考略
马金辉 1,2
(1.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2.敦煌研究院,甘肃 敦煌 736200)
摘 要院20 世纪 40 年代,张大千远赴敦煌探寻古代绘画艺术,这段近三年的面壁生涯不但成为张大千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 点,对促进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研究事业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张大千敦煌艺术之
孙宗慰会合,同往西宁参观了塔尔寺。5 月初,大千一行四人返 记“辛巳十月二十四日,午后忽降大雪,时正临写净土变也”。“辛
回兰州,置办好所需物资后,在甘肃军阀鲁大昌的帮助下租了一 巳十月二十二日”为 1941 年 12 月 10 日,由此可见张大千约于
1937 年,张大千迫于动荡局势离京返川,在四川隐居期间 遇到了去过敦煌的严敬斋、马文彦二位故友,二人盛赞敦煌壁画 艺术之伟大,鼓励他前往探究。张大千曾回忆道:
“谈起敦煌面壁的缘起,最先是听曾、李两位老师谈起敦煌 的佛经、唐像等,不知道有壁画。抗战后回到四川,曾听到原在监 察院任职的马文彦讲他到过敦煌,极力形容有多么伟大。我一生 好游览,知道这古迹,自然动信念,决束装往游……”②
旅的行迹壁画临摹
中图分类号:K870.6;K82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058-03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28
一、前言 1940 年和 1941 年张大千先后两次从成都启程,远赴敦煌 探求古代绘画艺术,在之后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弟子门人临 摹了两百多幅壁画,并对敦煌石窟进行的系统编号、断代,辑成 二十余万字的《莫高窟记》,可谓中国近代系统性地临摹、研究敦 煌壁画艺术的第一人。张大千敦煌面壁事迹无论是对画家本人 还是敦煌壁画的命运,无疑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遂被世人津津 乐道,但目前对于这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敦煌艺术之旅的记述并 不十分明晰。因此,笔者特查阅文献资料,对其缘起和行迹作了 一番梳理。 二、张大千朝圣敦煌的缘起 (一)主观的艺术寻源 张大千远赴敦煌的动机一直以来都不十分明晰,从其本人 留下的记述来看,也仅提到了此行的经过,并未言及明确的动 机。张大千认为“师古人,师造化”是画家增加艺术修养的必经途 径,遍临天下名画,随着对的古画研习和收藏,进一步激起了他 对宋元以前“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探求欲望。《大风 堂临抚敦煌壁画集》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吾友张君大,千夙负振畸,究心绚素,名高海内,无暇拙言。 其生平所觐宋元画法至夥,顾犹未足,更思探月窟,问玄珠,乃裹 粮具扉,西迈嘉峪,税驾瓜沙……间特告余,此不徒吾国六法艺 事之所祖,固将以证史阙,稽古制。而当时四夷慕化,取效中州, 其衣冠文物,流行于今之欧西者何限,吾所以勤力为此者,意则 在斯。” 这段序言是张大千的好友林思进所写的,或是目前仅见的 比较可靠的线索了。如此看来,张大千西去流沙当是为了一睹他 梦寐以求的古代绘画真迹。 (二)在广泛地交际中获得了敦煌的信息 张大千性情豁达广交朋友,与三教九流都有往来,因此能得 到很多前沿的讯息。张大千早年拜曾熙和李瑞清两位老师学习 书法,那时曾李二师就曾说起过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经卷。另 外,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张大千居于苏州时曾与叶恭绰为邻, 在与叶先生的交往中他得到了更多关于敦煌的信息。张大千在 《叶遐庵先生书画集序》文中记曰: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高清图带文字图解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高清图带文字图解

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高清图带文字图解临摹南无观世音菩萨像轴绢本设色189.5cm×84.8cm四川博物院藏此图临摹的原壁画位于莫高窟第66窟,为初唐时期所绘。

此幅《南无观世音菩萨像》重彩设色,画面鲜艳,是张大千临摹诸多敦煌观音造像作品中的杰作之一。

画底为黄色,观音菩萨头部两重同心圆头光,高发髻戴三珠冠,上饰仰月。

眉眼细长,高鼻丰唇,方圆饱满,温和艳丽,妙相庄严。

上身坦露,下穿红色罗裙,饰项圈和腕钏,披帛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两角尖长。

双手执白莲一蒂至肩部,代表心性本净、救度六道众生。

赤双足,左脚踏蓝色莲花,右脚踏红色莲花。

身躯匀称,体态丰满,呈“三曲式”站立。

宝像典雅慈祥,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衣服纹饰色彩多用石青、石绿、土红色,菩萨身上璎珞珠宝点缀,画面华丽而高贵。

宗教壁画中的人物衣冠服饰,是当时社会人物日常装扮的现实反映,并随时代的改变有所变化。

唐朝初期,妇女服饰多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部绕有披帛,风格较为简约。

至中晚唐日趋呈现衣裙宽肥,褒衣博带的特点。

临摹唐释迦佛图轴纸本设色214.7cm×85.5cm四川博物院藏此图中释迦牟尼高肉髻,面相方圆饱满,高鼻深目,头光作三重同心圆妙相庄严。

头顶华盖呈伞状,色彩丰富,有土红、石青、石绿等色调构成,顶部饰摩尼宝珠,华盖内部中心为倒垂莲花,所饰璎珞较为粗大,下部垂有铃铛,珠串中多蓝绿色松石。

释迦佛右手曲抬持佛钵,左手自然曲垂。

内着僧袛支,外穿宽大通肩袈裟,腰间系带,赤足踏与莲座之上。

画面右下方白描勾勒女供养人像,未着色,唐代装扮,手持长柄香炉。

画面线条遒劲流畅,给人以庄严富丽之感。

注:此幅图中佛像袈裟穿反了,佛制穿袈裟应偏袒右肩,而此图为偏袒左肩,可能绘制时粉本方向搞错了。

临摹十一面观音像轴纸本设色125.9cm×61cm四川博物院藏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又译作“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

观音的职责是拯救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他们得到解脱。

敦煌壁画破坏

敦煌壁画破坏

敦煌壁画破坏1941年3月,张大千率领弟子与家人离开成都,远赴敦煌,埋首艺术。

在此之前,他对老友熊佛西说:“去敦煌,要安营扎寨住下来。

搞不出名堂,不看回头路。

”这一去,到1943年11月才重返成都。

在敦煌期间,张大千整理文物,为洞窟编号,临摹壁画276幅,这一切,均是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完成的。

敦煌之行,开拓了张大千的眼界,对他的画艺长进帮助甚大,其绘画风格的变化,就是从敦煌之行后开始的。

张大千离开敦煌后,曾在兰州举办过一次画展,反响极大。

年底回到成都,又于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银行大楼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被誉为艺术盛事。

此间,他还出版了《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扩大了敦煌艺术的影响。

许多人是通过张大千的画作才认识敦煌壁画的,并为这沙漠中宁静却跃动的美而感叹。

陈寅恪高度评价张大千的敦煌之行:敦煌学,今日文化学术研究之主流也。

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以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

何况其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在吾民族艺术上,另辟一新境界。

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

张大千声誉日隆、人气极高之际,传出了他在敦煌破坏壁画的消息,致使他的敦煌之行毁誉参半。

张大千在敦煌究竟有没有毁画呢?如果有毁画之举,那他为何要干如此这般的蠢事呢?对此,有以下几种解说: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注意力集中在一幅五代壁画上,目光偶然落到右下角,看见早已剥落的一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他认为画的下面还有画。

当天晚上,张大千到上寺请教老喇嘛,老喇嘛说:“我幼年进庙时,老法师带我去看壁画,曾经对我说,莫高窟到处是宝,画下有画,宝中有宝。

”张大千和弟子们商量后,决定打掉外层,寻找里面的艺术珍品。

他把外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然后剥落外层,下面果然是一幅色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重庆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和高一涵在西北视察时,绕道敦煌,与张大千共度中秋。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510(海上画派张大千人物两千篇之17)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510(海上画派张大千人物两千篇之17)

润祥鉴赏:中国画派与名家欣赏510(海上画派张大千人物两千篇之17)张大千喜好以高士为题材作画,将高逸之士以概念化的形象置于山水林泉之间,象征士大夫归隐后的生活,同时抒发希冀纵情于物外的情致。

无论是早年的俊逸秀美、中年的精工富丽,还是晚年的沉郁朴拙,都令人感慨其人物画创作兼具古今的眼界、深厚扎实的传统基础,折服于其笔下人物清丽雅逸的名士风度。

1 梧桐高士立轴 1941年作2 蕉荫避暑设色纸本 1941年作3 东坡玩砚立轴 1943年作4 蕉荫高士设色纸本 1941年作款识:辛巳十二月,仿吾家上元老人笔,似圣邻仁兄正之,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芭蕉高士类的画是张大千发挥才华的重心所在,他从勾摹古人名迹入手,由学石涛,八大山人,徐渭而登堂入室,尤其不遗余力地追摹石涛和徐谓。

与此同时,他吸取石溪,渐江,明四家及董其昌的长处,融为一体,在水墨人物和花鸟方面奠定了根底。

此幅蕉荫高士作于1941年12月,这一年大千正赴敦煌,除壁画临摹以外的画作很少,此画即作于这个时期,殊为可贵。

画面构图上松下紧,近处山坡平缓,一个高士缓步前行,芭蕉叶用笔墨简括,开张有势,浓淡变化丰富,并以浓墨勾蕉脉,富有层次感。

5 蕉荫高士设色纸本 1941年作款识:野人无帐幄,爱此绿参差。

履庄仁兄正之,辛巳夏日,写于敦煌莫高窟,蜀人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6 高士听松图立轴设色纸本题识: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便忘还。

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

宋(唐)僧皎然句。

大千居士爰。

《高士听松图》是张大千根据唐朝时期最著名的诗僧、茶僧皎然的名篇诗句“戏题松树”所创作的一幅情景人物画精品。

皎然和陆羽,同被誉为中国茶道的创世之祖。

皎然,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后代,在文学、佛学、茶学等许多方面造诣深厚,堪称一代宗师。

皎然是最早“品茗会”、“斗茶赛”、“诗茶会”的倡导者,是茶文化、茶道理念的集大成者,也是“佛茶之风”、“佛禅茶道”的探路者。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

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张大千作品真伪辨析实例(四)张大千最贵的画5亿元张大千款《山居图》这件署名为张大千的《山居图》(图1,纵141.5厘米、横55.5厘米),是沈阳某拍卖行20XX年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的拍品,该公司在这件拍品图片下面有这样几行字的说明:附98年北京市文物鉴定咨询服务中心章津才先生鉴定证书;另附单国强先生为此画鉴定后与此画合影的照片。

著录:四川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张大千巴蜀精品集》第28页。

我第一眼看到这件《山居图》,觉得这一构图形式在我的记忆里有似曾相识的印象,然察其气象,总觉得与张大千先生笔下的山川意趣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落差。

既然是似曾相识且又似是而非的画作,我就格外地认真起来。

实践告诉我,作为鉴定家,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需要的是冷静和缜密的甄别,仅凭感觉往往会导致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误判。

这件《山居图》之所以给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因为张大千先生创作过构图与此类似的《雅宜山居图》(图2),该图曾71996年在北京翰海以RMBl98.000元拍出。

对这一题材的重复在张大千先生的笔下很类其《巫山清秋图》,反复创作而幅幅有异。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山居图》因有《雅宜山居图》的存在而轻率地予以否定。

因为肯定一件作品与否定一件作品必须以该件作品的笔墨语言特质为依据,尤其是在构图相似且笔墨手段接近的情况下,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我以为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下便是具体的比较和辨析:一、这两件作品的构图基本是一致的,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唯一的差异是图1相对于图2而言,布局乱而窘迫,设色过“花”,因而显得整个构图琐碎,布局气息不畅,墨色不纯,很有可能是拼凑图2及张大千先生其他山水画而成的。

张大千先生早年浸淫石涛,而石涛则是个中国画“点”之运用集大成者,故而张大干先生用起“点”来也算得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断断不会出现类似图1中那种无感觉、无隋趣、无力度的板结、死且乱的苔点的。

浅谈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的意义

浅谈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的意义

浅谈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的意义作者:张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1期摘 ; 要:敦煌壁画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想必我也不用再多说。

它汇聚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代表着古代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但是让人心痛的是它不但被掠夺而且直到今天还在被大自然侵蚀。

在此我们不得不感谢张大千,他深入敦煌莫高窟考察研究,不断向世人展示敦煌独特而宝贵的艺术,从而推进了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

关键词:敦煌壁画;艺术探究;艺术传承中图分类号:K879.41;J20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185-01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就像一块巨大的宝藏,而敦煌壁画就是这宝藏中的瑰宝。

这块艺术瑰宝曾吸引了无数艺术大师前来探究,其中一位就是张大千。

他通过历时两年的时间,潜心钻研,用一腔热血与满目热爱去抚摸这块瑰宝,在领会其中深意后,临摹壁画、钻研技巧,终成为一代大师。

一、深入探究敦煌艺术1941年春,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怀着对敦煌莫高窟的无限向往之情,不顾家人与亲友的反对,踏上了去往敦煌的艰难旅程。

他们穿越千里黄沙,万倾戈壁,一路上餐风宿露,历尽艰辛。

当张大千第一次走进洞窟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敦煌!你比我想象的更宏大,更辉煌!自此他带领众徒弟开始了临摹敦煌壁画的浩大工程中。

两年间临摹出276幅尺寸大小不同的壁画,包括本生、佛经、经变、因缘故事及建筑彩绘图案等,囊括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的历代造型艺术。

张大千先生将自己在敦煌莫高窟中潜心钻研探究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向大家展现,其发表了一篇11000余字的论文《谈敦煌壁画》,深入解析了敦煌壁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这篇论文论述了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心得,是一份研究“敦煌学”极具价值的文献。

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之十二

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之十二

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之十二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之十二佛陀降魔图立轴 1947年作观音立轴设色纸本 1944年作观音立轴水墨纸本 1942年作此幅作品创作于1942年,为张大千临摹莫高窟中唐代佛教观音像,与其来敦煌之前人物画风形成鲜明区别。

来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为明清人之面貌,施线细谨,设色淡雅,人物为羸弱清高之态,该幅画作菩萨开相端庄安详;造型华贵高古,体态丰盈婀娜,比例恰当,法像庄严,运用白描法,线条劲健有力,刚中带柔,富有弹性,笔墨交待极为清晰,毫不含糊,格调清雅,尽具盛唐遗风。

故而,该作为张大千临敦煌佛像绘画中的经典之作,极为难得。

观音立轴水墨 1944年作观音镜心水墨纸本 1948年作摹敦煌壁画原稿设色纸本(260万元,2011年12月匡时秋拍)款识:此张大千在敦煌时所摹唐观自在菩萨壁画原稿。

辛未初冬,谢稚柳。

印鉴:稚柳(朱文)、壮暮(白文)。

张大千所摹敦煌唐观自在菩萨壁画原稿属盛唐至中唐时期的风格,是敦煌石窟的鼎盛时代。

观音菩萨头带化佛冠,柳眉细眼,负头光,戴项饰,并饰有腕钏等装身具。

冠中的化佛弥陀及杨柳、净瓶等持物,都是观音菩萨的形象标识。

身体两侧天衣飘拂,衣带舞动,两足虽裹在裙中,但微屈的两膝,以及微微向外扭动着的腰胯,又给人以欲行又止的感觉。

菩萨的慈眉善目,颇富女性的柔美,但是,嘴角上的小胡须,又体现出印度佛教中所谓的“伟丈夫”之相,在唐代菩萨像中亦属上乘之作。

凉国夫人翟氏供养像立轴普贤菩萨图立轴丙戌(1946)年作文殊师利菩萨像敦煌漠高窟三百零七洞唐人画普贤菩萨镜心纸本敦煌壁画粉本立轴水墨纸本癸未(1943年)作白描敦煌壁画绿度母像镜心水墨纸本 1941-1943年作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率家眷及弟子二赴敦煌临摹壁画。

在几乎与世隔绝、生活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共临摹了敦煌壁画280余幅。

其中,四川博物院现存180余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受赠了62幅。

此帧即是其中之一。

美术:《五彩鸟》

美术:《五彩鸟》
动画效果与内容相匹配:选择与内容主题相符的动画效果如五彩鸟的动画效果可以设置为五彩斑 斓的渐变效果。
文字动画:字体、颜色、大小、位置等动态 变化
图片动画:缩放、旋转、透明度、颜色等动 态变化
动画效果:淡入淡出、滑动、缩放、旋转等
动画时间:控制动画的持续时间和速度 动画触发:鼠标点击、页面切换等触发方式 动画组合:多个动画效果的组合和叠加
作品名称:五彩鸟 创作者:张晓刚 创作时间:2010年
作品类型:油画
作品尺寸:100cm×100cm
作品描述:以五彩斑斓的鸟为主题展现了大 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构思:观察自然寻找灵感 草图:绘制草图确定构图和色彩 创作:运用颜料描绘细节 修改:调整画面完善作品 完成:签名装裱展示作品
影响:成为现代美术史上的经 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音乐风格:选择与作品主题相符的音乐风格如古典、现代、民族等 音乐节奏:根据动画节奏选择合适的音乐节奏如舒缓、欢快、激昂等 音乐情绪:选择能够表达作品情感的音乐如悲伤、喜悦、平静等 音乐与画面的配合:音乐与画面同步增强动画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演示与互动
控制节奏:根据内容重要性和观众反应调整演示速度 互动提问:适时提问引导观众参与讨论增加互动性 视觉引导:使用动画、色彩、图形等视觉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力 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子
容易理解。
互动性:设置 问答、投票等 互动环节增加 观众参与度。
反思与改进: 总结PPT制作 过程中的经验 和教训为今后 的PPT制作提
供参考。
作品特点:色彩鲜 艳线条流畅形象生 动
创作背景:作者在 创作时受到哪些因 素的影响
作品意义:作品传 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和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大千不为人知的大作(临摹敦煌壁画珍藏版)张大千不为人知的大作(临摹敦煌壁画珍藏版)
张大千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皆精。

画人物多采古装,借人物以抒情怀;画翎毛花卉或工笔或写意,清润秀丽,落落大方;山水涉笔成趣,点画新奇,富有诗意。

晚年常用泼墨、泼彩描绘风景,独具风格。

为现当代画坛上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五、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1941年5月,张大千携三夫人杨宛君(后二夫人黄凝素加入)、儿子张心智、侄儿张彼得、学生肖建初和刘力上及
几个裱工,后又聘请藏画家索南丹巴的四个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两年七个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也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唐画乐舞天人
宋初伎乐菩萨像
盛唐地藏王菩萨像

唐璎珞大士像
张大千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张大千南
无观世音菩萨
张大千仙女散

张大千临敦煌莫高窟唐人观世音造像
张大千散花女1938年
张大千龙女礼佛图 1941年
唐画飞天一身
晚唐第一五二窟十一面观音像
唐画供养天人
密积金刚
晚唐天童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