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整理《中医学概要》教案

整理《中医学概要》教案

《中医学概要》教案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中医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使用(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六版)前言《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辩证的诊病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15学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要求与内容]第一章导论(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

3 .了解中医学科的优势。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初步形成、发展、繁荣及近现代状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均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强调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规律。

简单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五行的概念、属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了解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确立的治则治法。

【教学内容】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强调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属性对立概括,明确阴阳特征、相对性、可分性及阴阳划分。

2.掌握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概念、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生理病理关系。

5.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学时)【目的与要求】1 .掌握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组成及概念。

2 .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1.掌握脏腑的分类、组成及共同的生理功能。

2024版《中医学概要》教案

2024版《中医学概要》教案

2024/1/26
15
切诊
通过脉诊判断脏腑功能盛衰及气血运 行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证施治
2024/1/26
按诊了解局部病变性质、程度及与周 围组织关系
16
2024/1/26
04
CATALOGUE
中药治疗与方剂学
17
中药性能及配伍禁忌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中 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2024/1/26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简介
2024/1/26
01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
状况,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作用。
02
刮痧
刮痧是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
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津液状况
2024/1/26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等证候
13
闻诊
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异常表现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气味变化
2024/1/26
推断病位、病因及病情发展趋势
14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相关信息
了解患者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 生活细节
评估患者体质类型及易患疾病倾 向
劳。
2024/1/26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保养和精神调 摄,使形神相生、形与
神俱。
动静结合
审因施养
以动养形,以静养神,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27
根据不同体质、年龄、 性别、地域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绪论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四大经典著作:(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如:肝系------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

“察外知内”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D.养生:劳逸结合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治疗(因时,因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

(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

《中医学基础》教案《中医学基础》教案一、文章类型与目标受众本文将呈现一份《中医学基础》教案,旨在为中医学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本文主要面向中医学教师、学生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

二、关键词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操作。

三、教案大纲1、引言1、介绍中医学基础的重要性2、阐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3、中医学基础知识1、藏象理论: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2、经络理论: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3、病因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4、中医诊断方法1、四诊合参:望、闻、问、切2、辨证分析: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5、中药与方剂1、中药基本知识:性味功能、配伍禁忌等2、方剂基本知识: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等6、实践操作与临床应用1、针灸疗法:基本操作、穴位应用等2、推拿按摩:基本手法、常用穴位等3、方药应用:中药与方剂的实践操作7、课堂互动与问题解答1、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2、解答学生疑问,增强教学效果8、作业与课外阅读1、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2、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四、教案详细内容1、引言1、简要介绍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2、强调中医学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实践操作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2、中医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体系1、通过讲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重点阐述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基本理论,并解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中医学基础知识1、系统介绍藏象理论,包括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平衡等,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概念。

2、详细讲解经络理论,包括经络系统、穴位及其功能等,帮助学生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分析病因理论,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方法。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中医学概论完整版

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教案中医学概要

教案中医学概要

绪论第八章中药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采集药材的采收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节进行。

二、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1.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

2.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巴豆。

3、增强药物疗效。

如①蜜制—加强补益作用②姜制—加强止呕作用③酒制—通血脉散寒④醋制—入肝,理气止痛⑤盐水制—补肾。

4、改变药物的性能,更适合病情需要。

如生地—凉血,熟地—补血,生何首乌—泻下通便,制何首乌—补肝肾。

5、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如紫河车漂去腥味,海藻昆布漂去咸味。

6、便于制剂和储藏。

7、引药入经。

(二)炮制的方法1、修制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三、中药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用于表证,气滞,血淤,窍闭神昏,湿浊内阻。

甘:能补能缓,能和。

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

用于虚证,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酸: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用于虚汗,久泻,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等证。

(滑脱证)苦:能泻能燥。

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泻肺气,燥湿的作用。

用于实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湿证。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用于瘰疬,痰核,燥结便秘等。

淡:能渗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涩:收敛固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

辛散酸敛甘缓咸软苦泻淡渗(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

升浮药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作用。

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利水渗湿等作用。

中医学讲课教案DOC

中医学讲课教案DOC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医学讲课教案DOC目录CONTENTS •中医学概述与基本原理•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针灸推拿治疗技术与实践•中药方剂组成与运用策略•养生保健与康复指导建议•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1中医学概述与基本原理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春秋战国唐宋金元医巫分离,形成医学理论医学流派纷呈,学术争鸣远古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医巫同源,积累医疗经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问世温病学派崛起,中医学理论体系日臻完善03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01阴阳学说阐述事物对立统一关系,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02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为理论依据,说明脏腑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应用脏腑经络理论与生理功能脏腑理论阐述人体内脏腑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经络理论阐述人体内经络系统分布、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系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外伤虫兽等病因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病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四诊合参,确定证候类型,制定相应治则和治法。

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辨证论治原则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原则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02诊断方法与技能培养观察面色观察舌苔观察体态案例分析01020304面色红润表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变化可以反映体内寒热、湿燥等情况。

肥胖、消瘦、浮肿等体态异常可以提示相关脏腑的病变。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辨别患者语声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绪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1.四大经典著作: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
(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
董奉“杏林春暖”
《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
3.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
(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
(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
如:肝系------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

“察外知内”
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
D.养生:劳逸结合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治疗(因时,因地)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

(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
(2)症:症状,疾病的具体表现。

如:头痛,发热,腰酸,乏力。

(3)证: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四诊——资料——分析——概括——证。

2.同病异治:痈疖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

异病同治:脱肛子宫脱垂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阴阳的基本概念(最初涵义,范畴)
2.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水和火),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冷水和热水)。

3.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

(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如:60℃的水。

(2)阴阳中复有阴阳。

如:白天中的上午。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相反——对立——制约——动态平衡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气与血的关系。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此消彼长。

制约较强造成的。

阴阳图2.此长彼消。

制约不及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互根互用得当的结果。

“补气生血”
4.此消彼亦消。

互根互用不及的结果。

“气虚引起的血虚”(四)阴阳的互相转化物极必反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上,背,体表,六腑,心阳,四肢外侧
阴:下,腹,体内,五脏,心阴,四肢内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物质——阴功能——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