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
种鸡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防控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一、控制垂直传播
首先防止蛋在产后发生污染,即保持产出的种蛋清洁、定时干净收集种蛋、立即进行消毒。
然后种蛋应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用甲醛熏蒸孵化器以降低沙门氏菌污染。
其次祖代鸡群不应进行免疫,而是依靠良好的生物安全和经常性的筛选来尽早发现沙门氏菌疫情。
唯一能消除垂直传播的方法是培育阴性种群,其它措施均最大限度的减少沙门氏菌的感染而不能彻底消除感染。
二、控制水平传播
保证从无污染的种禽场引种。
定期清洗消毒饮水系统,确保饮水中的细菌含量不超标。
清除老鼠、害虫和野鸟等传染源,同时进场物品应彻底消毒,并定期对饲料、原料和环境样本进行检测。
三、免疫或用药控制
现用的疫苗只是肠炎沙门氏菌,而无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
在日龄免疫第一次,然后在育成期和开产前再分别免疫,这样可以降低患病机率,但无法达到净化沙门氏菌的目的。
如果鸡群沙门氏菌严重只能使用定期预防,以磺胺类和氟苯尼考首选。
所以防控沙门氏菌主要依靠生物安全措施。
有的免疫,有的不免疫。
四、净化沙门氏菌
根除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在开产前对鸡群进行血清平板凝集实验,逐只普查。
蛋鸡一般均靠普检,因为蛋鸡生产周期长,影响大。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沙门氏菌的预防与控制1、沙门氏菌及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沙门氏菌是家禽一种常见病原,属于肠道沙门氏菌亚种,世界上现有2500多种不同血清型或菌株的沙门氏菌,其中与家禽密切相关的有40多种,其余的存在于各种类的动物中,这包括家畜、宠物、啮齿动物、野兽、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与其净化、控制相关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1)沙门氏菌无处不在,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和环境中。
(2)沙门氏菌可存在于鸡群中,但并不一定引起发病,在鸡群受到应激或垂直传播时可引起种鸡或雏鸡的发病。
(3)沙门氏菌抵抗力较强,它们可在环境长时间存活,在蛋壳上可存活200天以上,在尘埃中存活3年之久。
阳性鸡舍进行有效的消毒十分困难,“美国宾州蛋品质量保证计划”中,在不采用大量甲醛熏蒸时,曾有过50%的失败率。
(4)用于专门为特定型沙门氏菌制作的疫苗有效,但此疫苗对其他血清型却无效果,不同血清型间有部分交叉保护效果,但不能完全保护。
(5)虽然有些抗生素对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效果,但抗生素并不能将沙门氏菌从机体彻底清除,只能减缓其传播或排毒。
在20世纪早期,禽白痢和禽伤寒两种血清型沙门氏菌是欧洲和美国鸡群的重要地方病,但至20世纪中期时,该病在美国的商业鸡群得到净化,主要得益于其“全国家禽改良计划(NPIP)”。
目前在国内饲养的国外引进种鸡,禽白痢和禽伤寒也得到较好的控制,但在地方品系或国内育种鸡群中,该病还时有发生。
同时目前国内外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病原是禽副伤寒--肠炎沙门氏菌,其造成的危害突出,有研究表明,在肠炎沙门氏菌(SE)呈阳性的鸡群,每万枚鸡蛋中平均有2-3枚含有SE,虽然这个阳性率不高,但若在孵化场污染1日龄雏鸡或垂直感染并在雏鸡间传播,会造成无限的放大效应,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后期的生产性能。
肠炎沙门氏菌也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出现,其主要病原是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目前肠炎沙门氏菌这一血清型,每年占法国食品中毒事件的1/3,沙门氏菌感染是欧洲继弯曲杆菌感染后的第二大污染来源。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主要由沙门氏菌引起,对鸡群的健康和生产都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的角度,介绍鸡沙门氏菌病的相关知识,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期减少该疾病对鸡群造成的损失。
一、鸡沙门氏菌病的病原学和病因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感染鸡的粪便、血液、食物和环境中。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经口和呼吸道传播,感染后鸡会出现腹泻、发热、食欲减退、死亡等症状。
鸡沙门氏菌病不仅会直接影响鸡的健康,还会通过感染鸡蛋和鸡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重要环节,包括加强对鸡舍的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合理用药等。
饲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鸡的群集密度,规范饲料饮水的供应,避免饲料和饮水被污染。
2. 定期体检定期对鸡群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鸡只,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 合理用药在饲养过程中,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按照病情和指导意见进行用药处理,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增加。
4. 加强环境监测对饲养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包括对鸡舍、饮水和饲料等进行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5. 强化饲养人员的卫生防控意识加强饲养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让其了解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知识,做好个人卫生,避免将病原菌带入鸡舍。
6. 加强自然环境的整治和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减少野生动物和家禽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1. 注重饲养环境卫生加强对鸡舍环境的卫生管理,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干燥和通风,避免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2. 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必须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质量,避免被细菌和病原菌污染,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鸡群的营养需求,提高鸡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深埋鸡粪避免鸡粪露天堆放,应将鸡粪深埋或运至指定处置场所处理,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高效非化学方法

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高效非化学方法摘要: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方法是:尽量减少使用生的原材料,防止微生物生长,执行可靠的沙门氏菌灭杀步骤,避免饲料在加工和处理过程中再次受到污染。
几十年来,控制饲料中的沙门氏菌一直是饲料生产商的首要任务。
其原因是沙门氏菌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持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它是与饲料和干性食品安全事件最为相关的重要病原体。
沙门氏菌会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感染动物产品,进而传播给消费者。
为了控制沙门氏菌,人们已经研究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但是随着立法的改变、人类沙门氏菌病的增多以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迫使饲料行业重新审视现有方案的合理性。
控制饲料产品中沙门氏菌的最常见做法之一是使用甲醛作为饲料添加剂。
然而,欧盟委员会最近投票禁止出于此目的来使用甲醛(欧盟法令2018/183)。
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甲醛会对使用它的工作人员产生致癌和毒性作用。
不仅欧洲的法律新近做出了这一改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FSMA)是美国历史上对食品和饲料安全改革最彻底的法律,该法案出台了对动物饲料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危害分析、人类食品风险预防控制的最终规范(自2017年开始实施,美国联邦政府行政法规汇编第21章第11、16、117节,等等)。
该新规定要求每一家生产、加工、包装或拥有动物饲料的工厂都要执行一项书面的饲料安全计划,重点是防止动物饲料中的此种危害。
这是第一次要求为动物饲料建立现行药品生产质量规范(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CGMP)。
除了法律的要求外,已经发生的大量人类沙门氏菌病的事实也向人们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欧洲在2016年报道了近95 000例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病例(EFSA和ECDC,2017)。
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比例的增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

食品中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就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及其防控措施展开论述。
一、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其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大肠杆菌污染食品后,容易引发食物中毒,导致人体腹泻、呕吐等症状。
为了控制大肠杆菌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可行的防控措施:1. 食品加工环节应严格执行卫生标准,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2. 生产过程中,控制食品中污染源,确保杀菌处理的充分性。
3.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冷藏和冷冻条件,避免大肠杆菌的增殖。
4. 消费者在烹饪过程中,要注意食材彻底熟透,避免食品中大肠杆菌残留。
二、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另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主要通过进食受污染的动植物食品传播给人体,引发食物中毒。
防控沙门氏菌的措施如下:1. 加强农产品种植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确保土壤、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2. 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对原材料的检测和筛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消费者购买食品后,要注意保持食品的储存温度,在加热或烹饪食材时避免沙门氏菌的存活。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细菌,其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人体接触传播给食品,导致食品中毒。
对于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保证食品加工的卫生安全。
2. 食品销售环节,要确保食品的储存条件和销售环境的卫生。
3. 消费者在食用食品前,要注意食品外观是否正常,避免食品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
四、霉菌霉菌是一类常见的食品毒素源,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霉菌主要通过食品在存储、加工过程中出现霉变而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防控霉菌:1. 加强食品的储存管理,特别是对易潮湿的食品,要注意储存条件,避免霉菌的生长。
2. 生产过程中,注意控制食品中的水分含量,避免霉菌的繁殖。
3. 食品销售环节,要保持食品的干燥环境,避免霉菌的产生。
鸡场对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

鸡场对沙门氏菌的控制措施鸡场常见的沙门氏菌有鸡白痢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种类,血清型超过2600多个。
沙门氏菌能够直接侵入动物细胞内,难以通过抗生素控制(大部分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外部)。
许多动物(尤其是家禽类)会被永久感染且垂直传播。
沙门氏菌对养鸡业危害巨大,10只感染沙门氏菌的纯系母鸡可间接生产出6万吨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肉,6000只沙门氏菌阳性祖代母系母鸡可感染300万只肉鸡。
因此,鸡场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沙门氏菌的控制。
一、沙门氏菌的常见类型这里将沙门氏菌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白痢和伤寒,只对家禽易感和引起发病,人类不感染;第二类,包括肠炎、鼠伤寒等,家禽和人类均易感和引起发病;第三类,包括婴儿沙门氏菌、副伤寒等,对家禽感染但不发病,如果污染食品则对人类有害。
沙门氏菌有两种抗原:其一是O抗原,由脂多糖和细胞膜组成;其二是H抗原,由蛋白亚单位组成,叫做鞭毛抗原,与沙门氏菌的运动性有关。
目前生产中着重关注沙门氏菌D 群,含有168个血清型,其中就包括肠炎、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
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主要感染鸡和火鸡,鹌鹑、野鸡、鸭子、孔雀、珍珠鸡也易感,可垂直和水平传播。
鸡白痢被认为是鸡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变型的生物变型,鸡白痢和伤寒沙门氏菌均为O抗原,但是生化特性不同。
对人类而言,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可看作是一种,且是惟一不能运动的沙门氏菌。
副伤寒是由具运动能力的沙门氏菌感染造成的,家禽和很多野鸟均可感染,受污染的禽类产品可造成人类食源性感染,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二、沙门氏菌感染鸡的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1. 鸡白痢鸡白痢是沙门氏菌感染雏鸡的重要疾病,雏鸡发病后死亡率高。
临床表现虚弱、食欲不振、生长发育缓慢,肛门周围有白色污染物质,鸡群扎堆、羽毛发育不良。
一般在2 ~3周龄出现死亡高峰,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育成和成年鸡只感染但不表现症状,通过垂直传播会造成后期死胚。
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xx命名1885 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者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菌体大小(0.6〜0.9)x《3)微米无芽胞,普通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
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呻噪,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
VP 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竣酶。
DNA 的G+C 含量为50〜53%。
对热反抗力不强,在60c15 分钟可被杀死。
在水中存活2〜3 周。
在5%的石炭酸中,5 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
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 。
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
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 4 个亚属。
亚属I 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氏菌;亚属II 和IV 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田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图为鼠伤寒xx造成饲料xxxx 污染的主要原因是:(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殊是含肉的原料;(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GB13078-2001 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对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生耐受性问题,当今对于非药物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热处理以加热方式去除沙门氏菌,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加热时间的长短,LIU 等(1969)经试验表明,,当饲料含水分量为15%,加热到88 度时可彻底将沙门氏菌杀灭,但原料需与成品分开堆放,在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由于制粒(包括蒸气处理)高温高压的作用使沙门氏菌等病原性细菌杀灭90%,较好的控制了沙门氏菌污染,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

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种鸡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具有强大的传播和生存能力,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防止沙门氏菌的传播和感染,种鸡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包括管理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措施和健康监测措施等。
首先,种鸡场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培训人员。
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了解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工作,减少潜在的传染源和感染机会。
此外,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其次,种鸡场应该采取生物安全措施,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
这包括严格限制外来人员及其物品进入种鸡区域,禁止饲料和设备从外部引入,以及定期检查和消毒车辆。
另外,一定要分离母鸡和公鸡以及育成鸡,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出入种鸡区域的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体检,确保身体健康,防止携带和传播沙门氏菌。
第三,种鸡场需要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有效杀灭和控制沙门氏菌的生长。
消毒应该涵盖所有的设施、设备和鸡舍等,使用专业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浸泡和清洁,确保全部消毒覆盖并达到杀菌的效果。
消毒的频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调整,例如在季节交替和感染高发期进行加强消毒。
最后,种鸡场还需要加强健康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的感染。
可以定期采集鸡粪和环境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沙门氏菌的存在和数量,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同时,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记录每个批次鸡的生产和养殖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追溯感染源,为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种鸡场沙门氏菌的防控措施需要从管理措施、生物安全措施、消毒措施和健康监测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可以降低沙门氏菌的传播风险,保障种鸡场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
命名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
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
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
菌体大小(0.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
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
VP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羧酶。
DNA的G+C含量为50~53%。
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分钟可被杀死。
在水中存活2~3周。
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
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
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
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
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
亚属Ⅰ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氏菌;亚属Ⅱ和Ⅳ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Ⅲ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图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别是含肉的原料;
(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
(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
(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
对控制饲料
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生耐受性问题,当今对于非药物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热处理
以加热方式去除沙门氏菌,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加热时间的长短, LIU等(1969)经试验表明,,当饲料含水份量为15%,加热到88度时可完全将沙门氏菌杀灭,但原料需与成品分开堆放,在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由于制粒(包括蒸气处理)高温高压的作用使沙门氏菌等病原性细菌杀灭90%,较好的控制了沙门氏菌污染,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调查表明,41%的肉鸡饲料和58%的蛋用种鸡日粮样品中都有沙门氏菌存在,经蒸汽调质和压粒后,这两种日粮大约只有4%的样品中尚有沙门氏菌存在。
二、以酸化剂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温度高于10℃,PH6-7.5范围内繁殖最快,在饲料生产条件下,饲料不可能冷藏处理,在饲料和原料中添加有机酸可以降低日粮中pH值,改善肠道微生物区系;可有利于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可抑制和消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已有报道,此种效果在混合后72小时完成,同时还可减少肠道和粪便中的沙门氏菌素,Sciopion等(1978)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的柠檬酸,仔猪胃内容物的pH从4.55降到3.5。
据国外报道,在乳猪饲料中添加6%的复合酸化剂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澳洲某肉骨粉厂使用有机酸的报告,处理前沙门氏菌阳性率100%,之后四周内以0.9%的有机酸处理,采16个样品分析,全部呈阴性反应。
王学龄等(1995)
报到,添加1%的混合酸(0.5%柠檬酸和0.5%乳酸)可降低仔猪腹泻率30%,德国和前苏联的一些专家的研究也表明,在仔猪日粮中添加酸化剂,可降低20-50%的腹泻次数,这些有机酸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能够由家畜代谢,不会残留于肉、蛋、奶中,因此,可以高剂量用于动物饲料直至屠宰期,尹靖东(1999)认为极少量的酸化剂对消除沙门氏菌的危害很有效。
三、使用益生素控制沙门氏菌
益生素(Probiotic)添加剂已在饲料生产中广泛应用,其作用机理: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或消灭沙门氏菌;改善胃肠结构,建立肠道屏障,阻止沙门氏菌;可抑制产生有害物质的酶的活性;增强机体低抗力,消灭侵入体内的致病菌。
许多试验表明其对沙门氏菌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益生素包括益生菌和寡聚糖等制剂,益生菌包括乳酸菌(Lactobacillus)、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双歧菌(Bifidobacterium)等,寡聚糖(Oligosacharides)或低聚糖或寡糖是指2-10个单糖连结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一类糖,包括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Deloah等(1990)以2.5%乳糖水溶液或5%乳清粉添加到肉鸡饲料中,发现可以有效降低肉鸡沙门氏菌感染一半以上,汪林仙(1996)用腊状芽胞杆菌为主的复合饲用微生物添加于饲料中饲喂肉用仔鸡,在鸡盲肠内容物中沙门氏菌的阳性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李焕有报道,在30日龄仔猪饲料中添加600mg/kg微生态制剂(内含芽胞杆菌10亿个/克)其生产性能可相当于抗生素,可用于取代抗生素,防止腹泻;严凤兰等(1996)用枯草芽胞杆菌A16添加于饲料中饲养喂肉用仔鸡,试验表明,能减少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数量(P<0.01=;Pardue等试验发现,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使鸡白痢发病率下降30%,Sping(2000)报道,甘露寡糖能加强猪对沙门氏
菌的免疫应答,实验证明,能减少粪便中沙门氏菌至原来的1/1000。
Floyd(1997)、Weinck(1985)用鸡粪便悬液给鸡口服,则雏鸡具有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抵抗力。
易力等报道(2004),益生菌剂与特异性疫苗协同使用比二者单独使用效果明显提高,能加强沙门氏菌疫苗的作用。
四、饲料中添加大蒜素
大蒜素是近几年开发的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
由于其具有天然特性,无残留,安全性高,在生产中被广范应用,是对多年生宿根草本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总称,是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以及甲基烯丙基二硫醚等的混合物,1吨干大蒜可提取3千克的大蒜油,是天然的抗菌剂、调味剂、增产剂和产品改善剂,有较广的应用范围,Holden 等(1999)研究发现,大蒜素中氧原子能破坏细菌的生长,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能抑制肠炎等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仔猪的饲料中添加少量大蒜,可以有效地预防仔猪腹泻及猝死率。
郑诚等(1998)试验结果表明:在鸡饲料中添加大蒜素,具有促进生长、抗病的作用,其中添加量为250g/t 的效果最佳。
五、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某些酶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消灭进入体内的某些病原体,防止疾病的发生,张爱玲等(2001)用0.1%酶制剂添加到仔猪日粮中,试验组比对照组腹泻率降低消25.85%。
杨雪峰等(2002)报道了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1%的酶制剂,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腹泻率降低28.06%。
LEE等(1998)报到,食物工艺学家J.艾力克线发现在鸡的饲料中加入酵母有利于控制沙门氏菌,在运输期间,饲喂添加酵母的饲料,鸡沙门氏菌发病减少40%。
六、应用中草药添加剂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的中草药有100多种,中草药具有多能性,源于本身的成份及合理组合,其有效活性成份主要有多糖、有机酸、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是一种免疫增强剂。
其作用机理:激活网状内皮细统,提高抗体和补体水平;调整cAMP与cGMP的含量,激活巨噬细胞和T、BL淋巴细胞,增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缓解由环境应激造成的免疫系统紊乱。
现已证明,这些成分有增强免疫的作用,而且可避免西药类免疫预防剂对动物肌体组织有交叉反应等弊端;高微微等(1999)的试验结果表明,连翘的两种提取物,白头翁的水提取物以及苦参的醇提取物对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费初林等(1999)在仔猪日粮中添加中药复合制剂(由黄连、黄芩、白头翁等组成),能提高仔猪成活率97%,且有效防止仔猪下痢引起死亡。
杨保琦等(1992)用益母草、苦参、苍术等制成复合添加剂饲喂,与对照组相比,仔猪黄痢发病率下降11.87%,白痢发病率下降5.54%,成活率提高产19.28%。
七、以茶叶、茶渣及提取物作为饲料添加剂
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报道,以乌龙茶煮数分钟的提取液,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痢菌杆菌与伤寒杆菌,可使菌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该结果说明,茶叶的抑菌有效成分具有热稳定性。
茶叶提取液的抑菌能力随浓度降低而减弱。
但它的浓度减至0.625%时仍有抑菌能力,茶叶提取物中茶多糖(TPS)、茶多酚可起到免疫的作用,据资料报道,茶多糖可大大提高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效果,是一种有益的益生协同剂;茶多糖有抗辐射的作用,可保护造血功能,增加白血球,提高机体免疫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报道,辽宁省台安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应用茶叶、食醋治疗仔猪白痢病,获得满意的效果。
共治疗545例,治愈542例,治愈率达99.45%,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国外研究报道,给猪添加0.2%茶多酚强化饲料2周,发现猪体内乳酸杆菌显著增加,细菌和类菌体数量大减,猪的抗病力增强。
八、添加卵黄抗体添加剂
卵黄抗体(Yolk Immunoglobulin, IgY)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免疫球蛋白,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仔猪白痢,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Wiedemann等,1990;Farrelly等,1992)。
九、应用生物态添加剂
属内源性抗生素,从脊椎动物的非髓质细胞中发现,现已研究证实内源抗生素通过一种特殊机制杀菌,具有广谱、不产生抗药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