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

合集下载

总胆汁酸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临床意义

总胆汁酸临床意义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及肠-肝循环中的一组代谢产物,是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与胆固醇的吸收、代谢及调节关系密切。

人体的总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两大类。

初级胆汁酸以胆固醇为原料,参与脂肪的消化吸收。

其经过胆道系统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次级胆汁酸。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发生障碍反流入血,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升高。

因此,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可敏感地反映肝脏功能。

血清总胆汁酸是肝实质性损伤及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较为灵敏的诊断指标。

总胆汁酸能较为特异地反映肝排泄功能,一旦肝细胞有病变或肠-肝循环障碍,均可引起总胆汁酸升高。

血清总胆汁酸增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乙肝携带者或酒精性肝炎(TBA对检出轻度肝病的灵敏度优于其他所有肝功能试验),还可见于绝大部分肝外胆管阻塞和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等。

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合成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成为结合型胆汁酸,然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随胆汁至肠道后,在肠道内细菌作用下被水解成游离型胆汁酸,有97%被肠道重新吸收后回到肝脏。

如此循环不息。

这样能使总胆汁酸发挥最大生理效应。

更可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循环中对其它组织细胞的毒害(总胆汁酸的PH值非常低)。

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

因此,总胆汁酸测定是一项比较敏感和有效的肝功能试验之一。

二、临床意义1.正常人的血清总胆汁酸(TBA)是0 ~10 μmol/L的含量。

2.总胆汁酸(TBA)>10μmol/L提示肝细胞发生病变,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升高。

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胆汁酸明显升高。

特别是肝硬化、肝癌时总胆汁酸的升高率>(95%),也大于丙氨酸转氨基酶(ALT)20%。

186.3胆汁酸代谢检查

186.3胆汁酸代谢检查
门体分流:
肠道中的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
生理性增高:
进食后可出现一过性升高
总胆汁酸 胆酸 脱氧胆酸 甘氨胆酸
参考值
0~10
μmol/L
0.08~0.91 μmol/L
0.23~0.89 μmol/L
0.05~1.0 μmol/L
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胆汁酸增高见于
肝细胞损害:
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胆道梗阻:
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酸不能正常排胆汁酸 结合型胆汁酸
按来源分为两类
初级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胆汁酸的代谢
图1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使有限的胆汁酸重复利用,
促进脂类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得 以正常进行。
胆汁酸是能同时反映 肝合成代谢、分泌状态及 肝细胞损伤三个方面的血 清学指标。

肝脏生化--胆汁酸

肝脏生化--胆汁酸

胆汁酸
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胆固醇在肝中代谢产物。

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

分类
作用
1.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作为乳化剂,乳化脂类
2.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抑制胆固醇的析出
胆固醇仅仅含有一个羟基,疏水性极强。

胆结石
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积聚增长形成胆结石gallstone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50%
黑色素结石:胆固醇10%-30%
棕色素结石:胆固醇很少
胆汁酸的代写谢和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胆汁酸合成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

两者
都是诱导酶
通过这两个酶的协同作用维持肝细胞内的胆固醇水平,高胆汁酸抑制两者合成。

高胆固醇抑制HMG-CoA还原酶,诱导胆固醇7α-羟化酶。

2.次级胆汁酸在肠道中由细菌生成。

3.总体
♥肠肝循环
胆汁酸随胆汁排入肠腔后,约95%的胆汁酸可以经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肝,在肝内转化为结合胆汁酸,并与肝新和成的胆汁酸一道再次排入肠腔中,此循环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the bile acid
意义:使有限的胆汁酸库存(约3-5g)循环利用,满足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求
主要在回肠主动重吸收
回肠粘膜上皮细胞顶端Na+依赖的胆盐转运蛋白(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salt transporter, ASBT)介导此吸收过程。

少量未结合的胆盐也可在小肠各部及大肠被动重吸收。

胆汁酸分子结构

胆汁酸分子结构

胆汁酸分子结构
胆汁酸是一类结构类似的类固醇酸,属于肝胆内分泌物质。

胆汁酸分子由甾体骨架和羧酸侧链组成。

胆汁酸分子具有两性特性,既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也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酯。

胆汁酸分子结构中,甾体骨架包含一个六元环(A环)和一个五元环(B环),并通过一个双键连接。

在甾体骨架上,有一个羧酸基团(-COOH)和一个长链烷基。

羧酸基团使得胆汁酸具有酸性,而长链烷基则影响胆汁酸的脂溶性。

根据胆汁酸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游离型胆汁酸和结合型胆汁酸。

游离型胆汁酸主要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等。

结合型胆汁酸主要包括牛磺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甘氨胆酸等。

在胆汁中,胆汁酸主要以结合型的形式存在,而在肠道中,胆汁酸会分解为游离型,发挥其生理作用。

胆汁酸的分子结构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如乳化脂肪、调节胆固醇代谢、保肝利胆、抑菌等。

说明胆汁酸合成的原料及生理功能

说明胆汁酸合成的原料及生理功能

说明胆汁酸合成的原料及生理功能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脏合成的类固醇化合物,属于胆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胆汁酸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胆汁的形成与分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胆固醇的代谢、肠道菌群的调节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胆汁酸的合成原料及生理功能。

一、胆汁酸的合成原料胆固醇是胆汁酸的合成原料。

胆固醇是一种脂类化合物,最初由肝脏合成,然后通过胆囊进入肠道,再被肠道吸收回肝脏再次合成。

胆固醇的合成主要发生在肝脏内的内质网中。

胆固醇合成的关键步骤包括乙酰辅酶A与醋酸成为乙酰辅酶A和乙酰辅酶A干扰,脱饱和、饱和等,并通过HMG-CoA还原酶参与肝细胞合成胆固醇,最终在肝脏细胞质膜上的细胞器中生成胆汁酸。

二、胆汁酸的生理功能1.胆汁的形成与分泌: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成分,它与胆固醇、胆红素等物质一起以胆汁的形式从肝脏分泌到肠道。

胆汁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帮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质,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和其他脂溶性物质的吸收。

此外,胆汁的酸性pH还有助于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保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2.脂肪消化与吸收:胆汁酸与胆盐结合后在小肠中形成混合胆盐,混合胆盐能降低脂肪酶对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使其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和甘油。

同时,混合胆盐还能使脂肪酸和甘油形成乳化液,增大表面积,便于脂肪酶的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脂肪能够被充分消化吸收。

3.胆固醇的代谢:胆汁酸在肠道中与胆固醇结合形成草酮酸、硫醇酸和甘油胆酸酯等物质,并通过肠道排泄。

这一过程被称为胆汁酸成环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胆固醇能够被排泄出体外,从而维持胆固醇的平衡。

4.肠道菌群调节:胆汁酸还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

在胆汁中的胆汁酸可以通过肠道排泄被肠道细菌代谢为次级胆汁酸,以供肝脏再次合成胆汁酸。

同时,肠道中的菌群还可以通过代谢胆汁酸来影响肠道激素的合成、肠道免疫调节等功能。

这种肠道菌群和胆汁酸的相互作用对维持肠道的健康至关重要。

5.其他功能:胆汁酸还参与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胆固醇合成的控制、胆固醇胆酸转化等。

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

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

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
胆汁酸是肝脏产生的一种有机酸,它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胆汁酸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可以分为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两种。

1. 结合胆汁酸
结合胆汁酸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胆汁酸,主要与albumin结合。

当胆汁酸从肝脏分泌入肠道参与脂肪消化后,大部分会在远端小肠被重吸收进入门静脉,与albumin结合形成结合胆汁酸返回肝脏。

2. 游离胆汁酸
游离胆汁酸指不与蛋白结合的自由胆汁酸。

部分胆汁酸在肠肝循环中未被吸收,会继续停留在血液中,这部分不与蛋白结合的胆汁酸就是游离胆汁酸。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游离胆汁酸很少。

3. 临床意义
测定血清中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比例,可以评估肝细胞合成albumin的功能,反映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肝硬化等肝功能衰竭时,结合胆汁酸会降低,游离胆汁酸会升高。

所以,检测结合胆汁酸和游离胆汁酸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它们的比例变化可以提示肝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胆汁酸质量标准

胆汁酸质量标准

胆汁酸质量标准
胆汁酸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胆汁中的化合物,质量标准是指其在制药、化妆品、食品等行业中应符合的质量指标和规范。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胆汁酸的质量标准:
1. 外观:胆汁酸应为白色或类似白色的结晶粉末,无杂质并具有特征性气味。

2. 纯度:纯度指胆汁酸所含主要成分的含量,通常以质量百分比(% w/w)或重量单位(g/g)表示。

胆汁酸的纯度要求根据具体用途不同而有所差异。

3. 含水量:胆汁酸的含水量应符合规定的限制范围,通常以质量百分比(% w/w)表示。

4. pH 值:胆汁酸的 pH 值指其水溶液的酸碱性,应符合指定的范围。

5. 杂质:胆汁酸中的其他杂质应符合规定的限制,并且不能对其质量和安全性产生显著影响。

6. 重金属:胆汁酸中的重金属含量应符合规定的限制范围,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和国家/地区可能对胆汁酸的质量标准有所差异,具体的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法规进行对应。

质谱胆汁酸15项

质谱胆汁酸15项

质谱胆汁酸15项
质谱胆汁酸15项是一种用于检测胆汁酸代谢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胆汁酸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物质,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肝硬化、肝炎、胆结石等。

质谱胆汁酸15项检测包括以下15种胆汁酸:
1. 总胆汁酸(TBA)
2. 甘氨胆酸(GCA)
3. 牛磺胆酸(TCA)
4. 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
5. 牛磺鹅脱氧胆酸(TDCA)
6. 甘氨去氧胆酸(TDCA)
7. 牛磺去氧胆酸(TUDCA)
8. 甘氨去氧鹅脱氧胆酸(TDGCA)
9. 牛磺去氧鹅脱氧胆酸(TUDCG)
10. 甘氨胆酸甘氨甘氨酸结合物(GCAG)
11. 牛磺胆酸牛磺牛氨酸结合物(TCAG)
12. 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甘氨酸结合物(GCDCAG)
13. 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牛氨酸结合物(TDCAG)
14. 甘氨去氧胆酸甘氨甘氨酸结合物(TDCAGC)
15. 牛磺去氧胆酸牛磺牛氨酸结合物(TUDCAG)
通过检测这些胆汁酸的含量,可以了解患者的胆汁酸代谢状况,从而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

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二、肝胆汁酸的分泌与胆汁形成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郁积。

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

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三、胆汁酸在胆囊中的生理作用胆汁酸在胆囊中储存浓缩5-10倍。

进餐后,胆囊在胰酶分泌素作用下发生收缩。

在收缩过程中,胆囊的作用像马达,驱动肠肝循环。

通常情况下,在进餐消化后30分钟内,十二指肠中的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

四、肠道内胆汁酸的生理作用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在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

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

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

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胆汁酸通过肠道时的吸收和排出与两个特性有关:溶解性和极性。

在末端回肠PH条件下,六种主要胆汁酸盐都是可溶的,因此均为游离态酸。

当与吸收表面接触时,这些复合物全部被吸收。

但是,石胆酸及其复合物可溶性差,极不容易被吸收。

极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核的羟基数目,另一个是酸根的离子化程度。

牛磺酸结合物的离子化程度较高,甘氨酸结合物离子化程度中等,而自由酸较低。

胆汁酸盐极性越差,越容易与未吸收的纤维素或细菌结合,也越容易通过被动扩散被吸收。

胆汁酸在肠中通过两种机理被肌体重新吸收: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

在回肠远端,所有类型的胆汁酸都通过这一机理进行运输,但速率不同,主要取决于羟基的数目,以及胆汁酸分子是结合态还是自由态。

2、被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小肠和结肠。

这种被动的、选择性的重吸收速率取决于胆汁酸的离子化程度及极性。

未结合的胆汁酸和二羟基胆汁酸的甘氨酸结合物(以非离子化的形式存在),也过简单扩散的方式被重吸收。

这种通过小肠膜的非离子化扩散可在小肠的任何部位及结肠发生。

五、胆汁酸的门静脉运输及肝吸收肠道中吸收的胆汁酸通过门静脉血运回到肝脏中。

在肝脏中,大部分胆汁酸被吸收。

门静脉血通过肝脏时,大约80%~90%的胆汁酸可被一次性吸收。

肝脏对胆汁酸的这种高效清除作用使胆汁酸的浓度得以维持在较低水平。

门静脉血中的胆汁酸浓度升高时,胆汁酸向体循环的排出量增加。

进餐消化后1~2小时内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比空腹时大约高出两倍左右。

六、胆汁酸在肠肝循环中的定量特征健康成人胆汁酸储存量大约为3~4克。

胆汁酸贮存库每天大约循环8~12次,主要发生在进餐后。

人体每天胆汁酸合成量大约为0.4~0.6克,用于补偿胆汁酸随粪便排出而造成的损失。

这个合成过程由处于初级胆汁酸合成途径第一步骤的7a-羟化酶反应的负反馈作用机制进行调控,还有可能通过胆固醇合成的速率进行调节。

肠肝循环的中断通常回引起胆汁酸合成明显增加,尽管肝脏对胆汁酸损失的补偿能力非常有限。

七、胆汁酸的生理功能胆汁酸的生理功能可概括如下:对胆汁分泌的影响;对脂类吸收的作用;对结肠功能的影响八、胆汁酸对胆汁分泌的影响胆颢酸向胆汁的主动运输可促进水分和溶质的排出。

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分泌在汁大程度上依赖于胆簋酸的分泌。

胆汁酸和卵磷脂对维持胆汁中的胆固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肠肝循环的中断可能会引起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及卵磷脂/胆固醇比率的下降。

这时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状态。

胆固醇溶解度及胆固醇胆石的形成与循环胆汁酸库的大小密切相关。

九、胆汁酸对脂类吸收及代谢的作用胆汁酸有助于脂肪的乳化,增强胰腺的脂解作用,并通过形成混合胶粒提高脂类的溶解度,促进肠道对脂类物质的吸收。

胆汁酸对脂肪吸收的重要作用由脂肪痢以及引起肠道胆汁盐浓度降低的症状如胆汁阴塞、肝硬化以及服用胆汁酸结合药物等得以证实。

胆汁酸与胆固醇之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如下:1.胆汁酸为胆固醇代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排泄途径。

三分之一的胆固醇的分解代谢是通过胆汁酸合成实现的。

2.吸收的胆汁酸对胆汁酸自身合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因而也对胆固醇的分解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3.胆汁酸可促进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对保持胆固醇的溶解性具有重要作用。

4.胆汁酸可为肠道胆固醇的吸收所必须。

5.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调节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密切相关。

6.胆汁酸可调节肠道胆固醇的合成。

胆汁酸的功能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胆汁酸分子内既含亲水性的羟基和羧基,又含疏水性的甲基及烃核。

同时羟基、羧基的空间配位又全属α型,故胆汁酸的主要构型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使分子具有界面活性分子的特征,能降低油和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脂类乳化。

2.抑制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结石)此外,胆汁酸还具有防止胆石生成作用。

胆固醇难溶于水,随胆汁排入胆囊贮存时,胆汁在胆囊中被浓缩,胆固醇易沉淀,但因胆汁中含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可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而不易沉淀形成结石。

胆汁酸测定对于诊断下列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肝胆疾病2.胃肠疾病3.引起胆汁酸代谢发生改变的其它疾病在研究各种疾病对胆汁酸代谢的干扰作用时,经常对生物标本进行严格的分级分离,并运用层析技术对各个胆汁酸组分进行详尽的研究。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如对肝病的筛选,只需对总胆汁酸水平进行简单的酶学测定。

本章将集中计论血清总胆汁酸对肝系统疾病的影响,并对临床观察到的大便、胆汁、肠道抽取物等标本中的总胆汁酸病理水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肝胆疾病中的血清胆汁酸1.急性肝炎发生急性肝炎时,血清胆汁酸浓度急剧升高。

通常情况下,发病初期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的胆汁酸几科与ASAT同时恢复于正常水平。

但与其他临床检验指标相比,胆汁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进程比较缓慢,呈渐进状态。

几项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汁酸对于跟踪检测病毒肝炎病情汁有价值。

在急性病毒性肝炎康复期,餐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一个最灵敏的检测指标。

如果餐后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持续升高,说明病毒性肝炎正在向慢性肝炎转化。

对处于急性肝炎康复期的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长期升高,则表明患者有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肝损伤,需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跟踪监视,并可能需要做肝脏活检。

2.慢性肝炎由于常规肝脏检查对慢性肝炎论断的相对不敏感性,要评价慢性肝脏疾病(慢性持续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严重程度,就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测分析。

但是,近几十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血清胆汁本能水平可作为检测慢性肝炎中肝损伤的一个敏感指标。

研究证实血清总胆汁酸浓度数值可以用来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肝炎。

血清胆汁酸测定还有助于对慢性肝炎的治疗监控,并可以替代需要反复肝脏活检实验。

3.肝硬化肝硬化患者由于胆汁酸贮存量减少,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尿中硫酸化胆汁酸的排出量出随之升高。

严重肝硬化患者,由于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减少,使胆汁酸合成能力受到抑制。

但是,中等程度肝硬化患者胆汁酸贮存量的减少,则可能是由于胆汁酸合成调控发生缺陷引起的。

肝硬化时,尽管胆汁酸合成总量有所下降,但是血清胆汁酸水平仍然升高,这可能与肝细胞受损、肝实质细胞数量减少以及门静脉系统分流等因素有关。

肝硬化各个不同时期血清胆汁酸浓度均有所升高,但以肝硬化后期最为明显。

有些肝硬化病人,尽管胆红素、转氨酸、碱性磷酸酶水平保持正常,但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

当肝硬化活动性减至最低,且其他常规肝功能恢复正常时,血清胆汁酸浓度常常仍然保持升高状态,因而可将血清胆汁酸水平用于低活性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检测。

4.酒精性肝脏疾病通常情况下,酒精性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胆汁酸浓度明显升高。

与形态学损伤较轻的中度酒精性肝脏疾病患者相比,发生严重肝脏损伤的患者,如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更为明显。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常规肝功能检测方法如酶检测、并乳糖减少试验、BSP检测法相比,血清胆糖酸测定所得到的关于酒精性肝脏疾病患者肝损伤程度方面的信息更为灵敏和可靠。

血清胆汁酸与β-已糖胺酶组合测定,现以被建议作为有价值的评价酒精性肝疾病的检测方法。

5.胆汁郁积已经发现,血清胆汁酸的定量测定可作为检测胆汁郁积的一种灵敏、特异的方法。

在发生肝外胆汁阴塞时,血清胆汁酸浓度显著升高。

大多数肝内胆汁郁积患者,如急性肝炎、初级胆汁肝硬化、婴儿胆汁郁积、妊娠性胆汁郁积、肝癌、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郁积患者,血清胆汁酸浓度均明显升高。

发生胆汁阻塞时,胆汁分泌下降,并迅速改变胆汁酸贮存量的分布,使得血清和尿液中的胆汁酸浓度显著升高。

现已发现,大多数胆汁郁积患者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5i-核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的活性也明显升高。

胆汁阻塞时上述酶活性升高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最可能的机理是:胆汁郁积发生时,肝脏中的这类膜结合酶产生诱导作用,随后在胆汁酸的作用下滤过微管膜。

血清胆汁酸水平在发生胆汁阻塞后迅速达到峰值,并在此后长期的阻塞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

与此相反,胆红素水平则在胆汁阻塞过程中缓慢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则呈不规则性,个体间差异性较大。

通过引流法解除肝外胆汁酸阻塞后,血清胆汁酸水平迅速降低。

而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等的活性则在外部引流过程中慢慢恢复至正常。

但是,血清总胆汁酸测定似乎在监别诊断肝内胆汁郁积和肝外胆汁郁积方面作用不大。

6.初期胆汁肝硬化初期胆汁肝硬化是一种胆汁郁积性疾病,这时的肝实质损伤可能是最小的,常规肝功能检测仅能发现轻微的改变。

对于大多数初期胆汁酸肝硬化患者来说,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因此可将其用作评价此症的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初期胆汁酸肝硬化早期阶段,尽管空腹血清胆汁酸可能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餐后胆汁酸水平却异常升高,说明胆汁肝硬化确已发生。

7.妊娠性胆汁郁积无并发症妊娠时,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始终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尽管随着孕期的推移,经常会发生CDCA水平升高的现象。

但发生妊娠性胆汁郁积时,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升高。

因此,胆汁酸的测定有助于鉴别诊断胆汁郁积性瘙痒和非胆汁郁积性瘙痒。

其他一些检测指标,如γ-GT、胆经素、碱性磷酸酶等,在正常妊娠过程中经常呈波动状态,因此在这些情况下,血清胆汁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8.儿科肝脏疾病由于未成熟胆汁酸的代谢,新生儿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成人。

发生新生儿肝炎及各种儿科胆汁郁积症时,患者空腹胆汁酸水平均急剧升高。

但是,测定血清总胆汁酸似科并不足以鉴别诊断各种新生儿肝胆疾病。

各个胆汁酸组分的测定,则不仅可为新生儿肝炎及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儿科胆汁郁积症提供病因学指征,而且政治家助于对此类病症病情进展、病理活性、治疗反应跟踪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