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慢性肾病贫血临床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肾性贫血治疗的临床指南

肾性贫血治疗的临床指南

肾性贫血治疗的临床指南肾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主要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不足所引起。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肾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全面指导。

一、诊断标准1. 患者有慢性肾脏疾病史,预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²)。

2. 血红蛋白浓度<130g/L。

3. 骨髓铁储备充足,无明显感染或其他溶血性疾病。

二、治疗原则1. 针对病因治疗:控制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减少EPO分泌抑制因素,如铁剂缺乏、炎症状态等。

2. 输血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血红蛋白水平决定输血指征。

3.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激动剂、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三、具体治疗方法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激动剂:皮下注射,根据患者反应和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

常用药物有地贝波特(Darbepoetin alfa)和米泊酸(Methoxypsoralen)。

2. 铁剂补充: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或静脉铁剂(如蔗糖铁、葡萄糖酸铁等),根据铁代谢检查结果和患者贫血程度决定。

3. 叶酸和维生素B12补充:叶酸口服,维生素B12可通过注射或口服给药。

4. 输血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血红蛋白水平决定输血指征。

四、治疗监测1. 定期检测血红蛋白、铁代谢指标、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

2. 监测患者血压、心功能,警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透析患者药物清除情况等。

五、治疗目标1. 提高血红蛋白水平至正常范围,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六、患者教育1. 告知患者肾性贫血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治疗的重要性。

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守医嘱,定期复查。

3.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肾脏疾病进展。

本指南根据我国肾性贫血的诊疗现状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慢性肾病2024年疾病控制指南(全文)

慢性肾病2024年疾病控制指南(全文)

慢性肾病2024年疾病控制指南(全文)1. 引言慢性肾病(CKD)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球数十亿人。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贫血、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等症状。

为了提高全球慢性肾病患者的治疗水平,降低疾病负担,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疾病控制策略。

2. 诊断与评估2.1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是诊断慢性肾病的关键环节,可以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功能以及尿路感染等情况。

应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包括尿蛋白、尿糖、尿沉渣等指标的检测。

2.2 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矿物质和骨代谢状况。

主要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电解质(如钠、钾、钙、磷等)、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的检测。

2.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肾脏形态、结构及功能。

主要包括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2.4 肾活检对于疑似病因不明的慢性肾病,肾活检是必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程度和病因。

3. 治疗策略3.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药物:(1)降压药物:如ACEI(ACE抑制剂)、ARB(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等,以降低血压和保护肾脏功能。

(2)贫血治疗药物: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类似物等,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3)矿物质和骨代谢调节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以纠正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

(4)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以降低血脂水平。

(5)其他药物:如抗生素、利尿剂等,以治疗并发症和改善症状。

3.2 非药物治疗(1)饮食调整:低蛋白、低盐、低钾、高热量、高钙、高维生素D的饮食。

(2)生活方式改变: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

(3)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并发症管理4.1 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是慢性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使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肾性贫血的治疗

肾性贫血的治疗

肾性贫血的治疗1. 诊断标准:年龄≥15 岁,男性血红蛋白<130 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 120 g/L,成年妊娠女性<110 g/L,可诊断为贫血。

2. 治疗靶目标:血红蛋白≥110 g/L,但不推荐>130 g/L 以上。

3.铁剂的用法和剂量:(1) 非透析患者及腹膜透析患者可先试用为期1-3个月的口服铁剂治疗,若无效可以改用静脉铁剂治疗,或根据铁缺乏状态直接应用静脉铁剂治疗。

口服补铁:剂量为200mg/d,1-3个月后再次评价铁状态,如果铁状态、血红蛋白没有达到目标值(每周促红素100-150IU/kg 体质量治疗条件下),或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推荐改用静脉途径补铁。

(2)对于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30% 且铁蛋白≤500 ug/L,推荐尝试使用静脉铁剂治疗。

静脉补铁:①血液透析患者应常规采用静脉补铁。

1个疗程剂量常为1000mg,一个疗程完成后,血清铁蛋白≤500ug/L 和TSAT≤30%,可以再重复治疗一个疗程。

②当铁状态达`标后,推荐100mg 每1-2 周1次。

(3) 如果患者TSAT≥50% 和(或)血清铁蛋白≥800 ug/L,应停止静脉补铁 3 个月。

当TSAT 和血清铁蛋白分别降至≤50% 和≤800 ug/L 时,可考虑恢复静脉补铁,但每周剂量需减少1/3 - 1/2。

(4)SF> 500 ug/L 原则上不常规应用静脉补铁治疗,若排除了急性期炎症,高剂量ESAs 仍不能改善贫血时,可试用铁剂治疗。

(5)有全身活动性感染时,禁用静脉铁剂治疗。

4.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初始剂量及用量调整:(1) 对于慢性肾脏病透析和非透析患者,促红素的初始剂量建议为50-100 IU/kg 每周3次或10000 IU 每周1次,皮下或静脉给药。

(2)如血红蛋白升高未达目标值,可将促红素的剂量增加,每次20IU/kg,每周3次;或10000 IU,每2周3次。

《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2021》解读

《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2021》解读

《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2021》解读01背景概述为规范中国肾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管理,针对以往肾性贫血专家共识存在的问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于2021年编写发布了《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称为《指南》)。

新版《指南》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诊疗。

本文就肾性贫血中常见的铁缺乏作重点解读。

02肾性贫血流行病学肾性贫血不仅是肾脏疾病重要的并发症,也是常见的合并疾病,已引起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慢性肾脏病(CK D)患病率已达到10.8%,其中非透析CKD患者总体贫血患病率为28.5%~72.0%,且随着CK D进展而增加。

透析患者贫血患病率更是高达91.6%~98.2%。

肾性贫血不仅会影响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进一步促进肾脏病的发展,增加终末期肾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的发生率。

因此,规范诊疗肾性贫血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肾性贫血发病机制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红细胞生成素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以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红细胞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

通常当男性血红蛋白(H b)<130 g/L,非妊娠女性H b<120 g/L,妊娠女性H b<110 g/L,可诊断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一类复杂的临床问题,其发病机制为: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及活性降低;2.铁缺乏及代谢障碍,另外患者营养不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炎症、尿毒症毒素、失血等也有可能引发。

因此,需要系统规范的检查,进行排他性诊断评估。

其流程为:1.需要明确是否存在贫血;2.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包括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贫血,对于合并其他贫血的CK D患者,首先需要对因治疗;3.诊断肾性贫血后,还应进一步纠正铁缺乏、炎症等危险因素,再给予药物治疗。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课件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课件

非药物治疗
调整饮食
01
适当增加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摄入,如瘦肉、动物
肝脏、绿叶蔬菜等。
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有利于改善贫血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03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提高身
体免疫力,改善贫血症状。
03
肾性贫血的预防与护理
02
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 2
铁剂补充
对于铁缺乏引起的贫血,可给予铁剂补充,如硫 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EPO可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贫血症状,常用的 药物包括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3
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对于伴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贫血患者,可 适当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
建议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肾性贫血。
控制原发病
积极治疗肾脏疾病,控制血压 、血糖等指标,以预防肾性贫 血的发生。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 养物质,特别是铁、叶酸和维 生素B12等。
避免损伤肾脏
避免滥用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 对肾脏的损害,以降低肾性贫
血的风险。
护理要点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 积等指标,以及肾功能状况,以便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铁 剂、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进行治 疗。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 以促进康复。

慢性病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病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慢性病贫血临床诊疗指南【概述】早在19世纪初,就有学者发现某些传染性疾病(伤寒、天花)伴有小细胞性贫血。

以后在临床上逐渐注意到一些慢性感染、炎症、肿瘤及外科创伤持续1〜2个月后可伴发贫血。

这类贫血的特征是血清铁低、总铁结合力亦低,而贮存铁是增加的,故早期也称为“铁再利用缺陷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伴网状内皮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20世纪后期改称为慢性(疾)病贫血。

此名称易与某些慢性系统性疾病(如肝病、肾病及内分泌疾患)继发的贫血相混淆。

后者的贫血是由于系统疾病的多种症状所致,应称为“慢性系统疾病继发性贫血”,其发病机制与慢性病贫血是不一样的。

随着对慢性病贫血发病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应该对之有更为恰当的名称。

慢性病贫血(ACD)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十分清楚。

目前认为可能是:①红细胞寿命缩短;②骨髓对贫血的反应有障碍;③铁的释放及利用障碍。

慢性病贫血时骨髓对贫血缺乏应有的代偿能力,可能是慢性病贫血发病的主要原因。

慢性炎症时巨噬细胞在激活中产生IL-1.TNF、IL-6及IFN等细胞因子增多,不单可抑制体内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且使骨髓对EPO的反应迟钝,抑制红系祖细胞(CFU-E)的形成,使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受到影响。

目前临床上用EPO治疗可使患者的贫血得到改善,也说明EP0分泌不足是慢性病贫血的主要病因。

慢性病贫血时铁释放及利用障碍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一种解释是机体的“营养免疫形式”。

由于细菌及肿瘤细胞均需要铁营养,低铁被认为是机体对细菌或肿瘤组织生长的反应。

另一种解释为:当炎症或感染时,巨噬细胞被激活,巨噬细胞过度摄取铁,造成血清铁低而贮存铁增加,以及快速释放铁的通道被阻断。

此外,炎症时增多的IL-1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乳铁蛋白。

乳铁蛋白较转铁蛋白容易与铁结合,造成血清铁浓度降低。

与乳铁蛋内结合后的铁不能再被红细胞利用,而是进入巨噬细胞,造成巨噬细胞内的铁贮存增多。

慢性病贫血目前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在住院患者中是最多见的。

中国肾性贫血指南解读

中国肾性贫血指南解读

中国肾性贫血指南解读前言肾性贫血是由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增加,肾性贫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肾性贫血的治疗和管理已成为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的重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指导肾性贫血的治疗和管理,中国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肾性贫血指南》。

本文将就该指南进行解读,以期有助于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肾性贫血的认识和治疗。

指南内容定义和诊断标准肾性贫血的定义是:由慢性肾脏疾病导致的贫血,其最主要的机制是肾素-红细胞生成素轴组成的调节系统失衡,使红细胞生成受到影响。

肾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为:血红蛋白< 110 g/L 或血红蛋白 110-120 g/L,血清铁>5 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 20%,血清铁蛋白<100 μg/L,肝素化血浆活性(TfSat)< 20%,同时存在慢性肾脏病,并排除缺铁性贫血等其他原因。

治疗和管理根据指南,治疗肾性贫血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补铁、促红细胞生成素剂和输血等治疗措施。

其中,补铁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的治疗反应,应在治疗开始后的第4-6 周进行评估,如果血红蛋白水平上升>10 g/L,则治疗有效。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改变治疗方案。

对于透析患者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补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合理调节剂量和给药时间。

对于输血治疗,应掌握适当的输血指征和输血剂量,遵循输血原则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检测输血反应和感染传播。

预防和监测预防肾性贫血应从预防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入手,包括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管理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避免药物毒性和感染等危险因素,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营养饮食。

肾性贫血患者的监测和随访应按照指南规定进行,包括血红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TfSat 和慢性肾脏病病情等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本文对《中国肾性贫血指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肾性贫血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和管理、预防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肾性贫血的临床实践指南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肾性贫血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发 展。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医生 提供最新的诊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过程
本指南由权威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经过广泛的文献回 顾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制定出针对肾性贫血的诊断、 治疗和管理方案。
在制定过程中,委员会充分考虑了各类患者的实际情况和 需求,以确保本指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本指南 将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 践经验。
谢谢观看
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监测病情 变化,如定期记录血压、体重
等指标。
遵医行为
强调遵从医嘱的重要性,指导 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预防并发症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肾性贫血可 能引起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如心血管疾病等。
06
特殊情况的处理
儿童肾性贫血
01
02
03
04
儿童肾性贫血的发病率较高, 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规律作息、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等。
心理支持
定期复查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辅导。
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患者教育
01
02
03
04
提高认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肾性贫血的 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 ,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
自我监测
诊断标准
血红蛋白水平
肾性贫血患者通常具有低 于正常范围的血红蛋白水 平,男性低于130g/L,女 性低于120g/L。
肾功能不全
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 肾功能不全,表现为肌酐 清除率降低或肾小球滤过 率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资料表明,血清铁蛋白>500ng/ml患者的组织 铁储备正常或者超过正常水平
VEN-PM1477/01-10-2007
铁剂给药途径
VEN-PM1477/01-10-2007
铁剂给药途径:HD-CKD患者
对于HD-CKD患者 “最佳铁剂给药途径为静脉”
VEN-PM1477/01-10-2007
成人慢性肾病贫血临床实践治疗指南
-铁剂的应用
VEN-PM1477/01-10-2007
American Journal of Kdiney Diseases 2006;47,S58-70.
前言
本版指南
由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编写
在1997年, 2000年版本 基础上修订而成
HD-CKD 口服铁剂 VS. 安慰剂: 疗效相当
三项RCT研究比较口服铁剂vs. 安慰剂治疗HD-CKD患者的疗效: 口服铁剂组的Hb水平未显著高于安慰剂组(P=NS)
12 10
8 6 4 2 0
VEN-PM1477/01-10-2007
治疗后Hb水平g/dl
6.5 6
10.2 9.9
10.7 10.5
CKD贫血:Hb范围
Hb下限
CKD患者的Hb水平应当≥11.0g/dL
Hb上限
接受ESA治疗的患者, 尚没有足够证据支持 Hb水平≥13.0g/dL
VEN-PM1477/01-10-2007
CKD贫血治疗措施
铁剂 ESA 输血
VEN-PM1477/01-10-2007
内容
CKD贫血概述 CKD贫血铁剂治疗指南
VEN-PM1477/01-10-2007
铁剂治疗目标:血清铁蛋白上限
如果血清铁蛋白>500ng/ml, 尚没有充分证据支持给予常规静脉铁剂治疗
没有RCT比较血清铁蛋白超过与低于500ng/ml的 疗效和安全性
几乎没有研究评价血清铁蛋白>500ng/ml时的铁 剂疗效
没有研究提供血清铁蛋白目标>500ng/ml的安全 性资料
静脉铁剂显著降低ESA剂量
1320
90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1500
1475
1450
1400
1350
1294
1300
1250
1200
研究2(n=25)
口服铁剂组
*ESA剂量至少保持稳定达8周。
VEN-PM1477/01-10-2007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安慰剂组
6142 4650
研究3(n=24)
HD-CKD 静脉铁剂 VS. 口服铁剂
但是, 安全性证据尚 欠充分
VEN-PM1477/01-10-2007
达标方法
两种广泛使用的静脉铁剂治疗模式
阶段性补铁 每当铁代谢状况低于目标值时, 给予静脉铁剂治疗
持续维持治疗 小剂量铁剂规律性持续治疗, 维持铁代谢状况达标
两种方式的铁剂累积剂量相当
维持稳定血清铁蛋白水平所需静脉铁剂量为2265mg/周
研究1(n=24) 研究2(n=25) 研究3(n=24) 口服铁剂组 安慰剂组
HD-CKD 口服铁剂 VS. 安慰剂: 疗效相当
三项RCT研究比较口服铁剂vs.安慰剂治疗HD-CKD患者的疗效: 口服铁剂组的ESA剂量未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NS)
平均ESA剂量IU/kg/16wk 平均ESA剂量IU/次*
成年男性 <13.5g/dL 成年女性 <12.0g/dL
VEN-PM1477/01-10-2007
如何评价CKD贫血
起始评估应包括下列项目
全血细胞计数
Hb水平 MCH/MCV/MCHC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网织红细胞绝对数 血清铁蛋白 TSAT或者CHr
Hale Waihona Puke VEN-PM1477/01-10-2007
结果解读
结合Hb水平以及ESA剂量
VEN-PM1477/01-10-2007
铁剂治疗目标
VEN-PM1477/01-10-2007
铁剂治疗目标-HD-CKD患者
循证医学证实
满足这三项标准,
血清铁蛋白>200ng/ml 血清TSAT>20% CHr>29pg/细胞
疗效更好
更显著升高Hb水平 更有效降低ESA剂量 铁剂用量更少
铁代谢状况检测 铁剂治疗目标 铁剂给药途径 铁剂过敏反应
总结
VEN-PM1477/01-10-2007
铁代谢状况检测
目的
评价贫血程度 指导铁剂应用
频率
1次/1-3月 下列情况应该增加检测频率
开始ESA治疗 ESA治疗未能充分纠正贫血 近期出血 手术后 出院后 静脉铁剂疗程结束后监测治疗反应 ESA疗效不充分的评价
治疗后Hb水平g/dl
14 12
1*1.5
10.6
10
8
6
4
*
11
6.5
11*.9
10.2
2
0
研究1(n=52) 研究2(n=30) 研究3(n=25)
静脉铁剂组 口服铁剂组
VEN-PM1477/01-10-2007
*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显著性
HD-CKD:静脉铁剂疗效优于口服铁剂
平均ESA剂量IU/kg/16wk 平均ESA剂量IU/次*
三项RCT比较口服 vs. 静脉铁剂治疗HD-CKD患者的疗效
研究概况
疗效评估指标 研究数量/设计 患者总数 研究一致性 是否为直接证据
Hb/Hct水平
3项
ESA剂量
RCT
107
研究间没有明 显不一致性
直接证据
VEN-PM1477/01-10-2007
HD-CKD:静脉铁剂疗效优于口服铁剂
静脉铁剂显著提高Hb水平
发表于2006年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杂志
VEN-PM1477/01-10-2007
内容
CKD贫血概述 CKD贫血铁剂治疗指南
铁代谢状况评价 铁剂治疗目标 铁剂给药途径 铁剂过敏反应
总结
VEN-PM1477/01-10-2007
CKD贫血诊断标准
VEN-PM1477/01-10-2007
铁剂治疗目标-ND-CKD, PD-CKD患者
缺乏支持ND-CKD、PD-CKD患者治疗目标 的循证医学证据 由于存在透析相关失血, HD-CKD患者治疗 目标不适用于ND/PD-CKD患者 对于ND/PD-CKD患者, 建议采用传统的铁剂 治疗目标
血清铁蛋白>100ng/ml TSAT>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