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探讨

dr g(o ehn s n ud t npo c}cus cnt ci rcs. ui sim cai df n ai r et ore o s ut npoe n l ca o o j r o s
【 e od 】 pateait t iig sim cai n u dt npo c;ecigrfr K yw rs r i bly r nn ;o ehn s df n ai r ett hn e m cc i a l ca o o j a o
致 力于共 同说 明一 方 面 的问题 。各 教 学模 块 之 间既 相 互独立 , 反映 学科 内容 的逻 辑关 系 。《 力学 与 又 土
具 有理 论性 强 、 业 性 强 、 践性 强 的特 点 , 专 实 主要 因
为课程 中的理 论 教学部 分涉及 到 的预备 知识 和相 关 领 域较 多 , 程横 向跨 度 大 , 课 与其 他 课 程 交叉 、 复 重 的 内容 比较 多 。该 门课 程还包 括 土力学 实验 和基 础 工程 课程 设计 两 个 实践 环 节 , 因此 , 好该 门课 程 , 学 既能 丰富学 生 的理论 知 识 , 能 锻炼 学 生 的动手 能 也 力 和工 程设计 的实践能 力 。根据唐 山学 院 “ 用型 ” 应 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定 位 , 养 学 生 的实 践 能 力关 系到 培 学生 综合 能力 的提升 , 也关 系到 学生 的就业 问题 , 因
[ 中图分类号]G 4 . 62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17 —32 (0 2 0 0 2 —0 6 4 2 9 2 1 )3— 14 2
《 土力 学与基 础工 程》 土木 工程本 科专业 的专 是
业 基 础课 , 包括 土力学 与基 础工 程两部 分 , 门课 程 该
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改革探索

最后 , 进行手算结果与电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加 深学生对基础设计的地基、 基础、 上部结构相互作用 的认识 , 并对计算机程序的分析方法有一定 了解和
掌握。
( ) 程设 计 的组 织 三 课
的, 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选择参考书籍、 查阅 文献资料、 手册、 图表等。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
维普资讯
20 06年 9月
高等建筑教 育
Junlo rhtcm- d c t n i ni t n f g e e mig o ra fA c i t a E u ai nIs ui so h rL a n e l o t o Hi
S p .2 0 e t ,0 6 Vo . 5 N 3 1 1 o.
( ) 程设 计 的 内容及要 求 二 课
课程设计 是学生学完某 一 门专业 重点课 程之
后 , 中安排 的 实 践 性 教 学 环 节 。在课 程设 计 过 程 集
中, 学生运用所学 的知 识, 自己动手, 结合某一专题
独 立地 展开设 计 与实 验 。 对 培养 学 生 理 论 与 实 _这 3
而非授之以鱼”更多时候去引导学生思考、 , 分析 , 找 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 培养学生综合运 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三)
手工计算要求采用简化方法 , 要求查阅相关计
算手册和规范进行计算 。 计算机设计计算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 学
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去学 , 在实践中去练 , 自己克服困难去完成设计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
[ 基金项 目] 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 20 年本科重 点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的工程素质 训练与2 1)
[ 作者简 介] 程
《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
、
课 程 特 点
样,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不 同老师所长 。
较多,因而要求有较广泛的先修知识 ,如工程地质 、土 质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结构设计原理和房屋
1 学时数与本校学时数相对较为接近 ; . 2 内容编排上有一 定的系统性 , 论讲解通俗易 . 理 懂, 深入浅出;
构造等。基础工程还是一 门比较年轻 的学科 ,除需要丰 富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多的工程实践知识。故该
2 考试注重能力考核 .
学经验 、工作责任感强并参加过具体工程设计的教师指
导课程设计,做到及 时、细致并耐心地指导。在指导过 程 中,教师结合 自己的科研与生产经验, 启发 、引导 学生去分析、解决设计 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
《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的专业课程, 它系统地介绍 了房屋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有关设计理
三 、优 选 教材 ,优 化 教 学 内容
教材是 学生获取知识 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材的选用 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教材选择的主要依
据有 :
论、计算方法和施工要点。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其他学科
的迅猛发展, 新技术、新结构 、新工艺层 出不穷, 教学难
度也随之加大。为了实现培养 目标 , 让学生真正掌握这 门课程 的主要 内容,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 必须不 断进行课程建设。
内容。为此,选定了王秀丽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别 采 用 启 发 式 、 论 式 等 教 学 方 法 , 彻 “ 生 为 主体 、 师 为 主 讨 贯 学 教
导 ” 教学 方 式 , 励 案 例 式 教学 。 的 鼓
( ) 核 方 法 改革 4考
在 教 改 前 , 次考 试 都 是 由任 课 教 师 出A、 两 套考 卷 , 每 B 考试 知
际 工 程 问 题 的 能 力 。
() 2 设计 指导 改 革 教 改 前 , 个 班 安 排2 位 指导 教 师 , 分 组 。 一 ~3 不 指导 任 务 不 明
掉了 土 力学 》 教材 中重 复 了的 特 殊 土地 基 、 土墙 等 内容 , 出 了 挡 突 确 , 任 范 围不具 体 , 学 效 果 不 理想 。 改 后 , 大 了指 导 力 度 , 责 教 教 加
2实践课教学改革
() 1 设计 选题 改 革
教 改 以前 , 个班 的 课 程 设计 均 为 同一 题 目, 4 模式 单 一 , 内容 单
在 课 时 有 限 的条 件 下 , 于 新 升格 的地 方 本 科院 校 , 对 如何 选 好 教材 成 为 教 学 改革 的 第 一 步 。 过 反 复 比 较 , 致 认 为 由王 秀 丽 主 编 , 通 一 用, 为教改教材。 定 ( ) 学 内 容 改 革 2教 本 次 教 学 改 革 打 破 了 传 统 的 教 学 模 式 , 教 学 内 容 划 分 为 四 将 个专 题 , 即浅 基 础 、 深基 础 、 地基 处 理 和 基坑 工 程 四个 教 学 模块 , 去 重 点 , 免 了 重 复 , 个 专 题 由一 位 该 研 究 方 向 的 专 职 教 师讲 授 , 避 每
1理论课教 学改革
( ) 材 的 选取 1教 随 着 市场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高 等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 学 总 学 时 减 少 教 了, 在新 的 教 学大 纲 下 , 基 础 工程 》 Ⅸ 的理 论 课 学 时 由4 学 时 降为4 8 O
“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教学理念 , 改革 教学 方法和 手段 , 现知识 学 习与 能力培 体 养的融合 , 以提高课 程 的教学 效果 , 培养 学生 解决 现场 问题
的能力 和进 行现场改善 的创新意识 。
[ 收稿 日期 ] 2 1 —0 0 0 1 5— 4
一
工 业工程是对有关人员 、 资 、 物 设备 、 能源 和信息所组成 的集成 系统进行 设计 、 改善 和设置 的一 门学科 。它综合运用 数学 、 物理和社会科学 方 面的专 门知识 与技 术 , 且使 用工 并 程分析 的原 理 和方 法 , 上述 系统 可 能取 得 的成果 予 以确 对 定、 预测 和评价。基础工业工程作为教育 部制定 的工业工程 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 又是进入专业课程 培养 的第一 门必修 课 。其特点就是在注重教学 内容基 础性的 同时 , 要结合社 又
会实际 、 面向生产 现场 。
,
也是我校工业工程专业 的特 色课 程 。其任务 不仅是 为后
续课程打下 良好 的基础 , 更重要 的在 于培养学生 的综合能 力 和工程素质 。同时 由于它是 一门技术和管 理相结合 的课程 , 是现场改善和创新 的重要 手段 , 以教 学时应注 重与生产 现 所 场实际相结合 , 介绍相关的基础工业 工程的改善 案例 。教 学 实践证明 , 础工业工 程课程 的教 学 内容 , 基 不但具 有 明显 的 基础性 、 理论 性和 实践性 , 而且 知识点 多 、 内容 繁杂 、 教学难 点突出 。因此 , 该课程 的教学改革必须 以专业培养 目标为指
・
7 ・ 5
延安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1 0 1年 6月
大学阶段《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土木工程领 域具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本文结合 多年的教学实践 , 从基 础工程 课程 的特 点 、 教学方 式 、 教学方 法改进 等几个 方面对基 础工程
课程的教学进行 了一些实践 和探索 。 关键词 : 基础工程 ; 教学方法 ; 教学改革
多媒 体课件表现力 丰富 , 使教 学 内容变得生 动有趣 , 而且
他们 分析 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 注重复 习和加强启 发式教学
在每一次课末 几分钟 , 该次课所授 内容进行总结 , 对 在下 次课讲授新 内容之前 , 复习上节课 的内容 , 加深 印象 。 上课过程
中应 注意学生 的神情 , 积极 开展互动 , 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 , 每 次讲课一般提 1 2 问题 ,  ̄个 每个问题 由 1 2 学生 回答或进行  ̄位
最后讲解具体设计过程 。 通过实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使学生对讲授 的内容有了直 观的了解 , 增强实践观念 , 加深 对所学理论 的理解 , 鼓励学生用所学 的知识分 析和解决平 时所
能见到 的工程 问题 , 引导启发学生从专业 角度思考 问题 , 养 培
两 门课 程 , 中基础 工程 的教学 内容以莫海鸿 , 小平主 编的 其 杨 《 基础工程 》 为参考 , 主要包括 浅基 础 、 连续基础 、 桩基础 、 挡土 墙, 具体理论教学内容如图 1 所示。
图 1 基 础 工 程教 学 内容
使学 生在课堂上专 心听讲 , 后抓紧复 习和预习 , 课 有助于提 高 自学能力 , 加深对课程 内容 的掌握和理解 , 提高教学效果。
五、 注意增加课堂的艺术性
一
为充分体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教育 , 在课时 限制条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现场教学改革的探索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现场教学改革的探索摘要: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实施现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
在现场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现场教学教学改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包括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部分,授课总学时为64学时。
其涉及到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几个学科领域,内容广泛,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本专业学生掌握土的工程地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测试方法及其与建筑物相互作用的力学过程;掌握浅基础及深基础的设计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地基基础工程问题。
1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现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是联系一般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
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
然而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传统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对该课程缺乏感性认识。
当面对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时,大多数同学会感到无所适从。
其二,教材内容陈旧。
近年来,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设计与施工规范或规程等也相继问世或日臻完善,而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学科本身的发展。
其三,教学方法陈旧呆板。
传统的灌输理论式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繁多抽象的教学内容。
其四,考核方法单一。
学生对本课程缺乏兴趣,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
依靠死记硬背,按标准答案答题、考试,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
1.2现场教学的必要性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新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笔者探索了一种创新教学方式——现场教学,即组织学生到工地开展有目地的学习活动,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型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t _就 于如 何合理 构筑学, 单沦和实践 知识结 十 培 养 勾, 学生综合素质 , 促进 学, 跟 L f 学科 的发展进程 、 备前 具 瞻性 和开拓性 , 为学生今后走上 T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
种。 目前 , 国内外出版的《 L 丁程》 基大 j 教材版本很多 , 编排 体系也各有各的特色 , 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本学 院
生物技术专业 开设的课程包括 “ 物微 生物学 、 物生 动 动
求, 新增 了 物技术专业 , 开设 了“ 因工程” 基 课程 , 笔者 所 的学院也不例外 , 0 3 在20 年开始增设 了动物科学生 物丁程 方向, 0 6 于2 0 年升级 为生物技 术专业 , 希望 能为
物化学 、 动物遗传学 、 分子生 物学 、 生物 信息学 、 细胞工 程、 发酵 T程” , 等 这些 课程与基 T程联 系密切 , 相互 渗透 , 在教学上难免存在一些重复。 为此 , 我们根 据本学 院生物技 术专业 学生应该掌握 的知识体 系 , 基 因工 对《 程》 课程 的教学 内容进行 了重新 构建 , 主要 以楼士林等 主编 的《 因丁程》 科学 出版社 ,0 2 )吴乃虎主编 基 ( 20版 、
一
生 产 实 践 的各 个 行业 , 如植 物 、 物 、 生 物 、 药 、 例 动 微 医 环
境保护 、 能源等 , 大大地推 动了生命科学 理论研究 的发
十 ” + 一十 ”+ 一十 ・ ・+ “十 -+ . “十 “+ 一+ 一 一十 . -+ ・ + ”十 一— ■一 ”。卜 一 十 _ ”+ 一十 ”+ “十 ”+ “十 ”+ “— 十 “— ”—十 卜 ,一”十 ”十 “十 一+ ・m ' ・ -”- -・ + 4 ・ “十 一+ 一十 “+ ” m' ・ -・+ 一+ ”+ 一+ ”-'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要:《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处理和基坑工程四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位资深专职教师负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大力改革实践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视野开阔了,学生能力提高了。
关键词:基础工程教学改革专题设计多媒体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土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多门专业课程[1]。
内容广泛,综合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2]。
通过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社会人才需求调查表明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发展要求[3],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4],因此,迫切需要对《基础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后不仅理论知识系统丰富,而且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工程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 理论课教学改革
(1)教材的选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总学时减少了,在新的教学大纲下,《基础工程》的理论课学时由48学时降为40学时,
而《基础工程》教材版本多,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又很大,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对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选好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通过反复比较,一致认为由王秀丽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工程》最适合建筑工程方向学生使用,定为教改教材。
(2)教学内容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专题,即浅基础、深基础、地基处理和基坑工程四个教学模块,去掉了《土力学》教材中重复了的特殊土地基、挡土墙等内容,突出了重点,避免了重复,每个专题由一位该研究方向的专职教师讲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广泛。
(3)教学方法改革
在以往的《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传统板书约占80%,授课速度慢,单位信息量小,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很难集中注意力,不利于解决目前学时减少和教学内容增多之间的矛盾[5],而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录像等资料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6],不仅能再现和模拟各种施工工艺和技术,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较长的或者瞬间发生的施工过程变为可控、有序的变化过程。
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大大地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的矛盾[7]。
弥补学生无法去施工现场或到施工现场时间短的缺陷。
本次教学改革的四个专题都有大量的多
媒体素材,这些素材一般来源于任课教师参与的基础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咨询和科研课题,为第一手资料,也有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下载。
多媒体图片、录像主要集中在浅基础施工、深基础施工特别是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地基处理施工、基坑工程施工等方面。
因此,在讲授基础工程施工方面的内容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适当的板书,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在讲授基础工程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时,因为涉及到较多的力学知识,学生理解难度大,则以板书为主,适当辅以多媒体教学。
因板书在黑板上的停留时间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理解和消化[8],重点难点易于掌握。
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教改中要求每位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鼓励案例式教学。
(4)考核方法改革
在教改前,每次考试都是由任课教师出A、B两套考卷,考试知识面窄,很难全面考核学生的水平。
为规范教学和考试,本次教改建立了以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的基础工程试题库,选题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突出重点和难点,题库每年更新、融入学科前沿信息。
虽然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了,但掌握的知识更全面了。
2 实践课教学改革
(1)设计选题改革
教改以前,4个班的课程设计均为同一题目,模式单一,内容单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教改后,课程设计题目一部分来自统一命题,一部分来自学生平时参与生产设计时的小型项目,一部分来自设计院,一部分来自教师的课题,大部分是真题真做。
学生得到了真实、全面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9]。
(2)设计指导改革
教改前,一个班安排2~3位指导教师,不分组。
指导任务不明确,责任范围不具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改后,加大了指导力度,每个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1~2名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教师,责任明确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沟通多了,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设计成果质量明显提高。
(3)设计考核改革
教改前,学生统一将设计成果装订、上交,再由老师统一评分,存在如下问题:
①评分欠客观,对于部分抄袭成果的学生可能给出高分。
②查出设计成果中的问题后,学生与老师不能及时交流,学生的设计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教改后,采用教师与设计者当面评阅设计成果的方法,评分客观了,如果是学生自己做的设计,就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是抄袭的,就答不上来。
另外,对于成果中的问题,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设计成果能有效得到巩固和提高。
3 教学改革效果
为检验教学教改的成效,特组织了教学督导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学督导评价满意度为92%,同行评价的满意度为89%,学生评价满意度为93%。
期末考试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基础理论掌握得较扎实,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课改成效显著。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1)教材问题
教材来源于已出版的规划教材,目前还没有自编教材。
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有些被动,需要的某些重点内容教材中没有,而不需要的某些内容则重复多余了。
下一步改革目标为申报精品课程,编排适合本校本专业方向特点的优秀教材。
(2)课程授课安排问题
①《基础工程》涉及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几个学科领域,内容广泛,需要扎实的力学基础,应在充分学习相关课程的基上,才能开设,制订培养计划时难度较大。
因此需要综合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全部课程,统一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充分保证学完先修课程后,才开设《基础工程》课程。
②采用专题教学,在目前生师比过大的情况下,会出现排课时间冲突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优先保证教改课程老师的授课安排。
5 结语
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解决了《基础工程》知识点多,概念抽象、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难题。
课程设计真题真做,更贴近工程实际,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必要沿这一思路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巨玉文,白晓红.基础工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V ol,20:118~119.
[2] 付超,陈金如,陈世锋.浅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1,V ol,37(25):240~241.
[3] 魏进,王晓谋.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陕西教育,2009,V ol,12:30~31.
[4] 何承义,盛可签,王丽荣,等.基础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V ol(4):126~128.
[5] 何承义,盛可鉴,丁剑霆,等.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0,V ol(7):90~91.
[6] 魏丽敏,何群,陈果元.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V ol,24(6):136~138.
[7] 刘小满,邢学玲,陆银平.地质工程专业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V ol(36):189.
[8] 付贵海,周慧,周斌,等.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V ol(12):94~95.
[9] 代国忠,史贵才,吴晓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 ol.22(6):102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