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2、略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不更颠乎()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1.临.:2.河干:3.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4.棹.:5.设帐:6.尔辈不能究.物理:7.是.非木杮:8.湮.:9.耳.:10.啮.:11.坎穴:12.不已.:13.遂.:14. 溯流: 15.如.其言:16.但.:17.据理臆断:18.求.石兽于水中:19.竟.不可得:20.凡.河中失石: 21.曳.铁钯:22. 以为:23.盖.:24.闻.之:25.固.颠:26.二石兽并沉焉.:27.然则:28.乃.石性坚重: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不亦颠乎?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2、曳铁钯。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一)文言阅读(15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3、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朗诵节奏。

(2分后)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14、表述以下加点的字词(4分后)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钯()③湮于沙上()④沿河谋之,不亦颠乎?()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不为木柿,岂可为暴跌偕同之回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以秉笔直书道听途说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阅读认知全文后填空题。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1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不更颠乎()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2021《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2021《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jǐ yún,纪:此为姓,读作三声)的作品,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下面是《河中石兽》的习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
文言阅读(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篇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作家作品(7分)本文的作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以()形式写成的()小说,以()为主。

二、解释原文中加点的词语。

(32分)三、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3)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今义().(4)阅十余岁古义:()今义().(5)渐沉渐深耳古义:()今义().(6)但知其一古义:()今义().(7)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今义()..四、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掌握一词多义现象(7分) )()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如其言。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6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初一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一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一的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是纪昀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这个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5.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那么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4.D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古诗文阅读]《河中石兽》阅读与答案
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

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

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⑤使:假使。

⑥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