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科普常识科普.
冬至日科普冷门知识

冬至日科普冷门知识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之一。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但是除了庆祝活动之外,我们还能从冬至这一天了解到一些冷门的知识。
首先,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一天的日照时间是一年中最短的。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轨道倾斜,冬至日北半球的阳光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的冬至日阳光照射角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
其次,冬至日也是北半球开始进入冬季的一个标志。
从冬至日开始,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将逐渐增加,而黑夜时间将逐渐减少,这标志着北半球进入了寒冬季节。
冬至日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民俗活动,比如吃饺子、吃饺子汤、吃冬瓜、吃灰汁、喝酒、赛龙舟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庆祝冬至日这一重要的节日。
除了中国,冬至日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比如在日本,人们会吃红豆粥来庆祝冬至日;在韩国,人们会吃冬至面条;在俄罗斯,人们会用干花和食品制作花环,然后在家中的横梁上挂上这些花环,以驱走厄运。
冬至日虽然是一个不那么引人关注的节日,但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许多有趣的知识。
通过了解冬至日的意义、由来、习俗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
希望大家在这个冬至日能够了解到更多有趣的知识,也祝大家冬至快乐!。
关于冬至的地理知识

关于冬至的地理知识冬至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都会出现。
在冬至这一天,地球的南北半球都将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的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冬至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冬至的现象解释、地理分布特点以及相关习俗和文化。
一、冬至的现象解释冬至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结果,与地球的轴倾斜有关。
地球绕太阳运行时,赤道周围每年都会有两次太阳直射,分别位于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上。
由于地球轴倾斜的存在,冬至时,地球南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低,日照时间最短。
这是由于北半球在冬至时,地球轴倾斜使得北半球与太阳的连线倾斜,同时也远离太阳,导致北半球的太阳升起的角度较低,给北半球带来较短的日照时间,阳光也相对较弱。
二、地理分布特点冬至在地理上表现出不同地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四季交替: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对于处于温带、寒带的地区来说,气温逐渐下降,天气逐渐寒冷,这是寒冷季节的开始。
2.日照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轴倾斜,导致冬至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
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冬至当天的白昼只有数小时,而南半球大部分地区则有较长的白昼时间。
3.阳光直射点位移: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这意味着南半球的部分地区会出现阳光直射的现象,给当地带来较长的昼夜时间和强烈的阳光照射。
4.季风变化:冬至也是某些地区季风的交替节点。
比如中国的冬季季风将开始主导东亚地区,给北方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三、相关习俗和文化冬至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文化,包括:1.吃冬至饺子:冬至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饺子是冬至节日传统的美食之一。
很多地区的人们在冬至这天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新年的到来。
2.吃汤圆:南方地区有一种特殊食物叫做“汤圆”,它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面团,通常包裹在甜汤中煮熟。
在冬至这天,许多家庭会一起吃汤圆,表示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3.传统节日习俗:冬至还与一些地方的传统节日习俗相关。
冬至科普小知识了解和普及

冬至科普小知识了解和普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2020的冬至即将来临,你知道冬至的哪些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科普小知识了解和普及”,欢迎阅读与借鉴!冬至科普小知识1冷知识一:起源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本命:姬旦···),以土圭法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岁首。
翻译成人话,就是周公旦在地上立了一根杆子,把这根杆子在正午时影子最长的那天,也就是大约冬至日那天,定为新一年的开始。
以冬至为岁首的习俗从周朝一直持续到秦,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开。
因此,“冬至节”是自汉代才有的概念,冬至则起源于周。
冷知识二:冬至=小年?因为前人曾将冬至日当做新年的开始,所以冬至也有被称为小年的说法。
但是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我们最常说的小年指的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节这一天,而非公历12月22日。
冷知识三:不完全向饮食辟谣作为一个北的很彻底的北方人,小编很负责任的讲,北方人冬至确实是吃饺子的,但是混沌基本没有谁会特意在冬至这一天吃。
依稀记得在学校时,每到冬至,孩子们热情到附近的某某快餐连锁饺子店老板哭着求下班···而山东人喝羊肉汤的说法,身后土生土长的山东小姐姐表示她并不知情。
另一位总哭着解释自己不吃狗肉的广西小姐姐透露,冬至这一天她们在家乡会吃鸡···冷知识四:历史的今天1970年冬至,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华北会议1971年冬至,孟加拉共和国建立。
1972年冬至,中国与新西兰建交。
另外,老干部靳东比尚雯婕大6岁,周华健比靳东大了16岁,而他们三个人都在冬至这天过生日。
冬至科普小知识2冬至节气养生知识冬至起居知识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
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冬至小常识和知识

冬至小常识和知识
1. 冬至的时间:在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
2. 冬至的含义:北半球在这一天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之后白昼逐渐变长。
3. 冬至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许多传统习俗。
其中包括吃饺子、吃汤圆、祭祀祖先等。
4. 冬至的气候特征: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
5. 冬至的农事活动: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
6. 冬至的养生: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7. 冬至的天文意义: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以上是一些关于冬至的小常识和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冬至节气的科普知识介绍

冬至节气的科普知识介绍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阳光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北半球进入了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期。
冬至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具体日期会因每年的太阳运行轨迹而略有不同。
冬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古代至今,冬至节气都被认为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视为冬天的开始。
冬至这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迎接冬天的到来,同时也表达对长日和更多阳光的期盼。
冬至期间,我们也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其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吃汤圆了。
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有这样一个传统:冬至这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包制汤圆,然后一起品尝。
这是因为冬至节气正处在寒冷冬季,吃汤圆象征着人们希望冷冬之时能够温暖身心。
除了吃汤圆,人们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登高、迎接初升的冬至阳光,欢度这一难得的团圆时刻。
而冬至节气也伴随着一些传统医学的养生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此时阳气达到最为虚弱的时候,人体的阴阳平衡容易被打破。
因此,在冬至这天,许多人会遵循养生的传统,食补有滋阴养肺作用的食物,如银耳、黑豆等,以平衡体内的阴阳能量。
此外,冬至这一天也是太阳运行轨迹的一个转折点。
从冬至开始,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渐增加,而南半球则逐渐减少,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北半球的温度将逐渐回升,进入阳光更充足的春季。
冬至节气也与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视为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
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人们会将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
他们会进行祭祀祖先、贴窗花、赛龙舟、寄托希望等活动,这些都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祈福。
总的来说,冬至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着季节变化的节气,更是一个传承民俗文化和庆祝传统的重要时刻。
冬至节气让人们在严寒的冬日中感受到温暖和团结,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和来年的期待。
冬至知识普及

冬至知识普及一、冬至的定义和意义冬至,是中国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到来。
这一天,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象征着一个新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阴气最重,阳气开始生发的时节,也是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
二、冬至的历法知识和农事活动冬至是农历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在古代,冬至曾经是新年之始,因此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由于冬至的日照时间最短,古人认为这一天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刻,因此也称之为“子时”或“子月”。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农业方面,冬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此时正是农闲时节,农民们开始为来年的耕种做准备。
他们会修缮农具,储备粮食和饲料,同时也会进行土地的整治和施肥工作。
三、冬至的传统节俗及各地庆祝方式在中国,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许多传统的节俗和庆祝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冬至节俗:1.冬至吃饺子:在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人们认为吃饺子可以防止冻耳朵,同时也有“交子”之意,寓意新旧年之交。
2.汤圆:在南方地区,冬至则有吃汤圆的习惯。
汤圆是圆形的,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3.酿酒和腌肉:一些地方的人们会在冬至前开始酿酒和腌肉,以备过年之用。
4.祭祖:在许多地方,冬至也是一个祭祖的时节。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5.贺冬: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向长辈和亲友送去祝福和礼物,以示尊重和孝顺。
四、冬至节气与养生保健冬至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
因此,在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养生保健,以保持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建议:1.注意保暖:冬至时节气温很低,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手脚等部位。
2.饮食调养:冬至时节的饮食应以温热为主,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以驱寒暖胃。
3.适量运动:虽然冬至气温低,但是适量的运动仍然有助于身体健康。
冬至的科普知识

冬至是农历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发生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标志着北半球的冬季正式开始。
以下是关于冬至的科普知识:
1.冬至时间: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
在北半球,冬至是太阳直射点达到南回归线最南位置的时刻,此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向北移动。
2.太阳高度角: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最低。
北纬2
3.5度以上的地区,如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太阳在正午时分的高度角很低,导致太阳直射的光线较为弱。
3.气温和日照:冬至标志着北半球的冬季正式开始,意味着天气变冷。
由于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冬至后白天逐渐变长,而夜晚逐渐变短。
4.冬至节庆:冬至在许多文化和国家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例如,中国传统的冬至节被认为是家庭团聚和享用汤圆的时刻,象征团结和温暖。
5.健康保健:在冬至这一天,人们常常会注意保养和充实体力。
传统上,有一些民间习俗,如吃饺子、喝羊肉汤等。
这些食物被认为可以驱寒保暖。
6.冬至与气候:冬至并不是寒冷的原因,而是气候变冷的结果。
由于地轴倾斜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北半球在冬至时太阳照射的时间最短,导致温度下降。
这些是关于冬至的基本科普知识。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除了具有天文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认知和对季节交替的感知。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科普小知识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科普小知识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科普小知识冬至是什么意思“至”是“到头”的意思,而不是“到”的意思。
什么到头了呢?原来是阳光直射点南移或北移到头了。
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阳南移到头了,该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阳北移到头了,该南移了。
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个“冬至点”。
地球运行到冬至点,是冬至的那一刻。
天文学可以精确地计算到“微秒级”。
冬至点就是“近日点”,这时地球运行的角速度、线速度都是最大。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节气养生知识食宜多样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均衡性,一定要保证营养的多样化,身体的滋养需要多种营养,所以冬至要养生就一定要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是做到谷、果、肉、蔬合理搭配,是适当地选择一些高钙食品。
食宜清淡冬季养生是不要吃太多的油腻的食物,特别是老年人消化能力比较弱一些,所以是保持饮食的清单,如果吃太多油腻的食物,避免造成消化不良,出现健康状况,现代营养学的养生要求是老年人是“三多三少”,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是多多摄入;糖类、脂肪、盐是保证能少则少。
食宜温热熟软冬天的时候老年人脾胃比较虚弱,阳气比较衰微,脾更是喜欢温热讨厌寒冷,所以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温热,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脾胃,而且老年人牙口一般都不好,吃东西的时候喜欢糯软的,讨厌冷硬的,所以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做到遵循养生原则,保证温热熟软的饮食摄入,放弃冷硬的食物。
食宜少缓冬至养生一定要注意保持饮食的适度摄入,是让饮食保持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太饱的话会给身体的`消化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细嚼慢咽,是保证食物被充分地咀嚼,这样不仅仅对脾胃比较好,而且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科普常识科普
2019-01-01
今天是24节气中的冬至节气了,。
今天小编主要来跟大家聊聊冬至节气的一些常识。
那么,大家知道2014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吗?冬至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冬至这个节气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带着这些疑问,下面咱们一起来好好了解一下冬至这个节气吧。
冬至是我国一个特别的节气,冬至节气其实是24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在这一天,我国很多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
它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到23日之间。
在这一天,北半球会出现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情况。
那么究竟2014年的冬至具体是哪一天呢?
2014冬至是几月几日
2014年冬至时间:12月22日 07:03:01,农历2014年十一月(大)初一。
冬至是什么意思
冬至英文翻译:the Winter Solstice。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
到了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是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会出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情况,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之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民间还有这样一句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三侯
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麇角解: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水泉动: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介绍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工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但是地面过去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散失,近地层气温尚未降至最低,所以这时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是在短期内仍然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所以气温并没有立即回升之势。
群众中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四川盆地也只有6℃至8℃左右。
不过,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节气如何养生
冬至节气到来,预示着冬季将进入最冷的时段,寒天气使机体御寒能力下降,很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生,或诱发加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病,影响。
因此防寒保暖就成为冬至养生的第一要务。
那么冬至如何保暖呢?冬至防寒重在保暖身体3部位:头部、腹部、手脚。
身体暖和了,自然能抵抗冷空气不畏寒,
《》()。
头部:特殊人群要“暖头”
民间向来有“凉头暖足”的说法,因为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阳气最为充足,也最为耐寒;从现代医学来看,头部距心脏较近,氧气及血液供给较为充分,故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头部适当受点“冻”并无不可,还可增强人体抗寒能力,提高免疫力。
不过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的人来说,他们的耐寒能力较差,不能以常人度之。
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好还是要“暖头”。
头部防寒小TIPS
1、外出戴上保暖的帽子、围巾,并避免顶风行走。
2、不蒙头睡觉:晚上睡觉时最好不要把被子蒙到头上取暖,这样做因为空气不流通,人呼吸到的氧气越来越少,易胸闷、出汗甚至从睡梦中惊醒。
我们只要注意睡觉时关好门窗,避免头部被冷风吹到即可。
腹背:加衣防病
肺、心脏、脾胃等重要器官处于胸腹部,万一受寒,即易引发相应器官的疾病,如导致心脏病发作、咳嗽哮喘、胃痛腹泻等。
对于女性来说,腹部受寒
还可能影响到生育健康,发生痛经、不孕等情况。
另外,中医认为背为肾脉所居,感冒受风寒多从背部起始,所以保持腰背部温暖,不仅可防感冒、固肾强腰,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加重。
这对于不愿用厚重棉服遮住身材曲线的爱美人士来说尤需注意。
腹部防寒小TIPS
加件衣,即使在温暖的室内最好也能穿件背心或马甲;夜间休息要盖好被子,起夜时披件衣服,保护胸腹腰背不受寒。
手脚:按摩促循环
俗话说“寒从脚起”,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脂肪少保温性也差,故很易受寒;且中医认为人体数条重要经脉会聚起始于脚部,脚部受寒就会影响全身的健康状况,使抗病能力降低。
因此脚部保暖对于暖身防病意义重大。
双手也处于肢体末梢,也是寒冷容易侵袭的对象。
除了感到手冷,寒冷还能带走皮肤的油脂,皮脂腺分泌减少,导致手部皮肤干燥甚至皴裂。
手脚防寒小TIPS
1、泡脚按摩
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也可助血液循环而暖脚强身。
泡脚最好是在睡前半小时进行,水温在40℃左右,泡20分钟左右即可。
不过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不要泡过长时间,以免引起出汗、心慌等不适;脚部有伤口的人则不适合泡脚,以免引起感染;患糖尿病足之人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最好由他人试好水温再泡。
另外,泡脚后揉搓脚心涌泉穴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手套护手
除了外出戴手套保暖外,在家洗碗洗衣服时最好也能戴上橡胶手套,一方面避免冷水刺激,另一方面也避免洗涤用品对手部皮肤的伤害。
另外洗手的水温不宜过热,洗后趁手未干时涂上凡士林或护手霜保护皮肤。
3、鞋袜干燥
双脚保证清洁干燥,每天换洗袜子,鞋子也要保暖、舒适、干燥,鞋底适当厚些增强保暖性。
4、干洗手
冬天易手发凉的朋友也不妨多做做“干洗手”的动作,即双手对搓,摩擦生热,促进血液循环而防寒。
结语:上述内容就是关于冬至的一些基本常识的介绍,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应该都清楚了2014年的冬至是哪一天了吧?冬季过后,虽然说白天的时间
将会逐渐变长,但是温度会持续低下,为此大家做好各种防寒保暖工作很有必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