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控制的护理体会
儿科感染科护理实习报告

儿科感染科护理实习报告我于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在儿科感染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也体会到了护理工作的艰辛和伟大。
儿科感染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这里的患者都是儿童,他们因为感染性疾病而来就诊。
儿童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护理难度大,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在实习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儿科感染科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各项护理工作,包括观察患者病情、给药、输液、换药、进行卫生处置等。
我还学会了如何与患者和家长进行沟通,如何处理患者的不适和哭泣。
这些经验对我今后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习期间,我也意识到了护理工作的严谨性。
在儿科感染科,药物的使用需要非常精确,因为药物的剂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
我在给患者用药时,总是小心翼翼,确保药物的剂量准确无误。
此外,我還学会了如何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何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
在儿科感染科实习期间,我还学到了如何进行感染控制。
由于感染性疾病的特点,感染控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如何进行手卫生,如何处理患者的分泌物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我今后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在儿科感染科的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护理工作的艰辛和伟大。
在这里,我看到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爱和付出,也看到了患者和家长的信任和感激。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心,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总的来说,儿科感染科的实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应变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习经历将对我今后的护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儿科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儿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和生
命安全。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医院儿科针对感染管理工作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现在,我将对我们医院儿科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医院儿科加强了感染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
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了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家长和患儿的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了解感染预防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我们医院儿科加强了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
建立了感染监测系统,对儿
科病房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同时,建立了感染报告制度,规范了感染事件的报告程序,确保感染事件的及时报告和处理。
另外,我们医院儿科加强了感染控制和防护工作。
制定了相关的感染控制和防
护措施,对医疗器械、环境清洁、手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并且加强了医护人员的防护培训,提高了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
最后,我们医院儿科还加强了感染管理的评估和改进工作。
定期对感染管理工
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同时,加强了感染管理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吸取其他医院和专家的经验,不断提高感染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的来说,我们医院儿科在感染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
题和不足。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管理意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感染管理工作,为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病区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2136例新生儿,将其作为对照组,分析总结其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
收集我院新生儿病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136例新生儿,将其作为研究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并且严格控制医院幡然情况,对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对照组新生儿中有208例新生儿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9.74%,多数新生儿为皮肤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对照组中新生儿出现感染的都是早产新生儿。
在对研究组环进行有效护理措施之后,研究组新生儿中29例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36%,对比分析两组新生儿的感染率,对照组新生儿明显高于研究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为了降低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情况,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措施,真阳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加强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新生儿属于特殊群体,其生长发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皮肤组织等各方面发育情况都比较薄弱,并且具有较低的疾病抵抗能力,无法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外界环境,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提升了新生儿疾病感染发生率[1]。
为了加强新生儿生存质量,使医院疾病感染情况降到最低,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选取我院新生儿病区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2136例新生儿和我院新生儿病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13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新生儿病区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2136例新生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其中,有男性新生儿1207例,女性新生儿929例,其中有1458例为足月儿,有676例为早产儿;收集我院新生儿病区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136例新生儿,将其分为研究组,其中,有男性新生儿1194例,女性新生儿942例,其中有1429例为足月儿,有707例为早产儿。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摘要】在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从加强环境清洁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感染预防意识,降低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率,从而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健康。
新生儿病房的清洁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规范操作是最基础的预防措施,而医院感染监测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则更加重要。
只有全面加强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病房感染风险,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和总结,能够引起更多医护人员对于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工作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新生儿病房、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环境清洁、手卫生、抗生素使用、监测、医务人员、培训、意识提高、感染率降低、安全健康保障1. 引言1.1 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场所,新生儿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医院感染的影响。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在新生儿病房中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对于环境清洁的管理,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干净,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要经常洗手,并正确使用消毒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关键之一,不可随意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源,保障病房内的安全。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提高他们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以上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率,提高医院感染的预防意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2. 正文2.1 加强环境清洁管理加强环境清洁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关键之一。
在新生儿病房中,保持环境清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幼小的新生儿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确保空气和表面的卫生。
研究论文: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

151079 临床医学论文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体会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neonatal ward. Methods: 120xx年来新生儿医学的飞快发展,早产儿、危重儿、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项侵入性操作频率也在随之增加,侵入性操作、低出生体重以及住院时间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加上新生儿的免疫力较低,各项系统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对于外来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比较弱,非常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
本文总结了我院的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接诊的新生儿120xx年龄15min~28d,平均年龄(5.6±3.2)d,出生体重720~4550g,平均体重(2350.5±210.3)g。
1.2 研究方法加强新生儿病房管理和感染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比每年的感染发生情况。
2 结果120xx年发生感染45例,感染率为0.37%,20xx年发生感染32例,感染率为0.26%,20xx年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为0.09%,可见感染率逐年下降。
3 讨论新生儿病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地区,根据最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显示[2],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率约为4.5%~11.4% ,且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的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也就越高。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来源范围比较广,造成感染的因素也相对较多。
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环节,通过加强新生儿护理管理,能够让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下降,更好的控制感染发生。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3.11 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规范的缺乏。
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控制工作心得体会(精简版)

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控制工作心得体会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控制工作心得体会目前,医院感染已受到医疗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儿科病房的感染控制在医院感控中有其特殊性,不容忽视。
由于中国的国情,儿科病房收住的病人多为独生子女,前来陪护和探望的家属多,患儿受到家庭和亲友的重视程度超过成人,但儿科病房和成人病房相比存在的病房相对拥挤,设施落后环境较差病人相对拥有的床位较少和医护人员缺乏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而基础疾病和院内感染的疾病病种和成人的相比也有很大差异,故儿科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就作者所在医院病房几年来感染控制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1目前部分儿科医院感染的现状:1.1儿科病房拥挤,人均拥有的床位比较少分病种管理困难。
由于病房设置、收费、资金投入等原因,儿科医院的设施较成人医院相比,普遍的存在较大的差距,病房条件的改善和病人增长需求的不同步,使全国的儿科医院病房设置均呈现较明显的供不应求状况,患者和家属均感医院就医环境差,病房拥挤;医护人员感到由于病房拥挤,人均拥有的床位比较少,使得8 0000 29591318 24 4 3908病房内的不同病种无法分开,存在院内感染的隐患。
1.2各年龄段患病病种不同,病房设置少不易按病种分开。
由于各种病原的易感人群不同,如能按年龄按病种分开,是最好的隔离办法,也可使相同年龄段的患儿相处更融洽,但病房设置的紧张使得医院往往不能达到以上要求,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种的患儿混杂住院使患儿生活不便,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1.3家属过分重视,陪护和探视多,加重院内感染。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患儿成为了家庭中受高度关注的主要成员,一旦生病住院,常常有过多的人陪护治疗,同时家庭中的各种成年人轮番探视并且不遵守探视时间,加剧了病房的拥挤,使得病房的空气质量下降,加大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1.4患者年龄小,健康教育困难,陪护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目前已进入第二代独生子女阶段,患儿父母的育儿经验缺乏和就业等压力,使得陪护人员的主力军转移到了爷爷奶奶身上,过分的溺爱和隔代人的育儿观念明显的落后于时代的进步,给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精细化管理控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体会

精细化管理控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体会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重要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占了全部的60%[1]。
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我科2014年开始将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应用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新生儿病房编制床位40张,护士24人,年龄20~37岁,其中大专及以下19人,本科5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8人,护士12人,工作年限>10年3人,5~10年9人,10cfu/cm2为超标。
一项对医务人员手机表面污染状况调查显示,手机表面污染率多在90%以上,手机表面平均细菌数为811.67cfu/cm2,其中内科医生与检验人员的手机表面细菌数高达3225cfu/cm2。
为有效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我科目前采取的是用75%乙醇擦拭消毒手机表面[3]。
1.2.4病区环境的精细化管理1.2.4.1布局合理新生儿病室的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设置工作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物流通道,分医疗区与辅助区,医疗区包括早产儿室、足月儿室、感染室、隔离室、治疗室等,辅助区包括消毒间、接待室、配奶室、沐浴间等。
做到洁污区域分工,功能流程合理。
1.2.4.2病室空气管理最简单的空气消毒方法是开窗通风。
新生儿病房开窗换气2~3次/d,20~30min/次,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病室空气3次/d,并有记录,按说明书保正确使用、维护、定期清洁、更换灯管,保证空气消毒的的有效性。
墙面、地面、门窗每日清洁,遇有污染时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1.2.4.3物体表面及台面的消毒仪器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呼吸机等尤其是其频繁接触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由专人用75%酒精擦拭消毒,接触前后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管理体会

有严 格 的管 理 ,提高 医 务人 员的 认识 及执 行力 。 降低新 生儿 院 内
2 . 2 、加 强医务 人员 的培 训考核 :对 进入 新 生儿病 房工 作 的医 务人 员入科 前 需进行 消毒 隔离 知识 的培 训 ,包 括 消毒 隔离 制度 、 各 项无 菌技 术操 作及 正确 的洗 手方 法 。定 期考 核护 士及 消 毒员 、 清 洁 员的消 毒工作 。
1 . 1 医务人 员 因素 : 医护人 员对 感 染控 制 的意识 以及对 消 毒隔 离 制度 的执行 力直 接关 系到 院 内感染 控制 的 效果 。如 : 医务人 员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能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治疗护理 以及检查患儿前后是否认真洗手;对喂奶用具的清洁消毒,配奶 卫生以及婴儿使用的尿布、包被等护理用品的管理是否按消毒隔 离制度进行 ,这些均是人为因素。【 1 】 1 . 2 、环境因素:病房内各种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如果被污染
医院管理
疆
妻
2 0 1 5
i
新生儿病 房 院 内感染控制 的护理管理体会
杨 小燕 刘 利 何 琴 莉
( 四川省 南充 市中心 医院儿科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1 6 3 2 — 5 2 8 1 ( 2 0 1 5 ) 1 1
菌注射用水及一次性管道 ,用过的湿化瓶送供应室灭菌处理。保
持 患儿 呼吸道 通 畅,头 偏 向一侧 。 2 . 6 、加 强喂养 :提 倡母 乳喂 养 ,增加抗 体含 量 ,可 减少 院内 感 染 的发生 。人 工喂 养 的患 儿 ,配奶 应严 格无 菌操 作 ,喂养 时做 到 一人 一次 一瓶 一奶 嘴 ,每 日做 好奶 具 的清 洁 消毒 工作 。尽量 保 证 患儿 的营养 。 2 . 7 、加强 传染 病 的管理 :对传 染病 或可 疑传 染病患 儿要加 强 隔 离控 制 。根据 不 同的传 播 途径 采取 不 同的 隔离措 施 ,安置 患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控制的护理体会院内感染或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一旦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
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还可能导致不良的预后,也易导致医患纠纷。
当前,医院感染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关注并预防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成为新生儿科管理及新生儿科发展的重点之一。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 1 新生儿自身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皮肤屏障功能弱,易破损,增加感染机会[1];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IgG 水平低、黏膜分泌性IgA水平低、免疫力低,容易感染。
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
体重< 2 kg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的倍。
1. 2 外界环境因素:
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病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未建立合适的探视制度;探视人员或医护人员或病区护工患感染性疾病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侵入性操作因素:
因新生儿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因病情的需要,多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留置胃管、雾化吸入、反复穿刺等抢救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气道、皮肤黏膜受损,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美国研究者报道ICU 病房VAP的发生率在9%~28%,病死率高达20%~50%[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ICRI)的感染率为%~%[3];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4]
2.防控措施
科室的合理布局:
我科从2008年底开始,搬迁至新病房大楼,在病房设计阶段,即按照院内感染的要求,对病区的房间布局进行了优化,建立的10万分之一的层流病房和探视走廊,使家属在探视的同时不影响病区的环境。
病区的清洁区与污染区相对分开,医疗用房与辅助用房相对分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隔离病房;合理分布治疗室、配奶室、器械间等;每月有专职人员对病区的环境卫生学进行检测,对出现超出标准的环节,进行分析,整改。
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机制:
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的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医院有独立的感染管理科,参照国家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与科室共同制定了多项感染控制制度,包括《》《》《》《》《》;院感科工作人员定期下科室进行调查,对科室的院内感染现患率进行
分析总结,指导临床科室的工作;科室内有院内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临床工作中发现、隔离、控制、上报等具体事宜;
病区工作人员的院内感染的教育:
对病区的全体人员,包括护工及进入科室实习的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
特别注重医护人员的手卫生,规范的洗手可以降低院内感染几率近30%。
按照国家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提高医护人员对实施手卫生规范的依从性,医院层面也从消耗的消手液及洗手液的量,推算病区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力度。
为了提高洗手质量,我科要求:①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等;②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开关,使用洗手液、干手巾;③学习七步洗手法;④.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在护理第二个患者时先消手,在手部有明显污染物或消手4次后,必须进行洗手;另外,人员在进入科室时须更衣、换鞋、戴口罩和帽子,外出须外加隔离衣、更换外出鞋。
如患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及其他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儿。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呼吸机及监护仪的消毒:每日用500mg/L的84消毒擦拭呼吸机面板及监护仪。
呼吸机管道,一患儿更换1 次; 同一患儿,每3 d 更换一次,呼吸机管路及湿化瓶消毒液浸泡后由供应室统一高压消毒。
湿化水采用灭菌注射用水。
暖箱消毒:每日用500mg/L的84消毒液擦拭1 次,由内而外、由上至下,一暖箱一消毒毛巾; 水槽内每日更换蒸馏水1 次; 暖箱过滤网2 个月清洗更换1 次; 出院病人进行终末消毒,长期住院者暖箱每周更
换1 次。
奶具及衣物的消毒:患儿所用的奶具在科室内温水清洗,在干燥箱中干燥后装入储槽,送中心供应室统一消毒;使用时一人一用一消毒。
衣物清洗后打包送供应室统一消毒。
其他器械的消毒:喉镜叶片使用后用清水冲洗,然后用碘伏、酒精分别消毒后晾干备用;气管插管导丝使用后先清水清洗,再送供应室消毒后制成无菌包装,保质期3个月;使用一次性输氧管道,一人一用,氧气湿化瓶蒸馏水每日更换; 导线用酒精擦拭1 次/d; 吸痰器连接管一人一更换,吸痰器储液瓶、连接管及橡胶瓶盖每日用500mg/L 的84消毒液消毒30 min。
2.5 建立日常工作的院感理念:医护人员的操作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
查房时先查非感染性患者及早产儿,后感染性患者及足月儿;治疗方案尽量简单,减少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机械通气的患儿,吸痰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管路一人一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戴无菌手套。
日常静脉穿刺及留置针护理时,严格消毒。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专人负责,治疗集中操作;加强基础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球护理眼部,利福平滴眼液,预防结膜炎; 用1%~2% 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1~2 次/d;每日过氧化氢消毒脐部、残端及脐轮,分泌物用过氧化氢擦洗,生理盐水洗净后再涂碘伏; 脐周潮红,残端有腐臭味、脓性分泌物者,按感染伤口处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使用一次性尿布。
2.6对于需要隔离治疗的患儿按照有关的规定给与单独隔离,配备
必要的治疗设备及人员,完成治疗后病室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并进行环境卫生学的监测。
综上所述,因为新生儿科自身的特点,院内感染始终是新生儿科工作的重点之一。
院内感染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强监管,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院感意识,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是控制院内感染的主要手段。
同时,还应结合各个单位自身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院内感染降低至最小。
参考文献:、
1.耿秋菊,张楠,赵青 NICU早产儿不良刺激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 (11) 1:16.
2.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hospital-acquired, ventilator-associated, and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J]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 171 (4): 388-416.
3.Mermel LA, Farr BM, Sherertz RJ, et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 [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1, 22( 4): 222-242. 4.周晓春.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4):43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