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生成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教学问题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生成教学问题研究摘要: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必须建立起几种理念:一是语文课本教学建立起一种活性的知识教学观;二是必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知识向能力的生成的教学观;三是必须建立起一种能力在过程中开创、生成、提升的教学观。
惟有如此,才能构建起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本教学新视野,探索语文生成教学的新方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教学策略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
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笔者有幸观摩过多次国家或省市级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那些好评如潮的“精彩”课堂,往往是这样一道风景线:现代教育技术贯穿始终,声像效果与个人风采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师生互动也很多,语文课堂也显得很是热闹,但我总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往往更能体现教者的教育智慧,更多的像是教者的个人演唱会,那些看似积极主动的学生不过就是舞台上跑龙套的群众演员。
一阵繁华和喧嚣过后,其实学生心中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样的课堂充其量就像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或上海世博会黄浦江畔的焰火表演一样,只能算是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
很难说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
教学华丽精彩一些固然很好,但不能不问实情,没有实效的花哨。
课堂应是朴实与华丽的结合。
能真正注重所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生成的好课更是寥寥无几。
其实所谓好课就是能切切实实给学生东西,让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自主的学习,这才是新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精彩。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生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教师的教学预设,也可以说,这是实现学生能力生成的最主要因素。
教师是预设的主体,充分的预设既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的更有价值的生成的基础。
浅谈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身的引导作用。
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课堂“预设”更好地走向“生成”呢? 这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应有追求。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首先应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最后,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加强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综述以上,我们知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已。
教师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
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
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的 希 望 , 学 生 渗 透 r人 文 素 养 , 时 对 埘 同 “ 天”有了更深一层 的理解。 春
2在 学生 质疑 中 “ 成 ” 生
“ 牛是 语 文学 习的 主人 ” 是一 个 十 分 学 , 深 刻 而 带根 本 性 的 命 题 。教 师 的 “ 教” 从 根本 上说是 为学 的 “ ”服务 的, 文课 堂 学 语 教学 必须密 切关注 学生的 学习需 求 , 以学定 “ 教 ” 顺学 而 导 ” 、“ 。课 童 上要 让 学 生 的 学 习需 求 得 剑 反 映 , 须 重 学 牛 的 质 疑 问 难 。 必 质疑 是学 习中宝贵的品 质。有 疑而有求 , 有 求而 有所 生成 , 有所 提高 。从 质疑 出发 , 离 文 本更近 , 从而 缩短学 生与文 本之 间的距离 。 我们 的教 学应该 在挖掘 教材 的固有价 值和 潜 广 l价值 中, 土 让学 生不断生 成问题 。初读中有 质 疑, 品读 中有 质疑 , 深读 中更有 质疑 。在 质疑 中进行 师牛对话 、 生生对话 、 本对话 。 不怕 『 得蠢 , 怕 不问 , 愚 蠢的 问题 也是 问题 。 日 ] 就 最 不 成 熟 的 质 疑 也 可 以 训 练 成 成 熟 的 质 疑 。 整 堂 课让 质疑 贯彻始 终 , 教师有机 点拨 , 使课 堂 乍成 变得 灵 动而 厚 重 。 如 教学 《 草船 借箭 , 有学 孛 质疑为 什 么 鲁肃 不 向周瑜如实 汇报 ?为什 么他 会答应 帮 诸葛 亮并为他 保守秘密? 有质疑 引起大 家的讨论 , 在展 开讨论的过 程 中也认识 r鲁肃 的 为人 。有人更从 深 层理 解 :这说 明诸葛亮知 人心 。诸葛亮为 人谨慎 , “ 把这 么机密的事告诉鲁 肃诈请他帮忙 , 这证 明 鲁肃肯定是 个嗥道的人 , 诸葛亮 完全信任他 。 ”
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有效统一

语文课堂,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摘要本文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教学实例,试从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利用动态生成,提高预设质量;统一预设生成,提高语文课堂实效三个方面论述两者有机统一以及对语文课堂实际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预设生成有效统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
语文课堂就是应该在不断生成中前进的,而预设则又是整个课堂的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点。
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统一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预设和生成的有效统一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二者缺一不可。
一、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预设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生成学习的起点。
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像教学设计、教案等就是预设的产物。
预设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预设凝聚了教师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
没有生成,课堂如一潭死水,机械而没有生气。
课堂不应只是预设的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应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如苏教版九下的《送行》是篇幽默散文,它描写了作者在车站遇到勒罗从事专职送行时的表演。
文章蕴涵着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实感的渴望。
在教学设计时我原来计划是让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到作者所需表现的深层内涵,然而由于文本略显艰涩,我就临时改变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我挑出一些重要的细节和场景,让学生自己对课本部分内容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反复修改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
高中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探讨

对 于高 中语 文课堂教学来 说 ,预设与生成 是相辅相 成 、不可 《祝福》一文的教学中 ,教师在指导高 中生对课 文内容进行充分 的 分 割的 ,既有对立性 ,又有统一性。在教学 中,如果没有提前精心 阅读与感知之后 ,学生对祥林嫂 的悲惨遭遇有 了明确的 了解 ,同
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 堂教学 就不可能扎 实开展 ,教学过程 也不会 时也对祥林嫂的真正死因产生了疑问 ,并在课 堂上 提出 了问题 :
生学 习过程 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课 堂教 学中可能出现的对正常 的 主观能动性的激起与发挥 ,更加重视高 中生的创新发展 与个 性发
教学进程有影 响的多种问题。有了充分的预设 ,高 中语文课堂教 挥 ,鼓励高 中生能够在教师精心预设 的各种 活动环节 中有足够 的
学 才能够真 正开展。
收获 ,得到有效的生成 ,这就要求教师的预设必须 足够精心 、科
二、把握好高 中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策略
就是教 师依据教学 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 的要求提 前设 定好的教学
(一 )精 心预设才能得 到理想的生成
活 动与教学环节 ,主要 包括对教 材的深度挖 掘 ,对教学 目标 的科
随着新课程 改革 的不 断推进 ,素质教育理念逐 渐影响 了广大
学设定 ,对教学过程 的精心设计 ,对学生 学习基础 的充分把握 ,学 的高中语 文教师的教 育教学工作 ,教师在教学 中更加重视高 中生
意 见,整个课 堂进程就会 受到影响 ,就会使课 堂教学 不能依 照教 发展 。因此在高 中语文课堂教学 中,教师应 当高度重视 预设 与生
师的预设 开展 ,出现“跑偏 ”现象 ,教 师便会 想方设法 把学生 引导 成 的共 同发展 、共 同进步 ,不断探 究教学 内容 ,深度挖 掘教 育因
正确处理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策略

“ 教材 无非是个例子 , 它是促进学 生发展 的一种载体。 因此 , 教师应 该突破教材
教材的奴隶 。要做到既遵 循于教材 , 又不 囿于教材 ;既要凭借教材 ,又要跳 出教 材 。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 , 唤醒学 生的表现欲望 , 飞他们想 象的翅膀 , 放 给 予他们 自由表现 的空间 ,还学生・个美 丽、 新奇、 充满灵性的世界 。 ( 改变 对 教 案 的认 识 , 再把 教 2) 不
预 设 的过 程更 加丰 盈 。
那 么 教 师 要 怎 样 正 确 处 理 语 文 教 学 中预 越。生成使预设的 目标 更加 多元 , 生成使 是把 学生视 为与教 师平 等的 “ ” 待 。 人 看
要求 的、激发学 生积极 性、主动性 的生
动 、 谐 的语 文 课 堂 呢? 和
2预 设 为 了更 好 的 生成 , 成 又 丰 盈 经 指 出 , 材 和 教案 只 是个 剧 本 , 学 . 生 教 教
了预 设 。
求。” 新课改已经在全 国蓬勃展开 , 由 但
有 了充分 的预设 , 师才能真正 “ 教 顺 则 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 演 对剧 本 独具 匠心 的诠 释 和
于应试教 育指挥棒的存在 ,语 文课堂上 学而导 ” ,才能从容不迫 地面对学生 , 才 演 员对所 演角 色的 创造。所 以 , 在课 程
构建预设和生成相和谐初中语文课堂论文

构建预设和生成相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文化。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课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产的过程。
只有高质量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产。
没有对生成心存期待,那么预设必然僵化。
重视生成,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一、预设是进行译文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教学资料,这正是我们所说的预设。
不言而喻,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预设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师要做好预设,一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以教材为基点,预设成教材中使用的教案。
一是要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设想怎样围绕教学计划去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
以下是预设《羚羊木雕》一课的教学计划。
l.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养沟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丈内容,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过程:先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和困惑。
再深入研究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
最后整体感知课文,进行课外延展,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生成是语文课堂的一道美丽风景从以上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在教师的设想中完成的。
诚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因素,但仍然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也正是预设的不足之处。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阅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作为读者,是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机能动性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体,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生成,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论文

生成,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而生成性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它使学习的实施充满创造性。
教师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适度引导,使生成更富有效果。
预设不是要限制生成,而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完成研究目标和内容的催化剂。
研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就体现在不可预知行为增加的程度,研究性学习的魅力也就在于其生成性。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生命;光彩“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且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光彩。
一、捕捉生成的切入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
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1.文本的空白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课堂中的亮点在课堂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惊人之语”,这是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
3.学生的错误也有价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正确与错误都是正常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不全是坏事,关键是教师要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初探【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重构教学预设、催化课堂生成、寻求动态平衡也许是做到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良策。
【关键词】教学预设动态生成和谐统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了。
他们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东西。
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很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
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便导致旁逸斜出,无谓争辩,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却掩盖不了教学实质的苍白。
我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我们试图从以下二个视角来阐述我们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重构教学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
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细致的分析一下这些精致的教学预设,会发现其实质是以认识的逻辑与思维的逻辑来取代审美的规律,以归纳和演绎取代直觉与情感体验。
为了尽可能排除不确定因素,教师不仅力图用逻辑的力量来征服学生,还用逻辑的方法来操纵文本。
即使完美无憾的”至文”,也可以用思维的手术刀“以无厚入有间”,进行逻辑切割。
这些教师可以当堂演示,也可以指导学生操作。
随后便可以让学生感受一堆堆材料,然后分析综合成一些结论(即教学目标)。
这样的预设由于过于精细和强韧,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他们在课堂上既役于人(教师)也役于物(教材)。
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因为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不过这种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精心备课有了很大不同,从预设的出发点到预设的内容都应作重新建构。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预设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它应凸显出以下三点:
1、要将落实课程的新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如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
2、要具体而周密的设计如何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怎样促使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
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
3、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教学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
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着教学创造。
二、催化课堂生成
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
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
那么除了必要的预设,我们在这“无法预约的美丽”到来之前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首先我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生成”的生长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长点出现时因毫无准备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
我们认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生成的生长点主要有这三个方面:
1、学习困难。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或提出一些他们没
弄懂的问题;对错误的纠正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又是碰撞生成火花的良机。
2、环境异常。
教学中由于教学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另外,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3、灵感闪现。
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
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教学内容的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
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
1、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活动描述为“一种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精神、情感不断交流,理想、信念不断生成的过程”。
的确,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
相对于传统教学,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的教学,充满着生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人格魅力。
而营造互动对话的氛围,离不开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2、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
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程式而固定不变。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
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
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相反,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