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关于袁隆平的简短故事

关于袁隆平的简短故事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被誉为“稻香故事的主角”。
袁隆平于1930年出
生在中国湖南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小立志要解决中国农民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在农学专业毕业后,积极投身于水稻育种研究。
他不畏艰辛,深入实地
调查,发现中国水稻生产存在巨大的困难。
于是,他决心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袁隆平终于成功地培育出第一棵高产杂交水稻。
这一成
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他的培育技术为中国解决了粮食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乃至全球
的水稻生产,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事迹被年轻一代广泛传颂,成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榜样。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有梦想和付出努力,就能够改变
世界。
他的坚持和毅力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创新和追求进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袁隆平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坚定地走在追求知识和科技进步的道路上。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5篇学习事迹网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5篇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篇1】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
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
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
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
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
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
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
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
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
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的主要事迹【篇2】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
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来袁隆平家闹事,还把袁隆平精心研制的杂交水稻摔烂,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几盆比较好的给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来的心血就会在这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
袁隆平的故事15则

袁隆平的故事15则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创始人,是国际上最早、最具影响力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之一。
他的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袁隆平的故事15则。
第一则:母亲的影响袁隆平出生在中国湖南农村,从小家境贫困。
然而,他的母亲教育他要勤奋努力,追求知识。
母亲对袁隆平的影响使他心怀梦想,并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
第二则:农村种田经验袁隆平在农村长大,从小就有丰富的种田经验。
这为他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基础,因为他深刻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
第三则:埋头刻苦研究袁隆平在南方农业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勤奋努力,埋头苦干。
他在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农业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第四则:水稻杂交育种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水稻杂交,他成功地培育出高产、抗病、品质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
这项创新对解决全球粮食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则:跨国研究合作袁隆平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得到了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参与。
他与国际学者们合作,共同研究、交流,不断推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
第六则:国际荣誉袁隆平因其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了许多国际奖项和荣誉。
他被视为农业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并受到了全球科学界的尊崇和赞誉。
第七则:精益求精尽管袁隆平已经取得了众多成就,但他仍然不满足于现状。
他持续不断地改进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致力于培育更高产、更抗逆的水稻品种,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八则:帮助农民袁隆平一直关注中国农民的困境,并致力于帮助他们解决种植问题。
他不仅研发新的水稻品种,还通过教育和培训农民,提升他们的种植技术和收入。
第九则:水稻技术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推广至全国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南方,出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这为中国和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带来了重要的益处。
第十则:农业可持续发展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产、抗病的杂交水稻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减少了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有助于环境保护。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主要内容

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主要内容袁隆平的故事概括为幼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长大后以农报国,在西南农学院任职,于1975年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技术,并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的研制工作。
一、幼时逃难生活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动乱年代,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重庆求学时,经历了大轰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因此,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二、西南农大教书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
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
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三、发现特殊水稻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四、引入野生稻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
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五、发明杂交水稻袁隆平在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六、研究转基因水稻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
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七、研究水稻突破性技术2017年9月,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稻之⽗袁隆平的故事⽔稻之⽗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次绿⾊⾰命”,给整个⼈类带来了福⾳。
以下是⼩编整理的⽔稻之⽗袁隆平的故事,欢迎阅读。
现为中国⼯程院院⼠的袁隆平,从60年代起致⼒于杂交⽔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
1976⾄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稻种植⾯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1000亿公⽄。
1979年,杂交⽔稻作为我国第⼀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以后,他⼜研制出⼀批⽐现有三系杂交⽔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江南北的农⽥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稻。
杂交⽔稻的⼤⾯积推⼴应⽤,为我国粮⾷增产发挥了重要作⽤。
袁隆平的杂交⽔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稻。
袁隆平的努⼒,也为解决世界粮⾷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作者”等光荣称号。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
国际同⾏称他为“杂交⽔稻之⽗”。
⼈物故事 袁隆平,1930年9⽉⽣于北平,1949年8⽉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
1953年8⽉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长达19年的教学⽣涯中,袁隆平⼀⾯教学,⼀⾯从事⽣产实践、选择课题进⾏科学研究,开始⾛上了作物育种之路。
由于开展杂交⽔稻研究的需要,袁隆平1971年2⽉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稻研究⼯作。
为加强和协调杂交⽔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成⽴了全国性的杂交⽔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后⼜成⽴国家杂交⽔稻⼯程技术研究中⼼,均由袁隆平任中⼼主任⾄今。
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程院院⼠。
1960年袁隆平从⼀些学报上获悉杂交⾼粱、杂交⽟⽶、⽆籽西⽠等,都已⼴泛应⽤于国内外⽣产中。
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常重要的意义。
袁隆平的趣味小故事

袁隆平的趣味小故事
袁隆平,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有一个趣味小故事便是他在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的一个意外发现。
在一个农田里,袁隆平准备进行杂交水稻试验。
他将两种不同的水稻品种分别种植在相邻的田地中,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然而,一天,他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个水稻田中的杂交水稻居然出现了异常的情况。
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茎秆变得特别高大,叶子也比普通水稻要大而茂密。
另外,他还发现,这些杂交水稻的稻穗特别多,而且产量比普通水稻要高。
这使得袁隆平非常惊喜和好奇。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袁隆平才发现,正是这个意外的杂交导致了水稻的这些变化。
他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被称为“超级杂交水稻”。
这一发现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让袁隆平声名远扬。
袁隆平的这个趣味小故事就展示了科学探索中的意外发现和创造力的力量。
通过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了一个令他惊喜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研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也是科学家们在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有时候意外的发现能够开辟出新的领域和突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袁隆平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使人激励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袁隆平的励志故事1:试验逃过劫难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袁隆平的故事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
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
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
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
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
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
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
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
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
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
交水稻,增产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