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袁隆平的故事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

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

交水稻,增产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电影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电影《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阅读及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16.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7.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doc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 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 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故事。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 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 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 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 民做实事。 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 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 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 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 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 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 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 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 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 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 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 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设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课型:活动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科学家袁隆平的图片、故事,人生经历等资料,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故事和事迹了解袁隆平,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感。 2、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利用阅读故事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并按照教育经历、科研之路,水稻知识、主要贡献、个人荣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1、师:展示两张照片,并让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农作物的名称--水稻 2、师:提到水稻,你们能想到哪位科学家--袁隆平 3、师:展示关于袁隆平的照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二)讲授新课 1、主要贡献 师: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给你们的课后作业你们有没有完成啊 生:完成了

师:真棒!上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你们课后查阅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摘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 生:拿出资料。 师:袁隆平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具体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生:........ 师:非常好,说的比较全面,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作出的贡献进行归纳整理。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亿公顷, 增产稻谷亿多吨。 (3)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个人荣誉 师:袁隆平一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奖项,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摘录的相关内容。 生:........ 师: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的个人荣誉进行归纳整理。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2001年2月19日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10 获世界粮食奖 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3月当选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4-01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 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像刀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在美国讲学时发现原来的手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为解决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图名利和享受的人生风范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北京版

袁隆平的日常生活 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像刀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10年前报纸上曾描写过的那种白色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乍一看,以为是一块儿童玩具表,他却说这是在美国讲学时发现原来的手表不见了,临时花45美元买的卡西欧表,造型很不错。 袁隆平每年手里多的时候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两层楼房像普遍农舍一样,掩映在椰林丛中,椰子树之间扯起一根铁丝晾晒衣物。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袁隆平今年70多岁了,每天工作到凌晨一点,早上七点半起床,做一会儿运动,吃过早饭就进入实验室,中午稍稍躺一会儿,上午、下午各去一趟田里,晚饭后到海里游一会儿泳,然后与大家一起看新闻联播。他房里就是一张简易大床,两把竹椅,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中心给他买了一台彩电,他把彩电放在会议室,与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看完新闻后,继续工作。 他肠胃不好,有过敏性肠炎,自己做饭炒菜,清茶淡饭,饭前爱吃一点花生米,从不用筷子,手拈了往嘴里送。 袁隆平用他的智慧和能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为解决中国以至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做出了足以名垂青史的贡献。但他的贡献远不止如此,他献身科学的精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不图名利和享受的人生风范是对社会的另一种贡献,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 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doc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的故事 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pi ǎo)”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lǒng)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gěng)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xiān)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jīng)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资料一】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资料二】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于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用九年时间于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并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为此,他于1981年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20xx年2月19日,袁隆平被被授予20xx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育成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中国一九九六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对超级稻的协作研究。 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基于这一成

果,中国在19xx年宣布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在云南试种的50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高达1137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如今,袁隆平身兼多职,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这位自称农民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70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主题阅读不迷 信权威的袁隆平北京版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pi ǎo)”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lǒng)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gěng)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xiān)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jīng)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年月日,北大百年讲堂发布中国心灵富豪榜,袁隆平名列榜首。 主办方给他的评语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上,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人物小传袁隆平,年出生于北京,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和栽培,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由于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贡献,他先后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国内大奖和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国际大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精华素材杂交水稻之父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曾这样评价袁隆平。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

花搞杂交。 这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 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年大面积制种成功。 当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杂交水稻。 年定点示范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 亿亩,占水稻面积的。 %,而总产量占。 %。 十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 亿亩,累计增产稻谷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交口称誉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

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一颗种子改变世界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 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 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 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 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 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 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 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 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 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他选择了农校 1930年9月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 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 为了纪念次子降生于北平,袁兴烈先生按照袁氏家族隆字的排辈,为 其取名隆平。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 分子。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 一口流利的英语。 袁隆平少年时代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尤其酷爱游泳。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当父亲问他将来的志向时,他回答得很干脆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于是,他决定到重庆相辉学院去学农,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毕业后,袁隆平提着简单的行李,奔向了安江农校。 袁隆平是那里惟一来自大城市的教师。

早在重庆读书期间,袁隆平便接触到了当时欧美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 尔和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道它对良种繁殖发挥了重大 作用。 坐落在湘西深山地带的安江农校,渐渐地将袁隆平熏陶出了一种庄稼 味。 他赤脚在稻田里插秧、薅草,以自己的肢体与土地交流,用自己的肢 体揣度水田的深浅和红土壤的松粘。 袁隆平逐渐认识到,在这个地球上,玉米种植面积数第一,水稻种植 面积数第二。 可以这样说,在日常生活中,人和水稻是须臾不可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稻米养育了人类。 就是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袁隆平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 验的科研课题,试验场地就设在学校分给他的半亩自留地上。 从此。 袁隆平踏上了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 1960年春天,袁隆平在他那半亩试验田里,把稻种播下去,他认真地观察着每一株水稻的成长,一次偶然的发现,使得他眼前为之一亮———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俏丽而挺拔的株形,手掌般的稻穗,那样 生动、那样鲜活地呈现在他的眼前,它是拥挤的生命中的一位巍然挺立的 俊美少年!他发现了它,如同发现了一座金矿,真是快活极了! 想不到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影响了袁隆平的一生。 他将这鹤立鸡群的稻株结出的170粒稻种精心收集起来,次年,播种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案例 水稻作为全球主要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是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21世纪的地球上,依然有8亿人处于粮食短缺状态,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袁隆平带领他的中国科研队伍,穿越科学的阴霾,赋予世界强大的战胜饥饿的力量。中国的杂交水稻因此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如印度和越南等,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德国、埃及、美国、印尼、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 005年7月,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外交”的建议,就是积极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杂交水稻,帮助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扩大中国的影响,以此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袁隆平院士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湖南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处处长鲁华经常出国执行政府间的杂交稻合作协议,她向记者感慨:在国外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每当到一个国家,无一例外地受到当地人热情接待,有一次,在乌兹别克斯坦,该国的农业部长、科技部长听说鲁华来自袁隆平所在的湖南,高兴像孩子似的,亲自招呼她坐在旁边,给她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五彩云帽。湖南省农科院开发处副处长方志辉2003年9月和鲁华一起去过印尼的杂交水稻示范基地,亲眼目睹感人的一幕:中国杂交稻为当地农民增产最高达到93%,他们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高喊“八古斯!八古斯!”“中国万岁!”,一群又一群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向来自杂交水稻故乡的中国人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35.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虽然家境还过得去,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躲避战乱,父母带他辗转于北京、重庆、武汉、南京等地。 袁隆平8岁的时候,随着父母从汉口逃难来到湖南桃源县。有一天,好不容易等到一条船,逃难的人群纷纷往船上挤,弟弟一不小心把他从船头挤下去,他一头栽到滚滚的江水中。一位老船工飞身跳下水,袁隆平才算捡回一条命。大难不死的袁隆平决心像船工老伯那样学会游泳,也能在危机时刻跳下水救人。 后来,他们又举家逃到重庆。夏日的傍晚,袁隆平放学后一路跑回家,放下书包就跑到长江边,投身的江水中是他最惬意的事。他先学会踩水,再学蛙泳,可是速度不够快。真要去救人,太慢了怎么行?经过勤学苦练,终于又学会了“自由式”。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竟胆大包天,敢于去横渡长江了! 1947年,他家已经迁回汉口。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时,他抢着报名参赛,他虽然十六七岁了,可是个头瘦小,体育教师不同意他参赛。他暗自穿好了运动服,搭了另一个参赛同学的自行车,悄悄地混进赛场,最后竟一举夺得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 袁隆平生长于大城市,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了农业和乡村事业,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袁隆平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园艺场里满目青翠,小草青青,各种美丽的花儿争奇斗艳,水果持满枝头。袁隆平心想,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世外桃源”吧,如果长大后能在这样的“仙境”中工作该多好。这次参观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最终把袁隆平召唤到浩瀚的农田中。看来我们要感谢他的小学老师,要不然就没有我们以后的“杂交水稻之父”了。童年的袁隆平十分好动,喜欢无拘无束。上中学时,他喜欢外语、地理、化学,可以得很高的分数,他不太喜欢数学,一般就是及格水平。当时他和同学林华宝还有一段“交易”,林华宝的数学特别好,他帮袁隆平改数学习题,袁隆平教林华宝游泳。为此他们两人还签了“合同”。 【自我评价】 1.我会填。 “辗转”一词中“辗”字的读音是(),字义是()。 2.用下列字组成新字,并写下来。 月身君女羽 卒开旦朵羊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八十几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场上,为我国的水稻研究事业做着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最好的诠释。 他的奋斗经历 没有挨过饿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价值。“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几乎看不到因为吃不饱饭而晕倒的人, 更别说死于饥饿的人了。吃树皮、吃草根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 我们仅仅只是把他当做爷爷、奶奶辈讲的传奇故事罢了。的确,我们是没有挨过饿的一代, 我们对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 (蔡爽,不喜欢袁隆平,他种的杂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他。但我们不能否认他所做出的贡献,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没有他的话,可能没有人能养活中国、养活世界。 袁隆平成长的年代, 正值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 尝尽逃难的艰辛。于是他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想为国家发展做点什么。 起初因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 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农校教书,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 ,它位于湘西南,是湘与云贵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现在还是一个镇,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 那地方挺穷的) 所以我对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觉得他也就是农民出身。其实他也是可以称为“官二代的” ,他父亲袁兴烈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 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父亲本来想让他报考南京重点, 日后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他却因为自己的兴趣毅然选择了农学,选择了一个这么艰苦的职业, 我挺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的。 毕业以后, 他父亲本来是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的, 但因为励志要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于是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在农校教书的日子, 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 它不像北方的麦地, 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 即使在以前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时候, 耕种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安江是湘西与云贵高原交界的一块峡谷盆地,虽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峡谷”二字没有,所谓的峡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缓一点, 但种庄稼首先也要开山, 开垦梯田一般开垦不出多大的地方, 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图片那么优美,一般都是很小的一块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设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教学 设计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课型:活动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科学家袁隆平的图片、故事,人生经历等资料,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故事和事迹了解袁隆平,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感。 2、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利用阅读故事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并按照教育经历、科研之路,水稻知识、主要贡献、个人荣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1、师:展示两张照片,并让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农作物的名称--水稻 2、师:提到水稻,你们能想到哪位科学家?--袁隆平

3、师:展示关于袁隆平的照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二)讲授新课 1、主要贡献 师: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给你们的课后作业你们有没有完成啊? 生:完成了 师:真棒!上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你们课后查阅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摘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 生:拿出资料。 师:袁隆平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具体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生:........ 师:非常好,说的比较全面,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作出的贡献进行归纳整理。 (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3.4亿公顷, 增产稻谷4.5亿多吨。 (3)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2、个人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