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城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

攀枝花城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
攀枝花城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四)功能空间布局结构

未来的攀枝花市呈现特色鲜明的“都市环+放射组团”的“阳光型”城市结构。

(五)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片”:

“一心”:以机场为中心的城市绿核;

“两轴”:以沿金沙江的东西向轴线和沿仁和沟的南北向轴线为发展轴线;

“四片”:由炳草岗-仁和的江南片区、弄弄坪-瓜子坪的江北片区、格里坪-清香坪的城西片区和金江-团山-马店河-立柯-迤资的城东片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空间。

1.江南片区:由炳草岗、渡仁(含橄榄坪、那招、干坝塘、乐弄等城市新增用地)等功能区组成。本片区是城市中心区,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提升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完善城市职能。完善市级行政办公、博物馆、剧院、科技馆等行政、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在干坝塘一带设置城市中心,在炳草岗、那招设置片区中心。

2.江北片区:由弄弄坪、攀密组成,以发展选矿业、稀有金属冶金为基础,集生活、生产、物流及其它相关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的城市片区。规划期内应强化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逐步搬迁与工业用地紧邻的居住用地;随着攀密地区矿产资源的枯竭,远期考虑工业用地搬迁的可能性。江北片区中心设置在东风。

3.城西片区:清香坪及以西城市规划用地。该片区西部重点发

展煤化工和建材工业,并配套居住和服务设施;东部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服务配套为主。城西片区中心设置在清香坪。

4.城东片区:由青龙山-金江和团山-马店河-迤资一线用地组成。该片区的团山-马店河-迤资主要以钒钛产业和电冶化工产业发展为主,青龙山、金江是其后勤服务中心,并集中发展仓储物流业。该片区是攀枝花未来城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东片区中心规划在金江镇。

五、空间管制

为加强空间管制,保障规划可操作性,将规划区尤其是中心城区周边地带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用于指导各项开发建设行为。

禁建区:

分为绝对禁建区和相对禁建区两类

(一)绝对禁建区

包括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Ⅰ级保护林地等地域。

(二)相对禁建区

包括Ⅱ级保护林地、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文物保护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区、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公路建筑控制区、电力线路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为大的区段,以及其他对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城市安全等有重大影响需控制开发但不属于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明文保护的地域。

限建区:城市规划区内海拔高度1400米以上、坡度大于30°

的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区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河等水系两侧30米防护绿地范围以及城区组团间防护林带,一般农田、林地、园地,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机场噪声控制区等。

限建区内应严格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控制开发量;严格限制与水利建设、环境建设无关的设施及建筑在滨江路以外的沿江区域落户,已建设的污染企业要逐渐迁出;严禁片区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向金沙江、雅砻江、大河等排放。

适建区:城市规划区内海拔高度1400米以下、坡度小于30°的区域。

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认真执行环保政策,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严禁过大改变地形地貌,选择适当施工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各片区间的绿化缓冲带的建设,提高绿化率,使人工建筑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因基础设施如道路、停车场的建设而产生的景观创伤面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加以修复,并尽量与造景相结合。

已建区:城市规划区内的现状建成区。

进行旧城更新与改造,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根据产业布局,保持现有较为大型的企业,整合有污染的中小型企业,统一治理;强化建设现有工业用地与城市建设区之间的防护隔离绿带,提高厂区环境质量;整合现状质量较好的居住小区,完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有浓厚生活气息及优美景观的生活服务中心;逐步搬迁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的工业企业,将土地逐步置换成第三产业用地;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绿地建设,以行政办公、

体育文化设施等的建设带动区域发展。

六、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一)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布局,使城区绿地逐步向四周延伸,外围防护绿带紧密环绕,中心绿地均衡布局,构筑一个人居环境安全、优美、舒适的生态良好的“山水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实现“蓝天、青山、绿色家园”的总体构想。

至规划期末,城市绿地总量达到19.3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08%。

(二)绿地系统结构

按照“环圈围绕,点面结合,大小配置,绿廊联系”的思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形成“群山环绕、山水连城”、“一心、二环、三带、多点、多廊”的绿地结构。

“群山环绕”:攀枝花中心城区被大黑山森林公园、苏铁自然保护区、宝鼎煤炭采空修复区、兰尖(朱)矿山修复区、岩神山森林公园等山体环绕,是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下垫面空气环流状况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绿色屏障。

规划在保持现有大黑山森林公园、苏铁自然保护区、岩神山森林公园基础上,加大对宝鼎煤炭开采区和兰尖(朱)矿开采区整治力度,修复裸露山体,增加城市“绿肺”产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山水连城”:城区用地呈长条状,背山面水的用地特征,规划通过山水间的通廊连接山的绿色和水的蓝色,协调“山、水、城”

之间的关系,打造山水连城的城市特征。

一心:保安营飞机场是城市制高点,是城市出入口和展示窗,是城市绿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区域,围绕保安营机场山体绿化、景观风貌打造,形成城市绿化核心。

二环:城市四周山峦环抱,特色鲜明,规划依托周边山体建设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林带等,形成城市外围的生态绿环;另外,依托城市外围高速(攀大高速、京昆高速、丽攀高速等)绿化防护绿带串联生态绿地形成城市外层生态绿环。

三带:结合金沙江、雅砻江、仁和沟两岸形成的三条滨江绿化廊道。

多点: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修复区、城市公园等绿地重点建设区形成的多个城市绿化次核心、绿化节点。

多廊:连接山水之间的多条山水通廊。

七、综合交通规划

(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构建全国性交通枢纽。

对外交通应加强攀枝花与成都、昆明等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优化攀枝花对四川凉山州地区、云南北部地区的交通辐射。

优化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连接和转换、重要交通节点的客货运分流。

城市内部交通应注重片区间快速交通的建设,各片区内部应强化道路网络的完善。

(二)客运枢纽

按照地域平衡分布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规划建设攀枝花市综合客运中心、攀枝花市客运南站(即火车南站长途汽车站)、攀枝花汽车客运西站和旅游客运站。

(三)货运枢纽

货运枢纽:根据城市用地总体布局和交通设施布局,改、扩建金江、格里坪、密地货运枢纽,新建总发、鱼塘、马店河货运枢纽,同时结合需要在各片区设置区域物流配送中心。

(四)城市道路交通结构

城市道路形成“两环两横多联”的主骨架:

“两环”:

外环:攀枝花绕城高速公路环,中心城区交通保护壳,分流过境交通;

内环:中心区以及各大片区之间的快速直接联系通道,区域快速通道。

“两横”为内环主干路向西区的联络通道:

一横:西区北通道;

二横:西区沿江通道。

“多联”:以内环主干路为支撑,构建多条向各城市片区辐射的联络型主干路,尤其在瓜子坪片区规划炳瓜大桥,与密地大桥构建小环线。

(五)桥梁

城区规划建设炳草岗-瓜子坪大桥、大水井大桥、青龙山跨江

大桥、钒钛产业园区跨江大桥、迤资跨江大桥。

炳草岗-瓜子坪大桥:连接炳二区与瓜子坪。

大水井大桥:位于西区,连接清香坪与陶家渡。

青龙山跨江大桥:连接青龙山与三堆子。

钒钛产业园区跨江大桥:连接钒钛产业园区团山片区。

迤资跨江大桥:位于迤资片区。

(六)步行系统

注重利用山地城市的自然地形的特点,通过梯道连接不同高程的台地,以此加强城区的纵向交通联系。步行梯道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人流集中的地段设置人行地道或结合城市建筑设置人行天桥,满足市民的安全要求。公共活动场所、人行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地段必须考虑无障碍设计。

(七)城市轨道交通

结合城市结构性主干路设置轨道交通,满足城市交通需要。

规划攀枝花轨道交通环线、示范线,并预留西区线的建设通道。

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2010-2020)

前言 受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人民政府委托,我院负责编制《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 本次英州总体规划的修编是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英州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时期,用地结构和城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开发带来的人口规模、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市政和公共设施的供给压力、镇区用地发展方向发生改变等系列问题,是本次总规修编急于解决的。 在陵水县英州镇人民政府的领导和陵水县建设与国土环境资源局的大力配合下,2010年我院开始着手编制《陵水县英州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在2004版《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及深度要求》、《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和双方所签定的合同为依据,提供规划的全部图纸和文字资料。 在本次调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院得到县、镇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一并致谢。 三亚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1年4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及策略 第三章镇域总体规划 第一节村镇体系规划 第二节镇域交通规划 第三节镇域给水规划 第四节镇域供电规划 第五节镇域电信规划 第六节镇域广播电视规划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五章镇区建设用地布局 第六章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第七章镇区居住用地规划 第八章镇区公共设施规划 第九章镇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第十章镇区绿地及景观系统规划第一节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节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一章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镇区市政工程规划 第一节镇区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节镇区排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镇区供电工程规划 第四节镇区电信、邮政工程规划第十三章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四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五章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一节总则 第二节规划建设控制 第三节建筑设计管理 第十六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第十七章附则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 二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项目之子项目二现有及潜在的资源调查 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二〇〇八年一月 目录 前言 (2) 气候资源 (3) 1攀枝花市气候概况 (3) 2攀枝花市气候特点 (3) 土地资源 (6) 1 攀枝花市土地资源概况 (6) 2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7) 3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间题 (8) 矿产资源 (9) 1资源概况 (9) 2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2) 3与国内同行业的对比 (23)

4攀枝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24) 能源资源 (26) 1太阳能资源 (26) 2生物质能资源 (32) 3水能资源 (38) 4火电 (43) 5水能资源、火电能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43) 生物资源 (45) 1 攀枝花市生物资源概况 (45) 2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7) 3生物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49) 旅游资源 (51) 1攀枝花市旅游资源概况 (51) 2攀枝花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52) 3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 (53) 4周边旅游地区对攀枝花的启示 (54) 结语 (55) 前言 攀枝花市是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期过度的消耗,资源的最终枯竭将导致城市经济的衰退,甚至走向破产,因此所有资源型城市都会提前研究城市经济的转型,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是“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子课题之一,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是: ◎攀枝花市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现存存量 ◎攀枝花市二次资源和潜在资源的总量及可利用度 ◎攀枝花市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 ◎可再生资源的总量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大课题进入第二阶段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因此不作展开和评论性的描述。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攀枝花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1.前言 攀枝花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努力,已经形成规模化的铁、钒和钛产品生产能力,特别是攀枝花钛资源优势和钛产业技术创新给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确立了攀枝花作为重要钛产业基地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氯化钛白技术、硫酸法钛白技术、钛复合材料和钛合金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面对国内外巨大的钛白市场需求和钛合金应用领域的拓展,利用攀枝花丰富的钛资源,生产优质钛白制品、钛合金及系列钛产品,创建钒钛之都已经成为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对攀枝花钛资源布局、钛产业布局和重点企业进行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三区两县钛产业发展的认识,增强了发展钛产业和建设钒钛之都的信心,但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有针对地提出发展钛产业建议,希望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引导和促进钛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保证攀枝花钒钛之都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钛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1全球钛资源 全球钛资源分布较广,三十多个国家拥有钛资源。目前全球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钛资源主要是钛铁矿(岩矿、砂矿)

和天然金红石,其中钛铁矿占绝大多数。据2007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资料表明,全球钛铁矿基础储量约12亿吨(以TiO2计,下同),储量约6亿吨,金红石基础储量约1亿吨,储量5000万吨。全球钛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中国和印度。其中加拿大、中国、印度主要是钛岩矿;澳大利亚、美国主要是钛砂矿;南非的岩矿和砂矿均十分丰富,表2-1给出了世界钛资源储量及其分布情况。 表2-1 世界钛资源储量及其分布(以TiO2计,万吨)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城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编制内容、编制程序、成果要求。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总体规划从内容上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四个组成部分。 2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总体规划编制从工作阶段上可以分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总体规划技术成果的编制三个阶段。 (1)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 对城市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研,是整个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工作。需要通过文献、访谈、现场勘探等多种方法,对城市的区 域、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环境等展开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在收集与调研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查是一项重要内容。要对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数量和用地性质进行核查和分析,切 实掌握土地使用的真实状况和效益,分析人均用地水平、用地结构 和区域建设用地分配等资料。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全面和细 致的掌握,为提出合理、高效的土地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形成城市基础资料汇编,包括城市现状图和一套完整的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2)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和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是两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A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评价: 首先要系统的回顾历版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和技术内容,研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好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别是对现行 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和遗留的问题要进行认 真的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在此前提 下,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B 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深入分析和总结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城市现状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从落实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影响城市长期发展保 障要素,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等前提出 发,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城 市的发展条件和动力机制,科学合理的研究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 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为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依据。(2)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先编制总体规划纲要,经过审查的纲要也是总体规划成果审批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撰写专题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 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b 城市中心区规划 ●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纲要的成果要求 a 规划文本:规定性要求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 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人口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跨入新世纪,攀枝花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和素质等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显示出攀枝花市在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攀枝花市人口形势及人口发展趋势,对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富裕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十年来攀枝花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 一、现状及主要特点 ? (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减缓 ? 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注万人(表一),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十年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共增加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攀枝花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占全省的比重为%,比“五普”提高个百分点。 ? 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情况

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 ? (二)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攀枝花市人口密度提高 ? “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攀枝花市比重由“五普”的%上升为%,上升个百分点,东区上升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攀枝花市比重分别下降、、个百分点。 ?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攀枝花市人口密度由“五普”的每平方公里147人增加到“六普”的163人。东区人口密度一直居攀枝花市各区(县)之首,每平方公里达到2182人,比“五普”增加292人,比人口密度最小的盐边县高33倍。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每平方公里达到151人、102人、64人,比“五普”增加33人、6人、5人。西区每平方公里达到1311人,比“五普”减少67人。 ? (三)城镇人口继续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略有增长 ?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标志。“五普”以来,攀枝花市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六普”结果显示,攀枝花市城镇人口达到万人,城镇化率为%,比全省高个百分点。表明攀枝花市城镇化进程得以深入推进,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

镇总体规划(十二五)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原则、期限与范围 (1)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1)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发展 (1) 第五章城镇发展战略 (2) 第六章镇域村镇体系布局 (2) 第七章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2) 第八章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 第九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2) 第十章镇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 第二部分镇区规划 (3) 第十一规划指导思想 (3) 第十二城镇性质与规模 (3) 第十三镇区规划用地布局 (3) 第十四对外交通与道路规划 (5) 第十五绿地系统规划 (5) 第十六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6) 第十七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7) 第十八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8) 第二九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9) 第二十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0) 第二十一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11)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正确指导阿苇滩镇的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规范镇区的建设行为,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确保城镇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阿苇滩镇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在阿苇滩镇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由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单位,汇总各系统、各单位的发展要求而制定的。 第1.03条阿苇滩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1.04条阿苇滩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对镇规划区的所有建设开发行为,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及“一书两证”的核发。要坚决维护总体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大力宣传阿苇滩镇总体规划和各项规划管理制度,自觉遵章守法,严格依法办事。 第1.05条本规划所称镇域是指阿苇滩镇行政所辖范围,镇区是指阿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用地区域。 第1.06条因客观情况变化,需要变更阿苇滩镇总体规划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报批,下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应继续保持本规划的科学性和延续性,确保阿苇滩镇健康合理地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原则、期限与范围 第2.01条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阿苇滩镇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展条件,合理确定阿苇滩镇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战略。 第2.02条把阿苇滩镇建设成为阿勒泰市独具特色的城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配套设施,提升阿苇滩镇的城市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2.03条根据阿苇滩镇的实际情况和将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阿苇滩镇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2.04条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2.05条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 第2.06条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第2.07条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阶段: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25年。第2.08条本次规划编制按地域范围分为镇区规划。 镇区:阿苇滩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用地区域,总面积166.16公顷。 第三章区域协调发展 第3.01条加强与阿勒泰市、北屯镇、布尔津县等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与周边市、县在山区、荒漠地区、水源地区等的生态保护合作。 第3.02条加强山区、沙化地区的生态恢复的合作,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护生存基础,主要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工作。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4.01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大幅提高,初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规模适度扩大,城镇功能更加完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重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攀枝花人口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人口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跨入新世纪,攀枝花市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迁移和素质等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显示出攀枝花市在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和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十二五”时期是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攀枝花市人口形势及人口发展趋势,对打造百万人口城市,构建富裕幸福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十年来攀枝花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特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一、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人口总量增加,增长速度减缓 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点为标准时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注121.41万人(表一),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十年间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2.25万人,增长11.22%,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攀枝花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占全省的比重为1.51%,比“五普”提高0.2个百分点。 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常住人口情况

历次普查常住人口 (万人)增加量 (万人) 每年平均 增加量 (万人) 增长率 (%) 1964年“二普”28.93 1982年“三普”81.5252.59 2.92 5.92 1990年“四普”94.8113.29 1.66 1.91 2000年“五普”109.1714.36 1.44 1.42 2010年“六普”121.4112.25 1.22 1.07 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 (二)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攀枝花市人口密度提高 “六普”资料显示,攀枝花市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36.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0.01%。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攀枝花市比重由“五普”的18.7%上升为21.44%,上升2.74个百分点,东区上升1.09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攀枝花市比重分别下降2.23、0.93、0.64个百分点。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攀枝花市人口密度由“五普”的每平方公里147人增加到“六普”的163人。东区人口密度一直居攀枝花市各区(县)之首,每平方公里达到2182人,比“五普”增加292人,比人口密度最小的盐边县高33倍。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每平方公里达到151人、102人、64人,比“五普”增加33人、6人、5人。西区每平方公里达到1311人,比“五普”减少67人。 (三)城镇人口继续增加,少数民族人口略有增长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标志。“五普”以来,攀枝花市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引导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总结讲话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总结讲话 同志们: 大家在讨论中普遍认为我们这次会议十分必要,是非常及时的。**副总理在昨日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城市规划是第一资源,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再次明确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汪光焘同志的讲话内容非常全面,问题分析透彻,也对同志们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要性和基本要点的教育。结合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我对本次会议做一个小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二是一些地方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三是纠正此类盲目性的基本策略。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强调了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在这三者之间,城市规划是龙头,没有规划就没有健康有序的建设和管理。但是,我们以往在讲城市发展成绩时,很少有提及规划的功劳,反而是将城市建设的过失归咎于规划,城市规划往往成了替罪羊。大家都记得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时期,城市发展过快,各地乱建设曾是风起云涌,那时我国还没有《城市规划法》,却居然作出了城市规划停三年的决定。幸好这随后的三年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萧条期,各地也无钱搞建设,才不

至于出现大的问题。假如在当前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也作出城市规划停三年的决定,这就意味着火车头的动力非常足,却把轨道撤掉了那样糟糕。因为城镇化就像一列快速行驶的火车,城乡规划是轨道,是保持火车健康运行的轨道。如果把轨道拆掉,火车没有轨道而继续行驶,你说会出现什么问题?所以,我们现在都认为规划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必须指出容易被忽视的事实,即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管理体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功能日趋完善。至U过印度及非洲一些国家的同志都深有感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城市中,30?d50%的面积被贫民 窟所占据,城市道路拥挤不堪,污水横流,自来水普遍受污染等造成疾病流行。但是我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城市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进程促使人口分布从农村的松散状态转向了紧凑,人们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在指导基础设施合理分布、保证城市环境卫生、制止流行疾病的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现代城乡规划就是起源于欧洲的黑死病和其他流行疾病的防治。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保持了我国城市紧凑型的发展形态。除了开发区,我国城市建成区人均用地面积,建国50多以来一直没有什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一章总则 1.0.1条为贯彻新修编的《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科学 合理的指导哈木呼提镇的城镇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总体 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文本。 1.0.2条 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 建设活动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 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3条《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是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哈木呼提镇发展需要,在编制批准的原 《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的基础上修订 编制的,本规划批准后,原规划停止执行。 1.0.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 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 割。 1.0.5条文本所涉及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目 前哈木呼提镇的实际情况和考虑今后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 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1.0.6条本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哈木呼提镇镇区是指XX团部所在地,哈 木呼提镇镇域是指XX团域。 1.0.7条团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同XX行政区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73.33 平方公里。团部规划范围:北部至国防公路,南端原XX园林路 为界,南北长1400米;西临近原XX四支渠,东至原XX六支渠, 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210.59公顷。 1.0.8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建设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6.《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建设部建村[2007]36号文 7.《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XX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 9.《XX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0.《关于加快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新兵党办发 [2001]41号 11.《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23 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 《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 1.0.9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6年

攀枝花平地镇家庭经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攀枝花平地镇家庭经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2000年李昌平高喊:“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农村。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29次提到了“三农”问题,其篇幅之大、比重之高,是以往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不多见的。2008年中央又出台关于“三农”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政府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农”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国家就不能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全国毕竟有9亿农民,如果他们的温饱和经济状况还依然如故,我们的富裕和繁荣就只能是局部现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关注新农村建设也是我们所肩负的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字平地镇经济发展 引言2009学年暑假期间,攀枝花学院“李嘉诚感恩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深入攀枝花8.30地震重灾区—平地镇农村和农户家庭中,对部分农民家庭做了全景式的、写实式的社会调查,全面了解灾区家庭经济生活的真实情况。 此次调查共走访农村家庭66户,这66户家庭遍布平地镇各个村社。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平地镇农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和震后生活状况。 一、国家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真正受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这些政策将连续、稳定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呈现出全面、稳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与此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一)2004年始国家开始实施减免农业税政策,2005年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1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廉江市安铺(横山)镇总体规划(2018-2035年)修编

廉江市安铺(横山)镇总体规划(2018-2035年)修编 文本 (送审稿) 安铺镇人民政府 2019年02月

前言 安铺镇是广东四大古镇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宜居示范城镇,《廉江市安铺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总规”)于2015年3月30日,经湛江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总规确定镇总体布局是安铺、横山向东发展,通过中部新区的建设,将两个镇同城发展,用地布局上强调一体化格局。2017年安铺镇评上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已提上日程,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安铺、横山镇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总规用地布局、城镇定位需进行相应调整,以迎合新的机遇和特色小镇核心区的发展需求。湛江市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开展廉江市安铺(横山)镇总体规划(2012-2030)局部调整工作的批复。应安铺镇人民政府要求,项目团队开展了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镇域发展战略与目标 (3) 第三章镇域空间发展规划 (3) 第四章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 第五章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5) 第六章镇域产业发展规划 (9) 第七章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9) 第八章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第九章镇域环境保护规划 (14) 第十章镇区城镇性质与规模 (15) 第十一章镇区布局结构 (15) 第十二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17)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规划 (20) 第十四章绿地系统规划 (23) 第十五章景观风貌系统 (25) 第十六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7) 第十七章镇区空间管制 (28) 第十八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0) 第十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33) 第二十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35) 第二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36) 第二十二章附则 (39) 附表 (40) 附图 (43)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