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特征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艾滋病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了解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策略与关怀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艾滋病患者的追踪调查、临床病历、辅助检查相关资料收集统计,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分析。
结果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报告艾滋病患者18例全部死亡,患者占感染者总数的24.32%(18/74),男女之比为1:0.125,年龄最小19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41 d,最长910 d;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发热、乏力、厌食为主,各占100%,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17例,占患者总数的94.44%;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15人,占患者总数的83.33%;吸毒过量死亡2人,占11.10%,因车祸意外死亡1人,占5.5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77.78%;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占66.67%。
结论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死亡以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为主。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
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累计报告HIV/AIDS 74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例全部死亡,因艾滋病晚期或并发相关疾病直接死亡15例,占病例总数的83.33%,因吸毒过量和车祸意外死亡3例,占病例总数的16.67%。
现将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根据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咨询检测、专题调查资料统计。
1. 2 死亡病例依据HIV检测、临床病历、辅助检查、追踪调查资料统计。
1. 3 方法以HIV检测确认报告为前提,收集整理临床病历、追踪调查获得的症状体征、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并将数据录入epl-data2.1数据库统计,然后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研究。
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

・预防艾滋病系列讲座・艾滋病的流行及特征羊海涛(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0009)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338(2004)04-0055-021 概论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2 odeficiency syndrome,AI DS)的英文音译,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2 ficiency virus,HI 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新发传染性疾病。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10多个国家,至目前为止全球累计估计HI V感染人数为6900万,尚存活3400万~4600万。
艾滋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隐蔽、迅速等特点,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
目前,人类还没有研制出对艾滋病有保护作用的有效疫苗,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抑制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无法消除。
控制艾滋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预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世界各国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如女性性工作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或双性恋的男人、性传播疾病患者等人群。
许多干预措施已经取得了效果,对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国自1985年首次发现并报告HI V/AI DS病例以来,艾滋病流行状况经历了散发期(1985~1988年)、局部流行期(1989~1994年)和广泛流行期(1995年~现在)。
2003年全国调查表明,全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江苏省于1986年开始进行艾滋病监测工作,1991年发现首例HI V感染者,1998年报告首例AI DS病人。
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省共报告HI V感染者和AI DS病人435例,其中AI DS病人73例。
近年来,尽管整体上仍处在低感染水平,但疫情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流行区域已波及全省13个省辖市的62个县(区)。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流行特点。
在流行状况方面,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较为严重。
截至目前,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性传播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异性性传播占比较大,而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率增长较为明显。
在年龄分布上,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有青壮年人群,老年人群和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感染人数也有所增加。
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防范意识;而青年学生群体感染,则与性观念的逐渐开放、缺乏正确的性教育等因素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艾滋病疫情在我国的分布并不均衡。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及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艾滋病报告病例相对较多。
同时,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宣传教育覆盖不够全面等。
从流行特点来看,艾滋病的流行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
一是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一些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等,在流动人口中时有发生。
二是艾滋病的流行存在着明显的聚集性。
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吸毒人群等,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这些群体往往由于自身行为的特殊性和社会歧视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三是艾滋病的流行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如对性话题的避讳、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的流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

试论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的特点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艾滋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所诊为艾滋病患者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人群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确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情况等。
结果:146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122例,女性24例,男女之比约为5.08∶1;年龄10-71岁,平均36.6岁。
146例中经性接触传播128例,静脉吸毒感染3例,输血及生物制品感染3例,母婴感染1例。
感染途径不详1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肺部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皮疹、鹅口疮、口腔毛状白斑等皮肤黏膜症状;头痛,视力改变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各种非特异性症状为主。
【关键词】艾滋病;临床特征;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97-01前言: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综合征。
在全球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自1981年第1例AIDS 报告以来,AIDS在全球的流行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发现首例患者,至2015年8月共诊治艾滋病患者146例,其中门诊100例,住院46例。
男性122例,占83.56%;女性24例,占16.44%,男女比例为5.08∶1。
男性患者数明显高于女性。
年龄分布:20岁以下4例(2.74%),20-49岁136例(93.15%),大于50岁 6例(4.11%),平均年龄36.6岁,其中年龄最小10岁,最大71岁。
已婚者76例,占52.05%,未婚者69例,占47.26%。
幼年者1例,占0.68%。
农民27例(18.49%),民工36例(24.66%),无业及待业者18例(12.33%),商业服务人员23例(15.75%),个体经营者17例(11.64%),退休工人11例(7.53%),干部3例(2.05%),学生3例(2.05%),公务员2例(1.37%),教师2例(1.37%),医师1例(0.68%),其他职业及不详者3例(2.05%)。
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及治疗进展

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及治疗进展一、艾滋病感染的病学特征(一)HIV 病毒的特点HIV 是一种 RNA 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它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受损。
HIV 病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 HIV-1 和 HIV-2,其中 HIV-1 是全球流行的主要类型。
(二)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行为。
不安全的性行为,如无保护的性交、多个性伴侣等,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血液传播通常发生在共用注射器吸毒、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情况下。
母婴传播可以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潜伏期艾滋病感染后通常存在一个潜伏期,从感染 HIV 到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长短不一,平均潜伏期为 8-10 年。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不断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四)临床症状艾滋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通常在感染后 2-4 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流感的症状,一般持续 1-3 周后自行缓解。
无症状期可持续 6-8 年,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持续复制,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时,进入艾滋病期,患者会出现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卡波西肉瘤等,最终导致死亡。
(五)免疫系统损伤HIV 感染主要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尤其是 CD4+T 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障碍。
随着病情的进展,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机体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
二、艾滋病的治疗进展(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ART 是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方法,通过联合使用多种抗病毒药物,抑制 HIV 病毒的复制,重建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我们预防、控制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冒、肺结核和艾滋病。
二、感冒1. 流行方式感冒是一种由多种呼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扩散到周围环境并被他人吸入。
2. 季节分布感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并且更容易在寒冷季节传播。
因为在寒冷季节,人们更倾向于聚集在室内空间,并且相互之间更密集接触,从而方便了感冒的传播。
3. 高风险人群感冒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感染的风险,但儿童、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容易感染和发展成重症。
三、肺结核1. 传播途径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中悬浮的细菌滴核飞沫进行传播。
当一个已感染肺结核杆菌的人呼吸、打喷嚏或咳嗽时,周围的人可以通过吸入这些细菌而感染。
2. 发病率分布肺结核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在一些贫穷和不发达地区,尤其是亚非国家,肺结核显著更为普遍。
这部分原因可能与营养不良、住房条件恶劣以及卫生设施匮乏有关。
3. 个体易感性每个人对结核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如HIV感染者)易于发展成为活动性肺结核。
此外,接触过患者或在密切环境中生活(例如监狱、收容所等)的人也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艾滋病1. 传播途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播:性传播(包括阴道性交、肛门性交和口交)、注射吸毒时共用针具以及从感染孕妇到胎儿的垂直传播。
此外,输血和器官移植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2. 高风险群体任何人都有感染HIV的风险,但一些特定人群更容易被感染。
其中包括有多个性伴侣、注射吸毒者以及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进行性行为的人们。
3. 预防措施艾滋病目前无有效治愈方法,因此预防非常重要。
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现如今,艾滋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对策也存在差异。
因此,本文将对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不同地区的艾滋病问题。
1.地区流行的背景在进行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各个地区的背景情况。
地区的人口数量、地理环境、医疗和卫生设施等因素都会影响艾滋病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
人口密度高且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容易出现艾滋病的流行。
2.传播途径和高危行为艾滋病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注射药物共用传播。
不同地区的传播途径可能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卫生状况。
例如,一些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倾向于注射共用,从而增加了血液传播的风险。
此外,高危行为也是地区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例如,不安全的性行为、吸毒和共用注射器等行为将增加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各地区对这些高危行为的关注程度和干预措施也有所不同。
3.艾滋病防控措施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的分析必须考虑当地的艾滋病防控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宣传教育、性健康教育、安全注射器交换计划、艾滋病病毒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等。
各地针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能存在着差异,取决于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资源投入情况。
4.社会文化和歧视地区艾滋病流行的特征还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歧视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一些地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习俗可能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并导致患者面临歧视和排斥。
在这样的地区,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可能更为严重,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5.性别和年龄差异艾滋病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中的流行情况也不尽相同。
在一些地区,女性和儿童往往更易受到感染,这可能与性别不平等、强奸和婚外性行为等因素有关。
因此,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的艾滋病防控措施需要根据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
6.与其他地区和国际合作地区艾滋病流行特征的分析还需考虑地区与其他地区和国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

02
03
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北美、欧洲等地区是艾滋病高发区。
地区分布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中非和西非地区。
国家分布
艾滋病区域分布特点
03
艾滋病流行影响因素
艾滋病感染者通常集中在15-49岁,其中青年人(15-24岁)是主要人群。
年龄
性别
职业
全球范围内,男性感染者多于女性,但女性感染者往往具有更高的病死率。
宣传教育
监测与检测
医疗救治
社会参与
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提供医疗救治,对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心理支持。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艾滋病防治,形成联防联控的社会合力。
艾滋病防治成效评估
影响因素
疫情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防治措施、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等。
防治经验
总结防治经验,发现防控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艾滋病防治政策与措施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
各国政府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全球各国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艾滋病防治政策,包括抗病毒治疗、预防宣传、关怀与支持等。
02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感染者多集中在15-49岁,其中男性感染者比例高于女性。
截至2021年,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人数约为3840万,其中15-49岁人群约占67%。
艾滋病传播趋势
近年来,全球艾滋病感染率呈现稳定趋势,但各地区艾滋病疫情仍存在差异。
部分地区艾滋病感染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性传播途径的增加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非洲地区仍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南部非洲感染率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泸州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泸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5年内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52人,死亡199人,年均报告感染率、患病率、病死率分别为:0.92/10万、1.87/10万、30.52%。
1996-2004年报告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起持续上升,从0.15/10万(2004年)上升到4.16/10万(2010年),年递增率为73.98%;患病率从0.55/10万(2004年)上升到9.02/10万(2010年),年递增率为59.39%。
龙马潭区、江阳区报告感染率高于其他县区(χ2= 131.877 ,P<0.01)。
20~49岁为主要感染人群(483例,74.08%),农民、无业人员和民工为主。
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523例,80.21%)。
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
结论泸州市艾滋病疫情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上升幅度较快且无减缓趋势;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较快;切实的综合防治措施应尽早实施。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以来,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HIV疫情在我国先后经历了散发期和局部流行期,目前已进入广泛流行期[1]。
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处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四川省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城市之一,于1996年报告了首例HIV感染者。
随着经济发展,泸州市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更加频繁,艾滋病在这一地区流行的风险逐步上升。
为了了解当前泸州市艾滋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泸州市1996-2010年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艾滋病个案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卡导出条件:按照现住址浏览+发病日期,起止时间为1996-01-01/2010-12-31,疾病名称选择“艾滋病”;结核菌/艾滋病病毒(TB/HIV)双重感染数据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的随访记录;其他信息来源于2010年四川省卫生厅艾滋病防治工作年会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泸州市统计年鉴。
1.2 分析方法剔除已删除卡和1例外籍(美国纽约)卡后获得现住址为“泸州市”的艾滋病报告卡652张,对2010-09-01/2011-08-31期间可随访到的385例感染者逐一核对其随访记录,查询在1年的随访期内至少接受过1次结核病可疑症状筛查者及筛查结果;采用Excel 2003对资料进行整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流行状态判定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UNAIDS / WHO)对HIV流行的定义[2],广泛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集中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 ,高危人群中HIV 感染率>5%;低流行:一般人群中HIV 感染率<1% ,高危人群中HIV感染率<5%。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泸州市辖4县3区140个乡镇(街道办),2010年年末人口502.32万人。
1996-0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报告了泸州市首例性传播AIDS病例,至2010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 652人,累计死亡199人,存活453人(其中HIV 227人,AIDS 226人)。
2010年末报告患病率为9.02 /10万,参照UNAIDS / WHO 关于HIV流行的定义,泸州市目前仍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态势,该流行水平位居四川省第11位。
2.2 时间分布1996-2010年泸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 652人,死亡199人,年均报告HIV 感染率为0.92/10万,年均AIDS患病率为1.87/10万,病死率为30.52%(表1)。
1996-2004年间年报告感染率保持在0~0.17/10万之间,自2005年起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0.1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4.16/10万;患病率从2004年的0.5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9.02/10万(图1)。
图1 1996-2010年泸州市HIV/AIDS报告感染率和累计报告感染率变动趋势
2.3 地区分布652例感染者分布在全市7个县区的113个乡镇(街道办)。
报告感染数居前3位的是江阳区、泸县和合江县,共报告392人(60.12%),3县区目前存活感染者277人(61.15%);报告感染率居前3位的是龙马潭区、江阳区和纳溪区(表1)。
以全市历年平均报告感染率(0.92/10万)为标准,将各县区划分为高感染地区和低感染地区,其中龙马潭区和江阳区为高感染地区平均报告感染率为1.75/10万,其余县区为低感染地区,平均报告感染率为0.71/10万。
2.5 传播途径分布652例感染者的传播途径由高到低依次是:异性传播449例(68.87%),同性传播74例(11.35%),注射毒品64例(9.82%),不详26例(
3.99%),其他25例(3.83%),母婴传播5例(0.77%),输血/血制品4例(0.61%),性接触+ 注射毒品3例(0.46%),采血(浆)2例(0.31%),各年度感染构成比见图4。
2007年首次出现母婴传播病例,其中异性传播构成比从低流行期(1996-2004年)的43.75 %上升到2010年的77.99 %,年递增率为10.11%,同性传播从3.13 %上升到11.48 %,年递增率为2
4.18%,注射毒品传播从28.13%下降到1.91%,年递降率为36.13%。
图4 1996-2010年泸州市HIV/AIDS新发感染者传播途径构成比/%
2.6 感染者结核病筛查情况2010-09-01/2011-08-31各县区疾控中心随访了385例HIV感染者,按照《全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3],其中311人接受了结核病筛查,筛查率80.78%,接受筛查者中,已患结核病8人(其中:肺结核7人,肺外结核1人),(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
在随访期间双重感染者死亡6人,病死率为75.00%(6/8),非结核病者死亡17人,病死率为5.61%(17/303)。
3 讨论
本次分析表明,1996-2004年间泸州市为HIV/AIDS散发阶段,每年报告感染者0~8例。
与2004年相比,2010年报告感染率上升了2673.33%,年递增率为73.98%,患病率上升了1540.00%,年递增率为59.39%。
提示泸州市艾滋病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流行特征有:①地域分布广,感染者分布在泸州市80%以上的乡镇(街道办)。
②多种传播途径并存,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占80.21%),与2009年全国疫情评估报告一致[4]。
③20-49岁的青壮年为主要感染人群(占74.08%),其中农民、农民工和无业人员为主。
④(TB/HIV)双重感染率为2.57%,明显高于河北省(1.50%)的调查结果[5],低于2006年四川省(5.06%)和2007年湖南省怀化市(9.21%)的调查结果[6-7],且双重感染者病死率极高。
鉴于当前泸州市艾滋病流行特征,建议如下:①急需加强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②开展更为广泛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深入社区街道和乡镇村宣传艾滋病的防控知识,积极动员吸毒人群参与社区药物替代维持治疗,鼓励引导性工作者、男男性行为者进行安全性行为。
③开展广泛的感染者关怀和治疗,消除歧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其提供医疗救助,降低艾滋病报告感染率和病死率。
综上,相信在有效的防控措施下,泸州市艾滋病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2011年泸州市新增了1个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77个乡镇快速诊断检测点,在高危人群(吸毒人群、暗娼、男男性行为者、性病门诊就诊者)、重点人群(劳教人员、监管羁押人员、结核病人)和相关人群(孕产妇)中全面实施了“艾滋病病毒、梅毒和乙肝”综合监测工作,以往潜在的感染者将被最大限度地发现,因此,预测泸州市报告感染率和患病率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