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五首

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五首

【篇一】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

渔家傲·秋思

词牌名:渔家傲|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简介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

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翻译/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

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篇二】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简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着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篇三】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牌名:念奴娇|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古诗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翻译/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

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篇四】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牌名:西江月|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诗简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翻译/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

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篇五】经典儿童宋词精选及翻译

昭君怨·咏荷上雨

词牌名:昭君怨|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古诗简介

《昭君怨·咏荷上雨》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词作。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本词构思巧妙,意境新颖,梦境与现实对照写来,曲折而有层次,极富变化,细细品味,似乎看到晶莹璀灿的珍珠在碧绿的“盘”中滚动;似乎嗅到荷花的阵阵幽香,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翻译/译文

夏日午眠,梦见荡舟西湖荷花间,满湖烟水迷茫、荷花氤氲清香扑鼻。突然如筛豆般的阵雨敲击船篷,发出“扑”、“扑”的声音,把我从西湖赏荷的梦境中惊醒。

以为是在西湖赏荷,却原来是在家中午休,遇急雨击池中荷叶把我惊醒,梦醒后观庭院荷池,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晶莹的雨点忽聚忽散,散了如断线的珍珠,四处迸射,使人眼花缭乱,最后聚在叶心,像一窝泛波的水银,亮晶晶的。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简述儿童文学特点及翻译技巧 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技巧。由于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在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特点,尤其是译文的教育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特点;教育性;形象性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题材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所以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由于儿童读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和成人读者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应该注意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尽最大可能让儿童读者接受。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和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不同年龄的读者,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儿童读者能够对作品有更好的了解。 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为:(1)教育性。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文学比较注重教育性。(2)象性。儿童的年龄决定了其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儿童比较乐于接受形象化的和生动有趣的东西,而对于抽象的说教则不容易接受。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就必须考虑到内容或形式是否生动而形象。(3)趣味性。由于儿童知识和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理解力比较薄弱,所以,儿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不大容易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品最好把教育内容置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叙述比较深刻的道理。(4)故事性。儿童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儿童比较喜欢听故事,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要有比较强的故事情节。(5)知识性。儿童好学又好奇的天性决定了儿童的求知欲特别强,所以作为教育儿童的文学作品需要穿插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以增加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童敏君,2011)。 儿童年龄小,难以理解深奥难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表现力的语词和句式,使语言丰富多样又简洁明快。译者在翻译时应多采用儿童化语言。如《爱丽丝漫游记》有这样一句话: “Guriouserand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Alice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by Carroll 58) (1)“越来越离奇了!”爱丽丝嚷道(她惊异之下竟然忘了正规的英语用法)。(王永年译) (2)“越变越奇罕了,越变越希怪了!”(因为爱丽思自己诧异到那么个样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 ——《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 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 一、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 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①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①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就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就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就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与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就是儿童故事还就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

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就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就是人,也可就是动物、植物甚至就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瞧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就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就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就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目的论与儿童文学翻译 字数:2613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 2013年1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在在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进行,以达到真正服务于儿童读者的目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内容,接着简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最后讨论了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文学;翻译 1.引言 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目的论是个重大的突破。目的论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因素是“目的原则”。儿童文学的翻译虽然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但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同成人文学翻译比较起来,译给儿童们看的童话更有难度。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定的目标读者,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这一特点。目的论指出,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不同的译文,所以目的论适合应用于儿童文学的翻译。 2. 目的论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密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结果决定方法,翻译所要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原则。目的论其他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连贯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根据连贯性原则的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

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诚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吴文安,2003)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法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并且,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和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诚性原则则被弃用。所以,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的最首要的法则,是翻译所要遵循的最终的、唯一的法则。(钟伟合、钟钰,1999) 3.儿童文学特点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读者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尽量的贴近儿童的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的少受成人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干扰和影响。为了能够选择更好的翻译策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首先要对儿童读者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审美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3.1 儿童文学接受特点 根据年龄的划分,儿童读者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具有不同的接受特点: 幼年期读者(1~6岁):幼年期的儿童文学大多非常短并且简单,有的还配有具有鲜明色彩的插图。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读者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童年期读者(6~12岁):童年期的儿童文学将艺术性、知识性以及思想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9089936.html,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温烛光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17期 摘要本文以《忍者日记》翻译实践为基础,简要论述了《忍者日记》的主要内容,并以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了儿童文学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儿童文学和外国儿童文学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儿童文学翻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1 翻译任务介绍 《忍者日记》是一本面向儿童读者的故事书,是一部典型儿童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了佐伊和刚刚新入学的表哥蔡斯最初由于好奇慢慢一步步加入忍者家族再到佐伊毅然决然退出忍者家族的故事。由于儿童文学专指为儿童这一特定目标读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因此它要求内容要简单通俗易懂,语言也要生动活泼[1]。笔者本着这一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句子尽量简短精练,浅显易懂。 2 翻译过程描述 确定翻译任务之后,笔者首先开始查找该书目及其作者的背景信息。其实,通过阅读该书,笔者了解到这部作品是一本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考虑到“儿童文学”这一文本内容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本次翻译笔者遵循儿童文学翻译及文本类型理论的某些理论,尽量使译文文本易于理解,生动形象,流畅通顺等等。 翻译过程中,笔者严格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翻译,对于翻译中遇到的难点,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与同学讨论等途径一一解决。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并进行自我校对,最终顺利完成翻译任务。 3 翻译案例分析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样,此次翻译题材和读者都具有特殊性,本次翻译希望能够遵循儿童文学翻译的某些理念。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文本类型、目的 语读者和翻译标准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为这次翻译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赖斯文本分为“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和“多媒体(Audiomedial)”四种类型,其中重内容的文本要求译文要对原文进行忠实完整的展现,重形式的文本则更侧重于原文和译文形式的相似和美学效果的相近[2]。因此,译者在确 定翻译标准,翻译策略使应该要充分地考虑原文文本的类型。

浅谈儿童_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_刘林

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定义,其思维方式,喜好,文学阅读能力等。本文将进入儿童的世界,与其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与文学的关系,了解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发展。 1.儿童的定义 大多数人都自认为非常了解儿童,认为其思维单纯;而教育者历来都在教育会议,漫画和儿童电视节目中将其定义为易犯错误的可爱调皮鬼。 事实上,上世纪的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些肤浅的概括性观点。童年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时期;不同年龄阶层的儿童不仅在生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心理方面也表现不同;对文学作品的要求也不一样。蒋风指出:“一般情况下;儿童心理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各个年龄阶段所显示的心理特征,各有它不同的地方,而且年龄越小,特殊性越大。它对儿童文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蒋风,1982:12) 按成长阶段的特点,儿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3至6岁—学龄前期 这时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兴趣极大,但由于人生经历与知识水平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浅显,不全面;易受外来影响,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好奇好动,热中模仿。 面向学龄前期儿童的文学作品应非常短小,情节简单,人物鲜明,配有插图;不安排复杂情节;语言简单活泼,富有节奏韵律感;道理简短,易于理解记忆。 7至11岁—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身体发育较快,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成形;兴趣从童话角色延伸至大自然,宇宙,历史,科学等。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阅读和书写能力也快速提高。 面向学龄初期儿童的文学作品相对较简短,可同时表达多个观点,儿童能够判断,分辨情节或角色的不连贯性。 11至15岁—青少年期 这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身体发育渐成熟,心理开始显现成年人的特征,渴望具备成年人的力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同时开始进入社会,但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化使其感到迷惘;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其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此外,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成长,能够批判思考问题。但是,青少年还不够完全独立,在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欣赏理解方面,有些作品可能超出他们的水平,或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所误导,仍然需要成年人的指导。 少年读物虽还保留了儿童读物的特点,但已与成人读物接近。青少年能够分析评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自我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书籍。 总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各有其特点,对文学作品也有不同要求,研究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首先就要研究这些特点。 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儿童文学的功能和地位都有其特点,但是所受待遇却远不如成人文学;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是处于科研领域的边缘。 2.1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定义 过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定义儿童文学,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因素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大多都存在错误或片面性,没有达成共识。 瑞典教育家,儿童文学专家G?teKlingberg将儿童文学描述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而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Hellsing则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定义儿童文学为儿童所读到听到的任何事物,包括从报纸新闻,连载,电视节目,电台演出,到书本的一切。这不仅包括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口头流传下来的传统故事。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还可以指儿童感兴趣的任何事物。对几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树叶,布片,或者一张报纸,都可以是“文学作品”。 在中国,大多数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者都是教育者,儿童文学被定义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谣,谜语,神话传说,寓言,小说,戏剧,电影,及其他作品形式,与教育有关。换句话说,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核心,对儿童文学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以下定义:“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的一部分,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服从文学的一般规律,但它又是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学的本身的特点,即儿童文学的特点,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少年儿童的智力,兴趣和爱好等,成为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工具之一(蒋风,1982)。”而儿童文学翻译就是基于此定义上的文学作品的翻译。 2.2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 如今,儿童读物占了文学读物相当大一部分。很多人都以为非常了解儿童和儿童读物,但其实这两个概念较为新近—社会对童年的定义出现于两个世纪前,儿童文学是在成人文学发展较为完善之后才开始发展,儿童读物出现于18世纪后,盛行于19世纪中期后。 长久以来学术界不承认儿童文学为正式的研究课题,只关心其教育价值而非文学价值。儿童文学无法取得和成人文学平等的地位,屈居于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低劣位置。 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在中国,19世纪末才开始有进步民主人士注意到儿童读物问题。在维新改革人士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后,大量西欧儿童读物被译成中文,如《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全世界儿童都能够分享多种文化作品,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和意义也愈加重要。但是,翻译只是文化多元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翻译研究也只处于研究体系的边缘,再加上儿童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边缘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无疑也只是“边缘中的边缘”(李丽,2005:103)。虽然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引进,但是具体理论和研究依然得不到充分探讨。 2.3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体系,偏向儿童角度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着重为儿童服务。 德国学者KlausDoderer(1981)较重视文学功能,认为教育功能会削弱文学审美性。Bakhtin则认为即使旨在理解儿童文学,供儿童欣赏娱乐,而不是作为教育工具,审美功能的标准对儿童文学的定义帮助还是很有限的(Rosenblatt,1978)。(下转第147页) 浅谈儿童、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刘林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讨论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很多相关问题,例如,谁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如何思考,思考什么?爱好为何?关于文学阅读有何能力?等等.本文踏进儿童的神秘世界,与儿童进行亲密接触,以进一步了解儿童与文学的关系,儿童文学及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翻译 【Abstract】Discussing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involvesmoreissues,suchas:whoistheChild?Whatischildren’sliterature?Whatandhowdochildrenthink?Whatistheirfavorite?Whatkindofabilitydotheyhaveconcerningliteraturereading?Andsoon.Thisarticlestepsintochildren’smysteriousworldandhaveaclosecontactwiththemsoastogetanunderstandingoftheirrelationshipwithliterature,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literatureanditstranslation. 【keywords】children;children’sliterature;thetranslationofchildren’sliterature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儿童文学翻译原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卜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小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无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

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小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小到千日可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而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小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史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听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服务的文学。中外很多学者都曾为 儿童文学下过定义。瑞典儿童文学专家GoteKlingberg就曾将儿童文 学定义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中国学者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 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所能看的文学”(郑振铎,1984)。中国儿童文学家鲁兵将儿童文学定义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 童的文学”(鲁兵,1981)。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初始时期,不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但是以胡从经为首的学者认为“五四”时期仅仅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发展高潮,而中国儿童文学事实上始于晚清时期,总共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2)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3);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4)改革开放以来的儿童文学。(胡 从经,1982)尽管众多学者对儿童文学下过不同水准的定义,但因为 儿童文学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以及儿童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儿 童文学在中国长期处于文学范畴的边缘地位。儿童文学翻译的地位则 更不言自明。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以 胡从经对儿童文学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框架,试图在选材、翻译 方法和翻译语言风格三个层面上对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做一个 浅尝性的回顾。 一、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1.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胡从经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始于晚清时期。但因为这一时期人民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束缚,因而儿童文 学仅仅零散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对西方儿童 文学作品的编译,几乎没有自主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1)选材:学 者李丽曾对晚清时期儿童文学译作的数量做过一个统计。据她统计, 在晚清总共只有120部儿童文学的译作,从事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也 只有寥寥59人。在如此小面积的范围内对儿童文学进行翻译活动,选 材自然十分局限。这一时期主要以科幻类的儿童文学小说为译介对象,其中尤以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的儿童小说译介得

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演化初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加快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节奏。翻译的出现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无疑为中国文坛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奇绚丽的天地。朱自强(2000) 指出,“如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中国儿童文学也是社会的现代化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出现的每次起落消长,都对儿童文学产生了重大、深远、根本的影响。”回顾一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自清末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和优秀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是紧密相连的。从清代晚期的第一本童话集《新庵谐译》到现如今风靡的《哈利·波特》系列,儿童文学翻译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 一、晚清(1898~1919)儿童文学翻译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作为独立的姿态开始于“五四”时期。然而,一些研究者,如胡从经就指出,“晚清时期的儿童文学如同繁星璀璨的夜空”,呈现出“晚清一代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十分繁盛的局面”(胡从经1982:2~3),所以,晚清是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真正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在翻译题材的选择、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以及语体的使用等方面呈现出与其时代背景相关的特有的风貌。 1. 在翻译题材的选择方面。清朝晚期,在西学渐进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国民未来的重要性开始渐渐为国人所认识,相应的,儿童教育及儿童文学开始受到国民的关注,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开始兴起并且很快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一股热潮。这个时期的翻译内容以励志、图强为主,翻译欲借文学作品鼓励儿童树立远大志向,鞭策儿童的爱国心。在题材的选择上关注探险、科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翻译引进有教育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同时也开始了童话和寓言的翻译,比较著名的有《安徒生童话》等。 2. 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的运用上,晚清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初始时期,尚没有完整或系统的翻译理论。译者多采用改译或者增删原著的策略,具体则采用意译或译述的方法,有的译者甚至在译作中随意加添自己的创作或评论。这一时期的译者看重的是译文的社会功能,即是否能够励志图强,是否能够启发儿童的爱国心,而并未着意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反映原作者的风格及思想。 3. 在语体的使用层面,文言文在晚清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文言,无法达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效果。小说翻译沿袭了传统的章回体结构,大多以成人的口吻叙述,以成人的视角处理儿童文学译本,强调儿童文学作品教化、激励儿童的社会作用,削弱了儿童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的儿童化特色。 二、20世纪初期(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 20世纪初的五四时期,旨在倡导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与这种思潮和发展相适应,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儿童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强,儿童文学翻译开始日渐兴盛,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1. 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与选材。在中国,长期以来“长者本位”一统天下,直到五四时期,经过许多学者的引进推介,才让国人接受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一观点。主要有反应儿童童趣、体现儿童心理的寓言、童话、小说、故事等。很多现在为人所知的经典作品最早的中文译本均产生自五四时期,如《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安徒生童话》等。

论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标准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是非常重要且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译者充分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翻译时首先,要做到译文内容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其次,翻译时要让文章语言流畅简短增加其可读性;最后,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关键词:儿童文学作品翻译 中图分类号:i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2-01 儿童文学是一个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最早接受到的文学内容。它的对象是最为天真单纯的儿童,儿童文学的内容是人生学习的起点。优秀的儿童文学会让人永远记住,例如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哈利波特等等。因此,将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过来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语言内容准确 二、语言文字的可读性强 可读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特征,儿童文学的可读性与成人文学不同,它要求适应于儿童的心理特征,语言特征,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儿童文学理论家may hill arbuthnot认为,在儿童文学中,词语应该意义饱满、读来顺畅、听之悦耳。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认为能够大声朗读是儿童文学及其翻译要具备的典型特征。儿童文学经常是由老师和家长以读的形式让孩子们接受,孩子们是通过听来认识文学内容的,语言的朗朗上口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需要熟悉儿童语言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他们的语言世界,这样才能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翻译时既不能将语言词汇太过成人化,也不能太过幼稚。太成人化会让儿童失去对文章的兴趣,理解不了语言含义,太幼稚又不利于儿童在阅读时学习新的词汇。因此,充分的了解儿童的语言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化、有口语感、节奏感和童趣。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尽量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内容,这样文学作品就会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带来亲切感,容易产生共鸣。这也就要求译者对文本内容非常熟悉,再在目标文本中转换和再现文章中含有的幽默因素。口语化的词汇和简洁的语句是能够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孩子在语言上习惯使用短句子,而英文的书面语中经常出现多个从句,这与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不相符合,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意思将复杂的句子变成简短的句子,最好再有一些押韵的句子,这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具有儿童文学性 儿童文学性通常是指儿童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符合儿童阅读心理以及认知和审美特征的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提出文学性的概念,意指文学的特殊性、本质特征。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注重“使文本成为艺术品的技巧或构造原则”。也就是同一类文学作品中普遍采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例如,文章结构、情节节奏、语言修饰等,文学性是单纯的语言、结构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与文学内容无关。内容是已经既定好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会让文章在阅读时产生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翻译同一内容可读性就会产生差异。如前文所述,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应该简短、口语化,但是这与文学性并不冲突。儿童作品的文学性对儿童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有一些儿童文学翻译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上,轻视其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段。然而,事实上,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优秀经典作品复译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作品原著具有外国文学性,而翻译到中文时就很难保证准确、流畅的同时又有中文的文学性。在对比多部译本时可以发现,缺乏文学性的翻译作品不能称作好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检视翻译作品的文学性,可以重新观察原著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可以帮助作品增加“童趣”和文学性。修辞手段有时体现为“可译性”与有时又会变成“不可译性”。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从修辞层面看儿童文学的翻译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生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能在广大儿童中流行以及被他们所接受,就要看这部作品的翻译版本是否符合目标儿童读者的口味。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国外文学经典的两个中译版本,对于其在国内大受欢迎就有理可循了。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目标儿童读者修辞的角度 一、引言 为儿童创作的文学是儿童文学,它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创作儿童文学时,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特点,并尽量使文本易于接受。译者也同样要注意译文读者的特点,以创作更好的译本来适应译语文化的标准。本文就修辞层面对《爱丽丝梦游奇境》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国内受欢迎的原因。 在修辞层面上,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于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修辞传统差异给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实只要注意到这些修辞所含的意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能够创造出易被儿童读者接受的译本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记》的翻译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语音上的修辞 在语音方面,英语作者常使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来创造生动有趣的语音效果,以此吸引儿童读者。翻译时要注意创造同样的效果。 《爱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种押韵,如: alice! a childish story tale, and with a gentle hand, lay it where childhood’s dreams are twined in memory’s mystic band, like pilgrim’s withered wreath of flowers plucked in a far-off land. (carroll 4) 爱丽思!把这孩子气的故事, 放上你温柔的手掌, 编系上记忆那神秘的缎带, 作为你童年的梦想珍藏, 就像朝圣者采撷的枯萎花环, 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在这首诗中lewis carroll使用了尾韵的方法,“hand,band,and land”三个词押了同一个音,译者也使用了三个押韵词“掌,藏,乡”,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反复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史前期 1、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孕育于民间口头创作。民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笑话、寓言) 神话是最原始的人民口头创作形式,人类幼年时期的精神产物,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集中于《山海经》、《楚辞》等。传说产生于神话,其中的人物是半人半神,劳动人民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故事《鲁班的故事》。民间童话中人物是凡人形象,内容具有典型的人民性,《刘三姐》《阿凡提》。民间文学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古代寓言: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狐假虎威。传统儿歌:童谣、孺子歌、小儿语。语言朴素风趣、短小含蓄、乐律和谐。 2、古典文学与儿童文学 在《诗经》和《春秋》中有一些儿歌,古代诗歌中也有一些儿童诗。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代杨慎《古今风谣》已自趋一体。诗歌内容通俗浅显,感情积极健康,语言生动优美,意境深邃高远。明代的吕坤《演小儿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专辑。清代《天籁集》48篇 古代小说里也蕴藏着一定的儿童文学因素,《西游记》。 3、启蒙读物与儿童文学《三字经》、《千家文》、《幼学琼林》 以上种种成为儿童文学的摇篮。 近代儿童文学的萌芽期 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改良主义文学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大力倡导儿童文学作品和读物,以宣传其政治主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儿童诗——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体裁。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着重书写祖国的伟大、优越,以唤起民族的自豪与信心,勉励孩子为报效祖国、抵御外海而努力学习。如梁启超《爱国歌》 儿童小说——多是翻译或带有创作性质的译述、改写,内容多属于科学小说、爱国小说、冒险小说和教育小说,明显反映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意识。《十五小豪杰》、《绝岛漂流记》、《海底旅行》、《海底漫游记》、《飞访木星》 《小孩月报》1875 1903年我国第一种儿童报纸《童子世界》 中华书局《小小说丛书》 商务印书馆孙秀《童话丛书》 茅盾译介《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叶圣陶短篇小说《穷愁》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发展条件:悠久优秀的文学传统的滋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对世界进步儿童文学的积极借鉴与吸收。 1、“五四”时期 思想理论的建设,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批判虐杀儿童精神,禁锢儿童文学发展的封建制度,大力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儿童文学的地位。 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在新型儿童观的指导下重译了西方大量的优秀大队儿童文学作品。整理开发了我国民间儿童文学,采集童话、收集儿歌、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领域。 作家们创作——茅盾改写童话《蛙公主》《驴大哥》取材于《格林童话》。《大槐国》根据《南

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9089936.html, 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五四”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2、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新潮与传统 3、晚清儿童文学翻译与中国儿童文学之诞生——译介学视野下的晚清儿童文学研究 4、温柔情缘缤纷梦──试论女性与中国儿童文学 5、中国儿童文学现状刍议 6、论“分化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及其学科发展 7、非常态与常态——从“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的出版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8、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贡献 9、论五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 10、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 11、中国儿童文学图书“走出去”的现状、障碍和解决之道 12、“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 13、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安徒生恩重如山 14、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生存境遇与反思--兼谈比较儿童文学 15、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为例 16、世纪之交中国儿童文学的十大现象 17、郑振铎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9089936.html, 18、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与近代中国儿童文学观念 19、从“儿童的发现”到“为儿童而译”——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观之嬗变 20、中国儿童文学图书走出去的意义和优势 二、中国儿童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论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确立 2、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的嬗变与目标选择 3、1949-1979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浅析 4、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发生 5、中国儿童文学50年 6、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7、狄更斯与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比较 8、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综述 9、从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看中国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10、2007年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双重迷局 11、中国儿童文学的增殖空间:“中间地带”书写 12、关于20世纪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 13、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创新——从《格林童话》的“老妇人”形象说起 14、拯救阅读,回到经典——论阅读《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重要意义 15、开放性与民族性: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 16、吐掉那个苹果,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禁忌 17、论周作人对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开拓性贡献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英国著名童话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1859-1932)的童话作品《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1908)自出版之日便深受广大儿童甚至是成年人的喜爱,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奠定了作者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拟以杨静远先生翻译的《柳林风声》为例,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标签:结构转换《柳林风声》儿童文学 一、前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儿童文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想象丰富、寓教于乐,对儿童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上述特点也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选择尽量贴近儿童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语言来传达原文的意思。近些年来,国内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与语言层面上,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则几乎没有研究。 《柳林风声》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品,自引进中国以来便得到了广大儿童与成人的好评。书中生动饱满的动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厚活泼的生活气息与俏皮易懂的口头语言,使得这本书成为研究儿童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柳林风声》的中文译本非常之多,其中杨静远先生的译著在翻译策略和语言组织上都处理得十分巧妙,对结构转换的处理更是独具特色。“结构转换是指在翻译中发生于同一语法层次上的语言结构的变化,涉及到源语与译语之间语法结构的变化。在结构转换范畴内存在多种形式,包括因语法要求而产生的词和短语的顺序调整,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物称主语句和人称主语句之间的转换,等等”(张小胜、殷丹,2013)。本文以《柳林风声》为例,从“增词、语序的调整、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结构转换。 二、增词 “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这是从事翻译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减,有时,为了确切、充分地表达原意,或为使译文生动、通顺,符合汉语习惯,往往需要在译文里做必要的文字上的增补或省略。”(张震久,袁宪军,2009)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为了便于儿童对译文的理解,增词减词显得尤为重要。 (一)増译 (1)原文:But did I overhear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we” and “start” and “this afternoon”?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

摘要: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首要法则,即目的决定方法。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对任溶溶所译的E.B.怀特的Charlottes’s Web进行分析,探讨在目的论指导下如何更好地使用翻译策略为儿童读者服务。本文提出儿童文学翻译应在理解儿童文学特殊性的基础上,以目的论为指导,敛到用辞简洁,结构简单.语义清晰.语气纯真,以达到真正为儿童翻译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儿童翻译《夏洛的网》 1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又称译文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由弗米尔和莱斯创立的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的首要啄则是目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随后,目的论不断发展,特别是进人2O世纪90年代后,日趋成熟。诺德认为译本的对象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该理论突破了等值翻译论的框框,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动者、翻译者和接受者身上,赋予了翻译更多新的涵义,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和指导意义。然而,翻译目的论在我国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讨论过目的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目的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仍有巨大潜力,同样用此理论来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则更少。 2中文译本分析 美国大作家E.B.怀特所写的charlottes’s Web是一部可以与《小王子》相媲美的世界名著,这部作品初版于1952年,至今已有20多种译文,发行近千万册。其寓意深远,对于外国儿童起到了很重要的启迪作用,但是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只是流行着一个在网络上的版本。近年来,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老先生将其翻译了过来。 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一样。这本童话小说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这就对该书的翻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译者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坚持为儿童服务的原则,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的情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首先从儿童的理解出发,以夏洛的网为案洲,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任溶溶老先生的翻译做到了以下几点: 2.1词汇方面做到了用词简洁形象生动 在词汇层面,译者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在翻译时译出童趣,生动活泼。首先,在夏洛特的网中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拟声词.显得形象生动。例如: Chew your food thoroughly and eat every bit of it. 译文:把你的食物嚼嚼烂,把它们吃吃光。 2.2 结构方面做到了化长为短简易可懂 英语里长句比较普遍,这在儿童文学作品里也不例外。在翻译原文时,译者将长句化为短句,化难为易,使意思一目了然。 252 钟牧 比如“So while the children swam and played and splashed water at each other,Wilbur amused himself in the mud along the ed ge of the brook,where it Wlk~,WIII'IYI and moist and dell出tfully sticky and oozy.” 译文:因此,当两个朋友游泳、玩耍、用水你泼我我泼你时,威尔伯就待在河边的烂泥里自得其乐,烂泥暖和,湿嗒嗒的,黏黏糊糊,舒服极了。 译文中将长句断开,而且把“walTn,moist, sticky.o ozy”这四个形容词翻译得通俗易懂并富有节奏感。 2.3 语义方面做到了添加注释清晰有趣 儿童翻译中,由于原作语言与译入语在表达上存在差别,一些词如果只是将其名称翻译出来,会让儿童读者费解,产生疑问。因此为了使小读者能理解原文,添加必要的注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