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地下水的非饱和带、饱和带和地下水系统。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地下水在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中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的水资源,它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在水文地质学中,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和地面水的关系、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通过研究这些对象,可以掌握地下水的分布、运动和质量变化的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水力学是研究地下水流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和土壤中的流动速度、流动方向和流量等问题。

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岩石裂隙、土壤孔隙度、压力梯度和水头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利用水力学理论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和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变质的学科,它在水文地质学中主要用于解释地下水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主要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地质学,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途径、补给量和补给速度等重要参数。

水文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如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

它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更好地应用水文地质学知识,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其他学科成果,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案和管理措施。

总之,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分布、流动和质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地下水的形成与补给、地下水的动态过程、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和污染等。

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的水力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

它在地下水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的灌溉利用和地下水的环境效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水文地质概况

水文地质概况

水文地质概况一、水文地质的定义及意义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流动和利用等方面的学科,它是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基础。

水文地质研究可以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防止地下水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二、地下水的形成及分布1. 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融雪等降水过程,其中一部分被土壤和岩石吸收,另一部分渗入到深层土壤和岩石中形成地下水。

2. 地下水的分布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岩石裂隙、孔隙、溶洞等介质中。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含有大量孔隙和裂隙的沉积岩层具有较高的储存能力,而含有大量溶洞的喀斯特岩层则具有较高的通透性。

三、地下水流动规律及影响因素1. 地下水流动规律由于不同类型介质的不同特性,地下水流动规律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地下水流动受到压力梯度和渗透性的影响,沿着水头高到低的方向流动。

2. 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主要包括介质类型、介质孔隙度、渗透系数、水头差、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地下水储存和运移的能力,从而对地下水开发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四、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1. 地下水资源开发在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价工作。

通过对区域内岩石类型、构造特征、降雨量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开采安全。

2. 地下水资源保护为了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等问题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损害,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保护。

其中包括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监测与预警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

五、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地下水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解决方法包括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加强监测与管理等措施。

2. 地下水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方法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监测和治理等措施。

六、结语水文地质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水文地质调查是指为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明确地下水的形成、补给、运移、分布规律及地下水的水化学特性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水文地质工程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活动。

水文地质调查是地下水资源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下水环境保护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首先,地质地貌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起点。

地质地貌调查是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地质地貌图的解译,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层分布等情况,为后续的水文地质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水文地质剖面调查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地下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多点、多时段的采样分析,绘制水文地质剖面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地下水位、水质、水力特征的分布规律。

另外,地球物理勘探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进行探测,可以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水文地质孔隙参数测定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地下水文地质孔隙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水文地质工程问题,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地下水动力观测是非常重要的。

地下水动力观测是通过对地下水位、水位变化、水力梯度等进行实时监测,了解地下水运移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调查是地下水资源勘查的重要环节,采用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地下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地水文地质调查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提高水文地质调查的效率和质量,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毛细上升高度
毛细水在岩土体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与岩 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和排列有关。
毛细管水
存在于岩土体毛细孔隙中的水,对岩土体 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0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季节性变化
01
受气候、降水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呈现季节性波动。
年际变化
02
受长期气候变化、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
地下水的运动与排泄
运动
地下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受水力梯度控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河流泄流、蒸发排泄和人工排泄等。
03
岩土体水理性质
岩土体渗透性
渗透系数
表示岩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流 体通过岩土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
岩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孔隙度 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渗水,包括地下水的赋存 条件、分布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 质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补给、排泄等 。
任务
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地下水动态, 防治地下水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水文学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 ,但水文学更注重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
加强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的开发利用研究,拓展水资源来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土层中的水分,包括土壤水和岩石 水。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 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
来源

什么是水文地质

什么是水文地质

什么是水文地质水文地质(hydrogeology)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门学科,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地下水学、岩石物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旨在全面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演化和分布,以及对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

首先,水文地质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的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自然形成的水体,根据其出现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其存在于地下水层或岩性储层中,与地表水和大气中的水形成了自然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地质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性质等方面。

其次,水文地质研究的意义重大。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广泛应用于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

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对地下水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还可以为水资源评价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预测和防治地下水环境污染,保护地下水资源。

再者,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多样。

研究地下水需要进行野外考察、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等一系列工作。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水位观测、泉眼观测、试井、水化学分析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手段,对地下水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最后,水文地质研究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地下水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污染。

水文地质学家不仅需要了解并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还要提出适当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水文地质还可以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支持,例如地下水灾害和地面塌陷等。

总之,水文地质是一门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学科,将地质学、地下水学和岩石物理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旨在全面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储存和利用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水文地质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预测灾害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手段,水文地质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水文地质调查概述

2024年1月22日2时4分
§ 4 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主要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初步勘探
目 的 :是在已有区域资料基础上,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进行的。 比 例 尺 :1﹕10万~1﹕5万大中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大中) 调查手段: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长期观测。 任 务:较确切地查明调查区地质构造、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特征,预
§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 水文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水文地质问题的解决均依赖于水文 地质调查。 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
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
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 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 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 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 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2024年1月22日2时4分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水文地质勘察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任何 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 料。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2024年1月22日2时4分
§ 4 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主要手段
水文地质勘察
调查手段: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配合少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 任 务:概略地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富集规律,为

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

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

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水文地质观测是指通过对地下水文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地下水文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

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涉及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水质、地下水储层等方面的参数和特征。

通过水文地质观测,可以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地下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与地表之间的垂直距离,是衡量地下水资源丰度和变化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位的观测可以通过井点水位测量仪器进行,或者利用测井装置进行间接测量。

观测得到的地下水位数据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文地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地下水流动观测地下水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储层中的运动过程。

地下水流动观测可以通过井点水位测量、地下水位流动试验、地下水化学示踪等方法进行。

观测得到的地下水流动参数,如水头梯度、水流速度、水流方向等,可以揭示地下水运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三、地下水化学观测地下水化学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化学物质的组成和浓度分布。

地下水化学观测可以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现场分析或者实验室分析。

观测得到的地下水化学数据可以评价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治理提供依据。

四、地下水储层观测地下水储层是指地下水储存和流动的地质层或地层系统。

地下水储层观测可以通过地下水位测量、井孔测井、地电、地震等方法进行。

观测得到的地下水储层参数,如含水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系数等,可以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利用性,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流动观测、地下水化学观测和地下水储层观测等。

这些观测内容能够提供全面的地下水文地质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环境保护和地下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观测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推动水文地质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
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基于地下水的产出、流动和贮存
特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首先考虑地质构造,包括地层的产状、倾向和节理等特征。

不同的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
储存和运移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划分水文地质类型时需要考虑
地质构造的影响。

2. 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还要考虑地下
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产出条件、水文地质构造、水文地质
条件等。

根据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地下水文地质类型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岩溶水文地质类型、沉积水文地质类型等。

3.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还要考虑地下
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水动力特征、水热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
此在划分地下水文地质类型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征。

4. 地下水资源特征,最后,地下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还要考虑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包括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产出特征、贮存
特征等。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地下水文地质类型划
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富水区、贫水区等。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个综合考虑地质构造、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资源特征的过程,
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产出、流动和贮存特征,以及地下水资源的
开发利用和保护需求,从而科学合理地划分不同类型的水文地质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把由固体骨架和空隙两部分组成的介 质,叫多孔介质。如砂层、裂隙岩体等。
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称为渗流。 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场。
由于受到介质的阻滞,地下水的流动远较 地表水为缓慢。 由于地下水的类型、介质类型的不同,地 下水的运动状态多种多样。
§12.1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渗流的分类:
h
r
R
3. 向井运动的基本规律 (2)承压水完整井稳定流裘 布依公式
R s H h
MS Q 2.73K lgR lgr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M
其它符号同前;
r
R
3. 向井运动的基本规律 (3)潜水-承压水完整井稳定流 裘布依公式
a)从r0—r1 潜水完整井 Q= K(M2-h2)/(lnr1-ln r0)
§12.1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属地下水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和岩溶 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模拟地下水流基本状态和地下水中溶 质运移过程,对地下水从数量上和质量上进行 定量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兴利防害的理 论基础。
§12.1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地下水的运动状态
达西公式讨论: 达西定律反映了能量转化与守恒。 V与I的一次方成正比; 当K一定,V增大时,水头差增大,表明单位 渗透途径上被转化成热能的机械能损失越多,即V 与机械能的损失成正比关系; 当V一定时,K越小,水头差越大,即K与机 械能的损失成反比关系。
三、紊流运动的非线性渗透定律
Q=KI1/2 或 v=Q/=KI1/2
z
H h
r
(8)影响半径:是从抽水井到实际观测不到水位降深处的径向 距离。
2. 稳定流假设
(1) 含水层均质、各向同性,产状水平,厚度不变,分布面积很大,可 视为无限延伸; (2) 抽水前的地下水面是水平的,并视为稳定的; (3) 含水层中的水流服从Darcy定律,并在水头下降的瞬间水就释放出 来。如有弱透水层,则忽略其弹性释水量。 (4) 在有侧向补给的有限含水层中,当降落漏斗扩展到补给边界后,侧 向补给量和抽水量平衡时,地下水向井运动便可达到稳定状态。 (5) 在有垂向补给的无限含水层中,随着降落漏斗的扩大,垂向补给量 不断增大。当它增大到与抽水量相等时,将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 ,地下水向井的运动也进入稳定状态。 (6) 在没有补给的无限含水层中,随着抽水时间的延长,水位降深的 速率会越来越小,降落漏斗的扩展越来越慢,在短时间内观测不 到明显的水位下降,这种情况称为似稳定状态,也称似稳定。
3.向井运动的基本规律 (1)潜水完整井稳定流裘布依 公式(J.Dupuit) Q=1.366K(2H-S)S/(lgR-lgr)
R
s H
Q—井的涌水量(或称排水量),m3/d K —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H —潜水含水层厚度,m S —井中稳定的水位降深,m R —稳定时漏斗半径(影响半径), m r —井的半径,m。 说明:均质含水层,且水平分布无限广阔; 无蒸发、无渗漏; 运动状态为层流状态。 R可用经验公式确定:R=3000SK1/2
A
1. 层流与紊流
C 层流(laminar flow):亦称片流,指在流 速较小时,液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 运动,彼此不相混掺的形态。 水质点运动连续不断,流束平行而 不混杂。 紊流(turbulent flow) :亦称湍流,是指随流速增 大,液体质点作不规则运动、互相混掺、轨 迹曲折混乱的形态。 水质点运动不连续,流束混杂而不平行。
Q—渗透流量; —过水断面总面积;
I—水力坡度; v—渗透流速(m/s); K—渗透系数(m/s); 强调:紊流、非线性 常见情况:介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
混合流动
Q=KI1/m (m=1~2)
四、地下水向井运动的基本规律
1. 相关概念 (1)井:处于含水层中有铅直轴线的圆管,其四周透水 。
(2)潜水井:当井揭露潜水含水层,由含水层中吸取无压地下 水的井称为潜水井或普通井。 (3)承压水井:当井揭露承压水含水层时,称为承压水井。 (4)完整井:揭露整个含水层,井一直打到含水层底板隔水层 时的潜水井或承压水井,称为完整井。 (5)非完整井:没有打到含水层底板隔水层的潜水井或承压水
r1 r0
潜水-承压水完整井
R
b) r1 —R
承压水完整井 Q= 2KM(H-M)/ (lnR-ln r1) c) 组合后得出
r
4. Dupuit公式的应用(用途)
B
传递动量、热量和质量的方式不同:
层流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
紊流主要通过质点间的混掺。紊流的传递速率远大于层流。
实验和观察表明,当地下水在孔隙和细 小的裂隙岩层中运动时,如水流速度缓慢, 多为层流状态;当地下水在大裂隙和岩溶溶 主要是在岩石的孔隙和裂隙 中运动,运动时受阻较大,流速一般较慢, 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地下水的运动理解为 层流运动。
完整井
非完整井
(6)水位降深:初始水头减去抽水 t 时间后的水头,也简称降 深。用S表示。 (7)降落漏斗:抽水时,水位降深 S在不同的位置上是不同的 ,井中心降深最大,离井 越远,降深越小,抽水井 周围总体上形成的漏斗状 水头下降区;亦即由抽水 (排水)而形成的漏斗状 的水头(水位)下降区。
H
s
二、达尔西定律—层流运动定律
法国水力工程师 亨利· 达西(Henry Darcy)在装有均质砂 土滤料的圆柱形筒中 做了大量的渗流实验, 于l856年发现: 渗透流速与水力 坡度成正比,即线性 渗流定律,这是渗流 基本定律,后人称之 为达西定律。
Darcy 实验装置
二、达尔西定律—层流运动定律
Henri Darcy’s Law: Q=KI 或 v=Q/=KI Q—渗透流量; —过水断面总面积; I—水力坡度; v—渗透流速(m/s); K—渗透系数(m/s,为I=1时的v ) 用途:矿坑、地基工程中涌水量的计算。 强调:层流,线性 说明:在单位水压梯度(I=1)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 位截面积的流量,即为岩土的渗透系数。该值可 针对具体的岩石(土),通过在室内使用达西仪 或其他渗透仪经试验求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