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瘫痪、口眼歪斜,古代72名方

半身不遂、瘫痪、口眼歪斜,古代72名方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

中具有举足轻重、至

关重要的地位,乃国

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

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

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

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各个时代历史进程

中保驾护航,抵御和

战胜灾害,才使得华

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

中也积累且沉淀了大

量的医学文明而成为

一颗璀璨的明珠。每

天分享岐黄国医国术,

为其传承发扬光大,

更好的造福人类。

1.赤箭丸(《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

【药物组成】赤箭30g,茯神30g,五加皮30g,鹿茸60g(去毛,涂酥,炙令黄),防风30g,牛膝45g,桂心30g,独活30g,蛇床子30g,菟丝子90g(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酸枣仁30g(微炒),山茱萸30g,巴戟30g,附子60g(炮裂,去皮脐),仙灵脾30g,萆薢30g(锉),石斛60g(去根),熟干地黄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前以温酒送服。

【功能】补肝肾,祛风湿。

【主治】半身不遂,肢节挛急,腰间酸痛,日渐赢瘦。

2.黄芪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药物组成】黄芪、杜蒺藜、川楝子、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赤小豆、地龙(去土,炒)、防风各30g,乌药60g。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服;妇人醋汤送服。

【功能】益气温阳,祛风舒筋。

【主治】头面虚浮,耳内蝉鸣,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风痹瘫痪,遍身顽麻。

3.搜风丸(《扶寿精方》)

【药物组成】天麻96g,玄参、萆薢(研末)各93g,杜仲(酒拌,炒去丝)105g,附子(盐水浸,去皮)15g,羌活21g,牛膝、独活(酒洗)各99g,当归(酒洗)15g,生地黄(酒浸一日夜,捣膏)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80—100丸,空心用温酒送服。

【功能】养肝熄风,温经通络。

【主治】口眼歪斜,左瘫右痪。

4.僵蚕丸(《圣济总录》卷七)

【药物组成】白僵蚕(炒)、乌头(炮裂,去皮、脐)、没药各30g,蜈蚣(炙)15g。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丸,用薄荷酒送服。

【功能】祛风活络。

【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不正。

5.百岁酒(《千金珍秘方选》)

【药物组成】蜜炙黄芪60g,大生地36g,茯苓30g,龟版胶30g,肉桂18g,抱茯神60g,大麦门冬30g,熟地45g,羌活24g,川芎

30g,潞党参45g,全当归36g,陈皮30g,防风30g,于术30g,五味子24g,枸杞子30g,大枣仁1kg,枣皮30g,冰糖1kg。

【制法】用高梁烧酒10kg入瓶内浸前药,隔水共煮二小时,或埋土中七日更好。

【用法】每晚随量饮之。

【功能】滋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瘫痪诸风。

6.愈风润燥汤(《古今医鉴》卷二)

【药物组成】川芎3g,当归3.6g,熟地黄、生地黄(姜汁炒)、牛膝(酒炒)、红花各2.4g,羌活、防风各1.8g,南星(制)、天麻、半夏(制)、橘红(盐洗)、白茯苓、黄芩各4.5g,桂枝1.5g,白术(炒)6g,白芍药、酸枣仁、黄柏各2.1g,炙甘草1.2g。

【制法】上咀,水煎,去滓。

【用法】临服入竹沥、姜汁各3匙。

【功能】滋阴养血,祛风化痰。

【主治】诸风瘫痪痿痹。

7.黄芪赤风汤(《医林改错》卷下)

【药物组成】黄芪60g(生),赤芍3g,防风3g。

【制法】水煎,去滓。小儿剂量减半。治瘫腿,可酌加用量。

【用法】温服。

【功能】益气行血。

【主治】瘫腿等病。

8.海桐皮丸(《圣济总录》卷七)

【药物组成】海桐皮60g,白芥子(研)、乳香(研)各15g,芸薹子(研)、地龙(炒)、甜瓜子各30g,生牡蛎90g,枫香脂(研)30g,金毛狗脊(去毛)60g,威灵仙45g,蔓荆实30g,苍术(炒)45g,生草乌头(去皮尖)30g,木鳖子(去壳)45g,没药15g,续断30g,自然铜(煅,醋淬七遍)、乌药各75g。

【制法】上药除研外,为末和匀,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用法】每次20丸,空心、食前用木瓜酒送服。

【功能】祛风湿、化痰淤,通经络。

【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或时麻木,口眼?斜。

9.伏虎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生干地黄、蔓荆子(去白)、白僵蚕(炒,去丝)各0.3g,五灵脂15g,踯躅花(炒)、天南星、白胶香、草乌头(炮)各30g。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半夏末糊为丸,如龙眼大。

【用法】每l丸分作四次,酒送服,一日二次。

【功能】祛风活血,化痰通络。

【主治】左瘫右痪。

10.十龙换骨丹(《摄生众妙方》卷三)

【药物组成】独活、羌活、川乌(炮,去皮)、草乌(炮,去皮)、当归(酒浸,去粗皮)、防风、川芎、天麻、何首乌(去黑皮)、海桐皮(去粗皮)。(注意:本方有毒)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g作10丸,金箔为衣。

【用法】每次1丸,好酒或茶送服。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主治】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11.轻脚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药物组成】木鳖子(别研)、白胶香(别研)、白芍药各60g,草乌(去皮、尖)120g,赤小豆30g(别,为末,打糊)。

【制法】上为细末,赤小豆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7丸,渐加至10丸,温酒或木瓜汤送服。病在上食后临卧服,病在下空腹服。忌热物少时。

【功能】温经通络,祛风活血。

【主治】左瘫右痪,脚弱不能行履。

12.蠲痹防痿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药物组成】煅透羊胫骨6g,炙酥虎胫骨3g,酒炒透蹄筋3g,盐水炒杜仲9g,酒炒川断6g,炙去毛狗脊6g,制淮牛膝9g,骨碎补18g,生黄芪30g,全当归9g。

【制法】酒、水各半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壮筋健骨,活血行气。

【主治】手足瘫痪者。

13.换骨丹(《王氏医存》)

【药物组成】制南星、川贝母、秦艽、首乌、制半夏、五加皮、石楠叶各30g,沉香15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7.5g,朱砂为衣。

【用法】每次1丸,生姜汤送服。取汗。

【功能】祛风逐痰通络。

【主治】瘫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14.风药圣饼子(《医学纲目》卷十)

【药物组成】川乌(生)、草乌、麻黄(去节)各60g,苍术、何首乌、白附子、白僵蚕、川芎各15g,防风、干姜各7.5g,雄黄13.8g,藿香、荆芥各7.5g。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再捏作饼子。

【用法】嚼碎,食后用茶汤送下。

【功能】祛风燥湿,活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喁斜。

15.搜风镇心牛黄丸(《普济方》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牛黄7.5g,龙脑3g,麝香3g,雄黄7.5g,丹砂37.5g(五味同研),天麻、乌犀(镑)、干蝎(炒)、羚羊角(镑)、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赤茯苓、蝉蜕、麻黄(去根、节)、牛膝(酒浸,切,焙)、芎?、五加皮各15g,白附子(炮)7.5g,乌蛇(酒浸,去皮、骨,炙)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用法】每次1丸,嚼破,以温酒或荆芥茶送服,一日三次。

【功能】镇心平肝,搜风通络。

【主治】一切风,瘫痪,言语謇涩。

16.灵宝丹(《医方类聚》卷二十,引《简易方》)

【药物组成】川乌(去皮、尖,略炮)、五灵脂各90g,没药45g,胡椒15g,木香、乳香(研)、朱砂(研)、麝香各0.3g(和朱砂为衣)。

【制法】将前五味为细末,辰时取井花水,入乳香末和前药末为丸,如豆大,以朱砂、麝香为衣。

【用法】每次1粒,以生姜3片同嚼,用茶或酒送服,不拘时候。如伤风头痛及胎风,荆芥汤送服。

【功能】祛风行气,化淤通络。

【主治】瘫痪。

17.紫金丸(《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一)

【药物组成】天雄、附子、大川芎各1对,淮乌120g,人参、白附子、乳香、没药各15g,当归30g,山栀子360g(研150g,余煮用),防风、血竭各15g,辰砂12g,全蝎15g。

【制法】上药生用,焙干,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5—7丸,空心用温酒送服。

【功能】温阳祛风,活血通络。

【主治】诸瘫痪,手足不遂。

18.长春丸(《解围元薮》卷三)

【药物组成】苦参、独活、荆芥、豨莶、紫萍、苍术、风藤各180g,木通90g,草乌60g,大风子500g,巨胜子360g,仙灵脾120g(俱不见火)。

【制法】上为末,水滴为丸。

【用法】每次50丸,茶送服。

【功能】补肝益肾,祛风胜湿。

【主治】风瘫困顿者。

19.羌活散(《太平圣惠方》卷二十)

【药物组成】羌活30g,天麻15g,胡麻子15g,细辛15g,麻黄22.5g(去根、节),藿香15g,附子30g(炮裂,去皮、脐),牛膝15g,白鲜皮15g,芎?15g,天南星15g,蝉壳15g,旋覆花30g,白附子15g(炮裂),地龙15g(微炒),乌蛇肉30g(酒浸,炙令黄),晚蚕蛾15g(微炒),干蝎7.5g(微炒),麝香7.5g(细研),甘草15g(炙

微赤,锉)。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次6g,以薄荷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瘫痪。头痛目眩,涎唾不止。

20.华山五子丹(《鲁府禁方》卷一)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生地黄、熟地黄、川乌(煨,去皮)、白术、苍术(酒浸三日,焙干)、甘松、益智仁、五灵脂、桔梗、人参、白茯苓、白豆蔻各60g,天麻、陈皮、麻黄、滑石、川椒、甘草、白芷各30g,木香、丁香、沉香、乳香、没药、牛黄各7.5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用法】每次1丸,细嚼,茶、酒或米汤送服。

【功能】生精补髓,益气养血,祛风除湿,化淤通络。

【主治】左瘫右痪,遍身疼痛,手足顽麻。

21.风痹瘫痪药酒(《良方集腋》卷上)

【药物组成】嫩桑枝120g(切片),陈海蜇360g,野料豆120g,松针120g(捣拦)。

【制法】上药用酒3.5kg,装入瓷瓶,不论甜燥,将瓶入锅内,外以水与瓶酒仿佛平满,隔水煎二小时。

【用法】日日随量饮之。

【功能】祛风除湿,化痰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瘫痪。

22.麻黄酒(《普济方》卷九十三引《鲍氏方》)

【药物组成】麻黄、木鳖、杏仁、大黄各等分。

【制法】上以好酒6L,煎取600ml,浸别酒。

【用法】频频饮之。

【功能】疏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诸风左瘫右痪,历节走注疼痛。

23.何仙姑庆世丹(《普济方》卷二二三引《卫生宝鉴》)

【药物组成】枸杞子、菊花(去萼用)、远志(须用硬物捶破,去心)、

车前子、巴戟、生地黄、覆盆子、白术、苁蓉(酒浸七日)、九节菖蒲、牛膝(酒浸七日)、地骨皮、菟丝子(酒浸七日,昼夜晒干,炒令黄色为度)、续断、细辛、何首乌各等分。

【制法】上药各用本土所生者,逐药择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20~30丸,空心、食前用温酒送服。

【功能】安五脏,和六腑,添智慧,乌髭发,驻颜色,长肌肉,聪耳明目,强健四体,延年益智。

【主治】瘫痪痛楚,久在床褥,四肢少力,口干气虚,神识昏乱。

24.川乌灵脂丸(《魏氏家藏方》卷一)

【药物组成】川乌头(3只,去皮、脐)、天南星(三个,焙)、五灵脂(炒,别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l0一15丸,空心,食前用薄荷自然汁入酒吞服。一日三次。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脉。

【主治】左瘫右痪,口眼?斜。

25.七枝煎(《奇方类编》)

【药物组成】槐枝、桃枝、柳枝、椿枝、楮枝、茄枝、蕲艾各30g。

【制法】用水30L煎,去滓。

【用法】大盆浸洗。如冷,又添热水,以被盖出汗,避风。未愈,再洗几次。

【主治】年久瘫痪。

【口眼歪斜方50首辑要】

1.正容汤(《审视瑶函》卷六)

【药物组成】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星、白僵蚕、半夏(制)、木瓜、甘草、黄松节(即茯神心木)各等分。

【制法】上锉。用水400ml,加生姜3片,煎至300ml,去滓。

【用法】加酒适量,热服。

【功能】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主治】口眼歪斜,仪容不正。

2.改容膏(《医方考》卷一)

【药物组成]蓖麻子30g,真冰片0.9g。

【制法】上捣为膏。

【用法】中风口眼喁僻在左,为此膏敷其右,喁僻在右,以此膏敷其左。

【功能】利气走窍,改容牵正。

【主治】中风口眼喁僻。

【辩证加减】冬月,加干姜、附子各3g。

3.茯苓天麻汤(《眼科菁华录》卷下)

【药物组成】白术、苍术、人参、黄芪、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橘皮、焦山楂、神曲、炮干姜、黄柏(酒制)、麦芽(炒)。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熄风通络,健脾渗湿。

【主治】口眼?斜,仪容不正;厥明头痛,颠倒眼黑,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

4.宽气汤(《辨证录》卷二)

【药物组成】柴胡、乌药、秦艽、甘草、酒蒸大黄各3g,白芍30g,茯苓9g,当归9g,天麻

、防风各lg,天花粉6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顺气,泻火熄风。

【主治】口眼?斜,有似中风。

5.家宝丹(《丹溪心法》卷一)

【药物组成】川乌、南星、五灵脂(姜汁制,另研)、草乌各18g,白附子、全蝎、没药、辰

砂各60g,羌活、乳香、白僵蚕(炒)各90g,片脑15g,天麻60g,

麝香7.5g,地龙120g,雄黄、轻粉各30g。

【制法】研为细末;或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粉末,每次1g,不觉,服1.5g,用茶或酒调服;蜜为丸,含化。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瘫痪,痿痹不仁,口眼?斜。

6.理气祛风散(《古今医鉴》卷二)

【药物组成】青皮3g,陈皮2.4g,枳壳2.4g,桔梗2.1g,南星(制)3g,半夏(制)3g,乌药2.4g,天麻3g,川芎2.4g,白芷2.1g,防风2.4g,荆芥2.1g,羌活3g,独活3g,白芍药2.1g,甘草1.8g。

【制法】上咀。加生姜3片,用水300ml,煎至240ml,去滓。

【用法】食前温服。

【功能】理气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口眼歪斜。

7.萆麻膏(《普济方》卷九十二)

【药物组成】大萆麻子14枚,巴豆7枚(去皮)。

【制法】上捣为泥,加麝香1.5g,研匀。

【用法】左患搐,安药于右手劳宫穴内,用纸七重盖定药丸上,用碗坐在药上,碗用沸水蒸之;如右患用左手。略坐一时,用手托碗便正也。

【功能】通络止痉。

【主治】口眼?斜不正。

8.清痰顺气汤(《万病回春》卷二)

【药物组成】南星(姜制)、瓜蒌仁、贝母、陈皮、苍术(米泔浸,炒)、官桂、防风、荆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半夏(姜制)、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锉。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临服入木香、沉香末各1.5g同服。

【功能】清热化痰,祛风顺气。

【主治】口眼?斜。

9.三公散

【资料来源】《医方类聚》(《普济方》)。

【药物组成】蜈蚣3条(1条蜜炙,1条酒浸,1条纸裹煨熟,各去屎),南星3个(每个切作4段,逐个如蜈蚣制法),白芷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人真麝香少许。每次3克,食后热酒调服。

【功能】搜风化痰。

【主治】风痰入络,口眼喁斜。

10.正容汤

【资料来源】《审视瑶函》。

【药物组成】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黄松节(即茯神心木)各3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加酒适量热服。

【功能】祛风化痰,舒筋活络。

【主治】风痰痹阻经络,口眼喁斜,仪容不正。

11.定风饼子

【资料来源】《普济本事方》。

【药物组成】天麻、川乌(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生姜汁为丸,如龙眼大,作饼子,生朱为衣。每次l饼,细嚼,热生姜汤送服,不拘时候。

【功能】解五脏风寒,辟雾露瘴气,爽慧神志,诸风不生。

【主治】风客阳经,邪伤腠理,背膂强直,口眼喁斜,体热恶寒;及痰厥头痛,肉润筋惕,鼻渊;饮酒过多,呕吐涎沫,头目眩晕,如坐车船。

12.牵正散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3克,热酒调服,不拘时候。

【功能】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素体痰盛,叉感风邪,风痰阻于头面经络,突然口眼喁斜,一侧颜面麻木不仁,舌苔白腻,脉浮滑。

【方义解读】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善治头面经络之风;僵蚕、全蝎祛风止痉,僵蚕尚可化痰,全蝎长于通络。三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止痉之功,为治疗面神经麻痹之最常用基本方。

13.复正汤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防风3克,荆芥3克,细辛2.5克,黄芩6克,乌药6克,天麻6克,当归9克(酒洗),白芍6克(酒洗),川芎4.5克,白术4.5克(去芦),陈皮4.5克(去白),半夏6克,枳壳3克(去瓤,炒),白芷2.4克,桔梗2.4克,僵蚕9克,甘草2.4克,白茯苓6克(去皮)。

【制法用法】上药锉碎。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能】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风痰入中经络,气血不和,口眼喁斜。

14.换金丹

【资料来源】《医学六要》。

【药物组成】荆芥穗、白僵蚕、甘草、防风各30克,天麻、川乌头、白附子、蝎梢(炒,去毒)、羌活(去芦)、细辛、川芎、藿香各15克,薄荷9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茶、酒送服;如左歪以此涂右,右歪以此涂左。

【功能】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主治】风寒痰湿客于上焦,口眼喁斜。

15.理气祛风散

【资料来源】《古今医鉴》。

【药物组成】青皮3克,陈皮2.5克,枳壳2.5克,桔梗2克,制南星3克,制半夏3克,乌药2.5克,天麻3克,川芎2.5克,白芷2克,防风2.5克,荆芥2克,羌活3克,独活3克,白芍药2

克,甘草1.8克。

【制法用法】上药切碎,加生姜5片,水煎,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能】理气祛风,化痰通络。

【主治】风痰入络,气机郁滞,口眼喁斜。

16.搜风丸

【资料来源】《儒门事亲》。

【药物组成】人参、茯苓、南星各15克,半夏、干生姜、白矾(生)、凝水石各30克,蛤粉60克,薄荷15克,藿香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豌豆大。每次30丸,用生姜汤送服。

【功能】搜风化痰。

【主治】风痰入络,口眼喁斜,头昏嗜睡,涎唾黏稠量多,或时喘咳者。

17.僵蚕全蝎敷治方

【资料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义》。

【药物组成】僵蚕9克,全蝎2个(去毒),香皂3个。

【制法用法】上药共捣成泥,随意糊之。或每次3克,温酒或开水和服亦可。

【功能】祛风痰,止痉挛。

【主治】风痰入络,口眼喁斜,面肌抽筋。

18.防风散

【资料来源】《普济方》引《指南方》。

【药物组成】防风30克,羌活15克,甘草9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末。每次15克,水煎,去滓,加麝香0.03克,温服。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卒然口眼喝斜,言语牵急,四肢如故,别无所苦。

19.灵仙丸

【资料来源】《简明医彀》。

【药物组成】威灵仙(洗净,焙干)适量。

【制法用法】上为末,好酒拌润,人竹筒内,塞口,九蒸九晒,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克,酒送服。微利不泻,朝服暮效,外用灵仙煎洗。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湿入络,口眼喁斜,及疠风、头风、金刀如圣散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川乌(炮用)9克,草乌(炮)9克,防风6克,川芎6克,白芷12克,雄黄6克,细辛6克,苍术12克,天麻1.5克,白术1.5克,麻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每次1.5克,临卧温酒调服。

【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主治】风寒入络,口眼喁斜。

20.藁本散

【资料来源】《证治宝鉴》。

【药物组成】藁本3克,白芷6克,川乌1.5克,草乌1.5克,木鳖子0.9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鳝鱼血调匀,涂面。

【功能】搜风散寒通络。

【主治】风寒入络,口眼喁斜。

21.不换金丹

【资料来源】《医学启源》。

【药物组成】荆芥穗、白僵蚕(炒)、天麻、甘草各30克,羌活(去芦)、川芎、白附子、川乌头、蝎梢(去毒,炒)、藿香叶各15克,薄荷90克,防风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茶清送服。如口眼歪向左,即涂右腮,歪向右,即涂左腮。

【功能】退风散热,行经和血,开发腠理。

【主治】风热痰湿阻于头面经络,口眼喁斜。

22.正颜丹

【资料来源】《寿世保元》。

【药物组成】白芷60克,独活60克,薄荷30克。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次1丸,细嚼,茶清送服。

【功能】疏散外风,通络正颜。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喁斜。

23.茯苓天麻汤

【资料来源】《眼科菁华录》。

【药物组成】白术、苍术、人参各10克,黄芪15克,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各10克,橘皮6克,焦山楂、神曲各15克,炮干姜2克,黄柏(酒制)10克,炒麦芽1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化痰,清热祛湿。

【主治】风湿痰热,上扰头面,口眼喁斜,仪容不正,或厥阴头痛,颠倒眼黑,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或身重,四肢冷,或恶心,气短,语促。

24.省风清痰转舌汤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陈皮6克,半夏(姜制)3克,枳壳(去壳,麸炒)1克,黄芩(酒炒)1克,防己3克,防风3克,全蝎(洗去盐)、南星(姜制)0.6克,甘草1_5克,白茯苓2.4克,蝉蜕2.4克,天麻1.2克。白术、苍术、人参各l0克,黄芪15克,明天麻、泽泻、茯苓、生姜、半夏各10克,橘皮6克,焦山楂、神曲各15克,炮干姜2克,黄柏(酒制)10克,炒麦芽15克。

【制法用法】加生姜3片,竹茹l团,水煎服。为丸服也可。

【功能】祛风,化痰,清热。

【主治】风热痰浊闭阻经络,口眼喁斜。

25.复正散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僵蚕、清风藤、生地黄、白附子各2l克,当归、川

芎、何首乌、防风、白芷、荆芥、天麻、蒺藜、赤芍、胡麻、连翘、桔梗、藁本、蔓荆子各15克,羌活、全蝎各9克,升麻6克,白僵蚕6克,金银花30克,白花蛇60克(净)。

【制法用法】上药以好酒10千克,大坛盛封。早、晚量饮之。加生姜3片,竹茹1团,水煎服。为丸服也可。

【功能】祛风化痰,清热通络。

【主治】风热痰湿上攻头面经络,口眼喁斜及痫证。

26.消风返正汤

【资料来源】《医醇剩义》。

【药物组成】羌活3克,天麻2.4克,蝎尾5支、炒僵蚕4.5克,贝母6克,羚羊角4.5克,石斛9克,花粉6克,麦冬6克,黄荆叶5片。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消风清热,化痰正容。

【主治】风热从足太阳而来,兼扰阳明,颜面筋脉牵掣,口眼喁斜,头昏头胀,烦躁,咽喉疼痛,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解读】方中羌活疏散太阳经之风邪;羚羊角平肝熄风,清热解毒;天麻、蝎尾、僵蚕祛风,止痉通络;贝母、花粉清热化痰;石斛、麦冬养阳明胃阴;黄荆叶祛风解表,清热解毒。诸药配伍,共奏疏散外风、清热解毒、化痰正容之功。

27.假苏丸

【资料来源】《圣济总录》。

【药物组成】生假苏(即荆芥,去梗)、生薄荷(用叶)各500克。

【制法用法】沙盆内研,生绢绞取汁,煎熬成膏;另余细滓晒干,为末,将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温酒送服。

【功能】祛风通络。

【主治】风中经络之口眼喁斜。

28.清痰顺气汤

【资料来源】《万病回春》。

【药物组成】姜制南星、瓜蒌仁、贝母、陈皮、苍术(米泔浸,炒)、官桂、防风、荆芥、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半夏(姜制)、甘草各.15克。

【制法用法】上为粗散。每次9克,加生姜3片,水煎,临服人木香、沉香末各1.5克,同服。

【功能】疏风清热,化痰顺气。

【主治】风热痰湿上攻头面经络,口眼喁斜。

29.加味小柴胡汤

【资料来源】《浙江中医杂志》(1989,10:453)。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川芎、制天虫、生甘草各10克,蒲公英、生葛根、徐长卿各15克,白芷5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功能】和解少阳,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热毒入侵少阳经络,口眼喁斜,耳部疼痛,或耳廓疱疹,听觉过敏等。

【辩证加减】外耳道疱疹明显者,加七叶一枝花10克;耳部疼痛剧者,加全蝎3克;大便干结,加制大黄10克;苔黄腻者,加甘露消毒丹15克;恢复期,去黄芩、蒲公英;舌偏红者,加丹参、枸杞子各15克,干地黄10克;舌偏淡者,加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

30.当归钩藤汤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当归、钩藤、秦艽、丹皮、防风、青皮、黄芩、柴胡各9克,甘草3克。

【制法用法】水煎汤。

【功能】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主治】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口眼喁斜,左关脉弦数者。

31.宽气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柴胡、乌药、秦艽、甘草、酒蒸大黄各3克,白芍30克,茯苓9克,当归9克,天麻、防风各1克,天花粉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顺气,泻火平肝。

【主治】素体甚厚,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火盛肝伤,遂致口眼喁斜,脉洪大有力。

32.解焚汤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酒蒸大黄6克,柴胡3克,白芍30克,当归30克,白芥子6克,炒栀子6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泄火养肝。

【主治】天禀甚厚,又素好烧酒,一时怒气相激,火盛而伤肝,致成口眼喁斜,有似中风而未尝身仆,且善饮食,其脉洪大有力者。

【方义解读】方中大黄泻其火酒之毒,用栀子以泄其肝木之火,用二味祛除,未免过于迅利,复用芍药、当归以大补其肝血,盖血足而火自息也;加柴胡、白芥子以舒其肝叶之气而消其膜膈之痰,痰消而肝气益舒,肝气舒而风自去。

33.防风干葛汤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防风、荆芥各6克,干葛12克,升麻6克,广皮6克,甘草3克,白芷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风通络。

【主治】邪入阳明,风中于右,口眼喁斜,脉右关弦长。

【辩证加减】身痛,加秦艽、钩藤各9克。

34.栀连平胃散

【资料来源】《症因脉治》。

【药物组成】山栀6克,川黄连3克,熟苍术9克,厚朴、广皮各6克,甘草3克,葛根、木瓜、秦艽各9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化痰,祛风燥湿。

【主治】风热痰湿阻于阳明胃经,上攻头面,口眼喁斜,右关脉弦数者。

35.清凉丹

【资料来源】《杨氏家藏方》。

【药物组成】牛胆天南星120克,牛黄90克(别研),蝎梢(去毒,炒)、石膏各45克,白花蛇(酒浸,去肉)、犀角屑、防风(去芦头)、甘草、真珠末、朱砂(别研)、大黄各30克,脑子15克(另研)。

【制法用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为丸。每次6克,食后、临卧薄荷汤化服。

【功能】清胃泻火,化痰通络。

【主治】风热痰火壅塞阳明胃经,上攻头面,口眼喁斜,语言不利,肌肉润动,面若虫行。

36.搜风顺气丸

【资料来源】《普济方》。

【药物组成】人参45克,麻子仁、柏子仁、大黄各30克,皂角(不去皮)60克,黑牵牛(末)30克,威灵仙60克,朴硝15克。

【制法用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60丸,温酒送服。

【功能】疏风顺气,通腑泄热。

【主治】风壅气滞,阳明结实,经络不通,口眼喁斜,大便结涩。

37.天麻黄芪汤

【资料来源】《兰室秘藏》。

【药物组成】天麻、芍药、炒神曲、羌活、茯苓各1克,人参、黄连各1.2克,当归1.5克,黄芪、甘草、升麻、葛根、黄柏、苍术各2克,泽泻2.1克,柴胡3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食远温服。

【功能】补气养血,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主治】素有风证,气血亏虚,湿热内蕴,口眼喁斜。

【辩证加减】或加猪苓2克;如肢节不痛,则减去羌活。

38.偏解散

【资料来源】《辨证录》。

【药物组成】当归、炒栀子、生地各9克,乌药、防风、白芷各1克,半夏3克,黄芪、茯苓各3克,白芍15克,秦艽3克。

【制法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养血,清热化痰,祛风通络。

【主治】气血不足,风痰湿热痹阻经络,口眼喁斜,左颊出汗,右颊拘急。

39.清阳汤

【资料来源】《脾胃论》。

【药物组成】红花、酒黄柏、桂枝各0.3克,生甘草、苏木各1.5克,炙甘草3克,葛根4.5克,当归身、升麻、黄芪各6克。

【制法用法】水煎,去滓,空服时稍热服。服讫,以火熨摩紧结处。

【功能】益气养血,清胃泻火,活血通络。

【主治】气血两虚,胃中火盛,瘀血内阻,

40.大三五七散

【资料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药物组成】天雄、细辛各90克,山茱萸、干姜各150克,山药、防风各120克。

【制法用法】上药为末。每次2克,用清酒调服,1日2次,不知稍加。

【功能】补肝益肾,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主治】肝肾不足,风寒外侵,经络痹阻,口眼喁斜,眩晕,耳聋。

41.太一散

【资料来源】《御药院方》。

【药物组成】独活(去芦头)45克,续断、杜仲(炒去丝)、肉桂(去皮)、牛膝(酒浸l宿)、黑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头)、白芍药、当归(去芦头)、鸡血藤各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川芎9克。

半身不遂十大偏方

半身不遂十大偏方 2010-09-07 16:40:30 互联网编辑:cwg 方1〖组成〗川木瓜、陈艾各250克,米酒、醋各250毫升。 〖用法〗前2味加水煎汤,加入酒,醋调匀,趁热先熏后洗患部。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 方2〖组成〗鸡子壳内软皮,黄酒各适量。 〖用法〗软皮烤黄研末,每日3次,黄酒送服,每次1只。 〖主治〗半身麻木不仁。 方3〖组成〗生姜24克,桔红10克。 〖用法〗水煎去渣,频服。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 方4〖组成〗豆鼓(炒香)500克、米酒500毫升。 〖用法〗将豆豉纳入袋内,渍于米酒中浸3宿,去渣即得。先服豆鼓的水煮液1小碗(以鼓15克,水1碗煎煮),后再饮此酒,温服1~2杯,微醉者佳。 〖主治〗卒中风,手足不遂。 方5〖组成〗胡麻(炒、捣)100克、米酒1000毫升。 〖用法〗将胡麻入米酒中,浸7日后开取。每日服2~3次,每次1~2杯,稍稍复加,以瘥(愈)为度。 〖主治〗中风。口面喝斜。 方6〖组成〗青松叶955克、黄酒3000毫升。 〖用法〗取青松叶洗净,切细捣汁,入黄洒中浸两宿,近火一宿。初服50毫升,渐至200毫升,头面汗出,病愈即停服。 〖主治〗中风口 。 方7〖组成〗炮姜末90克、熟白蜜(滤过)750克、炒白面500克、热牛骨髓1碗。 〖用法〗将以上诸药拌匀,制成弹子大小药丸。每日服3次,每次3~4丸,黄酒送下。 〖主治〗瘫痪。 方8〖组成〗白花蛇1条、白酒500毫升。 〖用法〗泡7天后服,每次1小杯,每日2次。 〖主治〗中风肢节屈伸不利。 方9〖组成〗黑豆(拣紧小者淘)200克、酒1000毫升。 〖用法〗上二味,同入净瓶中密封,用灰火煨,令常热,约至酒减半,即去豆取酒。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服50~100毫升。 〖主治〗中风手足不随。 方10〖组成〗生附子30克、白酒500~1000毫升。 〖用法〗将生附子用酒浸7日,隔日饮1小杯,约50毫升。 〖主治〗半身不遂。 老人常吃茄子可预防中风 2010-09-07 18:13:21 互联网编辑:cwg 茄子,又名落苏。茄子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P、维生素E,并含生物碱等营养成分。茄子在蔬菜中营养素含量中等,但茄子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P. 食疗药效茄子中富含的维生素E:既可抗衰老,又可提高毛细血管抵抗力,防止出血;维生素P能改善微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使毛细血管能保持弹性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常食茄子对高血压,脑溢血、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患者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茄子中含有的植化物可以消除类固醇激素的作用,避免它促进癌细胞的生长,阻止癌细胞的形成。 茄子中含有较大量的钾,可调节血压及心脏功能,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食疗 2010-09-07 18:13:21 互联网编辑:cwg

半身不遂、瘫痪、口眼歪斜,古代72名方

半身不遂、瘫痪、口眼歪斜,古代72名方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 中具有举足轻重、至 关重要的地位,乃国 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 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 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 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各个时代历史进程 中保驾护航,抵御和 战胜灾害,才使得华 夏民族繁衍昌盛至今。 在这漫长的历史洪流 中也积累且沉淀了大 量的医学文明而成为 一颗璀璨的明珠。每 天分享岐黄国医国术, 为其传承发扬光大, 更好的造福人类。 1.赤箭丸(《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三) 【药物组成】赤箭30g,茯神30g,五加皮30g,鹿茸60g(去毛,涂酥,炙令黄),防风30g,牛膝45g,桂心30g,独活30g,蛇床子30g,菟丝子90g(酒浸三日,晒干,别捣为末),酸枣仁30g(微炒),山茱萸30g,巴戟30g,附子60g(炮裂,去皮脐),仙灵脾30g,萆薢30g(锉),石斛60g(去根),熟干地黄30g。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30丸,食前以温酒送服。 【功能】补肝肾,祛风湿。 【主治】半身不遂,肢节挛急,腰间酸痛,日渐赢瘦。 2.黄芪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药物组成】黄芪、杜蒺藜、川楝子、茴香(炒)、川乌(炮,去皮、脐)、赤小豆、地龙(去土,炒)、防风各30g,乌药60g。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5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服;妇人醋汤送服。 【功能】益气温阳,祛风舒筋。 【主治】头面虚浮,耳内蝉鸣,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风痹瘫痪,遍身顽麻。 3.搜风丸(《扶寿精方》) 【药物组成】天麻96g,玄参、萆薢(研末)各93g,杜仲(酒拌,炒去丝)105g,附子(盐水浸,去皮)15g,羌活21g,牛膝、独活(酒洗)各99g,当归(酒洗)15g,生地黄(酒浸一日夜,捣膏)30g。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80—100丸,空心用温酒送服。 【功能】养肝熄风,温经通络。 【主治】口眼歪斜,左瘫右痪。 4.僵蚕丸(《圣济总录》卷七) 【药物组成】白僵蚕(炒)、乌头(炮裂,去皮、脐)、没药各30g,蜈蚣(炙)15g。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次10丸,用薄荷酒送服。 【功能】祛风活络。 【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言语不正。 5.百岁酒(《千金珍秘方选》) 【药物组成】蜜炙黄芪60g,大生地36g,茯苓30g,龟版胶30g,肉桂18g,抱茯神60g,大麦门冬30g,熟地45g,羌活24g,川芎

『中风集』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方40个

『中风集』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方40个 【民间偏方】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方40个 中风瘫痪 中风瘫痪偏方1 凡瘫痪大病十余年不能行动,手额脚软者、用金毛狗脊(全身者用黄酒洗去毛净)咀片,黄酒1500克煮3灶香久,埋土7日退火气,空心日服3次,数日即能行走。 中风瘫痪偏方2 黄瓜藤煎水,熏洗。 中风瘫痪偏方3 治中痰瘫痪,左瘫右痪36种风,用紫背浮萍曝于,研末,蜜丸如弹子大,以豆淋酒化服3丸,汗出愈。 中风瘫痪偏方4 治初中风1日内瘫痪,用胆矾研细,每服1字,温醋汤下,立吐出涎。 中风瘫痪偏方5 治诸风瘫痪,手足不遂,用石逍遥草捣为末,丸如捂桐子大,酒服20丸,日2服,百日灌。 中风瘫痪偏方6 治风痹,瘫痪,口噤及产后诸风。大豆炒黑,烟未断,乘热投酒中,良久,职酒热饮;或用黑豆炒熟,以酒烹:入,滚数沸,去豆,取酒服2碗,并治中寒等症。

中风瘫痪偏方7 治年久瘫痪,槐枝、柳枝、桃枝、椿枝、楮枝、茄枝、东白艾各500克,共煎水3小桶,大盆浸洗,水冷添热,被覆取汗禁风三七。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偏方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偏方1 治中风半身不遂,用蚕沙2石,熟蒸,作直袋3只、各受7斗,热盛1袋著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数换,1日不禁。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偏方2 治中风半身不遂,用桃仁1700枚,去双仁并皮尖,好酒一斗3升,浸经21日,日干,柞令细,作丸;每眼20丸,还将桃仁酒服。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偏方3 治中风半身不遂,芝麻外壳25克,黄洒适量,煎。趁热服,微微发汗即可。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偏方4 治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者,乌龟3只,冰糖5克,切龟头取血,碗中放人冰糖共隔水炖熟食用。

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方40个

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方40个 口眼歪斜偏方 口眼歪斜偏方1 用生瓜萎绞汁,和大麦面搜作饼,炙令热,熨正便止,勿令太过。 口眼歪斜偏方2 取积茹,乃刮取枳壳上青皮以为末,得茹5升,微火灼去湿气,以酒3升浸,微火暖令得药味,遂性饮之。 口眼歪斜偏方3 取青松叶500克,捣令汁清,酒1升浸1宿,初服半升,渐加1升,头面汁出即止。 口眼歪斜偏方4 用苇筒子长五寸,一头刺于耳内,四面以面密封塞不透风,一头以艾灸之七壮,患左炙右,患右灸左。 口眼歪斜偏方5 取蜘蛛子摩其偏急颊车上,候视正即止,亦可向火摩之。 口眼歪斜偏方6 以牛角火煮令热,于不患处一边熨之,渐正。 口眼歪斜偏方7 治中风口喝,炒大豆3升令焦,以酒3升淋取汁,顿服之。 口眼歪斜偏方8

用南星(生)研末,青布包,放在手心,以热酒壶底熨之。朝右熨左手,朝左熨右手。 口眼歪斜偏方9 蓖麻子取仁,捣,再调1味蟮鱼血,歪左之时贴右边,歪右之时贴左边。 口眼歪斜偏方10 头垢不拘多少,如偏向左放右手心上,壶盛热水烫之、向右放左手。看正即止,否则恐又别向。 口眼歪斜偏方11 用缮鱼1条,以针刺头上血,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平正即洗去,蟮鱼放之则不发。 口眼歪斜偏方12 灸口眼歪斜法,耳垂珠处,用麦粒大艾丸灸三壮,左歪灸右,右歪灸左。 口眼歪斜偏方13 生鹿肉并生椒同捣敷,左歪敷右,右歪敷左,正则去之。 口眼歪斜偏方14 荆芥煮汁饮之。 口眼歪斜偏方15 取乌鸦全支盐泥固治,火虾为末,和酒服之。 口眼歪斜偏方16 用蓖麻子仁40粒,研作饼,右歪安左手心,左歪安右手心,以铜

盂盛热水,坐药上,冷既换,5、6次即正。 口眼歪斜偏方17 南星生研末,自然姜汁调之,左贴右,右贴左。 口眼歪斜偏方18 乳香烧烟熏之,顺其血脉,自愈。 口眼歪斜偏方19 活鲇鱼切尾尖,朝吻贴之,即正。 口眼歪斜偏方20 马钱子湿润后切薄片,贴患侧面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偏瘫常用中药方及辩证治疗

偏瘫常用中药方及辩证治疗 偏瘫常用中药方及辩证治疗 2010-06-25 23:50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体瘫痪,不能随意运动。常伴有肢体麻木,一侧口角歪斜等症。多为中风、脑外伤所致。偏瘫属于祖国医学“偏枯”、“偏废”等范畴。常因本虚标实,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脑外伤等疾病。 一、内服方药 1.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12g、赤芍10g、川芎10g、地龙10g、红花6g、桃仁10g。 【药物功效】益气活血,祛风通络 【适宜病症】适用于气虚血瘀的偏瘫乏力,口角歪斜,面色苍白,自汗,肌肤不仁,小便频数或失禁,舌暗,脉细涩或弱。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天麻钩藤饮 【药物组成】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15g、桑寄生10g、牛膝10g、山栀10g、黄芩10g、益母草10g、茯苓10g、夜交藤15g 【药物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适宜病症】适用偏瘫属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偏瘫,口角歪斜,头痛,眩晕,失眠多梦,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3. 华佗再造丸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冰片、白芍、红参、五味子、马钱子、红花、南星等 【药物功效】活血化淤,化痰通络,行气止痛 【适宜病症】适用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偏瘫,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使用方法】口服,一次4~8g,一日2~3次;重症加倍。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二、外洗方 1.舒筋熏蒸方 【药物组成】宽筋藤60 g、白芍60 g、鸡血藤60 g、桂枝30 g、苏木30 g、红花30 g、川芎30 g、威灵仙30 g、伸筋草30 g、冰片3 g。 【药物功效】具有养血柔筋、活血通络的功效。 【适宜病症】适用于中风后偏瘫肌痉挛患者。 【使用方法】采用中药熏蒸治疗仪治疗,设定舱内温度在40~42℃。1次/d,15~20 min/次,5次/周, 共治疗30次。 2.双乌外洗方 【药物组成】红花30g、生川乌lOg、生草乌l0g、当归10g、川芎lOg、桑枝30g、桂枝30g。 【药物功效】活血祛瘀、温经通脉 【适宜病症】适用于中风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的肩一手综合征。 【使用方法】每剂煎取约500ml。泡洗患侧上肢.温度控制在38—40℃.时间为45min。一剂药液可反复加热使用2—3次。连续泡洗治疗10d。 【中医分型辩证治疗缺血性中风】 1、风邪入中型: 治则:祛风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组成:秦艽9克、羌活9克、防风9克、白芷9克、当归9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芩15克、石膏30克、生地15克、细辛3克。 随症加减:年老体衰,加黄芪15克,以益气扶正;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9克、白附子9克、全蝎5克,以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加桑叶9克、菊花9克、薄荷6克,以疏风清热。

治半身不遂左瘫右痪诸方

治半身不遂左瘫右痪诸方 治半身不遂左瘫右痪诸方 来源:《奇效良方》 作者:董宿 朝代:明·成化六年 年份:公元1470年 1、治卒急中风,口噤全不能言,口眼歪斜,筋脉急掣,疼痛,风盛痰实,头目旋烦满,左瘫右痪,手足麻痹,骨节烦疼,恍惚不定,神志昏愦,一切风症可服。 防风(去芦)天南星(各三钱)半夏(汤洗)黄芩(各二钱)甘草(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2、治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历节痛风,筋脉拘急。 南星(四钱)防风(二钱)全蝎(半钱,微炒)附子(去皮脐,生用)独活甘草(各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3、治卒中风,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并痰厥气厥。 南星(五钱,生用)木香(一钱半)川乌(一钱,去皮,生用)附子(一钱,去皮,生用)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有卒中风,

不省人事者以苏合香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擦牙。 4、治心脾中风,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附子(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天麻酸枣仁(各一钱半)羚羊角官桂羌活(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入竹沥二匙,不拘时服。 取竹沥法∶用鲜竹数竿,截长一尺余许,劈开作片,用砖两口对立,置竹在上,其下着火,砖外两头各置碗,以盛竹沥,沥尽,以绢滤澄清,夏秋沉冷水中,防沥酸。大热有风痰人,亦可单服,冷暖随意,勿过度。荆柴烧沥法同。 5、牵正散: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白附子僵蚕全蝎 上等分,生用为末,热酒调下,不拘时,服二钱。 6、脑麝祛风丸:治左瘫右痪,最效。 白花蛇(头一个,带项三寸,酒浸,炙)乌梢蛇(尾二个,长七寸,酒浸,炙)川乌尖(七个,去黑皮)附子底(四个,去黑皮)南星(炮)半夏(姜制)白附子细辛防风(各二分)麝香(一分)上为细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小续命汤送下。 7、换骨丹:治中风瘫痪,久不愈,四肢曳不随,服诸药不效。 麝香(研,半钱)桂心(一两半)甘松(去土)川乌(生用,去皮脐)白芥子(炒)碎骨补(去毛,炒)陈皮(去白)自然铜(醋淬)萆薢(炒)五灵脂川芎麻黄(去根节), 上药各五钱,为细末,用麻膏子,入炼蜜少许,制成剂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捶碎,食后茶酒送下,或用生姜榨汁,更入酒半盏化开服,可更进酒一二盏投之,日二服,至三日于病处微

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偏瘫、口眼歪斜

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偏瘫、口眼歪斜 处方组成:生黄芪15~60g,当归尾9~15g,赤芍9~15g,川芎6~12g,桃仁9~18g,红花3~9g,地龙6~15g,水煎服。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依赖气血运行。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

民间老中医献出来的中风秘方仙方、脑血栓后遗症及半身不遂家传绝招

民间老中医献出来的中风秘方仙方、脑血栓后遗症及半身不遂 家传绝招 中风后遗症 方药及用法:川牛膝12克,桂枝10克,赤芍12克,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全蝎5克,地鳖虫12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方 方药及用法:木防己6克,赤芍12克,黄芪15克,地鳖虫12克,丹参30克。水煎分2次服。 主治:半身不遂。 来源:一位老中医的笔记中风仙方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或手足废弛、肢体瘫痪,或患侧不仁,微带痉挛,以及伴随而来的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大便不下、或步履蹒跚。 基本方:生黄芪二至四两、干木耳三钱、川续断五钱、全蝎三钱、地龙一钱半、川穹一钱半、云母石四钱、桃仁泥二钱 加减: 1、面赤亮,脉滑数,弦劲,血压高者,地龙加至三钱,云母石换为石决明六至八钱。 2、脉牢迟或微弱者,全蝎加至五钱,木耳加至五钱,甚者加升麻三钱、附子三钱。 3、偏于手臂者,加桂枝三钱、桑枝五钱至一两。 4、偏于腿足者,加木瓜三钱、川牛膝三钱、防己三钱。 5、患肢感觉痹痛者,加海桐皮三钱、防己三钱 6、口角、颜面或手足颤动着,加钩藤勾三至五钱,痉挛着再加蜈蚣一至三条。 7、语言不清或失音者,加僵蚕一至三钱,土元一至三个,菖蒲三钱。 8、只口眼歪斜加升麻三钱、牛膝三钱、蝉蜕三钱。

9、大便不下者,加火麻仁三钱。 10、初起加灵仙五分至一钱、防己一钱、血竭花一钱'发热者加桑叶三至五钱。 11.失治日久患肢废弛者,全蝎加至五钱,加壁虎(焙黄)一至三只。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忌食猪肉及辛辣刺激物,忌受潮湿风凉,禁忌恼怒动气。 治验:孙某,女,63岁,数年来,经常眼黑目眩,步履不整。与家人吵架后,突然头痛,继而眩晕,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住院后,熏晕仍然发作,歪斜依旧。用基本方加升麻三钱,全蝎用到五钱,石决明八钱,桃仁、地龙三钱,三剂后见效。继续服用10剂后,口眼,眩晕均轻微。大活络丸继服. 验方治疗半身不遂 生黄芪三两、全当归五钱、桃仁泥五钱、川红花三钱、地龙三钱、川杜仲五钱、小川芎二钱、地黄七钱、土鳖虫三钱、怀牛膝五钱、赤芍三钱、生甘草二钱、三七粉一钱半(分3次冲服) 用法:每次加水适量煮取150ML加入三七粉五分,作一次服下,每日早午晚各煎服一次。一日一剂。此方在69年献方运动中,在民间献出来的秘方。 中风后遗症-----手握拳似的掰都掰不开康复的绝招手法 溢血患者经过治疗,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尤其是患者的手,总是象握拳似的掰都掰不开。我们家祖传一个绝招,通过按压患者的手指甲根,可以使手伸开,如果每天压一次,经过按压七、八次,即使恢复不到原来好手的程度,自由伸展是不成问题的。 具体的作法是:施术者,用两手的大拇指甲,按压患者的患侧手甲根。要求是必须压到指甲根上,不许压指甲肉上。位置找好了,轻轻的一使劲,患者的手指当时自己就伸开了,时间不要超过30秒,如果加上意念更好。施术者和患者都念“经络畅通,脑血管畅通”。 按压的顺序是:先压1中指------2拇指甲根(一使劲手指就伸开了)---------3再压食指---------4无名指甲根,5最后重复压中指甲根配合小指甲根,前后压共三次即可。

半身不遂神奇秘方

半身不遂神奇秘方 半身不遂神奇秘方 印尼血竭50克、全蝎、地龙、土鳖虫、人参、桂枝、藏红花各40克、乳香、没药各20克、川牛膝80克,制川乌400克,共11味研磨成粉,用水泛丸、只需每天2次、每次2丸,手脚麻木30天就能缓解,半身不遂百天即可痊愈!这是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的唐时古方。经现代医学临床证实:该方内修神经,外壮筋骨,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手脚麻木,谁用谁好,百治百效! 面神经麻痹药方 本病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症”。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病因不明,特征为一侧面表情肌发生急性麻痹. 1 . 簇蓼鳝血治面神经麻痹 [方剂] 蔟蓼草(又名丛枝蓼、火红辣蓼、辣蓼)、鳝鱼血各适童。 [制用法] 将蔟蓼草捣烂,取一半炒热备用。然后将鳝鱼血涂布于患侧面部(如左侧口眼歪斜涂右侧面部,右侧涂左侧),待鳝鱼血干后,即将炒过与未炒过的蔟蓼草混合拌匀敷在涂有鳝鱼血的部位,每天换l次,直到痊愈:一般在敷药10--20 分钟后,患侧面部即有牵拉感,用药一天症状即有所减轻。治疗短的3天,长的7--8天,一般为5天。 [疗效]治疗25例,除1例因用药第2天自动放弃治疗外,其余24例全部治愈。 [验证] 林、,女,56岁。口眼歪斜已7天,经中药大秦艽汤、牵正散及西药治疗无效。诊见:口眼右斜,左眼不能闭合,眼泪外溢,口涎淋漓不断,语言失利,前额皱纹消失。用上方治疗,首次敷药20分钟,患侧面部即出现强烈牵拉感,连用5天,病愈。随访6年,无复发。 2 .小续命汤加味和外敷巴豆治面神经麻痹 [方剂] 肉桂末2--6 克(冲服),附子、麻黄各4克,川芎6克,党参、白芍、杏仁、防风、黄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甘草5克,细辛3克,蜈蚣3条,地龙15克,陈巴豆(1--2 年内药效最好)10--13克。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治疗中风、偏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王清任之手,王氏将人体阳气比拟为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亏五成还剩五成,十去其五则气亏,归并一侧则半身不遂, 故创用本方,使气足、血行、瘀去、络通而“还五”,气行周身则“十全”。故方名为“补阳还五汤”。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先有入耳之言,畏惧黄耆,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两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 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 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 方内黄耆,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 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 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 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 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 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

半身不遂方剂总汇收集整理(二)

半身不遂方剂总汇收集整理(二) 1、草神丹 【处方】川附子(制)5两,吴茱萸(泡)2两,肉桂2两,琥珀5钱(用柏子煮过另研),辰砂5钱(另研),麝香2钱(另研)。 【制法】先将前3味为细末,后入琥珀、辰砂、麝香3味,共研极匀,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补脾肾。主阴毒伤寒,阴疽痔漏,水肿臌胀,中风半身不遂,脾泄暴注久痢,黄黑疽,虚劳发热,咳嗽咯血,两胁连心痛,胸膈痞闷,胁中如流水声;童子骨蒸,小儿急慢惊风,痘疹变黑缩陷;气厥卒仆;双目内障;吞酸逆气,痞积血块,大小便不禁;奔豚疝气;附骨疽,两足少力,虚汗不止;男子遗精、梦泄,砂石淋,溺血;妇人血崩血淋;暑月伤食、腹痛,呕吐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送下。小儿每服10丸。 【摘录】《扁鹊心书·神方》 2、侧子汤 【处方】侧子(炮裂,去皮脐)1分,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用)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分,独活(去芦头)1两,芎1两,秦艽(去苗土)1两,磁石(裂火烧赤,醋淬10遍,淘用)3两,木通1两,山茱萸1两,山芋1两,杜仲(去粗皮,锉)1两半,白鲜皮1两半,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防风(去叉)半两。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风,手足半身不遂,口面喎僻。 【用法用量】每用15钱匕,以水4盏,加生姜1分(切),煎至2盏,去滓,分3次温服,旦1服,夜并2服。服此汤讫,须暖复所患处,微取汗,慎外风。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 3、赤箭汤 【处方】赤箭1两,僵蚕(去丝嘴,微炒)半两,白附子半两,

独活(去芦)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半两,杏仁30个(麸炒,去皮尖,研,后入)。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风,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8分煎,入石榴皮少许,煎5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六 4、赤箭丸 【处方】赤箭1两,茯神1两,五加皮1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黄),防风1两(去芦头),牛膝1两半(去苗),桂心1两,独活1两,蛇床子1两,菟丝子3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酸枣仁1两(微炒),山茱萸1两,巴戟1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仙灵脾1两,萆薢1两(锉),石斛2两(去根),熟干地黄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肝肾久虚,外中风毒,半身不遂,肢节挛急,腰间疼痛,渐觉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三 5、赤箭丸 【处方】赤箭半两,牛黄半两(细研),麝香半分(细研),白僵蚕半两(微炒),白附子半两(炮裂),羌活半两,桂心半两,白花蛇2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中风,半身不遂,肢节拘急,不能转动。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荆芥、薄荷汤送下,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6、冲和汤 【处方】柴胡1钱,黄耆1钱,当归(酒洗)1钱,半夏(煮)1钱,人参1钱,升麻8分,橘皮8分,甘草(炙)7分,黄柏(酒洗)

半身不遂方剂总汇收集整理(一)

半身不遂方剂总汇收集整理(一) 1、资寿解语汤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一钱半)防风(去芦.一钱半)天麻(一钱半)酸枣仁(一钱半)羚羊角(一钱)官桂(一钱)羌活(一钱)甘草(五分) 【功能主治】治心脾中风,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入竹沥二匙。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2、追风应痛圆 【处方】威灵仙、狗脊(去毛),各四两。何首乌、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乳香(研)一两,五灵脂(酒浸.淘去沙石)五两半。 【炮制】上为末,酒糊为圆。 【功能主治】一切风疾,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口眼斜,牙关紧急,语言蹇涩,筋脉挛急,百骨节痛,上攻下注,游走不定,腰腿沉重,耳鸣重听,脚膝缓弱,不得屈伸,步履艰难,遍身麻痹,皮肤顽厚。又,妇人血风攻注,身体疼痛,面浮肌瘦,口苦舌干,头旋目眩,昏困多睡;或皮肤瘙痒,瘾疹生疮,暗风夹脑,偏正头疼,并治之。 常服轻身体,壮筋骨,通经活络,除湿去风。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加至二十圆,麝香温酒吞下,只温酒亦得,食稍空服。 【注意】孕妇不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中风回春片 【处方】当归(酒制)30g 川芎(酒制)30g 红花10g 桃仁30g 丹参100g 鸡血藤100g 忍冬藤100g 络石藤60g 地龙(炒)90g 土鳖虫(炒)30g 伸筋草60g 川牛膝100g 蜈蚣5g 茺蔚子(炒)30g 全蝎10g 威灵仙(酒制)30g 僵蚕(麸炒)30g 木瓜50g 金钱白花蛇6g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苦。 【炮制】以上十九味,当归、川芎、地龙、土鳖虫、蜈蚣、金钱白花蛇、全蝎、僵蚕、丹参各半量,粉碎成细粉,过筛,剩余量与其余红花等十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倾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0的稠膏,加入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用于痰瘀阻络,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脑出血急性期忌服。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4、再造丸 【处方】蕲蛇肉20g 全蝎15g 地龙5g 僵蚕(炒)10g 穿山甲(制)10g 豹骨(制)10g 麝香5g 水牛角浓缩粉15g 牛黄2.5g 龟甲(制)10g 朱砂10g 天麻20g 防风20g 羌活20g 白芷20g 川芎20g 葛根15g 麻黄20g 肉桂20g 细辛10g 附子(制)10g 油松节10g 桑寄生20g 骨碎补(炒)10g 威灵仙(酒炒)15g 粉萆薢20g 当归10g 赤芍10g 片姜黄2.5g 血竭7.5g 三七5g 乳香(制)10g 没药(制)10g 人参20g 黄芪20g 白术(炒)18g 茯苓10g 甘草20g 天竺黄10g 制何首乌20g 熟地黄20g 玄参20g 黄连20g 大黄20g 化橘红40g 青皮(醋炒)10g 沉香10g 檀香5g 广藿香20g 母丁香10g 冰片2.5g 乌药10g 豆蔻10g 草豆蔻20g 香附(醋制)10g 两头尖(醋制)20g 建曲40g 红曲5g 【性状】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微甘、苦。 【炮制】上五十八味,除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牛黄、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蕲蛇肉等五十三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转载】治疗:半身不遂的验方+治...

【转载】治疗:半身不遂的验方+治...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一、中风口眼斜:听会颊车地仓。 凡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灸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一法:以五寸长笔管中,插入耳内,外以面塞四围竹管上头,以艾灸二七壮,右灸左,左灸右。 【听会穴】听会,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听呵、听河、后关。属足少阳胆经。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斜,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疾病〗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颊车穴、地仓穴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聋气痞;配耳门穴、听宫穴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别名〗耳门穴,听呵穴,听诃穴,后关穴。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听会。听会者即耳能听闻声音也,此指穴内的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无物阻隔声音的传递也。本穴物质为瞳子髎穴下传的天部寒湿水气,至本穴后,此气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湿水气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气血因而变得虚静,如远处声音听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释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听会之名。听的感官过程为耳朵接收外部声音,也就是从外入内、从阳入阴。由于声音传递的这一过程是从阳入阴,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气血运行变化也要与此同步,表现出由阳向阴的变化转变,如此,人体外部的声音之阳才能进入体内的阴部,声音感受器才能听之而会。) 2)耳门穴。耳,穴在耳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进入耳腔。如听会之解,本穴的气血变化为气态物散热冷降并化为地部经水,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进入耳腔,本穴如同胆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穴。 3)听呵。听,闻也。呵,大声喝叱之意,此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大于体表内部。听呵名意指体表外部的声场强度要大于体表内部耳朵才能听受。听诃名意与听呵同,诃为呵的异体字。 4)后关。后,指头的后部,前为阴、后为阳,此指阳气。关,关卡。后关名意指穴外的阳热之气不能进入穴内。理同听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