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推荐下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文献综述【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哮喘;Reye综合征; 水杨酸反应 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素Az ( TXAz)的生成,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如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偏头痛,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近年又发现阿司匹林可降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其他一些作用。

故其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常见不良反应 1.1 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因为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对胃有较强的刺激作用[1]。

发病机制为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粘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刺激胃肠道粘膜,穿透胃粘膜上皮细胞膜,主要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影响黏膜细胞分泌粘蛋白和表面磷脂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2]。

因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

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及自由基对粘膜有毒性作用,减少肝脏凝血酶原的合成[3]。

 张锡迎等[4]用内镜观察长期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随机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82例,治疗组44例因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d,服药时间为0.5?6年。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结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结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结
根据2024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以下是一些总结:
1.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加:2024年的报告数量较前几年有所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更多人使用药物和更有效的报告系统。

2. 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报告中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头痛等)和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3. 常见不良反应联系到特定药物:一些特定药物被频繁报告与不良反应相关,这包括抗生素、非处方药品以及一些特定的抗癌药物。

这些药物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和监测。

4. 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部分报告中,大部分与一些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属于轻微或中度。

然而,也有一些报道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物引发的器官衰竭、药物相关的死亡事件等。

这些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5. 药品不良反应的持续监测与报告改进:根据报告,目前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系统加强了对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需要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报告流程,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总结仅基于假设,如果确有2024年相关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总结该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第 1 页共 1 页。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概述
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是一种常见情况。

本文总结了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的不良反应
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意见。

2. 药物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症状。

处理方法是停止或减少药物剂量,如症状严重可就医咨询。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4. 超量使用药物:过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超量使用。

5. 不适当使用药物:如使用过期药物、错误的用药途径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处理方法
1. 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寻求帮助。

2. 寻求专业意见:对于不确定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或药师,以便得到正确的处理建议。

3. 记录不良反应信息:及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症状、时间和药物名称等信息,以便在需要时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参考。

结论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常见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方法减少其对患者的影响。

患者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

药理学不良反应总结药物治疗是目前常见的医疗手段之一,但是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反应。

药理学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对机体产生的不良效应。

药理学不良反应的种类繁多,严重程度不一,有些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实践中,及时识别和处理药理学不良反应至关重要,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药理学不良反应可分为两类:预测性不良反应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

预测性不良反应是在临床试验和药物研究中能够预见到的反应,通常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导致的,如利尿药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

而非预测性不良反应则是在药物上市后才能发现的反应,有时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理学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药物过敏反应、药物中毒、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循环衰竭。

药物中毒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可能增强或减弱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减少药理学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应当在用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药史、过敏史等,准确评估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指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定期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和药效,及时调整药物的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应关注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的来说,药理学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临床医生应当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充分的了解,提高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保障。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

综述药物不良反应防止药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剂量下使用时,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轻微的症状,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药源性疾病是一种由于药物使用所导致的疾病,也可以被称为药物不良事件(ADEs)。

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一样,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它们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发生。

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最有效方法是遵守药物使用的正确方法。

首先,对于处方药,必须准确地遵循医生的嘱咐。

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必须阅读标签并遵循说明书上的使用指南。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或饮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因此必须通过咨询医生或药师来避免这种风险。

药物的正确储存也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药品应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并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过期的药品必须及时处理,因为其质量和效力会下降,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还包括药物治疗监测、跟踪和报告系统。

医生、护士和药师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身体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医生和药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信息,以提高患者和家庭对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药物不良反应的跟踪和报告系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关键是合理、科学地使用药物,了解药物的正确储存方法以及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通过监测和报告药源性疾病,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

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综述)2015-04-16 15:50 来源:丁香园作者:月下荷花字体大小- | +第39届ESMO大会于2014年9月26-30日在马德里召开,在大会特别论坛“靶向药物的毒性”中,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分别介绍了新出现的靶向治疗的各种不良反应,现简要介绍如下:心脏毒性皇家玛格丽特癌症中心Siu医生对分子靶向药物的心脏毒性进行了总述,包括左心功能衰竭、高血压和QT间期(QTc)延长。

药物诱导左心功能衰竭机制各有不同,例如细胞毒蒽环类药物产生I型损伤,而分子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则产生II型损伤。

血管生成抑制剂和MEK抑制剂会诱发高血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诱导高血压以剂量依赖方式,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治疗血压增高,尽可能维持VEGF抑制剂剂量。

QTc间期延长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ABL抑制剂、MET抑制剂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副反应,易患因素包括遗传学因素如先天性长QT综合征,或是后天原因,具体如下:(1)心脏:左心室射血功能下降、左心室肥大、心脏缺血、房室结阻滞、二尖瓣脱垂、窦房结功能不全。

(2)代谢: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低钙,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低。

(3)药物诱导: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甲磺胺心定、胺碘酮,精神病用药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莫西沙星,抗组胺药如阿司米唑、特非那唑,其它药物如多潘立酮和枢复宁。

靶向HER2的新药Siu医生对靶向HER2新药的心脏毒性进行了总结。

拉帕替尼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作用低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与曲妥珠单抗合用不增加心脏毒性;TDM1减低LVEF作用低于曲妥珠单抗。

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也能降低LVEF,导致CHF和高血压,另有一罕见风险是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和血栓性微血管病。

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使QTc延长,还可导致腹泻并继发电解质紊乱及动脉血栓事件。

喹硫平的不良反应综述

喹硫平的不良反应综述

喹硫平的不良反应综述摘要:对临床治疗中的喹硫平不良反应作一综述关键词:喹硫平;不良反应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的所有症状均有良好疗效,合并用药在难治与慢性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治疗中增效作用明显,在临床应用中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轻,其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困倦、头晕、口干、轻度无力、便秘、心动过速、体重增加等。

本文回顾近几年来的其他方面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陆奕彬【1】等报告1例男性29岁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时白血球5.9×109/L、血红蛋白117g/L,予喹硫平治疗(起始0.1g/d,第五天加量至0.6g/d),第七天出现四肢多处散在红点,直径约1-2mm,无自觉症状,急查血常规:白血球3.0×109/L、血红蛋白 96g/L,立停喹硫平,改用利培酮4mg/d,同时对症处理,3天后四肢散在红点消失,血象恢复正常,一周后复查亦正常。

该例用喹硫平后出现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停药并对症处理后迅速恢复,说明与喹硫平有关,其机制不明。

2.致噩梦喻东山【2】报1例睡前服喹硫平片100mg,每晚都做噩梦,改为50mg/次,2次/日时有所减轻,停用后消失。

孙振晓【3】报告1例男性强迫症患者,在予舍曲林、丁螺环酮处理3个月病情好转,为强化治疗,加用喹硫平片100mg/d 睡前服,每晚都做噩梦,当减为50mg/d后达1周,噩梦有所减少,停用4天后不再做噩梦。

再次加用,出现上述情况,停用,随访3月,未再出现噩梦。

喹硫平引起噩梦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肾上腺素α2受体,引起去甲肾上腺素脱抑制性释放,激活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中的α1受体引起过度唤醒所致。

3.泌尿系统袁书田【4】报告1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后予喹硫平(舒思)治疗(首次为0.2g/d,第三天加量至0.3g/d),第四天出现排尿困难,予苯海索片(4mg/d)无效,肌注新斯的明2ml后解出小便,继续治疗至第二天后有排尿困难,再次肌注新斯的明2ml后缓解。

药物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综述与问题探讨

药物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综述与问题探讨

药物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综述与问题探讨药物临床试验的关键任务之一是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确评估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为此,临床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药物不良反应与特定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目前常用的药物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通常有两种主要的方法用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经验性方法和统计学方法。

经验性方法主要基于医生和临床经验,通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特点和药物停用后反应的消失情况等来推断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用,但其主观性较强,结果可能受到医生主观判断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相比之下,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分析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药物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通过药物危险性比(ADR比)来判断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特定药物之间的关系。

ADR 比是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数或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总次数)在用药组之间的比值,与未用药组相比。

如果ADR 比高于1,即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未用药组,那么可以初步认定该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统计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样本量要求较高,对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条件敏感等。

除了经验性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近年来还涌现了一些新的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方法。

比如,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已经开始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得到应用。

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和药理学信息,快速发现和评估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指导。

尽管现有的评估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仍然是目前药物临床试验中最为常用和可靠的方法。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其优缺点,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患者个体差异、药物剂量和使用条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不良反应综述
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它们可能是轻微的,如恶心、头晕和头痛,也可能是严重的,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和器官功能损害。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多种多样,涉及不同的药物类别和系统。

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皮肤不良反应(如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和失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如心悸和高血压)以及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如尿频和尿失禁)。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与药物的化学成分、剂量和使用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时候,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有关,即相同药物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为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医务人员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过程,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警和干预。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也应该积极向医生报告可能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结起来,药物不良反应是使用药物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机制对于合理用药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References:
1. ABC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MJ. 1992 Oct 31;305(6861).
2. Aronson JK. Side Effects of Drugs. A-Z of Side Effects of Drugs, 4th Edition. Elsevier, 2014.
3. Davies EC, et a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 in-patients: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3695 patient-episodes. PLoS One. 2009 Jul
1;4(2):e44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