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文化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文化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文化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文化

一、历史溯源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1975年底开始的,1976年2月负责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进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动工。1979年9月底,一座雄伟的占地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一号兵马俑坑遗址大厅竣工,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的10月1日,向国内公开开放。

二、气候特征

秦始皇兵马俑坐落骊山的北面。这里处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边靠着秦岭,北面毗邻渭河,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的气候分别明显,每年的平均气温时13℃。

最佳旅游时间:春季和秋季

三、文化遗产

兵马俑雕塑的艺术特色,主要是绘塑结合,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形式和内容统一,既富真实性也富装饰性。因此,兵马俑在中国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完全可以与希腊、罗马的雕塑媲美。

这些兵马俑大体上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从己出土的1000多个陶俑陶马来看,无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贴、刻、画等雕塑技法,从体、量、形、神、色、质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给人明快、深沉、博大、壮观、精美的印象。

秦俑的塑造

兵马俑崇尚写实的艺术风格。从大量的出土文物来看,兵马俑是类比秦代宿卫军的形象而创作的。士兵俑身高175厘米至200厘米,战马高150厘米至172厘米,长200厘米左右,形状大小与真人真马差不多相等。兵马俑的服饰也是完全按当时的情况设计的。因此,有些学者根据兵马俑千人千面的情况,推测当时制作这些陶俑,一定是用军队作模特儿,工匠们按照每个模特儿的体型和面部表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管这一推测是否正确,兵马俑的写实风格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需要说明的是,兵马俑的作者并不是追求细微末节的真实,而是把握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神似,从而大大提高了兵马俑的艺术品味。

兵马俑的造型是按各兵种列阵时的情形设计的,既表现了威武之师的形象,突出了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总体特征,又刻画了兵马的神态,突出了兵马俑的个性。这些兵马俑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代雕塑家的兵马俑的服饰是按照当时的军装和战马装饰创作的。士兵俑的服饰种类繁多:不同的兵种有不同的服饰;同一兵种在不同方阵,服饰也不尽相同;军吏与士兵的军服也有所差异。战马的装饰不拘一格:骑兵乘坐的战马与拉车的战马各有不同的饰品。无论是士兵俑的服饰,还是战马俑的装饰都追求形似。就连缀甲片的皮筋、扣接革带的带钩、绑扎腿部的绷带、系鞋的鞋带、鞋底的针脚,都一丝不苟地进行刻画。不仅如此,还根据情况巧妙设色,使这些服饰显得绚丽多彩。

秦俑彩绘

秦俑彩绘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红色由辰砂、铅丹、赭石制成。绿色为孔雀石,蓝色为蓝铜矿,紫色为铅丹与蓝铜矿合成,褐色为褐铁矿,白色为铅白和高岭土,黑色为无定形炭。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兵马俑的彩绘艺术有四个特点:

一是色彩明快,鲜艳绚丽。

二是色彩对比强烈。比如将军俑内穿朱红色中衣,外套暗紫色短褐,披著彩色鱼鳞甲。甲的边带以白色作底,用红、绿、黄、紫等色绘制几何形花纹。双肩、胸前、背后各有一朵用甲带扎结的花朵。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而又雄壮。

三是上身服色偏艳,下身服色偏暗,能给人庄重而踏实的感觉。

四是彩绘与雕塑互补,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就有了鼻孔歙张、张口嘶鸣的效果。

四、历代名人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俑阵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从此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即嬴政。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李斯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章邯

秦末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杀。

五、建筑文化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桶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六、美食文化

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陕西(尤其是西安)的饮食文化和全国各大菜系比较,文化味更强、更厚重。一方面,陕西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与其历史悠久有很大关系。陕西饮食文化更多表现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宫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全国很多地方的一些传统吃食、民族小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而陕西的大多数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比如“羊肉泡”,有人说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礼馔,也有人说是唐代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后才有;西安的“凉皮”早在秦朝就有;“锅盔”馍则在周代就有,称为“文王锅盔”。

陕菜

陕西菜简称陕菜,又称秦菜,是中国重要的地域菜,陕西菜虽然没有名列全国的八大菜系之一,但作为千年古都、历史名城所在地,餐饮风格自成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由历史上的宫廷菜、官府菜、商贾菜、寺观菜、市肆菜、民间菜、少数民族菜和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等纵横两个方面组成。

陕菜的品性和风格是大度、大气、大俗、大雅,既有精雅的高档菜,又有普通的中低档菜;既包括一批传统菜、仿古菜、创新菜,又包括众多清真菜、素菜、药膳菜,还包括品类丰富、风味独特的面点小吃。在周、秦、汉、唐时期是中国的代表菜,当今是西北地区的代表菜,也是中国五大风味菜系流派之一。

陕菜区别于其他菜系的基本特征:一是兼备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原生态物料和全国名产;二是擅长氽、炝、蒸、炒、炖等烹制方法;三是囊括辛辣、浓郁、清爽的滋味,酸辣、鲜香比较突出。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积淀,陕菜热菜、凉菜菜品有800个左右,面点小吃品种在1000个左右。由于种种原因,陕菜在与各大菜系的竞争中发展相对滞后,餐饮市场消费者对陕菜的认知度相对不高。

特色美食

羊肉泡

陕西风味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馍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用以招待国际友人,也深受好评。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凉皮

凉皮为陕西特色小吃之一,又称陕西凉皮。凉皮分为米面皮和面皮两大类,米面皮实为米皮。现有西府宝鸡擀面皮、汉中米皮、秦镇米皮等流派。凉皮历史久远,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粉,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秦镇大米面皮子。后因战乱失传。

锅盔

锅盔,又叫锅魁、锅盔馍、干馍,是陕西关中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1寸,重5斤。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凤翔县锅盔。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秦始皇陵兵马俑浙美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2.通过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中不同类型的雕塑,感受秦始皇陵后马陵的气势恢宏和时代特征。 3.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难点:学生参与兵马俑的欣赏评述。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科书上安排了4页的版面。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弛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课本上最大的图片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的局部,展示了气势恢弘的秦俑兵阵,让学生感受兵阵庞大的气势。第43、44页的图片还展示=了身份不同、姿态各异的军俑形象:“将军俑”双手互握,稳健风雅。“跪射俑”身穿战袍,夕「披铠甲,左腿蹲曲,右膝着地,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驭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秦俑艺术手法细致、明快,手势、脸部枣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兵器、铜马车的图片更是让学生对秦兵为俑阵有了」个较全面的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庞大,教科书上的图片是非常有限的,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搜索获得更多的图片和兵马俑的知识,进一步感受其艺术性。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搜索兵马俑有关图片和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导人。 教师:了解秦始皇这位历史人物吗? 他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统一了文字和货币。这样一位雄霸天下的始皇帝,希望通过建造陵墓来完成和延续他生前所拥有的一切。他动用全国众多的能工巧匠为自己修建规模空

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

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他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另外,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在二号坑中出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分析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秦始皇身材魁梧,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 秦始皇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 一号坑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doc

《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唤起学生对我们祖国拥有的珍贵文物重视与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指导学生了解、欣赏雕塑艺术的一些特征。 3、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搜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资料并欣赏。 2、谈谈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感受。 教具学具:图片与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导入课题"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1)地理位置;(2)发现时间;(3)规模。 2、介绍历史人物──秦始皇 其主要政绩: (1)政治上,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2)经济上,统一币制(制定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使用小篆) 二、发展阶段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1)雕塑的艺术风格(写实、抽象、夸张变形)比照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艺术风格──写实手法。 (2)根据录像描述写实的具体体现: A、军阵(气势磅礴、阵容壮阔、布局严谨) B、人物特征(脸型方阔、体态高大、栩栩如生) C、战马、兵器。 (3)概括:兵马俑雕塑的写实手法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把握上,而且在细部方面也体现

了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的特点。 2、师生共同探讨学习 (1)分组观察图片、模型,分析兵马俑的细部刻画。 A、发式; B、胡须; C、脸部表情; D、姿势; E、装束; F、陶马 三、探索评价 1、中外宾客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评价 2、小结: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3、[陶俑]: (1)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四、课后拓展 1、说一说:你还想知道哪些与"秦始皇陵兵马俑"有关的内容? 2、有待探讨的问题: (1)秦始皇陵兵马俑具有哪些历史文化价值? (2)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我国有哪些地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中国古代俑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4)泥塑、陶器与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又是怎样?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讲解词 秦兵马俑概况及一、二、三号坑讲解词 一、概况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中 国最大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于197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黑色石碑上所书“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名由叶剑英元帅于开馆前亲笔题写。目前博物馆主要陈列展出有三座兵马俑坑、秦陵彩绘铜车马及秦陵出土的精品文物。 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园的一处大型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东侧1.5公里处。从1974年3月几位农民打井时意外发现一些破碎的陶俑和古代青铜兵器开始,再经考古工作者的钻探、发掘,目前共发现三座兵马俑坑,我们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编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前方拱形建筑为规模最大、展出最早的一号坑,它是一个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估计可出土陶制兵马俑6000余件。一号坑拱形的建筑外观已成为兵马俑博物馆的标志,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徽和兵马俑博物馆的馆徽上,大家都可以看到这道弧线。一号坑北侧灰色覆斗形外观建筑为二号坑,是一个由车兵、步兵、骑兵、弩兵混合编组的多兵种军阵,可出土陶俑、陶马1300余件,木质战车89辆。三号坑位于二号坑后方,面积最小,出土陶俑68件、驷马战车1辆。据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整个地下大军的指挥机关。三个坑总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共可出土陶制兵马俑7000余件,

战车百余乘,兵器数十万件。三个兵马俑坑呈“品”字状分布,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庞大的军事营垒,象征着保卫秦始皇帝陵园的卫戍部队。 广场东北侧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内,主要陈列展出秦陵彩绘铜车马。秦陵铜车马是秦始皇帝的又一重要陪葬品,象征着皇帝銮驾的一部分。它们是1980年12月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处,分前后两乘,是按照秦始皇帝御用车队中属车的真实尺寸缩小二分之一,全部用青铜制作而成,并配有约14千克的金银饰件,同时施以彩绘,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止目前出土的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青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此外,秦陵出土的一些精品文物及与秦文化相关的临时陈列等都在文物陈列厅内展出。 除博物馆基本陈列,观众朋友还可以在广场南侧的秦俑环幕影馆内观看360 度放映的环形电影,再现秦始皇帝登基、统一六国、修建秦陵、构筑俑坑、制作秦俑以及秦俑发现、发掘等情况,使您能够详细了解秦俑坑的背景及现状。 我们的参观从兵马俑一号坑开始。 ◆小篆 博物馆展厅的匾额,都是用秦统一的文字——小篆所书写,如“兵马俑一号坑大厅”、“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等。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过程。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是

小学语文课文《秦始皇陵兵马俑》

小学语文课文《秦始皇陵兵马俑》 大约20年前,比利时的一家报纸曾在显着的位置刊登了这样一则充满激情的消息:"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吧!当我们还在漫漫黑夜时,中国人在干什么?";原来,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正在欧洲巡回展出。这一距今2000多年的文物珍品,从1980年开始,在欧美和日本各地展出,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而前来中国访问的各国元首政要以及旅游者,几乎全都要去西安,亲眼目睹气势宏伟的兵马俑阵容,盛赞兵马俑的报道和文章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世界范围里掀起了"中国热";。 秦始皇陵兵马俑最初是被陕西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发现的。原先,这里祖辈就有地底深处有"瓦王爷’’的传说。1974年,村民们为了抗旱,在村南柿树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真的发现了"瓦王爷";一一个陶制的人头塑像。恰好一位干部来检查打井进度,他急忙把这个消息报告告给县文化馆。经过文物部门几年的勘察发掘,气势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展示在世人面前。 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大军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已发掘了三个,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出土兵马俑7000多件,各种青铜兵器上万件。三个坑呈"品";字形,每个坑中的陶俑兵种和阵容各不相同:一号坑是以步兵为主、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东边3列步兵俑,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南北两侧和西边各有1列横队,则是军阵的侧卫和后卫。陶俑有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和骑兵俑四种。手持各种兵器的步兵俑列成纵队和横队。弩兵俑作张弓待发姿势。车兵俑手握兵器跟在战车后面。骑兵俑站立马旁,一手牵马一手紧握兵器。整个军阵规模庞大,布局严密。二号坑与一号坑不同,它由四个方阵构成,东边是由跪式和立式弩兵组成的弩兵方阵,南部是由驷马战车组成的车兵方阵,中部是由车、步、骑兵俑组成的混合方阵,北部则是骑兵方阵。四个方阵有机地组合为曲尺阵形,进可攻,退可守,首尾呼应,变换灵活。三号坑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有驷马战车1辆,除了与战车配套的4尊车兵俑外,其余64尊卫士佣手中年拿的不是实战兵器,而是体现仪仗威严的物品。看样子,它是这支军队的统帅指挥部分。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之所以震惊世界,是因为它出土的不是像埃及、希腊、意大利出土的那种单个的艺术精品,而是气势宏伟、规模巨大、结构严整,让世人震撼的艺术精品群体。站在兵马俑坑前,我们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统一全国的伟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导学案(含答案)

专题四地下军阵地上巨龙 学习目标与思想方法 【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研习、分析比较、知识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秦陵兵马俑气吞山河、庄严凝重的艺术震撼力,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感受秦陵兵马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术。 【专题探究】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于1987年同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们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瑰宝。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的人类历史文化宝藏,它以磅礴的气势和惟妙惟肖的形态震撼了世界。兵马俑反映了秦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和民俗基本状况。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长城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保护中原地区社会发展、调节民族关系和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起了主要的历史作用;长城蕴涵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呈现磅礴的巨龙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学法点津】 1.收集和利用有关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增强感性认识,领略长城的雄伟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壮观。 2.注意了解和运用物理、化学、建筑、雕塑、美术等学科知识,理解本专题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从建筑艺术、装饰艺术、文学艺术、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时代文化内涵等方面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一世界奇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思维激活】 最近发生的一件颇具戏剧色彩的事情:德国青年痴迷兵马俑成狂,跳 入坑内扮秦俑被抓。秦始皇陵兵马俑究竟有怎样非凡独特的魅力使一个外国 人能不远千里奔到中国西安,还不顾一切地跳入佣坑,今天的这节课,就让 我们一起走入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解析 它的魅力所在!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怎样建造的?又是怎样被发现的?有何历史价值? 自主学习与知识构建 【自主·预习·思考】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1.政绩 (1)秦始皇,名嬴政,l3岁继承秦王之位,22岁亲政,于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并自称“始皇帝”。 (2)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中。①政治上,变分封制为郡县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乡、亭、里。②军事上,集中军权于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

湘教版六年级美术第六课 秦陵兵马俑

第六课秦陵兵马俑(活动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方法与过程目标: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绘制一幅兵马俑的线描图,体会兵马俑的结构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及唤起学生对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准备: 师:相关课件、兵马俑的图片资料、作业展示板。 生:搜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铅笔、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有着两年多年历史的瑰宝《秦陵兵马俑》P20 师问:1.兵马俑为谁建造?——秦始皇。 2.你对这位皇帝有什么了解? 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师:这位一生雄图霸业、叱诧风云的始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声威。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陵兵马俑 (二):初探秦陵兵马俑 视频介绍(内容:时代背景、历史意义、考古知识了解、兵马俑是怎样被发现的?) 师:(1)通过视频的介绍,你觉得兵马俑怎么样?体会秦陵兵马俑的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精巧的塑造工艺、高超的写实能力。 (三):整体欣赏,谈感受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一欣赏图片来分析(分组讨论) 1:看两千年前的陶土战士对视,从他的五官去发现(眼神、眉毛、胡须、神态……) PPT图片(与陕北老人对比观察) 2:看秦军的铠甲、发饰有什么特点?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刻?PPT图片

小学语文经典阅读鉴赏——37《秦陵兵马俑》

秦陵兵马俑 ①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②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7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一号坑上面,现在也盖起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③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④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⑤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一律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⑥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⑦车兵俑则分为驭手和军士,驭手居中而立,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在战车两侧,保护着驭手。

⑧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 ⑨马俑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⑩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在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秦陵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小语: 秦始皇陵兵马俑有何意义?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展现了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设计思想及秦代科技文化的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小语: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这两个词作者用在一个句子里,是不是重复了? 没重复,举世无双的意思是是世界上只有这一个没有其他的,享誉世界是世界上都知道它的名字。 作者在这用这两个词就是说为了说明秦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高的。看来作者把这两个词同时用一个句子里是有意而为之。

(完整word)新湘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6、《秦陵兵马俑》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 课题6、秦陵兵马俑教师梁丽娟 课型综合·探索课时1课时授课班级六年级 1~8班总第11课时 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方法与 过程目标 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自主学习。 情感与 态度目标 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及唤起学生对 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风格。 教具学具准备师:相关课件、兵马俑的图片资料、作业展示板、人形纸片。生:搜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勾线笔、彩色笔。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第一课时 一、猜图导入课题: (1)游戏“翻翻看”:谁能最快猜出图 片后是什么?生:兵马俑。 (2)兵马俑为谁建造?——秦始皇。 你对这位皇帝有什么了解?生:中国历史上 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 量衡。师:这位一生雄图霸业、叱诧风云的 始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声威。希望在他死 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 个庞大的地 下军事王国 ——秦陵兵 马俑(板书 课题) ppt课件。 第31页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置媒体运用 二、初探秦陵兵马俑: 三、整体欣赏,谈感受: 四、小试牛刀: (1)什么是“俑”?兵马俑是怎样被发 现的? (2)体会秦陵兵马俑的宏大 (3)看了刚刚的图片介绍,你觉得兵马 俑怎么样? (4)到底多大?让我们用一组一号坑的 数据来回答。 (5)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 刻? 生:头发、五官、衣服都进行了精雕细 刻。头发:发丝清晰可见。细致入微。 五官:眉目清晰,表情丰富细腻。 衣服:铠甲一块块 的,甲丁历历可 数,皱褶生动。马 俑:两耳竖立、双 眼炯炯有神、喘着 粗气的鼻孔、马嘴 象发出嘶鸣一般。 师:这么多的细节 说明兵马俑还有 什么特点?(生: 细致、精美、逼 真……) 教师总结板书: 精美 1、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国组织把秦陵兵 马俑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引导学生了解 世界遗产和我国世界遗产。)现在让我们怀 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对秦陵兵马俑做一 次整体的欣赏。 2、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和感想吗?(也 可先给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学生 汇报:兵马俑太宏大了;兵马俑象活的一样; 古代劳动人民太了不起了…… 结合所学知识,与同学共同制作一个简 单的兵马俑阵。 课件演示过程。 ppt课件。 ppt课件演示。 课件欣赏:兵马 俑整体欣赏 ppt课件播放背 景音乐。 投影仪展示学生 作品。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距市区约35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陵园从秦始皇即位到去世修建时间已达37年之久,到完工共用时38年。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内外两城,南部是陵园的中心。内城方形,周长米,外城长方形,周长6294米,今墓冢为四方锥形,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55米。全部陵园面积为218万平方米。陵园里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由于陵墓尚未发掘,墓内实况还是一个谜。据《史记》记载,秦二世登基后,曾命工匠在他父亲秦始皇的墓内“以水银为百川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有关部门对秦始皇墓进行了初步探测,果然发现很强的汞异常。1982年,在封土中间部位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圈出了万平方米的汞异常区,从而证实了中国史书的

有关记载。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秦始皇陵兵马俑讲解词

秦始皇陵兵马俑 游客朋友们,再有差不多25分钟的时间我们就要到达我们今日的旅游目的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没有到达之前呢,小路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秦始皇陵的部分情况,以便您更好的游览秦始皇陵兵马俑。 首先,小路要问大家一个问题,由成龙和韩国第一美女金喜善所主演的经典大片《神话》,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呢?我相信在座的90%的朋友都看过。相信您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除了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牵引着你的心之外,再有牵引着你的心的是到底秦始皇陵里面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真像电影里面那样呢?其实《神话》这部电影里面所涉及到的部分场景并不是瞎编乱造的。它是有事实根据的!到底哪些是真的呢?您听我慢慢地说。 这第一当然要介绍一下秦始皇了。秦始皇嬴政即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城邯郸。12岁时即位,21岁亲政,嬴政用了进10的时间一同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10年7月病逝于其第五次的巡游途中,终年50岁,并于9月葬于骊山。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贵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自己为“皇帝”。又因为他是第一代,故称“始皇帝”。秦始皇在位37年,聚敛了天下数不尽的财富。因此他的陵墓就成为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最,其规模之大、陪葬之多、工艺之精、机关之奇都是空前绝后的。秦始皇陵是从他12岁即位就开始修建的,至秦始皇死时为止,工程耗时达37年之久。它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5公里的骊山北麓,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25.4米,面积为9顷18亩;底面积19200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的篮球场。据考古专家考证它的墓室底平面类似长方形,地宫有斜坡室墓道,它是仿制咸阳宫建筑群而建。墓顶上绘有天文星象图,墓底下凿有江河湖海。 刚在开始的时候小路说过电影《神话》并不是瞎编乱造的,而是有据可依的。这其中有三个点是真实存在的。 第一点:水银。在电影中,成龙的伙伴在进入秦始皇地宫之后,他把一块镶在龙眼上的矿石拔下,顿时整个地宫开始沉陷,而他也被落下的巨石压在地上,这个时候水银出现了,并逐渐把他淹没。这点电影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秦始皇地宫中确有水银的存在。秦始皇地宫底部的江河湖海就是用以水银为百川江河。根据现代方法测试和计算,地宫墓穴中水银的藏量为100吨左右,这100吨左右的水银还要由精心设计的机械搅动使之奔流不息,以便让墓室内弥漫着高浓度的汞蒸气。既能使尸体和陪葬品长久保持不腐,还能毒死胆敢进入地宫的盗墓者。所以他的地宫至今保存完好。在考古工作者勘探发现斜坡墓道时,封土中心区的汞含量异常的高。根据陵区周围水银量分析发现地宫中心有大量水银的存在,并且分布有一定规则,印证了《史记》关于墓内水银的描述。 第二点:当成龙一行几人进入地宫之时,眼前所有的一切清晰可见,而不是像其他陵墓里面漆黑一片,它里面有许多的长明灯,电影里这一点也是有依有据的。为什么秦始皇的地宫里面一切都清晰可见呢?当然是长明灯的功劳!什么是长明灯呢?顾名思义能够永远亮着的灯就是长明灯。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地宫里的长明灯是用“人鱼膏”为做成的,那什么是“人鱼膏”呢?人鱼膏就是鲸鱼的脂膏。根据科学家的推算,如果用鲸鱼脑油制成蜡烛,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5000天,也就是13年!它的耗油少、燃点低、不易灭的特性,用作照明肯定可以保持长久。但是按照现代科学来看,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让这些长明灯永不熄灭肯定办不到,也就是说这些长明灯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熄灭了。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6秦陵兵马俑 |湘美版(2012)

秦陵兵马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是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及唤起学生对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兵马俑的发掘过程,认识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难点:画一幅兵马俑的线描图。 三、教具、学具 教具:PPT,范画 学具:素描纸,记号笔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是谁吗? 生:秦始皇。 以秦始皇图片引入课题,《秦陵兵马俑》。 师:提问什么是“俑”?兵马俑是怎样被发现的? 出示图片,就是1974年春,西安临潼县西杨村村民打

井的时候发现了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板书课题)【出示陶俑图片 1.2】 2.观察分析 这是当时兵马俑发掘现场的照片,考古人员正在清理套陶俑身上的泥土,这是已经发掘出来的一号坑的局部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告诉老师在看了刚刚的照片后,请你来找找有没有哪个兵马俑是一摸一样的? 生:没有 师:没错,每一个陶俑都是不一样的,无论是五官还是身高又或者是服饰都找不到一个完全一样的,这就需要制作的工匠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来雕刻、描绘、制作。 那么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刻?先完整兵马俑图片展示再出示局部展示,请同学们回答。 今天兵马俑的考古人员发来一封邮件,希望咋们班的同学能够帮会组考古人员绘制几张兵马俑的线描图。 五、学生作品创作 1.教师展示范画。 2.学生利用所准备的工具进行绘画。 3.教师巡回辅导。

秦始皇陵兵马俑精选作文

秦始皇陵兵马俑精选作文 秦始皇生来残暴,是个昏君。因此死去之后也希望不受人侵略,便命人大量制作了兵马作为陪葬,好保护他。秦始皇陵兵马俑精选作文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精选作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秦始皇陵兵马俑精选作文1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初一年级的学生,去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天空中,小雨飘飘洒洒,车厢内,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秦始皇陵兵马俑。 下了汽车,我们首先走进了一号坑。这一刻,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威严征服了我的内心世界,使我震惊,我呆呆地望着坑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因为它们在土里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后被氧化,所以原来身上的彩釉都脱落了,取而代之的是浑厚的古铜色。它们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离开一号坑,我们来到了二号坑。这里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

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兵俑们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队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不知不觉地,我们又进入了三号坑。这里保存着出土最完整的兵俑以及青铜兵器。兵俑有长了胡子的久经疆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它们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仍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 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不但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而且为中华民族绚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芒的一页。 秦始皇陵兵马俑精选作文2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完全可以算得上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过埃及,而不看秦兵马俑就不算到过中国。我和妈妈就到了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来了。 来到博物馆中心的陈列馆里,馆内一个菱形标志吸引了我。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性标志。蓝色的外圆中心包裹着菱形的图案,很有特色。 馆里很明亮。前方是一个阶梯,走上去,可以看见壮观且巨大无比的两个提线木偶。一个是面容平和的秦俑,他的手牢牢地牵着一个小女孩。它们可曾经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走过秀”哪!不知你们

小学美术教案秦陵兵马俑第二课时教案

秦陵兵马俑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能简单说出兵马俑主要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分析兵佣的外形结构特点,描绘兵马俑的线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以调查、分析、讨论、评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兵马俑的了解和感受。凝聚集体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 难点 了解兵佣的外形结构特点。 描绘兵马俑的线描图。 教法学法 欣赏、评析、自主表现、创意指导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游戏导入 模仿秀游戏。 ●二、观察分析、丰富想象 1、课件欣赏秦俑兵阵图片。 图1,概况:秦始皇陵兵马俑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排列有序,气势磅礴,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布阵特色:变化统一,静中有动。图2,号坑:有武士佣和拖战车的陶马,排成方阵。图3,二号坑:有一千多件兵马俑,是以战车、骑兵为主组成的4个兵种混编的阵列。图4,三号坑:属于指挥位置所在的小坑。 2、课出示件陶俑、陶马、陶车的图片。 图5,神态各异的陶俑:将军俑、军吏佣、跪射佣、骑士佣、跪坐佣、立射佣、军士佣等,它们有的呈站姿,有的呈跪姿,还有骑射、驾车等不同姿势。 图6,陶马、陶车赏析。

●三、方法指导、小组创作 1、重点解决兵佣正面与背面相结合的绘制方法。 2、小训练,了解兵马俑阵制作步骤:在两张硬纸板上用线条分别绘制兵马俑的正面和背面;用剪刀将兵马俑的轮廓剪下来,将正面和背面粘在一起,空白纸作为支撑。 3、学生作业,教师随堂巡视。 ●四、作业展评、小结全课 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实地感受秦兵马佣独特的艺术魅力。 全班同学模仿兵佣。 观察分析陶俑、陶马、陶车的结构及其形态特点,为佣阵的细节设计做准备。 1、听讲、领会。 2、尝试练习,按要求完成课本学习活动二作业。 3、作业形式:小组合作形式。 小组作品展示,学生互评。 教学反思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日文介绍~

秦始皇帝兵馬俑博物館 兵馬俑坑は世界遺産に登録され、「世界八大奇跡」と呼ばれ 始皇帝陵から東へ 1.5キロの地点に、世界八番目の不思議とも呼ばれる兵馬俑坑がある。1974年3月、かんばつに窮した地元農民が井戸を掘り始めたところ、二、三メートル掘ると変わった陶器の破片が見つかった。考古学者の鑑定により、ここに始皇帝の地下近衛軍団が配置されていることが初めてわかった。この偶然の発見によって、地下に二千年も眠っていた世界を驚愕させる兵馬俑がようやく日の目を見た。坑は発掘順序に基づき一合坑、二号坑、三号坑と名づけられた。 最大の一号坑は長さ230メートル、幅62メートル、深さ5メートル、総面積14260平方メートル、兵馬俑の数は約六千体、二号坑は6000平方メートル、俑の数は千体余り、三号坑は500平方メートル、俑の数は58体に過ぎず、規模が一番小さいが、地下軍の司令部に当たる。一号坑は今なお発掘を続けているが、中は土掘によって区切られ、上に丸木を掛け、その上にゴザを敷き、表は2メートルの土で覆われている。前衛部隊とその四方に立っている警備隊に守られ、主力軍は38列に分けられ、東に向かい整然と列を組んでいる。 兵隊俑の平均身長は180センチ、上半身は空洞だが下半身は空洞ではない。顔の表情はそれぞれ異なり、身分により服装もまちまちでだが、共通しているのは、いずれも手に武器を握っていることだ。一部の俑にはまだ色彩が残っている。馬の高さは1.5メートルで西域の大宛の馬に似て、足が速いと言われている。兵馬俑はこの場所の付近の粘土を材料にして、彫刻などの手法を施し、最後に窯に入れて焼いて作られた。殉死制度のあった時代に人間に代わって陶製の人形を殉死品とすることから、人類文明の進歩を窺うことができる。 彩色兵馬俑 兵馬俑とは、陶などを素材とする将軍や兵士、軍馬などの人形だ。その兵馬俑多数を収めた巨大な地下室が兵馬俑坑で、普通は中国陝西省にある秦始皇帝(前259~210)の墓所に伴うものを指す。1974年に発見され、世界的ニュースになった。五つの兵馬俑坑には約8000体もの兵馬俑があるといわれている。それぞれ等身よりやや大きいという。 現在知られる兵馬俑はほとんどが無彩色の状態で出土した。彩色がほどこされたことは分かっていたが、幾たびも襲ってきた土石流の影響など、地下にあった2000年の歳月は容赦なくその色を奪っていっ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