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评价文件
可靠性评价规范

二级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120页 /第码页二级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220页/第页码二级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320页第 /码页4.内容可靠性评价包括:可靠性预计、机械测试、环境试验和极限测试。
5.可靠性指标R(t) 可靠度5.1.时开始使用,随着时t=0 可靠度是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念。
一批产品的数量为N,从的t R(t)表示产品在任意时刻间的推移,失效的产品件数逐渐增加,而正常工作的产品件数n(t)逐渐减少,用可靠度。
t-λR(t)=e 式中:);e----自然对数的底(近似为2.7183 t的函数;在规定的温度、应力、环境等工作条件下的产品失效率,失效率是时间λ---- 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产品处于风险状态的时刻,该时刻通常称为任务时间。
t-----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5.2.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指相邻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工作时间,也称平均故障间隔。
它仅适用于可维修产品。
(t)λ失效率(故障率)5.3.二级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420页/第码页=1/MTBFλ失效率是失效间隔时间的倒数,也就是:对产品而言,产品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失效率(也就是失效率是时间的函数),其失效率符合“浴盆曲线”分布(如下图):浴盆曲线分为三部份:早期失效期(T0-T1)、偶然失效期(T1-T2)、耗损失效期(T2以后)。
5.3.1 早期失效期(Early life fails):早期失效出现在产品寿命的较早时期,产品装配完成即进入早期失效期,其特点是故障率较高,表明产品在开始使用时,失效率很高,但随着产品工作时间的增加,失效率迅速降低,这一阶段失效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设计、原材料和制造过程中的缺陷造成的。
早期失效可通过加强原材料和元器件的检验、工艺检验、不同级别的环境应力筛选等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加以暴露与排除。
为了缩短这一阶段的时间,产品应在投入运行前进行试运转,以便及早发现、修正和排除故障;或通过试验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品。
产品可靠性评估范本

产品可靠性评估范本一、引言产品的可靠性评估是衡量产品性能稳定性、故障率以及寿命预测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产品可靠性评估范本,旨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方法,帮助企业进行可靠性评估工作。
二、背景在开发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时,评估产品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的不可靠性可能导致客户投诉、返修、品牌声誉受损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通过可靠性评估范本来预测产品的可靠性指标,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并提高产品质量。
三、可靠性指标1. 故障率(Failure Rate)故障率是产品出现故障的速率,通常用每个单位时间内产品发生故障的次数表示。
故障率是评价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通过实际测试或历史数据统计来计算。
2. 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MTBF)MTBF是指产品连续运行而无故障发生的平均时间间隔,是衡量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MTBF越高,代表产品的可靠性越好。
3. 可靠度(Reliability)可靠度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度常用百分比表示,例如95%可靠度代表产品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95%的概率正常运行。
四、可靠性评估流程1. 收集数据首先,我们需要收集产品的相关故障数据,这可以通过现有的产品测试报告、用户反馈等渠道获取。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评估可靠性至关重要。
2. 数据分析在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是评估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故障率、MTBF等指标,并进行可靠度计算,可以得到对产品可靠性的初步认知。
3. 评估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可以针对不同的产品部件或系统模块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改进的空间。
评估过程中,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工作负载以及设计特点等因素。
4. 结果展示通过合适的图表、统计指标等方式,将评估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这样有助于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等相关人员更直观地了解产品的可靠性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
《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

《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是指对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和监测的一项规范性文件。
该规程旨在确保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提高发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同时减少故障和维修的次数,降低维修成本。
一、规程的适用范围该规程适用于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所有类型和规模,包括独立运行的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和与电力系统相连的燃气轮机发电装置。
二、评价指标和标准1.故障率:评估燃气轮机发电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和程度。
指标为单位时间内设备故障的次数。
标准:故障率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可用性:评估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能够稳定工作的能力。
指标为设备工作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
标准:可用性应高于90%。
3.维修时间:评估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维修所需的时间。
指标为设备因维修而停机的时间。
标准:维修时间应尽量短,且不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4.预防性维修:评估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进行计划性维护的频率和程度。
指标为单位时间内进行预防性维修的次数。
标准:预防性维修应按照设备厂家的建议进行,不超过频率的限制。
三、评价方法和要求1.数据收集和分析:对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包括故障记录、维修记录和工作时间记录等。
要求:数据的收集应准确、全面,可以通过设备自动监测系统或人工记录及时收集相关数据。
2.故障分析:对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要求:故障分析应科学、系统,包括对故障的发生频率、故障的类型、故障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3.可靠性评价:对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定量评估,以评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水平。
要求:可靠性评价可以采用常用的评价方法,如故障树分析、可靠性增长模型等。
四、监测和改进措施1.设备监测:对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包括温度、压力、振动等参数的监测,及时发现设备异常情况。
要求:设备监测系统应可靠、准确,故障的报警信息及时准确。
某电力公司可靠性评价报告

某电力公司可靠性评价报告
一、背景
某电力公司是一家在电力行业运营的公司,负责向用户提供稳
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为了评估该公司的可靠性情况,进行了以下评价。
二、数据收集
通过对某电力公司的运营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 年度平均停电时间:25小时
- 年度平均故障次数:50次
三、可靠性评估
基于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可靠性评估,得出以下评价:
1. 可靠性水平较高:虽然年度停电时间较长,但总体上属于可
接受范围内。
2. 故障次数较多:年度故障次数较多,可能对用户服务造成一
定影响。
四、建议
为了提高某电力公司的可靠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减少故障次数。
2. 提高备用设备的供应:增加备用设备的数量,以应对突发故障情况。
3. 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能够快速应对停电和故障情况。
五、结论
某电力公司的可靠性评估结果表明,公司在提供稳定电力供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故障次数较多的问题。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完善设备维护和应急预案,可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可靠性水平。
以上是针对某电力公司的可靠性评价报告,供参考使用。
参考资料
- 某电力公司运营数据分析报告- 可供验证的电力行业数据。
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全部

包括非计划降低出力运行和非计划降低出力备
用小时数。
2.8.12 降低出力等效停运小时
机组降低出力小时折合成毛最大容量计算的停运
小时数。
D T E
i
i i
GMC
2.8.13 统计台年
一台设备的统计期间小时数或多台设备统计期间
小时数之和除以8760h。
PH PH 对一台设备: UY 对多台设备: UY 8760 8760
强迫停运(FO)
运行(S) 可用 (A) 辅助设备状态 不可用 (U) 非计划停运(UO)
备用(R) 计划停运(PO)
大修(PO1) 小修(PO2) 定期维护(SM)
小结:
可用(A)=运行(S)+备用(R)
不可用(U)=计划停运(PO)+非计划停运(UO) 降出力(UND,运行、备用)=计划降出力(PD) +1---4类非计划降出力(UD) 计划停运(PO)=PO1+PO2+PO3(SM)
全出力备用 (FR)
备用 (R) 降低出力备用 (RUND) 非计划降低 出力备用 (RUD) 计划降低 出力备用(RPD) 第1类非计划降低出力备用(RUD1) 第2类非计划降低出力备用(RUD2) 第3类非计划降低出力备用(RUD3) 第4类非计划降低出力备用(RUD4)
大修停运(PO1)
计划停运 (PO) 不可用 ( u) 非计划停运 (UO) 小修停运(PO2) 节日检修和公用系统计划检修停运(PO3) 第1类非计划停运(UO1) 第2类非计划停运(UO2) 第3类非计划停运(UO3) 第4类非计划停运(UO4) 第5类非计划停运(UO5)
态。
上述1-3类非计划停运状态称为强迫停运。
可靠性检测报告

可靠性检测报告可靠性检测报告是一份用于评估产品或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可靠性的文档。
这份报告提供了关于产品或系统各个方面的详细信息,以便用户或相关方能够了解其在使用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并根据这些信息来作出决策。
在可靠性检测报告中,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目标和背景:阐述了进行可靠性检测的目的和背景信息,以便读者能够了解为什么进行这项检测以及其重要性。
2.检测方法:详细描述了使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这可能包括实验室测试、模拟验证、数据分析等。
3.检测结果:呈现了针对产品或系统进行的可靠性检测的结果。
这可能包括故障率数据、失效模式分析、可靠性参数评估等。
4.问题和风险:列出了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这些问题和风险可能会对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并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
5.建议和改进措施:基于检测结果和问题分析,提供了针对产品或系统的改进建议和措施。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提高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并减少潜在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6.结论:对整个可靠性检测过程的总结和评价。
在这部分中,可以总结产品或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并提出未来的工作方向。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可靠性检测报告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工程领域,可靠性检测报告通常包括更详细的技术参数和工程要求,同时还应考虑产品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等因素。
总结起来,可靠性检测报告是一份通过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以评估其可靠性的文档。
它提供了关于产品或系统可靠性的详细信息,并提供了改进建议和措施。
通过可靠性检测报告,用户或相关方能够更好地了解产品或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水平,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可靠性检测报告

可靠性检测报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产品。
其中一些设备和产品涉及到安全和可靠性问题,例如汽车、电器和医疗器械。
此时,可靠性检测报告就变得非常重要。
可靠性检测报告是指对某一产品或设备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定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什么是可靠性、可靠性检测报告的意义、可靠性检测报告的内容以及可靠性检测报告的使用场景等方面来探讨可靠性检测报告的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一个设备或产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条件和要求,正常完成所需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同时不发生超出规定纲要的故障。
可靠性是产品在使用中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它包括了产品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
二、可靠性检测报告的意义可靠性检测报告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能够评估产品或设备在使用中的可靠性。
以下是可靠性检测报告的主要意义:1、为产品和设备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2、对产品进行良好的性能评估。
3、为用户提供更为准确的使用建议和保养指南。
4、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企业风险。
三、可靠性检测报告的内容可靠性检测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当根据产品或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
大体上,一份完整的可靠性检测报告应当包括以下方面:1、样本),即被检测的产品或设备的数量和来源。
2、检测方法及仪器,包括了检测的具体方法、采样要求和使用的检测仪器。
3、检测时间,指的是测试的具体时间和周期。
4、检测结果,包括客观数据和主观评价,比如产品的外观、使用寿命、故障率、产品包装等。
5、合格证书,对于通过检测的产品,应当颁发相应的合格证书,以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可靠性检测报告的使用场景可靠性检测报告适用于各种产品和设备,尤其是高端产品和安全关键性产品。
以下是可靠性检测报告的主要使用场景:1、汽车行业,用于对汽车内饰、引擎及零部件等组件的检测。
2、电子产品行业,用于对手机、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以及电脑、路由器、计算机配件等电子设备的检测。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评估报告(1)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评估报告(1)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分析评估报告1概述1.1产品概述1.1.1产品⽤途XXX产品名称主要⽤于XXXXXXX,其主要功能性能如下:(略)1.1.2产品组成XXX产品名称采⽤XXX结构,采⽤XXXXX总线架构,贯彻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设计原则。
主要由主板、显卡、……、电源模块和机箱等组成。
1.2⼯作概述1.2.1研制过程概述XXX产品名称从20XX年XX⽉开始研制,经历了⽅案阶段、⼯程研制阶段和设计鉴定阶段,并于20XX年XX⽉完成了设计鉴定试验。
本项⽬依据XXX产品名称可靠性、维护性、测试性、安全性、保障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作计划的要求,在研制过程中开展并完成了规定的⼯作项⽬。
经分析评估、试验考核,XXX产品名称的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满⾜技术协议书的要求。
1.2.2“六性”⼯作组织及运⾏管理情况XXX产品名称设计总师对产品可靠性管理和技术全⾯负责,从计划、组织、协调和资源等⽅⾯保证了产品“六性”⼯作计划的实施。
在设计师系统中建⽴“六性”⼯作组,由设计总师组织,设计、⼯艺、质量等⼈员参加。
具体负责编制“六性”⼯作计划,落实⼯作计划中规定的相关⼯作项⽬;监督指导各专业设计师开展设计⼯作,协调及分配各部组件的“六性”指标;收集有关的“六性”信息,并对相关“六性”⼯作进⾏培训。
质量管理部具体负责监督“六性”⼯作计划落实。
建⽴了故障审查组织,负责对XXX产品名称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进⾏审查。
严格按照归零要求,针对暴露的XX起较⼤质量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查清并验证了故障机理,制定了改进措施并全部落实(详见《研制总结》)。
2可靠性分析2.1可靠性要求2.1.1定性要求按照GJB450A-2004《装备可靠性⼯作通⽤要求》编制可靠性⼯作计划,并开展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和管理⼯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喷气织机可靠性评价文件(试行)二O一O年六月可靠性文件前言前言为了提高我国纺织机械产品质量水平和可靠性,增强企业竞争力,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提出了建立纺织关键设备可靠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并组织喷气织机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和科研院所编写了本文件。
本文件经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组织审核后定稿。
本文件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喷气织机可靠性试验评定规范——第二部分:喷气织机可靠性分配的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喷气织机的故障模式及判据参与编制单位: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必佳乐(苏州工业园区)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广东丰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星火集团、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中国恒天集团、国家纺织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喷气织机可靠性试验评定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喷气织机(以下简称织机)可靠性测定试验方法及其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对批量生产的织机进行可靠性测定试验及评定,织机上的器材(喷嘴、钢筘、综框、综丝、停经片等)、电气装置(电控箱、储纬器、电磁离合器、经停装置、纬停装置等)和微机控制系统,也可以同主机同时进行测定试验。
2 引用文件GB /T3187 —1994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B/T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 总要求GB/T5080.4—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 可靠性测定试验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方法(指数分布)GJB 899—1990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FZ/T 9400× 喷气织机 3 试验的目的3.1 通过可靠性试验,了解喷气织机现有的可靠性水平,找出产品薄弱环节,为企业提高产品可靠性提供依据,不断满足用户对设备的可靠性要求。
3.2 通过测定喷气织机可靠性的指标值,验证产品的可靠性水平,提高生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测定试验指标及计算方法4.1 早期失效期早期失效期主要反映产品因环境、设计、工艺、安装等方面不良引起的故障。
4.2 早期失效期考核要求4.2.1 对于新产品设计,企业应进行产品的分阶段的可靠性设计和评审。
4.2.2 零部件加工和整机安装,应具备相应的过程控制和工艺流程规范。
4.2.3 整机出厂前,经检测合格后,应按相关试验条件进行运转试验。
4.3 早期失效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ni i t r MTBF 11. ……………… ( 1 )式中:r — 在试验时间内织机累计故障次数 n — 织机抽样试验台数t i — 在评定周期内第i 台织机的实际工作时间 注:试验中若r = 0,则延长试验时间,直到出现故障为止。
4.4 偶然失效率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4.4.1 点估计(定时截尾)rnt MTBF c=……………… ( 2 ) 式中:t c — 定时截尾时间 4.4.2 区间估计4.4.2.1 置信度为(1-α)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单侧置信下限为:)22(22)1()(+=-r X TMTBF a l ……………… ( 3 ) 式中:α — 风险度 l — 置信下限T — 总试验时间4.4.2.2 置信度为(1-α)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双侧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分别为:)22(222/)(+=r X TMTBF a l …………………… ( 4 ) )2(22)21()(r X T MTBF a u -=…………………… ( 5 )式中:μ — 置信上限注:1)若试验结果r = 0时,按90%置信度的单侧置信下限计算。
2)X 2(1-a)(2r+2)、 X 2α/2(2r+2)、 X 2(1-α/2)(2r )是X 2分布的分位数,可查X 2分布分位数表(见附录A)。
4.5 平均恢复前时间MTTR11nmi i MTTR t r ==∑ …………………… ( 6 )式中:t mi — 在试验时间内第i 台织机故障修复时间4.6 稳态可用度A (指稳态条件下,规定时间区间内的瞬时可用度的均值)MUTA MUT MDT=+ …………………… ( 7 )式中:MUT —平均可用时间MDT —平均不可用时间注:在可靠性测定试验中,一般只测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 值,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测定早期失效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 值及平均恢复前时间MTTR 。
5 试验样机的要求5.1 对于新产品设计,企业应进行产品的分阶段的可靠性设计和评审。
5.2 零部件加工和整机安装,应具备相应的过程控制和工艺流程规范。
5.3 正常批量生产出厂的合格品。
5.4 由试验组织单位按纺织行业标准检验合格后,并经调试能正常运转的产品。
5.5 对测定早期故障的样机,应在安装完成后,进行1个月的早期故障的测定。
对测定偶然故障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样机,一般是调试使用1个月后,已排除早期故障,但使用不超过2年的机台。
6 试验条件6.1工作环境:织纯棉布:温度 22~30 ℃;相对湿度75~80%织涤棉布:温度 20~30 ℃;相对湿度 70~75%织化纤长丝:温度 15~30 ℃;相对湿度 70~85%织精毛纺:温度 20~30 ℃;相对湿度 75~80%6.2 织造品种:按使用厂实际织造品种。
6.3 织机工艺转速:按企业实际生产的织物品种决定。
一般不低于最高设计转速的75% 。
6.4 试验机台应由经培训合格的挡车工操作,并由专职保全工调试。
6.5要有专人负责记录、维修和故障分析。
注:在可靠性试验期间,如无法满足上述试验条件要求,经试验组织单位同意,可继续试验,但应对现场试验条件进行详细记录。
7 抽样方式按简单随机抽样法,在用户单位从使用现场中随机抽取本质上相同的产品作为样本(样本数n = 10~12台)。
8试验方案8.1 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按企业实际生产的情况进行。
8.2 本文件假定产品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8.3 本文件采用有替换定时截尾方式。
8.4 规定置信度为90%。
8.5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小时。
8.6 试验方案:按照GJB899—90试验方案13,在α=10%、β=20%、d=2的情况下,试验总时间:T=12.4 MTBF=24800小时。
截尾故障数:γ=10次。
8.7测定喷气织机可靠性特征量的试验总时间定为24800小时(每台运转时间应不低于T/n小时,如n=10台时,每台运转时间不低于2480小时)。
9 故障模式及判据按《喷气织机故障模式及判据》规定。
10 数据处理10.1 测定试验时间是指全部受试机台正常运转生产时间的总和(包括故障修复时间),此外任何原因的停机时间都不应计算在内。
10.2 非故障停机时间,如停电、节假日等人为因素的停机时间和按工厂规定的维修如调整、清洗、更换等停机时间都不计入故障修复时间。
10.3 试验产品在试验期间可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正常维护和保养,但在整个试验期间不得进行大修。
10.4 采用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同时计算的办法。
11 试验结果和总结报告11.1 所有现场试验数据,应全部如实填写,记录和审核人要签名,记录数据不得自行更改。
11.2 试验结束后,所有现场测试数据和故障分析报告交试验组织单位, 由该单位进行汇总、统计、整理。
12 可靠性评定12.1 同台织机累计当量故障次数r ′=11⨯∑=ni i a式中: i a — 第i 次故障等级的加权系数。
n — 累计故障次数12.2 累计当量故障总次数r =∑='Ni i r 1式中: i r '— 第i 台织机的累计当量故障次数N — 抽样试验样机总台数12.3 当量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当量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点估计值和区间估计值,按公式(2)和(3)、(4)、(5)计算,若各项指标值均大于或等于《喷气织机可靠性的分配原则和方法》中规定的可靠性目标值,且不出现致命故障,则认定该批产品达到了本文件规定的可靠性指标要求。
2.在定时截尾试验中,MTBF双侧置信区间下限的自由度v=2r+2,MTBF双侧置信区间上限的自由度v=2r;MTBF单侧置信下限的自由度v=2r+2。
以此,在表中查取相对应的X2分布分位数值。
喷气织机可靠性分配的原则和方法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喷气织机(以下简称织机)可靠性分配的原则、方法和可靠性目标值。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织机,包括自制件、器材、外协件、配套件的可靠性分配。
2 引用文件GB/T 3187—1994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GB/T 5080.4-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测定试验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方法(指数分布)FZ/T 9400×喷气织机喷气织机可靠性试验评定规范3分配的目的整机的可靠性是由组成整机的各系统、部件、零件、器材、配套件等的可靠性来保证的,只有组成整机的各系统、部件的可靠性得到保证了,才能保证整机的可靠性。
4 分配原则4.1 可靠性分配应以整机的可靠性目标值来进行分配,目标值由各织机生产企业协商确定。
4.2 在进行整机可靠性分配时,应对自制件、器材、外协件等一并进行分配,其分配值可从第一次分配得到,也可从系统、部件再分配时得到。
4.3 整机、器材(包括喷嘴、综框、综丝、停经片、钢筘、边撑刺)的失效率分配比例为1∶0.1。
4.4整机(除器材外)的其余部分系统、部件的可靠性目标值,按整机剔除上述部件的目标值的80%进行分配。
4.5 分配的方法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
4.6 假设产品寿命服从指数分布。
5 分配程序5.1确定需要分配的目标值5.1.1 确定整机的可靠性目标值,即整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2000h 5.1.2 整机的失效率目标值:λ= 1/MTBT=1/2000=0.0005(次/h)=5次/104h5.1.3 器材的失效率目标值:λ1=0.1×λ=0.1×0.0005=0.00005(次/h)=5次/105h 5.1.4 器材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1/λ1=20000 h5.1.5 整机(除器材外)的其余系统、部件的失效率目标值:λ=(λ-λ1)×0.8=0.00036(次/h)=3.6次/104hs5.1.6整机(除器材外)的其余系统、部件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 s=1/λ=1/0.00036=2778hs5.2确定评分要素和评分原则5.2.1 整机根据五种要素,即复杂程度、技术难度、工作时间、维修性、故障致命度,对各系统、部件进行打分的。
5.2.2 器材根据四种要素,即工艺条件、工作时间、维修性和故障致命度,对器材各部件进行打分的。
5.2.3 评分原则整机按五种因素即复杂程度(e i1)、技术难度(e i2)、工作时间(e i3)、维修性(e i4)、故障致命度(e i5)进行评分,评分原则见表1 复杂程度评分准则(e i1)、表2 技术难度评分准则(e i2)、表3 工作时间评分准则(e i3)、表4 维修性评分准则(e i4)、表5 故障致命度评分准则(e 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