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影响血培养阳性环境原因、仪器和培养瓶原因、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及判断假阳性方法

影响血培养阳性环境原因、仪器和培养瓶原因、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及判断假阳性方法环境原因1、剧烈的温度变化。
实验室环境温度剧烈变化造成血培养的生长曲线波动而导致的假阳性,维持实验室的温度相对恒定,室温保持在15~25℃之间。
仪器避免阳光直射或空调吹风口。
2、供电电压。
仪器连接的电压不稳定或同一电源下连接其他大功率的设备,并且有频繁使用,引发电压波动。
会导致生长曲线因电压而波动。
建议如果电压不稳可以考虑配置稳压电源,不要将血培养仪和大功率的电器设备例如灭菌锅,离心机等位于同一线路上。
仪器和培养瓶的原因1、仪器。
仪器是否按时保养和校准。
此外在校准空位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仪器中没有正在培养的血培养瓶,不然可能会报告假阳性。
2、血培养瓶。
确认血培养瓶的送检流程符合要求,在送检过程中无剧烈的问题变化。
如果血培养瓶不能及时上机,建议在室温进行保存。
在35℃保存时间超过12小时或放2-8℃冰箱保存可能会造成漏检或假阳性。
在血培养瓶上机前检查,标签是否完整,是否过期,培养基底部是否变色。
培养瓶需要常温避光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1、采血量。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血液细胞本身也能代谢产生CO2,无菌血液在血培养瓶培养时也会产生本地曲线的变化,当采血量过多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假阳性,因而建议控制采血量。
此外对于部分肿瘤病人,由于其血液细胞的代谢率较高,也可能引发假阳性,对于这部分病人目前尚无完美的解决方法。
2、对于阳性标本的转种失败误判假阳性。
血培养标本阳性后需要进行染色图片和转种。
推荐使用含血的BHI琼脂进行培养,使用一般哥伦比亚血平板,对于一些营养条件要求较高的细菌可能会传代失败。
如果发现血培养涂片有菌,而转种失败的情况,建议更换营养条件更高的培养基进行传代。
此外部分菌株存在自溶现象,如果报阳后不能及时转种也有可能转种失败。
判断假阳性方法流程进行分析:1、血培养直接涂片。
对于所有血培养报阳的血培养瓶必须进行直接染色图片镜检,有条件可以联系临床发送1级报告。
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几点措施

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几点措施
血培养检查适用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重症肺炎、脑膜炎及骨髓炎的患者。
血培养采集是否规范、是否及时送检、培养是否得当等直接影响到血培养的阳性率。
为了使血液培养更加规范化,需要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共同努力,从而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采血时机:在患者入院后、应用抗生素前采血,体温超过38℃或低于36℃、白细胞大于1万、多器官功能衰竭、血压降低等感染性休克的症状时采集,如果患者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对于发热患者应在寒战期或体温到达高峰之前0.5~1小时采集或寒战或发热1小时后采集。
2、采血次数:每次采集需氧和厌氧两瓶血标本(称为一套血培养),对于发热患者连续送检2~3套血培养;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一天连续送检3套,每份间隔15分钟,如果24小时培养后阴性,应再送检3套。
送检次数的增高可提高培养的阳性率,有报道称双套血培养阳性率可由4.2%上升到86.9%。
3、采血量:成人8~10ml,儿童3~5ml,采血量过少培养的阳性率低,采血量过高使血液与培养基不成比例,营养不足。
4、采血过程:用碘呋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以1.5~2cm半径顺时针消毒60秒,待干后采血,血培养瓶的塑料帽打开后用碘呋消毒60秒,用干棉签擦干后注入血液。
轻轻颠倒培养瓶防止血液凝固。
5、及时送检:血培养采集后立即送检,由检验人员放置血培养仪中培养。
6、对血培养瓶的要求: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血液量与培养肉汤的比例合适,含有抑制抗生素成分,不用时放置在室温。
浅析影响血培养结果的因素

浅析影响血培养结果的因素发表时间:2011-06-27T14:19:45.40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何宁毛齐学骆海涛付鑫于婧[导读] 抽取标本前、中、后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污染,导致培养结果的假阳性。
何宁毛齐学骆海涛付鑫于婧【中图分类号】R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24-01 临床上一些病人,因诊断需要,经常抽取一定量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然而采集标本正确与否及正确的培养对细菌的检出率有着诸多的影响,现将本人在工作中的经验作一介绍。
1血液标本采集时的影响抽取标本前、中、后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污染,导致培养结果的假阳性。
抽取标本后,应充分混匀,以防提取的标本凝固,将原本较少的细菌包裹,细菌难以生长,导致培养结果假阴性。
抽取的标本量应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去做,标本量的不足会影响细菌生长。
医生或护士在抽取标本时应注意不要在用药的一边静脉抽取,一般情况下应停药6~8h后抽取标本,否则会引起培养的假阴性。
2药物对细菌培养的影响大剂量用抗生素后抽取标本,因药物抑制作用,使细菌难以产生,导致培养的假阴性。
大剂量应用激素,会引起细菌变异,导致培养假阴性。
3细菌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中的影响 3.1培养基的配方必须要准确,pH应在一定范围,培养基配制好后消毒、储存应严格按照要求。
3.2一般的培养温度应为35~37℃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细菌生长,特殊培养应按规定去做。
3.3常规细菌培养的时间应7天,不要过早弃去标本,如怀疑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标本应培养2周时间方可弃去;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可疑为布氏菌感染时应培养28天,疑为军团菌感染时应培养10天以上[1]。
3.4培养次日进行盲种和涂片检查,然后3日、5日、7日分别进行盲种于2个血平板上,并进行有氧菌和厌氧菌培养;疑为L型细菌应转种于高渗平板上,检出病菌应及时发报告,每次应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血培养阳性率较低相关因素分析

血培养阳性率较低相关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09-06-09T13:47:16.4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孙丽娜(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盘锦 1240[导读] 血培养主要应用于菌血症、败血症的细菌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029-01 【关键词】血培养阳性率血培养主要应用于菌血症、败血症的细菌学诊断。
但要作好细菌培养,首先必须从采集标本到培养、鉴定报告的全过程都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杂菌。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血培养阳性率较低。
我院2007年至2009年2月,血培养664例,阳性标本79 例,阳性率11.9%。
分析其原因(1)病原菌数量少。
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性,病原菌是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无细菌时期,即病原菌从局部入血,但并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地通过循环途径到达其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有时虽然临床症状很严重,如患者伴有高热、寒战和心动过速,很可能为毒血症而非菌血症(败血症),毒素入血而细菌并不进入血液,这时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因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2)标本采集时机不当。
采血最好在体温升高前半小时,但这一时间很难把握,我院一般都是在高热期采取标本,理论上也会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
另外血培养的标本最好在使用抗生素前,或停用抗生素24小时后采集。
目前临床存在抗生素应用过早的现象,正在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也会降低。
(3)培养环境限制。
有些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为厌氧菌,由于条件所限,我院暂不能做厌氧菌培养。
(4)标本量。
标本采集量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取血量一般以肉汤培养基的1:5~1:10为宜,成人每次采血量可增至10~20ml以提高阳性率。
(5)温度影响。
血培养瓶存放于冰箱,取出后立即采血进行培养,过低的温度抑制细菌生长。
影响患者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影响患者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发表时间:2013-07-24T09:25:40.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李坚[导读] 探讨规范的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规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李坚(梧州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广西梧州 543002)【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规程,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影响综合ICU患者血培养标本送检环节质量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制定并实施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经过半年的实施后评价效果。
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血培养标本不规范送检情况显著减少,与实施干预措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检出率较前提高,污染菌检出率下降,结果更加准确。
结论通过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的操作规程,增强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正确掌握采集技术和流程,能有效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
【关键词】血培养标本质量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90-02 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统称血流感染)是临床上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血培养是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并接种到培养瓶中,用以发现、识别引起血流感染的病源微生物,是诊断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基本而重要的方法。
血标本采集、运送过程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提高血培养标本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为临床提供明确诊断。
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我院ICU 采集血培养标本631例次,对影响其送检质量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31例,男332例,女299例,年龄4~83岁;呼吸道感染235例,泌尿系统感染204,外科切口感染56,导管相关血液感染49例,胆道感染1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其他不明原因感染67例。
浅谈如何提高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年第5卷第32期2018V ol.5No.32195方法。
下面笔者论述几种临床常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外治法。
(1)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西医手法为辅助的一种治疗方式。
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采用这种方式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利用了中药制剂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二是通过静脉给药药物起效快,能够迅速缓解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穴位注射法有双侧足三里注射疗法等。
(2)穴位按摩。
通过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人体经络运行状况,改善体循环,进而通腑祛瘀,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可采用指揉法按摩其定喘穴、肺俞穴、丰隆穴、列缺穴、大椎穴及天突穴,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则同时配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
第(3)针灸治疗。
采用针灸治疗可起到调理肺脾肾三脏、缓解症状的重要作用。
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定喘穴、气海穴、上脘穴、中脘穴、太渊穴、丰隆穴等穴位作为针刺穴位,以补法施针,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
第四,中药灌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可以利肠胃,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而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临床常用的灌肠方有“宣白大承气汤”等。
3 结 语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西医治疗方式完全不同,其中,西医疗法主要是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症状缓解速度较快,但远期疗效有待提高;中医疗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种,二者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改善肺功能、重塑气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优点是标本兼治,缺点为起效速度较慢,可考虑通过静脉输注中成药的方式予以解决。
中西医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各有优势,临床中可以将二者结合应用,从而解决单纯西医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缩短疗程,增强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 陈学昂,李素云,王明航.中医证候转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6,29(9):67-69.[2] 景 璇,郭 洁,赵小静,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11(7):1384-1388.[3] 纪幼红,万文蓉.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6,47(8):77-80.[4] 吴献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7(2):32-35.[5] 秦玉玲,黄立强,朱 晖,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3):271-272.本文编辑:赵小龙浅谈如何提高血液细菌培养的阳性率邱法忠(胶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青岛 266300)【摘要】众所周知,败血症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病症,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治疗,我们需要进行血液细菌培养,不仅在其病原菌的确立上,在实际上的治疗和对抗性效果也无比重要,一旦能够提高培养效率,更可以使得病人减少死亡率为我国医学事业带来更大的光明。
医院血培养标本阳性报警率与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医院血培养标本阳性报警率与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医院血培养标本的阳性报警率与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
方法:选取2017年04月30日-2018年04月30日我院收治的500例血培养标本纳入本次研究,对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500例血培养标本在12小时阳性报警率为40.0%,24小时阳性报警率为72.0%,48小时阳性报警率为89.0%以,72小时之内阳性报警率为96.0%。
病原菌构成中,大肠埃希菌共11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共4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共36例。
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于哌拉西林耐药性强,超过70.0%;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
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以及美罗培南之外)耐药率超过75.0%。
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以及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3.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62.0%。
革兰阳性球菌之中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有很高的耐药性,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
结果:在医院的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主要是以肠杆菌科为主,不同的菌属细菌对于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比较大,耐药形势比较严峻,对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率进行监测,能够为临床用药的规范性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妇科;微生物检验;炎症感染;培养法;效果;镜检法血流感染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进入人的血液系统之中,并在体内进行繁殖,产生其他代谢产物和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具有很高的病死率[1]。
在血液细菌培养之中BSI诊断为临床的金标准,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标本进行采集,对部位和多套进行送检,这样以此提升检测阳性率,对于BSI诊断有较好的指导意义[2]。
本文选取2017年04月30日-2018年04月30日我院收治的500例血培养标本纳入本次研究,分析医院血培养标本的阳性报警率与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04月30日-2018年04月30日我院收治的500例血培养标本纳入本次研究,男女比例为293:207,年龄21岁-52岁,年龄均值为(34.36±4.31)岁。
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因素探析

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因素探析
王孟丽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6(010)009
【摘要】血培养主要应用于菌血症、败血症的细菌学诊断,但要作好细菌培养,首先必须从采集标本到培养都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杂菌.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血培养阳性率较低,本研究收集血培养500例,阳性标本59例,阳性率11.8%.本研究主要
分析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原因.
【总页数】2页(P273-274)
【作者】王孟丽
【作者单位】461700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不同年龄小儿血培养阳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振营;刘梅枝
2.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降低新生儿血培养假阳性率的影响 [J], 江斓燕;李启婵;吴端春;蒙好好
3.关于伤寒病人血培养阳性率趋向上升,肥达氏反应阳性率趋向下降问题的探讨 [J], 孙广德
4.急诊科血培养阳性率与其他科室血培养阳性率对比分析 [J], 孙明芬;王大明;朱力
5.发热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多因素分析 [J], 罗淼;王昌明;曾锦荣;莫碧文;陈梅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61・
.临床研究.
重症医学科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 影响因素分析
伍爱平 刘丹陈杰 李熙瑶王辉安友仲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和评估阳性结果对患
2.检查方法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尽管本研究 中近50%的患者只送检1次血培养,但阳性患者的 送检次数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00 1,表1)。 本研究的1 008次血培养检查中,约66%留取4瓶 血,阳性率为16.44%;约22%只留取2瓶血,阳性
率为9.38%。阳性组的24 h内采血瓶数比阴性组 明显多(P=0.001 2,表2)。
ICU
stay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length of
positiverate
and
hospital
of blood culture of
our
study Was 15.38%.and the
positive
The total mortality rate.Results rate of Was 24.27%.When patients
【Key words】Critical
illness;Infection;C-reactive protein;Mortality rate;Blood culture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比一般的患者容易发生 血流感染(BSI)01-41。BSI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 率¨'5 J。对可疑BSI的患者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比的队列资料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患者和病原菌的特征:92例阳性患者与 287例阴性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表1)。379例的阳性率为24.27%。
1
008次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率为15.38%。血培养
鉴定结果共有270株病原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 42株(15.5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4株(8.89%), 屎肠球菌22株(8.15%),大肠埃希菌20株 (7.41%),人葡萄球菌19株(7.04%),近平滑念珠 菌17株(6.30%),鲍曼不动杆菌17株(6.30%), 白念珠菌14(5.19%),铜绿假单胞菌13株 (4.81%),溶血葡萄球菌11株(4.07%),金黄色葡
medians of length of ICU stay were 17 days and 7 days(P<
0.000 1),respectively.Hospital mortality rates in positive patients and negative patients were 35.87%and
萄球菌9株(3.33%),粪肠球菌7株(2.60%),光 滑念珠菌9株(3.33%),肺炎克雷伯菌5株
选择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 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住院并采集血液培养
标本送检的379例成人患者的1 008次血培养检查
结果。全部379例患者依据血培养结果分为两组: 阳性组患者92例,阴性组患者287例。1 008次血 培养检查中,阳性155次,阴性853次。根据患者的 临床表现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排除血培养污染的
15.38%,患者的阳性率为24.27%。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送检次数中位数分别是3和1(P<0.000 1), 采血瓶数中位数分别是4和4(P=0.001 2),WBC中位数分别是8.61×109/L和9.95×109/L (P=0.001 7),机械通气时间中位数分别是179.5 h和47 h(P<0.000 1),住ICU时间中位数分别是
Sysmex XE-2100、Sysmex XN-9000、Sysmex
800i血细
胞分析仪或美国COULTER公司的LH 755型血细
胞分析仪检测。CRP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的特定 蛋白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采用法国梅里埃公 司的BacT/AlerT 3D或美国BD公司的BACTEC
FX
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收集相关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包括采血当天、 前1天和后1天的最高体温,24 h内采血瓶数,距采 血时间最近的(前3天至后1天)血常规[白细胞
and the
impact
with positive results of blood culture ICU of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of positive
result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Hospital.Methods
in into
查是诊断BSI的金标准旧引。然而,血微生物培养报
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若P< 0.05,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 分类型变量采用x2检验,有序分类型变量采用
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对非匹配
告的阳性率为5.29%~22.93%∞剖。本研究旨在 通过回顾性调查血培养检查结果,分析不同因素对 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找出其中主要的影响因 素№。0|,探讨如何改善采集血培养的指征与技术,提 高其阳性率。同时,通过观察ICU患者BSI的特点 和各种病原菌的分布,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丑5|。
【关键词】危重病;感染;c反应蛋白质;死亡率;血培养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blood culture positive rate of ICU patients
Xiyao,Wang Hui,An Youzhong.Department
Wu Aiping。Liu Dan,Chen
body temperature,WBC,NEU%,LYM,PLT,CRP,118,age of antibiotics,gender and age haveLeabharlann noeffecton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7.010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伍爱平、刘丹、陈杰、李熙瑶、安友仲),检验科(王辉) 通信作者:安友仲,Email:bjicu@163.coln
20.21%(P=0.002 2),respectively.There
groups in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between the
two
body temperature,NEU%,LYM,PLT,CRP or usage of antibiotics.Conclusions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sampling and the bottles of blood culture will improve the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7nle
(WBC)、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NEU%)、淋巴细胞
注:8: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数(LYM)、血小板数(PLT)],距采血时间最近的 (前3天至后3天)c.反应蛋白(CRP),采血前3天 内是否使用抗生素等,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送检 次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 2.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AS 9.1.3软件进行 统计分析。对连续型变量采用Univariate过程进行 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检验的结果若P>0.05, 万方数据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The patients’maximal body temperature,sample collection times,number
of bottles within 24 hours,routine hematological
variables[(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lymphocyte count(LYM),platelet count(PLT)],serum C—reactive protein (CRP),usage of antibiotic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as well as the patients’gender,age,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1 008 blood culture results of 379 critical ill adult patients
to
ICU from July 1 st.2013
June 30tIl,2014.According to blood culture resul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从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 日期间住院的379例成人患者送检的1 008次血培养,根据结果分成阳性组和阴性组。对两组的最 高体温、送检次数、采血瓶数、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百分比(NEU%)、淋巴细 胞数(LYM)、血小板数(PLT)]、血清c一反应蛋白(CRP)、使用抗生素等资料,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 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率为
compared between positive group and negative group.the medians of sample collection times were 3 a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