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影响血培养阳性环境原因、仪器和培养瓶原因、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及判断假阳性方法

影响血培养阳性环境原因、仪器和培养瓶原因、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及判断假阳性方法

影响血培养阳性环境原因、仪器和培养瓶原因、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及判断假阳性方法环境原因1、剧烈的温度变化。

实验室环境温度剧烈变化造成血培养的生长曲线波动而导致的假阳性,维持实验室的温度相对恒定,室温保持在15~25℃之间。

仪器避免阳光直射或空调吹风口。

2、供电电压。

仪器连接的电压不稳定或同一电源下连接其他大功率的设备,并且有频繁使用,引发电压波动。

会导致生长曲线因电压而波动。

建议如果电压不稳可以考虑配置稳压电源,不要将血培养仪和大功率的电器设备例如灭菌锅,离心机等位于同一线路上。

仪器和培养瓶的原因1、仪器。

仪器是否按时保养和校准。

此外在校准空位的过程中,需要保证仪器中没有正在培养的血培养瓶,不然可能会报告假阳性。

2、血培养瓶。

确认血培养瓶的送检流程符合要求,在送检过程中无剧烈的问题变化。

如果血培养瓶不能及时上机,建议在室温进行保存。

在35℃保存时间超过12小时或放2-8℃冰箱保存可能会造成漏检或假阳性。

在血培养瓶上机前检查,标签是否完整,是否过期,培养基底部是否变色。

培养瓶需要常温避光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样本因素或其他原因1、采血量。

采血量过多或过少,血液细胞本身也能代谢产生CO2,无菌血液在血培养瓶培养时也会产生本地曲线的变化,当采血量过多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假阳性,因而建议控制采血量。

此外对于部分肿瘤病人,由于其血液细胞的代谢率较高,也可能引发假阳性,对于这部分病人目前尚无完美的解决方法。

2、对于阳性标本的转种失败误判假阳性。

血培养标本阳性后需要进行染色图片和转种。

推荐使用含血的BHI琼脂进行培养,使用一般哥伦比亚血平板,对于一些营养条件要求较高的细菌可能会传代失败。

如果发现血培养涂片有菌,而转种失败的情况,建议更换营养条件更高的培养基进行传代。

此外部分菌株存在自溶现象,如果报阳后不能及时转种也有可能转种失败。

判断假阳性方法流程进行分析:1、血培养直接涂片。

对于所有血培养报阳的血培养瓶必须进行直接染色图片镜检,有条件可以联系临床发送1级报告。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早期快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血培养是目前诊断血流感染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方法,血培养标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故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掌握如下要点。

(1)采血时机: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30-60分钟内采血;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液标本,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集血标本。

临床往往存在经验性用药后病情未得到缓解时才会考虑血培养,但是由于已经应用了广谱抗菌药物,细菌大多被杀灭或抑制,血培养结果往往为“无细菌生长”,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时机至关重要。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

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内取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因为导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3)采血工具:建议采用商业化的真空血培养瓶。

如果血培养瓶的储存温度为2~8℃,应先将血培养瓶在室温放置30分钟左右,平衡至室温再采血。

同一部位采集两瓶血培养时不建议更换针头。

(4)采血次数、血培养瓶的选择:对于成人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每个部位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

对于儿童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分别注入儿童瓶,一般不需要厌氧瓶,除非怀疑患儿存在厌氧菌血流感染。

(5)采血量: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5~10ml(合计20~40ml);婴幼儿根据患儿的体重确定采血总量,每培养瓶(儿童瓶)采血2~4ml。

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检出阳性率的重要因素,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血培养阳性率。

国内大多数医疗机构不能完全做到双侧部位采血、留取双套血液标本,这不利于血培养阳性率的提高。

(6)皮肤、血培养瓶消毒:为减少皮肤、培养瓶口等对血培养造成的污染,在穿刺前,应对皮肤和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并充分干燥,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概率。

(7)避免采血管内空气注入厌氧血培养瓶。

(8)避免在静脉留置导管连接处(如肝素帽处)采集血标本。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范处理措施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范处理措施

·临床荟萃·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范处理措施曾姣(孝感市中心血站,湖北 孝感)0 引言当前临床多个科室和领域都离不开血液生化检验数据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血液生化检验相关数据判断疾病类型和恶化情况,另一方面检验所得指标也是医生制定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且要保障患者预后质量,依然需要参考相关数据以作为调整依据[1]。

血液生化检验过程中对于结果的准确性有多种因素在影响和破坏,使得数据准确性不足,不但使得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也是医疗事故纠纷的隐患。

因此本院检验科近年采取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分析数据来自2018年1月至7月间在本单位检验科进行常规健康体检群体,取其血液标本500份,收集对象当中来源于男性有261份,来源于女性的有239份;资料来源年龄22-71岁,平均(45.9±5.4)岁。

1.2 检验方法。

所有数据来源在进行血液标本检验时使用仪器具体型号为东芝TBA-2000FR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器,在进行血液标本检测分析前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校对,确保整体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整个过程密切监测,无论标准品、质控品都需要符合达标标准,血常规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血细胞的体积大小、形态、分类、数量,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相关内容进行检验分析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需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软件SPSS 20.0分析,比较数据检验应用t以及卡方,并通过(±s)与[n (%)]做描述,提示P<0.05表示数据间差异存在意义。

2 结果2.1 不同标本数据比较,详情请见表1。

表1 不同标本的相关数据比较情况相关数据正常参考值溶血标本平均值钠(mmol/L)137~147139.1钾(mmol/L) 3.5~5.39.1氯(mmol/L)99~110114.5尿酸(μmol/L)208.3~428.4105.1肌酐(μmol/L)72~1270.0861总胆红素(μmol/L)5~210.0192.2 不同送检时间影响。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

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分析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血液检验标本可能会出现误差,从而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影响因素及防范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影响因素1.采集方式:血液标本的采集方式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采集方式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误差。

特别是在采集血液时,如果不按照规范操作,可能会造成血管受损、血液外溢、血细胞破坏等,并且可能会引入外部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2.保存方式:血液标本的保存方式也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之一。

正确的保存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检验标本的质量,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保存方式主要包括内部及外部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

3.标本数量:标本数量太少可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血液病患者血细胞减少或血细胞质量下降的情况下。

此类情况下应采取多次采样或增加采样量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4.生物周期:人体生物周期是指人体在一天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变化,因此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例如,正常情况下,早上的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液红细胞计数高于晚上。

5.饮食等因素:饮食习惯也可能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

例如,饮酒、吃油炸食品和高脂肪饮食等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二、防范方法1.正确采样: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正确选择适当的采样器械并按照规范操作,避免被污染和受外部因素干扰。

2.标本保存:应在规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保存血液标本,以防止污染和失效。

保存期间应该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下,应该特别注意保鲜。

3.增加采样量:针对血细胞减少和血细胞质量下降的情况,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多次采样或增加采样量,并结合其他的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4.限制食物:在进行血液检查前,应该减少酒精、油炸食品和高含脂肪的食物的摄入,并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空腹采样。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3000例献血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第一组接受传统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第二组接受改进后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观察指标包括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以及可能影响血液标本采集准确性的因素。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改进后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和检验结果准确率,降低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的风险。

同时,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采样部位、采样时间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血液标本采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要注意多个可能影响采集准确性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护理措施由于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常见的操作之一,其准确性关系到患者的诊疗结果。

然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多个因素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献血者资料本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的300例献血者,其中男性153例,女性147例。

年龄范围为18-60岁,平均年龄为34.6岁。

所有献血者均具有正常身体健康状况,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本研究采用交叉设计,将所有献血者分为两组,每组150人。

第一组接受传统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第二组接受改进后的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在献血者同意参加研究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献血员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血液标本采集的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以及可能影响血液标本采集准确性的因素(例如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采样部位、采样时间等)。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

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结果2.1血液标本合格率、检验结果准确率如表1所示。

重症医学科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重症医学科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重点
史堡医堂苤盍!!!!生!旦!!旦筮!!鲞箜!!塑堕型!丛鱼』鱼!i塑:』!!z!!:!Q!!:!!!:!!:盟!:!Z
・2161・
.临床研究.
重症医学科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 影响因素分析
伍爱平 刘丹陈杰 李熙瑶王辉安友仲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血培养阳性率的相关因素和评估阳性结果对患
2.检查方法与血培养结果的关系:尽管本研究 中近50%的患者只送检1次血培养,但阳性患者的 送检次数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00 1,表1)。 本研究的1 008次血培养检查中,约66%留取4瓶 血,阳性率为16.44%;约22%只留取2瓶血,阳性
率为9.38%。阳性组的24 h内采血瓶数比阴性组 明显多(P=0.001 2,表2)。
ICU
stay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length of
positiverate
and
hospital
of blood culture of
our
study Was 15.38%.and the
positive
The total mortality rate.Results rate of Was 24.27%.When patients
【Key words】Critical
illness;Infection;C-reactive protein;Mortality rate;Blood culture
重症医学科(ICU)患者比一般的患者容易发生 血流感染(BSI)01-41。BSI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 率¨'5 J。对可疑BSI的患者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比的队列资料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浅析影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浅析影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浅析影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摘要: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严重阻碍着细菌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的开展,所以,研究影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促进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此外,要想准确的诊断败血症和菌血症等血液性疾病,最关在的因素就是进行血液细菌培养。

因为,我们只有了解引发败血症和菌血症的病菌,才能对症治疗,最大限度的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综上所述,对本文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抗菌药物前言在化学、物理、生物、遗传、免疫以及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血液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期间,我国的血液病发病率就从6%上升至13%。

虽然许多临床医生根据自身的临床经验和参考他人的成功案例,对部分血液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病情恶化,但始终只是杯水车薪,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同时还占用了患者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

再有就是,临床医生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常常会使用到广谱类抗菌药物,使得血液病患者体内的耐药性菌株增加,对其后期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笔者在参考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将影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因素总结为一下几点,并提出了几点提高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措施,为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完善谏言献策。

1、实验室因素对响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在对血液进行培养时,培养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血液培养阳性率的大小,所以,要想有效的提高血液培养效率,我们就必须做到严格控制培养基的质量。

对此,我们可以采用胰蛋白酶大豆肉汤、脑心浸液肉汤等物质来作为培养基,并使用氨基酸、生长因子和核苷酸维生素等物质作为营养素。

而抗凝物质则是采用浓度为0.025%~0.05% 的聚茴香脑磺酸钠(SPS),这种物质能在缓解血液凝固程度的同时对一些菌药物起到拮抗和抗补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增强血液培养的阳性率。

血培养采血套数及血量与阳性率的关系探讨

血培养采血套数及血量与阳性率的关系探讨

血培养采血套数及血量与阳性率的关系探讨发表时间:2012-03-20T10:56:47.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朱丽莎1 冉训2 王凤玲1 [导读] 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朱丽莎1 冉训2 王凤玲1(1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34000;2湖北省松滋市人民医院 434200)【摘要】目的了解血培养阳性率与采血套数与血量的关系。

方法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对我院的140例发热患者分别做一、二、三套血培养,(CLSI规定一个需养培养瓶和一个厌养培养瓶称一套)并且每次在采血量上也有不同。

结果一套阳性率只有14.2%,二套阳性率18%,三套阳性率有21%。

讨论病人做一套血培养,由于采血量的不足阳性率明显低于做二套血培养和三套血培养,并且做一套血培养所得到的结果是很难正确做出解释的,因此为了保证检验质量不误诊不漏诊,对于临床标本我们至少要做二套血培养,有条件的话应做三套血培养。

【关键词】血培养血量血培养套数阳性率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

一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对感染灶的外科处理、黏膜的创伤操作和易污染的外科手术,亦可发生于全身或局部感染的早期;间歇性菌血症常发生于腹腔等部位未能及时引流的脓肿;持续性菌血症常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管内膜感染,亦常发生于伤寒和波浪热的最初几周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为了保证血培养的结果的准确性、提高阳性率,我们对本院的70例发热患者分别做了一、二、三套血培养,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如果。

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参与本次血培养的140例患者都是本院具有以下指征:发热(≥38℃)或低温(≥36℃),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大于1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采集主要因素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阳性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协和医院心内科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不同采血时间、不同采血量和不同的采血次数采血,统计血培养的阳性率。

结果在寒战期(98.6%)或者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量为20ml(97.4%)、或者30ml(87.5%),而且,不同部位采血2 次(94.3%)或者3 次(100%)时,阳性率明显升高。

结论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显著影响,护士在抽血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血。

【关键词】采血时间;采血量;采血次数;血培养阳性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to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Methods Totall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for 70 patience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Union Hospital are investigated by setting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time collection value and sequency.Resul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are observed at time of cold shivering (98.6%) and temperaturerise(94.3%), positive rates were high in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for 2 times(94.3%) or 3 times (100%).Conclusion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and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 so nurses should collect bloods as a standard collection procedure.[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value ;blood collection frequency; positive rate of blood culture血液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重症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2]。

据统计,全球约有1800万名败血症患者,仅美国败血症患者在10 年间就增加了139%。

尽管医学水平在不断发展,但诊断血流感染最好的方式仍是进行血培养,而要想得到准确的血培养结果以指导临床治疗,并不像看起来那样简单,其中几个关键步骤需要格外注意[3]。

根据美国CLSI 标准,采血次数、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 把“密匙” [4,5]。

正确的采血次数、充足的采血量、适当的采血时间和含树脂的培养瓶对于血培养检测结果都至关重要。

对血培养不够重视以及不规范的血培养,除了会导致病原菌的分离率低,还很难评估病原菌是污染还是与感染有关,致使临床治疗往往出现臆断用药、漏检病菌等情况,从而导致耽误治疗时机、治疗费用高昂甚至治疗失败的情况[6]。

因此,围绕如何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一些关键环节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协和医院心内科2010 年1 月-2011 年12月入院的70 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男42例,女28例;年龄17~42 岁,平均24.8 岁。

根据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人。

1.2 方法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正常期采血,采血量分别为5ml、10ml、20ml、30ml;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进行细菌培养,将培养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2.1 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正常期细菌培养阴性率比较病人分别于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正常期四个时间点采血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见表1。

表1 寒战期、体温升高期、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正常期细菌培养阳性率2.2 不同采血量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病人分别采血5ml、10ml、20ml、30ml 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结果见表2。

表2 采血量为5ml、10ml、20ml、30ml培养阳性率2.3 病人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病人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做培养,得到培养阳性率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部位采血1次、2次和3次培养阳性率3 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7,8]。

阳性血培养是诊断本病最直接的证据,而且还可以随访菌血症是否持续。

而且,采血次数、采血量、采血时间以及培养瓶被称为是确保血培养最佳检出率的4把“密匙” [4,5]。

所以,护士掌握正确的采血时间对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寒战期(98.6%)和体温升高期(94.3%)采血阳性率明显高于就诊初期(17.1%)、体温高峰期(11.4%)和体温恢复正常期(1.4%)。

就诊初期的病人往往是门诊病人,病原菌尚未大量入血,所以,阳性率不高,而一旦体温达到高峰,往往大部分细菌在血中已被清除了,造成体温高峰期和体温恢复期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寒战期和体温刚开始升高这一时间段,血中病原菌浓度最高,所以,培养阳性率也高。

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注意,采血尽量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否则可能会影响血培养的准确性。

如果患者在就诊之前已经使用了抗菌药,则应选择含树脂培养瓶进行操作,借以中和、吸附抗菌药物,提高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

采血量是另一个严重影响培养阳性率的因素,有报道指出,当培养的血量从2ml 增加到20ml 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每增加1ml血液,则阳性率大约有1.3%的增加。

而送检1次5~10ml血培养的做法,其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仅为7%~10%。

由本文结果可知,采血20ml(97.4%)和30ml(87.5%)时,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5ml(14.3%)和10ml(55.5%),这是由于在血中相同的病原菌浓度下,增加采血量也增加了病原菌的数量,所以导致检出率升高。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采血量为30ml时培养阳性率较20ml 时的阳性率反而下降,可能由于标准化血培养瓶中培养基的量是固定的,采血量过多反而形成稀释效应,导致供病原菌生长的营养物质相对不足。

所以,护理人员在抽血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化血培养瓶上要求的采血量进行采血。

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且会遗漏阳性结果。

24h 内应采集2~3 份血培养(抽取1次血做多种培养应视为1份血培养)。

最好分别于不同部位采血,如左、右肘静脉、颈静脉。

疑为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应在1~2h内在3个不同部位采血,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第1天应在3个不同部位采血培养,如24h为阴性,应再采集3 份以上血标本。

不明原因发热者,先抽取2~3份标本,如仍为阴性结果,应在掌握发热规律后,在体温升高之前再采血2份或以上[5]。

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群污染的可能。

要避免从血管插管内取血,因插管常被污染其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在不同部位取血、2 次分离出同样菌种,是确定病原菌的有力证据。

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不同部位3次采血阳性率(100%)大于2次采血阳性率(94.3%)和大于1次采血阳性率(50%),所以,建议推荐护理人员应不同部位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

本研究通过对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与血培养阳性率对比分析,发现采血时间、采血量和采血次数都是提高阳性率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重视严格按照采血要求进行采血,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以切实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1 娄永新.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1984,(1):51-53.2 R.W.Auckenthaler.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Eur Heart J,1984,5:49-51.3 Arthur J,Morris,Dragana Drinkovic,Sudha Pottumarthy. Gram Stain,Culture,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for Heart Valves Removed because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3,36: 697 -704.4 G Doukas,M Oc,C Alexiou. Mitral valve repair for active culture positive infectiveendocarditis. Heart,2006,92:361-363.5 John A. Washington. The microbiological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J Antimicrob,Chemother,1987,20:29-36.6 G De Gevigney,C Pop and JP Delahaye The risk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 after cardiac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Eur. Heart J,1995,16:7-14.7 Bruno Hoen,Christine Selton-Suty,Flore Lacassin.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Blood Cultures: Analysis of 88 Cases from a One-Year Nationwide Survey in France.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1995,20:501-506.8 M Grijalva,R Horváth,M Dendis,et al. Molecular diagnosis of culture nega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validation in a group of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Heart,2003,89: 263-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