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区的复核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

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根据《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酒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酒泉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采、取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含地热水、矿泉水)。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下水资源分级管理权限,统一负责全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负责辖区内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下达取水限量指标、征收水资源费、取水许可监督等工作。
第四条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地下水资源负总责的前提下,统筹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建立城市供排水公司和灌区水管单位、乡镇水利站、用水协会分级负责管理体制,实行与地表水统一水权、统一计划、统一配置、统一计量、统一收取水资源费管理制度。
第五条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节约、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
对无序开采、浪费地下水资源和破坏取水工程设施等行为,有权予以检举和控告。
对在开发、利用、保护、节约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和协调全市地下水资源勘察和调查评价,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和调查评价。
市、县两级分级编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划定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必须控制在资源最大承载能力限度之内。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晋政发〔1982〕159号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正文:----------------------------------------------------------------------------------------------------------------------------------------------------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管理暂行办法(1982年12月21日晋政发〔1982〕159号)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做到采储平衡,防止大面积大幅度水位下降,地面沉陷,水质恶化,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根据《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辖区范围内一切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农村社队和个人。
二、各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对辖区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城乡人民生活引用地下水所进行的勘探、开发、利用和保护,都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进行全面集中管理。
改变盲目开采和过量开采地下水的现状。
三、各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要组织协调水利、地质、城建等有关部门,对辖区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区域性的调查、勘探和动态观测等,进一步摸清本地区地下水资源状况。
四、县和省辖市郊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暂由当地水利部门统一管理。
城市市区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暂由当地城建部门统一管理。
其任务是:制定辖区内的开采计划,下达用水指标,监督用户执行计划情况,进行计量收费,承担地下水动态观测和水质监测。
五、开发地下水要合理规划,优先安排生活用水,合理分配工业、农业用水。
凡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地区及水源补给区,不准再凿深井。
其他地区也要严格控制凿深井。
凿深井一定要封闭浅中层水源,并根据当地地下水可采储量的情况,严格控制井距和开采量。
各地开发地下水的规划和年度开采计划,需报上一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审批。
六、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开发地下水工程,都要纳入本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进行水文地质勘探和工程设计,并向水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送勘查设计文件。
大同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大同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常玉萍【摘要】将2010年大同市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进行对比,并对水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水资源量减少,地表水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市应针对水资源现状,采取措施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期刊名称】《山西水利》【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水资源量;水质;开发利用;降水量【作者】常玉萍【作者单位】大同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山西大同037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9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东与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相接,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为邻,总面积14 097 km2。
现辖南郊区、新荣区2个行政区和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大同县、左云县7个行政县,下辖154个乡镇,2 287个村民委员会,37个街道办事处。
全市包括御河区、十里河区、淤泥河区、口泉河区、桑干河区、浑河区、洋河区、壶流河区、大清河区9个流域分区。
随着工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已成为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有必要对全市降水情况、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以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降水量1.1 年度降水量2010年大同市平均降水量428.7 mm,折合水量60.4亿m3,相应频率45%,属偏丰水年。
较1956—2000年多年均值偏丰1.7%。
按行政分区统计,最大降水量为天镇县453.4 mm,最小为广灵县382.6 mm,与1956—2000年系列相比,市区、各县区除灵丘县、广灵县偏枯8.2%,13.0%外,其余各县区均偏丰,偏丰幅度为1.1%(浑源县)~12.6%(天镇县),由水资源分区可见,与1956—2000年系列相比,口泉河、大清河、壶流河偏枯1.2%,7.2%,9.0%,其他各分区均偏丰,偏丰幅度1.8%(桑干河)~12.6%(洋河区)。
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

第42卷 第5期2023年 9月 地质科技通报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42 N o .5S e p .2023王志恒,梁永平,史浙明,等.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J ].地质科技通报,2023,42(5):228-240.W a n g Z h i h e n g ,L i a n g Y o n g p i n g ,S h i Z h e m i n g ,e t a l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k a r s t g r o u n d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b l e m s a n d s p r i n gs o u r c e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t h e G u d u i -N a n l i a n g s p r i n g b a s i n [J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3,42(5):228-230.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 D 20230425;D D 20221758;D D 201903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2256);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项目(2020010;J K Y Q N 202370;2022007)作者简介:王志恒(1990 ),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w a n gz h _k a r s t @163.c o m 通信作者:申豪勇(1988 ),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㊂E -m a i l :s h a o y o n g @m a i l .c g s .go v .c n ©E d i t o r i a l O f f i c e o f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i s i s a n o pe n a c c e s s a r t i c l e u n d e r t h e C C B Y -N C -N D l i c e n s e .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王志恒1,2,梁永平1,2,史浙明3,申豪勇1,2,张松涛4,赵 一1,2,谢 浩1,2,赵春红1,2,唐春雷1,2(1.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岩溶资源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广西桂林54100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4.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太原030001)摘 要:古堆-南梁泉域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一个深循环与浅循环共存㊁冷水系统与热水系统循环转化㊁多级次排泄的复合型岩溶水系统,因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泉域内出现了一系列岩溶水环境地质问题㊂以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综合采用地下水流场对比分析㊁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分析㊁岩溶水资源评价等方法,详细论述了古堆-南梁泉域内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泉源区生态修复与规划方案㊂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系统内古堆泉㊁南梁泉㊁海头泉分别于1999年㊁1992年㊁2002年断流,2013-2021年区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度达2.53m /a;水化学㊁同位素分析结果指示了排泄区九原山附近松散岩类孔隙水越流补给量㊁三泉水库渗漏补给量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已不可忽略;泉域内岩溶水超Ⅲ类水水质标准样品占比由2014年的62.5%升高至2021年的81.25%;泉源区0.904k m 2范围可细分为核心保护区㊁水库蓄水区㊁一般保护区,应分区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㊂研究结果可为山西省超采区综合治理㊁古堆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㊂关键词:古堆泉;岩溶水;环境问题;泉源保护;超采区2022-07-14收稿;2023-01-28修回;2023-02-27接受中图分类号:P 642.25 文章编号:2096-8523(2023)05-0228-13d o i :10.19509/j .c n k i .d z k q.t b 2022035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k a r s t g r o u n d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a n d s p r i n g s o u r c e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t h e G u d u i -N a n l i a n g s p r i n g ba s i n W a n g Z h i h e n g 1,2,L i a n g Y o n g p i n g 1,2,S h i Z h e m i n g 3,S h e n H a o y o n g 1,2,Z h a n g S o n g t a o 4,Z h a o Y i 1,2,X i e H a o 1,2,Z h a o C h u n h o n g 1,2,T a n g Ch u n l e i 1,2(1.I n s t i t u t e o f K a r s t G e o l o g y ,C A G S /G u a n gx i K a r s t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G u i l i n G u a n gx i 541004,C h i n a ;2.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r e o n K a r s t u n d e r t h e A u s p i c e s o f U N E S C O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i n t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n K a r s t D y n a m i c S ys t e m s a n d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G u i l i n G u a n g x i 541004,C h i n a ;3.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 (B e i j i n g),B e i j i n g 100083,C h i n a ;4.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o f W a t e r i n S h a n x i ,T a i yu a n 030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h e G u d u i -N a n l i a n g s p r i n g b a s i n l o c a t e d i n s o u t h e r n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i s a c o m p l e x k a r s t w a t e r s y s t e m w i t h t h e c o e x i s t e n c e of d e e p an d s h a l l o w c i r c u l a t i o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c o l d a n d h o t w a t e r ,a n d m u l t i s t a g e d i s c h a r g e .D u e t o l o n g -t e r m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e x pl o i t a t i o n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s e r i e s o f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志恒等: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b l e m s r e l a t e d t o k a r s t g r o u n d w a t e r h a v e e m e r g e d i n t h e s p r i n g b a s i n.T h e p r e s-e n t s t u d y a i m s t o p r o p o s e a n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 a n d p l a n n i n g s c h e m e f o r t h e s p r i n g b a s i n b y d i s c u s s i n g i n d e t a i l t h e s t a t u s o f k a r s t 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l a t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b l e m s a n d t h e i r c a u s e s.[M e t h o d s] B a s e d o n a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t h i s p a p e r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e m p l o y s a v a r i e t y o f m e t h o d s,i n c l u d i n g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f l o w f i e l d,h y d r o g e o c h e m i c a l a n d i s o t o p i c a n a l y s i s,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k a r s t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R e s u l t s]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d u e t o t h e s u p e r i m p o s e d e f f e c t s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a n d h u m a n a c t i v i t i e s,G u d u i S p r i n g,N a n l i a n g s p r i n g,a n d H a i t o u s p r i n g c u t o f f t h e f l o w i n1999,1992, a n d2002,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 t h e a v e r a g e d e c l i n e r a t e o f t h e r e g i o n a l g 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f r o m2013t o2021 r e a c h e s2.53m/a.T h e r e s u l t s o f h y d r o c h e m i c a l a n d i s o t o p i c a n a l y s i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r e c h a r g e t o t h e k a r s t g r o u n d w a t e r o f p o r o u s g r o u n d w a t e r f r o m u n c o n s o l i d a t e d d e p o s i t s t h r o u g h l e a k a g e a n d s u r f a c e w a t e r f r o m S a n q u a n R e s e r v o i r t h r o u g h s e e p a g e c a n n o t b e i g n o r e d.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k a r s t w a t e r s a m p l e s w o r s e t h a n t h e w a t e r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o f c l a s s I I I i n t h e s p r i n g b a s i n i n c r e a s e d f r o m62.5%i n2014t o81.25%i n 2021.T h e r a n g e o f0.904k m2o f t h e s p r i n g s o u r c e a r e a c a n b e s u b d i v i d e d i n t o c o r e p r o t e c t i o n z o n e,g e n e r-a l p r o t e c t i o n z o n e a n d r e s e r v o i r s t o r a g e z o n e.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r e s t o r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s h o u l d b e c a r-r i e d o u t c 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t h e t h r e e z o n e s.[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s t u d y c a n p r o v i d e a b a s i s f o r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o v e r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a r e a s i n S h a n x i P r o v-i n c e a n d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r e s t o r a t i o n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G u d u i s p r i n g b a s i n.K e y w o r d s:G u d u i s p r i n g;k a r s t g r o u n d w a t e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b l e m;s p r i n g s o u r c e a r e a p r o t e c t i o n;g r o u n d w a t e r o v e r d r a f t a r e aR e c e i v e d:2022-07-14;R e v i s e d:2023-01-28;A c c e p t e d:2023-02-27多年来,岩溶水为我国华北地台区城镇生活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水源保障[1]㊂随着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旱化的发展[2]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加之对岩溶水系统复杂结构的认识薄弱,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造成区内近1/3的岩溶大泉相继断流,80%以上泉水流量大幅度衰减,由此频繁引发环境地质问题[3]㊂山西省南部的古堆 南梁泉域是一个深循环与浅循环共存㊁冷水系统与热水系统循环转化㊁多级次排泄的复合型岩溶水系统[4-6]㊂因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古堆泉于1999年断流,此后泉口水位以年均3.5m以上的速度持续下降,成为山西省乃至黄河流域区域岩溶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㊁地下水超采严重㊁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7]㊂山西省省委㊁省政府高度重视岩溶地下水保护和超采区治理工作,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加强监督管理㊁强化岩溶大泉保护㊁完善监测体系㊁关井压采和水源置换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工作[8],丰富和完善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体制㊂基于此,笔者以近年来在古堆-南梁泉域内开展的岩溶水文地质调查㊁地下水位统测㊁水化学同位素分析㊁岩溶水资源评价等工作为基础,详细论述古堆泉域内岩溶水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成因,针对古堆泉水复流与保护工作,提出泉源区生态修复与规划方案,以期为古堆泉水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与基础依据㊂1泉域概况古堆泉又名 鼓水 ,是山西省19处岩溶大泉之一,也是汾河流域唯一的中低温热泉,素有"石鼓神泓"的美誉,出流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三泉镇古堆村鼓山脚下,由22个泉点组成,出流标高441~445 m,多年平均水温23~25ħ,天然平均流量1.3m3/ s[9-11]㊂区内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地表水资源匮乏,岩溶地下水资源一度掌握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㊂受北部塔儿山㊁南部紫金山,东部中条山隆起与西部吕梁山山前凹陷的控制,泉域范围内地形整体南北高㊁中部低,东部高㊁西部低㊂区内河流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汾河自北向南穿越泉域,另有汾河支流浍河㊁滏河㊁三泉河㊁汾城河和排碱沟等季节性河流(图1)㊂区内地层出露较为齐全,基底变质岩地层有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及五台群;沉积盖层有古生界寒武系㊁奥陶系㊁石炭系㊁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新近系㊁第四系等,另有中生代火成岩侵入体或盖层在塔儿山㊁二峰山地区出露,地层总体向西北方向倾斜㊂因地处汾渭地堑由南北向东西方向的转折端,同时受沁水向斜与吕梁山复背斜的共同影响,古堆泉域是一个地质结构在东西㊁南北方向上总体均呈 三隆㊁三陷 的结构框架,隆㊁陷间为组成地垒与地堑的大断距断裂构造㊂泉域岩溶含水层为下古生界中上寒武统及奥陶系碳酸盐岩,上覆石炭系-二92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叠系煤系地层为区域隔水顶板,下伏下寒武统碎屑岩及前寒武系变质岩为区域隔水底板㊂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北部㊁东部碳酸盐岩裸露区㊁覆盖区降水入渗补给及河流在碳酸盐岩裸露河段的渗漏补给,整体自东向西渗流㊂古堆 南梁泉域汇水面积2942 k m2,分为:①塔尔山-九原山古堆泉岩溶水子系统(以下简称古堆泉子系统);②佛岭山-高显-海头泉岩溶水子系统(以下简称海头泉子系统);③中条山-南梁泉岩溶水子系统(以下简称南梁泉子系统);④侯马盆地深循环岩溶水子系统(以下简称侯马深循环子系统),并以南梁泉(冷水泉,1992年断流)㊁海头泉(低温热泉,2002年断流)为中间排泄带,以古堆泉(低温热泉,1999年断流)为最终排泄点的冷水-热水复合型岩溶水系统[4]㊂1.碳酸盐岩裸露区;2.碳酸盐岩覆盖区;3.碳酸盐岩浅埋藏区;4.碳酸盐岩深埋藏区;5.非碳酸盐岩区;6.早期泉域边界;7.新泉域边界(下部细线为子系统边界);8.控制性钻孔碳酸盐岩埋藏深度(m);9.岩溶泉水(蓝色为出流下降泉,红色为断流上升泉);10.地下水流向(左侧为浅循环流向,右侧为深循环流向);11.剖面线及起止点标注;12.长观孔位置及名称㊂A r.新太古界;ɪ.寒武系;O.奥陶系;C.石炭系;C-P.石炭系-二叠系;Q+N.第四系+新近系;Q.第四系;πδη.火成岩侵入体图1古堆泉域水文地质略图F i g.1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s k e t c h o f t h eG u d u i s p r i n g b a s i n2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及成因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山西岩溶大泉流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甚至断流[12-13],由此引发了诸如泉水断流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㊁岩溶水流动特征改变㊁岩溶水水质退化等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古堆 南梁泉域也不例外㊂2.1泉水断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而我国北方整体呈干旱化趋势发展,加之对泉域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已有的水资源评价成果不能满足地下水资源管理的需求,使古堆 南梁泉域岩溶水 入不敷出 的局面日趋严重,古堆泉㊁南梁泉㊁海头泉分别于1999年㊁1992年㊁2002年断流㊂据三泉管理站监测资料(表1),1970年以前古堆泉水流量一般稳定在1.2~1.3m3/s,但之后的20多年,随着工㊁农业不断发展,汾阳岭㊁九原山地区灌溉井大量抽取地下水,袭夺了部分泉水流量,塔03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志恒等: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表1 古堆泉水流量观测统计T a b l e 1 S t a t i s t i c a l t a b l e o f G u d u i s p r i n g fl o w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观测时间(年)1956以前1964-19681974-19781979-19821983-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31999泉流量/(m 3㊃s -1)1.31.20.90.7150.6180.4950.7150.532断流儿山㊁二峰山地区铁矿排水,减少了泉域部分天然补给量,使古堆泉水流量日益减小,最终于1999年彻底断流㊂南梁泉流量具有连续性监测资料,因此绘制了泉水流量衰减过程曲线,并与同期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㊂根据泉域降水累计距平曲线斜率分布情况,可将1965-1992年降水量划分为丰水期与枯水期相间的4个阶段,期间特别是1970年以后,泉水流量过程曲线与降水累计距平曲线具有 峰谷同步 的特点,说明降水量是影响泉流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㊂但同时可以1986年为界,将泉水流量衰减过程分为2个阶段:1965-1986年(20a )泉水流量由0.67m 3/s 衰减至0.442m 3/s,衰减速度为0.011m 3/(s ∙a );1987 1992年泉水断流,6a 内平均衰减速度达0.074m 3/(s ∙a),后期衰减速度为前期的6.5倍,而两阶段平均降水量衰减程度仅为9%(由512.23mm 衰减至465.88mm ),表明降水量减少不是引起南梁泉流量衰减的主要因素㊂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计河流渗漏量的条件下,南梁泉子系统的天然补给量占整个古堆 南梁泉域的61%(若计算河流渗漏量,该值将更大),而南梁泉天然排泄量只占3处泉水天然排泄量的30%,该子系统内现有开采量远小于其多年平均补给资源量,但系统内地下水位多年平均降幅也在1.5m 以上,分析认为引起南梁泉流量减小直至断流的主要原因应是周边3个岩溶水子系统水位下降使南梁泉子系统侧向径流排泄量增大㊂图2 南梁泉流量衰减过程曲线F i g .2 F l o w a t t e n u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c u r v e o f N a n l i a n g s p r i n g海头泉出流于唐代,开发利用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300a 的历史㊂1949年前泉水流量为0.163m 3/s ,水质良好,水温高达36ħ,是一个古老的清水自流灌区㊂1960年加大了泉源开发,由原来的三泉(七星海㊁八角海㊁南韩海)出水变为三泉六井出水,泉水流量增加为0.168m 3/s㊂随着周边岩溶水开采量的逐渐增加,20世纪70年代流量开始衰减,至90年代末泉水流量仅为0.049m 3/s 左右,2002年1月泉源流量急剧下降至0.026m 3/s 左右,2002年3月20日泉源㊁自流井全部断流㊂海头泉水流量如表2所示㊂表2 海头泉水流量观测统计T a b l e 2 S t a t i s t i c a l t a b l e o f H a i t o u s p r i n g fl o w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时间泉流量/(m 3㊃s -1)时间泉流量/(m 3㊃s -1)1949年以前0.1371975年0.1631949年0.1541976年0.1571950年0.1541978年0.1161951年0.1541986年0.1551960年0.168八十年代0.1201961年0.1701997-2001年0.0491968年0.1582002年1月0.0491974年0.1542002年3月20日泉㊁自流井全部断流2.2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动态规律的研究,是合理有效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前提与基础[14];地下水流场形态的研究,是从水动力学角度划分和研究地下水循环结构单元的有效途径[15],二者均可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制定相应的用水管水方针政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㊂为掌握区域地下水流动特征及水位变化情况,2013年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古堆 南梁泉域内开展了45个点次的岩溶水位统测工作,2021年受山西省水利发展中心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又在泉域内开展了40个点次的地下水位统测,并绘制了岩溶水流场,如图3所示㊂本研究选取两期统测工作中位置相同的21个统测点及泉域内地理位置具代表性意义的6个长系列观测孔的水位资料来分析区域地下水位变化情况㊂统计结果表明(表3,4),21个相同统测点中,2013年水位标高最低值为393.17m ,最高值为1026.04m ,平均520.87m ,对应的2021年水位标高最低值为364.6m ,最高值为944.8m ,平均13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500.66m ,8年内区域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达20.21m ,年平均下降速度为2.53m /a,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㊂4个子系统中,除海头泉子系统(编号②)水位年均下降速度为1.81m /a 外,古堆泉子系统(编号①)㊁南梁泉子系统(编号③)及侯马深循环子系统(编号④)平均水位下降速度分别为3.93,3.26,3.55m /a,出现此差异性下降的原因,应与各子系统内水资源要素构成㊁碳酸盐岩分布埋藏条件㊁人类开采活动及各子系统间的水力联系等多种因素有关㊂1.碳酸盐岩裸露区;2.碳酸盐岩覆盖区;3.碳酸盐岩浅埋藏区;4.碳酸盐岩深埋藏区;5.非碳酸盐岩区;6.早期泉域边界;7.新泉域边界(下部细线为子系统边界);8.岩溶泉水(蓝色为出流下降泉,红色为断流上升泉);9.地下水流向(左侧为浅循环流向,右侧为深循环流向);10.地下水位统测点及水位(上部深蓝色为2021年水位标高,下部浅蓝色为2013年水位标高,单位m );11.水质取样点及编号;12.岩溶水等水位线(红色表示2021年等水位线,蓝色表示2013年等水位线)图3 古堆泉域地下水流场与取样点位置图F i g .3G r o u n d w a t e r f l o w f i e l d a n d s a m p l i n g p o i n t l o c a t i o n s i n t h e G u d u i s p r i n g ba s i n 表3 两期水位统测统计对比分析T a b l e 3 S t a t i s t i c a l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s i s o f w a t e r l e v e l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f o r t h e t w o p e r i o d s 地下水位/m统计结果2013年2021年水位变差最小值393.17364.6028.57最大值1026.04944.8081.24平均520.87500.6620.21表4 各子系统内两期水位变差统计T a b l e 4 S t a t i s t i c s o n t h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g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s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p e r i o d s w i t h e a c h s u b s ys t e m 子系统名称统测点数2013年平均水位/m 2021年平均水位/m水位变差/m下降速度/(m ㊃a -1)古堆泉5399.43367.9831.453.93海头泉7534.63520.1414.491.81南梁泉5682.83656.7626.073.26侯马深循环4455.94427.5328.413.55古堆泉子系统内西部汾阳岭-九原山一带为农业井灌区,东部塔儿山一带为铁矿区,农业灌溉与铁矿排水成为子系统内的用水大户,据初步统计2019年子系统内农业灌溉开采量为1142.2万m 3,铁矿排水量为280.2万m 3,合计取水量为1422.4万m 3/a,已经接近该子系统天然补给量的2倍之多,开采量过大而补给量不足成为古堆泉子系统水位快速下降的直接原因㊂海头泉子系统岩溶水在佛岭山山前和丹山-绵山隆起的碳酸盐岩裸露区及覆盖区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并主要由佛岭山山前北东向断裂㊁高显-史村隆起㊁丹山-绵山隆起区导水,将东部地区岩溶地下水向西部地区输送,其地下水位主要受中部水源地开采㊁铁矿排水及西部侯马深循环水位变化3方面因素的影响㊂调查发现,近年来该子系统中部地区开采量及铁矿排水量明显减少,如酒钢水源地于201323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志恒等: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年关停㊁海头泉泉口附近铁矿排水口已经关闭(2014年偶测排水量0.2715m 3/s),这些成为海头泉子系统水位下降幅度相对较小的原因㊂由地下水流场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高显-史村一线(图3中S 4至S 5一带)岩溶水流场由汇聚状转变为发散的分水岭状,这应是侯马深循环子系统与海头泉子系统差异性水位下降速度引起的区域地下水流场形态改变的原因㊂南梁泉子系统岩溶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包括大气降水在碳酸盐岩裸露区的直接入渗补给㊁续鲁峪河在碳酸盐岩裸露河段的渗漏补给及碳酸盐岩浅埋藏区和覆盖区上层水的越流补给,其天然补给资源量更是占到整个泉域的61%以上,且南梁泉子系统岩溶地下水位在4个子系统中最高(表4),因此在古堆 南梁泉域内起到了 天然水塔 的作用㊂天然条件下岩溶地下水向西径流过程中在南梁村附近受翼城凹陷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阻水作用,部分岩溶地下水出流形成南梁泉,未出流的岩溶地下水一部分补给松散岩类孔隙水,另一部分则进入侯马深循环子系统继续向西径流[4]㊂现状条件下,南梁泉水断流,子系统内本身的开采量很小,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数据分析,近年来翼城凹陷内孔隙水水位下降幅度远小于岩溶水,因此侯马深循环子系统水位成为制约南梁泉子系统水位变化的关键因素㊂侯马深循环子系统内无碳酸盐岩裸露,地下水主要接受海头泉子系统㊁南梁泉子系统的侧向径流补给,在九原山一带排泄至古堆泉子系统,碳酸盐岩埋藏深度大(图1)㊁富水性差㊁多岩溶热水是其主要的特征,区内岩溶热水井的开采是其水位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㊂古堆泉水断流前,泉域内几乎无长系列岩溶水位动态监测资料,本研究收集到泉域内自2002年以来系列长度不等㊁观测精度不一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6个(位置见图1),控制了3个浅循环子系统的排泄区及人工开采量较大的区域,各观测孔地下水位动态特征曲线如图4所示㊂图4 古堆泉域长系列观测孔地下水位动态曲线F i g .4 D y n a m i c c u r v e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i n t h e l o n g s e r i e s o b s e r v a t i o n h o l e s i n t h eG u d u i s p r i n g ba s i n 33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由地下水位动态曲线(图4)可知,自2002年以来,区内各观测孔水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波动性下降态势,但从观测系列较长的宏钢5号(图4-a)㊁德西毛(图4-b)㊁古堆泉(图4-f)3个观测孔水位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采取关井压采㊁关停大水矿井㊁水源置换等一系列措施后,大致以2013㊁2014年为界,区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明显减缓㊂同时注意到南梁泉水位下降速度迟迟未迎来减缓的转折点(图4-d),可能是因为南梁泉水位总体较高,西部地区各子系统水位下降速度虽有减缓,但总体水位仍处于较低状态,尚未对南梁泉子系统形成有效的壅水而促使其水位降幅减缓㊂2.3岩溶水流动特征改变2013年进行地下水位统测时,泉水已断流多年,区内岩溶地下水经持续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流场已是不少地区水位出现趋势性下降后的状态,例如古堆泉口一带的水位下降幅度达45m左右,显然与自然条件比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㊂但从流场的整体形态上看,还能体现岩溶水径流的基本概貌,地下水位下降主要发生在大规模开采的盆地内,虽局部地区的开采型漏斗已形成,但总体上水位的下降具有近于等幅和同步性(图3)㊂反观2021年流场,其整体形态基本保持了原有的从东㊁南㊁北向泉域西部最终排泄区古堆泉方向径流的宏观趋势,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已经十分明显,这与前述两期统测点水位对比结果相吻合,同时根据流场局部形态还可看出以下几点较为明显的变化:(1)原本为天然排泄基准的古堆泉泉口因开采量大幅压缩以及三泉水库渗漏补给影响,泉口水位(2021年7月为367.8m)高出周边1.0m以上,沿柴庄隆起(曲沃蒙城-襄汾汾道沟一带) 汾阳岭 九原山(襄汾赵康一带)岩溶地下水强开采区形成区域性开采型降落漏斗,据2021年统测结果,该区内水位标高低于365m的点有2处,分别是曲沃里村镇石滩汽车站附近岩溶井和襄汾县赵康镇窑儿上村井,表明排泄区岩溶地下水具有向隆起中部汇集的趋势㊂(2)塔儿山-二峰山由于火成岩大量侵入,岩溶含水层总体导水性较差,受南部翼城县㊁北部浮山县地下水开采影响,这一带形成了向南㊁北分流的地下水分水岭(由8个水位统测点控制)㊂(3)侯马深循环子系统是岩溶地下水弱富水区,补给条件差,高显-史村隆起南北两侧碳酸盐岩埋深均在1000m以上(图1),含水层导水性差,导致开采条件下侯马深循环子系统无法从高显-史村隆起获得足够的补给,长期的岩溶热水开采已形成影响区域岩溶地下水流场形态的降落漏斗,特别是在侯马市区东部8年内水位下降幅度已达50m以上,不同步的水位下降速度使高显-史村隆起的等水位线演变为向南㊁北侯马盆地深循环子系统分流的地下水分水岭㊂(4)2013年的岩溶地下水流场在翼城桥上村-中卫村一带沿瞿家桥河存在一个近东西向并向南梁泉方向渗流的低位槽谷,从水文地质条件上初步分析这一槽谷的形成,是由于自南部碳酸盐岩裸露区接受降水入渗补给的岩溶地下水顺地层倾向向北西渗流汇集,至瞿家桥河向北因岩溶含水层埋深加大,受上覆隔水顶板阻挡而折向西渗流,在地下水面与隔水顶板交界地带具有相对较大的水流通量,长期溶蚀作用可形成导水能力相对较强的径流带,在流场形态上表现出槽谷的特征㊂类似的状况在我国北方其他不少地区也有出现,如娘子关泉域内的昔阳-阳泉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16]㊁太原西边山碳酸盐岩浅埋区的王封-赤桥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带[17]等㊂2021年的地下水流场中这一槽谷更加显著,区域水位的大幅下降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岩溶含水层的岩溶发育程度和导水性能的差异㊂2.4排泄区孔隙水、地表水倒灌补给岩溶水天然条件下,泉域内碳酸盐岩覆盖区周边地带的多数地段孔隙水位高于岩溶地下水,基于水文地质条件认为存在孔隙水对岩溶水的越流补给,但由于水位相差不大,如20世纪80年代排泄区九原山一带自东向西孔隙水位标高为440~460m,周边岩溶水位标高也在440m以上,因此这部分越流水量可被忽略㊂而近年来,城市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集中和工农业走向规模化,其正面效应是带来了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进步,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18],当地居民为追求经济发展,长期持续大规模开采岩溶地下水,造成古堆泉域内区域岩溶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孔隙水位下降幅度却远小于岩溶水,两者的水位出现数十到百余米的水头差(图5),因此越流量会大大增加㊂汾阳岭-九原山一带的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也指示了现状条件下孔隙水回灌补给岩溶水的现象㊂如图6所示,天然条件下岩溶水由汾阳岭向九原山地区径流排泄,随着径流路径的延长,与围岩有更长的接触时间,地下水中溶滤的各项组分浓度将有所增加[19-20],同时此路径上还接受来自侯马深循环岩溶热水的混合作用,因此在九原山附近排泄区岩溶水的电导率与水温应较汾阳岭一带偏高,而现状条件却出现了与此相反的现象,说明汾阳岭-九原山一带孔隙水对岩溶水的越流补给量已不可忽略㊂关于排泄区九原山附近岩溶水的电导率㊁温度较汾阳岭地区低(图6)的原因,笔者认为除孔隙水43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第5期王志恒等:古堆-南梁泉域岩溶水环境问题现状与泉源区保护1.碳酸盐岩裸露区;2.碳酸盐岩覆盖区;3.碳酸盐岩浅埋藏区;4.碳酸盐岩深埋藏区;5.地下水流向(右侧为浅循环流向,左侧为深循环流向);6.断流泉水位置及名称;7.泉域边界(下部细线为子系统边界);8.断层;9.乡镇位置及名称;10.等水位线与水位标高(m );11.岩溶水孔位及水位标高(m );12.浅层孔隙水孔位及水位标高(m );13.中深层孔隙水孔位及水位标高(m )图5 排泄区岩溶水位与孔隙水位对比图F i g .5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k a r s t g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a n d p o r e g r o u n d w a t e r l e v e l i n t h e d i s c h a r ge a r ea 1.碳酸盐岩裸露区;2.碳酸盐岩覆盖区;3.碳酸盐岩浅埋藏区;4.碳酸盐岩深埋藏区;5.地下水流向(右侧为浅循环流向,左侧为深循环流向);6.断流泉水位置及名称;7.泉域边界(下部细线为子系统边界);8.断层;9.乡镇位置及名称;10.岩溶水孔位(分子表示温度(ħ),分母表示电导率(S /m ))图6 排泄区岩溶水温度与电导率分布F i g .6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d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k a r s t w a t e r i n t h e d i s c h a r ge a r e a 越流补给外,三泉水库渗漏补给岩溶水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㊂三泉水库建于1956年,紧邻古堆泉排泄区,本为蓄积古堆泉水供给下游农业灌溉区使用,1999年泉水断流后三泉水库也随之干涸㊂2009年山西省兴建了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三泉水库成为该工程的调蓄库㊂2012年9月,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试通水,三泉水库蓄水水位至443.5~444m时,出现大量渗漏,山西省有关部门于2015年对库尾进行了防渗处理[21],但从水化学㊁同位素分析结果看其渗漏量仍是近年来泉口水位下降速度减缓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如表5㊁图7所示受三泉水库渗漏补给影响,古堆泉口岩溶水水化学组分浓度与同位素值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大致以2014年为界可将古堆泉口水质资料分为2个系列,可以看出在所列的11项水化学㊁同位素指标中除ρ(H C O -3)和ρ(F -)外(可能与上覆松散层孔隙水对岩溶地下水的反向补给有关),后一系列(2014年及以后)泉口岩溶地下水的其余9项指标均向三泉水库水样的浓度值靠拢,明显地受到了三泉水库渗漏补给的影响㊂氘氧同位素可以有效地指示水体的补给来源[22]㊂2014年古堆泉水的氘氧同位素值位于岩溶水井样品值的中部,表明泉域岩溶水向排泄区汇集混合,虽然也存在三泉水库的补给,但在泉域岩溶水流场中泉口水位仍然是泉域最低排泄点(图3),接受泉域岩溶水的补给;至2021年,泉口多数开采井关闭,受其他地区岩溶水开采和三泉水库渗漏补给的影响,泉域内岩溶地下水位最低点出现在汾阳岭一带,泉口岩溶水形成了向泉域内倒流的态势(图3),古堆泉口附近岩溶水所获补给量中,三泉水库渗漏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使得在δD-δ18O 关系图中泉口水样分布在与三泉水库水样非常接近的位置(图8)㊂图7 古堆泉岩溶水化学P i pe r 三线图F i g .7 P i p e r d i a gr a m o f k a r s t w a t e r i n t h e G u d u i s p r i n g53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基于深层承压水超采区核定及禁采区和限采区划分

文章编号:1007-7596(2020)06-0087-03基于深层承压水超采区核定及禁采区和限采区划分彭 博(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法库110400)摘 要:以辽宁为例,中部平原地区和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山区的山谷平原是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其开发利用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仅在辽河下游平原的南部,存在第三系深层承压水。
因此,该评价地下水超采地区对象为辽河平原南部上第三系地层,并对超采区进行了核定,同时对该区进行复核,并划分出禁采区和限采区。
关键词:地下水;深层;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中图分类号:F323 21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20-05-16 [作者简介]彭博(1980-),女,辽宁沈阳人,工程师,从事农田水利工程工作。
1 概 述辽宁北部的康法丘陵区是一个剥蚀低丘区,形成于山谷中,分割辽河干流的上中游河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位于中部平原地区康法山丘中部的辽河上,由于受第四纪分水岭逐渐上升的影响,形成相对比较平缓的丘陵,海拔高程在50-250m之间[1]。
主要是堆积地形的冲积平原,冲积洪河谷平原在辽河干流附近发育,下辽河平原的地形从北向南倾斜[2]。
2 地 质位于新华夏系统第二沉降区的下辽河平原区的自进入第四纪以来一直持续整体下沉,成为辽宁省第四纪疏松沉积物的沉积中心。
在巨大的厚松沉积物之下,发育了相对完整的第三纪地层。
辽河平原下部的第四纪沉积物是连续的,具有完整的层序,复杂的成因和相当的厚度。
绝大部分地区都连续沉积了极厚的冲积物,冲洪积和冲积物[3-4],并且在山前平原上形成了洪积物和冰水沉积物。
从东西两侧的山丘边缘到中部平原,第四纪变化规律是:从辽宁东部和西部的丘陵区搬运下来的物质组成山前倾斜平原,也就是说,水平方向的物质是洪积,坡洪积及冲积和局部冰水积聚为主,形成了扇,裙及冲积平原,然后过渡到来自垂直方向的物质,中原地区主要是冲积,冲洪积,冲海积为主,厚度在20-150m之间,岩相从砾石和砂砾石转变为极其粗粒的粗砂砾石,砂砾石并有黏性土隔层的过渡性,最终变成细砂,中细砂和具有薄层黏性土壤的颗粒相[5]。
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区范围的复核划分

山西省地下水超采区范围的复核划分王宏;邓安利;茹哲敏【摘要】为了查清新时期地下水超采状况,强化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山西省目前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区复核划分工作,主要采用水位动态法、开采系数法和诱发问题法.划分结果表明,部分孔隙水超采区在采取关井压采等措施后,其超采局面得到扭转,但未采取措施的超采区却有加重之势.因此建议尽快完成禁采和限采区的划分,制定超采区监管对策,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逐步改善我省水生态环境.%For the purpose of checking up on the condi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over-exploitation in new period and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underground water, Shanxi Province begins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re-examination and partition of the over-exploited area. The methods of water level dynamics, exploitation coefficient and induced problem were used. The partition result indicated that after taking the action of shut pressure and so on, some of pore water over-exploitation conditions were improved, but over-exploited area that didn't take actions became worse. In order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ur provinc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o finish the partition of exploitation ban area and exploitation limited area as soon as possible, to formulate measures of over-exploited area, to implement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stitution.【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2)004【总页数】6页(P373-378)【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区;复核划分;超采类型;降落漏斗【作者】王宏;邓安利;茹哲敏【作者单位】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太原030001;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山西省东山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山西太原030001;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P641.8地下水作为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供水水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

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7.10•【字号】酒政发〔2015〕145号•【施行日期】2015.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酒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酒政发〔2015〕145号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酒泉市人民政府2015年7月10日酒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4号)、《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10号)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务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政策,结合酒泉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含中央、省属、部队及农垦等驻酒单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资源,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水资源。
第三条本市地下水资源实行按行政区域管理体制,根据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县(市、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酒泉市人民政府对县(市、区)年度地下水管理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第四条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辖区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甘肃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分级管理权限,统一负责辖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履行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下达取水限量指标、征收水资源费、取水许可监督等职责。
第五条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统筹城乡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健全供水单位、水管单位、乡镇水利站、用水协会共同参与、分级负责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与地表水统一水权、统一计划、统一配置、统一收取水资源费管理制度。
浅谈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浅谈地下水超采区划分郭秀红;赵辉【摘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因开采地下水引发了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是判定地下水超采的主要依据.通过阐述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的概念、适用条件及应用,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尽快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成果为依据,公布超采区范围,为新时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供支撑.【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作者】郭秀红;赵辉【作者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00053,北京;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00053,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1.12地下水是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是保障我国饮水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
在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需要、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对地下水自然属性认识不足等条件的影响下,我国曾一度盲目无序地开采地下水,造成许多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进入21世纪以来,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受到高度重视,为查清地下水超采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工作,并分别依据1984—1993年、2001—2010年基础资料完成两次全国性成果,摸清了不同时期我国地下水超采区分布情况,探索和完善了超采区划分技术,培养了专业队伍,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超采区治理奠定了基础。
目前多个省份已在超采区划分的基础上,开展了超采区严格管理和治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地下水超采区的概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成果及文献中多次提及地下水超采区,凸显了对超采区的重视。
然而许多人甚至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对地下水超采区的概念和界定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给实际工作带来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 a x P oi il ueuo y rl ya dW t eore S r y aya 3 0 I C ia 1 h n i r n a r v c B a fH do g n ae R su s uv ,T iu n0 0 0 , hn ; o r c e 2 colfE v o m na Su i ,C iaU i rt esi cs u a 3 0 4, hn ; .Sho o ni n etl tde r s h nv syo G oc ne,W h n4 0 7 C ia n ei f e 3 ogh nW t upyE gne n n os ut nMa a e et ueuo a x rv c, .D n sa ae Sp l n ier ga dC nt c o ng m n B r S ni oi e r i r i a f h P n
态 分析 , 以期 为 即将 开展 的超 采 区评 价 提 供 依 据 和
参考。
忻定 、 长治 、 太原 、 汾和运 城涑水 盆地 , 土 台塬 为 临 黄 峨嵋 台地 。 山西 省盆 地平原 区和峨嵋 台地 地下水 位 监测始于 2 0世 纪 8 代 初 , 0年 区域 浅 层 水 动态 分 析 始于 1 8 。统计 分 析 的盆 地平 原 区和 峨 嵋 台 地 9 6年
表 1 盆 地 平 原 区 和 峨 嵋 台 地 浅 层 地 下 水 位 累 计 变 幅 统计
名称 统州 段 名 称 统 计 时 段
l8—2 l 96 OO年 一 .5 81
水保 护 的通知 ” 布 了 山西 省 地下 水 超采 区分 布范 公 围和面 积 , 明确 提 出 , 并 在地下 水超 采 区和严 重超采
s rn r a p i g a e s,s c st trs u c r a o n h a Vilg u h a he wae o r e a e fXi g u l e,Fe y n t a n a g Ci y. Ke r s:g o n wae y wo d r u d tr;o e — x o tto r a;d n m i t o v re pliain a e y a c meh d;r — h c e c e k;e au to v l ai n;S a x r v n e h n iP o i c
第2 8卷第 5期
Vo . 8 No. 12 5
水
资
源
保
护
21 0 2年 9月
S p. 2 2 e 01
W ATER RES 0URCES PROTECTI ON
DOI1 .9 9 ji n 10 — 9 3 2 1 . 5 0 7 :0 3 6 / . s .0 4 6 3 .0 2 0 . 1 s
作 者 简 介 :I ( 99一 ) 女 , = 宏 16 _ 三 , 高级 工程 师 , 事 地 下 水 资 源管 理 及 监 测 工 作 。 Ema : t h4 2 s a cn 从 — i s y 35 @ i .o lxw n
・
8 ・ 0
格地 下水 管理 和保 护 , 快 核 定并 公 布 禁 采 和 限采 尽 范 围 , 步消减 地 下水 超 采 量 , 逐 实现 采 补 平衡 ” 国 。 家“ 十二 五 ” 划 纲 要 中 也提 出要 严 格 控 制 地 下 水 规
a d ba i li s i S a x o i e Th e u t h w h t t e st ain o v re p ot to f g o n wa e s n sn p an n h n iPr vnc . e r s ls s o t a h iu to fo e — x l i in o r u d tr ha a
和依据 。 2 1 盆地 平原 区 .
开采 。为 了贯 彻落 实 中央 一号 文 件精 神 、 现最 严 实
格水 资 源管理 制度 , 面掌 握超 采 区现 状 和 发展 趋 全 势 , 学 制定 地下 水超 采 区治 理规 划 和 加 快 超采 治 科 理 , 国将开展 新一 轮 的地下水 超采 区划 定 、 核和 全 复 评 价工 作 , 了做好 与前 期 成 果 的有 机 衔 接 和尊 重 为
1 超 采 区基 本 情 况
19 9 6年 , 山西省 共 划定 了 2 2个 地下 水 超采 区 ,
并 由省 政府 以晋 政 办发 (00) 1 文件 “ 20 10号 山西 省
人 民政 府办公 厅关 于严 格控制 地 下水超采 加 强地下
历年 地下水 位 累计 变 幅详见 表 1 。
T iu n0 0 0 ,C ia) ay a 3 0 1 hn
Absr c :Th y a c meh d wa s d t n lz h y a c c a g s o r u d t ri a s u a n a e s ta t e d n mi t o s u e o a ay e t e d n mi h n e f g o n wae n k rtmo nti r a
Re c c nd e a ua i n o r u wa e - he k a v l to fg o nd tr
o e - x l ia i n a e s i h n iPr v n e v r e p o t to r a n S a x o i c
W ANG n Ho g’ DENG An-i, l
等方 面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 。但 长 期 大 量 不 合 J
理开采 地下 水 , 成 区域地 下水超 采严 重 , 发 了一 造 引 系列 生态 环境 、 质 环 境 和地 质 灾 害 等 问题 。为 地 此 , 利部 于 19 水 9 6年组织 开展 了全 国地下 水 资源 开 发利用 规划 工作 , 重点 是对 地下水 超采 下水 超 采 区的 复核 与评 价
王 宏 , 安 利 。 邓 ,
(. 1 山西 省 水 文 水 资 源 勘 测 局 , 山西 太 原 0 0 0 ; . 国地 质 大 学 环 境 学 院 , 北 武 汉 30 1 2 中 湖 407 ; 3 04
3 山西省东山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局 , . 山西 太原
po oe sfl w :( )cn u t g a cmpe e t y ivsgt n it ky aesb sd o rv u i s n rp sda ol s 1 o d ci o l na net a o no e r ae n pe i sdv i o n m r i i a o io rsl ;( )pai ecek ad e a a o mp ai o ai lis 3)d t m nn h vr xli t n eu s 2 l n r—h c n vl t n e hs n bs pa ;( t cg ui s n n e r iig teoe— pot i e e ao so eo eE e Mea ad( )fcs go eoe—x l t ino o nw trnteH n su n u zun cp fh m i s ; n 4 oui nt vr po a o f ru d a o gh i dG oh a g t n h e it g ei h a
到 20 0 5年 , 下水超 采 区无论 是平 原 区还 是岩 溶 山 地
区其超 采面 积和超 采 量均有所 增加 。为 了做好 与 前 期 成果 的有 机衔 接 , 时 能准 确 反 映 现状 地 下 水 开 同 采 实 际 , 者将对 山西 省重 点 地 区的 地下 水 动 态 情 笔 况 进行 分析 , 为下 一次 超采 区 的复核 、 价提 供参 考 评
c a g d sg i c n l t hec a e o trr s u c sc n iin n r u d tru i z to h n e i nf a tywi t h ng fwae e o r e o d t sa d g o n wa e t iai n,a d t e e f r e n i h o l n h n o c me t o r un wae v re p otto o to . S g sin n f rh r dv so f g o n wae v re p ot t n a e s a e fg o d t ro e — x liai n c nr 1 ug e to s o u t e iiin o r u d tr o e — x l i i r a r ao
现 状实 际 , 者对 山西省 重 点 地 区进 行 了地 下水 动 笔
山西 省水 资源 评价 计 算 中 , 盆地 平 原 区按 水 文
地质分 区分 为 7个 盆 地平原 区 、 个 黄土 台塬 区和 1 1 个黄 河谷地 , 7个 盆 地 平原 区 主要 包 括 天 阳 、 同 、 大
区 , 律不准 审批 新井增 加地 下水 取水量 , 制定地 一 并
天阳盆地 18-21 年 一 .6 太原盆地 96 -00 28
大同盆地 18-21 年 一 .1 临汾盆地 18-21 96 00 27 96 00年 一 .1 38 忻定盆地 18-21 年 96 00 一 .4 涑水盆地 18-21 22 96 00年 一 .4 57 长治盆地 18-21 年 一 .8 峨嵋台地 20-21 年 一 .4 96 00 05 04 00 27
分析 洪水泉 、 郭庄泉 对应局 部地 区, 汾 阳杏花村 水 源地超 采情 况。 如 关键 词 : 下水 ; 采 区 ; 态法 ; 地 超 动 复核 ; 评价 ; 山西省 中图分 类号 :V 1 . T 2 3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4 6 3 ( 0 2 0 —0 0 0 1 0 —9 3 2 1 )5 0 8 — 3
地 下水 资源 是稀 缺资 源 , 同时又是 战略 资源 , 地 下水 资源 在支撑 经济社 会发 展和保 障城 市供 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