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三章及前面部分-练习题答案.docx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作业参考答案1、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的地位如何?答: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的地位:统计整理实现了从个别单位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过度,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度阶段,为统计分析提供基础,因而,它在统计研究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什么是统计分组?为会么说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答:1)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
2)因为分组标志作为现象总体划分为各处不同性质的给的标准或根据,选择得正确与否,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的任务。
分组标志一经选取定,必然突出了现象总体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而掩盖了总体在其它标志下差异。
缺乏科学根据的分组不但无法显示现象的根本特征,甚至会把不同性质的事物混淆在一起,歪曲了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
所以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的标志选取择。
3、统计分组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统计分组可以进行以下分类1)按其任务和作用的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分析分组2)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分为:简单分组、复合分组3)按分组标志性质分为:品质分组、变量分组5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条件下运用?答:单项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范围小的离散变量可采取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运用条件:变量值变动很大、变量值的项数又多的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可采取组距式分组8、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答:1)在分组的基础上把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并排列,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分布,称为统计分布,是统计整理结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2)统计分布的要素:一、是总体按某一标志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占有的单位数——次数10、频数和频率在分配数列中的作用如何?答:频数和频率的大小表示相应的标志值对总体的作用程度,即频数或频率越大则该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作用越大,反之,频数或频率越小则该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作用越小11、社会经济现象次数分布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答:1) 社会经济现象次数分布有以下四种主要类型:钟型、U 型 、J 型、洛伦茨分布 2)分布特征如下:钟型分布: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U 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J 型分布:次数随变量值增大而增多;倒J 型分布:次数随变量值增大而减少 洛伦茨分布:各组标志比重随着各组单位数比重(频率)增加而增加;17、有27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6 4 4 2 2 3 4 5 3 2 4 3 试编制分配数列18、某车间同工种40名工人完成个人生产定额百分数如下 :97 88 123 115 119 158 112 146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25 127 142 118 103 87115 114 117 124 129 138 100 103 92 95 113 126 107 108 105 119 127 104根据上述资料,试编制分配数列错例:下面解法几个地方错?19、1993年某出口创汇大户出口实绩(万美元)列举如下:1011 1052 865 721 2032 1218 1046 721 546 623 2495 1015 1113 1104 1084 707 878 678 2564 620 575 943 828 2035 2375 4342 751 505 798 728 1103 1285 2856 3200 518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判断题四、填空题1、时间序列 指标数值2、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3、简单 na a ∑=间断 连续 间隔相等 间隔不等4、逐期 累计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逐期 累计5、环比 定基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环比 定基 环比6、水平法 累计法 水平 nx x ∏=或nna a x 0= 累计 032a a x x x x n∑=++++7、26 26 8、79、)-(y y ˆ∑ = 0)-(y y ˆ∑2为最小 10、季节比率 1200% 400% 五、简答题(略) 六、计算题1、4月份平均库存 = 3053008370122505320⨯+⨯+⨯+⨯= 302(辆)2、第一季度平均人数917301024927217270302751026424258++++⨯+⨯+⨯+⨯+⨯=(人)3、第一季度平均库存额142434405408240012221-+++=-+++=n a a a a n = 410(万元) 同理,第二季度平均库存额1424184384262434-+++= 430(万元)上半年平均库存额1724184384264344054082400-++++++= 420(万元)或 2430410+= 420(万元)4、年平均增加的人数 =516291678172617931656++++= 1696.4(万人)5、某酿酒厂成品库1998年的平均库存量12111232121222---+++++++++=n n n n f f f f a a f a a f a a a=121124084122233533012330326+++⨯+++⨯++⨯+=124620= 385(箱)6、列计算表如下:该柴油机厂全年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指标为.346004.47747==∑∑b bc c = 138.0% 7、列计算表如下:该企业第一季度生产工人数占全部职工人数比重232003100320023000225602356249622250++++++==b a c = 77.2% 8、①填写表中空格:②第一季度平均职工人数 =3= 268. 33(人)③第一季度工业总产值 = + + = 83.475(万元) 第一季度平均每月工业总产值 =3475.83=27.825(万元) ④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 =33.268834750=3110.91(元/人)第一季度平均月劳动生产率 =33.26891.3110=1036.97(元/人)或 =33.268278250=1036.97(元/人)9、煤产量动态指标计算表:第①、②与③的要求,计算结果直接在表中; ④平均增长量=552.2=(万吨) ⑤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554065.120.672.8== 107.06% 平均增长速度= 107.06%-100%=7.06% 10、以1991年为基期的总平均发展速度为 62306.105.103.1⨯⨯= 104.16% 11、每年应递增:535.2=118.64%以后3年中平均每年应递增:355.135.2=114.88% 12、计算并填入表中空缺数字如下:(阴影部分为原数据)平均增长量为:3266.39÷6 = 544.40(万台) 平均发展速度为:66556.3= 124.12% 平均增长速度为:124.12%-1=%13、设在80亿元的基础上,按8 %的速度递增,n 年后可达200亿元,即n80200= 108% → n 1 → n = 08.1log 5.2log按8 %的速度递增,约经过年该市的国民收入额可达到200亿元。
《统计学》教材各章参考答案

各章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题1.D 2.C 3.B 4.D 5.D 6.D 7.B 8.A 9.B 10.A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CD 3.AD 4.BCDE 5.ABDE(三)判断题:1.×2.×3.×4.√5.×(四)简答题:答案略(五)综合题答案略第二章统计调查(一)单项选择题:1.C 2.C 3.B 4.C 5.C 6.A 7.B 8.C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1.ACD 2.ABC 3.ABCD 4.ABC 5.ACD6.ABCD 7.ABDE 8.BCE 9.ABE 10.CD(三)判断题:1.×2.×3.×4.√5.×(四)名词解释:答案略㈤(五)简答题:答案略第三章统计整理(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C 4.B 5.B 6.A 7.B 8.C 9.B 10.B (二)多项选择题:1.AB 2.BD 3.ACD 4.AD 5.BCD6.BD 7.ABC 8.AC 9.ABC 10.CD(三)判断题:1.×2.√3.×4.×5.×(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答案略(六)计算题:1.解:2可见,组距1000元的分布数列,更为合理。
(2)对选中的分布数列,计算频率、较小制累计次数、较大制累计次数、组中值:(3)略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A 4.B 5.C 6.B 7.B 8.C 9.B 10.D(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CE 3.ABCDE 4.BCE 5.ABCD(三)判断题:1.X 2.X 3.X 4.√5.X(四)名词解释:答案略(五)简答题:答案略(六)计算题:1.解:该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比去年增长百分比 =110%/(1+7%)-1=2.80%2.解:(1)2011年的进出口贸易差额=12178-9559=2619(亿元)(顺差)2011年进出口总额的发展速度=21737/17607×100%=123.46%(2)2011年进出口额比例相对数=9559/12178×100%=78.49%2011年出口额结构相对数=12178/21737×100%=56.02%(3)该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出现贸易顺差。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统计学概论》第三章课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是统计整理,统计整理的对象是什么?P612.什么是统计分组,它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P633.简述编制变量数列的一般步骤。
P70-754.统计表分为哪几种?P785.什么是统计分布,它包括哪两个要素?P686.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公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P667.如何正确选择分组标志?P658.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分组?其主要作用是什么?P63(2009.01)二、判断题1.统计整理只能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P61【解析】统计整理分为两情况:一种是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另一种是对次级资料即已加工过的现成资料进行在整理。
2.对一个既定总体而言,合理的分组标志只有一个。
(×)P67【解析】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3.在异距数列中,计算次数密度主要是为了消除组距因素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P74 4.组中值是指各组上限和下限之中点数值,故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
(×)P72【解析】当组内标志值分布均匀时,组中值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平均水平),当组内标志值分布不均匀时,组中值不能代表各组的一般水平(平均水平)。
5.在变量数列中,组数等于全距除以组距。
(×)(2010.01)P71【解析】变量数列的分组可分为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只有在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数等于全距除以组距。
6.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数和组距。
(×)(2009.10)P65【解析】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选择恰当的分组标志。
7.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P66【解析】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而是要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8.连续型变量可以作单项式分组或组距式分组,而离散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
第三章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做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第三章统计学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样本调查?与全面普查有什么区别?样本调查是指通过对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和观察,从而推断出整个总体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与样本调查相对应的是全面普查,全面普查是指对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调查和观察。
样本调查相对于全面普查来说,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通过合理选择和处理样本,可以在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节省调查成本和时间。
2. 什么是抽样误差?如何减小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在样本调查中,由于样本的随机性,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减小抽样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大样本容量:样本容量越大,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越小,抽样误差也就越小。
- 采用分层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在每个层次上进行抽样,可以减小抽样误差。
- 采用整群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随机选择一部分群体进行调查,可以减小抽样误差。
3. 什么是抽样分布?如何描述抽样分布?抽样分布是指在同样的抽样条件下,重复进行样本调查,得到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
抽样分布的特点是:在样本容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抽样分布的形状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根据中心极限定理,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抽样分布可以通过描述统计量来进行描述。
常用的描述统计量有样本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比例等。
通过计算样本统计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对抽样分布进行描述。
4. 什么是置信区间?如何计算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指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的区间。
置信区间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参数类型有所不同。
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对于连续型变量,其组限是按照“上限不包括在内”的原则进行汇总的。
对。
所谓“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是对连续变量分组采用重合组限时,习惯上规定一般只包括本组下限变量值的单位,而当个体的变量值恰为组的上限是时,不包括在本组。
2.统计资料的整理不仅是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而且还包括对次级资料的整理。
对。
3.在确定组限时,最大组上限必须大于最大变量值,最小组下限必须小于最小变量值。
错,等于也可在闭口组中试用。
4.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于总体各单位的“同质性”所决定的。
错,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化分成不同的组别。
5.连续型变量在进行分组时,其组限可以采取“不重叠”式表示。
对。
二.单项选择题1.某连续型变量的组距数列,其末组为开口凯旋而归,下限为600,其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B)A.550B.650C.700D. 750由于是连续型变量,变量值之间是连续的。
又因为末组的开口下限比邻组中值要大,注意它是一个递减变量数列。
而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
所以这里的下限,实际才是邻组的上限。
所以末组的下限=邻组的上限,因此邻组的上限也是600。
又有邻组的组中值是550,所以可以确定邻组的组距为100。
再利用公式:缺上限开口组组中值=下限+邻组组距/2可得末组组中值为650。
2.对一个总体选择三个标志做复合分组,按各个标志所分的组数分别为3、4、5,则所分的全部组数为(A)A.60B.12C.30D.63.某小区居民人均月收入最高为5500元,最低为2500元,据此分为6组,形成等距数列,其组距应为(A)A.500B.600C.550D.6504.统计资料整理的首要环节是(C)A.编制统计报表B.审核汇总资料C.审核原始资料D.设计整理方案5.某年收入变量数列,其分组依次为10万元以下,10-20万元,20-30万元,30万元以上,则有(C)A、10万元应归入第一组B、20万元应归入第二组C、20万元应归入第三组 D、30万元应归入第三组6.组数与组距的关系是(A)A.组数越多,组距越小B.级数越多,组距越大C.组数与组距无关D.组数越少,组距越小三.简答题1.简述统计整理的意义及内容统计整理,首先要搞清楚教材当中关于统计整理的内容,通常理解的统计整理包括制作次数分布、或者给出排秩、等级的结果,有些还可能包括对数据的类型的判别、编码和对原始数据的必要转换等.有些人认为描述统计也可以视为统计整理的内容,或者是汇总统计的内容.根据统计整理的内容再来回答其意义.主要是可以在正式的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之前,预先了解和掌握数据的大致状况,尤其是其分布和次数特征,以便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不论是描述统计还是推断统计,很重要的一点是依据数据的类型来选择统计法).有些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转换,也是为了便于后继的统计,如由量表原始数据转换成量表得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分数,或者转换成可统计的某种指标等.总之,数据整理是为了服务于后继的统计过程,使得原始测量数据符合统计方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统计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简述数据的类型及整理方法(1)分类数据把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志进行分类,形成各且单位数在各组的分布,并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称为频数分布,落在某一特定类型(或组)中的数据个数,称为频数,也称次数。
统计学第三章练习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合适的统计量是( D )。
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离散系数2.如果峰度系数k>3,表明该组数据是(A )。
A.尖峰分布B.扁平分布C.左偏分布D.右偏分布3.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
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 B )。
A.1200B.经济管理学院C.200D.理学院4.某班共有25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分数分别为:68,73,66,76,86,74,61,89,65,90,69,67,76,62,81,63,68,81,70,73,60,87,75,6 4,56,该班考试分数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分别是(A)。
A.64.5和78.5B.67.5和71.5C.64.5和71.5D.64.5和67.55.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A )。
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中位数>平均数>众数C.众数>中位数>平均数D.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实用文档6.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是(B )。
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7.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A )。
实用文档A.极差B.方差C.标准差D.平均差8.在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不能直接比较它们的标准差,因为两组数据的( D )。
A.标准差不同B.方差不同C.数据个数不同D.计量单位不同9.总量指标按其反应的内容不同,可分为(C )。
A.总体指标和个体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识总量指标D.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识单位指标10.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C )。
A.计划完成成都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比例相对指标11.2003年全国男性人口数为66556万人,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全章节)(精品).docx

第二章、练习题及解答2.为了确定灯泡的使用寿命(小时),在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只进行测试,所得结果如下:700 716 728 719 685 709 691 684 705 718 706 715 712 722 691 708 690 692 707 701 708 729 694 681 695 685 706 661 735 665 668 710 693 697 674 658 698 666 696 698 706 692 691 747 699 682 698 700 710 722 694 690 736 689 696 651 673 749 708 727 688 689 683 685 702 741 698 713 676 702 701 671 718 707 683 717 733 712 683 692 693 697 664 681 721 720 677 679 695 691 713 699 725 726 704 729 703 696 717 688要求:(2)以组距为10进行等距分组,生成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直方图。
3.某公司下属40个销售点2012年的商品销售收入数据如下:单位:万元152 124 129 116 100 103 92 95 127 104 105 119 114 115 87 103 118 142 135 125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17 10897 88 123 115 119 138 112 146 113 126要求:(1)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适当分组,编制频数分布表,绘制直方图。
(2)制作茎叶图,并与直方图进行比较。
1.已知下表资料:25 20 10 500 2.5 30 50 25 1500 7.5 35 80 40 2800 14 40 36 18 1440 7.2 4514 7 630 3. 15 合 计200100687034. 35_y xf 6870根据频数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量:〒=金^ =北* = 34.35 (件)£f 200结论:对同一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资料计算的变量值的平均数是一致的。
统计学第三章习题答案

统计学第三章习题答案1. 描述性统计量:在描述一组数据时,我们通常使用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等统计量。
例如,如果一组数据为 {2, 4, 4, 4, 5, 5, 7, 9},其均值为 (2+4+4+4+5+5+7+9)/8 = 5,中位数为4.5(因为数据是偶数个,所以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众数为4(出现次数最多),方差为 (1/8) * [(2-5)^2 + ... + (9-5)^2] = 8.5,标准差为方差的平方根,即√8.5。
2. 频率分布表:将数据分组并计算每个组的频数或频率。
例如,如果数据是年龄分布,可以创建如下的频率分布表:| 年龄区间 | 频数 | 频率 || | - | - || 20-25 | 10 | 0.2 || 26-30 | 15 | 0.3 || ... | ... | ... |3. 直方图和箱线图:直方图用于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箱线图则提供了数据的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三四分位数和最大值的快速视图。
例如,对于上述年龄数据,可以绘制相应的直方图和箱线图来观察数据的分布和集中趋势。
4. 概率分布:在统计学中,我们经常使用正态分布来描述数据的分布。
正态分布的数学表达式为N(μ, σ^2),其中μ是均值,σ^2是方差。
例如,如果一个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50, 25),那么X的均值是50,方差是25。
5. 中心极限定理:无论原始数据的分布如何,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样本均值的分布将趋近于正态分布。
这个定理是推断统计的基础之一。
6.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一部分,用于确定一个统计假设是否成立。
例如,如果我们要检验一个样本均值是否显著不同于总体均值,可以使用t检验。
具体步骤包括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确定显著性水平,计算p值,并作出结论。
7. 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提供了一个范围,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估计总体参数的值。
例如,如果我们有一个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我们可以计算95%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均值的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面章节及第三章综合指标答案
一、选择题
1 、杭州地区每百人手机拥有量为90 部,这个指标是D
A 、比例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 C 、结构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2 、某组数据呈正态分布,计算出算术平均数为5,中位数为 7,则该数据分布
为A
A 、左偏分布B、右偏分布 C 、对称分布D、无法判断
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D
A主要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与各组次数多少无关;
B主要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
C既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也与各组次数多少无关;
D既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有关,也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4、已知一分配数列,最小组限为30 元,最大组限为 200 元,不可能是平均数的
为D
A 、 50 元B、80元 C 、120 元D、210元
5、比较两个单位的资料,甲的标准差小于乙的标准差,则D
A两个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B甲单位平均数代表性大于乙单位
C乙单位平均数代表性大于甲单位
D不能确定哪个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6、若单项数列的所有标志值都增加常数9,而次数都减少三分之一,则其算术
平均数 A
A 、增加 9B、增加6
C 、减少三分之一D、增加三分之二
7、与变量值相同计量单位的是ABCDF
A 全距B调和平均数C平均差D标准差
E离散系数 F 算术平均数
8、与变量值同比例变化的是ABDEF
A算术平均数 B 调和平均数 C 几何平均数 D 全距
E 标准差F平均差G标准差系数
9、人口普查中以每个常住居民为调查单位,下面属于标志的是AB
A性别 B 年龄 C 男性 D 人口总数 E 未婚
10、对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属于数量标志的是BD
A平均支出 B 年龄 C 年级 D 体重 E 学生总数
二、计算题
1、已知甲小区居民平均年龄为37 岁,标准差为 12 岁,现对乙小区居民年龄进行抽样调查,得到资料如下 ( 保留 1 位小数 ) :
年龄(岁)人数(人)
18 以下12
18-3050
30-5068
50 以上40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 ( 保留 1 位小数 )
(1)计算乙小区居民的平均年龄;
(2)比较甲乙两小区平均年龄的代表性大小;
解:
年龄(岁) 人 数 组中值
xf
x 2
f
x x (x x )2 f
18 以下
12
12 144 1728
-26 8112 18-30 50 24 1200 28800 -14 9800 30-50 68 40 2720 108800 2 272 50 以上
40
60 2400
144000
22 19360 合计
170
—
6464
283328
-
37544
( 组 中
值计算 1 分)
(1) x
xf 6464
38 .0(岁)
( 3
f
170
分)
(2)
( x - x ) 2 f
37544 1 4 .9 (岁)
(3
f
170
分)
或
x 2 f x 2
283328
3 8 2
1 4 .9 (岁)
f
170
甲
:
V 甲
12
32.4%
x
37
( 1 分)
乙
:
V 乙
14.9
39.2%
x
38
( 1 分)
V 乙 V 甲 , 所 以 甲 小 区 的 平 均 年 龄 更 有 代 表 性
( 1 分)
2、已知某企业职工工资情况如下:
工资(元) 人数(人)
1000 以下
20
1000-200040
2000-3000100
3000-400050
4000 以上30
根据资料计算该企业职工工资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 保留 1 位小数 )解:
工资(元)人数(人)组中值xf向上累计1000 以下205001000020
1000-20004015006000060
2000-30001002500250000160
3000-4000503500175000210
4000 以上304500135000240合计240-630000-
(组中值计算 1 分)
(1) x xf630000
2625(元)( 3 f240
分)
( 2)人数最多为第三组,所以众数组为2000 -4000
1
d 2000(10040 )
10002545.5(元)( 3
m 0 x L
40 )( 100 50 )
12( 100
分)
( 3)
f
240120 ,根据向上累计,中位数组为2000- 3000。
22
m e
f2
S
m 1
d 2000
12060
1000 2600(元)(3 x L f
m100
分)
3、已知甲单位职工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 保留 2 位小数 ) (标准差系数以百分数表示,保留 2 位小数,指的是百分数分子项保留 2 位小数)
劳动生产率(万元 / 人)总产值(万元)
1 以下6
1-218
2-345
3-421
4 以上9
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单位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数、标准差。
又已知乙单位职工平均劳动生产率为万元/ 人,标准差为万元 / 人,判断哪个单位职工的劳动生产差别大。
解:
劳动生产
总产值 m组中值 xf=m/x x 2 f
率
1 以下6123
1- 2181227
2- 34518
3- 4216
4 以上92
合计99-50
(组中值计算 1 分)
(1)
m99
1 .98(万元/ 人)( 4 分)x
50
m/x
(2)x 2 f x 2256.5 1.98 2 1 .10 ( 万元 / 人)
f50
(4 分)
(3) V 1.1055.56%(1
1.98
x
分)
4、某商店 2003 年实际销售额为1500 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0%,计算 2003 年计
划销售额。
实际销售额1500
1363.64(万元)
计划销售额
1 10%
计划完成程度
5、某企业 2003 年计划产量比上一年增长1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5%,计算实际
产量比上一年则增长多少
实际产量增长率(110% )(1
计划产量增长率
5% ) 1 4.5%
计划完成程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