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气副词_可_的语义指向分析_兼论义项划分问题

例(6)中,由于具体语境不明,“可”有重读和轻 解决。此外,由于副词“可”单指多指与其后的成分的组合
读两种模式。重音如果落在“可”上,那么“可”强调的 规律尚不明确,其划分的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是其后的心理动词“不高兴”,为强调义“可2”,语义指 向为单指,句意为“他非常不高兴”。如果“可”轻读,
(二)强指与弱指 指向成分与若干被指成分中的某一个被指成分形成
那么“可”为转折义“可 ”,表示谓词部分的结果有些 现实的语义指向关系,叫做强指;除了强指以外,指向成 1
出乎意料,隐含的比较项为叙述者认为的“他不应该不高 分仍与若干被指成分保持着间接的语义指向关系,叫做弱
兴”。补足的语境可以是:你这一说,(没想到)他可不 指。①
“志气”的比较项,“小”为“不小”的比较项,它们都 定多指成分在实际话语中的具体指向的依据之一,[4]因此
是“可1”的语义指向的对象。例(3)是假设复句,句中 “累着了”是说话人提出的假设。隐含的语义是:“没累
着当然没关系,可累着了就糟糕了。”句中“可1”所表示 的转折关系,是存在于假设本身和假设的预设中的。这个
多指(以下记为“可1”)。如: (1)你这儿说得过去,头儿那儿可1说不过去。(王朔
《我是你爸爸》)
(二)“可”释义存在的问题
(2)别看他年龄小,志气可 不小。(《现代汉语词 1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划分“可”(下文如无 典》,以下简称《词典》)
特殊说明,“可”均为语气副词)的义项时,我们发现表
(3)“可是,你能走那么远吗?累着了可 不是玩 1
2.当副词“可”表示强调义时(以下记作“可 ”), 生出表疑问的语气副词义项的时间大约在唐宋。具体又分 2
一般为单指。如:
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一、引言语义特征分析方法是一种语法分析方法,来源于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法。
如今,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关键。
陆俭明(2005)对“语义特征分析”是这样定义的: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可见,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法特征。
把语义特征分析法运用到分析现代汉语语气副词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语气副词归类的问题。
黎锦熙(2001)把副词归为区别词,没有从中提出语气副词的分类,而是把一些语气副词划分到性态副词中讨论。
马真(2005)在吕叔湘等著的《语法研究入门》一书中,把语气副词归入虚词类。
齐沪扬等(2004)也是在虚词范围内研究语气副词。
但是在黄伯荣、廖序东著的《现代汉语》中,把语气副词归入实词。
本文就是基于把语气副词纳入实词范围内进行语义特征分析。
由于语气副词范围广、数量多,每一个语气副词都有其语义、句法和语用特点,因此本文篇幅有限无法穷尽。
本文只在动态的句子中考察分析一部分典型的语气副词。
二、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分析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在句法中一般有两种分布:语气副词+NP+VP和NP+语气副词+VP,其作用是修饰谓词性主谓词组或是修饰整个句子。
下面我们分析其中一部分典型的语气副词,根据它们的语义特征分成八大类:疑问类、估测类、转折类、侥幸类、加强类、归结类、巧合类和否定类。
(一)疑问类先看下面例句:(1)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难道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难道”这一语气副词在表疑问的句子中有[+反问]的语义特征,再比较下面几句。
(2)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岂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莫非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4)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不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5)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必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6)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苦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7)按说大学生都是知书达礼的人,何尝会不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岂”、“莫非”、“何不”在疑问句中与“难道”有相似的语义特征[+反问]。
其做语气副词的用法及例子

其做语气副词的用法及例子语气副词,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它就像我们说话时加的调味料,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生动,简直是语言里的小魔法。
想象一下,平常我们说“我吃了”,这时候如果加上个“真”的话,“我真的吃了”,哇,感觉就不一样了,是吧?这种小小的变化,瞬间让句子变得更加有情感,更加有趣。
语气副词的用法,真是多得令人咋舌。
你可以在各种场合用到,比如跟朋友聊天、跟家人吐槽,甚至跟同事讨论工作的时候,它都能为你的话增添色彩。
常见的语气副词,比如“真的”、“非常”、“太”、“好像”、“似乎”,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举个例子,假如你看到一只小猫,你可以说“这只猫好可爱啊”,不过如果你说“这只猫真的好可爱啊”,哇,听起来是不是更有感情了?语气副词就是在这些细节上发力,让你说的话更有力度,更能打动人心。
说话时加上一些语气副词,简直像给语言穿上了五彩斑斓的衣服,瞬间就活泼了起来。
说到这,我得提一下“其实”。
“其实”这个词用得当,能让人感觉你很真诚。
比如,“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的“其实”就像是一种倾诉,给人一种亲近感,仿佛你在说:“嘿,我也是普通人,没那么聪明!”在生活中,这种真诚的表达,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人觉得很舒服。
再来说说“好像”。
用“好像”时,语气变得轻松愉快,就像是你在开玩笑,或者在调侃自己。
比如,“我好像又胖了”,听起来是不是就很幽默?这种轻松的语气,让人会心一笑。
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似乎”来表达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他似乎不太高兴”,这种语气让你的话显得更加含蓄,像是在小心翼翼地说着别人的事,给人一种体贴的感觉。
有些语气副词特别适合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太”这个词就是个好例子,像“我太喜欢这个了!”就直接传达了强烈的感受。
生活中,遇到喜欢的事情,直接用“太”来表达,绝对不会出错。
用“特别”也是一样,比如“今天特别冷”,这种语气不仅告诉别人天气有多冷,还隐隐透出你自己在捂着小手瑟瑟发抖的样子。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一定”。
语气副词“倒”的语用功能分析

2017.03语言本体研究语气副词表达的语义灵活、复杂,是汉语语气系统中表达语气的一种重要语法手段。
学界有不少文献对语气副词“倒”的语法意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例如,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总结出“倒”的7种语义:表示与一般情理、与事实相反;表示转折、让步;表达出乎意料的语气;舒缓语气;用于催促或追问等。
彭小川(1999)认为语气副词“倒”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对比,并且具有重要的语篇功能。
而吴中伟、傅传凤(2005)则认为“倒”的基本语义是“确认”,“并隐含着某种对立面的存在——非预期的或不认可的情形”。
李宗江(2005)对“倒”的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展开,将其语义功能归结为表示相反、转折关系和舒缓语气。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结合语料,对“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倒”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功能。
张谊生(2000:72)认为,语气副词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的表述性”,只有注意到这一特征才有可能揭示出语气副词的特点和规律。
表述是对事实的陈述,评价是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强调功能体现在表达语气方面。
一、“倒”的表述功能根据李宗江(2005)对“倒”的语义演变所做的历时考察,“倒”本义是指使某一物体向反方向移动,词性为动词,后来通过隐喻延伸出“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意义,这是“倒”作为副词最基本的语法意义。
描述副词“倒”的语义背景可以参考马真(1983)对“反而”语义背景的描述:(a)情况甲出现或发生;(b)按常理推断情况甲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情况乙的出现或发生;(c)事实上情况乙没有出现或发生;(d)出现或发生了与乙不同的情况丙。
这种语义背景同样适用于“倒”。
例如:(a)吃了药,她早早上床休息,(b)想着睡一觉就好了,(c)可是第二天并没有什么好转,(d)倒比前一天更严重了。
其中(a)是语义前提,(b)是预期的结果,(c)表示预期没有发生,(d)表示发生了与预期不同的情况。
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指向分析

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指向分析语气副词“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词之一。
本文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对语气副词“可”的义项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多维模式的考察,找出了其义项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从而对“可”义项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我们尝试对“可”的义项进行了合并整理。
标签:语气副词“可”语义指向义项划分语气副词“可”的使用频率很高,尤常见于口语及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可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翻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们发现对语气副词“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义、语用的分析上,成果虽然显著,但几乎没有使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论著,因此本文选择了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语气副词“可”的语义研究尽些微薄之力。
一、“可”的释义及存在的问题(一)“可”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可”共有三个词条,其中第二个词条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语气副词“可”。
释义如下(例句略):“可”副词。
①表示转折,意思跟“可是”相同。
②表示强调。
③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的语气。
.④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的语气。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有对语气副词“可”的释义,摘录如下(例句略):①表示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都有。
多用于口语。
a用于一般陈述句:有时稍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可+动/可+不+形b用于反问句。
c用于祈使句。
强调必须如此,有时有恳切劝导的意思。
后面一般有‘要、能、应该’,句末多有语气助词。
d用于感叹句。
句末用语气助词。
②表示疑问。
多见于比较早期的著作,现在少用。
(二)“可”释义存在的问题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划分“可”(下文如无特殊说明,“可”均为语气副词)的义项时,我们发现表转折义的“可”和表强调义的“可”有时界限很模糊,因为转折本身也是强调语气的一种方式,如何跟“强调”相区别呢?另外,用在疑问句和反问句中加强语气的“可”和强调义的“可”有必要分开释义吗?《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可”的义项划分较为简洁,仅有“表强调语气”和“表疑问”两项,一方面,准确抓住了“可”最为本质的语义特征:[+强调义],并按照句类举例释义,考虑到了“可”的语义受语境制约的因素;另一方面,没有具体区分转折义与强调义,缺少强调语气之下的细分类。
语气副词的名词解释

语气副词的名词解释语气副词是一种用来表达说话者心情、情感或口气的副词。
它们在语言交流中起到强调、改变句子语气、调整语气色彩的作用。
语气副词的使用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并帮助读者或听者更好地理解语境和表达者的意图。
一、语气副词的种类和用法1. 肯定语气副词:例如"确实"、"的确"、"真正"等。
它们用于加强肯定的语气,使句子更加有力和确凿。
例如:“他确实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2. 否定语气副词:例如"毫不"、"绝不"、"决不"等。
它们用于表达强烈的否定和拒绝态度,使句子更加坚定和决绝。
例如:“我绝不会轻易放弃。
”3. 疑问语气副词:例如"难道"、"岂不"、"怎么会"等。
它们用于表示对某件事情的怀疑、惊讶或反问。
例如:“他怎么会那么冷酷无情?”4. 让步语气副词:例如"不管"、"无论"、"纵然"等。
它们用于表达一种让步的态度,强调某种条件下仍然如此。
例如:“纵然雨下得再大,我也会坚持去跑步。
”5. 推测语气副词:例如"大概"、"可能"、"或许"等。
它们用于表达一种推测或猜测的态度,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
例如:“他大概会迟到了。
”二、语气副词的使用技巧1. 注意语气的适度:使用语气副词时,要注意语气的适度,不要过度夸张或使用不当,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或不愉快的感觉。
2. 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语气副词:根据句子的语境和表达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语气副词,以达到准确、生动的表达效果。
3. 多样化语气副词的使用:为了丰富语言表达,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语气副词,以免过多使用某一类型副词而使表达显得单调。
4. 灵活运用语气副词: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或省略语气副词,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或调整语气。
现代汉语三音节语气副词研究

现代汉语三音节语气副词研究现代汉语三音节语气副词研究引言: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副词,它们能够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评价。
而在语气副词中,三音节副词在汉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语气副词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其特点、功能以及用法等方面。
一、三音节语气副词的分类根据其语气功能的不同,三音节语气副词可以分为积极语气副词、消极语气副词以及中性语气副词。
1. 积极语气副词积极语气副词主要用于增强说话者表达中的自信、肯定以及赞许的语气,常常与肯定、赞美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
例如:“确实”、“实在”、“绝对”等。
2. 消极语气副词消极语气副词则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怀疑、否定以及批评的语气,常常与否定、批评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
例如:“根本不”、“独一无二”、“绝不可能”等。
3. 中性语气副词中性语气副词则既不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也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它们通常用于陈述性的句子中,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例如:“那么”、“总是”、“也许”等。
二、三音节语气副词的特点与功能1. 多用于口语表达三音节语气副词大多用于口语表达中,因其音节较长,难以用于正式的书面语中。
这些副词常通过对语气的强调,使得说话者的情感更加直接地传达给听者,增强信息的表达力。
2. 表达主观情感与态度三音节语气副词在表达中常常带有主观情感与态度,能够直接反映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或者其内心的体验。
这使得这类副词在表达言辞更加丰富多样的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以免造成误解或引起争议。
3. 赋予语句更强的感染力由于三音节语气副词能够增强语气的表达,它们具有赋予语句更强的感染力的作用。
当说话者使用这类副词时,能够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让听众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说话者的观点。
三、三音节语气副词的用法与注意事项1. 搭配词语的选择在使用三音节语气副词时,需要注意搭配的词语的选择。
不同的副词可能与不同的词语搭配使用,以达到准确表达说话者的意图。
语气副词“难道说”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论其与“难道”的语用差异

7 版) 也 只 是简单 提 及 。 共 时 层 面 “ 难 道说 ” 的 句 法语 义 特征 是 怎 样 的 ? 历 时层 面 三音 词
“ 难道说” 是 什么 时候 发生词 汇 化 的 , 词 汇化 的 动 因 和机 制 是什 么 ?
诸如 此类 的 问 题 ,
目
前学 界 还没 有任何 研究 。
“ 难道说 ” 在句 中 的 位置较 为灵 活 , 可 以 位 于 句首 、 句 中 , 但 是 不能 出 现 在句 尾 。 “ 难
道说 位 首 例 例 难 说 位 句 例 ”
于句 的 如 ,
和 ( 1 )
“
2
(
)。
道
”
于
例 如 和 中 的 ,
3
(
)
4 (
) 。
难 道 说 ( 1 )
起来 道 “
了
,
:
你难道 说 我在 吃 醋?”
传 ( 古 龙 《 陆 小 凤
奇 》 )
( 6 ) 司 空 摘 星 道 : “ 你 难 道 说 他 是 男 扮 女 装 ? ” ( 古 龙 《 陆 小 凤 传 奇 》 )
“ 难道说” 后面所接成 分的性质 比较复杂 , 既 可 以是 动词 性短语 , 如例 ( 7 )
需要 注意
的是 ,
位 于句 中
的 “ 难 道说”
,
尤其 是 主语之后 谓语动词 或 小句 之 前 ,
此
时 的
“ 难 道说 ” 很 有 可能是 短语 , 并 不是 我 们讨 论 的 三 音 词 , 因 为 其 中 的 “ 说 ” 仍 表 示 实实 在 在
的 言说义 如
,
:
( 5)
马秀真也 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
(说明“信写得多”,正向强调,相关值大于参考值,重音落在宾语部分)′他一个早上就写了三封信。
(说明“信写得少”,负向强调,相关值小于参考值,重音落在“他”上,具有对比作用)沈家煊说的“就”和“才”都具有“只”的意思,“才”具有正向强调功能,“才跳了三次”的重音落在“三次”上。
无标记的正向意义与无标记的重音有一定的关联,有标记的反向意义与有标记的重音也有一定的关联。
3.3顺接强调和逆转强调 3.3.1下面例句中的语气副词体现强调功能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
(43)这正好可以使我们较为顺当地适应家庭的分工。
(王朔文集)(44)单立人幸亏视力尚好,到底找到自己的房门。
(王朔文集)例(43)中的“正好”可以看作是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而例(44)中的“幸亏”则宜作为具有逆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看待:“幸亏”有“侥幸得到幸免”的意味。
所谓的逆转强调是由于说话人对客观事物肯否态度的强调,从而造成转折或对立情况的出现;而没有造成转折对立情况出现的强调,则是顺接强调。
3.3.2具有顺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可以在意志语气的表达中起作用。
例如“一定”可以表示“意志和态度的坚决”,“确实”表示对“某种事物、行动、情况的真实性的肯定”,“简直”表示“达到或接近某一程度”等等。
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大都可以与同样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是”连用,而一般认为“是”经常作为指示“对比焦点”的形式标志,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性。
(45)我们确实(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丝毫不能骄傲。
(46)我简直(是)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我想我还会依次遇到张莉、金燕、胖姑娘和每个我认识的人。
(王朔文集)具有逆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一般具有客观性,因此不宜出现在意志语气中。
这一类语气副词大多不能与“是”连用,下面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
*单立人幸亏是视力尚好,到底找到自己的房门。
*姐姐不但没有生气,反倒是亲切地笑了。
3.3.3大多数具有逆转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句法位置比较自由,可以位于动词、形容词之前,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前。
有的人反而幸灾乐祸
反而有的人幸灾乐祸他居然一个人来到这里居然他一个人来到这里他其实并没有离开上海其实他并没有离开上海相反,相当数量的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语气副词只能位于动词之前,句法位置比较单一,例如:我简直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简直我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他绝对不会来这儿工作的*绝对他不会来这儿工作的他一定会返回佛罗伦萨的*一定他会返回佛罗伦萨的当然,作为一个大类,语气副词的句法位置相对于其他副词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语气副词中的任何一个小类,在句中的分布也不是十分确定的,本节所说的问题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有一些具有顺接强调功能的副词,就能够很自由地占据句首的位置,如“正好”、“明明”、“恰好”等等。
【参考文献】 1 段业辉1995 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汉语学习》第4期。
2 方梅1995 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第4期。
3 房玉清1992 《实用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 贺阳1992 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5 侯学超1998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6 胡明扬1981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第5期、第6期。
7 黄国文1988 《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8 陆俭明1982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9 马佩1987 《语言逻辑基础》,河南人民出版社。
10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1987 《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1 齐沪扬2000 《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 曲阜师范大学编写组1992 《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13 沈家煊1999 《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14 史有为1995 主语后停顿与话题,《中国语言学报》第5期,商务印书馆。
15 史有为1995 关于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中国语文》第4期。
16 袁毓林1993a 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第2期。
17 袁毓林1993b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8 张斌1998 《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 张谊生
2000a 《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张谊生2000b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