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刘成章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
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安塞腰鼓”出场。
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
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篇一【导言】《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文章以诗一般凝练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飞扬。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领悟生命的自由和豪壮之美。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与生命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诵读品评、自由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形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深刻理解和欣赏课文独特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深度认识和多元解读。
【课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录象,创设特定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设置的具体情境中,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对文章外形与内蕴之美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为了打破现代语文以割裂为美的僵化阅读模式,在《安塞腰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注重运用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先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安塞腰鼓表演部分的文字。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部分,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或语段来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使教学富有整体阅读的意味。
三、探寻美点,品读赏析为了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作为学生解读文本、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使学生学会真正的自主阅读。
在赏析《安塞腰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动,学生自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让学生任意地找出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大声朗读,用我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是因为的句式相互交流。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获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具体体验和感受,获得审美享受的自主赏析权,从而避免学生的审美愉悦被强行灌输和暴力接受。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标题:八年级下册语文《安塞腰鼓》课堂笔记
一、课文概述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文章通过对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的生动描绘,展现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激昂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二、主要内容梳理
1. 文章开篇以静制动,通过描绘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寂静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引出热烈激昂的腰鼓表演。
2.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形象描绘了腰鼓表演的磅礴气势和震撼力,展现了腰鼓舞蹈者们的生命活力和坚韧精神。
3. 通过对腰鼓声的细腻刻画,象征性地表达了陕北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主题思想
《安塞腰鼓》不仅赞美了黄土地上人们的勤劳、勇敢、乐观,更是借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颂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重点语句及赏析
例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安塞腰鼓的激昂热烈和表演者的忘我投入。
五、学习心得与启示
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欣赏到了陕北民间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深深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以上就是关于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课堂笔记内容,希望通过深入理解这篇文章,同学们能更好地领悟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高昂的时代精神。
刘成章:《安塞腰鼓》的出世

刘成章:《安塞腰⿎》的出世《安塞腰⿎》的出世⽂/刘成章1986年秋,我坐在陕西千阳县城关镇政府⼀间临公路的⼩屋⼦⾥,花了半上午时间,写成了《安塞腰⿎》。
其时正好有同来扶贫的省委宣传部青年⼲部到我处闲聊,他看了后认为作品开篇的三个字显得累赘,我觉得这意见很好,就把它删掉了。
⽽在我,此⽂就像我写出的其他散⽂⼀样,因此并没有特别的激动和特别的欣喜。
⼤约半个⽉后,经编辑丛培⾹⼥⼠之⼿,⽂章在《⼈民⽇报》上发表出来了。
说到这篇短⽂的写作情况,是很值得回味⼀下的。
早在1977年,我即被安塞腰⿎深深震撼了。
那时我在延安歌舞剧团⼯作。
⼀天,团⾥从安塞县请了⼀些作为腰⿎⼿的农民后⽣,让他们给舞蹈演员传授打法,剧团简陋的黄⼟院⼦就是教学场所。
那天我正在写东西,根本没兴趣去看。
还是在出门上厕所时,⽆意瞟了那么⼀眼。
但这⼀瞟就放不下了,觉得那些农民后⽣简直神透了,他们舞臂啸风,踢腿喷⽕,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扑打着我,点燃着我。
那是⼀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剧烈的艺术体验。
可我们剧团那⼏⼗号基本功很过硬的专业舞蹈演员,却硬是没有⼀个能学会的。
后来经过好⼏年的练习,虽也能踢打起来,却和安塞农民后⽣的踢打⼤相径庭。
这些舞蹈演员根本踢打不出那样的⽓势和味道,最终知趣⽽绝望地放弃了。
从此我得出⼀个结论,安塞腰⿎是安塞农民⾻头⾥⽣出的艺术,没有那样的⾻头,你休想学会。
我不知这样的结论对不对,反正,我是被安塞腰⿎彻底征服了。
但在此后的⼋九年时间⾥,我从来没有想到把它写⼀写。
不过,这⼋九年,我艺术创作的⼦宫并没有空着,⽽隐隐包裹的就是它。
⼀个⼩⼩⽣命的孕育期,居然有⼋九年!它的分娩其实也是很偶然的。
1986年,为了样书的事情,我和《⼈民⽇报》的丛培⾹⼥⼠有了联系。
我先给她寄了⼀篇以千阳重视教育为内容的⽂章,她认为没写好,将⽂章退了回来,让我另写⼀篇。
我忽然想到可以写写安塞腰⿎。
怎么写呢?我不想⾛⼀般路⼦,⽐如先写安塞,安塞的⾃然风光,再写看腰⿎表演,接着写安塞腰⿎的历史传说,尔后再写安塞县近半青年都会打腰⿎,甚⾄连上⼩学的六七岁的娃娃都会打,其中还写上专业舞蹈演员如何学不会,等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3《安塞腰鼓》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刘成章一、内容简介:《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1-2]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2-4] 。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三、学习方法:腰鼓属于鼓的一种。
鼓作为乐器,学习是此类文章要从:鼓、鼓与自然的结合、鼓与人的结合为角度来观察、学习。
四、思维导图:本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共计五条主线:由节奏的魅力开始到现实而结束。
有点到线,由线及面。
五、原文及标注:《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5)但是:(6)看!——(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安塞腰鼓完美版说课讲解

“好一个( (听) “好”?
)的安塞腰鼓动,你看 。”句式来说。并说说为什么
例句:好一个宏伟壮观的安塞腰鼓!你看—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 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 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如果我没有刀,我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 有刀,我就不能拥抱你。“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乐。这就是成功。”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我们都在阴沟里, 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没有人性的觉醒,权力与财富只使人更粗鄙堕落。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走出酒吧的那一刹,我被遽然刺来的阳光下了一
不意投来的目光。
中国人对待自然环境与外国人截然不同,外国人注意到的是人如何改变土地,而中国人关注的是土地怎样改变了人。、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 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成熟是一种明亮 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跳。闭上眼,我想起了我的收音机。它已经很旧很老,退役多年了。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知识点【作家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文章主题】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文章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基础知识】一、字词部分亢kàng奋晦huì暗羁绊jī bàn蓦然mò rán 冗杂rǒng zá烧灼shāo zhuó 叹为wéi观止戛jiá然而止大彻chè大悟二、解释部分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恬静tián:安静。
晦暗huì:昏暗。
羁绊jī: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然mò:突然。
冗杂rǒng:繁杂。
元气淋漓lín 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战抖,发抖。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三、文学常识《安塞腰鼓》一文的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
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全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阶段展开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刘成章
[18"]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sī)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shān)。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sì)乎从来不曾响过。
[1'00"]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zhân)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shǎn)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1'56"]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zào)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shǎn)!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zuì)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2'39"]容不得束缚(fù),容不得羁(jī)绊(bàn),容不得闭塞(sâ)。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chãn)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rǒnɡ)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sī)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zhân)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
[3'58"]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zhân)撼着你,烧灼(zhuó)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5'22"]每一个舞姿(zī)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5'53"]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6'36"]当它戛(jiá)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