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完整)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完整)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余映潮《安塞腰鼓》课堂实录(2012—05—29 20:39:52)转载▼分类:名师领航——余映潮标签:杂谈一、导入新课师:2004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阿宝,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生:有。

师:他那富有穿透力的高音、他那具有民族特色的装扮,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成章先生走进黄土高原,来感受另一种非常独特的、大型的民间艺术舞蹈——安塞腰鼓.(显示幻灯片1)师:听有的同学说在小学接触过删节版的《安塞腰鼓》,那么那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你想象中的安塞腰鼓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民间艺术,它融合了陕北汉子那种奔放的情怀,号称天下第一鼓,是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

生2:1986年,安塞腰鼓获师:请看大屏幕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二、安塞腰鼓简介(幻灯片2)安塞腰鼓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最为盛行。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师:这种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表现力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把它们准确表达出来的呢?现在咱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三、朗读感受鼓势(幻灯片3)朗读感受鼓势要求: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完后从整体上谈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谈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生3:是一种磅礴的气势。

生4:我觉得安塞腰鼓有一种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比的原始的豪放的力量。

生5:安塞腰鼓的那种节奏能使人和它一起动。

师:舞动、跃动、跳动。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5篇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5篇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5篇《安塞腰鼓》教学实录精选篇1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确信要带着为啥的思想去学习,一起来看看吧!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概,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尝排比句式的节奏,气概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气。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概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同学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悟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同学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气,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1、多媒体助学2、诵读导学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同学欣赏)1、提询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啥感受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启发他们的想象。

古希腊教育家讲:“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同学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同学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同学的想象。

接着在倾听课文朗读往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

用声音,颜群,图象等形式感染同学心情,给人以猛烈的视听效果,将同学带入课文的佳境。

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学询问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讲,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支配三分钟讲话和同学的点评;阅读文本接受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讲拓展的实践活动。

作业支配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

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同学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同学的语言积存,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气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同学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师:我们欣赏几张画片,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表演时的情景。

(出示四张图片)早读,我们已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翻开课文,请问同学们读后感受如何?喜欢这篇文章吗?为什么?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很激情,有强烈的节奏感,让我身临其境。

师:很激情、有节奏感、身临其境,回答得真准确,还有没有呢?生2: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反复,让我似乎感受到了“隆隆隆隆”的声音。

师:你听到了“隆隆隆隆的声音”,她的描述真是非常成功。

有谁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疑问吗?生3:“好一个安塞腰鼓”你觉得重复吗?师:是不是啰嗦,我们说文字尽量精简不要罗嗦,在这篇文章里重复了几次?生4:三次。

师:是不是啰嗦?生5:不是,因为这里是用了反复,它使语言有了不一般的韵律,形成了一种回环的气势,所以可以很亲切的表现安塞腰鼓的节奏感。

师:回环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节奏感。

回答得很好,还有没有人补充?生6:我觉得还起到了直接赞美的作用,师:你觉得反复的出现,充分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生7:我觉得这三个反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层次分明。

师:画龙点睛。

刚才你提的这个问题,这几位同学给你回答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继续问。

生8:文中提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是打不得安塞腰鼓”,为什么在哪儿就打不得腰鼓呢?”。

师:问得很好,这里写安塞腰鼓,干嘛要扯到多水的江南呢?是不是离题了?生9:这里实写江南多水,没有空地打鼓。

师:是吗?是不是实写?多水就没有地方打鼓?我们的礼堂里一样可以打鼓呀?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看“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生10:经不起表演。

师:难道说江南的土地都是玻璃的吗?生11: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是生命力量的对比。

师:这种理解真是很完美。

我就不说了,她说得比我说得好。

还有没有疑问?生12:在书上第124面第9段,我不明白“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一句什么意思?师:第9段,找到没有?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抒情散文,要善于联想、想象,我想问一下,你读到这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你想象到了什么?生13:我想象到了古战场。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安塞腰鼓》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安塞腰鼓》,你们是怎样预习的呢?生:找出生词,标出节号。

师:节号都标了吗?生词有没有注音?生:标了。

师:谁来把你圈出的词语告诉大家?生:第8节的“亢奋”,第11节“晦暗”,第12节“羁绊”。

师:“羁绊”的“羁”要注意,右下角是“马”,很容易写错。

生:第13节“蓦然”,第15节“冗杂”。

师:安塞腰鼓离我们西南是有点距离的。

所以,在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看一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也许感受之后,我们再来朗读,会有更清晰更明确的感受。

师:有什么感觉?我们请刚才没有说话的同学先讲。

生:有一种野气。

生:他们打鼓的时候是热情奔放的,有一种轰轰烈烈的感觉。

师:还有谁想讲?生:他们的手势、脚步都很整齐。

生:动作整齐,气势雄壮,场面壮观。

师: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

我们从中看到了野气,看到了奔放。

“野气”是什么?请提出这个说法的同学讲一讲。

生:我觉得野气有点像原始人的样子。

师:大家应该做做笔记。

是一种原始人的……生:非常朴实,所有的东西都是来自大自然的。

师:太好了!记下来了吗?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

师: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再来朗读安塞腰鼓,肯定会有新的感觉。

我看到大家已经坐端正了,非常好!坐端正,拿好书。

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之后,比较这些感觉(指着板书)与我们从文章里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一致的?自己读自己的,哦,开始吧!师:没有读完的同学接着读完吧。

读完的同学可以回味一下刚才朗读时的感觉。

师:有的同学读得非常投入,也有同学声音太轻了。

生:我觉得是的。

师: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生:想不出来。

师:也可以用黑板上的词语来描述。

师:大概是什么样子?生:大概跟刚才说的一样。

全国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全国一等奖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课《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一、导入我有趣师:看大家迷迷糊糊的样子,就知道中午没有休息好。

来吧,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

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

(学生异常兴奋,激烈地拍打桌子,教室里一片响。

教师用手势统一拍打节奏,教室里的“隆隆、隆隆”越来越响,越来越强,直至整齐划一,保持整齐节奏拍打一分钟,然后骤然喊停。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游戏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我也是,当我打错节奏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尴尬。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感觉怪怪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对,就像做了一个梦,突然被惊醒了,但是心思还是停留在梦境中。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也是按这个节奏。

师:对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个游戏,叫你们找到打腰鼓的感觉。

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腰鼓表演,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那种,而是在黄土高原这个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

闭上眼,想象黄土高原的情境。

(学生闭眼想象)师: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艺术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孕育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种艺术,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二、听读我有感(播放课文朗读)师:说说你听了课文朗读后的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他在用整个身体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觉得我的耳朵也在隆隆作响。

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就像打鼓一样。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我注意到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停下了,因此对比很强烈。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

《安塞腰鼓》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新教师入职必备,考教师资格证必备)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

(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4幅。

师板书:安塞腰鼓。

)师: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知道它的由来吗?咱们听一下解说。

(配合画面播放解说词。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

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课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诵。

板书:刘成章。

)师: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师: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生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师: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师: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

(生自由诵读。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几个词读得不太准确,谁来读一下?(一生读,读音正确。

)师: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谁来朗读震撼你的句子?生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生1:这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腰鼓能让世界变化非常快,非常大,有极强的感染力。

师:哪几个词最具有震撼力?要读得轻还是重?生1:“燥热”、“飞溅”、“亢奋”这几个词非常具有震撼力。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安塞腰鼓详细教案实用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安塞腰鼓详细教案实用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安塞腰鼓详细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节奏、队形变化。

2.教学难点:安塞腰鼓的动作技巧、节奏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韵味。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安塞腰鼓相关知识。

2.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1)教师示范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讲解动作要领。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3)学生展示练习成果,互相评价。

3.安塞腰鼓的节奏与队形变化(1)教师讲解安塞腰鼓的节奏,示范节奏感。

(2)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节奏,熟悉节奏感。

(3)教师示范安塞腰鼓的队形变化,学生分组练习。

(4)学生展示队形变化,互相评价。

4.安塞腰鼓的动作技巧(1)教师讲解安塞腰鼓的动作技巧,示范动作。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一指导。

(3)学生展示练习成果,互相评价。

5.安塞腰鼓的表演实践(1)学生分组,自主编排安塞腰鼓表演。

(2)教师巡回指导,提供意见和建议。

(3)学生展示表演,互相评价。

(1)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安塞腰鼓过程中的收获。

(3)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解答。

四、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自主练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节奏。

2.学生收集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起源、发展、特点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练习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节奏和队形变化。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逐一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巧。

学生自主编排安塞腰鼓表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整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不足之处: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安塞腰鼓的歌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民间文化素养。

(完整版)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完整版)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该课获2007年7月全国第四届大中小学(幼儿园)各科观摩课大奖赛中学组一等奖曲冬妮/执教、整理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

(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4幅。

师板书:安塞腰鼓。

)师:这就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知道它的由来吗?咱们听一下解说。

(配合画面播放解说词。

)二、初步感知——鼓舞初扬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

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课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诵。

板书:刘成章。

)师: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练习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生1:气势雄壮、场面壮阔、激荡人心、惊心动魄、震撼心灵……师: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生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豪放、充满活力……师: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是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的原因。

三、赏读课文——鼓舞正酣师:从古至今,这股来自黄土地的爆发力,这豪情滚滚、昂扬向上的精神,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你的心灵被震撼了吗?请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把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这些句子为什么能震撼你。

(生自由诵读。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几个词读得不太准确,谁来读一下?(一生读,读音正确。

)师:文中激情四溢、震撼人心的句子比比皆是,谁来朗读震撼你的句子?生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亢奋了。

”师:这一段为什么震撼你?生1:这一段运用强烈的对比、排比、反复,写出腰鼓能让世界变化非常快,非常大,有极强的感染力。

师:哪几个词最具有震撼力?要读得轻还是重?生1:“燥热”、“飞溅”、“亢奋”这几个词非常具有震撼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著名教师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0全国著名教师董琼《安塞腰鼓》课堂实录执教:全国著名教师董琼整理人:河西一小黄颖一.导入“安塞”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

师:“塞”是个多音字。

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

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齐读课题)二.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6到17段是写打腰鼓的。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的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

请同学们边读边勾画让你印象很深的的句子、段落。

别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默读)(评:要学生快速浏览,意在使学生初知课文大意,以便从整体着眼,从重点段、句切入。

浏览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应予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老师提示“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既是激励,也是要求。

)师:读着读着,你对课文中哪些地方产生疑问?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说腰鼓会“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师:知道腰鼓与其它鼓击打有什么不同吗?生:腰鼓击打起来更投入师:是的,腰鼓击打起来更加投入,有激情,手舞足蹈的,整个状态都不一样。

看看在读时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我的问题在第九、十段。

我不太理解“山崖”怎么会“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还有“观众的心”怎么也会“变成牛皮鼓面了”?师:的确不好理解。

生:为什么三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评:学贵生疑,循疑而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老师对学生的“疑”一般不即时释疑,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读书过程中自悟、自解、自得。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

把你的问题放在心里,看看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你勾画的句子、段落,读出你的感受。

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生自由朗读)三.情动“腰鼓”师:来,谁愿意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我读的内容在第9段(“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我觉得这段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充满生命力,充满激情。

师:这种激情甚至把你感染了,从你的朗读中我们也感受到了。

(纠正“蓦”字读音及意思)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一部分都是在写鼓的什么呀?生:声音。

师:来,全班齐读这三段,读出腰鼓的气势。

生:(齐读)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为什么“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你怎样理解?生:我觉得在山崖敲鼓有回声,师:我明白,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里回响,所以作者说“山崖蓦然变成……”;那为什么“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生:因为鼓声热烈,观众在听安塞腰鼓的时候,他们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就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鼓声一起隆隆地响。

师:鼓声有极强的震撼力,撞击在观众的心上,所以作者说“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多么奇特的想象。

难怪有同学会欣赏着一节!来,接着读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评:先听其声,再见其形。

隆隆鼓声和飞扬的舞姿组合成一个精彩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

这是生命语文的交响,又是浓墨重彩的画卷。

以声传情,以舞传神,情发乎中,神寓于心。

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想象也飞起来了。

)生:(读句子)我喜欢这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生:是因为我觉得这一句读起来很有气势,用排比的句式突出了鼓声激昂。

师:还有谁勾画的也是这一句,除了排比句式还有其它原因吗?对这句情有独钟肯定还有其它原因生:我为他补充一点,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虽然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安塞腰鼓,但是通过这些比喻,我觉得很形象了。

师:正如大家所说,作者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打腰鼓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来,全班齐读这一句。

生:(全班齐读)师:你们读得很有气势,但老师总感觉缺点什么。

“骤雨”和“雨”,什么区别?生:骤雨是很大的雨。

师:回忆生活中下大雨的情景,你耳边仿佛听见了什么?生:打雷的声音。

师:还有呢?生:雨点落在大地上噼里啪啦的声音。

师:是呀,一瞬间天昏地暗,茫茫雨幕中什么都看不太清,只听见噼里啪啦的雨声,多么急促!来,谁能读出“急促的鼓点”?生:(指名读)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抓住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

来,用老师教的方法读后面几行。

(评:抓关键词,前后照应着读;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着读。

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轻声自由读)师:后面几行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来,读一读,说一说。

生:我喜欢“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我查了字典,知道流苏是指的一种穗状饰物,在这里我想它是指鼓上的大红色绸子。

因为前面说后生们打鼓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我想象中这大红绸子也会随着后生们的动作在空中旋转、舞动。

师:来,读出流苏的飞扬。

生:(感情朗读)生:我喜欢“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我觉得这个“乱”字用得太好了。

我理解这个乱不是指打鼓的动作不一致,而是表现出一种自由,一种不加修饰,就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内心的一种活力完全释放出来了。

(评:学生妙解“乱”字,说明学生的思维已逐渐汇入了文本的思路。

)师:我记得白居易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个乱字写出了春天繁花似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

理解得这样深,你一定能读出这种蹦跳的火热。

生:(感情朗读)生:我喜欢“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我仿佛看见了表演腰鼓的后生们他们眼神中迸发出的一种激情,似乎可以让观众燃烧。

我想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师:大家启发了我,感染了我。

老师想把这几行连起来读,好吗?(师范读)还有同学想读吗生:(感情朗读)师:听你的朗读,我感到这一个个文字,似乎从纸上站了起来,在和我说着话,唱着歌,跳着舞呢!同学们,想亲眼看看吗?生:想!师:(出示图片,相机配以教师朗读)还想读吗?(男女生分行穿插读)师:读得这么好,能背吗?生:(背诵)师:把这一段放到文章中去,同学们的感受会更深。

第6段,谁来读?生:(指名朗读第6段)师:大家发现了吗,它是怎样读“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的?生:越来越响,越来越重。

师:我们读书就要像这样,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把词语和词语比较着来读,体会会更深。

(评:又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把自己置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如身临其境,方能感同身受。

将词语和词语进行比较,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

)师:老师发现其他同学早就跃跃欲试了。

这次采取叠加读的方式,“发狠了”由第一组读,“忘情了”由一、二两组同学读,“没命了”全班一起读。

第7段,由老师引读,同学们跟读。

明白?来,让鼓声给我们起个头吧!(播放节奏极强的鼓点)(师生共同朗读6——12自然段)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觉得空气是冰冷的吗?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觉得阳光是恬静的吗?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现在还感觉世界是困倦的吗?生:(摇头)没有。

师:你们看,作者从表演情况和观众反应两方面去描写安塞腰鼓,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最后用一个感叹句抒情: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灵活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评:感知语言的精彩,感悟语言的含义和语言背后的深意,感受语言的魅力,都是通过“读”来进行的。

这里,学生读出了气势,读出了语感。

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语调的读,使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尽在琅琅书声之中。

)四.感受到生命活力的“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接着读。

生:(读句子,说感受)师:读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既然是写后生们打鼓,为什么不说“敲击”,而要用“搏击”?(板书:搏击?)生:我觉得“搏击”比“敲击”显得更有力度一些。

师:你联系了上文,说得有道理。

不过,老师请你们再小声读读这句话,联系下面的文字,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评:为什么不说“敲击”而用“搏击”?值得深思。

因为这里隐伏着一个作者虽未说明,却涉及课文中心的问题。

抓住了“搏击”这个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眼”。

)生:(轻声自由读)师:后生们还要与什么进行搏击?生:后生们还要与艰苦的环境进行搏击。

我联系这一句来思考:“……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我从这里知道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

师: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民,容易吗?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谁来说?生:我查找的资料是这样说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风刮起黄沙飞满天”;“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

”生:我了解到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植被的覆盖率不足百分之六。

……师:(出示黄土高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的黄土高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土地的黄土高原。

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息息。

(出示油画《父亲》)你们看!这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画中的父亲是千千万万高原人民的一个缩影。

说说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脸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满是皱纹。

我能想象得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生:我看到了他还端着一个瓷碗,碗里装着一点点水。

我觉得高原人民非常勇敢,他们有勇气与恶劣的环境抗争。

……师:还记得这句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土高原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生:(指名读)师: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跃、强盛!现在你们懂了什么是“元气淋漓”吗?生:懂了!(齐读)师: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后生,难怪作者说……生:“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评:作者写安塞腰鼓,其实是在写击打安塞腰鼓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