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简称GHS-又称不-…
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及其处理

脑卒中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良好的治疗,多出现以下合并症:
脑卒中常见合并症
原因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the malaligned shoulder),便瘫病人常见,多在头3周发生,发生率0~81%。随着时间推移,肌张力逐渐增加,半脱位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
第三期(后遗症期):皮肤、肌肉萎缩更加明显.手指完全挛缩,畸形.
诊断要点:手浮肿和皮温变化。典型表现是肩部疼痛、手浮肿和疼痛、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直至痉挛畸形。
交感神经系统和上肢的感受性:在受到疼痛、脑部病灶、情绪变化及皮肤病变等内外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时,出现血管运动系统和皮肤腺体功能紊乱。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Βιβλιοθήκη 肢体痛出现率较高,以上肢多见。
循环障碍、运动不足,以及偏瘫侧痛觉过敏.
挛缩
与挛缩有关的主要是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偏瘫后关节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关节囊部位的结缔组织由疏松的结合向致密的结合发生变化.在肌肉痉挛、关节固定不动及局部循环不良等情况下,肌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多,弹性与活动性下降,限制肌肉活动,使肌肉被动缩短,即肌性痉挛.
肌肉不活动引起的肌肉容积缩小、肌力和耐力下降。需要明确的是: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的重点是支配能力而不是肌力,在支配能力恢复前,过度训练肌力是有害的。
异位性骨化
异位性骨化分三种:进行性异位性骨化;外伤后异位性骨化,。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瘫痪部位的异位性骨化。
脑卒中异位性骨化的好发部位依次是髋、膝、肩、肘关节。一般在发病数月后产生,可伴有局部疼痛和关节挛缩。
关节活动受限是由肌(胶原纤维)的变化引起还是关节囊的变化引起.如足下垂,如果屈膝后,足背屈得以缓解,则是由于腓肠肌痉挛引起。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联合反应
对称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为相同运 动模式
相反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不同运动 模式
①对侧性联合反应: A上肢(对称性):
健肢的屈曲 患肢的屈曲, 健肢的伸直 患肢的伸直。
B下肢:
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对称性
健肢的内收、患肢的内收(和内旋) 健肢的外展 患肢的外展(和外旋)
屈伸相反性,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偏瘫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可见于脑卒中、脑 外伤等多种疾病和外伤。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 2.倒置安排 3.运动的精细水平与机
能代表区大小的关系 肌运动愈精细复杂,其 机能代表区愈大。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运动柱
四、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是指偏 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 一种随意活动。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 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 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 现。
基本的共同运动类型
共同运动包括了随意性和不随意性两个 方面。
共同运动的影响
静位性反射主要包括:
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等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被动将头部转向 一侧,则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 肢屈曲。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被动前屈头部,则 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被动后屈头部,则上 肢伸展下肢屈曲。
紧张性迷路反射
指由于头在空间位置不同,致使内耳的 传入冲动变化,而调整躯体肌紧张性的 反射。
剪健手指甲;
⑤用患手系健侧衬衫袖口的钮扣。
根据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手的能力 级别,包括废用手、辅助手C、辅助手B、辅助 手A、实用手B、实用手A六个能力水平。
肩胛骨脱位的康复护理常规

肩胛骨脱位的康复护理常规1.体位摆放的指导训练技术2.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方案(一):体位篇3.肩关节半脱位康复的疾病简介4.脑出血偏瘫病人如何护理5.肩胛骨高位症怎么治疗6.肩康复必要解剖——肩胛关节、肩胸关节主要肌肉群体位摆放的指导训练技术定义与目的1、定义体位是指人的身体的位置,临床一般所指的体位是根据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要而采取的能保持的身体姿势和位置。
在康复治疗中,根据病人不同疾病和功能障碍的特点,采用不同体位,以利功能的恢复。
康复护理中常用的体位摆放技术有:骨科疾病术后功能位、抗痉挛体位的摆放。
2、目的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保持躯干和肢体功能状态;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适应症与禁忌证1、适应症。
因发育障碍、疾病或创伤而导致躯体功能障碍病人、躯体残疾病人及长期卧床病人,骨科疾病术后功能位,烧伤后抗挛缩体位。
2、禁忌症。
严重痴呆不能配合病人。
,;疾病危重期血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人。
操作要点1、操作准备。
(1)用物准备:枕头多个,小枕两个。
(2)评估:评估病人病情、意识状态及配合能力;评估病人损伤部位、管路情况;评估病人需要保持的体位。
告知病人体位摆放的目的和方法,并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2、脊髓损伤(四肢瘫)病人抗痉挛体位摆放(1)仰卧位。
头部垫枕,将头两侧固定;肩胛下垫枕,伍肩上抬前挺、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微曲;髋、膝、踝下垫枕,足保持中立位。
(2)侧卧位。
头部垫枕,上侧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将下侧的肩关节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隋前伸,前臂旋后,肢体下均垫长杜,背乍用长枕靠住,以保持侧卧位。
3、偏瘫病人抗痉挛体位摆放。
(1)仰卧位。
头部垫薄枕,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上臂旋后,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展位,整个上肢平放干枕上;患侧髋下、臀部、大腿外侧放垫枕,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稍垫起,保持伸展微屈。
(2)健侧卧位。
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患侧上肢伸展位置于枕上,使患侧肩胛骨向前向外伸,前臂旋前,手指伸展,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患侧踝天节不能内翻悬在枨头边缘,防止足内翻下垂。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进展陈佩顺;丘卫红【摘要】肩关节半脱位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多于卒中后3月内发生.肩关节半脱位可引起肩痛等并发症,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就近几年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年(卷),期】2018(013)001【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康复;综述【作者】陈佩顺;丘卫红【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51140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5106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4931 肩关节半脱位的定义及症状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GHS)是指肩关节中的肱骨头部分地向下脱离肩胛骨的关节盂。
完全性偏瘫患者中发生率高达60%~80%[1]。
临床表现为肩胛带下降、肱骨头脱离正常位置、肩峰下可触及凹陷、肩胛骨下角位置较健侧低,患者呈翼状肩[2]。
GHS可引起肩痛等并发症。
2 GHS的发病机理正常情况下,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可确保关节盂向上倾斜,关节囊上部韧带的紧张也防止肱骨头向侧方移动和向下方脱位,即肩关节的“锁住机制”。
偏瘫后特别是软瘫期,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等肩关节周围肌肉瘫痪,肌张力下降,肩关节囊松弛,“锁住机制”受损,肩胛骨下旋,加上偏瘫上肢的重力作用、外力不正确的牵拉作用令肱骨头很容易脱离正常解剖位置,导致GHS发生[3]。
3 GHS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方法衡量GHS的程度主要是测量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目前有两种方法:①X线测量法:测量坐位X线正位片患侧肩峰外段前缘和与之平行的肱骨头切线之间的距离(acromio humeral interval,AHI),患者将面临X线照射的风险;②超声测量法:测量部位为肩峰外侧缘至肱骨大结节上缘的最短距离,记为肩峰-大结节间距(acromion-greater tuberosity distance,AGT)。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蔡成欢;冯尚武;谢镇良;易强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24)011
【摘要】@@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肱盂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肩痛、肩关节活动疼痛受限、肩手综合征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2页(P1041-1042)
【作者】蔡成欢;冯尚武;谢镇良;易强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广东江门,5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47例临床观察 [J], 蒋金鹏;王凯;车媛
2.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并肩痛的疗效分析 [J], 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邓英太;胡昔权;万桂芳
3.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 [J], 李爱东;刘洪涛;黄宗青;邓英太;万桂芳
4.综合康复治疗对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观察 [J], 张泽;王毅蓉;李建岗;彭艳丽
5.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J], 杨雅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潍坊市中医院康复科陈燕龙肩关节半脱位(G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脑卒中的早期尤其是整个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开始与坐或站立时,常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发生。
发病率在患侧上肢弛缓性麻痹时为60%~80%.临床表现主要是肩关节活动受限,特别是上举时可有疼痛。
因此多数出现在卒中发病后3个月之内,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应及时做好预防及康复。
肩并节半脱位的诊断视诊可见肩胛带下降,肩胛骨下角较健侧低,可呈翼状肩胛;肩关节向下倾斜;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摸到凹陷。
严格诊断需拍X线片确定,患者肩正位片,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间隙>14 mm;两侧肩正位片相比,患侧上述间隙比健侧>10 mm或以上。
评价肩关节半脱位评价采用指诊检查法。
检查者以右手食指对患者的患侧肩关节进行触诊:脱位间距离小于1/2横指为1度;大于1/2横指而小于1横指为2度;大于1横指为3 度;正常为0度。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原因肌力及肌张力1中风初期,由于偏瘫上肢肌肉缺乏张力或各组织肌肉张力不协调,常使肩关节出现半脱位,加上不恰当的处理,导致严重肩痛,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甚至整个康复计划。
2肩关节半脱位主要原因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和肩关节囊本身的松弛、破坏及长期牵拉造成的,最容易使肩关节半脱位的是那些肌纤维呈水平方向的肌肉,如冈上肌、三角肌后部肌纤维和冈下肌等3创伤:中风后,各肌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张力,令肩胛骨协调活动丧失。
此情况下,不恰当的扶抱方法或翻身运动,将偏瘫上肢拉扯,使肩关节创伤,导致半脱位。
4不正确摆放姿势:不恰当的摆放。
例如把偏瘫上肢悬垂,可引起半脱位.治疗1正确体位摆放正确体位能有效防止患者肩关节损伤,患者坐位时上肢要置于膝上或桌上并可在轮椅上置一桌板或枕头,防止患者的手悬垂。
卧位时患者肩关节后垫一枕头;另起坐时,采用Bobath握手姿势将上肢前伸放桌上,减少重力牵引肩部。
3 刺激肩周肌群的活动平衡肩周肌群肌张力,尤其是增加冈上肌、三角肌、和冈下肌的肌力及肌张力。
肩关节半脱位知识

肩关节半脱位知识(一)定义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
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
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
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二)发病机制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三)预防软瘫期维持肩关节于正常位置的唯一组织是关节囊级韧带,在上肢重力的持续牵拉下,尤其是外力的牵拉下易拉长、松弛,甚至破坏,而出现肩关节半脱位,一旦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多难以恢复,故早期加以保护、进行预防是必要的。
多主张实用安置在轮椅上的支撑台或采取良好的放置姿势。
对各种吊带的使用争议较大,不仅吊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其还可能有许多不利影响。
(四)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时,患侧肩胛骨下垫枕,使其处于前伸位,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和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患侧肩前伸,前屈,伸肘,前臂旋后;健侧卧位时,患侧肩和上肢充分前伸,肘关节伸展。
坐位时,在患肢前方放置一平桌,将患肢托起,避免自然下垂。
降低神经系统张力坐位,可以逐渐增加颈侧屈的程度,使引起肩胛带过度上提的神经结构恢复其伸展性。
治疗师在用一只手帮助患者反复侧屈颈部的同时,必须用另一只手臂防止同时发生任何代偿运动。
刺激肩周围稳定肌的活动和张力1、患侧负重:患者取坐位,头转向患侧,健手协助控制使患侧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患手放在坐位臀部水平略外侧,让躯体向患侧倾斜。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

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是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干预,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作业治疗作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的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作业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康复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概述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是指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处于自然下垂时,肩关节盂与肱骨头之间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肱骨头明显向外侧移位,导致关节盂空虚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失衡脑卒中患者常伴有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和伸肌松弛,尤其是三角肌前部、冈上肌和冈下肌等,使得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松弛,失去对肱骨头的稳定作用。
(二)肩胛骨位置异常脑卒中后患者常因患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张力异常等导致肩胛骨的位置发生改变,如肩胛骨上提、后缩、前倾等,进而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运动。
(三)关节窝浅肩关节窝相对较浅,肱骨头较大,关节稳定性较差,容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会影响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使患者难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梳头、进食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治疗中的重要性作业治疗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中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改善关节活动度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如关节活动训练、被动运动、助力运动等,可以逐渐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减少关节挛缩和僵硬的发生,为上肢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奠定基础。
(二)增强肌肉力量作业治疗中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项目,如握力训练、上肢推拉力训练等,提高患侧上肢的肌肉力量,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半脱位的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简称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
有下列特征者称之为肩关节半脱位
1.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严重时在肩峰与上肢肱骨之间可出现凹陷,轻者可用触诊方法触及凹陷。
2肩胛骨下角的位置比健侧低。
3病侧呈翼状肩。
一.病因肩关节偏瘫患者上肢悬垂与体侧时,1.肩关节半脱位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锁定机制受到破坏,以及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后部肌肉的支持作用丧失。
瘫痪的肢体重量破坏及长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驰、2.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期牵拉阻碍了肱骨的附属运动。
.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4.颈区肌张力的增高,上提肩胛骨和锁骨,而软瘫的躯干肌不能对抗肩胛带的上提。
二.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发现。
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活动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三.肩关节半脱位的预防
当病人上肢处于弛缓性瘫痪时,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是早期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措施。
1.在卧位时,应采取患侧卧位,使患侧上肢能负荷体重。
在平卧时应在肩后部垫枕头,使肩关节向前突出。
2.在坐位时,如病人上肢肌张力低,可因本身肢体重力牵拉使肱骨头脱出。
为此应把病人的患侧上肢的前臂放置在胸前的平板上,平板可起到托起患侧上肢的作用,同时嘱托病人每天用Bobath握手上举过头,保持几分钟。
3.在立位时,应用健侧手把患侧上肢托起,或者用三角巾吊带支持患侧上肢,起到固定作用。
当病侧上肢,特别是肩部周围肌张力很低的情况下,用三角巾可起到辅助预防的作用,减少脱位程度,比不用好,因为一旦形成脱位,要复位时很困难的。
但是当病侧上肢肩部周围肌张力增高时,出现屈肌共同运动模式时,不宜再用三角巾吊带固定,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不良影响:使用肩吊带的不利影响:
)导致疾病失认或偏瘫上肢从全身运动中功能性分离;1(.
(2)加重和促进偏瘫上肢的屈肌痉挛模式;
(3)在翻身、从椅子上站起或需要双手拿东西时,妨碍用偏瘫上肢保持姿势及支撑;
(4)妨碍上肢的代偿性摆动及步态训练对患侧的引导;剥夺患者外部辨别觉和本体感觉的输入,引起感觉过敏;
(5)因制动,影响筋脉及淋巴回流。
4.三角巾式吊带及轮椅上安装的上肢槽的应用条件如下:
(1)BrunnstromⅠ级:无论有无半脱位,均使用三角巾。
(2)BrunnstromⅡ~Ⅲ级: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张力充分,考虑半脱位不会进行性加重时,担心使用三角巾使挛缩加重时可不使用。
否则如有半脱位均使用三角巾。
(3)BrunnstromⅣ~Ⅵ级:一般不使用三角巾。
不过有下列情况时也可使用:
已有明显的半脱位,担心半脱位加重或产生继发性损伤时;如不用三角巾,步行时出现疼痛;如不用三角巾,步行时难以保持平衡。
四.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1. 通过纠正肩胛骨的位置,进而纠正关节盂的位置,以恢复肩部的自然锁定机制。
手法纠正肩胛骨的位置,使肩胛骨充分前屈、上抬、外展并向上旋转。
2. 刺激肩关节周围起稳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动或增加其张力。
治疗师站在患者前方,向前抬起患者的患侧上肢,然后用手掌沿患侧上肢的方向快速地反复地向患者手掌加压,并要求患者保持掌心向前,不使肩后缩,这项活动可刺激肩关节后方肌肉的活动和张力。
治疗师用手在冈上肌、三角肌和肱三头肌上用力按摩由近及远地快速进行。
用冰快速地按摩有关肌肉,可刺激肌肉的活动。
3. 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情况下,维持全关节活动度的无痛性的被动活动范围。
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牵拉损伤患侧上肢而引肩痛和半脱位。
被动活动.
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肩关节,每日1-2次即可,不宜过多进行。
4.保护肩关节。
5.功能性电刺激、地周波、电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