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蜡烛;3. 火柴;4. 直尺;5.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2. 提问:你们对平面镜成像有什么了解?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3.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际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三、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及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二、教学准备教具:1. 平面镜。

2. 蜡烛。

3. 直尺。

4. 光屏。

5. 粉笔。

学具:1. 学生用书。

2. 笔记本。

3. 实验报告册。

教学环境:实验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如何成像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环节二:知识讲解2. 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环节三:实验探究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数据分析2.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

环节二:知识拓展1. 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平面镜成像的大小?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望远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成果展示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环节五: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024年初中物理《平面镜》的教案设计

2024年初中物理《平面镜》的教案设计

2024年初中物理《平面镜》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能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乐于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三面相框形状的平面镜、白纸、铅笔、蜡烛、火柴、方座垫片(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教师把三面相框形状的平面镜竖直放置,相框后面用白纸承接蜡烛所成像。

教师点燃一支蜡烛,在蜡烛的一侧点燃火柴,并移动点燃的火柴到平面镜前适当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后发现: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像与实物左右相反且左右相反。

教师把承接到的像用铅笔连接起来,得到物体AB,像AB′。

教师提问: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猜想像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后,提出实验方案计划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经验,因此直接进入主题,可以节约时间,完成探究任务。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进行新课1.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师提问:你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我们需要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代替物体AB和像AB′进行比较。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块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用白纸承接像来验证像是否是实像还是虚像。

教师提问:在选择器材时为什么要强调是薄玻璃板而不是普通镜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出实验器材:三面相框形状的平面镜、白纸、铅笔、火柴、方座垫片、刻度尺。

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学生讨论后回答并演示实验步骤。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边实验边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平面镜成像》

九年级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课题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能力目标1据平面镜成像规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2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情感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会从观察中分析归纳,找到一般规律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突破重难点措施教师给予正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像,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正确的导出结论教学用具蜡烛、玻璃、直尺、白纸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指导大胆仔细的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对比的思考方式对实验现象加以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复习:1、什么叫反射?2、反射定律?3、如何画光路图?教学设计三、导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新授: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2.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④像是虚像4.应用知识教学设计[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 m.二、平面镜成像原理〔理解〕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为什么?)〔学生讨论: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物体发出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是发生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的视不会发生转弯,于是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发现”光是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发出的,这个交点就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初中物理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物理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教案小荣荣荣“比热容”教学目标a.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b. 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c. 会查物质的比热表d. 能用学的比热学问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改变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改变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支配演示试验,引导学生观看、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终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商量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试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方法,做好演示试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看和思索至关重要.试验前明的确验要讨论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试验前要非常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试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特别重要的.当学生观看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终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依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稳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课题比热容教学重点把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难点把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教学方法讲授、试验教具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学问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试验(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试验二、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三、比热表四、水的应用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五、小节六、作业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演示试验现象引导学生观看思索通过试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缘由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观看试验思索试验所说明的问题思索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回答下列问题,复习稳固学问“比热容”探究活动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原理?。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现象。

2. 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

3. 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难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

2. 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

5. 应用:讨论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穿衣等。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光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光学实验室,亲身体验光学实验。

3. 开展光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

2. 实验器材:准备平面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

3. 网络资源:提供光学相关的网站和视频,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

2. 作业反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

3. 实验反馈: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改进建议。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实验交流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魔术』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变魔术.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4.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穿衣镜中的反射,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2. 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即光的反射。

3. 演示实验: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应用实例: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哈哈镜、化妆镜等,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6. 巩固知识: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探讨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原理及其应用。

2. 研究光学仪器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八、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蜡烛、直尺、光屏等。

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实验专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2、理解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法,并能动手操作。

3、根据对实验的理解,能对实验进行改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理解知识点,并能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掌握创新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的拓展创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难点:
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完善,注意把握细节,处理突发问题。

准备器材
自制小灯泡两只,平板玻璃,单反玻璃,电源,插座,固定架,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我诊断】下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关于这个实验:
(1)选择蜡烛A和A'的要求是____;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应选择___ 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为便于观察,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______造成的;
(4)如果在像A'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A'(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像;
(5)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

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回顾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实验操作过程。


(二)例题讲解
下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关于这个实验:
(1)选择蜡烛A和A'要求是______;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运用知识点解题: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引出改善意见:用LED灯泡取代蜡烛,优点有:1,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2,发光较稳定。

3,找像的位置更有说服力。


(2)应选________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填“平面镜”或“平板玻璃”);为便于观察,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实验对平板玻璃和环境的要求较高,针对此问题,可改用单反玻璃,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4)将手放在像A‘的位置,手指会被烧痛吗?______ 。

如果在像A'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A'(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像;(运用平面镜成虚像规律解题)
(5)图乙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

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丙中的______(填序号)。

(平面镜所成的像上下正立,左右相反)
(三)拓展延伸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下列字母形状的光
源,最好的是______
(F形状LED彩色光源最好)
2.小明在寻找灯泡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灯泡____(选填“A”或“B”)这侧
3.实验过程中,小明无论怎样移动灯泡B,都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为什么?
(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改进措施。


4.做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后,小明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
(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皆物理,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归纳和创新
学生在平时试验中,存在哪些问题?你是怎样解决和完善的?不能解决的,请同学和老师帮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