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认知模式及行为治疗
认知失调与情绪障碍原因与治疗

认知失调与情绪障碍原因与治疗认知失调和情绪障碍是心理学中常见的问题,对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认知失调和情绪障碍的原因,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认知失调的原因认知失调是指个体的思维方式与现实世界的经验、事实以及自身的价值观相冲突,导致情绪和行为的不适应。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认知失调的原因:1. 负面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过于苛求,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消极评价,导致对事物的不合理、消极解读。
2. 过度一般化:个体倾向于将某个经验的部分特征泛化到其他相似情境中,导致对其他情境的过度解读。
3. 心理过滤:个体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负面信息上,而忽略或忘记正面信息,产生认知偏差。
4. 预测性思维:个体过度解读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增强了对负面结果的担忧和恐惧。
二、情绪障碍的原因情绪障碍是指情绪的异常波动和困扰,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情绪障碍的原因:1. 遗传因素:家族中存在情绪障碍的人,个体患上情绪障碍的风险也会增加。
2. 生物学因素: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调节。
3. 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冲突、工作学习的压力等外部环境因素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4. 思维方式:认知失调中的一些原因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如负面自我评价、过度一般化等。
三、认知治疗认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治疗方法:1. 意识到认知偏差:个体需要意识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如过度一般化、心理过滤等,并尝试改变这些认知偏差。
2. 反思与重构:个体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减少对负面信息的过度重视,重构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
3. 自我观察与记录:个体可以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观察和了解自己的认知模式。
四、情绪治疗除了认知治疗之外,情绪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心理学对于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对于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心理过程的学科,对于解决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行为问题包括各种不良的、有害的行为模式,例如暴力行为、成瘾行为等。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在解决行为问题上的方法和途径。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问题行为。
此方法的核心理念是行为由认知引导,当个体的认知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不良的行为表现。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个体可以学会更加理性和适应性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例如,某个人因为自卑而采取自我否定、回避与社交等不良行为。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治疗师会帮助他重新评估自身价值,调整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并引导他逐渐增加与他人的接触。
通过此过程,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缓解行为问题。
二、行为分析行为分析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它将焦点放在行为本身,通过解剖行为背后的因素来解决问题。
行为分析的核心理念是人的行为是受到先前的刺激和反馈的影响,当个体遇到某种刺激时,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行为分析师会详细观察和记录个体的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触发因素和维持因素。
基于这些观察,他们可以设计相应的干预措施来调整行为。
例如,对于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行为分析师可能会发现,这种行为常常是由外界刺激导致,并且得到了他人的回应和关注。
行为分析师可以提供替代性的行为方式,或者改变他人对该行为的反应,从而逐步减少或消除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调节技巧行为问题常常伴随着情绪问题。
心理学通过提供一系列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个体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个人可能经常因为焦虑而表现出冲动行为。
在情绪调节技巧中,他可以学会深呼吸、放松肌肉或者使用积极的自我对话来缓解焦虑情绪,并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
四、社会支持和社交练习行为问题往往与个体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支持有关。
心理学可以通过社交技巧的训练和社会支持的提供,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解决行为问题。
了解十大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了解十大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它们对个人的心理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幸运的是,有许多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障碍。
本文将介绍十大常见心理障碍以及相应的认知行为疗法。
1.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是帮助患者认识消极思维,并通过更积极的思考方式来改变负面情绪。
此外,建立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和维持社交关系也是重要的疗法步骤。
2. 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揭示和改变焦虑源,并教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冥想等。
3. 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强迫行为的无效性,并提供情绪调节方法来减少从不可避免的强迫行为中产生的焦虑。
4. 创伤后压力障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重新处理创伤的记忆,帮助患者恢复对世界的信任,并通过情绪调节技术,如正念,来减轻焦虑和恐惧。
5. 社交恐惧症: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挑战患者关于他人评价的错误信念,并提供有效的社交技巧,以增强自信并减轻社交焦虑。
6. 妄想症: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妄想思维,并通过提供合理推理工具和现实性评估来改变错误的信念。
7. 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模式和发展健康的适应性策略。
8. 约束症:认知行为疗法教导患者从食物约束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并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9. 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他们情绪波动的触发因素,并教导他们运用情绪调节技巧和应对策略。
10. 抑郁症相关的进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消极的自我评价,并通过提供积极的认知模式来改变对食物和体重的认知。
总结而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它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技巧和策略来改变和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寻求心理帮助时,我们应该重视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并结合专业医生的指导,制定个人化的治疗计划。
心理治疗的不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心理治疗的不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的不同方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疗法,旨在通过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在心理治疗的广泛实践中,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被认为是两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种方法及其相关特点。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核心的心理疗法。
该方法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主要来自于其对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因此,通过帮助个体认知和调整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及改变有害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旨在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消极、扭曲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和不理想的行为反应。
例如,当个体面临失败或困难时,他们可能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过度悲观的态度。
通过认知重构,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这些消极思维,并引导他们寻找更加合理和积极的认知方式。
1.2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设计和实施特定的行为实验,个体可以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和调整。
例如,一个抑郁症患者可能认为自己对所有人都无用,并会避免与他人互动。
治疗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积极的交流活动,并反馈交流所带来的积极体验,从而帮助个体更新其对自己的认知,减少对社交的恐惧和回避行为。
二、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专注于家庭系统和关系的心理疗法。
该方法认为,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中的交互和关系问题的反映。
因此,通过改变家庭系统中的互动模式和沟通方式,家庭治疗旨在实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
2.1 系统观点家庭治疗中的系统观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治疗师通过观察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冲突模式和沟通方式等,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之间的情感和需求,并协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心理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而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被广泛应用。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普遍认可且被广泛研究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效果评估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关注个体思维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源自于其错误的认知和负面的行为模式。
通过改变这些错误的认知和负面的行为,可以达到减轻症状、解决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注重个体的自我观察和反思,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思考方式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促进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该疗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定义和目标设定:治疗初期,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明确问题和设定治疗目标,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2. 个体认知模式分析: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探索个体的认知模式,包括对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认知偏差的辨识。
3. 负面认知的调整: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发现和纠正个体的负面思维模式,例如过度一般化、过滤和疑问思维等。
4. 实践新的认知和行为: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实践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反复练习和反馈,逐步加强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上,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下面以焦虑障碍为例,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过程。
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往往伴随着过度担心、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焦虑中的错误认知和不适应的行为,以减轻焦虑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初期,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明确焦虑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设定治疗目标。
随后,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分析个体的焦虑认知模式,如过度担心、过滤正面信息等。
通过认知调整的训练,治疗师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焦虑认知模式,例如辨认思维中的过度担心、不合理推理等。
常用不合理认知调适方法简介

常用不合理认知调适方法简介(2011-07-24 11:03:19)转载▼标签:杂谈常用不合理认知调适方法简介贝克(A.T.Beck)说过:“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艾利斯(Ellis)认为,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这些话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认真品味啊。
现介绍如下几种不合理认知调适的常用方法。
我认为,尽管一些方法是用于心理障碍治疗的,但对一般问题的调适也是非常有作用的。
1 表栏法即伯恩斯表栏法。
基本理论是,认知曲解是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
调适的目标就是纠正认知曲解,以辩论的方式来提高认知,具体方法是在纸上列出表格:表栏法表格模式事件情况自然反应(自我批评)认知曲解类型理性反应(自我辩护)简述引发不快事件情况写出伴随情绪出现的反应辨别每个反应的类型针对自然反应写下理智的想法、合理的辩驳例:叫我搞卫生,心里不爽我不主动,是自私的,无能的:别人恨我,朋友会小看我。
绝对化想法;草率下结论;有许多事我都主动做啊;也愿帮助人的;我做事是真诚的,朋友是理解的注意按表格第二行的要求填写。
应特别重视第二列、第四列的内容。
在填写和默读中就会有新感受,新理解。
2 合理情绪疗法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也糅合了行为疗法的某些技术。
其目标是消除消极情绪,纠正不合理认知。
疗法的关键技术就是与不合理的信念或认知进行辩论,主要是围绕以下问题反复自我辩论:1)我要与哪个不合理的信念或认知辩论并放弃它?2)这个信念(认知)是否正确?3)有什么证据使我得出这样的信念是错误的的结论呢?4)如我没能做到自己认为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可能产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5)如没能做到自己认为必须做到的事,最好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反复辩论,使当事者真正意思到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或认知,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理性的东西。
3 贝克的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方法的总称。
不合理认知模式及行为治疗

绝对化要求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如果提出的要求带有绝对化性质,往往会让自己陷人不利的境地,也可能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想法通常与“应该”、“必须”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这样,不这样我就无脸活在这世上”、“他如果是朋友今天有天大的理由也应该到场”等等。这是一种走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三个方面:
概括能力是人脑的高级能力,而过分概括化是指不合理的轻率的概括,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如:看到一本书的封面,就作出这本书好坏的判断;以貌取人;一遇到挫折,便说自己“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谁都不喜欢我”、“前途渺茫”、“一切都完了”等等;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人很坏”;别人有一点与他意见不一就认为“他跟我不是一类人,不能作朋友”等等。 对过分概括化信念,韦斯勒的忠告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即,对事不对人,只评价某件事、某种具体行为而不对整个人作概括化的评价。每个人即使是伟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对不合理认知的十一条建议
合理情绪疗法之父,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总结十一条建议: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艾利斯不反对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而且认为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把这当作是绝对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曲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艾里斯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合理认知可分为七种,现在只讲其中三种
不合理认知
1
绝对要求
2
以偏概全
3
灾难化
不合理认知之
情景再现:
几个月的欧洲非洲南美洲之游,你们在天堂中流连徜徉
不亦乐乎,直到某一天清晨梦醒时分,你蓦地发现,不但你的 银行储蓄已经所剩无几,而且你的白马王子也开始和你顶撞。 你冲他气壮山河地狮吼到:“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你 必须爱我、必须照顾我的情绪、必须……”
不合理认知之
(三) “事情必须”、“事情应该”。如认为“学校或家庭环境必须符 合我的要求”、“那件事应该是明天做的”、“已经计划好的事情是无 法改变的”等等。有些事情不是由我们某一个人所决定的,尤其是在集 体的大环境中,要通过调整自我去积极适应。当然,许多事情也都可能 存在回旋余地,不能看得太绝对。
(二)对他人的片面认识与评价。例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 时就愤怒地认为其“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一味地指责等。
不合理认知之灾难化
情景再现:
你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末日——现在你失去了情人,老公也不 会要你了,原来点头哈腰满脸堆笑的宾馆服务员把你横眉冷对地轰了出门,自 己家再也回不去了,而且你还不得不将手上价值连城的钻石戒指变卖掉来偿还 信用卡上的赤字……然后,你就已经一无所有了,你将无家可归、被人唾弃、 流落街头,然后在贫病交加中孤独而凄凉地抽搐着死去……
认知
•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 息的加工过程。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
意义性、选择性。还有个人强烈感应。
• 认知或认识(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 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 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 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 因此麻醉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系统学 (Systemics)以及计算机科学在分析认知时,其分析的
几种不合理认知模式详解
职规第三组
什么是认知?
•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 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 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 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不合理认知之以偏概全
情景再现:
他终于受不了你日益膨胀的脾气了,于是有一天留下一封告别信人间蒸发, 把你、一张严重透支的信用卡和一大叠催款的帐单留在身后。你咬牙切齿地骂 到:“这个杀千刀的,从一开始就是在骗我,从来没有爱过我、从来没有给过 我一点真心!而我呢,和他在一起,全是痛苦,没有幸福!……”
——这是不合理认知模式之“以偏概全”;
聚焦点以及脉络是不同的。
认知
• 概述: • (一)认知过程 • ( 二)认知风格 • (三)认知策略 • (四) 元认知
不合理认知
• 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 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 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 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
•这是一种走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
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 “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三个方面:
不合理认知之
(一):“我必须”、“我应该”。如“我必须每件事都成功”、“我 必须使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必须是最优秀的”、“我绝对不能输”等 等。这些都是人们对自己提出的难以实现的目标,是过于追求完美和苛求 自己的表现。因为人们不可能事事成功、时时如愿,人们也不会总是一帆 风顺或成为最优秀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所以持有这种不合理 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理 性的认知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过于重视他人的评 价,一切都保持一个适当的度。
不合理认知之以偏概全
概括能力是人脑的高级能力,而过分概括化是指不合理的轻率的概 括,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如:看到一本书的封面,就作出这本书 好坏的判断;以貌取人;一遇到挫折,便说自己“没用”、“什么事都 做不好”、“谁都不喜欢我”、“前途渺茫”、“一切都完了”等等; 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人很坏”;别人有一点与他意见不一就认为 “他跟我不是一类人,不能作朋友”等等。
求”;
——不合理认知模式之“绝对化要
不合理认知之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
念。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如果提出的要求带有绝对化性质,往往会 让自己陷人不利的境地,也可能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想法通常与 “应该”、“必须”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这样,不这样我就 无脸活在这世上”、“他如果是朋友今天有天大的理由也应该到场”等等。
对过分概括化信念,韦斯勒的忠告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 去评价一个人。”即,对事不对人,只评价某件事、某种具体行为而不 对整个人作概括化的评价。每个人即使是伟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这
不合理认知之以偏概全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一)个体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和评价。有的人往往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
某几件事的后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断定自身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负或 自卑等消极心理,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如偶遭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什么 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货”;稍有成就,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最聪明、 最能干”;某个人对自己不友好或者几次与人打交道受挫,就觉得自己“人缘 最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乃至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