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三角形公式

人教版高中三角形公式
人教版高中三角形公式

高中三角公式汇总 商数关系:α

ααcos sin tan =。 平方关系:1cos sin 22=+αα, 和角公式和差角公式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β

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β

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二倍角公式

αααcos sin 22sin =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α

αα2tan 1tan 22tan -= αα2cos 22cos 1=+ αα2sin 22cos 1=- 2)cos (sin 2sin 1ααα+=+ 2)cos (sin 2sin 1ααα-=-

ααα2tan 1tan 22sin +=,α

αα22tan 1tan 12cos +-=,ααα2tan 1tan 22tan -=。 辅助角公式

)sin(cos sin 22?++=+x b a x b x a ()

其中: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与点),(b a 所在的象限相同,

22sin b a b

+=?,22cos b a a +=?,a

b =?tan 。 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A bc c b a cos 2222?-+=

B ac c a b cos 2222?-+=

C ab b a c cos 2222?-+=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高底??=?21ABC S B ca A bc C ab S ABC sin 21sin 21sin 21===?(两边一夹角) R

abc S ABC 4=?(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r c b a S ABC ?++=

?2(r 为ABC ?内切圆半径)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览表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公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s=aT2 {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及公式大全

必修1数学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 1、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 无序性。 2、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 4§ 1A 2、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 1B A . 2B A . 3§ 1x ,在 的一个函数,2§ 1§ 1、注意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 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 § 1、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 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 2、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

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 1、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n n ,1. 2、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 当n 为偶数时,a a n n =. 3、我们规定: ⑴m n a = ⑵4⑴a a s r ⑵⑶§ 1§ 1、a x 2、a a log 3、log a 4、当a ⑴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⑵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 ??; ⑶M n M a n a log log =. 5、换底公式:a b b c c a log log log = ()0,1,0,1,0>≠>≠>b c c a a .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之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 (1)t s v =_ ;m F t v v a t =-=0;;21;8.9;20 2 0at t v S s m g at v v t +==+= 2 0t v v v += ; 22)(S aT n m S S aT n m -=-?=?;20 2 t t v v v +=;22 22t o s v v v +=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①前1s ,前2s ,前3s …内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 ,第2s ,第3s …内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 ,前2m ,前3m …内时间之比为1∶2∶3… ④第1m ,第2m ,第3m …内时间之比为1∶ ( )12-∶() 23-… 胡克定律:F=kx 滑动摩擦力n F f μ= 1<μ无单位 (2)圆周运动: 角速度:t ? ω= 单位(rad /s ,rad /min ) 线速度:v = r t s ω= 匀速圆周运动:v m T r m r v m r F ωπω====2222 4m 向 向心加速度 :r T v r v r a 22 22 4πωω==== ()() 频率周期f T 1 2= = ω π ;()()t N n 圈数转速=;n πω2=;Ln nr v ==π2 万有引力:2 2 1121067.6;kg m N G r Mm G F ??==- 开普勒第三定律: ()常数K a T a T == 3 2 223 1 21 a (长半轴) k R T 32 =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7.9km /s ≤v <11.2km /s 飞船绕地球飞行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 /s ≤v <16.7km /s 飞船摆脱地球引力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最新版)

新课标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1

高中物理公式完整版

如果你理科不好,不要只归结于公式没记住,方程式没记住。高中一年一学科错题要是没有一两本,怎么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话。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 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方法大全

解三角形的方法 1.解三角形: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它们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 其他元素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以下若无特殊说明,均设ABC ?的三个内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则有以下关系成立: (1)边的关系:c b a >+,b c a >+,a c b >+(或满足:两条较短的边长之和大于较长边) (2)角的关系:π=++C B A ,π<A , C B A sin )sin(=+,C B A cos )cos(-=+,2 cos 2sin C B A =+ (3)边角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的变形 板块一:正弦定理及其应用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其中R 为AB C ?的外接圆半径 2.正弦定理适用于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和一边,先求第三个角,再根据正弦定理求出另外两边;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与其中一边所对的角,先求另一边所对的角(注意此角有两解、一解、无解

总结: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这类三角形时,要注意有两解、一解和无解的可能 如图,在ABC ?中,已知a 、b 、A (1)若A 为钝角或直角,则当b a >时,ABC ?有唯一解;否则无解。 (2)若A 为锐角,则当A b a sin <时,三角形无解; 当A b a sin =时,三角形有唯一解; 当b a A b <

高考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200条(一)【天利】

高考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200条(一) 湖北省黄石二中 杨志明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 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f x N M N >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 m i n ( ),() f x f p f q = ,若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最值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最值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三角形中的最值(或范围)问题 解三角形问题,可以较好地考察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恒等变换,边角转化,正弦余弦定理等知识点,是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和不等式的知识的交汇点,在高考中容易出综合题,其中,三角形中的最值问题又是一个重点。其实,这一部分的最值问题解决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建立目标函数后,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解决,二是也可以利用重要不等式来解决。 类型一:建立目标函数后,利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解决 例1.在△ABC 中, ,,a b c 分别是内角,,A B C 的对边,且2asinA =(2b+c )sinB+(2c+b )sinC. (1) 求角A 的大小;(2)求sin sin B C +的最大值. 变式1:已知向量(,)m a c b =+,(,)n a c b a =--,且0m n ?=,其中,,A B C 是△ABC 的内角,,,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 (1) 求角C 的大小;(2)求sin sin A B +的最大值. 解:由m n ?=()a c +()()0a c b b a -+-=,得a 2+b 2—c 2=ab=2abcosC 所以cosC=21 ,从而C=60 故sin sin sin sin(120)O A B A A +=+-=3sin(60 +A) 所以当A=30 时,sin sin A B +的最大值是3 变式2.已知半径为R 的圆O 的内接⊿ABC 中,若有2R (sin 2A —sin 2C )=(2a —b )sinB 成立,试求⊿ABC 的面积S 的最大值。 解:根据题意得: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人教版高中数学公式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公式整理 1. ,. 2.. 3. 4.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6.解连不等式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7.方程在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等价于或。 8.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则; ,,. (2)当a<0时,若,则, 若,则,. 9.一元二次方程=0的实根分布 1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2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或; 3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 10.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形如 ,,不同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 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2)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 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3)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 的有解充要条件是 。 (4)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 对于参数及函数.若恒成立,则;若恒成立,则;若有解,则 ;若 有解,则 ;若 有解,则 . 若函数无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可以仿此推出相应结论 11.真值表 12.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 或且 ,成立 且或 13.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右图): 14.充要条件记表示条件,表示结论 1充分条件:若,则是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若,则是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若,且,则是充要条件. 注:如果甲是乙的充分条件,则乙是甲的必要条件;反之亦然. 15.函数的单调性的等价关系 (1)设那么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2)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则为增函数;如果,则为减函数.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之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 (1)t s v =_ ;m F t v v a t =-= 0;;21;8.9;202 0at t v S s m g at v v t +==+= 2 0t v v v += ; 22)(S aT n m S S aT n m -=-?=?;202 t t v v v +=;22 22t o s v v v +=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①前1s ,前2s ,前3s …内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 ,第2s ,第3s …内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 ,前2m ,前3m …内时间之比为1∶2∶3… ④第1m ,第2m ,第3m …内时间之比为1∶ ( ) 12-∶ ( ) 23-… 胡克定律:F=kx 滑动摩擦力n F f μ= 1<μ无单位 (2)圆周运动: 角速度:t ? ω= 单位(rad /s ,rad /min ) 线速度:v = r t s ω= 匀速圆周运动:v m T r m r v m r F ωπω====2222 4m 向 向心加速度 :r T v r v r a 22 22 4πωω==== ()()频率周期f T 12= = ω π ;()()t N n 圈数转速=;n πω2=;Ln nr v ==π2 万有引力:22 1121067.6;kg m N G r Mm G F ??==- 开普勒第三定律: ()常数K a T a T == 3 2 223 1 21 a (长半轴) k R T 32 =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7.9km /s ≤v <11.2km /s 飞船绕地球飞行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11.2km /s ≤v <16.7km /s 飞船摆脱地球引力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 /s ≤v 飞船摆脱太阳引力 ⑶功:αcos Fs W = 功率:Fv t W P == 动能:20222 121;2 1mv mv E mv E t k k -= ?= 重力势能:mgh E p = 两定理:动能定理 1k 2k k F E E Scos F E -=??=θ合合W 动量定理 1212mv mv P P Ft P I -=-=??= 三守恒:机械能守恒:() p k p k p k E E E E E E ?-=?+=+2211仅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能量守恒:( ) () 热相对Q 2 1=?=S f E E 动量守恒:' +' =+22112211v m v m v m v m 合外力为零或约为零,或者某个方向合外力为零时适用 一动一静弹性碰撞模型:' +'=211mv Mv Mv ① 2221 212 1 2121v m v M Mv '+'=② 1 21 12v m M M v v m M m M v +='+-=' 电学: 元电荷:C e 19 10 6.1-?= 三种起电方式:①摩擦起电 ②感应起电 ③接触起电 库仑定律:2 r Qq k F = 电场强度:定义式q F E = (任何时候都适用) 决定式:2r Q k E =(真空中点电荷适用) 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同 电势差:B A AB AB q W U ??-==

最新专题24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解析版)

专题24 解三角形中的最值、范围问题 解三角形问题是高考高频考点,命题大多放在解答题的第一题,主要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知识解题,解题时要灵活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边转角”“角转边”,另外要注意22,,a c ac a c ++三者的关系. 高考中经常将三角变换与解三角形知识综合起来命题,如果式子中含有角的余弦或边的二次式,要考虑用余弦定理;如果遇到的式子中含有角的正弦或边的一次式时,则考虑用正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以上特征都不明显时,则要考虑两个定理都有可能用到.而三角变换中主要是“变角、变函数名和变运算形式”,其中的核心是“变角”,即注意角之间的结构差异,弥补这种结构差异的依据就是三角公式. 1、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的主要作用是方程和分式中的边角互化.其原则为关于边,或是角的正弦值是否具备齐次的特征.如果齐次则可直接进行边化角或是角化边,否则不可行 学/科-+网 例如:(1)2 2 2 2 2 2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C a b ab c +-=?+-= (2)cos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b C c B a B C C B A +=?+=(恒等式) (3) 22sin sin sin bc B C a A = 2、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 变式:()()2 2 21cos a b c bc A =+-+ 此公式在已知,a A 的情况下,配合均值不等式可得到b c +和bc 的 最值 4、三角形中的不等关系 (1)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判定是否构成三角形时,只需验证较小的两边之和是否比第三边大即可.由于不存在等号成立的条件,在求最值时使用较少 (2)在三角形中,边角以及角的三角函数值存在等价关系: sin sin cos cos a b A B A B A B >?>?>?< 其中由cos cos A B A B >?<利用的是余弦函数单调性,而sin sin A B A B >?>仅在一个三角形内有效. 5、解三角形中处理不等关系的几种方法 (1)转变为一个变量的函数:通过边角互化和代入消元,将多变量表达式转变为函数,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最值) (2)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得最值 【经典例题】 例1.【2018届百校联盟TOP20高三四月联考全国一卷】已知四边形 中, ,

(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力学 一、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 2≈10m/s 2,作用点在物体重心。 2,静摩擦力:0≤f 静≤≤f 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运动或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是动摩擦因数,N 是正压力。 4,弹力:F = kx (胡克定律),x 为弹簧伸长量(m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N/m )。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①两个力方向相同,F 合=F 1+F 2,方向与F 1、F 2同向 ②两个力方向相反,F 合=F 1-F 2,方向与F 1(F 1较大)同向 互成角度(0<θ<180o):θ增大→F 减少 θ减小→F 增大 θ=90o,F=2221F F +,F 的方向:tg φ= 1 2 F F 。 F 1=F 2,θ=60o,F=2F 1cos30o, F 与F 1,F 2的夹角均为30o,即φ=30o θ=120o,F=F 1=F 2,F 与F 1,F 2的夹角均为60o,即φ=60o 由以上讨论,合力既可能比任一个分力都大,也可能比任一个分力都小,它的大小依赖于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合力范围:(F 1-F 2)≤F ≤(F 1+F 2) 求 F 1、F 2两个共点力 的合力大小的公式(F1与F2夹角为θ): 二、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位移vt s =。平均速度t s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 1、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公式:22 1at t v s o + =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at v v o t +=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as v v o t 22 2=-,适合不涉及时间时的计算公式。 4、平均速度t s v v v v t o t =+= =22 ,即为中间时刻的速度。 5、中间位移处的速度大小22 2 2t o s v v v +=,并且2 2t s v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是个恒量,即 △s=s n+1 —s n =aT 2=恒量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 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值为 v 1:v 2:v 3......:v n =1:2:3......:n ②1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 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之比为 S I :S II :S III :……:S n =1:3:5……:(2n-1) 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 t 1:t 2:t 3:......:t n =)1(:......:)23(:)12(:1----n n θ cos 2212221F F F F F ++=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练习及详细答案

解三角形练习 题一:在△ABC中,若∠A=60°,∠B=45°,BC=32,则AC=(). A.43B.2 3 C. 3 D. 3 2 题二: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23,c=22,1+tan A tan B= 2c b,则C =(). A.30°B.45° C.45°或135°D.60° 题三: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若b=2a sin B,则角A的大小为________. 题四: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2b-c)cos A-a cos C=0.求角A的大小. 题五:在△ABC中,内角A,B,C依次成等差数列,AB=8,BC=5,则△ABC外接圆的面积为________. 题六: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B(tan A+tan C)=tan A tan C. 求证:a,b,c成等比数列. 题七:某港口O要将一件重要物品用小艇送到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在小艇出发时,轮船位于港

口O北偏西30°且与该港口相距20海里的A处,并正以30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沿正东方向匀速行驶.假设该小艇沿直线方向以v海里/小时的航行速度匀速行驶,经过t小时与轮船相遇. (1)若希望相遇时小艇的航行距离最小,则小艇航行速度的大小应为多少? (2)为保证小艇在30分钟内(含30分钟)能与轮船相遇,试确定小艇航行速度的最小值. 题八:如图,在△ABC中,已知B=π 3,AC=43,D为BC边上一点.若AB=AD,则△ADC的 周长的最大值为________. 题九:如图,在△ABC中,点D在BC边上,AD=33,sin∠BAD=5 13,cos∠ADC= 3 5. (1)求sin∠ABD的值; (2)求BD的长. 题十:如图,在湖面上高为10 m处测得天空中一朵云的仰角为30°,测得湖中之影的俯角为45°,则云距湖面的高度为(精确到0.1 m)(). A.2.7 m B.17.3 m C.37.3 m D.373 m 题十一:在△ABC中,若sin2A+sin2B < sin2C,则△ABC的形状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解三角形最值问题

三角形最值问题 课前强化 1.在△ABC 中,已知0 45,2,===B cm b xcm 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 A.222 <x< B.222≤<x C.2x > D.2x < 2.△ABC 中,若sinA :sinB :sinC=m :(m+1):2m,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0,+∞) B.( 2 1,+∞) C.(1,+∞) D.(2,+∞) 3.在△ABC 中,A 为锐角,lg b +lg(c 1)=lgsin A =-lg 2, 则△ABC 为(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4.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则其中有两个解的是( ) A.0 075,45,10===C A b B.080,5,7===A b a C.060,48,60===C b a D.045,16,14===A b a 5.△ABC 的三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设向量(,) p a c b =+ (,)q b a c a =-- ,若//p q ,则角C 的大小为 (A)6π (B)3π (C) 2π (D) 23 π 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增加同样的长度,则这个新的三角形的形状为 (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由增加的长度决定 最值范围问题: 7、在ABC ?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满足(I )求角的大小;(II )求)cos(sin 3C B A +-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的大小. ,,A B C ,,a b c sin cos .c A a C =C ,A B

最全高中物理公式大全.doc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 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 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定则。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利用平行四边形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 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F 合=0 或 :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一定等值反向 (2*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代数和为零.(只要求了解)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μ F N 说明 : ①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 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 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静摩擦力:其大小与其他力有关,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不与正压力成正比.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浮力: F= ρgV (注意单位) 7、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适用条件:两质点间的引力(或可以看作质点,如两个均匀球体)。 (2) G为万有引力恒量,由卡文迪许用扭秤装置首先测量出。 (3)在天体上的应用:(M--天体质量,m—卫星质量, R--天体半径,g--天体表面重力加 速度,h—卫星到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G Mm R h m () + =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 2 2 2 4 () ()() + =+=+ ω π b、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 Mm R2 g = G M R2 c、第一宇宙速度 mg = m V R 2 V=gR GM R =/ 8、库仑力:F=K22 1 r q q (适用条件:真空中,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9、电场力:F=Eq (F 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10、磁场力: (1)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qVB (B⊥V) 方向--左手定则 (2)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常见公式及知识点系统总结(全)

必修四常考公式及高频考点 第一部分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 考点一 角的表示方法 1.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β|β= k ·360 °+α,k ∈Z } 2.象限角的表示方法: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α| k ·360 °<α

高中数学 解三角形最值或范围-含答案

解三角形最值或范围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a -c b =cos C cos B ,b =2.(1)求B ; (2)求△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 【解】(1)由2a -c b =cos C cos B ,结合正弦定理可得(2sin A -sin C )cos B =sin B cos C , ∴2sin A cos B ﹣sin C cos B =sin B cos C , ∴2sin A cos B =sin C cos B +sin B cos C =sin (B +C )=sin A ,得cos B =12 ,∵B ∈(0,π),∴B =π3 ;(2)若b =2,由余弦定理得:4=a 2+c 2-2ac ?cos π3 ,即a 2+c 2﹣ac =4, 又a 2+c 2﹣ac ≥2ac ﹣ac =ac ,即ac ≤4.∴△ABC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S =12 ac ?sin B =12 ×4×3 2 =3 .2.在锐角△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a sin B -3 2 b =0.(1)求角A 的大小; (2)若a =4,求△ABC 面积的最大值.【解】(1)因为a sin B -3 2 b =0,所以sin A sin B -3 2 sin B =0,又sin B ≠0,所以sin A =3 2 ,即A =60°.(2)因为a 2=b 2+c 2﹣2bc cos A ,A =60°,a =4, 所以16=b 2+c 2-2bc ×12 =b 2+c 2-bc ,所以16≥2bc ﹣bc =bc ,即bc ≤16(当且仅当b =c =4时取等号),故S △ABC =12 bc sin A ≤12 ×16×sin60°=43 .△ABC 面积的最大值:43 . 3.在△ABC 中,a =2,2cos2A +3=4cos A . (1)求角A 的大小 (2)求△ABC 的周长L 的取值范围 【解】(1)因为2cos2A +3=4cos A , 所以2cos 2A +12 =2cos A ,所以4cos 2A ﹣4cos A +1=0,所以cos A =12 ,又因为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