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三角形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课件:1.1.1正弦定理(系列三)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一三角形中a=2 3 ,b=6,A=30°,判断三角形是
否有解,若有解,解该三角形.
解 a=2 3,b=6,a<b,A=30°<90°.
又因为bsinA=6sin30°=3,a>bsinA,
所以本题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
sinB=bsian
A=6sin 2
30°= 3
23,故B=60°或120°.
跟踪训练1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
c,已知A=60°,a= 3,b=1,则c等于
(B )
A.1 B.2 C. 3-1 D. 3
解析 由正弦定理sina A=sinb B,可得sin 630°=sin1 B,
∴sinB=12,故∠B=30°或150°.由a>b,
得∠A>∠B,∴∠B=30°,故∠C=90°,
由勾股定理得c=2.
例2 在△ABC中,若∠A=120°,AB=5,BC=7,求△ABC 的面积.
解 如图,由正弦定理,
得sin
1720°=sin5
, C
∴sinC=5143,且∠C为锐角(∠A=120°).∴cosC=1114. ∴sinB=sin(180°-120°-∠C)=sin(60°-∠C) = 23cosC-12sinC= 23×1114-12×5143=3143.
证明 作AD⊥BC,垂足为D, 则AD=AB·sinB,又AD=AC·sinC,
∴csinB=bsinC.
∴S△ABC=12BC·AD =12acsinB=12absinC. 同理S△ABC=12absinC=12bcsinA.
∴S△ABC=12absinC=12bcsinA=12acsinB.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1,2,3,4,5的公式,结论

高中人教版数学必修1,2,3,4,5的公式,结论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人教版高考总复习一轮数学精品课件 第五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二节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故选C.
≠ .
(2)已知方程sin2 + 2sin cos − 2sin − 4cos = 0,则cos 2 − sin cos =
() B
4 3
3 4
A.− B. C.− D.
5 5
5 5
[解析]因为方程 + − − = ,
角
2π + ∈
π+
−
关于原点对称
______________
π
−
2
关于轴对称
_____________
π
+
2
图示
与角终边的关系
相同
______
角
π −
续表
角
2π + ∈
π+
图示
与角终边的关系
关于轴对称
关于直线 = 对称
−
三、诱导公式
组数
一
二
三
= ,即 = ,即 = .
因为 ∈ , ,所以 = , =
.故 − = −
C
=−
.故选C.
1
5
2或
(2)已知sin − cos = ,则tan =_____.
sin2 +cos2
=
2tan2 + 3tan − 1
=
2
tan + 1
=
sin +cos
[对点训练2](1)已知
sin −cos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数学人教B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建构综合应用专题一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反映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是处理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要注意两定理的变形运用及实际应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常用方法是:将已知式子都化为角的式子或边的式子再判断.通常利用正弦定理的变形如a =2R ·sin A 将边化角,b 2+c 2-a 2a 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论如cos A =把角的余弦化边,或利用sin A =把角的正弦化2bc 2R边,然后利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三角恒等变形方法、代数恒等变形方法进行转化、化简,从而得出结论.常见结论有:设a ,b ,c 是△ABC 的角∠A ,∠B ,∠C 的对边,①若a 2+b 2=c 2,则∠C =90°;②若a 2+b 2>c 2,则∠C <90°;③若a 2+b 2<c 2,则∠C >90°;π④若sin 2A =sin 2B ,则∠A =∠B 或∠A +∠B =.2应用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C =2∶3∶4,则该三角形是__________三角形.提示:考虑到已知条件是三个角正弦的比值,可用正弦定理得出三边的关系,再利用余弦定理判断最大角的大小即可.应用2在△ABC 中,若∠B =60°,2b =a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提示:已知条件中等式只有边,故结合其特点,可选择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再结合三角函数关系化简求解;本题也可利用∠B =60°这一条件,用余弦定理,找出边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专题二恒等式的证明证明有关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恒等式,若出现边角混合关系式,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方法:化边为角,将已知条件统一用角表示;化角为边,将已知条件用边表示,然后利用角的关系或边的关系进行求解,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应用1在△ABC 中,求证:a 2+b 2sin 2A +sin 2B (1)2=;c sin 2C(2)a 2+b 2+c 2=2(bc cos A +ca cos B +ab cos C ).提示:本题(1)可从左边证到右边,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本题(2)可从右边证到左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应用2已知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BC 的面积为S .a 2+b 2+c 2求证:cot A +cot B +cot C =.4S提示:解本题的关键是化切为弦,再结合余弦定理变形.专题三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求三角形面积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函数的有关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常用三角形面积公式:111(1)S △ABC =ah a =bh b =ch c .222111(2)S △ABC =ab sin C =bc sin A =ac sin B .222a +b +c (3)S =p (p -a )(p -b )(p -c )(其中p =).2应用在△ABC 中,sin A +cos A =2,AC =2,AB =3,求tan A 的值和△ABC 的面积.2提示:由已知可把角A 算出来,再求tan A ,并求出sin A ,直接代入面积公式即可求面积.专题四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以三角形为载体,以正、余弦定理为工具,以三角恒等变换为手段来考查解三角形问题是近几年高考中一类热点题型.在具体解题中,除了熟练使用正弦、余弦定理这个工具外,也要根据条件,合理选用三角函数公式,达到简化解题的目的.cos C 2a -c 应用1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cos B b(1)求cos B 的值;(2)若b =7,a +c =4,求△ABC 的面积.提示:(1)先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再用三角变换整理即得.(2)利用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再注意整体求ac 的技巧.应用2在锐角△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且3a =2c sin A .(1)确定角C 的大小;33(2)若c =7,且△ABC 的面积为,求a +b 的值.2提示:(1)利用正弦定理将边转化为角即可;(2)利用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列出关于a ,b 的方程求解,注意整体技巧.专题五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解决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问题时,首先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要求的问题抽象为三角形模型,然后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解,最后将结果还原为实际问题,这一程序可用框图表示为:实际问题――→解三角形问题――→三角形问题的解――→实际问题的解概括演算应用1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北侧抽象推理还原远处一山顶D 在西偏北15°的方向上,行驶5 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提示:要测出高CD ,只要测出高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即可.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BC 的长.应用2如图,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追赶上该走私船?提示:在求解三角形中,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真题放送1.(2011·天津高考)如图,在△ABC 中,D 是边AC 上的点,且AB =AD,2AB =3BD ,BC =2BD ,则sin C 的值为().A .3366B .C .D .36362.(2011·福建高考)若△ABC 的面积为3,BC =2,∠C =60°,则边AB 的长度等于__________.→→3.(2011·上海高考)在正三角形ABC 中,D 是BC 上的点.若AB =3,BD =1,则AB ·AD=______.4.(2011·湖南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c sin A =a cos C .(1)求角C 的大小;π(2)求3sin A -cos(B +)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角A ,B 的大小.45.(2011·湖北高考)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1,b1=2,cos C =.4(1)求△ABC 的周长;(2)求cos(A -C )的值.6.(2011·辽宁高考)△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a sin A sin B +b cos 2A =2a .b (1)求;a(2)若c 2=b 2+3a 2,求∠B .7.(2011·浙江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A +sin C1=p sin B (p ∈R ),且ac =b 2.45(1)当p =,b =1时,求a ,c 的值;4(2)若角B 为锐角,求p 的取值范围.答案:综合应用专题一应用1:钝角∵sin A ∶sin B ∶sin C =2∶3∶4,根据正弦定理,得a ∶b ∶c =2∶3∶4.设a =2m ,b =3m ,c =4m (m >0),∵c >b >a ,∴∠C >∠B >∠A .a 2+b 2-c 24m 2+9m 2-16m 21∴cos C ===-<0.2ab 42×2m ×3m∴∠C 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应用2:解: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2sin B =sin A +sin C .∵∠B =60°,∴∠A +∠C =120°.∴∠A =120°-∠C ,代入上式,得2sin 60°=sin (120°-C )+sin C ,31展开,整理得sin C +cos C =1.22∴sin(C +30°)=1.∴∠C +30°=90°.∴∠C =60°.故∠A =60°.∴△ABC 为等边三角形.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a +c ∵∠B =60°,b =,2a +c 2∴()=a 2+c 2-2ac cos 60°.2整理,得(a -c )2=0,∴a =c .从而a =b =c .∴△ABC 为等边三角形.专题二a b c 应用1:证明:(1)由正弦定理,设===k ,sin A sin B sin Ck 2sin 2A +k 2sin 2B sin 2A +sin 2B 显然k ≠0,所以,左边===右边,即原等式成立.k 2sin 2C sin 2Cb 2+c 2-a 2c 2+a 2-b 2a 2+b 2-c 2(2)根据余弦定理,右边=2(bc ·+ca ·+ab ·)=(b 2+c 2-a 2)2bc 2ca 2ab222222222+(c +a -b )+(a +b -c )=a +b +c =左边,即原等式成立.222b 2+c 2-a 2cos A b +c -a 应用2:证明:由余弦定理,得cos A =,所以cot A ===2bc sin A 2bc sin Ab 2+c 2-a 2a 2+c 2-b 2a 2+b 2-c 2,同理可得cot B =,cot C =,所以cot A +cot B +cot C =4S 4S 4Sb 2+c 2-a 2a 2+c 2-b 2a 2+b 2-c 2a 2+b 2+c 2++=.4S 4S 4S 4S专题三2应用:解:∵sin A +cos A =2cos (A -45°)=,21∴cos (A -45°)=.2又∵0°<∠A <180°,∴∠A =105°.tan 45°+tan 60°∴tan A =tan (45°+60°)==-2-3,1-tan 45°tan 60°2+6sin A =sin (45°+60°)=sin 45°cos 60°+cos 45°sin 60°=.4又∵AC =2,AB =3,2+6311∴S △ABC =AC ·AB ·sin A =×2×3×=(2+6).2244专题四cos C 2a -c 2sin A -sin C 应用1:解:(1)由==,得cos B b sin Bcos C ·sin B =2sin A ·cos B -cos B ·sin C .∴2sin A ·cos B =sin B ·cos C +cos B ·sin C=sin (B +C )=sin (π-A )=sin A .1∵sin A ≠0,∴cos B =.2(2)∵b 2=a 2+c 2-2ac cos B =a 2+c 2-ac =7,又a +c =4,∴(a +c )2-3ac =7.∴ac =3.11333∴S △ABC =ac sin B =×3×=.2224应用2:解:(1)由3a =2c sin A 及正弦定理,得a 2sin A sin A ==.c sin C 33∵sin A ≠0,∴sin C =.2∵△ABC 是锐角三角形,π∴∠C =.3π(2)∵c =7,∠C =.由面积公式,得31π33ab sin =,∴ab =6.①232π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7,即a 2+b 2-ab =7.②3由①②,得(a +b )2=25,故a +b =5.专题五应用1:解:在△ABC 中,∠BAC =15°,∠ACB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AB sin ∠BAC 5sin 15°得BC ==≈7.452 4(km),sin 10°sin ∠ACBCD =BC tan ∠DBC =BC ×tan 8°≈1.047 (km).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 km.应用2:解:设该巡逻艇沿AB 方向经过x 小时后在B 处追上走私船,则CB =10x ,AB =14x ,AC =9,∠ACB =75°+45°=120°,222∴(14x )=9+(10x )-2×9×10x cos 120°,2化简,得32x -30x -27=0.39解得x =或x =-(舍去).216∴BC =10x =15,AB =14x =21.BC sin 120°15353又∵sin ∠BAC ==×=,AB 21214∴∠BAC =38°13′或∠BAC =141°47′(钝角不合题意,舍去).∴38°13′+45°=83°13′.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13′方向去追,经过1.5小时才能追赶上该走私船.真题放送31.D 设BD =a ,则BC =2a ,AB =AD =a .2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得33(a )2+(a )2-a 222222AB +AD -BD 1cos A ===.2AB ·AD 3332×a ·a 2222又∵∠A 为△ABC 的内角,∴sin A =.3BC AB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C3a 222AB 6∴sin C =·sin A =·=.BC 2a 361132.2在△ABC 中,由面积公式得S =BC ·CA ·sin C =×2·AC ·sin60°=AC =3,∴AC 2221=2.再由余弦定理,得AB 2=BC 2+AC 2-2·AC ·BC ·cos C =22+22-2×2×2×=4.∴AB =2.23.15如图,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得2AD 2=AB 2+BD 2-2AB ·BD ·cos 60°=9+1-2×3×cos 60°=7,∴AD =7,AB 2+AD 2-BD 29+7-15∴cos ∠BAD ===.2AB ·AD 2×3×727515于是,AB ·AD =|AB ||AD |cos ∠BAD =3×7×=.2724.解:(1)因为c sin A =a cos C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sin A =sin A cos C .因为0<A <π,所以sin A >0.从而sin C =cos C .π又cos C ≠0,所以tan C =1,则∠C =.43π(2)由(1)知,B =-A .于是4π3sin A -cos(B +)4=3sin A -cos(π-A )=3sin A +cos Aπ=2sin(A +).63πππ11π因为0<A <,所以<A +<.46612ππππ从而当A +=,即A =时,2sin(A +)取最大值2.6236ππ5π综上所述,3sin A -cos(B +)的最大值为2,此时∠A =,∠B =.431215.解:(1)∵c 2=a 2+b 2-2ab cos C =1+4-4×=4,4∴c =2.∴△ABC 的周长为a +b +c =1+2+2=5.1(2)∵cos C =,4115∴sin C =1-cos 2C =1-()2=.44154a sin C 15∴sin A ===.c 28∵a <c ,∴∠A <∠C .故∠A 为锐角.1527)=.88∴cos(A -C )=cos A cos C +sin A sin C71151511=×+×=.8484166.解:(1)由正弦定理得,sin 2A sin B +sin B cos 2A =2sin A ,即sin B (sin 2A +cos 2A )=2sin A .b 故sin B =2sin A ,所以= 2.a(2)由余弦定理和c 2=b 2+3a 2,(1+3)a 得cos B =.2c由(1)知b 2=2a 2,故c 2=(2+3)a 2.12可得cos 2B =,又cos B >0,故cos B =,22所以∠B =45°.5a +c =,47.解:(1)由题设和正弦定理,得1ac =,4∴cos A =1-sin 2A =1-(⎧⎨⎩1a =1,⎧⎧⎪⎪a =4,解得⎨1或⎨c =,⎪⎪⎩4⎩c =1.11(2)由余弦定理,b 2=a 2+c 2-2ac cos B =(a +c )2-2ac -2ac cos B =p 2b 2-b 2-b 2cos B ,2231即p2=+cos B,223因为0<cos B<1,得p2∈(,2).2由题设知p>0,所以6<p< 2. 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课时)余弦定理 课件(二)

【跟踪训练3】
1.在△ABC 中,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 a2+b2+ 2ab=c2,则角 C 为( )
π 3π π 2π A.4 B. 4 C.3 D. 3
小试牛刀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余弦定理只适用锐角三角形
(× )
(2)在△ABC 中,若 a2>b2+c2,则△ABC 一定为钝角三角形
(√ )
(3)在△ABC 中,已知两边和其夹角时,△ABC 不唯一( × )
2.已知在△ABC 中,a=1,b=2,C=60°,则 c 等于 ( )
答案 A
题型三 余弦定理在边角转化中的应用
例 3(1)在△ABC 中,角 A,B,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 a,b,c, 已知 bcos C+ccos B=2b,则ab=________.
(2)在△ABC 中,若 lg(a+c)+lg(a-c)=lg b-lgb+1 c, 则 A=________.
a2+b2-c2 解析 (1)由余弦定理得 bcos C+ccos B=b· 2ab + c·a2+2ca2c-b2=22aa2=a,所以 a=2b,即ab=2.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
cos
a2+c2-b2 1+3-7 B= 2ac =2×1× 3=-
3 2.
又∵0°<B<180°,
∴B=150°.
答案 150°
2.在△ABC 中,已知 a∶b∶c=2∶ 6∶( 3+1),则 A= ________. 解析 ∵a∶b∶c=2∶ 6∶( 3+1),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 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 出实际问题的解.
第2课时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高度、角度问题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 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 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1.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 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 海拔高度呢?
2.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 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 速和航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
探究一、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
4.自动卸货汽车的车厢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油泵 顶杆BC的长度.已知车厢的最大仰角是60°,油泵顶点B与 车厢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 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精确到0.01m).
(1)什么是最大仰角?
(2)例题中涉及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答:三角形的面积为 3
3 或 3-
3 .
2
2
1.三角形面积公式:
2.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化边为角”或“化角
为边”.
1.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 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 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2.实际问题处理 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的解
抽象概括 示意图
还原说明
数学模型 推演 理算 数学模型的解
第3课时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6.4.3.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新教材)PPT课件(人教版)

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
的解.
a sin .
sin 180 ( ) sin( )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
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为
δγ D
α β
C
变式训练 一条河自西向东流淌,某人在河南岸A处看到河北岸两个目标C,D分别在 东偏北45°和东偏北60°方向,此人向东走300米到达B处之后,再看C,D, 则分别在西偏北75°和西偏北30°方向,求目标C,D之间的距离.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2R
2R
sin A: sin B : sin C a : b : c
将等式中的角换成 边,注意2R约掉。
1 课程导入
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 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秘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 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 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类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 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 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 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 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 第一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4 测量角度问题
例3:位于某海域A处的甲船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 n mile的B处有 一艘渔船遇险后抛锚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位 于甲船南偏西30°,且与甲船相距7 n mile的C处的乙船.那么乙船前往营 救遇险渔船时的目标方向线(由观测点看目标的视线)的方向是北偏东 多少度(精确到1°)?需要航行的距离是多少海里(精确到1n m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