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部编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人教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主要围绕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山行》进行教学。内容包括:
1.《赠刘景文》诗歌原文学习,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山行》诗歌原文学习,描绘山中秋景,体会诗人的游山之情。
3.对比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朗读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在朗读时难以把握节奏和情感,教师需提供示范,引导学生多加练习,并在实践中给予反馈和指导。
-诗歌创作背景的感知:学生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有限,对诗歌创作背景的感知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插图、视频等,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背景知识。
-词汇理解与运用:古诗中的某些词汇对小学生来说可能较为生僻,如“萧瑟”、“径深”等,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并指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与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中的景色描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秋天景色描绘相关的古诗。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短诗。这个创作将帮助我们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赠刘景文+山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有没有注意过秋天的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秋天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秋天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短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组词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组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是《古诗三首》,分别学习是《山行》《赠刘景文》及《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现把本科相关生字及词语学习内容整理分享如下。
1、寒
拼音:hán
组词:寒冷、严寒、天寒地冻
2、径
拼音:jìng
3、斜
拼音:xié
组词:斜视、斜坡
4、霜
拼音:shuāng
组词:下霜、冷若冰霜、霜冻、霜降、白霜
5、赠
拼音:zèng
组词:赠与、馈赠、赠送、赠礼、赠品
拼音:liú
组词:老刘、刘海
7、盖
拼音:gài
组词:瓶盖、盖子、锅盖、遮盖、铺天盖地8、菊
拼音:jú
组词:菊花、墨菊、秋菊
9、残
拼音:cán
组词:残忍、摧残
10、君
拼音:jūn
组词:君子兰、君临天下、君王
11、橙
拼音:chéng
组词:橙子、橙花、橙黄、橙红、橙色
拼音:sòng
组词:赠送、送伞、运送、欢送、送信
13、挑
拼音:tiǎo(多音字,还可以读:tiāo,可组词:挑水、挑担等)组词:挑拨离间、挑灯夜战。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比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霜叶”就说明是秋天。
又如《赠刘景文》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犹有做霜枝”中“菊残”就点明是秋天。
《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秋风”便是点出是秋天。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夜书所见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每日练》。
4、读课文起码三遍。
一、板书课题 , 《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留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畅。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要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频频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沟通,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畔,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斋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山行》教课方案教课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剖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道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暮秋节气的枫林风景,描述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组成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境界之美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在赏析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觉秋天山林的勃勃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
苏 轼
赠 刘 景 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 宋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 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 赋》、《石钟山记》等。
二、《赠刘景文》一诗中前两句描写残秋景 象,联系全诗看,写菊,荷的作用是什么?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 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 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这全然是为了强 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 时。
三、《山行》是什么意思?诗中描写了诗 人在山路上看到的景色,请说说都是什么?
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 勃勃,鲜艳夺目,为传诵的名句 。
巩固练习
一、把下面的句子填完整 1、一年好景君须记,__最__是__橙__黄__橘__绿__时_____。 2、_停__车__坐__爱__枫__林__晚__,霜叶红于二月花 。
——“山行”是在山中行走。 ——诗人看到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
苏轼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 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 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 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 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 黄橘绿的时节啊!
残菊
败荷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作者简介
杜牧,晚唐时期的著 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 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 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 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 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 紫微”、“杜樊川”。
杜牧
译文
深秋时节,山间一条小路,弯弯曲曲 地伸向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 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子不走, 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 要尽情观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 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叶
三、实践活动
同学们,描写秋天的诗很多,你还知 道有哪些吗?请收集整理下来。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 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 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 一半秋山带夕阳。
课堂小结
本文中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赠 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 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暗 示了对“人”的赞美。《山行》描绘的是秋之 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 动,色彩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 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内容导航
识字认字 课文讲解 实践活动
一、识字认字
zèng
赠
yóu
犹
liú
刘
qíng
擎
jú
cán
菊残
jūn
君 xū 须
chéng
橙
jìng
jú
径
橘
xié
斜
fēng
枫
yú
于
二、课文讲解
最 是 橙 黄 橘 绿 时 。
一 年 好 景 君 须 记 ,
导入新课
古诗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古诗为我们呈 现出美的意境,可以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两首》为我们呈现 了两幅美得秋景图,下面就让我们去看一 看吧……
落叶
果实
秋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句中“坐”和“须”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