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黄疸
中医黄疸PPT课件

第24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3.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第25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胆腑郁热证)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第26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阳黄 (胆腑郁热证) 临床应用: 胁痛重者:加郁金、枳壳、木香; 黄疸者:加金钱草、川朴; 呃逆、恶心者:加炒莱菔子。
第5页/共44页
二、证候特征
1.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 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 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
2.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 湿热之象。
3.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 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
4.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 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六、辨证论治
阴黄 2.脾虚湿滞证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 ⑵ 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食少腹胀,大便溏薄; ⑶ 舌淡苔薄,脉濡细。
第35页/共44页
六、辨证论治
阴黄 (脾虚湿滞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配生姜、大枣—辛甘生阳; 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 饴糖—缓中健脾。
六、辨证论治
(二)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
黄疸中医内科学

contents •黄疸中医内科学概述•黄疸的中医诊断•黄疸的中医治疗方法•黄疸的预防与护理•黄疸的中医研究进展•黄疸的病例分析目录黄疸的定义黄疸的分类黄疸的定义与分类黄疸的病因黄疸的病机黄疸的病因与病机黄疸的治疗原则030201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辨病识别黄疸的病因、病程、病理变化等。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属证型。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胆腑郁热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右胁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厚腻或糙腻,脉弦数或弦滑。
综合分析,确定证型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精神疲倦,肢体困重,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或秘结,小便黄赤,苔黄厚腻,脉濡数或弦数。
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精神萎靡,肢体困重,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淡黄,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肝脾不和证面目皮肤发黄,色泽晦暗,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秘结,苔白厚腻,脉弦滑。
随症加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体质差异,适当调整中药配方,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辩证施治根据黄疸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包括茵陈、栀子、大黄、赤芍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口服中药患者需按时口服中药汤剂或丸剂,以达到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目的。
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体质差异,适当调整针灸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症加减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接触有毒物质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护理方法饮食护理休息与活动心理护理病情监测中药新药研究总结词详细描述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近年来在黄疸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详细描述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对改善黄疸症状、降低胆红素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黄疸

郁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使身目小便俱
黄。若湿热夹时邪疫毒袭人,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染性,表现热毒炽盛,伤
及营血的危重现象,称为急黄。
病
2.内伤伙食劳倦 长期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食污染不洁,损伤脾
因
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发黄。过食生冷 或长期饥饱失常,或劳倦太过,或病后脾阳受损,均可导致脾胃寒湿内生,困
原
邪人营血,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治疗时还应注意热重者应顾护阴液,不
则
可利湿太过伤阴:湿重者应化湿护阳,不可苦寒太过伤其阳。
阳黄
1.热重于湿
分
证候: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如橘,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恼,脘腹痞满,
证
纳呆食少,口干口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
论
弦数。
治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 34.1μmol/L),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 、结膜、体液等黄染。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但<34.1μmol/L时无 肉眼黄疸,称为隐性或亚临床黄疸。
黄疸的论述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其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东汉张仲京《五匯安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将黄疸分为“黄疸 、谷疸、酒疸、女劳疸”五种,以月贝家所傅,从湿得之”,强调湿邪是黄疸 的主要病因,提出黄疸的具体治法与方剂,创立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 大黄汤等方剂,至今仍为临床所中代韩祗和《伤寒做官论·明黄证》除论述黄 疽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论一代朱丹溪创制了治疗阴黄的茵陈附子干 姜汤。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指…身热,不大便,友页有,治用仲景茵 陈蒿汤。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结五苓散。身热大小便如常而 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柏皮汤加茵陈”,“皮肤凉又地欲卧水中,而呕,脉几 细无力前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对于黄疸临床辨证治目有提纲撃领的作 用。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 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清沈金 鳌《沈氏用生书·黄疸》有"天行疫,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的记载,对黄疽的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黄疸中医的名词解释

黄疸中医的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位呈现黄色。
黄疸是由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引起的,胆红素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肝脏内转化成为可溶性的结合胆红素,然后通过胆汁排出体外,使其浓度保持在正常范围。
然而,当胆红素合成或排泄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导致黄疸的发生。
在中医中,对黄疸有着独特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黄疸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瘀血阻络等引起的。
脾胃失调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湿气无法正常排出。
湿热内蕴则是指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积蓄而成的病理状态。
瘀血阻络则是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胆红素无法顺利转化和排泄。
在中医的治疗中,针灸是一种常用的疗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对于黄疸患者,一些经典的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等都有着调理脾胃、排湿热的作用。
针灸的疗效主要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脾胃功能,达到排湿热、疏理瘀血的目的。
除了针灸外,中医中还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如中药使用。
中药通过选择具有清热、解湿、疏肝等功效的药材,配制成药方,用于治疗黄疸。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栀子等,这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作用,能够帮助体内湿气的排除,促进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此外,中医中还有其他辅助疗法如中药熏蒸、拔罐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循环,加速病理物质的排出,改善黄疸症状。
例如,通过中药的熏蒸可以让药材的有效成分渗透到皮肤中,发挥药物的疗效,对于某些患者的黄疸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拔罐则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皮下小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加速病理物质的代谢和排出。
综上所述,黄疸在中医中有着独特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中医通过调理脾胃、排湿热、疏理瘀血等手段,帮助身体恢复内部平衡,促进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针灸、中药使用、中药熏蒸、拔罐等疗法都是中医对于黄疸的常用治疗方法。
这些疗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健康状况。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黄疸中医内科学

中成药
选择具有祛黄、护肝作用的中成药 ,如甘草酸制剂、茵栀黄制剂等。
西药
根据黄疸的病因,选用相应的西药 治疗,如病毒性肝炎可选用抗病毒 药物。
针灸推拿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可改善黄 疸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辨病与辨证结合
病情监测与评估
在中医辨证的同时,需辨明病名、病因、病 机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02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黄疸的中医辨证
阳黄
以湿热为主,伴有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情况,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胃湿 热型、热迫大肠型和热入营血型。
阴黄
以脾虚寒湿为主,可分为脾胃虚寒型、肝郁脾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黄疸的中医治疗原则
1 2
清热解毒
针对阳黄,以清除湿热为主,可用茵陈蒿汤、 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健脾和胃
2023
黄疸中医内科学
目 录
• 概述 •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黄疸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 病例分享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黄疸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黄即眼睛巩膜呈现黄色;身黄即皮肤黏膜呈现黄色 ;小便黄即尿液呈现黄色。
黄疸分类
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以湿热内蕴、胆汁外溢为多见, 可由湿邪内蕴、脾虚肝郁、瘀血阻滞等因素引起;阴黄以脾 虚寒湿、瘀血阻滞为多见,可由脾胃虚寒、肝气郁结等因素 引起。
总结:中药治疗急性黄疸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黄疸
01
02
总结词:成功案例
详细描述:对于重症黄疸患者,采用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 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如清热解毒、活血 化瘀、利湿退黄等,以达到改善肝功 能、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同时配合 西医的保肝、退黄、抗病毒等治疗措 施,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中医黄疸

黄疸一、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谷疸”、“疸黄”等。
危重症候是“急黄”。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1、辨黄疸种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皮,病程较短,多属热证、实证,以湿热为主。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寒证、虚证,以寒湿为主。
急黄: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出血证。
2、辨湿热轻重(阳黄)热重于湿:黄色鲜明为橘子色,舌苔黄腻、脉弦数。
(热证—发热烦渴、尿黄、便干;湿证—胀满、恶心欲呕)湿重于热: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湿证—头重、脘痞、呕恶、便溏;热证—口苦、口干不欲饮)3、辨寒湿与瘀血(阴黄)寒湿内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寒证—神疲恶寒、口淡不渴;湿证—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瘀血阻滞:阴黄日久,面黄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瘀血证—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全身证—形体消瘦、乏力便溏)四、病证(一)阳黄【阳黄(热重于湿)】证候特征:黄色鲜明为橘子色,发热烦渴,腹胀满、恶心欲呕,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栀子、大黄)加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协助君药清热利湿退黄,引湿而从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逐瘀,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阳黄(湿重于热)】证候特征: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呕恶、便溏口苦、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蒿、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二)阴黄【阴黄(寒湿内困)】证候特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神疲恶寒、口淡不渴,纳少脘闷、腹胀便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肉桂、炙甘草等)加味。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附子、干姜、肉桂:温化寒湿白术、甘草:健脾和胃【阴黄(瘀血内阻)】证候特征:阴黄日久,面黄晦暗,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或形体消瘦、乏力便溏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 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胆腑郁热证) 治法: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胆腑郁热证)
临床应用:
胁痛重者:加郁金、枳壳、木香;
黄疸者:加金钱草、川朴;
六、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二、证候特征
1.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 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 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
2.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
湿热之象。
3.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
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 4.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 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3.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
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
重点。
六、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化湿邪来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基本大法。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阳黄: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呃逆、恶心者:加炒莱菔子。
六、辨证论治
阳黄 4.疫毒炽盛(急黄) 症状: ⑴ 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黄色; ⑵ 壮热烦渴,呕吐频作,尿少便结,脘腹满 胀,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 或衄血尿血,皮下发斑,或有腹水,继之 嗜睡昏迷; ⑶ 舌质红绛,苔黄褐干燥,扪之干,脉弦数 或洪大。本证又称急黄。
六、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1.《证类本草》用瓜蒂、丁香、赤小豆各7枚, 共为细末备用。每次取少许,吹入鼻中须臾 有少量黄液流出。隔日吹1次。 2.茵陈15~30g,板蓝根30g,胆草15g,水煎服, 连服15日左右。
七、转归预后
1.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 素有关。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 同,轻 重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2.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预后良好;阳黄也 可因损伤脾阳,湿从寒化,转为阴黄;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疫毒发黄证) 临床应用: 热入营血,心神昏乱,肝风内动者:法宜清热凉
血、开窍熄风,急用“温病三宝”:
躁扰不宁、抽搐者:用紫雪丹;热邪内陷心包, 谵语或昏愦不语者:用至宝丹; 湿热蒙蔽心神,时清时昧者用安宫牛黄丸。 本证可用清开灵注射液60~80m1,兑入5%葡
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2~3周。
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五、鉴别诊断
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
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 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 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
蒸而成。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四、诊断要点
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 药物等病史。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 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 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 断。
五、鉴别诊断
1.萎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 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 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
黄疸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由湿热疫毒为
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腹郁热与疫毒
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虚 血淤表现。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辨证要点是:
●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
脉弦数;
●
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 厚腻微黄,脉弦滑。
演变:鼓胀、肝癌、胁痛
四、诊断要点
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 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 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 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 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 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
的重要方剂。
一、概述
(二)源流
3《诸病源候论》根据病情发病的情况和所出现的不
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4《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5宋 ·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阳 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施治,
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之……无治
三、病因病机
外感 疫毒 内陷心肝、侵入营血 急黄
湿热 酒食 内伤 劳倦 积聚日久
湿热熏蒸 遏阻胆液
阳黄
寒湿内阻 脉络瘀阻
浸淫肌肤
阴黄
三、病因病机
归纳 :
病位:脾胃肝胆(由脾胃波及肝胆)
病性:实证为主、或实中夹虚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主要是湿 浊之邪) 内因——脾胃虚亏、内伤不足
基本病理:湿浊阻滞 胆汁不循常道 外溢肌肤
六、辨证论治
阴黄
(脾虚湿滞证)
临床应用:
湿甚者:加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泽泻等,但用 量宜少;
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并加党参补其气;
血虚甚者:加当归、地黄养其血; 阳虚外寒者:加巴戟、仙灵脾,且桂枝改用肉桂。
六、辨证论治
阴黄 (脾虚湿滞证) 脾虚黄疸,大都见于各型黄疸的后期。湿热耗 伤阴血,寒湿损伤脾阳,加之饮食不调,日积月累 则化源不足,气血两亏,脏腑功能日衰。故脾虚黄 疸标志着整体功能衰退。治疗侧重扶正,兼祛余邪 以助正气恢复。 此重度黄疸治疗困难,亦多变证、坏病,常并 发鼓胀、昏迷、呕 血,抽搐等,临证必须细察。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临床应用: 湿重于热,湿遏热伏,阻滞气机:加调气药如木香、
枳壳、厚朴。
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者:可加厚朴、苍术; 纳呆或无食欲者:加炒麦芽、鸡内金以醒脾消食。
六、辨证论治
阳黄 3.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七、转归预后
3.阴黄一般起病缓病程长,阴黄若阳气渐复黄疸渐 退,预后较好;若阴黄久治不愈,化热伤阴动血, 黄疸加深,转为鼓胀重症,则预后不良; 4.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及时救治。急 黄邪入心营,耗血动血,预后多不良。
八、预防与调摄
精神调摄
饮食有节
起居 有常
急黄护理
十、小结
1. 本病病因为感受时邪疫毒、饮食所伤、脾胃 虚弱所致,从病邪来说,主要是湿浊之邪。 2. 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基本病机为湿浊 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发黄的关键是 湿蒸热郁。
六、辨证论治
阴黄 (寒湿阻遏证) 临床应用: 胁痛者加泽兰、郁金、赤芍;
便溏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
六、辨证论治
阴黄 2.脾虚湿滞证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黄色较淡而不鲜明; ⑵ 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心悸气短, 食少腹胀,大便溏薄; ⑶ 舌淡苔薄,脉濡细。
六、辨证论治
阴黄 (脾虚湿滞证) 治法:补养气血,健脾退黄。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配生姜、大枣—辛甘生阳; 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 饴糖—缓中健脾。
阴黄法”。
一、概述
(二)源流 6元 · 罗天益《卫生宝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 把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 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 7对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鳌著《沈 氏尊生书· 黄疸》中已有认识,其指出:“又有天 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黄 疸
一、概述
(一)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一、概述
(二)源流
1《内经》即有黄疸病证的论述,如《素问· 平人气
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 2汉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 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
六、辨证论治
阴黄 1.寒湿阻遏证 症状: ⑴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不泽,或如烟熏; ⑵ 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 ⑶ 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六、辨证论治
阴黄 (寒湿证)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术附汤。 茵陈—除湿利胆退黄; 附子、干姜—温中散寒; 白术、甘草—健脾和胃。
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 ⑶ 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炒白术健脾燥湿。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茵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引湿热 之邪 从小便而出; 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解毒; 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贝母、射干—清咽散结,可去之。 诸药配合,不仅清利渗湿,芳香化浊,而且调和 气机,清热透邪,使壅遏之湿热毒邪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