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5.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位
脾胃肝胆
病性
邪实为主,湿热寒湿多见
病邪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 种,以湿邪为主
病机
先由脾胃,而后影响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 溢(入血)而发黄
5.病因病机
生理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肝之疏泄 胆汁排泄
病理
脾胃 运化
脾不升清
肝失疏泄
胆 汁 入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湿 热 疫 毒
自 口 而 入
蕴结中焦
脾胃运化 失常
湿热交蒸 于肝胆
肝失疏泄,胆液不寻常道
浸淫肌肤 下注膀胱
目身小便俱黄
黄疸
5.病因病机—酒食所伤
饥饱失常 嗜酒无度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圣济总录·黄疸门》:“大率多因酒食 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 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
6.1 诊断依据
主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次症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病史 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
或胁痛、癥积病史
6.2 病证鉴别
➢辨黄疸与萎黄
黄疸
病因
感受时疫毒邪、饮食所伤、 脾胃虚弱、瘀血、砂石阻滞
萎黄 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病机 湿浊阻滞,胆液外溢 气血不足,血不华色
主症 兼症
目黄、身黄、溲黄
7.2 辨证论治—阳黄
热重于湿证
症方状药
身茵目陈治俱蒿法黄汤:,加清黄减热色通鲜腑明,,利发湿热退口黄渴,或 心中茵懊陈恼蒿,、腹栀部子胀、闷大,黄口、干黄而柏苦、,恶心 呕吐连,翘小、便垂短盆少草黄、赤蒲,公大英便、秘茯结苓、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黄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黄疸的严重程度,中医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微微发黄,黏膜轻度染黄,巩膜可不出现黄染。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轻微症状。
中医认为,轻度黄疸多为脾胃不和、湿气内停所致。
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可通过中药治疗,如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及适当的饮食调养,如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巩膜也可能出现黄染。
患者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度黄疸多为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较重所致。
此时治疗需加重利湿、清热的药物,如茵陈、栀子等。
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时,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呈深黄色或黄绿色。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重度黄疸多为湿热疫毒炽盛、脾胃功能严重失调所致。
此时治疗需采用重剂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等。
同时,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并非绝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能受到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黄疸的分级标准和治疗策略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患者在发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同时,平日里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避免湿邪内生,预防黄疸的发生。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6)——黄疸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6)——黄疸【按语】黄疸,是一种症状,以面目!全身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证。
本病临床辨证有阳黄和阴黄两类。
阳黄以湿热为患;阴黄多为寒湿而病。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湿邪所致。
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多吃灸烤、酒类,或外感湿热邪毒,而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从而脾运失职,湿热蕴聚,脾胃升降失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出皮肤,而发生黄疸。
此外,胆道结石,虫体阻滞胆管,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可影响肝胆疏泄功能,以致胆汁外溢皮肤发黄。
黄疸与现代医学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颇为相似,具有传染性,应当预防为主,防止人群中间交叉感染。
1、【百部酒饭】敷脐法:【主治】阳黄。
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干口苦,呕吐恶心,舌苔腻黄,脉弦数。
【配方】配方鲜百部50克糯米饭一碗,米酒100毫升温开水 100毫升。
【制法】先将百部捣烂如泥。
再将糯米饭与水、酒调匀。
【用法】取药膏敷于脐上。
再将糯米酒饭覆于药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通常用药1~2天后,口中觉有酒气味时,小便通利,黄疸自然消退。
【案例】略。
2、【青背鲫鱼膏】敷脐法:【主治】阳黄。
症状同上。
【配方】青背鲫鱼1条;砂仁30克;白糖30克;硝石10克;矾石10克;蚌壳1个(另用)。
【制法】以上诸药混合共捣如如膏。
【用法】取药膏填满蚌壳,覆于脐上,用纱带束紧固定。
每天换药1次,5天为一疗程。
【附注】该方曾治愈病人颇多,通常用药3~5天疗效显著,退黄快,颇验。
3、【退黄药】熨脐法:【主治】阳黄。
症状同上。
【配方】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30克;杏仁、常山、必甲、巴豆霜各12克;淡豆豉60克。
【制法】将药用砂锅文火煎至沸,滤出药汁备用,再用纱布袋将药渣包裹成药包。
【用法】用药袋蘸药液熨脐部,反复熨之,然后将药袋覆盖脐部,用纱带束紧固定。
每日如法用药1次,3~5天为1疗程。
4、【茵陈姜附散】贴脐法:【主治】阴黄。
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专业文档)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黄疸又叫做黄胆,是因血清中的某些病症促使皮肤过度发黄的病症。
小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严重的患儿可引发胆管炎、败血症等。
那么,黄疸的治疗怎么才回有效呢?治疗黄疸,使用中医方法是最理想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红枣,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猪肝,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灵芝,田鸡。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
适用于阴黄。
治疗黄疸的最好办法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一种是病理性黄疸。
黄疸症状:1、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
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
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2、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
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
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很多小宝宝刚出生都会发黄,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对于生理性的宝宝黄疸,中医对他们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小儿黄疸治疗之中医治疗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小儿黄疸症状】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小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
【小儿黄疸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10克,栀子6克,大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后下)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证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
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象是其特征。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型。
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
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
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小儿黄疸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灰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小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小儿黄疸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小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属于阴黄。
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
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新生儿黄疸高怎么办新生儿从出生3到5天就会生出黄疸,属于正常现象,黄疸指数一般情况下应该不超过15mg/dL,这是正常范围,是生理性的,大家不用太紧张,但如果黄疸指数较高的话,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
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
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
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
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
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
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
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
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
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
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
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
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
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
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
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药。
养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
温通血脉法,主要用于阴黄,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
治黄需解毒
很多黄疸病是“疫毒”所致,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在清热
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湿除热,黄疸消退得更快、肝功能恢复得更好。
常用的方法有化湿解毒法,药物有藿香、黄芩、黄连。
凉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茯苓。
通下解毒法,大便燥结可用此法,常用药物有大黄、败酱草、黄柏。
黄疸后期,正气耗伤,还可以采用酸敛解毒法,使黄疸易于消散,药物有五味子、乌梅。
此外,黄疸长期难以消退者还需要采用化痰法,常用药物有杏仁、桔红、莱菔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