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
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
黄疸中成药治疗 ppt课件

25
肝胆湿热
胆汁排泄不畅:面目俱黄 脾胃升降失调:恶心,呕吐泄泻 湿热困脾:食欲不振 湿阻气机:脘腹胀闷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 湿郁热蒸:汗出不畅
9
方解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黄芩—清肝利胆祛湿 佐:大黄—清湿热,消瘀泄热 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10
结石的辨证及中成药治疗
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导管腔中或腔 性器官(如肾脏、输尿管、胆囊 或膀胱等)的腔中形成的固体块 状物。
黄疸的辨证及中成药治疗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 重要特征。
1
辨证分型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
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4
2.肝脾不调证 脘腹痞闷,肢倦乏力,胁肋隐痛不适,饮食欠香,大便不
调,舌苔薄白,脉来细弦。 证机概要:肝脾不调,疏运失职。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3.气滞血瘀证 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见有赤丝
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证机概要: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使:炙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配伍要点: 本分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热泻下药,组
方用药侧重于苦寒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 应用,故名“八正散”。
23
利胆排石片
金钱草、茵陈、黄芩、 木香、郁金、大黄、槟 榔、枳实(麸炒)、芒硝 (精制)、厚朴(姜制)。
24
功能: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主治: 用于湿热蕴毒、腑气不通所致的胁痛、胆胀,症见胁肋胀
2024版黄疸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2024黄疸课件ppt课件完整版•黄疸概述与分类•新生儿黄疸•成人黄疸•黄疸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目•黄疸治疗原则与措施•案例分析与讨论录黄疸概述与分类01黄疸定义及临床表现黄疸定义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皮肤、黏膜和巩膜等组织出现黄染的现象。
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可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
黄疸发生原因与机制发生原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
机制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胆汁淤积性黄疸是由于胆汁排泄受阻,使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
分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皮肤和黏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可伴有皮肤瘙痒;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症状;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可有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和黏膜呈暗黄色,甚至黄绿色,伴有皮肤瘙痒;尿色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变浅;肝功能异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可伴有肝大、脾大和腹水等表现。
溶血性黄疸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色加深,严重者呈酱油色;脾肿大。
黄疸分类及特点新生儿黄疸02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等原因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处理病理性黄疸的特点01出现时间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原因02多种疾病可引起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处理03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光疗、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处理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包括血清胆红素测定、母子血型鉴定、肝功能检查等处理根据黄疸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光疗、药物治疗、换血疗法等。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黄疸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证候;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寒湿诸候。
2、辨阳黄中湿热的偏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程度的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
区别湿邪与热邪的孰轻孰重,目的是同中求异,使治疗分清层次,各有重点。
辨证要点是:热重于湿的病机为湿热而热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胃;湿重于热的病机是湿热而湿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脾。
相对来说,热重于湿者以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湿重于热者则以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口不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为特征。
3、辨急黄急黄为湿热夹时邪疫毒,热人营血,内陷心包所致。
在证候上,急黄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现壮热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证候,预后较差。
二、治疗原则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故《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黄则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毒凉血开窍之法;黄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如滋补脾肾,健脾益气等。
三、分证论治阳黄1、湿热兼表症状:黄疽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二方中麻黄、薄荷辛散外邪,使邪从外解;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渗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湿;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川贝、射干可去而不用。
表证轻者,麻黄、薄荷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黄甚者,茵陈用量宜大;热重者酌加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
治疗小儿黄疸的常见药物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治疗小儿黄疸的常见药物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发黄的症状叫做新生儿黄疸,黄疸在新生儿中的出现的几率很高,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小儿黄疸西医药治疗方法1、光照疗法:将宝宝脱光衣服躺在婴儿床里放在蓝色的荧光灯下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照射时会将宝宝的眼睛遮蔽,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
这种方法通常可以缓解黄疸,因为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的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
持续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就是将宝宝用光纤毯(毯式黄疸治疗仪)包裹起来。
新生儿黄疸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蓝光照射,安全性很好,部分婴儿可能出现皮疹和腹泻等副作用,停止照射后即消失。
但如果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或者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宝宝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2.换血疗法:适用于溶血性黄疸。
是患儿严重溶血时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通过换血可达到换出致敏红细胞和血清中的免疫抗体,阻止继续溶血;降低胆红素,防止核黄疸发生;纠正溶血导致的贫血,防止缺氧及心功能不全。
在广泛采用光疗以后,换血已大为减少。
3.阻止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提前喂奶,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
有人给活性炭0.75g,每4小时1次以减少肠壁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与光疗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4.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较缓,3~7日才显疗效。
可加用尼可刹米(可拉明)100mg/kg/日以提高苯巴比妥的疗效。
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作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5.白蛋白: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可使血清中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附着于白蛋白,从而减少未结合胆红素与脑细胞结合的机会,降低核黄疸的发生率。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黄疸

•
• 既往有乙肝“大三阳”病史5年,近年来多次检查肝功能均正常,无明显 不适。
•
• 问题?
1、中医的主诉? 2、中医的疾病名? 3、辨证分型为哪一证型?
病例分析(二)
吴某,男,38岁。2013年3月25日就诊。 简要病史:二年前曾患过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好转后,全身 暗黄不退。现神疲乏力,颜面暗晦如烟熏色,全身暗黄,右胁部 钝痛,形寒畏冷,腹胀纳差,便溏,尿黄。 体格检查:神清合作,精神可,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无皮下 出血。心肺无异常。腹胀大而软,肝大肋下3.5cm,质中等硬度, 压疼明显,脾未触及。下肢无水肿。
床,恢复期和转为慢性久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进
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禁食辛热、油腻,酒辣之品。
十一、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急黄
1、阳黄
阴黄
2、急黄→内陷心营,动血闭窍→闭证
3、阴黄→积聚、鼓胀。
(二)预后
1、阳黄—预后良好。 2、急黄—预后不良。 3、阴黄—预后差。
十二、结语
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目睛黄染为本病重要特征。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和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续发。 病理因素有:
2、黄胖病
黄疸 共同点 皮肤发黄 黄胖病
不 病机 脾胃湿滞,胆汁外溢, 同 可并有气血虚 点 临床 身黄、目黄、小便黄 特征
钩虫伏匿,蚕食气血,血 虚不华于面
面部肿胀色黄,肌肤色黄 带白,目睛不黄
萎黄
黄疸
黄胖
七、辨证要点
1、黄疸的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阴黄
三、现代疾病范畴
• 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 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 钩端螺旋体、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 的败血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位
脾胃肝胆
病性
邪实为主,湿热寒湿多见
病邪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 种,以湿邪为主
病机
先由脾胃,而后影响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 溢(入血)而发黄
5.病因病机
生理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肝之疏泄 胆汁排泄
病理
脾胃 运化
脾不升清
肝失疏泄
胆 汁 入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湿 热 疫 毒
自 口 而 入
蕴结中焦
脾胃运化 失常
湿热交蒸 于肝胆
肝失疏泄,胆液不寻常道
浸淫肌肤 下注膀胱
目身小便俱黄
黄疸
5.病因病机—酒食所伤
饥饱失常 嗜酒无度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圣济总录·黄疸门》:“大率多因酒食 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 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
6.1 诊断依据
主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次症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病史 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
或胁痛、癥积病史
6.2 病证鉴别
➢辨黄疸与萎黄
黄疸
病因
感受时疫毒邪、饮食所伤、 脾胃虚弱、瘀血、砂石阻滞
萎黄 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病机 湿浊阻滞,胆液外溢 气血不足,血不华色
主症 兼症
目黄、身黄、溲黄
7.2 辨证论治—阳黄
热重于湿证
症方状药
身茵目陈治俱蒿法黄汤:,加清黄减热色通鲜腑明,,利发湿热退口黄渴,或 心中茵懊陈恼蒿,、腹栀部子胀、闷大,黄口、干黄而柏苦、,恶心 呕吐连,翘小、便垂短盆少草黄、赤蒲,公大英便、秘茯结苓、
舌滑苔石黄、腻车,前脉草弦数
7.2 辨证论治—阳黄
湿重于热证
症方状药
地中海贫血等
四、其他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等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3.历代医家认识
《景岳全书》 《沈 氏 尊 生 书》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提认提出识出了到黄“黄疸胆疸的黄可发”有生病传和名
认而染归湿密“为胆性,痰切治“液及提、关黄胆泄严出热系必伤,重瘟毒治则 故的 黄、血胆 为预血,气 此后瘀血败 证转有行.,” “黄天易行却疫;疠治,黄以需致解发毒, 黄毒初者解步,黄认俗易识称除到之;黄瘟治疸黄黄的,要发 生治与痰胆,液痰外化泄黄有易关散。” 杀人最急”
4.西医相关疾病
与西医 所述黄 疸意义 相同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急、慢性肝炎 ➢肝硬化 ➢胆囊炎等
4.西医相关疾病
溶血性黄疸病因分类
先天性
后天性
一、红细胞膜缺陷(膜分子病) 遗传性球形、椭圆形口形和棘形细
胞增多症等 二、酶缺陷
红细胞糖酵解通路缺陷、谷胱甘肽 代谢酶缺陷等 三、珠蛋白合成和结构异常
柴胡、黄芩、半夏、大黄、 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
健脾温中利湿 注意保护阳气
小
便 急黄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均要注意调整肝脾功能,活血化瘀
7.2 辨证论治—阳黄
湿热兼表证
方症药状 便黄黄麻 藿麻,疸治黄香黄脘初法、、连腹起:薄白翘满,清荷蔻赤闷目热、仁小,白化连、豆不睛湿翘石汤思微,、菖合饮黄佐黄蒲甘食或以芩、露,不解、赤消明表小毒显。豆丹,、小
伴梓有白恶皮寒、发滑热石,、头木身通重、痛杏,仁乏、力 舌茵苔陈黄、腻生,姜脉、浮大弦枣或、弦甘数草等
黄疸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赵文霞
2.概 念
➢黄疸
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
特征。
2.概 念
目睛黄染为什么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历代医家认识
《黄帝内经》 《伤寒论杂病论》 《诸病源候论》
《卫生宝鉴》
病酒最总将最因疸早结黄早病、提了疸提机女出前分出、劳急人为黄症疸黄的黄疸状和经疸病等黑验、名。疸,谷、等疸、 因“进为阴“疸五黄为提阐脾阳黄一溺;疸。…热出明胃黄。步。…毒阳“有,明赤目所明黄热湿确,黄安加发家,从湿谷者卧,黄 所寒从气曰者故和 得化热郁黄,黄卒太 ,为化蒸疸然阴 从,.”发 湿 发“得将黄开溽之阳,始心暑。黄运满湿”和用气热阴茵喘相黄陈,搏的蒿命,…辨汤在…证、顷民茵 刻论病陈,故治黄五云系瘅苓急统散.”黄化、”。茵。陈四苓散 等方剂治疗。
身茵治目陈法俱五:黄苓利,散湿黄合化色甘浊不露运及消脾前毒,者丹佐鲜加以明减清,热头重 身困藿,香胸、脘白痞蔻满仁,、食陈欲皮减、退茵,陈恶蒿心、呕吐, 腹胀车或前大子便、溏茯垢苓。、苡仁、黄芩、
舌连苔翘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7.2 辨证论治—阳黄
胆腑郁热证
症方状药
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 闷疼大痛柴治,胡法牵汤:引加疏肩减肝背泄,热身,热利不胆退退,黄或寒热
胆汁外溢 黄疸
5.病因病机—病后续发
胁痛、癥 积等病
瘀血阻滞 湿热残留
损肝伤脾
《张氏医通·杂门》:“有瘀血发黄,大 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
湿遏瘀阻 胆汁外溢
黄疸
5.病因病机—阴阳从化
湿浊阻滞
中阳偏盛 湿从热化 湿热阻滞
阳黄
中阳不足 湿从寒化 寒湿凝滞
阴黄
热度内盛 湿蕴化毒 疫毒炽盛
急黄
寒湿困阻
晦暗如烟熏 脘闷腹胀 畏寒神疲 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腻 脉濡缓或沉迟
病情缠绵
6.3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
其他检查 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肝穿刺活检
7.1 治疗原则
祛 阳黄
偏治在胃
清胃利湿 注意保护阴液
湿
黄 疸
邪 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阴黄
偏治在脾
泛溢肌肤 染于白睛
失职 胃不降浊 胆汁郁滞 血 下注膀胱
身黄 目黄 尿黄
5.病因病机
预后转归
《金匮要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 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
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
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可迁延为阴黄
急黄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
若久病不愈,可酿成癥积、鼓胀
恶心呕吐、腹胀纳呆、 大便不调
身面皮肤萎黄不华, 无目黄
眩晕、气短、心悸
6.2 病证鉴别
➢辨阳黄、阴黄与急黄
阳黄
病因
湿热
病机
证候特征
预后
湿热中阻
鲜明如橘 口干发热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 脉弦数
预后良好
急黄
热毒
热毒内迫
黄色如金 发病迅速 神昏,谵语 衄血、便血 舌质红绛 苔黄燥
病情凶险
阴黄
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