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八事件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笔下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是那一事件

鲁迅先生笔下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是那一事件

鲁迅先生笔下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是那一事件1926年3月18日,在北京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开枪射击,用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

死者中有共青团员8人。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女生刘和珍、杨德群和燕大的女生魏士毅等在这场运动中牺牲。

在死难烈士中,有7个是中学生,最小的年仅13岁。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大沽口事件”中所暴露出来的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点燃了中国民众的怒火。

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立即掀起了抗议活动。

八国最后通牒消息传出后,群众的愤怒到了极点,提出“似此横暴,于斯以极,此而不争,国亡无日,望我同胞,共起反抗,以制凶顽,用雪国耻”。

3月17日下午,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总工会等200余团体的代表,在北京大学三院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定于18日上午10时在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并推举李大钊、李石曾、顾孟余、徐谦等13人组成主席团。

会后,代表分成两路,一路由共产党员王一飞、安体诚率领去外交部请愿。

另一路由共产党员、北京学生联合总会党团书记陈毅率领,去国务院请愿。

结果赴国务院请愿代表与临时执政府卫队发生冲突,致使多人受伤。

3月18日,天低云暗,清晨,中共北方区委在李大钊的主持下又召开紧急会议,检查国民大会准备情况,赵世炎、陈乔年等分别报告群众的组织和发动情况,拟定了标语口号,以及游行路线。

上午10时,北京总工会、总商会、学生总会等140多个团体,和北大、清华等80余所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共计3万余人(另有10万人、5000人之说),冒着风雪,来天安门广场举行“抗议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

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天请愿受伤代表的血衣,旁边写着“段祺瑞铁蹄下之血”8个醒目的大字。

大会首先由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代表徐谦报告开会宗旨。

继由顾孟余、王一飞等报告并发表演说。

李大钊在会上慷慨演说,号召大家用“五四精神”、“五卅热血”,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惩办大沽口事件的罪魁祸首。

318惨案

318惨案

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工人、市民等各界群众在天安门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会后游行示威。

当队伍到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平射,造成47人死亡,100余人受伤。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3.18”惨案。

当时的北洋政府是段祺瑞执政。

在官邸前镇压徒手请愿的学生,打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者中有一名女学生叫刘和珍,鲁迅就此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名垂青史的悼文《纪念刘和珍君》便是其中之一。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良知,用同仇敌忾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一多、梁启超,,刚刚动过手术、正在住院,,、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著名知识分子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当时,诸多媒体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如《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晨报》、《现代评论》等。

特别是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三一八惨案”真相,在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103篇。

惨案发生后,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的暴行。

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的鹿钟麟。

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们,我还能沉默吗?”1926年3月3日,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学生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万人公祭大会。

北大代校长的蒋梦麟在会上沉痛地说:“我任校长,使人家子弟,社会国家之人材,同学之朋友,如此牺牲,而又无法避免与挽救,此心诚不知如何悲痛。

”他说到这里竟潸然涕下,引得“全场学生相向而泣,门外皆闻哭声”。

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一旦向徒手的青年学生与平民百姓开了枪,不仅践踏了为政之德的最低底线,也越过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法治界限。

三一八惨案 名词解释

三一八惨案 名词解释

三一八惨案名词解释三一八惨案,又称南京大屠杀,是指日本侵略军在1937年3月至1938年1月间,对中国南京市进行的大规模屠杀和暴行。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最为血腥残忍的一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苦难。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日本占领南京期间,当时的南京是中国国民政府的首都。

日本侵略军在攻占南京后,对南京市民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抢劫和纵火等暴行。

根据各方面的记载和调查,日军在南京城内城外杀害了数十万名中国人,其中包括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同时,大量的妇女被强奸,许多人被活活烧死,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三一八惨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愤慨。

当时的外国记者、外交官和救援人员记录了大量的证据,揭露了日军的暴行。

这些证据包括照片、文件、日记和口述记录等,为后来的审判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南京大屠杀被列为二战期间的重大战争罪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残酷的一页”。

三一八惨案的纪念和教育工作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任务。

每年的12月13日被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各地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铭记历史、警示未来。

同时,南京市设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集、保护和展示与三一八惨案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证据,向公众普及和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三一八惨案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

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战争罪行之一,提醒着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和历史记录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反战的重要信息,呼吁人们共同努力,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三一八惨案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痛点,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不忘记曾经发生的悲剧,珍惜和平,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战争和屠杀的世界。

《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

“有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 有恶意的闲人
走狗文人,制造流言之反动文人, 走狗文人,制造流言之反动文人, 这是鲁迅最痛恨的。 这是鲁迅最痛恨的。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 犹使我耳不忍闻。 犹使我耳不忍闻。”这里的语句和安排 顺序, 顺序,停顿方式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悲愤 心情。 心情。
文章的起点是第一、二部分,交代写作本文的 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的为人和生前的斗争事迹 第四部分:写自己得知刘和珍牺牲后的悲愤心情。 第四部分:写自己得知刘和珍牺牲后的悲愤心情。 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经过。 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经过。
“无恶意的闲人” 无恶意的闲人” 无恶意的闲人
指一般庸俗的平民, 指一般庸俗的平民,他们对世界的态度 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 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 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鲁迅 的诸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体现, 的诸多作品中都有这样的体现,如 《药》)
文中引用了陶潜的诗句, 文中引用了陶潜的诗句,怎样正确把握作 者引述陶潜诗的意图? 者引述陶潜诗的意图? 陶诗的核心是表达“人之将死”的哀叹: 陶诗的核心是表达“人之将死”的哀叹: 他感到人死后唯一能够给他安慰的不过 亲戚或余悲”而已。他人之“已歌” 是“亲戚或余悲”而已。他人之“已歌” 是一种忘情乃至无情; 托体同山阿” 是一种忘情乃至无情;“托体同山阿” 更是一种悲凉却又无奈。 更是一种悲凉却又无奈。表达了诗人对 死亡的看法, 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 脱俗的态度。 泊、脱俗的态度。
文章结尾
怎样理解关于“煤的形成” 怎样理解关于“煤的形成”的比喻 ?

鲁迅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天发生了什么?

鲁迅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天发生了什么?

鲁迅说: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天发生了什么?1926年3月18日,北京80多所大中学校师生,60多个团体共约5000余人,汇集天安门,打出的口号是“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

当天,汇集的人群举行游行,当游行队伍抵达临时政府门前时,遭到北洋政府当时的执政者段祺瑞卫队的枪击,最后造成游行群众47人死亡,132人受伤,40人失踪,史称“三一八惨案”,被作家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那么“三一八惨案”究竟是因何发生的呢?这还要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与日、英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说起。

1916年6月6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复辟失败,在忧惧中病死。

副总统黎元洪继位总统。

但当时身为陆军总长,掌握兵权的皖系首领段祺瑞觊觎总统之位,于是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中华民国约法》,引发南方革命当掀起“护法运动”的序幕,最后以段祺瑞让步结局。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拉拢段祺瑞对德宣战,而美国拉拢黎元洪不对德宣战。

北洋政府“府院之争”由此发生。

段祺瑞和黎元洪几番直接博弈没有结果。

最后段祺瑞秘密联系江苏徐州的张勋,利用张勋驱逐了黎元洪,上演了一出“复辟”闹剧。

段祺瑞又打出“反复辟”旗号,联合直系将领曹锟驱逐了张勋,然后拥立了冯国璋当代理总统,实际上大权仍在段祺瑞手里掌握,《对德宣战》案自然也就通过了。

日本人也因此扩大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段祺瑞仗着有日本人做靠山,又老调重弹,想废除旧约法,自己当总统。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东正式掀起“护法运动”。

日本趁机又与段祺瑞签订不平等条约。

1918年8月,徐世昌当选大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但段祺瑞掌握着几个师的参战军及国会,仍对国家行政起着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段祺瑞反而鼓吹中国应依赖日本。

由于段祺瑞的皖系势力越来越大,引发直系、奉系的不满。

1919年秋冬之间,直系和皖系组织了反皖联盟,借口“清君侧”,攻击皖系干将徐树铮。

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三一八惨案相关资料

三一八惨案大背景北洋政府概述北洋政府是由北洋军阀等势力所操控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院国务总理所领导,是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的中华民国合法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象征。

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分出席巴黎和会。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汉族官绅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实行舆论自由,在全国建立起自治化的统治。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统治时期、直系统治时期、奉系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

直奉第二次战争1924年(民国十三年)9月至10月,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与奉系张作霖部在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地区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积极推行其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策。

奉系军阀也尽力扩军备战,准备再次与直系争夺中央政权。

在政治上为了对抗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张作霖,广东军阀建立了三角同盟,广东军阀对直系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渗透收买工作。

而不愿意看到中国统一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奉系进行了大力扶持。

可以说,在战前,直系已经陷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

其中1924年10月21日,冯玉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收受张作霖贿赂军费300万圆,接着又收“奉币”1200万圆作为倒戈费,冯以120万转收买胡景翼,然后发动“北京兵变”,软禁曹锟,逐溥仪出故宫,悬赏缉拿吴佩孚,成立“国民军”,并欢迎孙中山北上。

3,18惨案资料

3,18惨案资料

• 民国年间,1912年3月任陆军总长。1913年代理国务总 理。1916年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0年7月辞职移 居天津。1924年10月,59岁时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 执政”。曾任过参谋总长、参战军督办、边防督办。 1926年3月18日,“三· 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愿承担全 部的责任,自动辞去所有职务。 此后退居天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自号正道居士,每 日吃斋、诵经、看书、下棋。任职时,派长子段宏业将 班禅九世接到北京雍和宫,授予金印。 1933年保持晚节,坚决不做日本汉奸傀儡,被蒋介石接 到上海居住。 1936年,不幸患胃病,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人劝他吃些 肉补身体,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开荤。同年11月2日在 上海病逝。
段的死敌李大钊先生。
1926年3月18日 “三· 一八” 惨案发生 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 1926年初,奉系军阀进兵关内,军舰驶入天津大沽口。冯玉祥将军 率领国民军封锁大沽口,不准船只驶入。3月12日,日本军舰掩护两 艘奉舰驶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国民军奋起还击。第二天,日本公使 向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北平、天津人民举行集会,督促政 府抗议外国侵略。恼羞成怒的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 比、西班牙等国公使,向中国政府提交“最后通牒”,要求国民军撤去 大沽口防御设施,否则,“决采取必要之手段”。同时,各帝国主义在 大沽海面集结了20多艘军舰,对1926年初,奉系军阀进兵关内, 中国政府实行武力威胁。帝国主义的这种野蛮行径,激起了北京人民的 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北京各界5000多人在天安门举行 “反对八国通牒国民示威大会”,由共产党员李大钊和国民党左派徐谦 等担任主席。会后,由2000多人组成的请愿团,赴国务院请愿,要 求驳回“最后通牒”,驱逐八国公使。下午1点半钟,游行请愿队伍到 达铁狮子胡同,在段祺瑞政府国务院大门前的空场上,群众高呼“打倒帝 国主义”,“驱逐八国公使”等口号,并派代表进入国务院交涉。这时, 段政府竟然下令军警用棍棒殴打、挥刀砍杀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甚至 向他们开枪射击。有47人被打死,近200人受伤,死者中有共青团 员8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女生刘和珍、杨德群和燕大的女生魏士毅 等在这场运动中壮烈牺牲。在死难烈士中,有7个是中学生,最小的一 个年仅12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 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是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烈士墓主题教育活动

三一八烈士墓主题教育活动

三一八烈士墓主题教育活动三一八烈士墓,位于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南角,新建的九州清晏景区内。

1929年,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牺牲的47名烈士而建。

中文名三一八烈士墓景区级别AAAA级所属地区北京海淀区建设历史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制造的枪杀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

当队伍来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时,预伏的军警竟开枪射击,打死47人,伤20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基本资料三一八烈士墓在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南角。

1929年,为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牺牲的47名烈士而建。

墓碑坐北朝南,5米高的六角形纪念碑,矗立在60平方米的墓基上,碑身正面镌刻“三一八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四周铭刻刘和珍、杨德群等烈士的姓名和籍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峙 1926年3月16、17日,在北京的国共两党开会,徐谦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代表的 身份同李大钊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决定组织各学校和群众团体在天安 门集会。3月18日上午10时,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北京市党部,中共北方区委 、北京市委,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团体于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 天安门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广场北面临时搭建的主席台 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他撰写的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台前横幅上写着‚北京各界坚决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 八条决议 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参加了大会,大会主席、中俄大学 校长徐谦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大会决议:‚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 ,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告国民军为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而战。‛最后大会一共通过了八条决议。 惨剧发生 大会结束后,游行队伍由李大钊率领,按预定路线,从天安门出发,经东长安街 、东单牌楼、米市大街、东四牌楼,最后进入铁狮子胡同(今张自忠路)东 口,在段祺瑞执政府(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门前广场请愿。示威群 众公推代表去向卫士长交涉,要求开门放队伍进去,并请段祺瑞和国务总理 贾德耀出来见面。段祺瑞的执政府内人员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 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者中为人们 所熟知的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李大钊和陈乔年也负伤。后来军 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
• • • •
• • •
• •
1.周作人为纪念刘和珍、杨德群所作的挽联是: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2.周作人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又作了以下 挽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3.周作人为纪念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胡锡爵所作的 挽联是: 什么世界,还讲爱国? 如此死法,抵得神仙。
3月18日当日,段祺瑞及北京国务院通电谓本日惨案乃徐谦等鼓动所致,令通缉徐谦、 李大钊、李石曾、易培基、顾孟余五人。朱家骅、蒋梦麟、鲁迅等几十人也上了黑名 单。李大钊、徐谦、鲁迅等人被迫转移,国共两党的领导机关则迁入苏联使馆。 3月19日各地舆论纷纷谴责国务院门口屠杀,3月20日,贾德耀内阁对三一八惨案引咎 辞职,段祺瑞亦下令抚恤。3月20日同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段祺瑞屠杀人民告全国 民众书》,号召‚全国商人、学生、工人、农民、兵士,应急起联合起来,不分党派, 一致奋斗,发动一个比‘五卅运动’更伟大的运动,以雪最后通牒之耻‛。 3月23日, 北京各界人士、各社会团体、各学校齐聚北京大学大操场,为亡灵们举行‚三〃一八 死难烈士追悼大会‛。鲁迅题写挽联:‚死了倒也罢了,活着又怎么做。‛后又就此 惨案连续写了七篇檄文。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歌唱遍京城。 强大的民意压力迫使段祺瑞政府召集非常会议,通过了屠杀首犯‚应听候国民处分‛ 的决议;京师地方检察厅对惨案进行了调查取证并正式认定:‚此次集会请愿宗旨尚 属正当,又无不正侵害之行为,而卫队官兵遽行枪毙死伤多人,实有触犯刑律第 311 条之重大嫌疑。‛ 1926年4月,段祺瑞执政府倒台。张作霖进京后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 及报馆,大肆查禁进步书刊,搜捕进步人士。 4月26日清晨邵飘萍被秘密处决,北大 教授朱家骅、代校长蒋梦麟等遁入六国饭店再秘密离京。军警查封了《京报》馆和一 批进步报刊,张学良逮捕了共产党员郭隆真
谢谢观赏
Hale Waihona Puke 文 本文 本文本
文本
文本
学生刘和珍等遇难 刘和珍的遗体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 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中国知识分子和媒体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社会良知,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蒋梦麟、王世杰、闻 一多、梁启超、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等纷纷谴责段祺 瑞政府。《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清华周刊》、 《晨报》、《现代评论》等加入谴责暴行的行列。邵飘萍主持的 《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发表消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导惨案 真相,《京报副刊》也发表了有关文章。 段祺瑞惶惶不可终日 ‚三〃一八‛惨案后,举国震惊。中国知识阶层无论其政治观点与 学术观点有怎样的不同,均纷纷痛斥执政府和‚执政‛段祺瑞的行 为为‚倒行逆施‛、‚暴行‛,‚是政府自弃于人民矣‛,‚是民 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学人如蒋梦麟、傅斯年、周作人、林语堂、 朱自清、闻一多、王世杰、许士廉、高一涵、杨振声、凌叔华、邵 飘萍、陶孟和等,均有文字见诸报端;梁启超刚刚动完手术,缠绵 病榻之中,犹不忘口诛笔伐;刘半农与赵元任再一次词曲璧合,哀 声凄楚,传唱京城;鲁迅则有《记念刘和珍君》等文,尤为悲天悯 人……民意不可违。为此,傅国涌先生称:‚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 即使和俄罗斯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们相比也并不逊色,在他们身上我 们看到了知识分子最可贵的那些品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 心中永远不倒的长城,是‘真的猛士’。‛
三一八事件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两艘日本军舰护卫奉 系军舰进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 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 《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 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 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 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三〃一八惨案,发生在1926年,平衡于冯玉祥直系军阀和张作霖奉系军 阀的段祺瑞临时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外国公使团的‚最后通牒‛,而 愤怒的群众冲击执政府,导致包括两名便衣警察、一名卫兵在内的 47人死亡的一场惨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