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其他少见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后不清楚病原的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和转归等方面有所不同。

在临床实践中,对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症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黄疸等。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例如,乙型肝炎常伴有关节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该结合具体的症状和患者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ALT、AST、GGT、碱性磷酸酶等)、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eAg、anti-HCV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变程度。

病毒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进行病毒检测是确诊的关键步骤之一。

根据病毒标志物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如HBV、HCV等,并进一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鉴别诊断对于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

在排除其他潜在疾病的基础上,结合病毒检测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进行鉴别诊断,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总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毒检测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
农学院 张皓禹 2012512167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 引起的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
SEN-V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 肝
●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 似,不转为慢性。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传染源
戊型肝炎的传染 源是急性及亚临床 型患者。以潜伏末 期和发病初期粪便 的传染性最高。
甲 肝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二、易感人群
1)主要侵犯青壮年,这一点与甲型肝炎多侵犯 儿童不同。70%以上病例为15-39岁年龄组,儿 童发病较少。儿童发病率低,可能与儿童感染戊 型肝炎病毒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感染有关。 (2)孕妇易感染本病:在孕妇急性病毒性肝炎 中,80%为戊型肝炎。经与孕妇同年龄配对研究 显示:男性和非孕妇的戊型肝炎感染率分别为57 %和48%。 (3)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戊肝的潜伏期为16-75抗 日,平均 1个月。少数病人 体 病毒血症可持续约100日,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 母 亲 。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而较重。 孕妇感染戊型肝炎更加危险,孕妇患者的死亡率 高达20%。HEV不引起慢性肝病。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

浅谈戊型病毒性肝炎作者:段平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7期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我国法定管理乙类传染病,既往被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自1997年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开始分型报告戊肝。

为规范戊肝病例诊断和报告工作,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于2009年6月15日废除了1997年发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同时发布《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301-2008)》(简称《肝诊断标准》)[1]。

1 病毒学HEV在-70--8℃不稳定,但在液氮中极为稳定。

在生肉或未完全熟的肉制品里,HEV仍可保持感染性。

带病毒的猪肝以56℃加热1h或71℃加热10min后病毒仍能存活;以71℃水浴加热20min,火炒(191℃,内部温度71℃)5min或沸水煮5min均可彻底灭活病毒[2]。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长约27--34nm的无包膜病毒,归类为戊型肝炎病毒属[3]。

与人类相关的HEV目前分为4个基因型,仅有一个血清型。

其中HEV-1主要见于亚洲与非洲地区,HEV-2则在墨西哥较为多见,以上两型病毒只见于人类;而HEV-3与HEV-4则为人畜共患病毒,HEV-3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HEV-4则主要发现在我国与日本[4]。

目前,我国患者中仅发现HEV-1和HEV-4。

HEV基因组为线性正股单链RNA,全长为7.2kb[5],两端为5-甲基鸟嘌呤帽与3-多聚核苷酸尾,中间则是3个部分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readingframe,ORF)。

ORF1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如转甲基酶、蛋白酶、解螺旋酶、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等。

ORF2则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包含病毒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

ORF3蛋白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其可能参与了靶细胞的信号转导、促进HEV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并在HEV从宿主细胞的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6]。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 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组 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即甲、 乙、丙、丁、戊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除乙型肝粪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4 型均为RNA病毒,而且4型之间也有较大差 异。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甲型肝炎病后免疫 力一般认为维持终身。
乙型肝炎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且为无黄疽型多见, 感染后对有同一亚型HBsAg的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 对其他亚型免疫力不完全。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 检出抗-HBs,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情继续发展,病程超过一年仍有明 显的症状,全身乏力、消瘦、面部及下肢浮肿等,可有黄疸、 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腹水及进行性脾大等。肝功能反复 不正常,或波动明显。肝大明显,质地较硬。部分病人可有肝 外脏器损害,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及干燥综合征等。
三、重型肝炎 (hepatitis gravis)
2.蛋白代谢功能检测 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对诊 断有一定价值。
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定量 和直接胆红素定量等,有助于确定有无黄疸及性质、程度等, 用于诊断。
4.其他 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有助临床观察病 情轻重。
1.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以通常的急性黄疸型开始,病情急剧恶化, 黄疸迅速加深,肝脏明显缩小。于起病10日内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错乱、谵妄、嗜睡、扑翼样震颤、昏迷、抽搐等,后 期多因肝、肾功能衰竭、脑水肿及脑疝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 周。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一、填空题(共10题)1、甲肝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浓度高峰发生在。

(出现症状前1~2周)2、我省目前开展的甲戊肝聚集性病例监测工作中判断形成甲肝聚集性病例的最长潜伏期为天。

(42天)3、甲肝病毒为单股正链病毒。

(RNA)4、临床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感染诊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为。

(抗HAV-IgM)5、监测HAV远期感染或疫苗免疫效果通常需检测指标。

(抗HAV-IgG)6、与乙肝病毒感染后不同,甲肝病毒感染后一般不转为。

(慢性携带者)7、临床上检测甲肝和戊肝IgM抗体最常采用方法。

(ELISA)8、根据我省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发生甲肝爆发后,血清标本采集的数量原则上爆发病例≤20例要达到。

(100%)9、儿童感染甲肝后多表现为感染。

(隐性)10、目前临床诊断戊肝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血清中。

(抗HEV-IgM)二、单选题(共10题)1、甲肝病毒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无法灭活?(B)A 100℃5分钟B 60℃1小时C 较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D 75%的酒精长时间浸泡2、根据山东省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要求,15岁以下甲肝血清标本采集率需达到。

(B)A 80%B 90%C 95%D 100%3、临床甲肝急性感染诊断最重要的血清免疫学检测指标为:(B)A 抗HAV-IgGB 抗HAV-IgMC 抗HAV-AbD HAV-RNA4、用于甲肝人群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的常用检测指标为。

(B)A 抗HAV-IgM B抗HAV-IgG或抗HAV总抗体C HAV-RNAD 以上均不是5、甲肝和戊肝的血清标本应在摄氏度以下冷藏保存和带冰送检。

(B)A 0B 4C 8D 106、关于甲肝病毒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A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B 经粪-口途径传播C 感染易变成慢性D 感染后免疫力牢固7、ELISA方法检测甲肝和戊肝IgM原理为。

(D)A 抗原夹心法B 间接法C抗体夹心法D免疫捕获法8、诊断急性戊肝感染特异性最好的指标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一、管理传染源
甲肝、戊肝———消化道隔离
重点人员管理:餐饮、幼托所工作人员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人血丙种球蛋白和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对甲型肝炎和 戊型肝炎接触者有一定保护作用,主要适用于接触肝炎病人 的易感者。剂量每公斤体重0.02-0.05ml,注射时间越早越 好,应在接触患者7天内注射。 (2) 注射甲肝减毒活疫苗。对15岁以下儿童可接种甲肝疫 苗预防甲肝发病,戊型肝炎现今暂无可预防接种的疫苗。
●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我国40岁以上成人90%~98%抗HAV-IgG阳性
抗体
母 亲
6个月以内婴儿
甲 肝
(四)临床特点
1. 潜伏期:2~6周 2. 流行季节 ●各型病毒性肝炎散发病例均无明显季节性。 ●甲肝、戊肝的暴发流行多见与秋冬季节或雨 水多、洪水泛滥的季节。
HA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甲 肝
HAV 传染性高于 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
100 ℃加热 5 分钟可使病毒灭活
●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 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二)流行病学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分类
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有很多: •黄热病毒(YFV) •EB病毒(EBV) •巨细胞病毒(CMV)
•单纯疱疹病毒(HSV)
•风疹病毒(RV)
它 们 均 非 嗜 肝 病 毒
所 致 肝 损 害 为 继 发 性
病毒性肝炎,一般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所 引起的肝炎。
目前已知的嗜肝病毒有五种: HAV(甲)、HBV(乙)、HCV(丙)、 HDV(丁)和HEV(戊)。 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3. 临床特点
●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
●临床病例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
(五)预

●甲肝预后良好
●无慢性化倾向 ●无演化成肝癌的危险 ●发生肝衰竭者罕见
二、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 肝
● 戊肝,原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 HEV为单股线状正链 RNA病毒, 现暂归类于嵌杯病毒科。 ● 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与甲肝类 似,不转为慢性。 ● 抗-HEV:
抗HEV-IgM:是近期内HEV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抗HEV-IgG:HEV感染后可长期存在,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 1、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 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 2、传播途径: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而感染,例如:通过被污染 水源。 • 3、易感人群:(1)主要侵犯青壮年,这一点与甲型肝炎多侵犯儿童 不同。70%以上病例为15-39岁年龄组,儿童发病较少。儿童发病率 低,可能与儿童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多表现为亚临床型感染有关。 • (2)孕妇易感染本病:在孕妇急性病毒性肝炎中,80%为戊型肝炎 。经与孕妇同年龄配对研究显示:男性和非孕妇的戊型肝炎感染率分 别为57%和48%。 • (3)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 • 戊肝的潜伏期为16-75日,平均1个月。少数病人病毒血症可持续约 100日,故可能发生血液传播。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 而较重。孕妇感染戊型肝炎更加危险,孕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 HEV不引起慢性肝病。
●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强
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发病后3~4周,基本无传染性
甲 肝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粪便排出病毒,经口腔摄入而感染
散发流行: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临床较多见
暴发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尤其是生食毛蚶、 蛤蛎、牡蛎等水产品最易引起
● 临床特点 ① 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低,发病无家庭 集聚现象; ② 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且黄疸较深; ③ 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重;
④ 老年人及孕妇感染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比较 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诊断,要依据流行病 学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并要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 进行综合分析,作好鉴别,然后加以确诊,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点或 一次的异常就确定诊断。 2、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相比,在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上相似。通过粪—口传 播,饮食的肠道传播是主要途径,传染源是急性期的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都可能含有甲、戊肝病毒,这些排泄物可以污染 周围环境、食物、水源和健康人群,被甲、戊肝病毒污染过的食物、水源、 各种物品都有可能是传染的媒介。个别患者也可由于血液污染、滥用药物、 医疗操作而感染。 3、甲肝的发病季节为秋冬季,戊肝为四季散发;戊肝患者中以中年、老年、 孕妇居多,而甲肝以儿童,青少年为主;戊肝亚急性重型和急性淤胆型较甲肝 多见;戊肝发热、肝肿大较甲肝少见,皮肤搔痒和灰白便较甲肝多见;戊肝 病理损害较甲肝明显,恢复缓慢。戊肝血清胆红素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均长 于甲肝。甲肝和戊肝虽然都是经粪-口消化道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 现和经过类似,但两者在年龄、性别、某些临床表现和肝功改变以及预后方 面存在着差别。
TT病毒(TTV)
SEN-V

第一部分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特征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甲 肝
● HAV为单股正链 RNA 病毒,归类于小RNA病 毒科肝炎病毒属
●病毒形态: 1973年,Feinstone等采用免疫电镜首次观察到 该病毒。
病毒直径27 nm,无囊膜,为正20面体球形颗粒
●抵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