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某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doc 73页)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方案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特制定以下改革方案:一、加强岗位设置和职责明确1.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制定适应学校管理需要的岗位设置方案,将岗位职责明确化,确保每个职位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权责。
2. 针对学科专业教师,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力度,明确教学任务、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落实提供明确的指导。
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1. 加强招聘流程管理,确保公开、公正、公平,加强对招聘人员的资格审查和面试过程的监督,保证选聘人员符合相关条件要求,从而提高招聘效果。
2. 完善学术型、专业型、管理型等不同类型人才选拔机制,确保人才选拔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加强对选拔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形成有效的选拔机制。
三、优化薪酬管理体系1. 确立合理的薪酬标准和晋升制度,将薪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实行绩效工资,提高教职工积极性。
2. 建立薪酬公开制度,让学校教职工了解薪酬的构成和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增加其对薪酬体制的信任感。
四、建立健全培训机制1.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和学科建设,挖掘有效教育资源,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针对管理人员,开展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为管理者创造更多的能力和机会。
五、改革人事管理机制1. 建立健全维稳机制,营造良好的人事管理氛围,提高人才留存率和敏感岗位的招聘难度。
2. 强化考核评价,加强对干部工作的定期检查和考核。
对工作成果、教育教学、教学质量等进行量化分析,为公司提供合理、科学的评价。
以上就是我们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希望以此为基础,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培养氛围。
华南理工大学职员制改革实施办法

华南工人〔2013〕37号关于印发《华南理工大学职员制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各学院,校直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为进一步规范学校职员聘用工作,经广泛征求意见,学校对《华南理工大学职员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华南工人〔2010〕28号)进行了完善,经2013年第9次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自2013年6月8日起实施,请遵照执行。
附件:华南理工大学各级职员聘用条件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6月8日华南理工大学职员制改革实施办法第一条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教人〔2007〕4号)和《华南理工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华南工人〔2007〕282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我校在编在岗的机关部处、学院、直属单位及企业化管理等单位事业编制聘用和新机制聘用的党政管理人员(含过去一年内退休人员)。
第三条岗位设置基本原则我校职员制改革管理岗位的设置,坚持“科学设岗、优化结构和精干高效”原则,统筹规划,科学设置,以岗定薪,以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充分调动与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管理效能。
第四条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现任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到十级职员。
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与规定聘用,五级及以下职员岗位由我校聘用。
学校管理岗位数量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
三级、四级职员岗位数由教育部确定。
六级及以上职员岗位数量控制在管理岗位总量的35%以内,五、六级职员岗位一般按1:2设置;七、八级职员岗位数量约占管理岗位总量的45%;九、十级职员岗位数量约占管理岗位总量的20%。
第五条职员分级聘用的依据(一)德、能、勤、绩、廉;(二)学历(学位);(三)现职务、职级及任职年限。
化学院内部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化学院内部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为响应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的要求,提高化学院的研究和教育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化学院内部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一、职称评定制度的改革1. 聘任制度改革。
建立基于职责、业绩和学术贡献的聘任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标准。
2. 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定体系。
建立透明、有效的职称评定体系,确保每位职工享有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定待遇。
3. 加强人才培养和选拔。
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提高干部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1.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与考核体系,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2. 教学课件制作要求的提高。
加强教学课件的制作质量要求,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3.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加强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优秀教师、课程和教材资源的相互借鉴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三、科研管理制度的改革1. 科研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科研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体系。
2. 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完善。
建立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3. 科技创新支持机制的优化。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建立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奖励机制,提高科研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四、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 行政领导团队建设。
建立运作高效、作风优良、责任明确的行政领导团队,提升学院行政管理水平。
2. 行政管理流程优化。
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管理流程,优化机构设置,打破数据孤岛,提高行政效率。
3. 行政管理公开透明化。
加强对行政管理信息和决策的公开和透明,提高学生、教职工对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度。
五、总结化学院内部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将有效提升学院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学院管理工作与实际发展经验有效结合。
同时,也为学校或其他学院打造一套完善的管理及人事分配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性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二级人事制度分配管理方案

经济管理学院二级人事制度分配管理方案(2009/2012年)第一章总则根据学校2009-2012年综合改革有关文件,结合学院自身特点,经学院党政工集体讨论,特制订学院2009-2012年两级管理分配方案。
制定分配方案的原则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发挥学院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全面提高经济管理学院的综合竞争能力,促使学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走在全校的前列。
第一条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分配方案制定先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合理量化打分进行相关经费切块分配,管理工作暂时不打分,其相对应的经费切块按有关规定经考核后进行分配。
同时,分配制度应做到公开、透明、规范和程序。
第二条为便于考核、管理和分配,学院各类教学、教辅人员划分为如下几种岗位:1、专职教师(科研教学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2、行政管理人员(二级学院副院长、办公室主任、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主管、科研主管、教学秘书、院办秘书、实验室人员)3、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4、外聘人员(专职班主任、外聘任课教师)第三条对于不同岗位上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确定岗位后,应采取“打破平衡,承认差别,奖勤罚懒,鼓励冒尖和适当照顾弱势群体利益”的原则,为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第二章管理体制第四条建立经济管理学院党政工联席会议制度,具体人员由院党政领导和院分工会主席组成,具体负责经济管理学院二级人事制度考核分配管理方案的制定、修订和解释。
第五条院经费分配管理体制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凡属院经费分配中重大问题的决策由院党政工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各岗位教师的日常工作由对应的副院长在院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
第三章组织领导第六条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成立由院领导、分工会主席、学院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学生办公室主任和系部主任组成的二级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小组。
1、在学院党政领导下,成立二级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小组,负责拟订制度和实施细则。
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99.09.15•【文号】教人[1999]16号•【施行日期】1999.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15日教人[1999]16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部署,为了进中一步转换运行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迎接新世纪国际竞争的挑战,高等学校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积极创新的姿态,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新一轮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人事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
改革要有利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有利于高校人员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和调整学校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岗位聘任,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
二、高校机构编制改革4、精简机构。
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学校管理机构。
学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

学院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一、引言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人力资源与学院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
2.原则:(1)公正公平:人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职员工的权益,做到公正、公平、透明。
(2)合理激励: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能力为主:注重教职员工的能力和业绩,推行以能力为基础的人事管理制度。
(4)完善培训:加强教职员工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具体措施1.完善人事管理流程(1)职位设置与招聘:根据学院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不同层级的职位,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招聘程序,吸引人才。
(2)入职与晋升:对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促进其快速适应工作;对员工进行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明确,符合条件的员工有晋升的机会。
(3)考核与绩效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定期对教职员工进行绩效评估,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和薪酬调整的依据。
(4)调动与离职:建立灵活的人员调动机制,适应学院发展变化;对绩效差异显著的员工,通过合法合规的程序实施离职。
2.建立激励机制(1)薪酬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和个人能力贡献,建立薪酬激励标准与制度,让员工薪酬与绩效挂钩。
(2)职业发展:为教职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完善的晋升通道和职业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
(3)荣誉表彰:设立优秀教职员工的荣誉称号和奖励,鼓励员工在各个岗位上取得成绩。
(4)股权激励:在合理范围内推行股权激励,让员工分享学院发展的成果。
3.加强教职员工培训(1)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学院发展需求和员工职业发展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
(2)丰富培训形式:除了常规的内部培训外,还可以引入外部专家进行授课,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提高员工在各个领域的专业素质。
(3)培养领导力:加强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的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学院培养更多的管理骨干。
四、实施与监督1.实施步骤:由学院领导团队牵头,成立人事工作组,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时间表。
1986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定稿]
![1986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ca90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0.png)
1986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定稿]第一篇:1986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定稿]1986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发布部门: 国务院goblin发布文号: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把竞争机制正确地引入高等教育,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与动力,促进用人单位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和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决定把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分为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社会调节性计划,相应地改变高等教育培养费拨付办法,建立各种奖学金和某些收费制度,逐步将毕业生计划分配就业制度改为社会选择就业制度。
一、国家任务招生的学生及其就业方式⒈国家任务招生计划招收的学生,培养费由国家提供,学生上学一般应交学杂费。
经济困难者可申请贷款,符合条件者可享受优秀学生奖学金。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
⒉师范(含各类师范专业、不含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农林、体育、民族、航海等专业招收的学生,可按规定享受专业奖学金,免交学杂费,毕业后在本系统、本行业内择优录用。
⒊对矿业、地质、水利、石油等部门及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所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定向招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定向奖学金,定向生免交学杂费,毕业后在定向的行业或地区内择优录用。
⒋国家在必要时可以制定当年部分指导性就业计划。
提倡和鼓励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不含享受学专业和定向奖学金的学生),到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重点单位就业,用人单位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予优惠待遇。
⒌按国家任务招收的学生(不含享受专业和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也可考任国家公务员。
毕业生若被经营性单位录用,经主管部门同意,学校可以接受录用单位的适当资助。
毕业生经学校推荐以及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后,未被录用的毕业生,介绍回家庭所在地自谋职业。
广州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问答(二)》的通知-穗人发[2005]59号
![广州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问答(二)》的通知-穗人发[2005]59号](https://img.taocdn.com/s3/m/a7c04fe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f.png)
广州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问答(二)》的通知正文:---------------------------------------------------------------------------------------------------------------------------------------------------- 广州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问答(二)》的通知(穗人发〔2005〕59号)各区、县级市人事局,市直各单位人事部门:为推进我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工作,我局对部分试点单位在执行《广州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穗人发〔2004〕3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继续以问答形式进行解释。
现将《广州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问答(二)》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执行过程中,如遇到新的问题和情况,请及时向我局政策法规处反映。
广州市人事局二○○五年四月三十日广州市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问答(二)1. 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分配制度改革方案需经职代会通过。
但有些单位未成立职代会,如何处理?答: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必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
目前尚未成立职代会的,其分配制度方案应当经全体职工大会讨论通过。
2. 是否单位内部所有岗位都必须竞聘?答:目前尚没有规定要求单位内部所有岗位都必须竞聘,具体竞聘的范围及岗位可由单位视情况自行决定,但另有文件规定的除外。
3. 聘用合同中列明的岗位纪律是否都是经职代会通过的才可以列入合同?答:单位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应当是单位依法制定并经职代会通过且已公示的,方可列入合同。
岗位有行业特殊的,应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经聘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予以约定,可以写入合同,无须经职代会讨论通过。
4. 身兼数职的人员,其聘用合同中岗位怎样说明?工资标准如何确定?答:身兼数职的人员,应在其主要从事的工作中选择确定一个岗位并在聘用合同中明确,所兼数职应当在职位说明中具实写明,档案工资原则上按聘用的岗位给予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讨论稿)
为了适应学院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强化岗位职责和业绩考核,进一步理顺完善院内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人事部、财政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人部发〔2006〕56号)、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2006〕70号)、《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粤人社发〔2010〕105号)、《广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穗人发〔2007〕13号)、《广州****学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穗科贸〔2011〕35号)、《广州市市属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穗人社发〔2012〕63号文)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在原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完善以岗位为中心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学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分配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二级学院、系、部依法依规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撑。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整体构建,分步实施。
根据国家和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确定本次人事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制度和机制
上实行整体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情况分步操作。
(二)科学设岗,强化职责。
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有关规定,学院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精简效能、分类分级的原则设置岗位,根据我院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完善各类各级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完善我院的岗位职责体系。
(三)按岗定酬,责酬一致。
以岗位设置和聘用为基础,强化岗位职责,按岗定薪,以绩取酬,建立和完善院内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岗位聘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激励机制。
(四)强化考核,优绩优酬。
在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针对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的以业绩量化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津贴直接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提高教职工待遇的基础上,适当拉开增量差距,建立国家工资和院内收入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坚持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
(六)积极稳妥,促进发展。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学术科研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院综合实力,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学院的办学目标。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院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考核、岗位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
其中岗位设置的内容主要包括定岗位类别、定岗位等级、定岗位总量、定岗位职责、定
- 2 -
工作质量标准等。
本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的范围和对象为学院全体教职工,其中事业编制人员适用本方案。
非事业编制人员按学院聘用制人员管理办法(另行制定)执行。
三、岗位类别、职责及绩效工资标准
(一)岗位类别
我院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
1.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
(1)教师岗位是指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
教师岗位分12个等级,具体情况如下:二至四级岗位:教授
五至七级岗位:副教授
八至十级岗位:讲师
十一级至十二级岗位:助教
十三级岗位:员级、博(硕)士初期
(2)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是指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或辅助服务、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工程技术、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经济、会计、统计、医疗卫生、档案等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1个等级。
三至四级岗位:正高职称
五至七级岗位:副高职称
八至十级岗位:中级职称
十一级至十二级岗位:初级职称
- 3 -
十三级岗位:员级
2.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是指在学院、二级学院、系、部以及其他内设机构中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
管理岗位分为7个等级,每一级根据情况分设若干挡。
四级岗位:正校职
五级A岗位:副校职
五级B岗位:副校调研员
六级A岗位:中层正职
六级B岗位:副处调研员
七级A岗位:中层副职
七级B岗位:主任科员
八级A岗位:科长
八级B岗位:副主任科员
九级岗位:科员
十级岗位:办事员
3.工勤技能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是指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及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
我院工勤技能岗位分为5个等级。
二级岗位:技师
三级岗位:高级工
四级岗位:中级工
五级岗位:初级工
普通工
(二)岗位职责
- 4 -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学院岗位分类分级的设置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本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学院各类各级岗位的职责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岗位(教学、管理、服务)基本工作;②育人工作;③科研工作;④教学建设与社会工作。
每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工作任务和量化指标。
各级各类岗位的基本职责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爱护学生,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服从工作安排,履行岗位职责,优质优量完成工作任务。
各类各级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及量化指标、工作质量标准和绩效工资标准见下表。
- 5 -
6
7
8
9
10
2、教师岗(科研为主型)岗位职责及绩效工资标准
说明:1.各级岗位的额定科研工作量不记发科研津贴,超过部分按学校规定的科研津贴发放。
3、教师岗(专职辅导员)岗位职责及绩效工资标准
4、专业技术辅系列岗位职责及绩效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