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000年中国旅游饭店统计公报

2000年,随着一批原作"培训中心"、"招待所"、"公寓"使用的住宿设施主动要求纳入旅游饭店管理,我国旅游饭店数量规模有较大增长。到2000年末,全国共有旅游饭店10481家,比上年末增加3446家,增长48.98%,其中星级饭店数量增幅高达56.35%;全国旅游饭店共拥有客房94.82万间,比上年末增加5.88万间,增长6.6%;共拥有床位185.60万张,比上年末增加8.61万张。

2000年,全国旅游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为862.27亿元,比上年增加16.52亿元,其中:星级饭店营业收入总额为603.71亿元,占总额比例为70%;上缴营业税44.07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亿元;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5.85%,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其中星级饭店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7.58%,比总体平均客房出租率高1.73个百分点。

一、全国旅游饭店的构成情况

(一)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

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在全国10481座旅游饭店中,国有饭店有6646座,占全国旅游饭店总数的63.4%;集体经济饭店有1280座,占12.2%;外商投资饭店有419座,占4.0%;港澳台投资饭店有414座,占4.0%。以上四种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共占全部饭店的83.6%。此外,联营、股份制、私营等其他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共有1722座,占全部涉外饭店总数的16.4%。

从客房间数来看,在全国拥有的94.82万间客房中,国有饭店共有59.34万间客房,占全国旅游饭店客房总数的62.6%;集体经济饭店共有7.92万间客房,占8.4%;外商投资饭店共有5.80万间,占6.1%;港澳台投资饭店共有7.37万间客房,占7.8%。以上四种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客房占全部饭店客房的84.8%;其他注册登记类型的饭店客房共有14.39万间,占全部饭店客房数的15.2%。

(二)按规模划分

按饭店规模大小划分的情况是:(1)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饭店129座,共有24.03万间客房,占全国旅游饭店客房总数的25.3%;(2)客房数在300-499间的饭店309座,共有11.23万间客房,占11.8%;(3)客房数在200-299间的饭店547座,共有13.14万间客房,占13.9%;(4)客房数在100-199间的饭店1926座,共有26.45万间客房,占27.9%;(5)客房数在100间以下的饭店7570座,共有19.91万间客房,占21.1%。

(三)按星级划分

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6029座,比上年末增加2173座;拥有客房59.47 万间,比上年末增加6.98万间;床位114.48万张,比上年末增加11.99万张。具体情况是:(1)五星级饭店117座,共有4.52万间客房,占全国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客房总数的7.6%;(2)四星级饭店352座,共有8.49

万间客房,占14.3%;(3)三星级饭店1899座,共有23.12万间客房,占38.9%;(4)二星级饭店3061座,共有20.51万间客房,占34.5%;(5)一星级饭店600座,共有2.82万间客房,占4.7%。

二、分地区的旅游饭店情况

全国10481座旅游饭店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情况如下:

(一)按拥有旅游饭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1506座;(2)江苏803座;(3)云南629座;(4)浙江594座;(5)山东558座;(6)北京522座;(7)湖北497座;(8)辽宁431座;(9)四川408座;(10)广西403座。

(二)按拥有旅游饭店客房间数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16.31万间;(2)辽宁8.76万间;(3)北京7.67万间;(4)上海5.60万间;(5)浙江5.57万间;(6)山东5.06万间;(7)江苏5.01万间;(8)海南3.44万间;(9)四川3.42万间;(10)广西3.29万间。

(三)按拥有旅游涉外星级饭店座数多少排列,位居前十名的地区是:(1)广东697座;(2)江苏450座;(3)北京425座;(4)浙江411座;(5)云南408座;(6)湖北295座;(7)上海248座;(8)湖南227座;(9)辽宁216座;(10)福建213座。

三、全国旅游饭店的客房出租率情况

2000年,全国旅游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5.85%,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其中,星级饭店全年客房出租率为57.58%,比上年提高3.24个百分点。在星级饭店中,五星级饭店的客房出租率为65.04%,比上年提高3.63个百分点;四星级饭店的客房出租率为63.08%,比上年提高4.12个百分点。

(一)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

2000年,在全国10481座旅游饭店中,其中:国有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54.34%,比上年提高2.89个百分点;集体企业饭店53.1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外商投资饭店58.89%,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港澳台投资饭店63.64%,比上年提高5.24个百分点;联营饭店55.33%,比上年下降7.09个百分点;私营饭店54.88%,比上年提高2.74个百分点。

(二)按规模划分

按饭店规模大小划分的情况是:(1)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3.76%,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2)客房数在300-499间的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1.23%,比上年提高6.09个百分点;

(3)客房数在200-299间的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8.1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4)客房数在100-199间的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5.18%,比上年提高3.35个百分点;(5)客房数在100间以下的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1.15%,比上年提高2.21个百分点。

(三)按地区划分

2000年,按客房出租率高低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如下:

(1)湖南72.07%;(2)浙江64.31%;(3)上海61.93%;(4)北京60.88%;(5)广东60.35%;(6)青海57.28%;(7)江西56.79%;(8)江苏56.42%(9)贵州56.08%;(10)海南55.88%。

四、全国旅游饭店的营业收入情况

2000年,全国旅游饭店营业收入为86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

(一)按注册登记类型划分

2000年,国有企业饭店营业收入465.00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53.93%;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饭店营业收入216.62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5.12%;集体企业饭店营业收入55.9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6.49%;联营饭店营业收入12.54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1.45%;私营饭店营业收入10.04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1.16%。

(二)按规模划分

2000年,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饭店年营业收入216.0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5.06%;客房数在300-499间的饭店年营业收入145.67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16.89%;客房数在200-299间的饭店年营业收入134.54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15.60%;客房数在100-199间的饭店年营业收入187.56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1.75%;客房数在100间以下的饭店年营业收入178.43亿元,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0.69%。

(三)按地区划分

2000年,按营业收入多少排列,位居全国前十名的地区如下:(1)广东229.52亿元;(2)北京128.12亿元;(3)上海83.47亿元;(4)浙江68.52亿元;(5)江苏58.03亿元;(6)山东38.45亿元;(7)辽宁35.02亿元;(8)四川20.78亿元;(9)湖北18.08亿元;(10)广西17.11亿元。

五、全国旅游饭店上缴的营业税金

2011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庆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庆阳市统计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防通胀、稳物价、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十八字方针,强化发展基础,加快项目建设,加强价格调控,努力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0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95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08.13亿元,增长12.4%。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8%。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7.4%,二季度上涨6.5%,三季度上涨5.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上涨1.0%,衣着类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1%。 2011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5.67亿元,比上年增长79.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4亿元,增长47.7%。各项税收完成86.57亿元,增长100.0%,占财政收入的81.9%。其中国税收入完成59.87亿元,增长100.4%;地税收入完成26.71亿元,增长99.0%。全年财政支出1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云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 【发布日期】2012.04.01 【实施日期】2012.04.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云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 2012年4月) 2011年,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两强一堡”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落脚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在调结构、转方式,强产业、增动力,惠民生、促和谐上狠下功夫,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云南“十二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875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07.81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3990.97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352.17亿元,增长11.8%。三

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4:44.6:40.0调整为16.1:45.6:38.3。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8957元,比上年增长13.0%。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3679.7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 2006-2011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1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增值税完成136.64亿元,增长 21.2%;营业税277.71亿元,增长17.0%;企业所得税110.6亿元,增长34.4%。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5.2%、28.9%、29.0%、35.3%和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2087733.html,/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210207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0%。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7.9%,其中,谷物上涨7.8%,蔬菜上涨15.6%,水果上涨14.6%,油料上涨14.4%,畜产品下降0.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6.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00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9.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2%,比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年末共有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34个,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84.70万人,转移就业人数147.10万人。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15.72亿元,增长23.8%;其中税收收入3801.88亿元,增长21.5%。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大而人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1.9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糖蔗种植面积136.42千公顷,增长0.4%;油料种植面积337.42千公顷,增长1.8%;蔬菜种植面积1204.64千公顷,增长5.8%。 全年粮食产量1316.50万吨,增长0.2%;糖蔗产量1134.35万吨,增长1.6%;油料产量88.16万吨,增长4.2%;蔬菜产量2721.29万吨,增长6.0%;水果产量1128.73万吨,增长6.3%;茶叶产量5.26万吨,增长2.2%。 全年肉类总产量441.21万吨,增长3.3%。其中,猪肉产量275.46万吨,增长5.1%;禽肉产量152.99万吨,增长0.3%。全年水产品产量730.5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洋捕捞153.95万吨,增长0.8%;海水养殖249.07万吨,增长6.2%;淡水捕捞12.88万吨,增长1.8%;淡水养殖314.67万吨,增长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13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3.62亿元,增长1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8%,民营企业增长2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集体企业增长19.4%,股份合作

2010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2010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中国民航局https://www.360docs.net/doc/5712087733.html, (2011-03-15) 来源: 一、通航城市和机场 2010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75个(不含香港和澳门,下同),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75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72个。 年内定期航班新通航的城市有内蒙古二连浩特、辽宁鞍山、宁夏固原、河北唐山、新疆博乐、新疆吐鲁番、江苏淮安、西藏阿里、重庆黔江。 二、主要生产指标 2010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吞吐量56,43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内航线完成519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 (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7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3%);国际航线完成446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 完成货邮吞吐量1,129.0万吨,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72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69.1万吨,比上年增长53.6%);国际航线完成407.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飞机起降架次553.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运输架次为482.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6%。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51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3.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1.4%);国际航线4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3%。(注:国内、港澳台、国际航线分类按客货流向进行划分) 三、旅客吞吐量分布 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51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2%;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为16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67.7%;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3.1%。全国各地区旅客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7.8%,东北地区占6.0%,华东地区占30.6%,中南地区占24.5%,西南地区占14.2%,西北地区占4.9%,新疆地区占2.1%。 四、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布 各机场中,年货邮吞吐量在10000吨以上的有47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98.8%;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56.7%。全国各地区货邮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6.6%,东北地区占3.6%,华东地区占45.5%,中南地区占22.4%,西南地区占9.0%,西北地区占2.0%,新疆地区占0.9%。

2019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4页精选文档

2012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持续增长的经济大区和科学发展的模范新区两大目标,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全区上下精诚团结,企业政府携手奋进,努力建设经济充满活力、城市面貌靓丽、社会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宜居、民主法制健全的开放区域。 一、综合 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保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8.4亿元,可比增长2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亿元,可比增长2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3.0亿元,可比增长18.1%;工业总产值完成1427.9亿元,增长30.1%;财政收入完成148.6亿元,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增长15.6%;进出口总额完成207.7亿美元,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亿元,增长5.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保税区在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二三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29.8:70.2调整为30.5:69.5。第二产业中,保税区优势产业如航空航天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等实现较快增长,在工业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完成工商税收总额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增值税34.6亿元、增长28.3%,营业税24.2亿元、下降3.3%,企业

所得税41.9亿元、下降1.5%,个人所得税10.4亿元、下降0.6%。区级工商税收完成46.0亿元,增长13.9%。全年财政支出60.7亿元,下降13.5%。 区域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城市规划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完成空港二期金融商务区、科技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心商务区E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空港绿化设计导则》、《空港绿色建设导则》、《空港内部交通提升规划》、《空港绿化建设导则》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规划提升研究,启动实施绿化提升、夜景灯光、文化公园等“八大亮点”方案,推动“两湖一路”地块建设,区域形象实现新提升。完成地铁二号线接驳道路建设,推动南通道建设,区域交通能力显著提升。全年26个项目开工,86个项目在建,40个项目竣工,联合利华、道达尔、麦格纳、SK润滑油、久益、金发科技等一批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功能开发进一步深化。强化市场风险防范,加大市场企业服务力度,促进各类交易场所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市场集群电子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纳税2.5亿元。飞机单机租赁业务获海关总署批准,可在综合保税区设立单机公司并开展业务。天津进口汽车展览会(半年展)获市商务委批准并于当年开展。依托综合保税区内的平台企业,霍尼韦尔亚太物流中心和三星通信原材料分拨中心启动运作,航空物流功能初步体现。空港国际物流区引进顺丰、圆通、中通、韵达等多家快递项目,促进空港快件产业园初步形成;中外运生物医药监管库、公共拼装区、华宇快件中心等投入运营;国航开通天津至荷兰和西班牙的全货机航线,中远空运开通天津至香港全货机航线,新加坡酷航开通天津至新加坡客运航线。 投资环境提升显著。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

河南省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及趋势。 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深度解读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核心指标从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 (1) 第二节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12广东省统计公报

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3-03-01 阅读数: 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 2013年2月25日 2012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既防止经济增速滑出预期目标区间,又防止经济工作偏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效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开创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8.91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5.30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1 %;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3.71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7%。三次产业结构为5.0:48.8:46.2。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0529.64亿元,增长8.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036.65亿元,增长9.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0%,金融业增长10.9%,房地产业增长7.0%。民营经济增加值29319.97亿元,增长9.1%。2012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0.9%,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表1 2012年分区域主要指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6%,居住类价格上涨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5%,其中,能源类上涨2.7%,高技术类下降1.2%;轻工业上涨0.7%,重工业下降1.2%;生产资料下降1.0%,生活资料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5%,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2.4%,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5.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6.1%,化工原料类下降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4%,其中,谷物上涨6.0%,蔬菜上涨11.5%,水果上涨4.1%,油料上涨4.2%,牧业产品下降2.4%。 表2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2014广州旅游统计分析报告(整理资料)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全市旅游行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旅游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全市旅游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在全市旅游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相关旅游经济指标 保持平稳增长的年度目标。 一、总体情况 (一)广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次稳步增长 2014年,我市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次为16226.28万人次,同比增长7.00%;其中:接待过夜旅游者5330.05万人次,同比增长5.71%;不过夜(一日游)游客10896.24万人次,同比增长7.64%。全市接待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游客的比例约为2:1。我市旅游接待总人次近年来保持在6%—7%的增长区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也位居前列,反映出广州旅游业已进入平稳增长期,也反映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继续得到凸显,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表12014年广州接待境内外游客 统计表 分项 单 位 2014年合 计 与2013年同 比(%)

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 次 16226.287.00 一.接待过夜人 数万人 次 5330.05 5.71 入境旅游者万人 次 783.30 1.97 外国人万人 次 300.267.62 香港同胞万人 次 377.66 -1. 80 澳门同胞万人 次 48.70-1.68 台湾同胞万人 次 56.69 2.89 国内旅游者万人 次 4546.75 6.39 二.人天数总计万人 天 12260.48 5.39 入境旅游者万人 天 1821.28 1.98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信息来源:天津统计局文章作者: 佚名上传时间:2006-12-28 11:38:54 【字体:小大】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在高增长平台上稳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0154 元增加到22068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66 美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85 亿元,增长 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8.75 亿元,增长14.3%,比上年加快1.5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其中工业增加值885.52 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 亿元,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75.81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71.78 亿元,增长19.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38.73 亿元、51.65 亿元、26.19 亿元,分别增长11.1%、20.1%、9.6% 。全年财政支出300.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7.8%,股份制工业企业占22.4%。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 2 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68 万户,个体经济18.66 万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51.07 万人和25.88 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405.17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 提高到20%;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2%。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80% 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进展,市重点支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达21 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196.2 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91.36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保持100%。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计250.2 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96.3 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7 万人,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89.29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1.22 万人,占16.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2.84 万人,占4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5.23 万人,占39.9%。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45.71 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70.03 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10.05 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很重;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

2010年云南省统计公报

2010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干旱带来的重重困难,大力推进“两强一堡”建设,团结拼搏,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巩固回升向好的态势,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72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05.8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223.93亿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2890.4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3:41.9:40.8调整为15.3:44.7:40.0。全省人均GDP达到15749元(按年末汇率折合2378美元),比上年增长11. 6%。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2931.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图1 2006-2010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180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其中增值税完成112.78亿元,增长 15.6%;营业税237.26亿元,增长35.0%;企业所得税82.28亿元,增长26.0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8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用于农林水事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分别增长22.4%、21.6%、21.4%、63.6%和16.3%。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 【发布部门】广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4.03.14 【实施日期】2004.03.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统计局2004年3月14日)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抗击“非典”,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全年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据初步核算,2003年广州市生产总值(GDP)3466.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增长速度创8年来新高,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9万元,增长14.0%。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

5793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三次产业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4.14亿元,比上年下降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89亿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57.60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40.9∶55.7调整为3.0∶43.4∶53.6,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200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7%。生产领域价格有升有降。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5.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1.6%。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37.7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15万人。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年末职工总人数188.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6万人;全市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89.4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31万人。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5.90万人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7%(含“城中村”农转居登记失业人员)。 二、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180.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7 %。粮食播种面积146.54万亩,与上年比调减16.3%;全年粮食产量54.52万吨,比上年降低16.3%。花卉、蔬菜、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稳步发展,花卉、蔬菜、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分别比上年增长18.1%、4.2%和4.7%。蔬菜产量达364.49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达35.59万吨,增长3.1%;水果总产量达45.52万吨,下降3.9%;生猪出栏量达191.54万头,减少2.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至2003年末,全市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60.59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4.66万亩。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08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现价增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0年,沿海各地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海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 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 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 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 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 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图 1 2001年-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5 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6 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图 2 201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海洋油气业我国继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海洋油气业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 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 ——海洋电力业海洋风电陆续进入规模开发阶段,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海洋生物医药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海洋船舶工业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 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海水利用业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不断增强,海水直接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海水利用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海洋交通运输业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趋好和航运价格恢复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回暖。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 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海洋盐业受不利天气以及盐田面积减小等因素影响,海盐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价格持续上行,海洋盐业仍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1年04月21日 2010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协调,民生改善迈出了新步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2010年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55亿元,首次超过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38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6365.7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4187.83亿元,增长12.1%。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3%。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5:52.5:38调整为9.5:54.6:35.9。“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快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2%。分城乡看,城市上涨3%,农村牧区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9.5%,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上涨2.2%,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从生产资料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7%和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4%。[详见附表1]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1184.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06万人,增长3.7%。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5.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55万人,增长5.8%。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2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3万人,增长11.5%。全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6万人,比上年增加0.21万人,增长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38.1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9.9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25.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280.4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2010年,公共与民生领域仍然是支出的重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1.33亿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120.20亿元,增长16.8%;教育支出328.46亿元,增长34.9%;环境保护支出107.22亿元,增长9.5%。“十一五”期间,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和支出年均分别增长29.4%和27.3%,分别比“十五”时期快4.6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

2011年漯河市统计公报

漯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在经历了“瘦肉精”事件等复杂形势的考验之后,重拾升势,运行态势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35.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7.1亿元,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30081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为12.4:69.7:17.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75.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均保持上涨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9%。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6.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2.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3.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1万人。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6.07万亩,比上年增加0.9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11.72万亩,增加0.68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53.47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72.5%。棉花种植面积20.5万亩,减少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4万亩,增加0.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3.6万亩,减少2.0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69.1万吨,比上年增长0.7%;棉花产量1.3万吨,减产9.6%;油料产量3.7万吨,增产1.9%;水产品产量0.9万吨,减少11.1%。 全市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8.5万亩,新增2.9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0.5万台,增长25%;农用运输车3.08万辆,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4.7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3.8亿元,增长18.1%;产品产销率98.5%。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7.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0.7%,轻、重工业比例为72.6:27.4。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2010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比上年同期比上年同期比上年同期 增减% 增减% 增减% 全国合计564,312,300486,063,43516.111,289,872.19,455,645.219.45,531,7164,840,70914.3北京/首都173,948,11465,375,09513.12 1,551,471.61,475,656.8 5.11 517,585487,918 6.1广州/白云240,975,67337,048,71210.631,144,455.7955,269.719.83329,214308,863 6.6上海/浦东340,578,62131,921,00927.113,228,080.82,543,393.626.92332,126287,91615.4上海/虹桥431,298,81225,078,54824.85480,438.1439,071.99.44218,985189,07115.8深圳/宝安526,713,61024,486,4069.14809,125.4605,469.233.65216,897202,6277.0成都/双流625,805,81522,637,76214.06432,153.2373,515.015.77205,537190,0948.1昆明/巫家坝720,192,24318,944,716 6.68273,651.2258,755.3 5.89181,466172,572 5.2西安/咸阳818,010,40515,294,94817.814158,054.0127,000.224.510164,430146,27212.4杭州/萧山917,068,58514,944,71614.27283,426.9226,307.925.211146,289134,0589.1重庆/江北1015,802,33414,038,04512.612195,686.6186,005.9 5.212145,705132,6199.9厦门/高崎1113,206,21711,327,87016.69245,644.0196,025.125.313116,659105,93910.1长沙/黄花1212,621,33311,284,28211.818108,635.286,995.024.915115,635110,023 5.1南京/禄口1312,530,51510,837,22215.610234,359.0200,099.017.114116,087106,1429.4武汉/天河1411,646,78911,303,767 3.017110,190.8101,874.78.216112,521113,332-0.7青岛/流亭1511,101,1769,660,12914.913163,748.7135,364.421.017103,97598,033 6.1大连/周水子1610,703,6409,550,36512.115140,554.3125,832.011.71891,62885,3907.3三亚/凤凰 179,293,9597,941,34517.03145,255.638,396.917.92470,57559,81118.0乌鲁木齐/地窝堡189,148,3296,575,37539.11995,124.277,632.322.51986,49165,51132.0海口/美兰198,773,7718,390,478 4.62091,667.377,779.617.92273,82469,114 6.8郑州/新郑208,707,8737,342,42718.62185,798.170,533.021.62184,18075,74311.1沈阳/桃仙218,619,8977,504,82814.916123,816.4112,444.610.12370,78667,027 5.6天津/滨海227,277,1065,780,28125.911202,484.1168,103.120.52085,03475,11613.2哈尔滨/太平237,259,4986,558,79610.72371,265.266,152.07.72861,00257,440 6.2济南/遥墙246,898,9365,852,87117.92470,175.356,596.624.02569,14563,6028.7福州/长乐256,476,7735,451,19618.82279,350.264,400.923.22662,10851,57520.4贵阳/龙洞堡266,271,7015,687,65210.32661,653.051,619.019.42761,23157,354 6.8南宁/吴圩275,632,9334,520,21224.62955,633.546,268.720.23052,39644,59717.5温州/永强285,326,8024,821,52710.53050,024.244,326.012.93349,85444,80011.3桂林/两江295,259,2605,319,362-1.13432,543.229,636.29.83448,10349,525-2.9太原/武宿305,252,7834,632,17913.43341,227.334,495.719.52957,52552,23610.1长春/龙嘉314,749,4713,878,41622.52561,672.448,085.328.33742,19935,90917.5南昌/昌北324,748,9803,937,89720.63532,417.824,524.432.23251,82048,0507.8宁波/栎社334,517,0704,031,44712.02855,966.646,839.719.54039,28937,512 4.7合肥/骆岗 343,817,0513,205,69419.13631,883.028,115.813.43546,45235,81429.7呼和浩特/白塔353,663,3832,898,66126.44020,675.314,513.242.53643,33133,19030.6兰州/中川363,603,5122,861,50725.93730,742.627,021.213.84333,70028,35318.9银川/河东372,939,8222,305,93027.54120,343.215,127.534.54626,33421,39323.1石家庄/正定382,723,5961,320,241106.33825,709.818,672.337.73151,92932,48159.9无锡/硕放 39 2,535,2772,217,932 14.3 27 57,070.747,021.3 21.4 47 21,97819,723 11.4 本期完成 上年同期名次本期完成 上年同期 名次机场 名次 本期完成 上年同期 一、通航城市和机场 2010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75个(不含香港和澳门,下同),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75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72个。 年内定期航班新通航的城市有内蒙古二连浩特、辽宁鞍山、宁夏固原、河北唐山、新疆博乐、新疆吐鲁番、江苏淮安、西藏阿里、重庆黔江。 二、主要生产指标 2010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旅客吞吐量56,43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内航线完成519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 (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7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3%);国际航线完成446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 完成货邮吞吐量1,129.0万吨,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72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69.1万吨,比上年增长53.6%);国际航线完成407.1万吨,比上年增长27%。 飞机起降架次553.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3%。其中:运输架次为482.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0.6%。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51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3.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21.4%);国际航线41.6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3.3%。(注:国内、港澳台、国际航线分类按客货流向进行划分) 三、旅客吞吐量分布 所有通航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有51个,与上年持平,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5.2%;年旅客吞吐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的为16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67.7%;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机场旅客吞吐量的33.1%。全国各地区旅客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7.8%,东北地区占6.0%,华东地区占30.6%,中南地区占24.5%,西南地区占14.2%,西北地区占4.9%,新疆地区占2.1%。 四、机场货邮吞吐量分布 各机场中,年货邮吞吐量在10000吨以上的有47个,比上年增加2个,完成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98.8%;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货邮吞吐量占全部机场货邮吞吐量的56.7%。全国各地区货邮吞吐量的分布情况是:华北地区占16.6%,东北地区占3.6%,华东地区占45.5%,中南地区占22.4%,西南地区占9.0%,西北地区占2.0%,新疆地区占0.9%。 民航机场业务量(排序) 2010-01-01 至 2010-12-31 旅客吞吐量(人) 货邮吞吐量(吨) 起降架次(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