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 文言文讲解

合集下载

刘备托孤文言文拼音版

刘备托孤文言文拼音版

刘备托孤文言文拼音版
劉備托孤文言文拼音版
吾乃劉備也,字玄德。

出身平凡,資質聰明,志存仁義,有志於匡扶漢室。

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以致社稷危殆,生民涂炭。

曩者,末年與二弟關羽、張飛結義,共爭英勇,數經艱苦,終得興起。

嗟乎!偶然之間,愧未能穩固劉備之地,雄心壯志,將來者何聞?唉,真慨然。

恐孤兒無人撫養,心生忧患,欲托以誰?非吾志之所獲,故假以曹操名,以小姪劉禪為兒,寄之於養父母之手。

曹氏乃世家,文官世族,經世致用,養子有道理。

吾遂與二弟約定,將以此子作海內安定之根基。

今我已故,時命有逆,不得不以劍斬於漢水之上,受葬於白帝山之上。

可悲也哉!人生苦短,心事難料,離散別亂,總不得陰寄我心。

祈望此書能傳世,流傳後人,使後世子孫皆知我志在天下,欲為之努力不間斷也。

望天下英雄,有志之士皆助劉備托孤之事,使幼子得以快樂成長,負荷家國重任。

劉備。

刘备托孤文言文翻译拼音

刘备托孤文言文翻译拼音

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帝也。

性宽厚,好结交,尤善用人才。

尝与曹操、孙权分天下,而刘备独据蜀地,故有“蜀汉”之称。

后因曹操追击,刘备败走,遂至白帝城,病重,临终之际,召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亲信大臣,托以后事。

原文:刘备临终,召诸葛亮等曰:“吾儿刘禅,孺子也,吾忧之。

汝等与诸葛亮辅之,善自为之,勿负吾托!”拼音:Lǚ Bái lín zhōng,zhào Liǔ Gāo děng yǔ jiǎo wán shuō:“wǒ ér Liú Shàn,rú zǐ yě,wǒ yōu zhī. nǐ děng yǔ Liú Zhèngguāng fǔ zhī, shàn zì wéi zhī, wù fù wǒ tuō!”翻译:刘备临终时,召见诸葛亮等人说:“我的儿子刘禅,还是一个孩子,我为他的将来感到担忧。

你们要和诸葛亮一起辅佐他,好好照顾他,不要辜负我托付你们的重任!”刘备又曰:“吾本布衣,因天下大乱,不得已而称帝。

今吾将死,汝等宜以天下为己任,竭尽全力,保蜀汉社稷。

诸葛亮,汝才德兼备,宜为丞相,辅佐刘禅。

关羽、张飞、赵云,汝等俱为忠臣良将,宜各尽所能,以保国家。

”拼音:Lǚ Bái yòu yuē:“wǒ běn bù yī,yīn tiān xià dà luàn,bù yì qiè ér chēng dì. jīn wǒ jiāng sǐ,nǐ děng yīng yǐ tiān xià wéi jǐ rén rèn,jié jìn lì liàng, bǎo shǔ hàn shè jì. Liú Zhèngguāng,nǐ cái dé jiān bèi,yīng wéi chéng xiàng, fǔ zhù Liú Shàn. Guān Yǔ, Zhāng Fēi, Zhào Yún, nǐ děng jùwéi zhōng chén liáng jiàng, yīng gè jìn néng néng, yǐ bǎo guó jiā.”翻译:刘备又说:“我原本只是一个平民,因为天下大乱,不得已才称帝。

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新解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回永安,疲惫、惭愧、愤怒、忧虑、哀痛、沮丧……各种恶劣情绪一并侵袭,枭雄一病不起,他把诸葛亮召来,嘱托后事。其原话如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又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第三句:“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一个饱经世态的国君,面对着自己才智不足的孩子,并不是教给他各种玩弄权术的手段,以图保住皇位,而只是嘱咐他象儿子对父亲般听从老丞相的指引教诲,甚至可以说是领导,这实际上更是暗示诸葛亮和儿子们:我死之后,一切听诸葛亮的,必要时一定要配合丞相自取江山。其用心良苦,至今为人感叹。
最好的注解,这种事情枭雄见过的太多太多,对此也较常人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故此,非常时期还是要请诸葛亮来主持大局,但是劳人心力哪能不给任何好处?这皇位便是代价和补偿,诸葛亮所付出的以及即将付出的一切,完全值得或者说应该得到这个皇位,这也是刘备行事风格的体现(常为他人考虑),更是对孩子们的一种爱护。另外,刘备在大败之后,经过痛苦反思,他终于悟出:自己已经输光了本钱,隆中计划已成泡影,澄清宇内、复兴汉室实际上已成为空洞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到了这个地步,汉祚已终,破家失国之祸就在眼前,天下姓刘与否已然并不重要了,这割据西南的小朝廷姓谁的姓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必要时与其改姓诸葛,也不能自取灭族之祸,因此托孤之言实为刘备思之良久的一条退路,包含了深一层的含义:即丞相你也不必死抱着复兴汉室的理想不放了,刘氏的天下已经完了,以后的发展顺势而为听天由命吧,你接过班后,尽力把守西川,太太平平地过些安稳日子,看护好我的孩子,我也就安息了。实质上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表现。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刘备托孤,虽是对诸葛亮和儿子们说的,但是却是以一种半公开的形式晓谕蜀汉的群臣和百姓,托孤之事流转甚广,以至于远在邺城的曹丕都得到了消息,因此退一步说,即便不是出于本心,但是由于尽人皆知,所以就具备了一种效力。是的,刘备的用意很明确,就是要公开给予诸葛亮这么一种“自取”国家的权力,使诸葛亮在自立为蜀主之时有理有据,名正言顺,而不必再顾及什么君臣面子上的事情。这是刘备的由衷之语,也是刘备作为一代仁君风度的体现,但遗憾的是,或许诸葛亮并没有体会到刘备的良苦用心,或许他也有所体会,但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淘,仍旧以一个传统忠臣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当然也是值得称道的,因为若不如此,他也就不是诸葛亮了。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刘备的人,他带着很多士兵去打仗。

可是仗打得不太顺利,刘备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他知道自己可能好不了啦,就带着一些重要的大臣来到了白帝城。

刘备有个儿子叫刘禅,还很小,刘备很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刘禅没办法管理好国家。

小朋友们,你们说这时候刘备该怎么办呀?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托孤白帝城哟。

刘备在白帝城把他最信任的大臣诸葛亮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我走了以后,我的儿子刘禅就交给你啦,你要好好帮助他,让国家变得更好。


诸葛亮含着泪答应了刘备。

刘备还对其他大臣说:“你们也要听诸葛亮的话,一起为国家出力。


然后,刘备就闭上了眼睛,去世了。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有点伤心呀?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托孤白帝城。

后来呀,诸葛亮一直记着刘备的嘱托。

他很努力地帮助刘禅管理国家,打了很多仗,出了很多好主意。

虽然很辛苦,但是诸葛亮从来没有放弃。

小朋友们,诸葛亮是不是很忠诚、很厉害呀?
刘禅也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长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像刘备信任诸葛亮那样相信好朋友,也要像诸葛亮那样忠诚、努力。

小朋友们,记住这个故事了吗?。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刘备托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刘备托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刘备托孤(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

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

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

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

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

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

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

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

迨犹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

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犹亭乎?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

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三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冲主:幼主。

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

③高宗:指赵构。

刘备败兵后,深夜托孤,吓得诸葛亮连忙磕头

刘备败兵后,深夜托孤,吓得诸葛亮连忙磕头

刘备败兵后,深夜托孤,吓得诸葛亮连忙磕头本文导读:刘备就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刘备三兄弟,开始建功立业,苦于起点低,加上没什么靠山,刘备常常不如意,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刘备深知,没有好的谋士是不行,刘备到处找有能力的人来担任军事一职,谁知道,遇到了徐庶,此人才能得到刘备的赏识,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这也被曹操知道了,曹操就利用徐庶是孝子之人,软禁了其母,骗徐庶来许昌,后来用一句话概括徐庶的为人:深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一生从未给曹操出过一计,但曹操对他还是很好。

徐庶离开刘备后,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诸葛亮号卧龙先生,才能远在徐庶之上,希望刘备能请他出山。

刘备深知有这等能人之后,到处打听关于卧龙先生的住址,刘备此时求贤若渴,希望早一点找到卧龙先生,而诸葛亮也想知道这位刘皇叔的为人,试了试刘备,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认为刘备是贤良之主,诸葛亮愿意出山帮助刘备,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一切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很快就打下一片天地,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刘备得到荆州后,派关羽镇守,谁知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被孙权杀害,刘备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要为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介意,带上几十万大军向东吴进攻。

大败而归。

刘备大败后,一病不起,于白帝城托孤。

刘备深知诸葛亮之才远在自己儿子之上,这一点刘备也说过,刘备深夜托孤于诸葛亮,把旁人全部叫开,留下诸葛亮一人,刘备说,我本想与卿共同灭曹,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

刘备还说道,卿之才能远在曹丕十倍之上,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若太子刘婵可以辅佐,就辅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为成都之主。

听到这句话后,吓得诸葛亮连忙磕头。

刘备深知诸葛亮是有义之士,不会这样做,刘备说出这一番话的目的,就是让诸葛亮死心塌地的辅佐太子刘禅,用意深远。

刘备托孤有玄机

刘备托孤有玄机

刘备托孤有玄机作者:长空星照来源:《百家讲坛》2015年第16期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值得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

”同时,他还把二儿子叫来,让他告诉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同样的话,刘备还写成诏书敕令刘禅。

对刘备的托孤遗嘱,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那句“君可自取”:一、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他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二、如果诸葛亮认为刘禅不值得辅佐,可以在刘备的三个儿子中另选一个;三、让诸葛亮放手大胆去干事情,不要有任何顾虑。

实际上,这些观点都忽视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刘备遗嘱中涉及的曹丕(你的才智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最终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以看出,刘备的托孤遗嘱暗藏着很大的玄机。

在刘备等人看来,曹魏政权无疑是汉贼,这是他们立国的政治纲领,否则,他们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

那刘备把一个篡逆之人提出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究竟是什么用意?而且刘备的遗嘱是皇帝的政治交代,所说的是皇帝的继位人选,还有其他人在场,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出来的。

也就是说,皇帝的遗嘱是说给天下人听的,不是悄悄话。

那么,刘备在遗嘱当中提出曹丕,是真有所指吗?首先看看刘备死后诸葛亮都干了些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相父”的。

刘禅登基后,继续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实际情况也是,自刘禅登基至诸葛亮死,刘禅几乎就没有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情。

是刘禅真的草包无能,一点儿政事也不懂吗?诸葛亮死后,蒋琬担任“尚书令”,“总统国事”,但蒋琬却没有诸葛亮的权力待遇。

建兴十四年(256年),刘禅到湔县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回成都。

这表明,他终于走出皇宫,可以亲自巡视自己的国家了。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死后,刘禅开始自己来发号施令管理国家了。

更重要的是刘禅对待诸葛亮的态度。

诸葛亮死后,刘禅发了一道诏书,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赞誉,说他的丰功伟绩必将永垂不朽。

刘备托孤文言文于翻译

刘备托孤文言文于翻译

【文言文原文】臣备不才,夙遭不造,自幼孤苦,蒙先帝眷顾,托以天下,二十有五年矣。

今先帝崩,嗣子尚幼,事在须臾,恐非长久之计。

是以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庶几国家得以安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丞相诸葛亮,忠贞之臣,天下之望,必能辅佐嗣子,克承先帝之志。

臣今将后事托付于丞相,望丞相勿以臣之私情,而忘国家之大义。

若嗣子不肖,愿丞相以社稷为重,勉为其难,扶持幼主,俾国家永固。

臣备死之后,嗣子可依凭丞相,若丞相不幸先臣而终,嗣子当以国家为重,不念私仇,以正道自持。

臣之妻子,虽愚昧无识,然皆忠良之辈,愿丞相加以教诲,使之尽忠报国。

愿丞相以天下为己任,竭尽忠诚,辅佐嗣子,克复汉室,还于旧都。

臣备虽死,魂魄犹在,愿丞相勉之,勿负臣所托。

【翻译】臣刘备,资质平庸,自幼遭遇不幸,孤独贫困,蒙受先帝的恩宠,托付以天下之事,已经有二十五年了。

如今先帝驾崩,继位的儿子尚且年幼,国事紧迫,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我将国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希望国家能够得以安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丞相诸葛亮,忠诚正直的臣子,天下人仰望的楷模,必定能够辅助继位的儿子,继承先帝的遗志。

我现在将后事托付给丞相,希望丞相不要因为我的私情,而忘记国家的重大利益。

如果继位的儿子不成器,希望丞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勉为其难,扶持幼主,使国家永远稳固。

我刘备死后,继位的儿子可以依靠丞相,如果丞相不幸先我而去,继位的儿子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忘记私仇,坚守正道。

我的妻子和儿女,虽然愚昧无知,但都是忠良之辈,希望丞相加以教导,使他们能够尽忠报国。

愿丞相将天下视为自己的责任,竭尽忠诚,辅助继位的儿子,恢复汉室,回到旧都。

我刘备虽然死去,但灵魂仍然存在,愿丞相勉力而为,不要辜负我的托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能使国家安定,最 终灭魏灭吴,统一中国。如果刘禅值得你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 他不能成材,你就自己取而代之他。‛
亮涕泣曰: "臣敢 竭 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竭:尽,完。 (《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效:效仿。 节:节操。 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 诸葛亮痛哭着说:‚我一定竭尽全力辅助幼主,做一个 坚贞可靠的忠臣,以死报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 病 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永安:即白帝城。 病:生病。 (《橘逾淮为枳》:寡人反取病焉。 病:辱,耻辱) 笃春天,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 向他托付自己的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 大事。若嗣子 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曹丕:曹操之子。 安:安定。 定:平定。 大事:此指魏灭吴,一统中国。 嗣:继承。嗣子:此指刘禅。 辅:辅佐。 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为:写。 事:侍奉。
刘备又写了诏书给刘禅说:‚你跟着丞相一同处理国 事,侍奉丞相就要像侍奉父亲一样。‛
刘备托孤
陈寿
人物介绍
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 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 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 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 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 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 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 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 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 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 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 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历史来源
《刘备托孤》即《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 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 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 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先 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 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 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 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 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 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 帝托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