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员举重问题的研究
举重运动员的力学性能与重量举起分析

举重运动员的力学性能与重量举起分析举重运动是一项充满挑战和竞争的运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举重运动员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和精湛的技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力学性能。
本文旨在分析举重运动员的力学性能以及重量举起的过程,并探讨相关因素对其影响。
一、力学性能的表现1. 最大力量输出:举重运动员的力学性能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最大力量输出上。
举重运动要求运动员一次性将重物从地面高速举起,并在短时间内稳定控制。
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输出与他们肌肉的力量和配合度密切相关。
2. 动作速度和力的调整:举重动作的速度和力的调整是影响举重运动员表现的重要因素。
运动员需要根据重量的大小和身体状态,灵活调整动作的速度和力度。
通过准确的力的调整,运动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物体的力学特性并完成规定的举起动作。
二、重量举起的过程举重运动员在进行重量举起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多种力学因素的影响,保持平衡和稳定。
我们将分析以下几个重要的力学因素:1. 重力:重力是举重运动员面临的最主要的力。
运动员需要克服重力的作用,将重物从地面举起,使其达到所要求的高度。
2. 惯性:重量举起的过程中,惯性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运动员需要克服重物的惯性,通过施加足够的力量,将惯性力转化为垂直向上的力,使物体能够顺利举起。
3. 张力和压力:运动员在重量举起过程中,需要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产生张力和压力。
张力是指肌肉受力后的拉力,而压力则是指肌肉受力后的压缩力。
运动员需要通过控制张力和压力的大小和时机,使得力的传递更加高效和稳定。
三、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1. 肌肉力量:举重运动员的力学性能与肌肉的力量密切相关。
强大的肌肉力量能够产生更大的力量输出,使运动员能够更轻松地举起重物。
因此,举重运动员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提高肌肉力量的水平。
2. 技术与配合度:举重是一项高度技术性的运动项目,运动员需要通过专业的技术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和动作的配合度。
良好的技术和配合度能够使运动员在重量举起过程中更加稳定和高效。
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赛前减(控)体重的个案研究

A a e su y o l e weg l t r S we g tc n r la d r d t n i p e—c mp tto c s t d fei iht fe ’ i h o to n e uci n r t i o o e i n i
10 6 ; . ua 0 0 13 Fj n i
A s atT e pprt k e t m l w i d e s sbett epo h o pees em aue o egtcnr d bt c: h ae o l a e h i ra ujc o xl e t cm r ni esrs fw i ot la r o i e e g f r e h v h on e utna be e f c fap i t s m aue T ersl so e a h pod r fw i o t l rd co do s vd tee eto p l n e esr . h eu h w d t tt r e ueo e tcn o ad i n r h f ygh e s t h e c h g r n
itre to n tiin i tre to p y h lgc ne e t n, t a c r i g t u e f id x s mo i r d. ra o a l n e nin, urt ne nin, s c oo ia i tr ni ec. c od n o a n mb r o n e e nt e A e s n b e v o v l v o o
r d cin Wa y tmai r ga wh c n ov d ma y fco s icu ig tan n p y ia u cin, na t t n ti o e u t s a s se t p o rm ih iv le n a tr n ld n r iig, h sc f n to me tlsae, u rt n, o c l i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在当前社会中逐渐受到关注,他们作为新一代运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心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运动损伤是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面临的一大难题,举重运动的高强度、高负荷训练以及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损伤会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身体发育、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其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
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运动损伤的现状和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分析其运动损伤的现状、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和康复指导,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健康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是体育事业的未来之星,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乎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民族的体育素质。
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1.2 研究目的青少年是举重运动员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进行举重运动时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
为了保障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健康和安全,了解他们运动损伤的状况、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并在损伤发生后给予恰当的康复指导,以提高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为未来的举重运动运动安全和发展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是体育界的未来希望,他们承载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传统项目的延续。
随着举重运动的不断普及和竞争的激烈化,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面临着更多的运动损伤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在训练和比赛中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并为今后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业余体校举重训练中关于如何提高抓举支撑能力的探讨

业余体校举重训练中关于如何提高抓举支撑能力的探讨林春江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类体育活动成为国民强身健体的主要手段,业余体校也层出不穷,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
举重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对运动员自身要求较高,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训练。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也与体校剧中训练中提高抓举支撑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训练提供借鉴与参考。
举重训练中,抓举能力提升对专业训练与长久度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教练员针对具体的技术点加以科学训练,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提高个人能力。
因此,联系实际分析提高抓举支撑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重视学生专项训练对于举重运动凯硕,专项训练师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若是想要具备较强的抓举支撑能力,运动员就必须要具备强壮的身体以及灵活的运动技巧。
教练员需要根据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专项训练计划。
一方面,要注重技术与力量的均衡训练,举重抓举并不是完全依靠力量完成整个运动过程,同时还要具备一定技术与反应能力,若是在比赛、训练时,无法将力量精准释放,或者是杠铃落点有所偏差,都将会为运动员自身带来负面影响,这也就需要根据运动员的肌肉、功能力量等,进行专项力量训练,以及腰背肌群和上肢肩带肌群等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重复训练,主要是为了较好的掌握运动员自身的真实水平,通过重复训练的方式,改正、纠正业余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存在的技术问题与不良情绪,在达到一定训练累积以后,其自身的力量、能力、敏捷程度等,也会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也是重复训练所能够带来的最佳效果。
2 加强协调性训练从举重抓举运动过程来看,是一套上拉和下蹬支撑为主体的系统、连续、协调性动作,上拉是要举起杠铃,而在举起的一瞬间,蹬腿必须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这样才能保证抓举顺利完成。
这也就不难看出,支撑力量训练,对身体整体的协调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将协调性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支撑能力。
首先,运动员需要具备短时间肌肉体能发挥能力在,要快速、用力蹬腿,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还需要注重运动员的下半身训练,使杠铃更加接近髋部位置,同时也保证杠铃与身体重心始终处于同一条垂直直线上。
举重调研报告

举重调研报告举重调研报告引言:举重是一项体育项目,它要求运动员通过弯举杠铃将其抬起至肩部或头部的高度。
举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并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在本调研报告中,我们将研究举重运动的历史背景、技术要领、训练方法和健康效益。
一、历史背景:举重运动可追溯至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
不过,现代举重规则和竞赛制度是由国际举重联合会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制定的。
世界上第一次正式举重比赛是在1891年举行的,当时只有男子参赛。
女子举重项目开始于1987年,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
二、技术要领:举重运动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动作上:抓举和挺举。
在抓举中,运动员将杠铃从地面抬至肩部高度。
而在挺举中,运动员将杠铃从肩部高度抬至头部高度。
这两个动作都要求运动员具备训练有素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稳定性。
三、训练方法:举重运动需要运动员有很高的力量和爆发力。
为了提高力量水平,运动员经常进行重力训练,如杠铃深蹲、硬拉和推举等。
运动员还需要开展针对肌肉群的专项训练,例如腿力训练、胸肌训练和背部肌肉训练等。
此外,技术的专项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运动员需要经常练习抓举和挺举动作,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协调性。
四、健康效益:举重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效益。
首先,举重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提高爆发力和力量表现。
其次,举重训练可以促进骨骼健康,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
此外,举重运动还有助于改善身体姿势和平衡能力,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最后,举重也是一项需全身参与的有氧运动,能够消耗大量热量,促进身体的脂肪燃烧。
结论:举重运动是一项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掌握举重技术要领,进行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力量水平和协调性。
举重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可以改善身体形态和促进减脂。
我们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举重运动中,享受其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举重运动员的抓举与挺举技术分析

举重运动员的抓举与挺举技术分析近年来,举重运动作为一项备受瞩目的体育项目,其在体育界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作为举重项目中最主要的两个动作之一,抓举和挺举技术不仅是决定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对象。
本文将对举重运动员的抓举与挺举技术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研究来揭示其关键要素和技术要点。
一、抓举技术分析1. 身体姿势及起始动作:在进行抓举时,运动员需要站立在抓举台上,双脚与肩同宽,并将抓举杠铃横放在脚前。
抓举动作的起始阶段需要注意身体姿势的正确调整,主要包括保持腰部挺直、双手握杠处于肩宽处等。
2. 提杠动作的力量输出:在抓举的过程中,力量的输出是至关重要的。
抓举的关键在于运动员将杠铃从地面提起,然后以快速的速度翻转上身,并将杠铃稳定在头顶位置。
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力量输出,包括臀部、腰部、肩部、背部等多个肌群的发力。
3. 瞄准点和站立动作:在将杠铃提起后,运动员需要将杠铃稳定在头顶位置,并站立起来。
站立过程中,需要配合双臂伸直以及身体的前倾动作,同时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4. 优化技术细节:在进行抓举时,一些细节技术也是需要注意的。
例如,抓握杠铃时要保持杠铃紧贴大腿,双手握杠的位置要适当,杠铃要尽量靠近身体等。
二、挺举技术分析1. 起始动作和站立过程:挺举的起始动作是将杠铃抬至胸部位置,这一过程需要控制好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避免杠铃晃动或失去控制。
在站立过程中,需要保持身体挺直,双手抓握杠铃,双脚站稳才能稳定抬起杠铃。
2. 挺举过程的力量输出:挺举的关键在于将杠铃抬起至头顶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腰部、腿部和臂部的力量发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需要注意保持动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动作错误或失控情况。
3. 稳定杠铃的关键技术:在挺举动作中,稳定杠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挺举时,尤其是在将杠铃抬至头顶位置时,需要保持杠铃的平衡,同时注意双臂的力量输出和身体姿势的控制,以确保动作的正常完成。
4. 优化技术细节:与抓举类似,挺举动作中的一些技术细节也需要特别留意。
举重技术的力学特性与重量举起分析

举重技术的力学特性与重量举起分析举重是一项力量型体育项目,要求运动员通过使用特定的技术与力学原理来举起重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举重技术的力学特性以及重量举起的分析。
一、引言举重是一项古老而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力量是其核心要素。
运动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力学知识才能成功举起重量。
下面,我们将深入了解举重技术中的一些力学特性。
二、杠铃的力学特性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杠铃进行重量举起。
杠铃有其独特的力学特性,影响着举重的效果。
1. 杠铃的质量分布杠铃的质量分布对举重运动员的技术要求有很大影响。
杠铃的质量集中在两端,运动员需要通过合理使用肌肉力量来平衡杠铃并完成举起动作。
2. 弹性特性杠铃具有一定的弹性特性,这意味着杠铃在举起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挠曲。
运动员需要通过调整举起的速度和力量来克服杠铃的弹性,保持稳定的姿势。
三、举重技术的力学特性除了杠铃的力学特性外,举重技术自身也有一些力学特性。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1. 动作速度与力量输出举重动作的速度与力量输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过快的动作速度可能导致力量无法充分发挥,而过慢则可能影响到运动员的稳定性。
在举重中,控制好动作速度可以最大化力量的输出。
2. 动作路径与重心控制举重动作的路径和重心控制对于成功举起重量至关重要。
动作路径要符合力学原理,运动员需要通过合理调整身体姿势来保持动作路径的准确性。
同时,控制好重心可以提高稳定性和抵抗外力的能力。
3. 肌肉力量的应用举重运动所需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运动员的肌肉。
不同的举重技术会涉及到不同的肌肉群的运动和应用。
运动员需要通过训练和技术的磨炼来提高肌肉力量的应用效率,从而提高举重水平。
四、重量举起分析举重的目标之一是成功地将杠铃举起并保持稳定的姿势。
在重量举起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力学分析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举重技术。
1. 力的分析在举起重量时,运动员需要克服重力产生的力,通过施加垂直向上的力来与重力抗衡。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引言举重是一项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把杠铃从地面推举至过头,并保持在头顶上方一段时间。
由于举重运动的高强度和高风险,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而对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来说,他们的骨骼结构和肌肉发育并不完善,因此更容易受到运动损伤的影响,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深入了解损伤的类型、频率、原因及对策,帮助教练和运动员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市青少年举重运动队的运动员,共计100名。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员的基本信息、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损伤类型、原因及处理方法等。
还对运动员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
二、运动损伤的类型和频率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数据,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肌肉拉伤:占比30%2. 骨折和扭伤:占比25%3. 腰痛和膝盖问题:占比20%4. 肩部问题:占比15%5. 其他:占比10%在以上运动损伤类型中,肌肉拉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通常发生在训练和比赛时使用过大的重量或姿势不正确。
骨折和扭伤则主要发生在举重动作过程中意外摔伤造成的。
而腰痛、膝盖问题和肩部问题则多数来自于训练时长时间重复性的负荷带来的损伤。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运动损伤的发生频率也较高,平均每位运动员每年至少会出现一次轻微运动损伤,而严重损伤则至少会发生一到两次。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在与运动员们的深入交流中,调查发现造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锻炼不足:由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并不完善,加上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时间都相对较长,而一些运动员可能缺乏足够的训练,容易因此引发损伤。
2. 锻炼过度:另外一些运动员由于追求更好的成绩,经常性地超负荷地进行训练,导致了许多运动损伤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运动员举重问题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查阅运动员举重问题相关的论文及资料,并根据实际经验数据建立起了运动员举重成绩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模型。
基于是否考虑体重中有一部分是与成年人的尺寸相关,本文建立起了两类关系模型,即模型(15)和模型(20)。
经检验得知两类模型均能能有效描述运动员举重与体重之间的关系,但模型(20)更为精准和有说服力,它使得比赛受体重因素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加公平。
关键字: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数据拟合,O’Carroll模型1.引言在现代奥运会举重比赛中,比赛前运动员都要称体重,并且最后运动员的成绩只计算抓举和挺举的总成绩,如总成绩相同则赛前体重轻者列前。
一般情况下,最中获奖级别越高,体重越重,举起的重量也越大,那么可设想同一级别的运动员,体重越大的,举起的重量应该越大。
也就是说,运动员的体重与总成绩应该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已经提出的生理学论证建议肌肉的强度和其横截面的面积成比例【1】,而生理学已证明肌肉强度近似正比于力量的大小,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举重总成绩与体重的关系,并用表中数据进行检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更进一步地,基于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和统计分析,体重分为两部分,肌肉部分和非肌肉部分,体育运动员身体中肌肉所占体重为40%—45%【2】。
从而可以推断体重中有一部分体重与成绩关系不大。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关于运动员体重与举重成绩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旨在找出体重与举重成绩之间的关系。
2.问题重述运动员在高度和体重方面差别很大,为了在举重比赛中对此做出补偿,规定要从运动员举起的重量中减去其体重,以下是199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优胜者的举重成绩:(一)这个规定暗示了什么关系,结合上表说明这种关系。
(二)已经提出的生理学论证建议肌肉的强度和其横截面的面积成比例,利用这个强度子模型,建立一个表示举重能力和体重之间关系的模型,列出所有的假设,用所提供的数据来检验你的模型。
(三)假定体重中有一部分是与成年人的尺寸无关的,提出一个把这种改进融合进去的模型,并讨论两个模型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提出一种经验法则,对不同体重的举重运动员设定障碍,使得比赛受体重因素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加公平。
3.问题假设及符号说明3.1问题假设:①举重运动员的总成绩是生理条件,心理因素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②本文的研究重点虑体重的因素,假设运动员其他条件相差不大。
3.2符号说明注:上表仅仅列出本文主要符号,其它将在后文给出,这里不再赘述。
4.模型建立与求解4.1问题一通过对问题中图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1)题目中,由于运动员在高度和体重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在举重比赛中对此做出补偿,规定要从运动员举起的重量中减去其体重。
这个规定暗示了运动员的举重总成绩与体重可能成正比。
2)结合表中也可得:体重越重的,级别越高,举起的重量就越大。
表中体重一列是呈上升趋势,抓举、挺举和总重量三列也是呈上升趋势。
下面用图形和数据拟合来验证一下观察的结论,首先画出表中所给总成绩和体重数据的散点图,如图1: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体重与成绩散点图从上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体重越大,举重总成绩越好,因此,举重总成绩与体重大概成线性关系。
下面我们用一次函数b W +=0.a C 对它们进行拟合。
得到拟合后的函数是:拟合图像(图中直线)如图2所示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体重与成绩拟合图从上图看出实际的举重成绩值在拟合的线性函数上下波动,说明拟合的函数与实际具有一定的误差。
说明用线性函数对举重总成绩与体重进行拟合的模型过于简单、粗略,考虑的因素比较少。
但依然可以推知这个规定暗示的结论是:举重总成绩与体重近似成正比。
4.2问题二4.2.1模型的建立一般举重运动员的举重能力是用举重成绩来衡量,而举重运动员的举重能力与其肌肉强度近似成正比关系,从而举重运动员的举重总成绩与其肌肉强度近似成正比,即:T k C 1=(1k 为大于零常数)(1)从运动生理学得知,肌肉的强度与其横截面积近似成正比,即:S k T 2=(2k 为大于零常数)(2)从而得出S k k T k C 211==(3)假设肌肉的横截面积正比于身高的平方,人的体重正比于身高的三次方【3】,即可得:3423,h k W h k S ==(43,k k 为大于零的常数)(4)从而得232121h k k k S k k C ==(5) 从34h k W =可得:314⎪⎪⎭⎫⎝⎛=k W h (6)带入(5)式可得323243213243212321W k k k k kWk k k h k k k C -=⎪⎪⎭⎫ ⎝⎛==(7)从而可得举重运动员举重总成绩与其体重的关系模型为:32KW C =(324321-=k k k k K )(8)上述模型是根据比例关系推导得出,又称为经验模型。
利用题目表格中所给的体重和举重总成绩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出上述模型的系数K 。
因为体重超过108千克的运动员的体重没有具体的数据,为了模型的准确性,故将这个数据舍去。
通过在matlab 中编程求得K=20.0880,于是举重运动员的举重总成绩与体重的关系模型为3220.0880W C =(9)利用表格中数据画出举重总成绩实际值的散点图(用小圆圈表示)和模型3220.0880W C =的曲线图,如下图所示: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模型曲线图从上图可以看出,实际数据在函数曲线上下波动,第一个点跟理论值非常接近,而第八个点则跟理论值偏差比较大。
根据模型(9),我们求出了相对应的一些理论值,并用画出它的散点图(用星号表示),再跟实际值(用圆圈表示)进行对比,如图4: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实际值与理论值散点图将举重总成绩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制成表格如下(单位:千克):根据上表数据计算的误差很大为37.2124。
这个模型主要是依据比例关系得到的,假设条件都比较粗糙,是比较粗略的计算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只能大概得到举重总成绩与体重的关系,但计算得到的理论值与实际值不是很相符。
由于人的重量并非完全均匀的,并且通过查找资料得知,人的体重并不完全正比于身高的三次方,有人做过统计得到人的体重和身高的关系[3]为32.21.17h W =(10)假设人的体重跟身高的关系为αh k W 1=(11)同时由于人体中不同部位的肌肉横截面积不相同,所以横截面积不一定完全正比于身高的平方。
假设肌肉横截面积跟身高的关系为βh k S 2=,类似于上面的推导,可得到343213(αβαβ-==k k k k K Kh W (12)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求解,首先将上述函数化成对数形式W K C lg lg lg γ+=(13)然后利用表中的数据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和matlab 软件编程,得K=29.7427,γ=0.5775。
得到拟合后的函数为5775.07427.29WC =(14)画出图形如下所示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模型(14)曲线图由图5可知模型(14)的效果显然比模型(9)好的多。
根据模型(14),我们求出了相对应的一些理论值,并用画出它的散点图(用星号表示),再跟实际值(用圆圈表示)进行对比,如图6: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实际值与理论值散点图将举重总成绩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制成表格如下(单位:千克):经计算得到他们的误差为25.8221,故而模型(14)比模型(9)更好,用它来描述举重运动员的总成绩和体重的关系比较准确。
最终得到的模型为:5775.07427.29WC =(15)4.2.2模型检验:将γKW C =转化为对数形式W r K C lg lg lg +=,再用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计算得到lgK =3.3926,lgW =0.5775。
得到γ的置信区间为[0.4522,0.6729],并且2R =0.9670,F=204.9798,P<0.0001,2R 接近1,p<α=0.005,所以模型较好。
下面作残差的置信区间分析,如下图,可以观察出全部数据的残差置信区间均包含零点,没有异常点,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残差图所以模型(15)较为合理。
4.3问题三4.3.1模型建立人体体重有一部分是与成年人的尺寸无关的,我们可以将人体体重分为肌肉重量与非肌肉重量,对成年人而言,非肌肉重量可近似看成是相同的。
从生理学得知肌肉包括快肌和慢肌【4】,其中快肌是决定肌肉爆发力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影响力量的主要因素。
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他们能举起的重量跟与肌肉爆发力密切相关。
故考虑将肌肉重量作为决定举重运动员成绩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考虑非肌肉重量。
从而假设:人的体重可以看成肌肉重量和非肌肉重量,其中非肌肉的重量是与成年人的尺寸无关,成年人的非肌肉重量可近似为35kg [3]。
并且假设运动员体重中除了肌肉重量之外其他重量为0W ,则可得到关系式:βh k W W 40=-(16)其他假设条件和上面的模型一样,类似于上面的推导,可得到举重成绩C 与肌肉重量W 的关系为:r W W K C )(0-=(17)其中k 和γ是待定系数。
上述模型也称为O ’Carroll 模型,它是O ’Carroll 在1967年提出的。
4.3.2模型求解先将模型(17)妆化)(loglog log 0W W K C -+=γ(18)假设0W =35千克,然后利用表中的数据用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到拟合后的函数为:3039.0)35(*8752.118-=W C (19)即举重运动员的举重总成绩与体重的关系模型为3039.0)35(*8752.118-=W C (20)由模型(20)画出的图像如下所示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有波动,但有误差已经很小,这与实际相吻合。
故选择模型(20)作为改进后的最终模型。
4.3.3模型检验下面用回归分析检验模型r W W K C )(0-=的有效性:通过函数regress ()用matlab 编程求出K 和γ的估计值和相应的回归置信区间,得:k=18.8722,γ=0.2111,2R =0.9921,p<0.0001,s=3.6752。
残差分析图9下所示图错误!未指定顺序。
残差区间如图9,没有异常点,可见残差较小,所以模型(20)可以作为改进后举重运动员举重成绩与体重的模型。
4.3.4模型比较模型15775.07427.29W C =与模型23039.0)35(*8752.118-=W C 是根据最小二乘拟合法得到的模型,从统计分析的角度验证了它们的可靠程度。
两个模型相比较,模型2实际值十分接近,精确度比较高,用该模型可以对不同体重的举重运动员设置障碍,使得比赛受到体重因素的影响较小,从而更加公平。
根据模型1,可以大概得到举重运动员总成绩跟体重的关系,但模型中自变量体重对因变量举重成绩的决定作用很大,相对于用模型2计算总成绩不是很公平,计算出来的值跟实际值也不是很相符。